串口通讯—通信协议

合集下载

串口通讯协议

串口通讯协议

串口通讯协议1. 概述串口通讯是指通过串行接口进行数据传输的一种通讯方式。

在许多应用领域,包括物联网、嵌入式系统、工业自动化等,串口通讯被广泛使用。

为了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通信双方需要事先约定一套规范,即串口通讯协议。

2. 串口基本概念在深入了解串口通讯协议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些基本的串口概念。

•波特率(Baud Rate):波特率指的是每秒传输的比特数,表示单位时间内串口传输的速度。

常见的波特率有9600、115200等。

•数据位(Data Bits):数据位是指每个数据字节中实际所使用的位数。

通常有7位、8位两种选择。

•停止位(Stop Bits):停止位是指在数据位之后,传输停止时所使用的位数。

常见的有1位、2位两种选择。

•校验位(Parity Bit):校验位用于检测数据传输过程中是否发生错误。

可以选择奇校验、偶校验或无校验。

3. 常见串口通讯协议以下介绍了几种常见的串口通讯协议。

3.1 RS232RS232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串口通讯协议。

它规定了物理层和部分数据链路层的规范,包括电气特性、线缆连接、通信速率等。

RS232使用异步传输方式,每个字节包含一位起始位、7-8位数据位、可选的奇偶校验位和一个或多个停止位。

3.2 RS485RS485是一种多点共享、半双工的串口通讯协议。

它可以连接多个设备,实现多设备之间的通讯。

RS485使用差分信号传输,具有较高的抗干扰能力和传输距离。

3.3 MODBUSMODBUS是一种通讯协议,用于在不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

该协议定义了一组通信规范,包括数据帧结构、功能码、寄存器地址等。

MODBUS常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例如远程测控系统、PLC控制等。

4. 串口通讯协议的实现实现串口通讯协议通常需要进行以下步骤:•建立物理连接:首先,需要通过串口线将两个设备相连。

通常使用的是两根线,分别用于发送和接收数据。

•配置通信参数:在进行数据传输之前,需要确定合适的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和校验位等参数。

串口(USART)通信-串口通讯协议简介

串口(USART)通信-串口通讯协议简介

串⼝(USART)通信-串⼝通讯协议简介物理层:规定通讯系统中具有机械、电⼦功能部分的特性,确保原始数据在物理媒体的传输。

其实就是硬件部分。

协议层:协议层主要规定通讯逻辑,统⼀收发双⽅的数据打包、解包标准。

其实就是软件部分。

简单来说物理层规定我们⽤嘴巴还是⽤肢体来交流,协议层则规定我们⽤中⽂还是英⽂来交流。

物理层RS232标准USB转串⼝(TTL)原⽣的串⼝到串⼝(TTL->TTL)RS-232 与 TTL 电平区别TTL:⼀般是直接从单⽚机或者芯⽚⾥⾯出来的电平,逻辑1为2.4V-5V逻辑0为0-0.5v(⼀般⾼电平位5V或者3.3V,低电平为0)RS232:逻辑 1:-15V~-3V逻辑 0:+3V~+15V(低电平为-15V,⾼电平为15V峰值差别⼤,不以0为低电平,)RS232标准串⼝通讯结构图控制器AB可以理解为芯⽚,出来的是TTL电平,经过电平转换芯⽚(MAX3232,SP3232),转换成RS232电平.RS232串⼝⼀般⽤于⼯业,对于防⽌静电....很好...对于没有232串⼝的STM32板⼦,可以去某宝买⼀个232串⼝,⼀般长这个样.(RXD TXD VCC GND ⿊⾊的⼩块为电平转换芯⽚银⾊的接⼝为DB9接⼝,DB9串⼝先将两个DB9接⼝连接,将RXD TXD分别连接STM32的USTAR串⼝的引脚,VCC GND接好板⼦相应的位置(杜邦线),也可以⽤USB转串⼝线连接(电平转换芯⽚为CH340,PL2303,CP2102)电脑上,需要安驱动.)USB转(RXD<->TXD TXD<->RXD)原⽣的串⼝到串⼝1、原⽣的串⼝通信主要是控制器跟串⼝的设备或者传感器通信,不需要经过电平转换芯⽚来转换电平,直接就⽤TTL电平通信2、GPS模块、GSM模块、串⼝转WIFI模块、HC04蓝⽛模块协议层串⼝数据包的基本组成起始位:由1个逻辑 0 的数据位表⽰结束位:由 0.5、 1、 1.5 或 2 个逻辑 1 的数据位表⽰有效数据:在起始位后紧接着的就是有效数据,有效数据的长度常被约定为 5、 6、 7 或 8 9位长校验位:可选,为的是数据的抗⼲扰性。

串口通信协议

串口通信协议

串口通信协议协议名称:串口通信协议一、引言串口通信协议旨在规范串行通信中数据的传输方式和格式,确保不同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能够顺利进行。

本协议适用于使用串口进行数据传输的各种设备和系统。

二、术语定义1. 串口:指计算机或其他设备上的串行通信接口,用于将数据以序列的方式传输。

2. 数据位:指每个数据字节中所包含的位数,常用的取值为5、6、7、8。

3. 停止位:指数据字节之后的额外位数,用于标识数据传输的结束。

4. 校验位:指用于校验数据传输的正确性的额外位数。

5. 波特率:指每秒钟传输的比特数,用于衡量数据传输速率。

6. 帧:指数据传输中的一个完整单元,包括数据位、停止位和校验位。

三、通信协议1. 通信参数设置a. 数据位:默认为8位,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

b. 停止位:默认为1位,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

c. 校验位:默认为无校验,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

d. 波特率:默认为9600bps,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

2. 数据帧格式a. 起始位:每个数据帧以一个起始位开始,用于标识数据帧的开始。

b. 数据位:根据通信参数设置的数据位数确定,用于传输实际数据。

c. 停止位:每个数据帧以一个或多个停止位结束,用于标识数据帧的结束。

d. 校验位:可选项,用于校验数据传输的正确性。

3. 通信流程a. 发送端将数据按照数据帧格式进行封装,并通过串口发送。

b. 接收端通过串口接收数据,并按照数据帧格式进行解析。

c. 接收端校验数据的正确性,如果校验失败,则丢弃该数据帧。

d. 接收端将有效数据提取出来进行处理。

四、通信协议示例以下为一个示例,展示了一个基于串口通信的简单数据传输协议。

1. 通信参数设置:数据位:8位停止位:1位校验位:无波特率:9600bps2. 数据帧格式:起始位:1位(固定为0)数据位:8位停止位:1位(固定为1)3. 通信流程:a. 发送端封装数据帧:起始位:0数据位:实际数据停止位:1b. 发送端通过串口发送数据帧。

uart串口通信协议

uart串口通信协议

UART串口通信协议1. 引言串行通信是在计算机和外设之间传输数据的一种常见方式,而UART(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是其中一种广泛使用的串口通信协议。

UART串口通信协议在各种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例如嵌入式系统、通信设备等。

本文将介绍UART串口通信协议的基本原理、数据格式和常见应用场景。

2. 基本原理UART串口通信协议采用异步通信方式,通过单个数据线进行数据传输。

通信的两个设备之间共享一个时钟信号,其中一个设备充当发送器(Transmitter),另一个设备充当接收器(Receiver)。

发送器将数据按照一定规则发送到数据线上,接收器则根据相同的规则从数据线上接收数据。

UART串口通信协议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波特率(Baud Rate):波特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传输的位数,常见的波特率有9600、115200等。

发送器和接收器必须使用相同的波特率才能正常通信。

2.确定数据位数(Data Bits):数据位数指的是每个数据包中实际传输的位数,通常为5、6、7或8位。

3.确定奇偶校验位(Parity Bit):奇偶校验位用于检测数据传输过程中是否发生错误。

奇偶校验可以分为奇校验和偶校验两种方式,发送器和接收器必须使用相同的奇偶校验方式。

4.确定停止位(Stop Bits):停止位用于标识每个数据包的结束,通常为1或2位。

3. 数据格式UART串口通信协议中的数据包由起始位、数据位、奇偶校验位和停止位组成。

其中,起始位和停止位的逻辑电平分别为高和低,用于标识每个数据包的开始和结束。

数据位包含了实际要传输的数据,奇偶校验位用于检测数据的正确性。

下面是UART串口通信协议中常用的数据格式示例:起始位数据位奇偶校验位停止位0 8位 None 1位在以上示例中,数据位为8位,没有奇偶校验位,停止位为1位。

这种数据格式在许多UART串口通信应用中被广泛使用。

4. 应用场景UART串口通信协议在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4.1 嵌入式系统在嵌入式系统中,UART串口通信协议用于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

串口通信——通信协议

串口通信——通信协议

串口通讯—通信协议所谓通信协议是指通信双方的一种约定。

约定包括对数据格式、同步方式、传送速度、传送步骤、检纠错方式以及控制字符定义等问题做出统一规定,通信双方必须共同遵守。

因此,也叫做通信控制规程,或称传输控制规程,它属于ISO'S OSI七层参考模型中的数据链路层。

目前,采用的通信协议有两类:异步协议和同步协议。

同步协议又有面向字符和面向比特以及面向字节计数三种。

其中,面向字节计数的同步协议主要用于DEC公司的网络体系结构中。

一、物理接口标准1.串行通信接口的基本任务(1)实现数据格式化:因为来自CPU的是普通的并行数据,所以,接口电路应具有实现不同串行通信方式下的数据格式化的任务。

在异步通信方式下,接口自动生成起止式的帧数据格式。

在面向字符的同步方式下,接口要在待传送的数据块前加上同步字符。

(2)进行串-并转换:串行传送,数据是一位一位串行传送的,而计算机处理数据是并行数据。

所以当数据由计算机送至数据发送器时,首先把串行数据转换为并行数才能送入计算机处理。

因此串并转换是串行接口电路的重要任务。

(3)控制数据传输速率:串行通信接口电路应具有对数据传输速率——波特率进行选择和控制的能力。

(4)进行错误检测:在发送时接口电路对传送的字符数据自动生成奇偶校验位或其他校验码。

在接收时,接口电路检查字符的奇偶校验或其他校验码,确定是否发生传送错误。

(5)进行TTL与EIA电平转换:CPU和终端均采用TTL电平及正逻辑,它们与EIA采用的电平及负逻辑不兼容,需在接口电路中进行转换。

(6)提供EIA-RS-232C接口标准所要求的信号线:远距离通信采用MODEM时,需要9根信号线;近距离零MODEM方式,只需要3根信号线。

这些信号线由接口电路提供,以便与MODEM或终端进行联络与控制。

2、串行通信接口电路的组成为了完成上述串行接口的任务,串行通信接口电路一般由可编程的串行接口芯片、波特率发生器、EIA 与TTL电平转换器以及地址译码电路组成。

串口通讯协议程序

串口通讯协议程序

串口通讯协议程序1. 介绍串口通讯协议程序是一种用于在计算机和其他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协议。

它通过串行通信接口(串口)实现数据的传输和接收。

串口通讯协议程序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如嵌入式系统、物联网、通信设备等。

2. 串口通讯原理串口通讯使用了一对数据线(发送线和接收线)和一对控制线(数据流控制线和信号线)进行数据传输。

发送端将数据从并行格式转换为串行格式,并通过发送线发送给接收端。

接收端接收到数据后,将其从串行格式转换为并行格式,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3. 串口通讯协议串口通讯协议定义了数据的传输格式、数据的校验方式、数据的流控制等规则。

常见的串口通讯协议有RS232、RS485、UART等。

3.1 RS232RS232是一种常见的串口通讯协议,它定义了数据的传输格式和电气特性。

RS232协议使用单个传输线进行全双工通信,其中包括一个发送线(TX)和一个接收线(RX)。

RS232协议支持较短的通信距离,通常在15米以内。

3.2 RS485RS485是一种多点通讯协议,它允许多个设备通过同一条总线进行通信。

RS485协议使用两条传输线(A线和B线)进行半双工通信,其中一个设备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其他设备只能发送或接收数据。

RS485协议支持较长的通信距离,通常可达1200米。

3.3 UARTUART(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是一种常见的串口通讯协议,它定义了数据的传输格式和电气特性。

UART协议使用一个传输线进行半双工通信,其中包括一个发送线(TX)和一个接收线(RX)。

UART协议不支持多点通信,通信距离一般较短。

4. 串口通讯协议程序开发开发串口通讯协议程序需要以下步骤:4.1 硬件连接首先,需要将计算机和设备通过串口连接起来。

通常,计算机上有一个串口接口(如DB9接口),而设备上有相应的串口接口。

将计算机的串口接口与设备的串口接口通过串口线连接起来。

串口通讯协议

串口通讯协议

串口通讯协议串口通讯协议是一种用于在计算机和外部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通信协议。

它是通过串行通信接口(串口)将数据以逐位的方式传输。

串口通讯协议通常用于连接计算机和各种外设,如打印机、调制解调器、传感器等。

1. 什么是串口通讯协议?串口通讯协议是一种规定了数据传输格式和通信规则的协议。

它定义了数据帧的结构、数据的编码和解码方式、数据的传输速率等。

串口通讯协议通常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

硬件部分包括串口接口的物理连接、电气特性以及数据线的连接方式。

串口通常包括发送线(TX)、接收线(RX)和地线(GND)。

这些线路通过串口线连接计算机和外设。

软件部分涉及到数据的传输和解析。

在串口通讯中,数据被分为连续的字节,并通过串行方式逐个传输。

发送方将字节一位一位地发送到接收方,接收方则按照事先约定好的规则解析和处理数据。

2. 常见的串口通讯协议2.1 RS-232RS-232是一种常见的串口通讯协议,它定义了串口的物理接口和电气特性。

RS-232通常使用DB9或DB25连接器,并且规定了数据线的连接方式、电平范围等。

2.2 UARTUART(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是一种通用的异步收发器。

它是实现串口通讯的重要组件,负责将数据从并行格式转换为串行格式,并在发送和接收之间进行时序控制。

UART可以通过调整参数来适应不同的通信需求,如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和校验位等。

2.3 SPISPI(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是一种同步串行通信协议,常用于连接微控制器和外部设备。

SPI使用4条线进行通信,包括时钟线、数据线、主从选择线和片选线。

SPI具有高速传输和多设备连接的优势。

2.4 I2CI2C(Inter-Integrated Circuit)是一种串行通信协议,用于连接集成电路芯片之间的通信。

I2C使用两条线进行通信,一条是时钟线(SCL),另一条是数据线(SDA)。

plc串口通信协议

plc串口通信协议

plc串口通信协议PLC串口通信协议。

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是一种用于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特殊计算机,它可以控制各种生产设备和生产过程。

而串口通信协议则是PLC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换的重要方式之一。

本文将介绍PLC串口通信协议的基本原理、常见协议类型以及应用实例。

一、基本原理。

PLC串口通信协议是指PLC通过串行接口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通信的规则和约定。

在进行串口通信时,PLC需要遵循一定的通信协议,以确保数据能够准确、稳定地传输。

通常情况下,PLC串口通信协议包括数据帧格式、通信速率、校验方式等内容。

1. 数据帧格式。

数据帧格式是指在串口通信中,数据传输时所采用的数据格式。

通常情况下,数据帧格式包括起始位、数据位、停止位等内容。

PLC在进行串口通信时,需要根据外部设备的要求,设置相应的数据帧格式,以确保数据能够被正确解析和识别。

2. 通信速率。

通信速率是指在串口通信中,数据传输的速度。

通信速率通常以波特率(Baud rate)来表示,常见的波特率包括9600、19200、38400等。

在进行PLC串口通信时,需要确保PLC与外部设备的通信速率一致,以确保数据能够准确地传输。

3. 校验方式。

校验方式是指在串口通信中,对数据进行校验的方式。

常见的校验方式包括奇偶校验、CRC校验等。

通过校验方式,可以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会发生错误,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二、常见协议类型。

在PLC串口通信中,常见的协议类型包括Modbus协议、Profibus协议、RS-232协议等。

这些协议都是为了满足不同领域、不同设备之间的通信需求而设计的,每种协议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场景和通信规范。

1. Modbus协议。

Modbus协议是一种通用的串口通信协议,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

它采用主从结构,支持多点通信,能够实现PLC与外部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和控制。

2. Profibus协议。

Profibus协议是一种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的现场总线通信协议,能够实现PLC与传感器、执行器等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和通信。

串口通信协议

串口通信协议

串⼝通信协议所谓通信协议是指通信双⽅的⼀种约定。

约定包括对数据格式、同步⽅式、传送速度、传送步骤、检纠错⽅式以及控制字符定义等问题做出统⼀规定,通信双⽅必须共同遵守,属于OSI七层参考模型中的数据链路层。

⽬前,采⽤的通信协议有两类:异步协议和同步协议。

异步协议为起⽌式异步协议。

异步通信是按字符传输的,每传输⼀个字符,就⽤起始位来通知收⽅,以此来重新核对收发双⽅同步。

若接收设备和发送设备两者的时钟频率略有偏差,这也不会因偏差的累积⽽导致错位,加之字符之间的空闲位也为这种偏差提供⼀种缓冲,所以异步串⾏通信的可靠性⾼。

但由于要在每个字符的前后加上起始位和停⽌位这样⼀些附加位,使得传输效率变低了,只有约80%。

因此,起⽌协议⼀般⽤在数据速率较慢的场合(⼩于19.2kbit/s)。

同步协议分为⾯向字符和⾯向⽐特以及⾯向字节计数三种。

在⾼速传送时,⼀般要采⽤同步协议。

总的来说,通讯协议就是通讯双⽅共同遵循的⼀套规则,定义协议的原则是尽可能的简单以提⾼传输率,尽可能的具有安全性保证数据传输完整正确。

基于这2点规则,我们⼀个通讯协议应该是这样的:头+数据长度+数据正⽂+校验例如:AA 44 05 01 02 03 04 05 EA这⾥我假设的⼀条数据,协议如下:数据头: AA 44数据长度: 05数据正⽂: 01 02 03 04 05校验: EA⼀般数据的校验,都会采⽤常⽤的⽅式,CRC16,CRC32,Xor。

有的数据安全要求⾼的,不允许丢包的,可能还要加⼊重发机制或是加⼊数据恢复算法,在校验后根据前⾯数据添加恢复字节流以恢复数据。

我这⾥采⽤的是简单的异或校验,包含数据头的所有字节,依次异或得到的。

协议很简单,我也认为分析协议是很简单的事情,下⾯我们就如何分析协议来实际的结合c#看⼀下。

er…再等等,在我们实际开始编码之前,还有⼀个规则需要了解,我们有了通讯协议,如何结合串⼝的协议来分析,需要关⼼什么呢?⼀般就是3个问题:1、如何缓存收到的所有数据2、如何找到⼀条完整数据3、如何分析数据如何缓存收到的所有数据?如果分的更详细⼀点,⽐如针对缓存收到的所有数据这个问题,我们想到最⾼效的办法就是顺序表,也就是数组,但数组的操作⽐较复杂,当你使⽤完⼀条数据后,⽤过的需要移除;新数据如果过多的时候,缓存过⼤需要清理;数据搬移等等,很有可能⼀个不⼩⼼就会丢数据导致软件出些莫名其妙的⼩问题。

串口通讯协议书范本

串口通讯协议书范本

串口通讯协议书范本甲方(提供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方(使用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鉴于甲方拥有串口通讯技术,乙方有使用该技术的需求,双方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经协商一致,就串口通讯技术的使用达成如下协议:第一条定义1.1 串口通讯:指通过串行接口进行数据传输的一种通讯方式。

1.2 数据格式:指在串口通讯中,数据的组织和编码方式。

1.3 通讯速率:指串口通讯中数据传输的速度。

1.4 通讯协议:指双方约定的串口通讯规则和标准。

第二条协议内容2.1 甲方同意向乙方提供符合本协议规定的串口通讯技术。

2.2 乙方同意按照本协议的规定使用甲方提供的串口通讯技术。

第三条通讯参数3.1 数据格式:采用_________标准。

3.2 通讯速率:_________ Baud。

3.3 校验方式:_________。

3.4 停止位:_________。

3.5 通讯协议:_________。

第四条权利与义务4.1 甲方应保证提供的串口通讯技术符合本协议规定的标准。

4.2 乙方应按照本协议规定的参数进行通讯,并保证通讯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4.3 双方应共同维护通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不得擅自更改通讯参数。

第五条保密条款5.1 双方应对在本协议履行过程中获知的对方的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5.2 保密期限为协议终止后_________年。

第六条违约责任6.1 如一方违反本协议规定,应承担违约责任,并赔偿对方因此遭受的损失。

第七条协议的变更和解除7.1 本协议的任何变更和补充均需双方书面同意。

7.2 如一方要求解除本协议,应提前_________天书面通知对方。

第八条争议解决8.1 双方因履行本协议所发生的任何争议,应通过友好协商解决。

8.2 如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均可向甲方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九条其他9.1 本协议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9.2 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串口通讯协议范文

串口通讯协议范文

串口通讯协议范文串口通信协议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帧格式:串口通信采用帧的形式传输数据,帧是指传输的基本单元。

帧格式通常包括起始位、数据位、校验位和停止位等字段。

起始位用于标识数据传输的开始,通常为0;数据位用于存放实际的数据信息,可以是8位或者更少;校验位用于对数据进行检验,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停止位用于标识一帧数据的结束,通常是1或者1.5个。

2. 波特率(Baud Rate):3. 数据传输方式(Synchronous/Asynchronous):数据传输可以是同步方式或者异步方式。

在同步传输中,发送端和接收端通过时钟信号进行同步,数据传输更稳定,但需要额外的时钟线。

在异步传输中,发送端和接收端通过起始位和停止位进行同步,数据传输更简单,但更容易出错。

4. 校验方法(Checksum):为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通常会在帧中添加校验位。

校验方法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奇偶校验、CRC校验等。

校验位的计算方式通常将所有数据位相加,并取余数,得到的余数就是校验位。

5. 控制信号(Flow Control):在串口通信中,还会涉及到控制信号的传输,用于控制数据的传送。

常见的控制信号有RTS(Request to Send)和CTS(Clear to Send)。

发送端通过RTS向接收端发出请求,接收端则通过CTS向发送端确认,从而控制数据的流动。

综上所述,串口通信协议是一种规定了数据传输格式、速率、校验和流控等参数的协议。

它通过起始位、停止位、数据位等字段来传输数据,并通过校验位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同时,它还包括了波特率、数据传输方式和控制信号等内容。

串口通信协议在电子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

串口通讯协议

串口通讯协议

串口通信的概念非常简单,串口按位(bit)发送和接收字节。

尽管比按字节(byte)的并行通信慢,但是串口可以在使用一根线发送数据的同时用另一根线接收数据。

目录1什么是串口2什么是RS-2323什么是RS-4224什么是RS-4855什么是握手b,数据位:这是衡量通信中实际数据位的参数。

当计算机发送一个信息包,实际的数据不会是8位的,标准的值是5、7和8位。

如何设置取决于你想传送的信息。

比如,标准的ASCII码是0~127(7位)。

扩展的ASCII码是0~255(8位)。

如果数据使用简单的文本(标准ASCII码),那么每个数据包使用7位数据。

每个包是指一个字节,包括开始/停止位,数据位和奇偶校验位。

由于实际数据位取决于通信协议的选取,术语“包”指任何通信的情况。

c,停止位:用于表示单个包的最后一位。

典型的值为1,1.5和2位。

由于数据是在传输线上定时的,并且每一个设备有其自己的时钟,很可能在通信中两台设备间出现了小小的不同步。

因此停止位不仅仅是表示传输的结束,并且提供计算机校正时钟同步的机会。

适用于停止位的位数越多,不同时钟同步的容忍程度越大,但是数据传输率同时也越慢。

d,奇偶校验位:在串口通信中一种简单的检错方式。

有四种检错方式:偶、奇、高和低。

当然没有校验位也是可以的。

对于偶和奇校验的情况,串口会设置校验位(数据位后面的一位),用一个值确保传输的数据有偶个或者奇个逻辑高位。

例如,如果数据是011,那么对于偶校验,校验位为0,保证逻辑高的位数是偶数个。

如果是奇校验,校验位为1,这样就有3个逻辑高位。

高位和低位不真正的检查数据,简单置位逻辑高或者逻辑低校验。

这样使得接收设备能够知道一个位的状态,有机会判断是否有噪声干扰了通信或者是否传输和接收数据是否不同步。

2什么是RS-232RS-232(ANSI/EIA-232标准)是IBM-PC及其兼容机上的串行连接标准。

可用于许多用途,比如连接鼠标、打印机或者Modem,同时也可以接工业仪器仪表。

串口通信协议文件后缀

串口通信协议文件后缀

串口通信协议文件后缀一、串口通信协议简介串口通信协议,又称串行通信协议,是一种在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通信协议。

它通过串行端口进行数据传输,具有传输速率快、传输距离远、传输成本低等优点。

常见的串口通信协议有RS-232、RS-485、USB等。

二、串口通信协议文件后缀的常见类型在串口通信中,文件后缀用于表示数据的编码格式。

常见的串口通信文件后缀有以下几种:1.ASCII:美国标准信息交换码,适用于文本数据传输。

2.UTF-8:一种跨平台的多国语言编码格式,适用于文本和图像数据传输。

3.binary:二进制数据格式,适用于数字和图像数据传输。

三、如何选择合适的串口通信协议文件后缀选择合适的串口通信协议文件后缀,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类型:根据传输的数据类型,选择相应的文件后缀。

例如,传输文本数据时,可选择ASCII或UTF-8编码;传输数字和图像数据时,可选择二进制编码。

2.平台兼容性:确保发送方和接收方使用相同的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以保证数据传输的顺畅。

3.传输速率: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输速率。

高速传输时,可选择RS-485协议;中低速传输时,可选择RS-232或USB协议。

4.传输距离:根据实际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传输距离。

长距离传输时,可选择RS-485协议,并通过中继器扩展传输距离;短距离传输时,可选择RS-232或USB协议。

四、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1.数据传输过程中出现乱码:可能是编码格式不匹配或传输速率不稳定导致的。

解决方法:检查发送方和接收方的编码格式是否一致,调整传输速率至稳定范围。

2.无法识别文件后缀:可能是操作系统或软件不支持该文件后缀导致的。

解决方法:更新操作系统或软件,或更换为其他支持的文件后缀。

3.传输速率受限:可能是通信线路或设备性能受限导致的。

解决方法:优化通信线路,提高设备性能,或更换更高速的通信协议。

五、总结串口通信协议文件后缀的选择,关系到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rs232串口通讯—通信协议(RS232serialcommunicationprotocol)

rs232串口通讯—通信协议(RS232serialcommunicationprotocol)

rs232串口通讯—通信协议(RS232 serial communication protocol)Serial communication protocolAdd time: 2006-11-14 Author: unknown source: unknown entry: abcd200844 read times:--------------------------------------------------------------------------------The so-called communication protocol refers to an agreement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communication. The agreement includes uniform rules for data format, synchronization mode, transmission speed, transmission step, check and error correction method, and control character definition, and the two parties must abide by it together. It is also called a communication control procedure, or a transport control procedure, that belongs to the data link layer in the seven - layer reference model of the ISO'S OSI.At present, there are two kinds of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synchronous protocol and synchronous protocol.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synchronization protocols: character oriented, bit oriented, and byte oriented. Among them, byte counting synchronous protocol is mainly used in DEC's network architecture.Physical interface standard1. basic tasks of serial communication interface(1) data formatting: since the CPU comes from common paralleldata, the interface circuit should have the task of data formatting under different serial communication modes. In a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 mode, the interface automatically generates start stop type frame data format. In character oriented synchronization, the interface adds synchronization characters before the data block to be transmitted.(2) string conversion: serial transfer, data is bit by bit serial transmission, and computer processing data is parallel data. Therefore, when data is sent to the data transmitter by computer, the serial data is converted into parallel number to be sent into the computer. Therefore, serial to serial conversion is an important task of serial interface circuits.(3) control the data transmission rate: the serial communication interface circuit should have the ability to select and control the data transmission rate baud rate.(4) error detection: when sending, the interface circuit automatically generates parity check bits or other parity codes for the transmitted character data. At reception, the interface circuit checks parity or other check codes of the character to determine whether a transmission error has occurred.(5) carry on TTL and EIA level conversion: CPU and terminal adopt TTL level and positive logic, they are incompatible with the level and negative logic adopted by EIA and need to convert in the interface circuit.(6) providing the signal line required by the EIA-RS-232C interface standard: when using MODEM for long distancecommunication, 9 signal lines are needed, and only 3 signal lines are needed in the near zero MODEM mode. These signal lines are provided by an interface circuit to communicate and control with the MODEM or terminal.2 、 composition of serial communication interface circuitIn order to accomplish the tasks of the serial interface, the serial communication interface circuit is generally composed of a programmable serial interface chip, a baud rate generator, a EIA and an TTL level converter, and an address decoding circuit. Among them, the serial interface chip, along with the large-scale inheritance circuit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he universal synchronous (USRT) and the asynchronous (UART) interface chip kinds are more and more many, as shown in the following table. Their basic functions are similar, and they can implement most of the basic tasks of the serial communication interface mentioned above, and all of them are programmable. With these chips as the core chip of the serial communication interface circuit, the circuit structure will be relatively simple.3. physical standards for serial communicationIn order to make the computer, telephone and other communication devices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now has established several consistent definition and standard of serial communication, these concepts and standards are three aspects: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transmission rate, signal name and interface standard.1, transmission rate: the so-called transmission rate refers to the number of bits per second, the transmission rate is often called baud rate. A standard baud rate series is specified internationally,The standard baud rate is also the most commonly used baud rate. The standard baud rate series are 110, 300, 600, 1200, 4800, 9600 and 19200. Most CRT terminals are able to work at any baud rate in the range of 110 to 9600. The printer speed is relatively slow due to mechanical transmission and the baud rate is limited, so the general serial printer at 110 baud rate, little needle type printer because of its internal buffer for larger, so you can receive printed information by up to 2400 the speed of Potter. The receive baud rate and baud rate of most interfaces can be set separately, and can be specified by programming.2, RS-232-C standard: the RS-232-C standard has made the stipulation to two aspects, namely signal level standard and control signal line definition. RS-232C uses negative logic rules of logic level, signal level and the TTL level is usually not compatible with RS-232-C, -5V ~ -15V provides for the "1", "0 rules for +5V ~ +15V". Figure 1 is the level conversion between the TTL standard and the RS-232-C standard.Figure 1Two, software protocol1.OSI protocol and TCP/IP protocolFigure 2(1) OSI agreementThe OSI seven layer reference model is not a communication standard. It only gives a stable model that does not necessarily change due to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so that standards and protocols can be developed and coordinated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model definition.The general protocol only conforms to several layers of the OSI seven - layer model, such as: EIA-RS-232-C: implements the physical layer. IBM's SDLC (synchronous data link control procedures): data link layer. ANSI's ADCCP (advanced data communication protocol): data link layer IBM BSC (binary 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 protocol): data link layer. The application layer email protocol SMTP is only responsible for sending letters, and POP3 is only responsible for receiving messages.(2) TCP/IP agreementFive layer protocol is implemented.(1) physical layer: the physical layer corresponding to OSI.(2) network interface layer: data link layer similar to OSI.(3) Internet layer: the OSI model is put forward before the Internet network is used,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inter network connection.(4) transport layer: the transport layer corresponding to OSI.(5) application layer: the presentation layer and application layer corresponding to OSI.2. serial communication protocolSerial communication protocol, sub synchronous protocol and asynchronous protocol.(1) a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 protocol example start stop asynchronous protocolFigure 3Features and formats:Start stop asynchronous protocol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transfer of one character to one character, and the transfer of a character that always starts with the start bit to stop the end of the bit, and there is no fixed time interval between characters. Its format is shown in figure 3. In front of each character has a start bit (low level, logical value 0), the character itself has 5 ~ 7 data bits, then the character behind is a parity bit (or no parity bit), the last is a means, or half, or two stop, stop who is behind the indefinite length of idle bits. The stop bit and the idle bit are specified as high levels (logical values) so that the start bit must have a lower jump edge at the start.As you can see from the diagram, the format is defined orsynchronized by the start and stop bits, so it is called the start protocol. When the data is transmitted, the data is in the low position and the high position is behind. Figure 4 shows the waveform 1010001 of the ASCAII code that transmits a character E. When its least significant bit is written to the right, it is the ASCII code E of 1000101=45H.Figure 4Play / stop function: the start bit is actually as a contact signal added in, when it goes low, the transmission began to tell. Its arrival indicates that the following data bits are coming, ready to receive. The stop bit flag is the end of a character, and its occurrence means a character transfer is complete. This gives the communications parties a sign when to start sending and receiving, and when to end. Transfer before sending and receiving parties to the start stop format (including character data bit length, stop bits, no parity bit and there is the odd or even parity etc.) and the data transmission rate of uniform provisions. After the transmission begins, the receiving device continually detects the transmission line to see if a start bit is present. When receiving a series of "1" (stop bits or idle bits), detected a jump along, that start, start after confirmation, began to receive the data bits and the parity bit and stop bit set. After processing, the bit is removed, the data bits are assembled into a parallel byte, and after verification, no parity error is taken to correctly receive a character. Once a character is received, the receiving device has continued testing of the transmission line, monitoring the arrival of the "0" level and the start of the next character until all data transmission iscomplete.The working process can be see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s of a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 transmission, each transmitted character, with a start bit to inform the receiver, in order to re check the synchronization between sender and receiver. If the clock frequency receiving device and transmitting device both slightly deviation, due to error accumulation and this will not lead to dislocation, coupled with the characters between the idle bits for the deviation of a buffer, so the high reliability of asynchronous serial communication. But since additional bits are added to each character before and after the start bit and stop bit, the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is reduced by only about 80%. Therefore, the start stop protocol is generally used on occasions where data rates are slower (less than 19.2kbit/s). In high-speed transport, synchronization protocols are generally used.(2) character oriented synchronization protocolFeatures and formats: a typical example of this protocol is the IBM's binary 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 protocol (BSC). It is characterized by a block of data transmitted by a plurality of characters, instead of just passing one character, and the provisions of the control information of 10 characters as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the data block and the transmission process, they are also called communication control word. Since data blocks are made up of characters, they are called character oriented protocols.Definition of a specific character (control character): it canbe seen from the format above that several specific characters are added to the block before and after. SYN (synchronous Character) is a synchronous character, at the beginning of each frame are SYN, with a SYN called the single synchronization, plus two SYN double synchronous setting synchronous character is contact, when the data transmission, the receiving end time detection, once the synchronous character knows it is a frame start. The next SOH is the sequential start character (Start, Of, Header), which indicates the beginning of the title. The title includes the address of the hospital, the destination address and the routing instructions. STX is the STX (Start Of Text), which marks the transmission of text (data block) start.A block is the body of text to be transmitted, consisting of several characters. The data block is behind the end group (End Of Transmission character ETB Block) or the ETX (End Of Text end character), the ETB is used in the body for a long, divided into several data blocks, are sent in different frames of the occasion, then in each sub block data with the final text character ETX. At the end of the frame is the check code, which checks the field from SOH to ETX (or ETB), and the check method can b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parity check or CRC. In addition, some other communication control words are used in the character oriented protocol, whose names are shown below:Data transparency implementation: character oriented synchronization protocols, unlike asynchronous start stop protocols,The start and stop bits need to be added before and after each character, so the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is improved.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some transmission control words are adopted,the communication control capability and the verification function are enhanced. But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for example, how to distinguish the data character code and specific character code problem, because in the data block is entirely possible with the same specific character code data characters, this could be misleading. For example, the text has a data character that is the same as the end of the character ETX, and the receiver will not mistake it as an ordinary data processing, and mistake it as the end of the text, resulting in errors. Therefore, protocols should have the ability to treat specific characters as ordinary data, which is called data transparency". To this end, the protocol character DLE (Data Link Escape) is set. When a particular character is viewed as data, a DLE is added in front of it so that the receiver receives a DLE to predict that the next character is a data character instead of treating it as a control character. DLE itself is also a specific character, and when it appears in the block, it also adds another DLE in front of it. This method is called character stuffing. Character stuffing is very cumbersome to implement and dependent on character encoding. Because of the above shortcomings, new bit oriented synchronization protocols have been developed.(3) bit oriented synchronization protocol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 bit oriented protocol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is the synchronous data link control (SDLC IBM Synchronous Data Link Control),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 IS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 the high level data link control procedures HDLC (High Level Data link Control), the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Americal National Standard Institute advanced data communication protocol) ADCCP (Advanced Data Communication Control Procedure). These protocols are characterized by a frame of data transmission can be arbitrary, but it depends on the bit pattern of the contract, and not rely on specific characters to mark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the frame, it is called "bit oriented protocol". The general frame format of this protocol is shown in figure 5:Figure 5Segmentation of frame information: as shown in Figure 5, a frame of SDLC/HDLC information consists of the following fields (Filed), and all fields are transmitted from the significant bit.(1) SDLC/HDLC flag characters: the SDLC/HDLC protocol states that al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s must begin with a flag character and end with the same character. This flag character is 01111110, called the flag field (F). From the start flag to the end mark, a complete unit of information is called a frame (Frame). All the information is transmitted in the form of a frame, while the flag character provides the boundaries of each frame. The receiver can determine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the frame by searching "01111110" to establish frame synchronization.(2) address field and control field: after the flag field, there can be an address field A (Address) and a control field C (Control). The address field is used to specify the address of the secondary station to which it communicates. The controlfield may specify several commands. SDLC specifies the width of the A field and the C field to be 8 bits or 16 bits. The receiver must check the first bit of each address byte. If it is "0", then another address byte is followed; if "1", then the byte is the last address byte. Similarly, if the first byte of the control field is first "0", then there are second control field bytes, otherwise there is only one byte.(3) information field: following the control field is the information field I (Information). The I field contains data to be transmitted, and not every frame must have an information field. That is, the data field can be 0, and when it is 0, this frame is primarily a control command.(4) frame check information: following the information field is the two byte contention check. The frame check field is called the FC (Frame Check) field, or the frame check sequence FCS (Frame, check, Squence). SDLC/HDLC uses 16 bit cyclic redundancy check code CRC (Cyclic, Redundancy, Code). In addition to the flag field and the automatically inserted 0, all information is included in the CRC calculations.Two technical problems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1) the "0" bit insertion / deletion: as mentioned above, the SDLC/HDLC agreement in 01111110 as the flag byte, but in the information field may also have the same pattern of characters, in order to distinguish between it and sign, so take a "0" bit insertion and deletion technology. The concrete method is to send all the information at the transmitter (except byte outside), as long as meet 5 consecutive "1" will automaticallyinsert a "0", when the receiver when receiving data (except flag bytes) if received 5 "1", it will automatically followed by a "the 0 is to delete", the original form of information recovery. The "0" bit insertion and deletion process is automatically performed by the hardware.(2) SDLC/HDLC exception ends: if there is an error in the sending process, the SDLC/HDLC protocol usually uses the "Abort" character, or a failure sequence, to invalidate the frame. In the HDLC procedure, 7 consecutive "1" are used as invalid characters, while in SDLC the invalid characters are 8 consecutive "1"". Of course, the "0" bit insertion / deletion technique is not used in the test sequence. The SDLC/HDLC protocol specifies that no data interval is allowed within a frame. Between two frames, the transmitter can continuously output the flag character sequence, or can also output a continuous high level, which is called an idle (Idle) signal.。

串口通讯通信协议技术

串口通讯通信协议技术

串口通讯一通信协议所谓通信协议是指通信双方的一种约定。

约定包括对数据格式、同步方式、传送速度、传送步骤、检纠错方式以及控制字符定义等问题做岀统一规定,通信双方必须共同遵守。

因此,也叫做通信控制规程,或称传输控制规程,它属于 ISO'S OSI七层参考模型中的数据链路层。

目前,采用的通信协议有两类:异步协议和同步协议。

同步协议又有面向字符和面向比特以及面向字节计数三种。

其中,面向字节计数的同步协议主要用于DEC公司的网络体系结构中。

一、物理接口标准1.串行通信接口的基本任务(1)实现数据格式化:因为来自CPU的是普通的并行数据,所以,接口电路应具有实现不同串行通信方式下的数据格式化的任务。

在异步通信方式下,接口自动生成起止式的帧数据格式。

在面向字符的同步方式下,接口要在待传送的数据块前加上同步字符。

(2)进行串-并转换:串行传送,数据是一位一位串行传送的,而计算机处理数据是并行数据。

所以当数据由计算机送至数据发送器时,首先把串行数据转换为并行数才能送入计算机处理。

因此串并转换是串行接口电路的重要任务。

(3)控制数据传输速率:串行通信接口电路应具有对数据传输速率一一波特率进行选择和控制的能力。

(4)进行错误检测:在发送时接口电路对传送的字符数据自动生成奇偶校验位或其他校验码。

在接收时,接口电路检查字符的奇偶校验或其他校验码,确定是否发生传送错误。

(5)进行TTL与EIA电平转换:CPU和终端均采用TTL电平及正逻辑,它们与EIA采用的电平及负逻辑不兼容,需在接口电路中进行转换。

(6)提供EIA-RS-232C接口标准所要求的信号线:远距离通信采用 MODEM时,需要9根信号线;近距离零MODEM方式,只需要3根信号线。

这些信号线由接口电路提供,以便与 MODEM或终端进行联络与控制。

2、串行通信接口电路的组成为了完成上述串行接口的任务,串行通信接口电路一般由可编程的串行接口芯片、波特率发生器、EIA与TTL电平转换器以及地址译码电路组成。

串口通讯协议

串口通讯协议

串口通讯协议
串口通讯协议是指在串行通讯中,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交换时所遵循的规则和约定。

在现代计算机和嵌入式系统中,串口通讯协议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如传感器、显示器、打印机等。

本文将介绍串口通讯协议的基本概念、常见协议类型和应用场景。

首先,串口通讯协议可以分为同步和异步两种类型。

同步传输是指发送端和接
收端通过时钟信号来同步数据传输,而异步传输则是通过起始位、停止位和数据位来进行同步。

在实际应用中,异步传输更为常见,因为它具有灵活性高、成本低的优点。

而同步传输则通常用于高速数据传输和长距离通讯。

其次,串口通讯协议还包括多种标准,如RS-232、RS-485、UART等。

RS-
232是最早的串口通讯标准之一,它定义了串口通讯的物理接口和信号电平。

RS-485则是一种多点通讯标准,适用于多个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

而UART则是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它是实现串口通讯的芯片级别的实现。

在实际应用中,串口通讯协议被广泛用于各种领域。

比如在工业控制系统中,
各种传感器和执行器通过串口通讯协议与主控制器进行数据交换,实现自动化生产。

在嵌入式系统中,串口通讯协议也被用于外围设备和主控制器之间的数据传输。

此外,在通讯设备中,如调制解调器、路由器等,串口通讯协议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总之,串口通讯协议作为设备之间数据交换的规则和约定,在现代计算机和嵌
入式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了解串口通讯协议的基本概念、常见类型和应用场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串口通讯技术,为各种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提供可靠的基础。

串口通讯协议书范本

串口通讯协议书范本

串口通讯协议书范本甲方(提供方):地址:联系电话:乙方(接收方):地址:联系电话:鉴于甲方拥有串口通讯技术,并愿意向乙方提供串口通讯服务;乙方需要串口通讯服务,并愿意接受甲方提供的服务。

双方本着平等自愿、互利互惠的原则,经友好协商,达成如下串口通讯协议:一、服务内容1.1 甲方负责提供串口通讯技术支持,包括但不限于串口通讯接口的配置、数据传输、错误检测与纠正等。

1.2 乙方负责提供必要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环境,确保甲方的串口通讯服务能够顺利实施。

二、技术标准2.1 双方应遵循国际通用的串口通讯标准,如RS-232、RS-485等。

2.2 双方应确保通讯协议的兼容性,保障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三、服务期限3.1 本协议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一年,除非双方另有书面约定。

3.2 服务期满后,双方可协商续签或终止协议。

四、费用及支付4.1 乙方应按照约定向甲方支付串口通讯服务费用,具体金额及支付方式由双方另行商定。

4.2 甲方应在收到乙方支付的服务费用后,向乙方提供相应的服务。

五、保密条款5.1 双方应对在合作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予以保密,未经对方书面同意,不得向第三方泄露。

5.2 保密义务在本协议终止后仍然有效。

六、违约责任6.1 如一方违反本协议的任何条款,应承担违约责任,并赔偿对方因此遭受的损失。

6.2 因不可抗力导致无法履行或完全履行本协议的,双方均不承担违约责任。

七、争议解决7.1 本协议在履行过程中如发生争议,双方应首先通过友好协商解决。

7.2 如果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均可向甲方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八、其他8.1 本协议的修改和补充应以书面形式进行,经双方协商一致后签署。

8.2 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盖章):_________________ 乙方(盖章):_________________代表签字:_________________ 代表签字: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年____月____日日期:____年____月____日(注:本协议书范本仅供参考,具体条款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串口通讯协议

串口通讯协议

串口通讯协议串口通讯协议是一种用于在电脑和外部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协议。

通过使用串口通讯协议,可以实现电脑与外部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和控制。

在本文中,将介绍一种常用的串口通讯协议。

该串口通讯协议基于RS232标准,采用一对传输线进行数据传输。

其中,控制线主要用于控制通信的各个阶段,而数据线则用于实际的数据传输。

该协议总体分为三个主要部分:传输方式、数据帧结构和控制处理。

首先,传输方式指的是通过串口进行数据传输的方式。

正常的传输方式是全双工,即可以同时进行发送和接收。

在这种方式下,电脑和外部设备可以同时进行数据交换和控制。

此外,还有半双工和单工两种传输方式,但由于其在数据传输效率和数据可靠性方面的限制,已经不常使用。

其次,数据帧结构是指在传输中,数据被分割成一帧一帧的结构进行传输。

在该协议中,一帧数据包括起始位、数据位、校验位和停止位。

起始位用于标志数据的开始,一般为逻辑0;数据位是实际的数据传输部分,可以是5位、6位、7位或8位;校验位用于检验数据的正确性,可以是奇校验位、偶校验位或无校验位;停止位用于表示数据的结束,一般为逻辑1。

最后,控制处理是指在发送和接收的过程中,如何控制和处理通信的各个阶段。

在该协议中,通信的各个阶段主要包括握手、数据发送、数据接收和错误处理。

握手阶段用于建立通信连接和确认设备的就绪状态;数据发送阶段用于将数据从电脑发送到外部设备;数据接收阶段用于将数据从外部设备接收到电脑;错误处理阶段则用于处理传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如传输超时、数据丢失等。

总结起来,串口通讯协议是一种用于在电脑和外部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协议。

该协议基于RS232标准,采用一对传输线进行数据传输。

该协议分为传输方式、数据帧结构和控制处理三个主要部分。

通过使用串口通讯协议,可以实现电脑与外部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和控制。

单片机C语言之串口通信协议

单片机C语言之串口通信协议

单片机C语言之串口通信协议
串口通信概述串口通信指串口按位(bit)发送和接收字节。

尽管比按字节(byte)的并行通信慢,但是串口可以在使用一根线发送数据的同时用另一根线接收数据。

常用三种串口通信协议1、RS-232RS-232(ANSI/EIA-232标准)是IBM-PC及其兼容机上的串行连接标准。

可用于许多用途,比如连接鼠标、打印机或者Modem,同时也可以接工业仪器仪表。

用于驱动和连线的改进,实际应用中RS-232的传输长度或者速度常常超过标准的值。

RS-232只限于PC串口和设备间点对点的通信。

RS-232串口通信最远距离是50英尺。

从计算机连出的线的截面。

RS-232针脚的功能:
数据:
TXD(pin 3):串口数据输出(Transmit Data)
RXD(pin 2):串口数据输入(Receive Data)
握手:
RTS(pin 7):发送数据请求(Request to Send)
CTS(pin 8):清除发送(Clear to Send)
DSR(pin 6):数据发送就绪(Data Send Ready)
DCD(pin 1):数据载波检测(Data Carrier Detect)
DTR(pin 4):数据终端就绪(Data Terminal Ready)
地线:
GND(pin 5):地线
其它
RI(pin 9):铃声指示
2、RS-422RS-422(EIA RS-422-AStandard)是Apple的Macintosh计算机的串口连接标准。

rs232通信协议

rs232通信协议

RS232通信协议简介RS232是一种串行通信协议,它是由美国电子工业协会制定的一套标准,用于在计算机和外部设备之间传输数据。

它是一种经典的通信协议,常被用于串口通信。

RS232特点•点对点通信:RS232协议是一种点对点通信协议,即只能在两个设备之间进行通信,不能实现多个设备同时通信。

•串行传输:RS232协议采用串行传输方式,即数据位逐位地传输,与并行传输相比,串行传输只需使用一根线缆,因此更加节省成本。

•异步通信:RS232协议采用异步通信方式,即数据传输的时钟信号由发送方和接收方的时钟不同步产生,发送端按照一定的协议将数据逐位地发送,接收端则根据协议进行解码。

RS232通信流程RS232通信的流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建立连接、数据传输和断开连接。

1. 建立连接在RS232通信中,建立连接需要确保以下几点:•串口设置:发送方和接收方的串口设置(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校验位等)必须一致,以保证数据能够正确传输。

•物理连接:发送方的串口输出引脚(TX)连接到接收方的串口输入引脚(RX),同时发送方的串口输入引脚(RX)连接到接收方的串口输出引脚(TX)。

2. 数据传输一旦建立连接,数据传输可以开始。

数据传输的基本单位是字节,发送方将数据按照一定的顺序和协议逐字节地发送给接收方。

在RS232通信中,数据传输的顺序是由发送方控制的。

发送方按照一定的协议将数据逐字节地发送给接收方,接收方则根据协议进行解码。

3. 断开连接当数据传输完成后,需要断开连接。

断开连接的方式可以是发送一个特定的断开连接指令,或者直接关闭串口。

RS232常见应用RS232通信协议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如工业控制、通信设备、计算机外设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RS232应用场景:•串口调试:RS232通信协议可以用于串口调试,通过串口连接计算机和调试工具,可以实现对设备的配置、数据传输和调试等功能。

•数据采集:RS232通信协议可以用于数据采集,通过串口连接采集器和计算机,可以实现对各种传感器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串口通讯—通信协议所谓通信协议是指通信双方的一种约定。

约定包括对数据格式、同步方式、传送速度、传送步骤、检纠错方式以及控制字符定义等问题做出统一规定,通信双方必须共同遵守。

因此,也叫做通信控制规程,或称传输控制规程,它属于ISO'S OSI七层参考模型中的数据链路层。

目前,采用的通信协议有两类:异步协议和同步协议。

同步协议又有面向字符和面向比特以及面向字节计数三种。

其中,面向字节计数的同步协议主要用于DEC公司的网络体系结构中。

一、物理接口标准1.串行通信接口的基本任务(1)实现数据格式化:因为来自CPU的是普通的并行数据,所以,接口电路应具有实现不同串行通信方式下的数据格式化的任务。

在异步通信方式下,接口自动生成起止式的帧数据格式。

在面向字符的同步方式下,接口要在待传送的数据块前加上同步字符。

(2)进行串-并转换:串行传送,数据是一位一位串行传送的,而计算机处理数据是并行数据。

所以当数据由计算机送至数据发送器时,首先把串行数据转换为并行数才能送入计算机处理。

因此串并转换是串行接口电路的重要任务。

(3)控制数据传输速率:串行通信接口电路应具有对数据传输速率——波特率进行选择和控制的能力。

(4)进行错误检测:在发送时接口电路对传送的字符数据自动生成奇偶校验位或其他校验码。

在接收时,接口电路检查字符的奇偶校验或其他校验码,确定是否发生传送错误。

(5)进行TTL与EIA电平转换:CPU和终端均采用TTL电平及正逻辑,它们与EIA采用的电平及负逻辑不兼容,需在接口电路中进行转换。

(6)提供EIA-RS-232C接口标准所要求的信号线:远距离通信采用MODEM时,需要9根信号线;近距离零MODEM方式,只需要3根信号线。

这些信号线由接口电路提供,以便与MODEM或终端进行联络与控制。

2、串行通信接口电路的组成为了完成上述串行接口的任务,串行通信接口电路一般由可编程的串行接口芯片、波特率发生器、EIA与TTL电平转换器以及地址译码电路组成。

其中,串行接口芯片,随着大规模继承电路技术的发展,通用的同步(USRT)和异步(UART)接口芯片种类越来越多,如下表所示。

它们的基本功能是类似的,都能实现上面提出的串行通信接口基本任务的大部分工作,且都是可编程的。

才用这些芯片作为串行通信接口电路的核心芯片,会使电路结构比较简单。

Int8251A3.有关串行通信的物理标准为使计算机、电话以及其他通信设备互相沟通,现在,已经对串行通信建立了几个一致的概念和标准,这些概念和标准属于三个方面:传输率,电特性,信号名称和接口标准。

1、传输率:所谓传输率就是指每秒传输多少位,传输率也常叫波特率。

国际上规定了一个标准波特率系列,标准波特率也是最常用的波特率,标准波特率系列为110、300、600、1200、4800、9600和19200。

大多数CRT终端都能够按110到9600范围中的任何一种波特率工作。

打印机由于机械速度比较慢而使传输波特率受到限制,所以,一般的串行打印机工作在110波特率,点针式打印机由于其内部有较大的行缓冲区,所以可以按高达2400波特的速度接收打印信息。

大多数接口的接收波特率和发送波特率可以分别设置,而且,可以通过编程来指定。

2、RS-232-C标准:RS-232-C标准对两个方面作了规定,即信号电平标准和控制信号线的定义。

RS-232-C采用负逻辑规定逻辑电平,信号电平与通常的TTL电平也不兼容,RS-232-C将-5V~-15V规定为“1”,+5V~+15V规定为“0”。

图1是TTL标准和RS-232-C标准之间的电平转换。

图1二、软件协议1.OSI协议和TCP/IP协议图2(1)OSI协议OSI七层参考模型不是通讯标准,它只给出一个不会由于技术发展而必须修改的稳定模型,使有关标准和协议能在模型定义的范围内开发和相互配合。

一般的通讯协议只符合OSI七层模型的某几层,如: EIA-RS-232-C:实现了物理层。

IBM的SDLC(同步数据链路控制规程):数据链路层。

ANSI的ADCCP(先进数据通讯规程):数据链路层IBM的BSC(二进制同步通讯协议):数据链路层。

应用层的电子邮件协议SMTP只负责寄信、POP3只负责收信。

(2)TCP/IP协议实现了五层协议。

(1)物理层:对应OSI的物理层。

(2)网络接口层:类似于OSI的数据链路层。

(3)Internet层:OSI模型在Internet网使用前提出,未考虑网间连接。

(4)传输层:对应OSI的传输层。

(5)应用层:对应OSI的表示层和应用层。

2.串行通信协议串行通信协议分同步协议和异步协议。

(1)异步通信协议的实例——起止式异步协议图3特点与格式:起止式异步协议的特点是一个字符一个字符传输,并且传送一个字符总是以起始位开始,以停止位结束,字符之间没有固定的时间间隔要求。

其格式如图3所示。

每一个字符的前面都有一位起始位(低电平,逻辑值0),字符本身有5~7位数据位组成,接着字符后面是一位校验位(也可以没有校验位),最后是一位,或意味半,或二位停止位,停止位后面是不定长度的空闲位。

停止位和空闲位都规定为高电平(逻辑值),这样就保证起始位开始处一定有一个下跳沿。

从图中可以看出,这种格式是靠起始位和停止位来实现字符的界定或同步的,故称为起始式协议。

传送时,数据的低位在前,高位在后,图4表示了传送一个字符E的ASCAII码的波形1010001。

当把它的最低有效位写到右边时,就是E的ASCII码1000101=45H。

图4起/止位的作用:起始位实际上是作为联络信号附加进来的,当它变为低电平时,告诉收方传送开始。

它的到来,表示下面接着是数据位来了,要准备接收。

而停止位标志一个字符的结束,它的出现,表示一个字符传送完毕。

这样就为通信双方提供了何时开始收发,何时结束的标志。

传送开始前,发收双方把所采用的起止式格式(包括字符的数据位长度,停止位位数,有无校验位以及是奇校验还是偶校验等)和数据传输速率作统一规定。

传送开始后,接收设备不断地检测传输线,看是否有起始位到来。

当收到一系列的“1”(停止位或空闲位)之后,检测到一个下跳沿,说明起始位出现,起始位经确认后,就开始接收所规定的数据位和奇偶校验位以及停止位。

经过处理将停止位去掉,把数据位拼装成一个并行字节,并且经校验后,无奇偶错才算正确的接收一个字符。

一个字符接收完毕,接收设备有继续测试传输线,监视“0”电平的到来和下一个字符的开始,直到全部数据传送完毕。

由上述工作过程可看到,异步通信是按字符传输的,每传输一个字符,就用起始位来通知收方,以此来重新核对收发双方同步。

若接收设备和发送设备两者的时钟频率略有偏差,这也不会因偏差的累积而导致错位,加之字符之间的空闲位也为这种偏差提供一种缓冲,所以异步串行通信的可靠性高。

但由于要在每个字符的前后加上起始位和停止位这样一些附加位,使得传输效率变低了,只有约80%。

因此,起止协议一般用在数据速率较慢的场合(小于19.2kbit/s)。

在高速传送时,一般要采用同步协议。

(2)面向字符的同步协议特点与格式:这种协议的典型代表是IBM公司的二进制同步通信协议(BSC)。

它的特点是一次传送由若干个字符组成的数据块,而不是只传送一个字符,并规定了10个字符作为这个数据块的开头与结束标志以及整个传输过程的控制信息,它们也叫做通信控制字。

由于被传送的数据块是由字符组成,故被称作面向字符的协议。

特定字符(控制字符)的定义:由上面的格式可以看出,数据块的前后都加了几个特定字符。

SYN是同步字符(synchronous Character),每一帧开始处都有SYN,加一个SYN的称单同步,加两个SYN的称双同步设置同步字符是起联络作用,传送数据时,接收端不断检测,一旦出现同步字符,就知道是一帧开始了。

接着的SOH是序始字符(Start Of Header),它表示标题的开始。

标题中包括院地址、目的地址和路由指示等信息。

STX是文始字符(Start Of Text),它标志着传送的正文(数据块)开始。

数据块就是被传送的正文内容,由多个字符组成。

数据块后面是组终字符ETB(End Of Transmission Block)或文终字符ETX(End Of Text),其中ETB用在正文很长、需要分成若干个分数据块、分别在不同帧中发送的场合,这时在每个分数据块后面用文终字符ETX。

一帧的最后是校验码,它对从SOH开始到ETX(或ETB)字段进行校验,校验方式可以是纵横奇偶校验或CRC。

另外,在面向字符协议中还采用了一些其他通信控制字,它们的名称数据透明的实现:面向字符的同步协议,不象异步起止协议那样,需要在每个字符前后附加起始和停止位,因此,传输效率提高了。

同时,由于采用了一些传输控制字,故增强了通信控制能力和校验功能。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如何区别数据字符代码和特定字符代码的问题,因为在数据块中完全有可能出现与特定字符代码相同的数据字符,这就会发生误解。

比如正文有个与文终字符ETX的代码相同的数据字符,接收端就不会把它当作为普通数据处理,而误认为是正文结束,因而产生差错。

因此,协议应具有将特定字符作为普通数据处理的能力,这种能力叫做“数据透明”。

为此,协议中设置了转移字符DLE(Data Link Escape)。

当把一个特定字符看成数据时,在它前面要加一个DLE,这样接收器收到一个DLE就可预知下一个字符是数据字符,而不会把它当作控制字符来处理了。

DLE本身也是特定字符,当它出现在数据块中时,也要在它前面加上另一个DLE。

这种方法叫字符填充。

字符填充实现起来相当麻烦,且依赖于字符的编码。

正是由于以上的缺点,故又产生了新的面向比特的同步协议。

(3)面向比特的同步协议特点与格式:面向比特的协议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IBM的同步数据链路控制规程SDLC(Synchronous Data Link Control),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的高级数据链路控制规程HDLC(High Level Data link Control),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merical National Standard Institute)的先进数据通信规程ADCCP(Advanced Data Communication Control Procedure)。

这些协议的特点是所传输的一帧数据可以是任意位,而且它是靠约定的位组合模式,而不是靠特定字符来标志帧的开始和结束,故称“面向比特”的协议。

这中协议的一般帧格式如图5所示:图5帧信息的分段:由图5可见,SDLC/HDLC的一帧信息包括以下几个场(Filed),所有场都是从有效位开始传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