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城保护若干思考

合集下载

北京迁府,老城保护还要“知来处,明去处”

北京迁府,老城保护还要“知来处,明去处”

北京迁府,老城保护还要“知来处,明去处”老城保护并不仅仅是保护老房子,而是要将老城区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气息得到有效延续和传承。

在保护老城区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够简单地对每一座老房子都采取保护措施,而是需要有一种综合的思维和方法,这就是“知来处,明去处”。

“知来处”,就是要充分了解老城区的来历和历史背景。

只有了解了老城区的历史沿革,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保护它。

比如说,北京市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纪念地中山公园,原来是明代的一个帝王陵墓,后来被改建成为游园。

如果我们只是保护它现在的样貌,而不知道它的来历,就无法真正保护好这个老城区。

所以,在老城保护中,我们需要通过调研、研究和考古等方式,充分了解老城区的历史,从而更好地进行保护工作。

“明去处”,就是要明确老城区的去向和发展方向。

在进行老城保护工作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老房子保护起来,而是要考虑到老城区的发展需求和现实情况。

比如说,北京东城的南锣鼓巷,原本是一个老旧的胡同,后来经过整治后成为了一个热门的旅游和文化区域。

这是因为我们明确了南锣鼓巷的发展方向,将其打造成为一个有魅力的文化街区。

所以,在老城保护中,我们需要明确老城区的发展方向,将保护与发展相结合,使老城区得到更好的利用和传承。

除了“知来处,明去处”,老城保护还需要充分发挥各方的力量,形成合力。

老城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社会、企业和居民等多个参与方。

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够保护好老城区。

政府要加强对老城保护的规划和管理,社会要积极参与,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居民要自觉保护老房子。

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够真正保护好老城区,使其得到有效传承和利用。

《2024年浅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范文

《2024年浅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范文

《浅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篇一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城市风貌。

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推动首都发展的重要动力。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首都发展的平衡问题日益凸显。

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同时,实现首都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价值北京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些遗产包括故宫、天坛、长城等世界著名的古迹,以及大量的历史建筑、传统街区、文化景观等。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还具有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三、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现状与挑战近年来,北京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

一方面,城市扩张、房地产开发等项目对历史文化遗产造成了威胁;另一方面,城市发展需要一定的空间和资源,而这些空间和资源往往与历史文化遗产相冲突。

此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这也是当前面临的挑战之一。

四、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策略为了实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首都发展的平衡,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

首先,加强法规建设,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为保护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其次,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增强公众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此外,还需要加强科技创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保护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同时,要合理规划城市发展,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实现良性互动。

五、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途径要实现北京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上,推动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首先,要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绿色产业,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其次,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服务功能和宜居性。

为保护北京西安历史文化名城建言献策

为保护北京西安历史文化名城建言献策

为保护北京西安历史文化名城建言献策在老城保护中,古树名木保护其实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

它彰显着城市的年龄,是活的文物。

古树生命不能重来,对其进行保护是非常紧迫的。

市人大代表,北京蓟城山水投资管理集团陶然亭分公司工作人员钱晓萌说,古树散布在全市范围,其中中轴线从南到北分布着许多古树群,从天坛,先农坛,再到故宫,鼓楼南大街,南池子,北池子等,北京城丰富的古树资源见证着城市的历史文脉。

目前,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已将古树名木和大树的保护列入其中,本市也曾对全市的古树名木进行普查,但因为树木的产权单位和管理单位没有统一,有的古树归园林绿化部门管,有的在小区里面归物业管,还有的就长在居民院子里面。

再加上古树管理者对古树的重视程度和保护的专业水准参差不齐,因此,许多古树名木的生存现状不太乐观。

从去年开始,市园林绿化局对全市的古树进行有序体检工作。

钱晓萌建议,通过普查资料,将所有古树名木及大树纳入体检序列,每年定期检查树木生长情况,运用科学手段检测树木生长环境,及时判断树势变化,发现树势衰弱的古树名木进行及时复壮救助。

从保护与开发的角度提出你保护北京建设的建议

从保护与开发的角度提出你保护北京建设的建议

从保护与开发的角度提出你保护北京建设的建议保护与开发的角度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政治中心,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

在保护和开发方面,我们需要考虑到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

一、加强文物保护北京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城市,包括紫禁城、天坛、颐和园等。

这些文物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文化传统的精华。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加强对这些文物的保护。

1.加强监管力度政府应该加强对文物保护区域内建筑工程活动的监管力度,确保不会对其造成损害。

同时,也需要对入口处进行严格管控,并配备专门人员进行巡逻检查。

2.提高意识时,在学校教育中也应该增加相关课程,并将其纳入到考试内容中。

3.加强维修工作政府应该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对于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检修和维护,及时修复破损的建筑物和文物。

二、加强生态保护北京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城市,包括山水林田湖草等。

这些自然资源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环境的改善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加强对这些自然资源的保护。

1.加强监管力度政府应该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域内人类活动的监管力度,确保不会对其造成损害。

同时,也需要对入口处进行严格管控,并配备专门人员进行巡逻检查。

2.提高意识在学校教育中也应该增加相关课程,并将其纳入到考试内容中。

3.加强维修工作政府应该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对于自然保护区域进行检修和维护,及时处理破坏行为并恢复受损的生态环境。

三、促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北京是一个现代化城市,需要不断推进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因此,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的同时,我们也需要采取措施促进城市现代化建设。

1.加强规划政府应该制定科学的城市规划,合理布局各种设施和建筑物。

同时,也要考虑到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的保护。

2.提高技术水平政府应该加强对于城市建设相关技术的培训和引进,提高技术水平。

同时,也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并支持相关研究。

北京迁府,老城保护还要“知来处,明去处”

北京迁府,老城保护还要“知来处,明去处”

北京迁府,老城保护还要“知来处,明去处”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在历史上曾先后有过多次迁都的经历。

而作为北京的古老城区,它所独具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风貌,更是引人注目。

北京的老城保护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有关方面也在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保护老城区,同时实现城市的更新发展。

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思路就是“知来处,明去处”,即要在保护老城的明确城市更新的方向和目标,让老城保护和城市发展相得益彰。

首先我们来看看北京的迁都史,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老城保护的问题。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曾先后有过多次迁都的历史。

最初的迁都是在金朝时期,建立了中都(今北京)。

此后,随着元、明、清三朝的建立,北京逐渐成为了中国的政治中心,并得以稳固地发展壮大。

在这个过程中,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也得到了持续的完善和发展。

尤其是明清时期,北京的宫殿、寺庙、街巷等建筑形成了独特的风貌和特色,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典范之一。

这些古老的建筑和街巷也成为了北京老城区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在近现代,随着北京城市的不断扩张和发展,老城区的保护问题也日益凸显。

特别是20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大量的现代建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给老城区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老城区的建筑遭受破坏,文化遗产的流失,城市规划不合理,交通拥堵等问题也威胁着古老的城市环境和人文景观。

如何保护老城区,让其与现代城市发展相协调,成为了一个复杂的问题。

“知来处,明去处”这一口号,旨在把握老城保护的关键,明确城市更新的方向。

这里的“来处”是指老城区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独特的建筑风貌。

北京老城区作为中国的古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

这些古老的宫殿、寺庙、庙会、胡同等,都是北京的历史的见证,是古老建筑的典范,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要保护好这些传统建筑、历史文化景观,就要深入了解它们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抓住它们的要害,保护其原有的历史文化风貌。

与此“去处”则是指城市更新发展的方向。

《2024年浅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范文

《2024年浅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范文

《浅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篇一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不仅是中国政治、文化、科技的中心,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在这片土地上,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孕育了无数瑰宝。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北京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和保护历史文化的挑战。

如何协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价值北京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天坛、长城等世界文化遗产,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文明的瑰宝。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代表了北京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

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对于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的关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方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首都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资源和环境支撑,有助于提升北京的国际形象和软实力;另一方面,首都发展需要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前提,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城市发展的和谐共生。

四、保护与发展的策略与实践为了实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的良性循环,需要采取以下策略:1. 科学规划:制定科学的城市规划,明确保护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确保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护。

2. 政策支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为保护与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3. 创新模式:探索新的保护模式和开发模式,如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

4. 社区参与:加强社区参与和文化教育,提高公众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氛围。

5. 国际合作: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经验和技术手段。

五、结论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是永恒的主题。

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城市发展的和谐共生。

就北京城市建设中的名胜古迹保护问题谈谈自己看法

就北京城市建设中的名胜古迹保护问题谈谈自己看法

随着北京城市的发展,一些名胜古迹的保护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请您通过查找资料,结合实地考察,就北京城市建设中的名胜古迹保护问题谈谈自己看法。

要求:1.撰写1000字至2000字。

2.题目自拟,最好选定北京的某一处名胜古迹作具体介绍,可介绍其历史源流、历史变迁、建筑特色、文化意义等,要重点讨论其保护情况,可谈一下具体保护措施、保护的效果、维修及修复情况等,最好能谈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3.作业中可以加入图片或其它有用资料。

文化古迹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他具有很高的艺术.精神.研究.欣赏.历史价值。

有利于保护历史文化,能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文化古迹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是金钱买不到的。

经过多少年的风风雨雨和战乱,流传至今的文化古迹相对来说已经不多了。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留传于世的文化古迹会越来越少。

所以文化古迹十分珍贵。

日用品坏了,可以再生产制造,文化古迹却不同,它不能再生产,再生产出的东西不是原物,而是仿制品或赝品,是没有任何文化古迹价值的。

文化古迹一旦损坏,就永远不能复原。

没有众多的文化史迹,文明古国也就名存实亡,失去其传统的风采和内涵。

我国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水平大大提高,中国经济发展的投资也趋向于城市建设和发展领域,这给我国的城市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然而,国家和地方财政对城市建设的投资非常有限,城市发展资金主要靠各城市独立解决,所以不少城市都把发展提到了新的高度。

概括起来,城市发展的规划方略,主要有如下方面: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长远考虑城市发展;优化城市环境,以环境美提升城市资产价值;基础设施区域共用,节约投资并增加效益;规划先行,搞好城市发展性规划。

这些问题是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建设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也是城市发展急待解决的问题。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主要有4个方面:历史研究——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科学价值、发展旅游——经济价值及可持续发展。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若干思考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若干思考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若干思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若干思考摘要: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既有历史的、也有社会的和政治的意义。

拥有如此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对于全人类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

在全世界的密切关注下,北京城的保护就不能仅仅看作是一个城市的保护,而是全人类共同财产的保护,这一点对于保护工作的进行尤为重要。

北京历史古城的破坏,不仅仅是中国的损失,更将是全人类无法挽回的遗憾。

目前,我国对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淡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研究及开发的观念陈旧;资金紧缺;维护修缮的措施有待更新;相关的法律法规寥寥无几,很多有价值的文物单位、遗迹由于周围环境的破坏无法进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名单而被忽视,继续遭受破坏,而已列入名单的由于保护工作不到位面临被除名的危险。

对此,急需提出一个全新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战略和具体实施的技术途径。

前言:现阶段北京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大多数还着眼于历史文物建筑的保护,而很少关注整体的规划。

目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正在进行中,这是国内最大的一项城市规划工作,我们清华大学负责其中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以下,仅就参加这一工作的体会谈几点思考。

2003年,北京完成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提出了北京作为首都城市的空间发展战略。

研究针对北京发展面临的多种问题,如:城市中心负担过重,功能太过复杂等,提出应考虑多种发展思路,在区域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同时,将北京的空间规划格局概括为“两轴两带多中心”,“两轴”是指一条从北至南的历史中轴线和一条现在正在发展中的东西横轴;“两带”是指东部的重点发展带和西部的生态带。

空间格局的调整展拓的目的之一,就是力求保护好北京历史文化名城。

一、北京的现状首先分析北京的发展现状。

北京作为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的首都,既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华北地区的经济中心。

与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一样,在不断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人口快速增长、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功能负担过重等问题;由此引发的不利趋势包括:交通拥挤、环境不断恶化、水资源危机等。

北京历史名胜的保护与管理面临哪些问题

北京历史名胜的保护与管理面临哪些问题

北京历史名胜的保护与管理面临哪些问题北京,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承载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众多的历史名胜如故宫、颐和园、八达岭长城等,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然而,在保护与管理这些历史名胜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

首先,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给历史名胜的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土地资源日益紧张,一些历史名胜周边的环境遭到破坏。

比如,为了建设新的住宅区或商业区,部分历史名胜周边的传统建筑被拆除,导致整体风貌的不协调。

新建的高楼大厦可能会破坏历史名胜原有的天际线,影响其视觉美感。

同时,城市化带来的交通拥堵、噪音污染等问题,也对历史名胜的宁静和氛围造成了干扰。

其次,旅游开发的过度商业化是一个突出问题。

北京的历史名胜吸引了大量游客,这本是好事,但过度的商业化开发却带来了负面影响。

一些景区内充斥着过多的商业摊位,售卖着千篇一律的纪念品,破坏了景区的文化氛围。

有些景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断增加游客接待量,导致游客拥挤,不仅影响了游客的游览体验,还对历史名胜的设施和环境造成了损害。

例如,故宫在旅游旺季时,游客摩肩接踵,给古建筑和文物的保护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再者,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历史名胜保护与管理的重要因素。

保护和修复历史名胜需要大量的资金,包括文物修缮、环境整治、安全防护等方面。

然而,由于财政预算有限,很多历史名胜得不到及时、充分的维护。

一些年久失修的古建筑面临倒塌的危险,文物的保护措施也无法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

资金的短缺还导致专业人才的匮乏,无法组建高素质的保护和管理团队。

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也是一个关键问题。

虽然我国已经有了一些关于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

对于一些破坏历史名胜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难以起到有效的威慑作用。

同时,法律法规的更新速度跟不上社会发展的变化,对于新出现的问题缺乏明确的规定和指导。

另外,公众保护意识的淡薄也不容忽视。

北京老城区的保护与更新有何经验

北京老城区的保护与更新有何经验

北京老城区的保护与更新有何经验北京,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承载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老城区作为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保护与更新一直备受关注。

在多年的实践中,北京积累了一系列宝贵的经验。

重视历史文化的挖掘与传承是关键一环。

老城区内众多的文物古迹、传统建筑和街区格局,都是历史的见证。

相关部门深入研究这些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为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比如对故宫、天坛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注重建筑本体的修缮,还对其蕴含的皇家文化、祭祀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展示,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其历史意义。

规划引领在老城区的保护与更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明确保护范围、更新目标和实施策略。

例如,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对区域内的建筑高度、风貌等进行严格控制,确保整体风格的协调统一。

同时,在规划中注重功能的优化,提升老城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居民现代生活的需求。

多方参与的模式也为老城区的保护与更新注入了活力。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出台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支持。

同时,鼓励社会资本的投入,吸引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到老城区的保护与更新项目中来。

居民作为老城区的主人,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社区参与、居民意见征集等方式,充分听取他们的诉求和建议,使保护与更新工作更符合居民的实际需求。

在保护与更新的过程中,注重建筑的修缮与改造。

采用传统工艺和材料,对老旧建筑进行修缮,最大程度地保留其原有风貌和结构。

对于一些失去原有功能的建筑,进行合理的改造和再利用,赋予其新的功能。

比如将一些四合院改造成民宿、文化创意空间等,既保护了建筑,又实现了经济价值的提升。

保护老城区的生态环境同样不容忽视。

加强绿化建设,增加公共绿地和庭院绿化,改善老城区的生态品质。

同时,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空气质量和水环境,为居民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

此外,文化活动的举办也是传承和弘扬老城区文化的有效手段。

通过举办传统节日庆典、文化展览、民俗表演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老城区的文化魅力,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2024年浅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范文

《2024年浅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范文

《浅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篇一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其独特的文化、历史价值不仅为国内外所公认,更是其作为国家政治、文化、国际交往中心的重要支撑。

然而,随着首都的快速发展,如何保护好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实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的和谐共生,成为了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性北京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仅关乎北京自身的发展,更关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北京拥有众多的历史古迹,如故宫、天坛、长城等,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保护好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中华文化的根脉,也是对全人类文明的贡献。

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的关系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与首都发展并非矛盾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首先,历史文化名城是首都发展的重要资源,为首都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支撑。

其次,首都的发展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供了更多的物质和精神支持,使得更多的历史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因此,我们需要寻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的最佳平衡点,实现二者的和谐共生。

四、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措施要实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的和谐共生,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其次,加大资金投入,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提供物质支持。

再次,提高公众的文化保护意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

此外,还需要科学规划城市发展,避免过度开发对历史文化遗产造成的破坏。

五、实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的建议1. 科学规划城市发展: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需求,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避免过度开发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

2.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3. 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2024年浅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范文

《2024年浅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范文

《浅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篇一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无数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构成了其独特的文化底蕴,使其成为世界瞩目的历史文化名城。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同时,实现首都的持续、健康发展,成为了我们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二、北京历史文化的价值与保护意义北京的历史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故宫、天坛、长城等著名古迹,还有众多的胡同、四合院、老字号等民间文化载体。

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北京城市的象征,也是中国历史的见证。

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对于传承中华文化、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现状与挑战近年来,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加强文物修缮和保护、推广历史文化教育等。

这些措施为保护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

如城市改造与文物保护的矛盾、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问题、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

四、首都发展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平衡在首都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保护与发展的平衡。

一方面,我们要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确保城市发展不破坏历史文化遗产。

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业等,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此外,我们还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和技术手段。

五、具体措施与建议1. 强化法规保障: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2. 科学规划与管理: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严格控制建筑高度、风格等与历史文化遗产相协调。

《2024年浅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范文

《2024年浅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范文

《浅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篇一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城市风貌。

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有效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的关系进行浅议,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二、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与意义北京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拥有着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见证了北京乃至中国的发展历程,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

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对于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现状与挑战目前,北京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中的大规模建设活动可能对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造成破坏;另一方面,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土地资源的紧张,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此外,如何平衡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实现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的关系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方面,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有助于提升北京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形象,为首都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另一方面,首都的发展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供了更好的物质基础和政策支持。

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促保护,是实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五、推进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的策略建议1. 制定科学的规划:根据北京的历史文化特点和城市发展需求,制定科学的规划,明确保护与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

2. 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顺利进行。

3. 强化宣传教育:加强公众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认知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氛围。

《2024年浅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范文

《2024年浅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范文

《浅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篇一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是历史文化的瑰宝。

拥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北京,见证了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发展。

从古至今,北京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同时,实现首都的现代化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就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的关系、挑战与对策进行探讨。

二、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性北京的历史文化名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好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对于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升城市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三、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挑战然而,在首都发展的过程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许多历史建筑、古迹和传统风貌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另一方面,现代建筑与历史建筑在风格、功能等方面的差异,也给城市规划带来了挑战。

此外,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同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四、首都发展的新思路面对挑战,我们应该以全新的视角看待首都发展。

首先,要科学规划城市布局,将历史建筑、古迹与现代建筑有机融合,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和谐共生。

其次,要加强历史文化教育,提高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

再次,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大投入力度,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的良性循环。

五、实施策略为了实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的双赢,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一是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二是加强科技创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历史建筑、古迹进行保护和修复;三是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经验;四是加强公众参与,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共同保护历史文化的合力。

六、结语总之,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浅谈对于北京市开展旧城保护的思考

浅谈对于北京市开展旧城保护的思考

浅谈对于北京市开展旧城保护的思考北京,既是一座年轻的现代化的大都市,又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城市。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北京市城市建设与旧城保护这对矛盾日益突出,如何进行旧城保护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重视。

北京市旧城保护的意义在于:1)旧城保护是北京市建设“东方国际文化中心”的前提。

目前,北京正在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作为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老城市,历史文化是北京创建国际化大都市的特色,也是其优势所在;2)旧城保护符合北京市产业调整的基本方向一近年来,北京在加速产业调整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一些高耗能、高荇染的企业逐渐迁出,而各种知识型、文化型、服务型产业的比重逐渐增加,因此,进行北京市旧城保护符合北京市产业调整的基本方向。

悠久的历史为北京留下了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对于北京来说,新城发展与旧城保护如何协调非常重要。

i990年代初,北京市做出了两项对北京旧城产生深远影响的决定,一是加快危房改造步伐,以改善京城百姓的居住条件;二是公布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以保护和发场历史文化传统风貌。

当前北京市旧城保护存在的问题是:1)城市中心职能过度集中于旧城之内。

应当看到,北京市1950年代确定的“以旧城为中心,在旧城改造的基础上建设新首都”的城市发展战略至今仍未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得到明确调整这种战略在1950年代曾将大量行政办公活动安排到旧城,而在1990年代则将更大量的商业经济活动引入旧城,给旧城保护乃至整个北京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据调查,目前占北京城市土地面积仅5%的旧城土地,已经集中了占城市总量约50%以上的交通量和50%以上的商业活动。

2)旧城更新方式的简单化。

从1990年开始,北京对旧城区进行了长达10年的危旧房改造(简称危改),基本上采取的是“成片拆除、统一规划与重建”的大规模改造方式,存在明显的简单化倾向:首先,这种改造方式耗资巨大,在资金上依赖商业性的房地产投资,导致改造工程受制于房地产开发商。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之关键对策思考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之关键对策思考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的重点内容之一,是近五年规划实施的重点工作之一,也是实现城市发展目标和主要职能的重要方面。

因此,值此规划编制完成五年之际,通过对近几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梳理,提出了若干关键问题及策略思考,希望对推进未来的保护规划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的关键问题辨析文物及具有保护价值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有待进一步深化文物保护每年都有较大的资金投入,但仍存在文物被不合理利用而耽搁修缮,或者修复好的文物未能合理利用的问题。

伴随“优秀近现代建筑名录”的出台,如何保护名录建筑成了新的问题。

类似文物建筑的使用和保护方式对于近现代建筑是否适用?近代建筑的更新和使用需求如何实现?这些都是近现代建筑保护面临的现实问题。

旧城整体保护理念需要进一步落实2004年以来,旧城保护实践侧重在四合院修缮、街道整治、市政改善等局部方面,整体保护的理念方法尚处于“碎片式”和“粗放式”的状态。

“碎片式”体现在保护对象不完整。

旧城被分为文保单位、文保单位建控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和一般地区,而大部分的保护策略都集中在前三个“传统风貌区”,对于已经被“现代化”的一般地区怎么办?怎样强化现代风貌区的历史文化记忆?怎样使新老地区在空间及功能上形成相互依赖的共生关系?很少有人认真思考和实践。

所谓粗放式,体现在保护要求的不精细上,“旧城保护十项措施”虽然准确归纳了旧城传统空间结构体系的精华,包括凸字型城廓、中轴线、河湖水系、街巷格局等,但对于每类体系的保护仍停留在“粗放的原则式”阶段,只强调了要保什么,却始终没有给出怎么保的具体规划或者设计指南。

例如,提出了要保护传统中轴线,但怎么保却一直缺少包括策划、实施方案及配套政策机制等的一种综合的、可操作的规划设计指南,导致中轴线保护与更新涉及的各区政府各自为政。

又如,钟鼓楼周边的改造由原东城区负责,前门大街改造由原崇文区负责,而各区的技术准则及配套措施均存在差异,缺少统一的规划指引,造成最终的保护与更新结果参差不齐。

古城 保护 要素

古城 保护 要素

古城保护要素《关于古城保护要素的要领说明》我觉得古城保护是一件超级有意义但又很复杂的事儿呢。

那我就跟大家分享下我所了解的古城保护要素方面的一些要领。

首先,我觉得最要紧的是文化要素的保护。

古城之所以为古城,独特的文化底蕴是它的灵魂。

就像北京的胡同文化,那些胡同里承载着老北京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像遛鸟啊、在街边下棋之类的。

保护文化要素,就意味着要保护当地的传统习俗、方言、传统技艺等。

我一开始老是觉得只要把那些古建筑保护好就可以了,后来发现如果当地那种传统的捏糖人儿的技艺失传了,那古城的魅力就少了很多。

每一种传统技艺背后都是有故事的,保护好了这些,古城才有生气。

其次,建筑要素是很直观的需要保护的对象。

这里呢,不能仅仅是修缮古建筑,更重要的是要维持它原有的风格。

比如一些古城有古老的木质建筑,这个一定要掌握的是用传统的木工技艺去修复,而不是为了图省事用现代的一些简易材料和方法。

我记得有个古城,在修缮城墙的时候,原本古城墙的砖石很有特色,是那种特定年代和手工艺制造的。

一开始施工方想用现代机器制造的相似砖石代替,还好被及时制止了,后来发现窍门在于找到原来的砖窑或者类似工艺的窑厂进行烧制。

再来说说环境要素。

古城的环境氛围也是不可忽视的。

就像古城里的水系,如果原来是清澈的小河,里面有鱼有虾,那现在就要把治理污染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让它恢复往日的生机。

我看到有些古城周边被建了很多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把古城的那种整体格局和韵味都破坏掉了。

这时就要规划好古城周围的建设布局,古城的周边也不能随便建现代化的建筑,要保持一定的缓冲区域。

对了还有个诀窍,在保护这些要素的过程中,居民的参与也很关键。

因为古城里面很多地方是居民生活的场所。

给大家举个例子,在某个江南水乡古城,想要保护河道清洁。

一开始居民不配合,还是会往河里扔垃圾,后来通过社区组织活动,向大家讲述古城保护的意义,还设立了一些小奖励机制,比如评选环保家庭之类的,情况就改善了很多。

北京迁府,老城保护还要“知来处,明去处”

北京迁府,老城保护还要“知来处,明去处”

北京迁府,老城保护还要“知来处,明去处”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经历了几百年的演变和发展之后,北京的老城区面临着许多保护和改造的问题。

为了保护和传承老城区的历史文化,北京市政府提出了“知来处,明去处”的理念,以实现老城的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知来处,明去处”是指在保护老城区的过程中,要弄清历史的来龙去脉,了解老城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

只有深入研究和理解老城区的历史演变,才能科学有效地制定保护方案。

在进行改造和重建时,要明确发展的方向和目标,避免简单地仿古或者随意拆建,造成文脉断裂和破坏历史街区的整体性。

北京的老城区保护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两方面的关系:一方面是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另一方面是保护和开发的关系。

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是指保护老城区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的完整性和原汁原味,同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的开发。

保护和开发的关系是指在保护的基础上,将老城区进行必要的规划和改造,提升其环境质量和功能。

这既包括维修和修缮,也包括合理开发和更新。

在保护老城区时,应注重保护和展示的平衡,既要保护好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又要让游客和市民能够充分地了解和感受到其历史文化的魅力。

这就需要在保护措施中融入适当的展示和教育功能,通过设置标识、提供讲解、开展展览等手段,让人们对老城区有更多的了解和认知,从而培养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责任心。

在进行老城区规划和改造时,应注重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市民居住和生活的需求。

以北京为例,老城区往往是城市的历史街区,不仅拥有独特的建筑风貌和布局结构,也承载着市民的居住和生活。

在进行改造时,应充分尊重居民的意愿和需求,保留社区的特色和人文氛围。

要提供丰富的公共服务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为居民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和丰富的社区生活。

对于老城区的保护和改造,需要政府、专家、学者、社区等多方合力。

政府需要发挥把方向、制定政策的领导作用,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政策保障。

北京古城保护谈

北京古城保护谈

郭松民:谁能保卫推土机下的北京?2003年8月14日摘自:新华网北京危急!以北京之大,已经放不下一座安全的四合院了!毁灭者们是肆无忌惮的——用“棒子队”掩护推土机,直接诉诸赤裸裸的暴力;保护者们是惊恐的——“我们怕。

”一位居民在电话里告诉记者,“北京前老莱街发生的棒子队夜袭搬迁户的事我们都知道,我们不敢和那么强大的力量对抗。

我们手里没有可以保护自己的武器”;而“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四合院们则死的很难看——“刚才,他们过来了,开着铲车,把您近200年的家和您的邻院一起撞倒了。

那张着大口的锋利的铲斗,把一堵堵的墙抓起来,又摔到地上。

还有高大的红门,被撞飞到半空。

还有邻院那棵粗壮的核桃树,喀嚓喀嚓地响着,撅折了。

只半天功夫,那里就只剩下一地的碎砖了。

”一位目击者给一位远在海外的四合院的前主人写信,这样描述了他“在北京的根”的毁灭(见8月7日《南方周末》)。

同一期的报纸上,还刊登了一份《保护院落死亡名单》。

从名单中我们看到,新鲜胡同、盛芳胡同、竹杆胡同、南水关胡同、东总布胡同、石雀胡同……都突然“死亡”了!名列北京市保护院落名单并没有改变它们的命运,反而加速它们的消失。

一位读者给《中国经济时报》编辑部打电话表达他的愤怒:“四合院实行挂牌保护之后,他们好象拆得更起劲了。

那些开发商连八国联军都不如,为了牟取暴利可以损国家、坑百姓不顾一切,他们罪孽深重……”没有了胡同和四合院,燕山之南的这一片地区可以叫任何名字:纽约、东京、香港、马尼拉等等,就是不能叫北京!舒乙在他的《拯救和保卫北京胡同、四合院》一文中指出:随着胡同和四合院更大规模地被铲平,世界文化古都北京将面临覆灭的命运。

为什么会这样?一位开发商“坦诚”地说:不这样我们无法平衡投资。

的确,在近二十年北京发生的变化中,商业利益的需要起着“发电机”的作用。

从建筑社会学的角度看,当社会向市场化、世俗化转变时,建筑必然会从过去更重视具有恒久价值的审美感受,向重视和强调现实的功利方面转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古城保护的若干思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绿色城市研究所徐辉高级城市规划师1、积极推进古城保护的立法工作,强调建设项目的行政许可管理和城市设计审查机制我国虽有《文物保护法》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来指导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但尚未建立起针对古城整体保护的法律框架。

既有的两部法律法规在古城保护方面存在着保护责任主体不明晰,更新改造细则不具体,社会监督体系不健全,保护奖惩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特别是针对政府行政违法行为、各种寻租行为缺乏问责与处罚机制。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家所有的重大资源,如同煤、石油等矿产资源一样属于国家所有资源,因此其管理职责应直为国家层面,管理机构级别也应高于一般城市政府。

如国家应将文物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纳入地方行政绩效考核指标,由上级政府实施考核,并具有一票否决权。

巴黎的“保护区”法律制度巴黎早在1677年制定了第一部《最大高度限制法》就明确规定了建筑的高度控制要求。

巴黎的“保护区”制度形成于1962年的《马尔罗法》。

保护区管理直接隶属于国家文化部建筑与遗产司,其行使职权的“保护区国家委员会”管理级别高于一般城市地区。

在1977的《土地利用分区规划》(POS)第十条“建筑高度”和第十一条“外观”条款中规定了建筑的外轮廓控制和纺锤形的视廊控制。

20世纪50年代,在欧洲复兴大背景下,巴黎建起了第一栋超高成的现代化建筑蒙帕斯大厦,但建成后引起各方的反对意见,因此其后巴黎政府也一直未敢再突破“保护区”规定建设高层建筑。

巴黎老城区1949-2013年影像对比巴黎老城区内唯一的超标建筑蒙帕斯大厦《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005年)在北京古城保护方面的不足之处第二十条指出,在保护范围内不得有以下行为:1)违反保护规划进行拆除或者建设;2)改变保护规划确定的土地使用功能;3)突破建筑高度、容积率等控制指标,违反建筑体量、色彩等要求;4)破坏历史文化街区内保护规划确定的院落布局和胡同肌理;5)其他不符合保护规划的行为。

这些规定较为笼统,缺乏法律化、可度量的指标,容易造成违法主体钻空子,也难以用其衡量违法处罚行为。

第三十六条“对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未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进行建设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组织依法处理;未按照规划批准的要求进行建设的,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处理。

”该条指出违反第十九条规定的,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处理。

但实际上北京古城的改造项目都是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实施。

那么根据第三十五条规定,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违反了第三十五条规定内容,应有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但实际上国家文物局、建设部及检察机关很难去追究北京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任。

第三十八条“对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违法拆除、改建、扩建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的,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恢复原状,并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处罚金额数量严重偏低。

这条仅能约束个体行为,对于大规模拆除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群的行为没有明确的处罚限定。

在古城更新改造和城市设计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行政许可办法或相应的技术控制指标。

目前古城保护对于建筑高度、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特色方面有规划指引要求,但对于具体城市改造项目的体量控制,历史文化街区的肌理保护,具体地块改造的建筑形式约束、风貌特色引导等方面缺乏一个公开化的城市设计审查和监督机制。

地方政府在缺乏保护资金下引入开发商来推进古城的城市更新,往往以单一的资金平衡为目标,致使改造模式容易流于简单化(如拆除既有的历史街区或传统风貌特色片区,再原地修建密度较高的仿古建筑群落);同时也易造成古城更新的寻租行为发生,突破限高和容积率的事情较为普遍。

这方面可借鉴台湾的城市设计审查机制,在此基础上更加突出对于更新改造和社区治理方面的技术要求。

台湾城市设计审查机制主要内容:必审内容主要包括:空间配置、资源使用、公共空间及环境关怀、建筑形式、色彩视觉美学、功能目标、文化资产保存等。

在此基础上,都市设计审议准则还包括:1)台北市人行陆桥及地下道都市设计规范;2)台北市公园开发都市设计准则;3)台北市徒步区辟建及管理维护办法;4)台北市山坡地开发建筑都市设计准则;5)台北市综合设计公共开放空间设置及管理维护要点;6)台北市都市设计及土地使用开发许可审议委员会历次决议有关都市设计审议原则汇编。

2、激发古城的多元文化价值与社区活力,实现古都风貌特色的整体保护从伦敦、巴黎、纽约、东京四大世界城市发展来看,城市的多元文化特性是保持其长期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巴黎之所以叫世界艺术文化中心,在于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对各种文化的包容。

巴黎与与邻近都会区总共有3,800个法国国家遗产与4个世界遗产,并保留了近2000多年各时期的历史遗迹。

自古罗马时代的城堡遗址,到波旁王朝时期的宫殿群(典型代表卢浮宫、凡尔赛宫),再到法国大革命后大力修建的古典主义建筑群(凯旋门及香舍丽大道两侧建筑),以及20世纪70年代的巴黎新中心拉德芳斯建筑群均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而巴黎很好地处理好移民与本地居民的文化认同与交融关系,在巴黎中心城区形成若干不同主题的文化分区,即提升了城市社区文化价值,又展示出城市文化的多元特性。

出台鼓励政策,推动创意、休闲业和国际交往功能对古城的“小规模、合作式”更新改造。

对于北京,一方面需要好好梳理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100多年的近现代革命史所留存下来的城市文化碎片;另一方面又需要将开放、包容现代都市文化展示出来,体现更丰富的国际文化交流、碰撞价值。

北京古城应在这两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在保护传统街道格局、历史建筑风貌特色基础上,应将更多的文化创意功能,国际文化交往功能融入其中,在发展中保护好古都的肌理与建筑风貌特色。

这些功能的引入也应同时发挥老城社区的积极性,开展小规模、合作式的更新改造。

在古城的多元文化体系塑造中,也需要避免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风貌的冲击。

郑时龄先生提到,在罗马古城十分注重整体古都风貌氛围的塑造,如在万神殿附近麦当劳餐厅的标志被放在一个很不起眼的门廊中,不要因现代广告的色彩和标识影响了罗马古城的整体风貌。

笔者建议,引入文化创意等功能对古城进行有机更新可以尝试,鉴于古城整体保护需要基础设施、市政基础设施投入,应对这些盈利性单位征收古城建设维护费。

罗马万神庙附近和北京奥林匹克公园附近的麦当劳广告标识物对比(摘自郑时龄《我们城市的建筑与文化向何处去》)上海田子坊里弄通过文化创意来推动街区的更新改造田子坊里弄位于上海市卢湾区泰康路210弄,街区主要是建造于20世纪30年代的弄堂工厂。

整体改造方案并没有完全拆除新建,而是保留建筑构架,并对外立面有选择性地整饰,内部重新分隔并装修。

改造后的功能主要为现代创意产业,包括建筑、服装、室内设计、广告、摄影、陶艺、家具设计等,目前已进驻160多家各类小微企业。

发挥居民的能动性参与社区工作和老城保护,让古城的生活气息延续下去。

北京市在2008年奥运后对老城区实施了水电气等市政设施改造工程,取得了很好效果。

但由于老城区人口居住密度依然偏高,使得老城的保护压力依然较大。

老城内的历史文化保护区现状总人口约46 万人。

除皇城外,人口密度多为2-4 万人/平方公里,局部地区如法源寺、西琉璃厂高于4 万人/平方公里。

一方面胡同里的老北京居民处于相对贫困生活状态,另一方面大量外来人也属于中低收入人群,这种状况使得北京老城难以形成有凝聚力的社区。

因此社区的社会重建应成为北京老城保护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纵观世界的文化名城,拥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老城区都是在延续传统生活方式基础上得以保存的。

如澳门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经验,20世纪90年代台湾的社区总体营造计划,“日本须坂町街屋协会”的社区营造工作十分值得学习借鉴。

对未纳入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风貌街区,在充分梳理老城胡同肌理及院落保存完好基础上,建议以社区为单元,制定差异化的更新改造计划。

胡同肌理尚存,但院落形式不存在的地区,建议按照传统街道格局逐条胡同进行更新改造;胡同肌理尚存,且有一定规模的院落地区,建议采取局部修复方式逐步改造。

澳门历史文化街区通过保留传统生活方式和有序管理来保持老城的活力1)澳门老城区的“店屋”及其街道格局是中西方文化与生活方式交融形成的独特空间,目前保留依然十分完好。

“店屋”形式表现为商业、餐饮、手工业和小型机械五金制造在底层,住宅和小型办公在上面若干层。

笔者在高楼街-风顺堂街上甚至看到了一个面宽不到4米,进深7-8米的一个单间居然是汽车维修坊,除了停进一辆汽车外,剩余空间就被各种维修机械和工具填满,但这丝毫不影响修车作业,也不影响整个街道的卫生环境。

澳门的街道格局以“前地”作为有机组织,相互紧密连接在一起。

“前地”在葡语中就是小广场的意思,议事厅前地、澳门大教堂前地、板樟堂前地、岗顶前地、亚婆井前地、妈阁庙前地是串联澳门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2)澳门老城区将公交系统与步行系统有机结合在一起,方便居民与游客出行与交流。

这么狭小的道路空间能够穿行公交车,而不造成拥堵绝对是奇迹,这也是澳门交通管理相对发达的重要体现。

如在风顺堂街上仅有6米多面宽的道路至今仍通公交(28路,单行道),最窄处仅能通过公交车体本身,再容不下一个人侧身之地,这在中国内地城市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事。

同样,澳门的步行系统及空间规划也十分人情味。

澳门老城历史文化街区的街道十分特别,由大理石柱打桩矗立,并拼接为各种类型花纹,充分展示了澳门的地域风貌。

所以,笔者建议多在岗顶前地、议事厅前地、新马路上多拍拍建筑和地面铺砖。

3)互助互利且具有强大文化凝聚力的社区氛围。

澳门的社区发源于原有的教区,澳门的教区本身就具有老人院、孤儿院、青年中心、伤残中心、医疗所、寄宿、社区服务等公益服务机构。

而堂区就是这些公益服务机构的直接载体,这种社区一开始是承担居民互助,社会福利等公益活动,特别是对于老年人的福利活动和本地人的就业扶持尤为重要。

4)澳门的街道管理井井有条,值得北京学习。

虽然澳门老城区的功能高度混杂,人口密度十分高,但街道卫生、交通管理十分到位。

这些街道又具有公共空间作用,各种前地和街道旁边的人行道就成为市民的公共空间。

有意思的是,澳门是一个摩托车出行比重很高的城市,但在狭窄的路边,摩托车的停车十分规范,几乎没有乱停乱放的。

这一方面说明澳门有较严格的街道管理规章制度,另一方面也说明澳门人的素质。

图澳门的冈顶“前地”和街道管理秩序3、从国际经验来看恢复古城墙遗址公园的可行性1958年以后,北京老城内,除钟鼓楼、正阳门等少数门楼外,明清时期的城墙和城楼已基本被拆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