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无答案)
高中_高二语文试卷高二语文上期12月月考试卷
高二语文上期12月月考试卷第一卷〔20分〕一、根底题〔每题2分,共6分〕1、以下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与现代汉语一样的一组是A.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B.六国破亡之故事C.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2、以下对有关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游褒禅山记?的作者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作品有?临川先生文集?。
B.?孔雀东南飞?选自?玉台新咏?,是我国保存最早的长篇叙事诗。
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C.?离骚?是春秋时代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是?楚辞?的代表作。
D.?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
3、古诗词中,为了表达的需要,常将语序倒装,选出语序没有倒装的一项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C.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D.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二、〔6分,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①关于“物种起源〞,如果一个自然学者,对于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它们的地理分布、地质上的连续以及其他的此类事实加以思考,就可能得到如下的结论: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
②然而这样的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也还是不充分的,除非等到能够说明世界上无数的物种曾经是怎样变化以获得如此完善地、正当地引起了我们赞叹的构造和相互适应。
③自然学者们常常把变异的惟一可能原因归之于如气候、食物等等外界条件,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是正确的,我们以后会论述到。
④但是要把像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脚、尾、嘴及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下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条件是不合理的。
⑤又如槲寄生的情形,它从某几种树木吸取养料,它的种子必须由某几种鸟为它传播,它的花雌雄分开,绝对需要借某几种昆虫的帮助,把花粉从一朵花带到另一朵花上。
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
太原五中 2020—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高二语文出题、校对:(2020.12)一、现代文阅读(18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
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
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
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
“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
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
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
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
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
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
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
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
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
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
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
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
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高二语文12月月考
高二语文12月月考第1卷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撕打坚韧不拔肤浅人间心酸B、忌恨卓有成效世故人情事故C、诬蔑墨守成规诽谤漫不经心D、诅咒不可估量剧增与日俱增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一项针对中美儿童的阅读调查称,中国儿童能够独立阅读的年龄,比美国儿童晚了4年,阅读量仅及美国儿童的1/6。
性阅读,正在着中国孩子的阅读和胃口,甚至可能造成他们对读书的怨恨。
A.功利败坏品位B.名利损坏品位C.名利损坏品质D.功利败坏品质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张先生年事已高,身体欠佳,看书作文都有点力不从心....了。
B. 小兰的母亲病了,家务事都落在她一个人身上,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C. 台独势力制造两个中国,阻挠祖国统一,但台湾回归祖国是人心向背....,大势所趋。
D. 孩子应该干可以干的事情,要让他们自己去干,父母不要求全责备....。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B.对于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感觉到。
C.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D.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一种力量。
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二、(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到医院就诊的患者中,不注意口腔健康造成脸型不正的情况时有发生,特别是许多青少年出现了面部偏歪的现象。
高二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真题
高二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一、选择题1. 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 胚胎(pēi)创痕(chuāng)强颜(qiáng)长歌当哭(dàng)B . 龟裂(jūn)筵席(yán)骄横(héng)更相为命(gēng)C . 粗犷(guǎng)纤维(xiān)挨打(ái)殒身不恤(yǔn)D . 菲薄(fēi)汲取(jí)坳堂(ào)恰如其分(fèn)2.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 我极抱歉的是,由于篇副的限制,我不能对于那些慷慨帮助我的自然学者一一表示谢意,其中有些是不相识的。
B . 像火焰,像钱币,像玫瑰,像河流,像死神玄虚的印符……那些图案,始终受到造物主的亲睐,被无比耐心地绘制。
C . 虎一般单独生活,而它所捕食的动物几乎都是群居,让人不禁置疑“团结就是力量”的概括。
D . 且不说自在画怎么生动美妙,图案画怎么工整细致,单想想那么多密密麻麻的铜丝没有一条不是费尽心思粘上去的,那是多么大的工夫!3.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冰雹活动① 与天气系统有关,② 受地形、地貌的影响③ 很大。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貌差异很大,④ 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高原,⑤ 使大气环流也变得复杂了。
⑥ ,我国冰雹天气波及范围大,冰雹灾害地域广。
A . 既也/ 而且因而所以B . 虽然但是也因而/ 总之C . 不仅而且也加之/ 因此D . / 它当然况且所以因而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因为自然科学具有“双刃剑”的性质,所以科学家们就会利用其研究成果为人类谋求利益。
B . 音乐剧《诗经·采薇》向社会传递正义的力量,显示了《采薇》最原始的作者创作的目的,给当时残酷的社会注入一股清泉,让人们在失望中寻找到希望。
C . 由于被称为“亚洲水塔”的青藏高原的暖湿化,高原湖泊面积增大盐度降低,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青藏高原水环境的保护力度。
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
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第一卷:客观题(40分)一、基础知识(15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伯仲(zhòng)神妪(yù)修葺(qì)巨擘(bò)颀(qí)长B、云栈(zhàn) 逶迤(yí)铁砧(zhān)栖隐(qī)踯躅(chú)C、凝脂(zhī)江皋(gāo)蹿(cuān)红应(yīng)届纤(xiān)尘D、霰雪(xiàn)吴戈(gē) 后裔(yì)祠堂(cí)处(chǔ)暑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竣工缜密水蒸气寸草春晖漫山遍野B、沧桑销蚀势利眼卑恭屈膝瑕不掩瑜C、犒赏装帧水龙头纷至沓来民生凋蔽D、毕竟旋律侯车室摩拳擦掌天崩地坼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教材中一些有深度的作品,之所以被很多人视为畏途,多源于文章被“大卸八块”为干瘪的“知识点”,令人因目无全牛而对这些课文心生畏惧。
B、做人须诚实守信、言出必行,一是一二是二,一言九鼎,这样才能立足于社会,才会收到朋友、同行的信任,才能使事业兴旺发达。
C、一对豆蔻年华的姐弟,原本应该正在学校接受教育,却因为从小患上了一种奇怪的“软[来源:学.科.网Z.X.X.K]体病”而与学校无缘。
D、“蚁族”品牌的创始人郑剑辉独具只眼,找准了市场切入点,将电子商务事业打理的风生水起,多所店铺单品月销售量达到上万件。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他非常喜欢茅盾的小说,曾对茅盾的《子夜》反复阅读,一直被翻得破烂不堪,只好重新装订。
B、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生活中的他不像在银幕上那样,是个性格开朗外向、不拘小节的人。
C、今年,山东农村信用社继续推进“阳光信贷工程”,致力于为农户打造公开透明、规范高效的信贷绿色通道,切实解决广大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D、有些橱柜商为了争一个好看的橱柜品牌名次,不惜通过“假单”来制造假象,这显然违背了销售排行榜原来的初衷。
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濮阳市综合高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伟大的文艺展现伟大的灵魂,伟大的文艺来自伟大的灵魂。
歌德说过:“假如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
”一切艺术创作都是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互动,都是以艺术的形式反映生活的本质、提炼生活蕴含的真善美,从而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思想的启迪、心灵的震撼。
只有用博大的胸怀去拥抱时代、深邃的目光去观察现实、真诚的感情去体验生活、艺术的灵感去捕捉人间之美,才能够创作出伟大的作品。
尽管创作不能没有艺术素养和技巧,但最终决定作品分量的是创作者的态度、经典之因此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定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通过主题内蕴、人物塑造、情感建构、意境营造、语言修辞等,容纳了深刻流动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包含了历史、文化、人性的内涵,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可不能过时的作品。
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
养德和修艺是分不开的。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艺术训练,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做到德艺双馨、要自觉抵制不分是非、颠倒黑白的错误倾向,自觉摒弃低俗、庸俗、媚俗的低级趣味,自觉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腐朽思想。
文艺创作是艰难的创造性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
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都是远离浮躁、不求功利得来的,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我国古人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路遥的墓碑上刻着:“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
"托尔斯泰也说过:“假如有人告诉我,我能够写一部长篇小说,用它来毫无问题地断定一种我认为是正确的对一切社会问题的看法,那么,如此的小说我还用不了两个小时的劳动。
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物是“物”,即有生命力的自然物。
这种生命力,在古人那里,主要指气。
《庄子》曰:“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生存在于气聚。
“气聚”包括两层内涵:作为生命力的气的出现和作为材质的气的聚集。
前者指神,后者指形。
荀子完全吸收了传统的生命观,他举例说,古代有个叫做涓蜀梁的人,不仅胆小,而且愚昧无知,“明月而宵行,俯见其影,以为伏鬼也;仰视其发,以为立魅也。
背而走,比至其家,失气而死”。
失气即断气,断气便没有了生命力。
气是人生的生命力。
有气便是生物,无气便不是生物。
荀子曰:“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
”如果能够治气便可以养生,从而能够长寿。
生命在于气。
这种气不仅仅是生命力,而且蕴含着形体气质。
荀子曰:“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
”金木水火土等属于构成生命的材质,但是其本身并非生命物。
草木有气,故而有生命。
万物生生不息。
万物不仅因天地之和而出生,而且也会顺自然之和而成长。
其中,万物生存的本原便是性,或者说,性是万物生存的初基,性是生之初。
荀子曰:“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
”性即万物的“自然的禀赋”,是生物的最原始的禀赋,是生物的天生状态。
荀子称之为“朴”:“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
”朴,《说文解字》曰:“木皮也。
”木皮即材质。
性即原始之材,是物的原始的、自然的禀赋。
在荀子看来,人性是人类作为生物的自然禀赋,并无本质属性之义。
人性即是物性,人欲即是物欲,或者说,荀子以物性言人性、以物欲言人欲:“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
”这段经典文献,多数学者按照现代观念予以解读,如李晨阳教授认为“说先王制作礼的目的是让人的欲望不受现有物资的限制,同时欲望的满足不应耗尽物资供应,物欲两者互相扶持,双双增长。
”其实不然,他讨论的是物与其活动即欲的关系,其中,“物”是主语,“欲”是谓语。
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12月语文学科高二年级测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0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5分)()A.良莠(yǒu)不齐表情呆(dāi)板强(qiáng)词夺理尔虞(yú)我诈B.浑身解(xiè)数幡(fān)然悔悟提纲挈(qiè)领分道扬镳(biāo)C.心宽体胖(pàng)莞尔(wǎn)一笑自怨自艾(ài)暴殄(tiān)天物D.咬文嚼(jiáo)字所向披靡(mí)穿凿(záo)附会孝悌(tì)忠义2、下列理解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A.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对马克思的称呼,用了“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这个人”“这位巨人”等,这些称谓的变化,既体现了他们之间亲密无间、纯洁高尚的友谊,也体现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崇敬。
B.马丁·路德·金凭借自己坚定的信念、高昂的激情和对自由的向往,借助比喻、对比、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在那篇著名的演讲中既慷慨激昂的陈词又心平气和的说理,使得演讲极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C.《雷雨》中,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是贯穿始终的主线,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既是资本家与下层劳动者之间的矛盾,也是旧家庭内部矛盾的表现,而本质上,还是人性的真与伪、善与恶之间的矛盾冲突。
D.《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按照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创作的长篇小说,也体现了雨果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特点;小说特别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塑造一组组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美和丑、善和恶、崇高和卑下的重重对比,揭示真、善、美的真谛。
二、课内文言文(25分)(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
高二12月月考试题语文一、基础知识运用(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玉簟.(diàn)神妪.(yù)奇葩.(bā)霰.雪(xiàn)B.聒.噪(ɡuō) 鼎铛.(chēnɡ) 羁.旅(jī) 诡谲.(juã)C.国殇.(shānɡ) 剽.掠(piāo ) 子嗣.(sì) 创.伤(chuànɡ)D.桎梏.(ɡù) 佝偻.(lóu) 垣.墙(yuán) 戏谑.(nüâ)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坐落圆舞曲辘辘饥肠夙兴夜寐B.真缔舶来品目不暇接怙恶不悛C.誊写肇事者门可落雀切中肯綮D.讴歌拌脚石面面相觑谈笑风生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物理课上,李文君对牛顿第一定律________,可刘老师却说无数事实证明了这是一个不容________的问题。
②在这次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李强事先没有对他的课题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________做出了错误的结论。
③高考有两个功能:其一为评价功能,其二为选拔功能。
高考的逻辑很简单,________在基础教育中接受了良好训练的学生________有资格接受高等教育。
A.置疑/质疑以致只要/就B.质疑/置疑以至只要/就C.质疑/置疑以致只有/才D.置疑/质疑以至只有/才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2011年夏天,意大利足球超级杯最终落户鸟巢,能够在现场欣赏到如此高水平的比赛,尤其是能够亲眼目睹自己的偶像,无数球迷拍手称快....。
B.古代学者虽然有人论及七言诗与楚辞的关系,但都是零散、片断的只言片语....,而且各家对七言诗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C.她茫然走在夜晚的街头,深秋的冷雨打透了单薄的衣服,她浑身发抖,噤若寒蝉....,真想回到温暖的家里。
D.这篇文章分析了历次国学热背后潜藏的怯懦与推诿的群体心理,以及由此带来的思想惰性与责任缺失,力透纸背....,引人深思。
高二语文十二月月考试卷
高二语文十二月月考试卷高二语文十二月月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当今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变迁,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构成了生活美学得以兴起的历史背景。
我们所追求的美好生活应该包括两个维度:一个就是“好生活”,另一个则是“美生活”。
好的生活是美的生活的现实基础,美的生活则为好的生活的升华。
好的生活无疑就是有“质量”的生活,而美的生活则是有“品质”的生活。
生活美学就是要以“美生活”来提升“好生活”,以有品质的生活来升华有质量的生活,并对人民大众进行生活美育的普及。
生活美育则是生活美学的逻辑推演,生活美学通过生活美育得以落实。
如今,越来越多的从事茶道、花道、香道、汉服复兴、工艺民艺、非遗保护、游戏动漫、社区规划等领域工作的人士,都积极融入生活美学的潮流中,并在各地传播着美学美育观念。
实际上,“生活美学”,不仅是一种关乎“审美生活”之学,而且更是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之道。
前者之“学”是理论的,后者之“道”则是践行的,二者恰要合一,这就是美学上的知行合一。
整个东方美学,从根源上也是一种“生活美学”。
东方美学不仅是可“知悟”到的人生智慧,更是诉诸“践行”的现世传统。
这是由于,西方美学曾经更关注艺术,东方美学却早已聚焦生活。
有趣的是,“东方美学”这个词却不是东方人提出的,法国历史学家雷纳·格鲁塞在1948年《从希腊到中国》中最早用过,而后才有东方对自身美学传统的“自觉意识”。
由此,也形成了最初的“比较意识”,一说“中国美学重'形’,日本美学重'色’,而韩国美学重'线’”。
但实际上,真正连纵起整个东方美学的内核乃为“生活”,它们皆为一种倡导生活化的“生活美学”。
东方生活美学关注审美与生活之间所具有的“不即不离”亲密关系,注重在日常生活中体味生活本身的美感。
中国的“生活美学”就可以代表东方传统,这种传统就是一种始终未断裂的生活传统。
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语言基础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
寒暄.宣.泄大肆渲.染头晕目眩.B、渎.职案牍.穷兵黩.武买椟.还珠C、瞭.望脚镣.烟云缭.绕潦.草塞责 D、惶.恐恍.惚冠冕堂皇.惊惶.不安【答案】B、、。
、、、、、。
、。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刹那显郝拾人牙慧义愤填鹰B。
星宿忏悔繁文褥节自投罗网C、晦气埋怨丢三落四杳无音信D、贤惠伺机侍才傲物淹淹一息【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形、A项,显赫;义愤填膺。
B项,繁文缛节、D项,恃才傲物;奄奄一息。
考生要着重记忆自己容易出错或习惯性出错的字形,注重平常的识记与积累,本着记少不记多的原则、3。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悲观者看到灰暗的一面, 乐观者总是看到光明的一面。
我们有权选择做一个悲观者依然乐观者。
假如要想使生活充满阳光,要想好自己的人一辈子,我们只能选择乐观。
一味的悲观者,看到的总是灰暗的一面,即使在春天的花园里,他看到的也只是折断的残枝;而乐观者看到的却是姹紫嫣红的鲜花。
A。
总是而驾驭抱怨 B、只是但控制埋怨C、总是但控制抱怨 D。
只是而驾驭埋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
总是:(1)总归是,全都是;(2)老是,一直,一向。
只是:仅仅是;只是是。
或表示轻微的转折,只是;然而、而:连词,表平列,表相承,表递进,表转折等。
但:表转折,只,只是,然而等。
驾驭:驱使车马,或比喻掌握控制;支配、控制: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超出范围、或指把持。
抱怨:指心中怀有不满,责怪别人、埋怨:指因为情况不如意而对造成结果的事物表示不满。
第二空前后两句间并非转折关系,同时“驾驭”能够与“人一辈子"搭配,“控制"能够与“情感、情绪”搭配,故排除B、C;“抱怨”和“埋怨”都有不满和责怪的意思。
二者的区别在于,“抱怨"一般是针对事物或环境的,“埋怨”一般是针对某人的。
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第I卷(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弄潮(nònɡ) 脉搏(mài)殚精竭虑(dàn) 不期而遇(qī)B.给予(jǐ) 孱弱(chán)款塞入朝(sài) 刚愎自用(bì)C.荫庇(bì) 惴栗(zhuì)不容置喙(huì) 如椽大笔(yuán)D.积攒(cuán) 矍铄(shuò)锲而不舍(qì) 怙恶不悛(hù)2、列各句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湖南地处内陆而不能被内陆意识束缚,位居中部而不能甘居中游,这是毋庸置疑的。
B.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恢弘气势和精彩表演,强烈地震撼了观众。
C.素有“自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之誉的景德镇瓷器,备受消费者青睐。
D.候鸟们凭着体内孕藏的惊人能量,一路搏击风雨,书写了万里迁徙的生命奇迹。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看见疑似“被乞讨”儿童,向有保护儿童权益之责的有关机构反映,但当他们对此充耳不闻、无所不为时,还有谁能为这群沉默的受害者带来春天?B.严冬来临,供暖问题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如何保证温暖过冬,是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所以管理者闻见“林州停暖事件”当多加“自省”。
C.“神医”的走红,进入大众视野,离不开部分媒体的推波助澜。
有的媒体对“养生明星”进行包装,获得不菲的费用,而其应担负的责任却被忽视了。
D.如何破解地沟油回流餐桌的困局?多名相关领域专家认为,只有变堵为疏,变废为宝,对地沟油进行资源化利用,才能真正釜底抽薪。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近日,英国《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不仅让人们再次“领略”某些媒体的沉沦、虚伪和职业道德的缺失,也“葬送”了这家一百多年历史的小报,“搅黄”了新闻集团收购英国天空电视台的计划。
高二年级12月份月考语文试卷
高二年级12月份月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分值:150分)一、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短文,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的缘起通过一些历史考古出土的实物和史籍资料记载,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在遥远的仰韶文化时期便开始制作麻纤维的织物服装,告别了以兽皮树叶遮体的原始状态,从而进入到以手工为主体的服饰文明的时期。
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早期的奴隶主们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将包括服饰在内的一切生活要素都政治化、等级化和伦理观念化,将服饰纳入巩固政权和统一思想观念的组成部分,并以“礼”和“法”的形式来约束人们对服饰的理解和使用,使穿衣戴帽被紧紧地笼罩在政治的光环之下,所以,对服饰的选择不再是个人喜好的自由天地。
再加上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意识和文化观念的超稳定状态,使得服饰并没有因为一顶顶王冠的易主而有所改变,反而成为历代王朝竭力继承的传统,对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更多的历史阶段上,看到的是民族大融合、生产力水平的改变、尤其是社会文化思潮对服饰的发展变化都有所影响。
不管是赵武灵王迫于军事压力不得已而为之的“胡服骑射”,还是个体意识觉醒后带有反叛意味的魏晋士人的着装习惯;不管是政治开明、民族文化交融时期盛唐服饰表现出来的空前解放,还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人的消费欲望被激发出来并转化为智慧与行动之后,人们在服饰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创造与革新能力,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服饰在发生、发展过程中那种跌宕起伏的力度和张力。
与西方传统服饰受宗教的影响所产生的结果不同,我们的祖先在创造和解释服饰现象时不是遵循神的意志,而是更多地考虑前人的意志,追求所谓的“正宗”与“正名”。
虽然他们也不断地吸收先进的材料和工艺,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新服饰的制作方法与装饰项目,但是,由于基本款式是祖上制定的,属于正宗所在,因而历代统治者都不敢有所违背和改易,并以服饰制度的形式告诫世人在穿衣戴帽上必须遵从古制,因此这就导致了中国传统服饰也具有超稳定的特点。
高中语文 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卷答案
高二语文12月月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答案】1.C 解析:A .“只是因为”因果表述过于绝对,“当时的真实已无法还原而只能达成现时的理解”只能视为原因之一。
B .“语言的‘指涉性’使得诗歌文本可以自给自足”错误。
按原文,“语言的‘指涉性’”使“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诗歌文本的自给自足这个结果不是语言的“指涉性”带来的。
D.“必然”过于绝对化,应该是“有可能是以牺牲诗歌的审美性和人的创造性为代价的”。
2.C 解析:C.“文学被降格为历史的附庸,导致批评者只看到了历史赋予的意义”错误,“把文学降格为历史学的附庸,忽略文学的个性存在,只看到历史赋予的意义,而没看到语言技巧与审美经验赋予的意义”“导致”一词强加因果,原文并无此意。
故选C。
3.C 解析:划线句的意思:在诗歌解读的过程中,创作背景即所谓的真实历史的过度介入,会妨碍诗歌欣赏的自由,损害诗歌的审美魅力。
选项ABD中的诗句本身具有跨越时空的审美魅力,用明确的历史事件标定情感指向,反而让这三首诗都成了个人隐私的实录,即“‘美’作为代价偿付了‘真’”。
而C项虽然也涉及对当时背景的暗示,但诗歌本身在写景层面的审美性并没有被消解。
故选C。
4.①第①段——提出问题:诗歌的解读是否一定依赖背景分析?②第②③段——分析问题:诗歌是无需背景支撑便可自给自足的文本,背景的过度介入反而破坏意义理解的可能;诗歌写作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背景分析则将这个活动过程简化,忽略语言技巧和审美经验发挥的作用。
③第④段——得出结论:背景分析可以作为探寻诗歌意义的途径之一,但绝不能独揽意义的解释权。
(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5.①以诗歌本身的语言文本为根基,关注语言技巧等形式层面的欣赏。
②立足自身经验,关注自身审美感悟,以人类共通的情感获得审美共情。
③当诗歌主题与历史背景相关密切时,适度关注诗歌背景以知人论世。
④避免给诗歌“贴标签”或刻板分类,要领会诗歌的整体魅力和丰富意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无答案)一、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春秋时代,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或政权,结盟聚会是为了消除冲突。
冲突频繁,会盟燕享频繁,成了春秋最基本的特色。
会盟要讲“礼”“赋诗”,从而造就了特殊的文化现象一一“诗礼风流”。
西周人重“礼”,是重其仪式性,如典礼仪式、揖让周旋等。
而春秋则将礼认作了治国大法,人生准则。
春秋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230余年间,谈礼之风盛行。
一部《左传》,“礼”为主要的价值标准:“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
”“夫礼,所以整民也。
”“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
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
”其每评一事之得失,辄曰:“礼也”、“非礼也”;似乎国之兴亡,皆系于“礼”。
《左传》最早一次论礼是在桓公二年,最早一次引《诗》在桓公六年,可见赋《诗》引《诗》之风与礼治思潮乃同步而兴。
事实上,会盟燕享的赋《诗》引《诗》,几乎也集中在春秋时期。
在会盟燕享中,列国都想用既合于礼又合于愿而又不失为大雅的手段,实现自己的目的,赋《诗》言志便成最佳选择。
会盟燕享中的诗礼交锋,直接影响了士君子的价值判断与人格修养。
列国名卿的外交才能,多半表现在熟谙《诗》礼、智能达变上。
鲁襄公十六年,晋侯与诸侯在温地宴会,各国大夫皆赋诗言志,而齐国的高厚歌诗与舞不配,结果惹怒晋国,高厚只好落荒而逃。
鲁襄公二十八年,齐国庆封逃难到鲁,叔孙豹让乐工诵《茅鸱》骂他,他竟茫然不知。
鲁昭公十二年,宋华定到鲁国出差,鲁人赋《寥萧》以示友好与祝福,他毫无反应。
这些在当时都是“国际笑话”。
因而这个时代要求士君子熟谙《诗》礼,出使四方而能专对。
鲁昭公七年,鲁国孟僖子陪昭公到楚国参加会盟,因不能以礼应对而抱恨终身,临终前要儿子跟孔子学礼。
熟谙《诗》礼,关乎文化修养与基本素质,即春秋时所谓的“文”。
鲁襄公三十一年,北宫文子评论郑国的贤臣是:子大叔“美秀而文”,公孙挥“善为辞令”。
在礼治思潮下,整个时代的士君子,无不以《诗》礼为立身之本,以求自我实现。
因此,春秋大国曾兴起研究《诗》礼的热潮;一些小国,为了交往大国,也不得不研究诗礼;连当时的戎狄也加入此列。
但这时不像汉唐那样研究《诗》的本意或寻求圣人的微言,而是将《诗》认作与“礼”有诸多联系的圣典。
《左传》几乎是把《诗》作为“礼经”来用的,其所有的引《诗》段落似乎或多或少都与礼有些联系。
“礼”成了《诗》的第一生命。
所有引《诗》赋《诗》者,无一不是精通礼仪者。
总之,会盟燕享,促成了赋《诗》引《诗》的热潮;礼治思潮,促成了以礼为核心的诗歌解释系统的形成。
在春秋会盟燕享的外交大平台上,诗与礼绾结,为狼烟四起的春秋笼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
1.下列关于“诗礼风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时代,一面是战火狼烟,一面是诗礼风流。
诗礼是时代的风尚,也是士君子的法宝,还是列国公卿生活的组成部分。
B.“诗礼风流”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在春秋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它的出现与频繁的会盟燕享有重要关系。
C.《诗》礼可使行为变得文雅,甚至连骂人这样不文明的行为,在用《诗》礼包装之后,也显得温柔雅洁,不失风流本色。
D.会盟燕享是春秋时期的外交平台,各国利用这个平台,通过“诗礼交锋”的方式,化干戈为玉帛,用文化解决了冲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台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西周与春秋,虽同重一个“礼”字,但西周人注重的是礼的仪式性,而春秋时人则把礼当做了份量沉重的典则。
B.“礼治”思潮的高涨,与会盟燕享时的赋《诗》引《诗》的风气的盛行,几乎是同时出现的,这不是偶然巧合。
C.高厚、庆封、宋华定因为在会盟燕享中不懂赋《诗》之意成了世人的笑谈,从侧面说明了世人对诗礼的推崇。
D.春秋时代对诗礼的研究,不是为了探寻《诗》的原意或从诗中寻求圣人的微言大意,而是为了应对当下的政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以礼作为主要的价值判断标准,认为礼是治国治民治家的有效方式,甚至认为礼的重要性可与天地相比。
B.春秋时代,士君子如果对《诗》礼了如指掌,出使四方就能应对自如,否则就会洋相百出,孟僖子就是典型的反面例子。
C.“诗礼风流”的背后是你争我斗,列国都想在会盟燕享中用既合于礼又合于愿而又不失为大雅的手段实现自己的目的。
D.春秋各国曾经掀起研究《诗》礼的热潮,在这场诗礼盛宴中,有的国家是主动加入的,也有不少国家是被迫卷入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楚元王交,字.游,高祖同父少弟也。
好书,多材艺。
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诗于浮丘伯。
汉六年,立交为楚王。
既至楚,以穆、白、申为中大夫。
高后时,浮丘伯在长安,元王遣子郢客与申公俱卒业。
元王好诗,诸子皆读诗。
文帝时,申公始为诗传,元王亦次之诗传。
元王甍.,郢客嗣,是为夷王。
薨,子戊嗣。
景帝即位,封元王宠子富为休侯。
初,元王敬礼申公等,穆生不耆酒,常为设醴。
及戊即位,常设,后忘设焉。
穆生退曰:“可以逝矣!”称疾卧。
申、白强起之曰:“独不念先王之德与?今王一旦失小礼,何足至此!”穆生曰:易称机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先王之所以礼吾三人者为道之存故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岂为区区之礼哉遂谢病去。
申、白独留。
王戊稍淫暴,为薄太后服私奸,削东海、薛郡,乃与吴通谋。
二人谏,不听;胥縻之,衣之赭衣,使杵臼雅舂于市。
休侯使人谏,王曰:“季父不吾与,我起,先取季父矣。
”惧,乃与母太夫人奔京。
景帝三年,戊起兵应吴反。
汉绝吴楚粮道,吴王走,戊自杀。
既平吴楚,富等皆坐免侯,后闻其数谏,乃更封为红侯。
富子辟彊,亦好读诗,清静少欲,辟彊子德,修黄老..术,有智略。
昭帝时,杂案上官氏、盖主事。
德常持老子知足之计。
妻死,大将军霍光欲以女妻之,德不敢取,畏盛满也。
盖长公主孙谭遮德自言,德数责以公主起居无状,侍御史以为光望不受女,承指劾德诽谤诏狱,免为庶人,光闻而恨之,复白召德。
岁余,与立宣帝。
宣帝五凤元年,德子向坐铸伪黄金,当伏法,德上书讼罪。
会薨,大鸿胪奏德失大臣体,不宜赐谥置嗣。
制.曰:“赐谥缪侯,为置嗣。
”(节选自《汉书·楚元王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易称机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先王之所/以礼吾三人者/为道之存故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岂为区区之礼哉/B.易称机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先王之所以礼吾三人者/为道之存/ 故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岂为区区之礼哉/C.易称/机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先王之所/以礼吾三人者/为道之存/故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岂为区区之礼哉/D.易称/机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先王之所以礼吾三人者/为道之存故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岂为区区之礼哉/5.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又名《左氏春秋传》,相传为左丘明所著。
B.中国古代等级森严,阶层不同,死的说法各异: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C.《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D.古代“百姓”称谓很多,如黎民、匹夫、布衣、黔首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楚元王不仅本人“好书”,学《诗》并为之作注,还注重文化传家,送儿子刘郢客去自己老师那里完成《诗》的学习,其后代有很多读书人。
B.刘富受父亲影响,也学习《诗》;楚元王宠爱他,估计也与此有关。
他的后代受老子思想影响较大,清静少欲,知足畏满,但刘向是例外。
C.刘德曾与其他官员共同掌管盖长公主一案,公主的孙子在路上拦住刘德,为自己的祖母申辩,刘德则反复责备公主,说她生活起居不成体统。
D.穆生是楚元王的同学,曾作楚中大夫,他受到元王和刘戊的优待,后来刘戊取消了这一优待,穆生接受不了,先称病不出,后来干脆离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休侯使人谏,王曰:“季父不吾与,我起,先取季父矣。
”(5分)(2)德妻死,大将军霍光欲以女妻之,德不敢取,畏盛满也。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公安县怀古①杜甫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深秋。
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
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
②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A.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
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C.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D.颈联“用典”,主要表现出了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
E.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
9.本诗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在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6分)答:10、情景默写。
(共6分,每题1分,错字、漏字不给分)(1)李白《蜀道难》中化用左思《蜀都赋》里的句子写剑阁两山如门,形势险要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一诗以琵琶女的遭遇身世为明线,诗人的感受为暗线,两线交汇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中。
(4)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的情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音乐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6)《登高》中从时间和空间着笔,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疾病缠身而漂泊孤独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酒婆冯骥才酒馆也分三六九等。
首善街那家小酒馆得算顶末尾的一等。
不插幌子,不挂字号,屋里连座位也没有;柜台上不卖菜,单摆一缸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