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探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探索

◎蒋永穆郭晓鸣纪志耿

[内容提要]近年来,全国各地对农业产业化的具体经营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挑战。新农村建过程中,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成都市5种与众不同的农业产业化创新模式,并对其实施绩效进行了评价,以期对全国其它地区此项工作的开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模式创新

[作者简介]蒋永穆,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农村经济、产业经济;郭晓鸣,现为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农村经济与政策;纪志耿,现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2006级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分析。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的宏观经济背景

近年来,全国各地对农业产业化的具体经营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区域间产业同构现象严重,各地区主导产业和龙头产品的比较优势不突出;二是产业基地规模偏小,土地流转规模始终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三是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缓慢,势单力薄的农户和资金分散的企业难以承担起推动产业化快速发展的重任;

四是农业产业化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企业和农户之间缺少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双方或单方面违约的事情时有发生。为了摆脱产业化进程中的困境,我们就迫切需要对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进行创新,才能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更快地实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创新过程中,成都市走在了全省的前列。通过发挥各区位农业产业的比较优势、推动土地整理和土地集中、兴建农业产业园区、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引导农户建立合作组织等途径,成都市创新了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路径。下面,我们就根据2006年8月份对成都市9个区(市)县的典型调研材料,并结合经济学中有关理论,对成都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的创新模式进行系统总结,以期对其它地区该项工作的开展有所启示。

二、成都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五种模式创新

农业产业化的模式创新,是指一个地区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根据本地区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选择适合本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农业产业布局和微观农业产业组织形态的过程。成都市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要求,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模式创新路径。我们根据调研材料将其归纳总结如下:

1、因地制宜、圈层分工型的模式创新

成都市地处川西平原,含九区十县(市),各个区县的经济基础、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新农村建设及农业产业化经营就不能遵循同一种模式,走同一条道路,而必须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不同的区位条件选择不同的发展路径。在这次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成都市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圈层分工的特色,表现在从主城区到近郊再到远郊,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分布先是以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为主,然后过渡到以花木产业、精品水果为主,最后演变为以瓜果蔬菜、林木药材为主。各圈层的代表点位、主导产业如下表所示:

表1:成都市各圈层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分布表

注:各代表点位距成都市中心的距离均为直线距离,该数据从成都市电子地图中测得,网址为:/Map/56/4439833.htm 从表1可以看出,成都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走了一条因地制宜,圈层分工的创新之路。一圈层内的农业产业化项目主要以观光和休闲旅游农业为主,这是因为该圈层内的乡镇(街道)距市中心的直线距离较近,处于成都经济圈的核心层,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人文优势使得该地区在网络分工中扮演着都市休闲观光农业的角色。二圈层内的农业产业化主导项目主要集中在花木产业和精品水果方面,这以温江区万春镇的花卉苗木和龙泉驿区、双流县的枇杷果园为代表。该圈层距成都市中心距离在20km左右,位于成都经济圈的中间地带,都市居民的消费能力和生活需求拉动了该地区高附加值农业、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三圈层由于距成都市中心较远,平均为50km左右,大城市的经济辐射力到该地区已有所减弱,所以,该圈层内的乡村在城市分工网络中只能发挥蔬菜、水果、林木和畜禽生产基地的作用。成都市农业产业化的这种圈层分布结构充分发挥了大城市郊区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优化了农产品的区域布局,深化了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挖掘了都市经济圈的消费潜能,符合经济地理学中的农业区位理论,因此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创新模式。

2、土地集中、规模经营型的模式创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均分地权为特色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便以其内在的优势,逐步取代人民公社制度,成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对促进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新形势下,家庭联产承包制小规模生产、分散化决策的特点已不能支持现代农业的发展,并

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步伐的瓶颈。因此,如何在现行的法律和制度框架下,探索一条农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可行路径,就成为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在这方面,成都市以土地整理为契机,创新农村经济组织形式,走集约化和园区化的发展路径,不失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业产业化经营思路的重大创新。成都市土地整理和土地集中过程中的几个典型试点乡镇及规模经营的效果如表2所示。

表2:成都市土地集中及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效果一览表

从表2可以看出,成都市农业产业化进程是以土地集中为第一推动力的。通过土地整理过程,拆院并院、拆企入院、整治沟渠、退宅还林、开发荒地,不仅增加了土地面积,而且极大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条件,提高了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为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初始条件。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集中过程,转包、转让、互换、租赁、入股,实现了土地向种植大户、向私营业主、向村社企业的集中,有效地克服了家庭分散经营的小规模、高风险的弊端,充分发挥了各地的比较优势和农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并且,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土地集中后分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可以获得租金保底收入、公司分红收入、进厂务工收入、商铺租赁收入等多种收入形式,这就为城乡一体和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走土地集中和规模经营的农业产业化之路,是成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一项创新性尝试。

3、园区带动、农户参与型的模式创新

成都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以“三个集中”的思想为指导,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的同时,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必须加快向园区集中,才能充分发挥该地区农业产业的集群优势,吸引和带动更多的农户致富。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成都市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明显具有“园区带动”的色彩,试点乡镇采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