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摘要】本文通过“问题意识”意义的分析,提出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提升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并就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问题意识作了讨论,指出让学生在“问”中学习、发现、探究、创新是根本目的所在。

【关键词】问题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教学相长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了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无疑而有疑,有疑而思解,解疑而心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应用多种手段,来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质疑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无论是化学学科的教学,还是其他学科的教学,都应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问题意识的培养与学生发展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著名的自然科学家牛顿说过:“若没有大胆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牛顿看到苹果成熟落地,产生疑问,最终导致万有引力定律的诞生。可见,问题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意识的产生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萌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石。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素质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学生教学观的体现,课程教学中学生参与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就是看学生提问的情况如何。传统的注入式教学着重把现成的结论教给学生,不要学生思考,更不喜欢学生提出问题,简单的说只要学生答,不要学生问,记住结论就可以了。探究教学则要求学生积极思维,产生疑问,寻求答案。探究式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提问,而且还要求启发鼓励学生提问。通过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启动思维,活跃思想,主动积极的去探求知识的奥秘,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挥发,智能得到发展,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个性包括能力、智力、气质和性格等特征。学生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及思维特点经常发问,独立思考,自由想象,试图从多个层面去认识事物,从多个角度去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敢于怀疑,勇于挑战权威的学习风格,促进了个性的发展。

4、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完善学生的思维结构。

知识质量和思维方式是形成思维结构的两大基础,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会在一种强烈的焦虑、探究心理的驱使下,去深入研究学科知识或者扩充相关知识,并进行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从而提高了知识的质量。在强烈探究心理的促使下,又能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完善思维结构。让学生会在思维中提问,

在提问中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5、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提问、自我思考、自我探究、自我创新、自我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在此过程中学生拥有自己的学习空间,通过“问题——探索——解决”循环往复的学习过程,强化自主意识,必然会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能技巧,提高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也就是提高学生的创造性素质。

6、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意识到问题是在对原有知识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实现的,问题的产生必然激活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促进学生的思维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创造型,对原有的知识有了新的体验,相应的知识进一步得到拓展,解决问题的手段更加高明,认识结构进一步完善。

二、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1、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有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不能提出问题,取决于是否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欲让学生的问题进课堂,就需要教学民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科学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想也敢说,畅所欲言,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打下基础。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对待平等交流。正确的给予肯定,

及时表扬,给予鼓励,使学生产生成功的自我体验。如果提出的问题不合理或者很简单,也应及时肯定学生独立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然后共同研究不合理的地方,让学生自悟自明。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要以问题为中心,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多给学生一些思考机会,多给学生一些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些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成功的体验。使学生由不敢问到发现许多问题升华到能提出优质问题,产生“不愤不启,不棑不发”之感,体会到读书自得其乐的情感体验。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创设问题既设疑,教师要善于将教学内容设计成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每个学生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关键在于怎样发掘这一“宝藏”。问题情境的设置,可以从熟悉的或感兴趣的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中提示一些矛盾,促使学生主动去分析解决,开始积极的思维,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就像投入池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打开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处于最佳思维状态。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不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是在教学的某些微观环节,都应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角度、层次和要求提出问题。

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创设问题,设置“疑问”,启发学生的思考呢?首先,应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选择好的适宜时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信息。教学的最佳处可以是

以下几种情况:即当学生的思维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其次,应在重点、难点处设疑。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就非常注意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而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恰当的设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再次,应在关键处设疑。在关键处设疑不仅能起到不仅能起到对教学内容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提高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效率。重点、难点是关键处,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过渡是关键处,一节课上学生最疲劳时也是关键处,由于学习内容和抽象性而使学生感到乏味时更是关键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心灵的信息,巧妙设疑、及时设疑,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释疑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疑式教学一般设疑于一节课的开头,一节课的重点、难点,一节课的衔接处以及教材枯燥乏味的地方,有时也设疑于一节课的结束,以“矛盾”而终,给人留下不绝于耳的清音,不绝于脑的思索。创设问题情境,不仅仅是教师设疑,学生答疑。教师还应有目的地创设一种驱使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讨论、教师适时点拨。使课堂形成一种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热烈气氛,这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