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搭一搭(一)练习题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搭一搭(一)》教学设计建议及课本习题解析
搭一搭(一)(认识余数)学习目标1.结合搭正方形的操作过程,认识余数,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在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的过程中,初步形成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能顺利参与数学活动。
编写说明本节内容主要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此前,学生已经有了两方面的知识基础:其一,在二年级上册“分一分与除法”的内容中,教科书呈现了分物还有剩余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在平均分物过程中,有时不能全部分完,虽然没有给出余数的概念,但为学习有余数除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其二,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除法,如“12÷3=4”的计算方法。
在此基础上,教科书通过四个问题讨论了三部分内容:第一,结合搭正方形的过程,认识余数;第二,通过用一组连续根数的小棒分别搭正方形的活动,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第三,在用不同根数的小棒搭正方形的过程中,验证探索活动的发现。
·13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正方形,还剩几根?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验、认识余数。
教科书给出了学生思考问题的两个角度:其一,通过搭正方形的实际操作活动,发现搭3个正方形后,还剩1根小棒,不够再搭1个正方形;其二,直接联想到乘法口诀“(三)四十二”,也得出搭3个正方形后,还剩1根小棒的结果。
·认一认,想一想。
教科书强调要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过程帮助学生认识、理解余数。
通过淘气的话,提示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搭正方形的操作过程认识余数。
在搭正方形的过程中,余数就是余下的1根,不够再搭1个正方形。
按照整套教科书的编写要求,从二年级下册开始由学生自己填写单位和答案,考虑到有余数除法的结果涉及的“两个”单位也是一个理解难点,在第一次认识余数时,教科书给出了单位,目的是根据实际需要降低学习难度。
同时,结合具体情境的解释,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单位填写的困难。
·搭一搭,填一填,你发现了什么?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
二年级下册数学一课一练1.3搭一搭(一)∣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二年级第一单元《除法》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第三节《搭一搭(二)》同步练习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一、填一填。
要练说,先练胆。
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
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
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
二年级下册数学一课一练1.3搭一搭(一)∣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二年级第一单元《除法》我国古代的人 ,从上学之日起 ,就日不 ,一般在几年内就能几千个字 ,熟几百篇文章 ,写出的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 ,成腹的文人。
什么在代化教学的今天,我念了十几年的高中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疼 ,写不出像的文章呢 ?叔湘先生早在1978 年就尖地提出“:中小学文教学效果差 ,中学文生文水平低 ,⋯⋯十几年上数是 9160 ,文是 2749 ,恰好是 30%,十年的 ,二千七百多 ,用来学本国文 ,却是大多数不关 ,非咄咄怪事 ! ” 根究底 ,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是写文 ,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文的“三要素”是点、据、 ,也通文的基本构 :提出――分析――解决 ,但真正起笔来就犯了。
知道“是” ,就是不出“ 什么”。
根本原因是无“米”下“ ”。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之的大段抄起来 ,抄人家的名言警句 ,抄人家的事例 ,不参考作文就很写出像的文章。
所以 ,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个 ,不能在布局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 ,必到“死硬背”的重要性 ,学生累足的“米”。
第三《搭一搭(二)》同步个工作可学生分收集整理 ,登在小黑板上 ,每周一。
要求学生抽空抄并且成。
其目的在于大学生的知面 ,引学生关注社会 ,生活 ,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 ,可以分人生、价、理想、学、成、任、友、心、探索、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 ,除假期外 ,一年便可以累 40 多材料。
如果学生的海里有了众多的活生的材料 ,写起文章来用乱翻参考 ? 一、填一填。
要,先胆。
胆小是幼儿言展的障碍。
不少幼儿当众得胆怯:有的巴重复,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自听;有的低不,扯衣服,扭身子。
之,外部表不自然。
我抓住胆个关,面向全体,偏向差生。
一是和幼儿建立和的言交流关系。
每当和幼儿,我是笑相迎,声音切,作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他能主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
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的。
或在堂教学中,改去老学生听的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手后言的束,多采取自由和的形式,每个幼儿多的当众的机会,培养幼儿敢的趣,一些有困的幼儿,我是真地耐心地听,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完、好,增其的勇气和把好的信心。
二年级下册数学一课一练1.2搭一搭(一)∣北师大版(2018秋)
北师大版二年级第一单元《除法》第二节《搭一搭(一)》同步练习一、填空。
1.想一想,填一填。
(1)算式26÷8=3…… 2 中,除数是( ) ,商是( ),余数是()。
(2)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总是()除数。
2.分一分,填一填。
(1)13个,每人分5个,可以分给()人,还剩()个。
(2)13个,平均分给6人,每人分到()个,还剩()个。
二、判断对错。
1.28÷5=4……8 ()2.△÷6=○……□,□中最大应是6。
()三、直接写出得数。
7×8=34÷7= 74÷9=48÷6=23÷3= 17÷6=54÷9=19÷2=四、解决问题。
1.把35个平均放到8个篮子中,每个篮子里放几个?还剩几个?2.一共有42本书,每组分8本。
一共可以分给几个组?3.【参考答案与解析】一、1.想一想,填一填。
(1)8 3 2解析:根据对余数除法的认识求解。
(2)小于(或<)解析:根据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求解。
2.分一分,填一填。
(1)2 3解析:要求可以分给几人,还剩几个吗,实际是求13里面有几个3,则用除法求解。
(2)2 1解析:要求每人分到的个数,则用西瓜的总个数÷人数求解,据此解答。
二、判断对错。
1.×解析: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不能大于除数,据此判断求解;解析:根据余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可知:最大的余数比除数小1,据此判断。
三、56 4……6 8……2 87......2 2......5 6 9 (1)解析:根据表内乘法口诀求解,注意:余数不能大于除数。
四、1.35÷8=4(个)……3(个)解析:要求每个篮子里放几个,还剩几个,则用桃子的总个数÷篮子的数量求解,据此解答。
2.42÷8=5(个)……2(本)解析:要求一共可以分给几个组,实际是求42里面有几个8,用除法求解。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搭一搭(一)》应用作业
一、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
1.口算简单有余数除法-----正确判断括号里最大能填几(C1) 1.1 16根火柴最多可以拼成几个三角形?( )A.3个 B.4个 C.5个 D.6个【答案:C】1.2 19根木棍最多可以拼成几个长方形?( )A.3个 B.4个 C.5个 D.6个【答案:B】1.3 33根小棒最多可以拼成几个正方形?( )A.6个 B.7个 C.8个 D.9个【答案:C】1.4 41根火柴最多可以拼成几个五边形?( )A.6个 B.7个 C.8个 D.9个【答案:C】1.5 29根小棒最多可以拼成几个六边形?( )A.2个 B.3个 C.4个 D.5个【答案:C】2. A.认识余数----- 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A2)。
2.1 43÷7的余数是几? ( )A.1 B.2 C.3 D.4【答案:A】2.2 45÷8的余数是几? ( )A.3 B.4 C.5 D.6【答案:C】2.3 15÷4的余数是几? ( )A.1 B.2 C.3 D.4【答案:C】2.4 19÷7的余数是几? ( )A.3 B.4 C.5 D.6【答案:C】2.5 22÷6的余数是几? ( )A.3 B.4 C.5 D.6【答案:B】3. D.有余数除法的运用----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实际问题(D1)3.1 妈妈买来7米布,做一件连衣裙用2米,这些布最多可以做()件连衣裙。
A 4B 3C 2【答案:B】3.2 爸爸买了10个苹果,每个小朋友分3个,这些苹果最多可以分给()个小朋友。
A 4B 3C 2【答案:B】3.3 一个文具盒要5元,16元最多能买几个文具盒?( )A.1 B.2 C.3 D.4【答案:C】3.4 一把直尺要3元,13元最多能买几把?( )A.2 B.3 C.4 D.5【答案:C】3.5 一个布娃娃要9元,70元最多能买几个布娃娃?( )A.5支 B.6支 C.7支 D.8支【答案:C】4. D.有余数除法的运用----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实际问题(D1)。
二年级下册数学一课一练1.3搭一搭(一)∣北师大版(2018秋)
北师大版二年级第一单元《除法》第三节《搭一搭(二)》同步练习一、填一填。
19根小棒,每6根分一组,分一分。
分了()组,还剩()根。
19÷6=()(组)……()(根)写成竖式:二、横线里最大能填几._____×4<26 _____×5<28 _____×6<53_____×3<25 _____×7<38 _____×9<80 三、看图列式。
1.□○□=□(堆)……□(根)2.□○□=□(堆)……□(支)□○□=□(支)……□(支)四、用竖式算一算。
13÷6= 26÷5= 17÷4= 27÷5= 37÷6= 85÷9= 五、有23个面包。
第一种装法:这些面包可以装_____袋,还剩_____个。
第二种装法:这些面包可以装_____袋,还剩_____个。
第三种装法:这些面包可以装_____袋,还剩_____个。
【参考答案与解析】一、3 1 3 1解析:根据小棒的根数÷每一组的根数即可求出组数,注意:余数不能大于除数。
二、6×4<26 5×5<28 8×6<538×3<25 5×7<38 8×9<80解析:根据9以内的乘法口诀,进行解答即可。
三、1.32÷6=5(堆)……2(根)解析:本题实际是求32里面有几个6,则用除法求解。
2.13÷6=2(堆)……1(支)13÷2=6(支)……1(支)解析:求堆数,则用总数量÷每一堆的数量求解,求每一堆的支数,则用总数÷堆数求解,据此解答。
四、2……1;5……1;4……1;5……2;6……1;9……4。
解析:根据表内乘法口诀求解。
五、5 3 4 3 3 5解析:利用面包的总个数÷每一袋面包的个数求解,据此解答。
二年级下册数学一课一练1.2搭一搭(一)_北师大版(含解析)
《搭一搭(一)》同步练习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一、判断题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1.60÷7=8……4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2.22÷7没有余数。
()3.有16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3个,正好分完。
小学二年级数学 搭一搭(一)
小棒根数
搭成的正方形
算式
14
14÷4=3(个)······2(根)
15
15÷4=3(个)······3(根)
16
16÷4=4(个)······0(根)
17
17÷4=4(个)······1(根)
18
18÷4=4(个)······2(根)
19
19÷4=4(个)······3(根)
20
20÷4=5(个)······0(根) )
从小上棒表,可一余儿知种数小有是一,会怎两总儿么种有大回情剩一事会?况余,小一棒种。是当正有余好剩数为都搭余什比几时么除?个,数小正余,方数形都,比没除有数剩小余。
再分别用25,31根小棒搭一搭正方形, 试一试。
25根小棒:
25根小棒可以搭6个正方形,还剩1根小棒: 即 25÷4 = 6(个)······ 1(根)
13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正方形,还剩几根?
求可以搭几个正方形,也就是求13里面有几个4,用 除法计算,列式为13÷4,但还剩1根小棒,这样的过 程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式子来表示:
13 ÷ 4 = 3(个)······1(根)
商
余数
“3个”表示搭了3个正方形, “1根”表示还剩下1根小棒,
我们把它叫做余数。 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小朋友们,哪一 种是对的呀?
33 ÷4=7(个) ······5(根)
33 ÷4=8(个) ······1(根)
(2)27个 ,每6个摆成一个
,可以
摆( 4 )个
,还剩( )个。3
27÷ =6 ( )4……个 ( ) 3 个
2、用小棒搭
,做一做,填一填。
小棒根数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二年级下册数学一课一练1.2搭一搭(一)∣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二年级第一单元《除法》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第二节《搭一搭(一)》同步练习“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一、填空。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搭一搭(一)练习题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搭一搭(一)练习题姓名:学号:一、口算。
8÷2= 40÷5= 21÷3= 24÷3=36÷6= 49÷7= 30÷5= 42÷7=81÷9= 18÷6= 32÷8= 27÷3=二、填空。
1、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一定比()小。
2、25÷4=6 ……1 读作:()在这道算式里25是()4是()6是()1是()。
3、16÷3=5……1 读作:()在这道算式里16是()3是()5是()1是()。
4、一个数除以8有余数余数最大是()最小是()。
5、26里面最多有()个8。
33里面最多有()个5。
6、一个数除以5如果有余数余数可能是()。
7、42÷9的商是()余数是()。
8、()÷()=5 ……1 除数最小是()。
三、看图列式。
四、应用题。
1、26根每6根摆成一个可以摆()个还剩()根。
算式是:()÷()=()(个)……()(根) 2、猴妈妈摘了23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个还剩()个。
算式是:()÷()=()(个)……()(个)3、18块糖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块还剩()块。
算式是:()÷()=()(块)……()(块) 4、27个每5个摆成一个可以摆成()个还剩()个。
算式是:()÷()=()(个)……()(个)5、有48棵树。
平均每行栽6棵可以栽几行?每行栽5棵可以栽几行?还剩几棵?平均栽成7行每行栽几棵?还剩几棵?结束语1、同学们,老师相信,在你们当中一定有未来的高斯、笛卡儿,只要积极动脑,做生活的有心人,你们一定会为人类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创造出巨大的财富,有信心吗?2、同学们,科学的殿堂美不胜收,只要大家以勤为径,每个人都能领略到无限美好的风光。
3、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同学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了吗?4、珍惜时间就等于珍惜生命。
二年级下册数学一课一练1.2搭一搭(一)∣北师大版(2018秋)
二年级下册数学一课一练1.2搭一搭(一)∣北师大版(2018秋)
北师大版二年级第一单元《除法》
第二节《搭一搭(一)》同步练习
一、填空。
1.想一想,填一填。
(1)算式26÷8=3…… 2 中,除数是( ) ,商是( ),余数是()。
(2)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总是()除数。
2.分一分,填一填。
(1)13个,每人分5个,可以分给()人,还剩()个。
(2)13个,平均分给6人,每人分到()个,还剩()个。
二、判断对错。
1.28÷5=4……8 ()
2.△÷6=○……□,□中最大应是6。
()
三、直接写出得数。
7×8=34÷7= 74÷9=48÷6=
23÷3= 17÷6=54÷9=19÷2=
四、解决问题。
1.把35个平均放到8个篮子中,每个篮子里放几个?还剩几个?
2.一共有42本书,每组分8本。
一共可以分给几个组?
四、1.35÷8=4(个)……3(个)
解析:要求每个篮子里放几个,还剩几个,则用桃子的总个数÷篮子的数量求解,据此解答。
2.42÷8=5(个)……2(本)
解析:要求一共可以分给几个组,实际是求42里面有几个8,用除法求解。
3.20÷6=3(本)……2(元)
解析:要求可以买几本,还剩多少钱,实际是求20里面有几个6,则用除法求解。
二年级下册数学一课一练搭一搭(一)∣北师大版(2022秋)
二年级下册数学一课一练1一样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事实上确实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因此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事实上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第二节《搭一搭(一)》同步练习“教书先生”可能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如何说也确实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显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事实上《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差不多一致。
一、填空。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样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什么缘故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 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成效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刻,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只是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要紧缘故确实是腹中无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数学下册搭一搭(一)练习题
姓名:学号:
一、口算。
8÷2= 40÷5= 21÷3= 24÷3=
36÷6= 49÷7= 30÷5= 42÷7=
81÷9= 18÷6= 32÷8= 27÷3=
二、填空。
1、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一定比()小。
2、25÷4=6 ……1,读作:(),在这道算式里,25是(),4是(),6是(),1是()。
3、16÷3=5……1,读作:(),在这道算式里,16是(),3是(),5是(),1是()。
4、一个数除以8有余数,余数最大是(),最小是()。
5、26里面最多有()个8。
33里面最多有()个5。
6、一个数除以5如果有余数,余数可能是()。
7、42÷9的商是(),余数是()。
8、()÷()=5 ……1,除数最小是()。
三、看图列式。
四、应用题。
1、26根,每6根摆成一个,可以摆()个,还剩()根。
算式是:()÷()=()(个)……()(根)
2、猴妈妈摘了23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个,
还剩()个。
算式是:()÷()=()(个)……()(个)
3、18块糖,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块,
还剩()块。
算式是:()÷()=()(块)……()(块)
4、27个,每5个摆成一个,可以摆成()个,还剩()个。
算式是:()÷()=()(个)……()(个)
5、有48棵树。
平均每行栽6棵,可以栽几行?
每行栽5棵,可以栽几行?还剩几棵?
平均栽成7行,每行栽几棵?还剩几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