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元·明清以来病因学得补充和完善。 (1)元·朱丹溪提出“百病皆由痰作
崇”。 (2)明·吴又可,创“戾气”学说。
《瘟疫论》说:“夫瘟疫之为病, 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 种异气所感”。
(3)清·王清任的活血化瘀法促成了瘀 血致病说。
四、中医病因学的特点:
(一)取象比类:
通过对自然现象进行联系比较,认识 和推断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
概说
一、病因的涵义 二、病因学说涵义 三、中医病因学的发展沿革 四、中医病因学的特点 五、病因分类
一、病因的涵义:
病因是指能影响和破坏人体阴阳 相对平衡协调状态,导致疾病发生 的各种原因。 《医学源流论》说:“凡人之所 苦谓之病;所以致此病者,谓之 因”。
二、病因学说涵义 研究和阐释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
2.季节性: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 季节性,因此六淫致病与季节气候 有关。如春季多温病,夏季多暑 (热)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 病。
3.地区性:六淫致病常与居处地区及 环境有关。如久居潮湿地区易感湿邪 为病;高温环境作业易患燥热之病。 4.单一性和兼挟性:六淫之邪既可单 一伤人致病,又可两种以上相互兼挟 侵犯人体致病。如感冒、痹证等。
4、晋·葛洪认为疾病的发生“一为 内疾,二为外发,三为它犯”。
5、隋·巢元方提出“乖戾之气”。
6、宋·陈无择提出“三因学说”。
陈氏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说:“其因有三、曰内、曰外、曰 不内外……内则七情,外则六淫, 不内外乃背经常”。
将病因与发病途径结合起来, 对病因学的发展研究起了很大的推 动作用。
跌打,药邪,医过,胎传等。
第一节 外感病因
• 所谓外感病因:是指来源于自 然界,多从口鼻、肌表侵入人 体而引发疾病的一类致病因素。 主要包括六淫、疫疠。
一 六淫
(一)六气、六淫的涵义:
1.六气:指自然界风、寒、暑、 湿、燥、火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
六气分主四时,是四时气候变
化的本元。故《素问·六元正纪大 论》又称为“六元”。
(二)辨证求因: 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
综合分析其症状、体征、推求病因。 又叫“审证求因”。为临床治疗用 药提供依据,又叫“审因论治”。
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问诊求因 和辨证求因。
• 此外中医病因还存在一种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在疾病某 一阶段是结果的东西,而在另一阶段可能成为原因。例 如:
水湿内停
1、秦国名医医和提出了“六气致病说”。 (1)最早提出阴、阳、风、雨、晦、明六气
病因概念。 (2)提出“淫生六疾”的病理观
阴淫寒疾:阴寒太过,易致寒疾。 阳淫热疾:阳热太过,易致热病。 风淫末疾:风气太过,可致四肢疾病。 雨淫腹疾:雨湿太过,易致肠胃病。 晦淫惑疾:就寝过晚,易致心神惑乱病。 明淫心疾:白天思虑过度,可致心劳疲
停肺
痰浊阻肺
脏腑功能失调
痰饮, 痰饮 (果) (因)阻中焦 痰湿困脾
血行不畅
阻滞血行
气虚或气滞
瘀血, 瘀血 (果) (因)
出血或血瘀
五、病因分类 (一)外感致病因素:
六淫、疫疠。 (二)内伤致病因素:
饮食失宜、七情内伤、劳逸过度。 (三)病理致病因素:
痰饮、瘀血、结石。 (四)其它病因: 外伤,虫兽,金刃,
(2)非其时有其气
《诸病源候论》说:“春时应暖 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 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 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
(3)气候急剧变化,超越了机 体的适应。
(4)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 降,不能适应六气 的正常变化 而发病,此时的六气也成了六 淫。
(二)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1.外感性:六淫之邪多从肌表, 口鼻或两者同 时受邪,都是从外感 受,故又称 “外感六淫”。
惫疾病。
2《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分类
《素问·调经论》说:“夫邪之生也,或 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 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 阳喜怒”。
风、雨、寒、暑—易侵袭人体外部肌表 病始于表—属阳邪
饮食居处 易伤人体内在脏腑
阴阳喜怒 病始于里——属阴邪 这种分类方法开创了病因分类之先河。
5.转化性:六淫之邪侵犯人体后,在 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转化。如可随人 体的体质不同,病证性质发生转化。
(三)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邪 风为春季之主气,风邪是外感病因中
致病广泛,较为重要的致病因素。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A、性质:阳邪
阳邪:风性轻扬、向上、向外的特性。 开泄:风性有散发、透泄之性。
致病特点和致病规律的一门学说。
有人认为病因是从基础理论到 临床的桥梁。 陈无择的《三因极 一病证方论》说:“凡治病,先须 识因,不知其因,病源无目”。
三、中医病因学的发展沿革
中医病因学的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西周,对病因就有认识, 《周礼·天官》说:“夫天之寒 暑,阴阳风雨晦明,既足以伤形; 而人之喜怒阴阳,运于营卫之间 交通则和,有余不中则病”。
中医病因学的各基本概念是以具体的, 形象的物质名词来表达抽象的要领, 但决不能将中医的病因概念简单地理 解为其名词所代表的具体事物。
中医所采用的是从宏观角度,通过 “取象比类”把疾病的症状,体征广 泛地与自然界某些事物或现象进行了 联系比较,并加以概括分类,从而认 识各种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这就 是中医病因学的第一个特点。
2.六淫:
指风、寒、暑、湿、燥、火 (热)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又称 “六邪”。
淫:浸淫,侵害过度之意。
《神农本草经疏》:“淫则为 邪,以其为天之气从外而入,故曰 外邪”。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说:“夫 六淫者,寒暑湿燥风热是也”。
3.六气成为六淫的原因:
(1)六气太过或不及。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至 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 也”。
B、致病特点:
易袭阳位:多见上部、阳经、 肺系症状。
《内经》虽没有六淫Leabharlann Baidu概念, 却有六淫内容的叙述。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 “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 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3、《金匮要略》将病因入侵途径概 括三个途径,最早提出“三因致病 说”。
张仲景曰:千般疢难,不越三 条。 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 内所因; 二者,四肢九窍,血脉 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 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