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考古建窑

合集下载

简述宋代五大名窑

简述宋代五大名窑

简述宋代五大名窑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在世界陶瓷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占有重要地位。

它与中国书法、篆刻、绘画并称“东方艺术”,享有极高的声誉。

从总体上看,它也同其他门类的艺术一样,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艺术语言。

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

而宋代则是中国陶瓷业最繁荣的朝代,北宋的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及耀州窑、磁州窑、龙泉窑、越窑、建窑、吉州窑等共同构成了宋代陶瓷艺术的主流。

它们兴于北宋,盛于南宋,衰于元,前后达一千余年,是中国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

北宋时期是我国陶瓷业最繁荣的时期,官窑是皇室专用瓷器。

“汝窑为魁”,“汝窑为魁”的说法有很多,但真正对汝窑有科学的理解,还是从现在的标准来讲比较恰当,“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

这是专家的鉴定结论。

所以,它虽不如青瓷那样晶莹剔透,但另有一种古朴高雅之美;所以,它又被称为“雨过天晴云破处”。

汝窑传世品仅见三件,除日本有一件外,英国博物馆、印度博物馆各藏有一件,国内目前尚未发现。

北宋时期是我国陶瓷业最繁荣的时期,不仅官窑、民窑竞相烧制,而且还出现了专为宫廷烧造的“官窑”。

宫窑就设立在汴京,其规模和工艺都堪与汝、官、哥窑媲美。

所谓“官窑”,就是朝廷直接经营的官办瓷窑。

北宋晚期是官窑的鼎盛时期,有许多遗迹证明。

曾在开封郊区的一次战争中,出土了一批官窑瓷器,这些官窑瓷器由于未经后人动手,其烧制技术保留得非常完整,十分珍贵。

在《格古要论》中记载,官窑中有油滴碗,当时还没有发现过这种油滴碗,即使到了南宋,也没有再生产过。

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这种油滴碗确实存在。

但是油滴的颜色却不是纯白的,其中有很深的紫色,所以有人认为,官窑不可能生产出纯白色的瓷器。

南宋时期是我国陶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景德镇设立御窑,各地名窑荟萃,形成我国陶瓷史上空前绝后的繁荣局面。

这时的窑场增加到十七处,其中有五处产品为贡品。

宋室南迁之后,景德镇的瓷业又进入一个新阶段,有许多新的窑场相继出现,包括五大名窑、耀州窑等。

宋朝的历史文物与考古发现

宋朝的历史文物与考古发现

宋朝的历史文物与考古发现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文化繁荣、科技发达,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

通过考古发现,我们揭开了宋朝的面纱,了解了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和文化。

本文将介绍宋朝的一些重要历史文物以及近年来的考古发现。

一、宋代的瓷器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黄金时期,出现了许多精美绝伦的瓷器。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青瓷、汝窑和钧窑。

青瓷是宋代最具代表性的瓷器之一,其釉色呈青色,釉面晶莹剔透,并具有抗化学腐蚀的特性。

汝窑是北方宋代窑口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它以厚重的釉面和细腻的胎体而闻名。

钧窑则以釉色多变而受到青瓷的厚重釉面所影响,常出现褐色为基调的釉色。

二、宋代的绘画宋代绘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代表了中国绘画的一个高峰。

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伟大的画家,如李唐、米芾和徽宗。

他们的作品以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追求自然写实和意境的完美结合。

宋代绘画的特点是墨色深沉浓烈,画面构图严谨,勾勒出纤细繁密的线条。

三、宋代的书法宋代的书法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时期。

苏轼、黄庭坚等许多文人墨客都是当时的著名书法家。

宋代的书法以行书、楷书为主,其特点是笔画丰满、结构严谨、风格流畅。

这些作品至今被广泛收藏,并对后来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近年来,一系列与宋朝相关的考古发现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了这个时期的历史。

其中最著名的是北宋的建康府遗址。

建康府是当时中国最繁荣的都城之一,通过考古发现,我们得以窥见当时城池面积之大、建筑布局之美。

此外,在城市的遗址中发现了许多难得的文物,如金银饰品、陶瓷器以及铜器等,这些文物反映了宋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风貌。

除了建康府遗址,还有一些古墓葬的考古发现也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这些古墓葬中埋葬了一些官员、文人和贵族,出土的文物包括墓志铭、画像石、玉器和瓷器等。

通过对这些文物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宋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文化艺术的繁荣。

总结起来,宋朝的历史文物与考古发现让我们对这个灿烂的时代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宋元瓷窑窑系特点

宋元瓷窑窑系特点

宋元瓷窑窑系特点
宋元时期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重要阶段,形成了著名的宋元瓷窑窑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耀州窑:始烧于唐,北宋末为鼎盛期,金代继续发展。

器物胎薄质坚,釉面光洁,色泽青幽,呈半透明状,有“巧如范金,精比琢玉”之美称。

最具特色的是刻花与印花工艺。

尤其是刻花,刀法犀利,线条简洁明快,图案有深浅、浓淡之别,层次分明,被誉为“北方刻花青瓷之冠”。

2.汝窑:因产于河南汝州而得名,位居宋代“五大名窑”之首。

所产汝瓷工艺精湛,造型秀美,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传世品极为稀少。

3.官窑:产品主要有碗、盘、瓶、洗等,此外仿古代青铜器和玉器的也很多。

瓷器造型端庄,线条优美,釉色有粉青、月白、油灰和米黄等多种。

其中尤以粉青瓷为上,其釉面上布满纹片,这种釉面裂纹原是瓷器上的一种缺陷,后来却成为别具一格的瓷器装饰方法。

4.定窑:钧窑瓷器主要以尊、炉、瓶、洗、花盆、盆托等陈设用瓷居多。

钧窑瓷器属北方青瓷系统,胎质细腻坚实,造型端庄古朴。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使用了窑变色釉,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

此外,还有哥窑等窑系。

这些窑系在宋元时期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貌和特色,对中国的瓷器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需更多与瓷器有关的信息,建议阅读中国瓷器史等相关书籍。

窖藏宋元瓷器的初步

窖藏宋元瓷器的初步

窖藏宋元瓷器的初步研究汇报人:日期:contents •窖藏宋元瓷器的背景和重要性•窖藏宋元瓷器的特点与分类•窖藏宋元瓷器的发现与研究现状•窖藏宋元瓷器的保护与传承•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目录01窖藏宋元瓷器的背景和重要性宋代元代宋元时期的窖藏瓷器宋代宋代社会经济繁荣,城市发展迅速,市民阶层壮大。

同时,受“斗茶”等茶文化的影响,瓷器需求量增大,各大窑口为满足市场需求,纷纷烧制各式各样的瓷器。

元代元代时期,蒙古族统治中国,由于其游牧生活的特点,瓷器制作风格也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实用性和耐用性。

同时,元代对外贸易频繁,瓷器成为了重要的贸易商品之一。

窖藏宋元瓷器的历史背景历史价值窖藏宋元瓷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状况,为研究宋元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艺术价值宋元时期的窖藏瓷器在造型、釉色、纹饰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代表了中国古代瓷器制作的巅峰水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经济价值由于宋元瓷器的稀有性和珍贵性,其经济价值也非常高,成为了收藏家们追逐的宝物。

窖藏宋元瓷器的重要性02窖藏宋元瓷器的特点与分类窖藏宋元瓷器的特点宋元时期的瓷器制作工艺已经相当成熟,器物造型优美,线条流畅,釉色丰富。

工艺精湛品种繁多装饰独特窑口众多宋元时期的瓷器品种繁多,包括碗、盘、杯、瓶、炉、枕等,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种需求。

宋元时期的瓷器装饰手法独特,有刻花、印花、釉下彩绘等,纹饰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宋元时期各地窑口众多,形成了不同的地方特色,如著名的汝窑、定窑、哥窑等。

窖藏宋元瓷器的分类按年代分类按窑口分类按用途分类按装饰分类03窖藏宋元瓷器的发现与研究现状窖藏宋元瓷器的发现窖藏宋元瓷器的发现过程窖藏宋元瓷器是在中国河南省一处宋代窖藏中发现的。

这个窖藏位于一座古老的村庄内,由一些村民在挖水渠时偶然发现。

最初,村民们并未意识到这些瓷器的价值,直到一位文物收藏家路过此处,才意识到这些瓷器的珍贵。

窖藏宋元瓷器的特点窖藏宋元瓷器数量众多,且保存完好。

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与瓷器的外销

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与瓷器的外销

海上丝绸之路与瓷器的外销——宋元时期中国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广博浩瀚为世界仅见,是古代文明的典范。

宋元两代我国制瓷业蓬勃发展,全国各地窑场林立,名窑辈出。

随着这一时期,海外贸易空前繁荣,瓷器作为主要贸易品,运销海外,赢得了亚非人民的赞誉。

与此同时,中国传统的制瓷技术也开始大规模向外传播。

长期以来,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上,陶瓷之路被丝绸之路所取代,但陶瓷的工艺特点、艺术价值、运输方式,特别是陶瓷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融合是丝绸文化所不能涵盖。

全国各窑口的陶瓷通过水陆联运,转长江出海,到宁波、泉州、或由闽江水系出海到福州、泉州、厦门;或由珠江水系到广州、澳门,经东海到日本、北美;经南海到东南亚,绕马六甲海峡西达非洲、欧洲。

陆海比较,陆路主要靠马车、骆驼运输,运量小,易破碎,难以形成大的经济规模;海路主要是舟船、商舶,运量大,不易碎,成为关税的主要来源。

以海运为特征,陶瓷之路逐步形成。

宋元时期我国运销海外的瓷器品种很多,几乎包括了当时所有的产品品种。

其中越窑青瓷、耀州窑系青瓷、龙泉窑系青瓷,定窑的白瓷,景德镇的青白瓷等品种深受喜爱,出口量很大。

此外,像磁州窑系彩绘瓷器,建窑系黑釉窑变碗以及元代青花瓷器等也都有出土。

从海外考古发现来看,不同品种瓷器畅销区域也有所不同,青瓷、青白瓷几乎遍及亚洲各地乃至非洲东海岸,但建窑系各式窑变黑釉碗就多见于日本、朝鲜这样茶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而元代青花瓷器则在西亚阿拉伯地区有惊人的发现,仅土耳其的托普·卡普·撒莱博物馆和伊朗的德黑兰考古学博物馆两家所收藏的元青花就有约二百件,这个数字对中国这个元青花瓷器的原产地来说也是惊人的。

宋元时期外销瓷的产地比起唐代末明显增多,生产外销瓷的窑场主要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八大窑系中的一般民窑,以生产内销瓷为主,兼烧一些外销瓷,比如属于越窑系统的上林湖窑、上虞窑,属于耀州窑系的耀州黄堡窑以及河南诸青瓷窑场,龙泉窑系诸窑场,江西景德镇等诸青白瓷窑场等。

中国历代名窑介绍之七:建窑

中国历代名窑介绍之七:建窑

中国历代名窑介绍之七:建窑建窑是宋朝名窑之一。

亦称“建安窑”、“乌泥窑”。

以烧黑釉瓷有名于世。

建窑是宋朝名窑之一。

亦称“建安窑”、“乌泥窑”。

窑址在福建建阳县水吉镇。

以烧黑釉瓷有名于世。

建窑黑釉瓷始烧于五代末至北宋初,两宋期间特别是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 (相当于 11 世纪至 13 世纪上半叶 )是建窑的鼎盛期间,其优秀成就表此刻变化莫测、绚烂多彩的釉色方面,黑釉获得了淋离尽致的发挥,并与青瓷、白瓷形成“三分天下”之势。

建窑产品以盏、碗、盘、碟为主,兼烧盒、罐、壶、灯、炉、钵、梅瓶、冥器等,足底有“供御”、“进盏”字铭的,应是为宋朝宫廷烧制的贡品。

建窑瓷器胎体厚重坚致,胎色紫黑。

釉色黑而滋润,器内外施釉,底部露胎,釉汁垂流厚挂,有的凝集成滴珠状。

釉面体现褐黄色,银灰色和褐蓝色。

在高倍放大镜下,可见其釉面开渺小蝉羽纹,点缀着雪花片的金星、银星和红星。

其流流下垂的兔毫纹,体现着浓淡深浅、曲曲弯弯不规则的犹如西北黄土高原的丘壑,呈色上浓下淡,以致消逝,给人一种自然的美感。

在太阳光下,其黑色釉面闪耀着金红色的光点,盛满水其金红色光点在水中跳跃,其妙无量。

建窑器物以碗盏为多。

其造型口大足小,形如漏斗,有敞口和合口两种,以敞口为多。

底为浅玉环圈足,有旋坯纹。

黑釉盏胎含铁量高,一直有“铁胎”之称,胎体厚重,胎质粗拙坚硬,露胎处色沉而无光。

造型多样,有大小敛口、敞口等不一样形式,圈足小而浅,修胎轻率有力,刀法自然,釉质刚润,釉色漆黑,器物内外施釉,外釉近底足,足底无釉而露胎。

釉面有显然的垂流和窑变现象,有“兔毫”“、油滴”和“曜变”及“鹧鸪斑”等出名的品种。

当前日本所藏的几种有名世界国宝级的“曜变”天目盏,就是建窑的产品。

建盏釉色品类丰富,绚烂多彩,变化莫测,代表性的釉色有乌金、兔毫、油滴、鹧古鸟斑等,建盏造型古朴、胎体厚重、釉汁肥润,系宋朝最上乘的茶具之一。

建盏所独有的艺术魅力和独到功能令人惊叹不已,上自宫廷皇室,下至布衣之家,对建盏都宠爱有加,文人骚客更是不惜笔墨大加颂扬。

浅谈尤溪半山宋代窑址保护与利用

浅谈尤溪半山宋代窑址保护与利用

浅谈尤溪半山宋代窑址保护与利用作者:周慧雄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第24期摘要:福建尤溪素有“闽中明珠”“海滨邹鲁”之称,是一座文化积淀深厚的千年古县,早在新石器时代末期至秦汉时就有陶器的制作与使用,随着人口的南移,六朝间陶瓷业迅速兴起,尤其对宋元的瓷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982年、2007年全县先后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了全面普查,发现许多古窑址急需保护,文物部门陆续制定出科学的规划、措施,使文物保护在新的历史时期里对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章根据尤溪半山宋代窑址的调查与发掘情况,为古窑址的保护与利用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对当代研究瓷艺的生产、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探讨。

关键词:宋代;半山窑;调查;发掘;保护与利用1 尤溪半山窑址调查情况半山窑位于今尤溪县梅仙镇半山村南约1.5千米处的前渡坂的黄土丘陵地带,東面山脚的尤溪河流由南向北穿越而过,西南距尤溪县城约10千米,西为丘陵地带,北距梅仙镇约5.5千米,海拔104米。

该窑址1993年5月发现,2007年,尤溪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进行了复查,后经尤溪县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2015年9月,为配合尤溪汶潭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设,尤溪县文物办组成调查队对半山窑址再次进行实地考察,并采集了部分瓷片标本,该窑产品种类丰富,质地细致,釉色厚润,以青白瓷、青釉瓷、黑釉瓷及少量绿釉瓷为主,烧造工艺技术较高,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经实地考察,发现半山村的山坡上有两座长条形的砖砌古窑遗址,窑炉系龙窑,亦称“长窑”,是古代烧瓷技艺中最为主要的窑炉类型之一。

龙窑窑体多依山势倾斜砌筑,头下尾上,窑床由窑头、窑室、火膛、窑门及窑尾等结构组成。

半山窑有编号Y1和编号Y2的两条窑床,窑头沿坡岭而上,位于尤溪河岸边第二层台地上,窑尾在西面山腰上,分布面积达3000平方米,两条窑的前半部分均被一条由北向南的道路(损毁)切断,道路之下的Y2窑床的窑头保留较好,Y1窑床的窑头被近代墓葬破坏。

中国古代十二名窑

中国古代十二名窑

中国古代十二名窑原创三联生活周刊2018-11-29 09:00:00中国陶瓷业历史悠久,艺术成就极高。

发展到唐代时,诞生了一批耳熟能详的窑口,其中越窑、邢窑遥相呼应,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

进入宋代,瓷器迎来了又一个繁荣昌盛的辉煌时期,涌现出“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

除此之外,还有以烧制青瓷著称的耀州窑与龙泉窑,装饰手法丰富多样的磁州窑,将黑瓷之美推向顶峰的建窑,以创烧青白瓷闻名的景德镇窑。

元明清时期,景德镇窑进一步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代表了制瓷业的最高水平。

(蔡小川摄)整理/王雯清越窑越窑因位于唐代越州而得名。

它是古代著名的青瓷窑,制瓷历史自汉至宋长达1000余年,中晚唐逐渐进入辉煌时期,北宋晚期逐渐衰落,是唐代“南青北白”格局中“南青”的杰出代表。

20世纪30年代,陈万里先生曾多次到宁绍平原调查越窑遗址,并于1953年到达上林湖,确认上林湖地区是越窑的中心产地。

90年代掀起了越窑考古的第一次高潮。

自2004年起,上林湖地区先后发掘了上林湖后司岙与荷花芯窑址以及古银淀湖的张家地窑址,对了解越窑的制作工艺、烧制年代、秘色瓷提供了翔实的材料。

张家地窑址出土了一批与越窑的透明玻璃釉完全不同,而与汝窑接近的乳浊釉类产品,第一次将越窑的下限推进到了南宋。

关于越窑的釉色之美,唐代诗人陆龟蒙描述其为“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从出土和传世的越窑青瓷来看,其胎质呈淡灰色,烧结致密,釉呈失透状。

晚唐五代时期釉色多呈湖水绿色,葱翠滋润,是为上乘之作。

典型的越窑青瓷造型也相当精湛,有许多器物做成仿生形,如仿照瓜果形制作的壶,模仿海棠花式的碗、碟、盘、盏。

唐代早期越窑青瓷极少装饰,五代时期刻、划纹饰逐渐兴盛起来,立体的纹饰与碧绿的釉色相映成趣。

越窑青瓷的釉色与造型深受唐代饮茶人士喜爱,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将越窑器列为茶具之首。

而对于越窑秘色瓷,历来争议颇多。

一般认为,“秘色瓷”之称始于中唐,盛烧于五代,曾被吴越钱氏指定为贡瓷。

宋元考古课件-繁昌窑

宋元考古课件-繁昌窑

柯家沖F1
澄泥池C1、C2 南北相連,有附屬的 有進水口、出水口、排水溝 等,是淘洗瓷土的場所。
澄泥池C2
澄泥池C1 南部排水溝
(二)器物特徵
1、繁昌窯是專燒青白瓷的窯場,青白瓷佔據 絕大多數,釉色或偏白、或偏黃、或偏青,釉面光 潔、玻化程度較好。
2、器型多為日常用瓷,有碗、溫碗、盞、碟、 盤、執壺、水盂、盒(蓋)、爐、罐、盞托等,多 數器物無紋飾,施釉不到底。
材料對比——韓熙載夜宴圖
第三期:北宋中後期。 絕大多數器物釉色偏青,胎質較粗,器 型修整也不如前兩期規整。 偏晚階段用墊砂取代了墊餅,器底有很 多燒結的砂粒。 器物的疊唇減少,尖唇、圓唇類增多。
與南唐遺物的對比
關於青白瓷起源的討論
目前對於青白瓷起源目前一直不太明確,在景 德鎮宋代以前的地層中絕大多數為青瓷和白瓷,品 相不佳,而繁昌窯從目前來看在五代時期就開始燒 制青白瓷,這一點目前基本可以得到確認,因此我 國青白瓷的發源地可能是在繁昌,不能說最早,但 應該比景德鎮要早。
第二期:北宋早期。 青白釉除偏白和偏黃之外,出現了偏青, 胎色也出現偏青的現象。 碗、盞的疊唇減薄。 匣缽裝燒,一器一缽,全部使用墊餅。
2002年9-11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大學科技 史與科技考古系、繁昌縣文物管理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柯 家沖窯進行了正式發掘,面積500多平方米,共發掘龍窯1座、 作坊1座、澄泥池2個遺跡各類窯具、瓷片8萬餘片。
簡報發表於《考古》2006年第4期。 《安徽繁昌窯遺址發掘與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0年。
繁昌窯
(一)窯址位置與發現
繁昌位於安徽省南部,長江南岸,隸屬於蕪湖市。
境內水系發達,礦 藏豐富,包括制瓷所需 的高嶺土、瓷石等。繁 昌窯是繁昌城關鎮及其 附近地區分佈的多處瓷 窯的統稱,具體有柯家 沖、駱沖、張塘、半邊 街、柳街等數個地點。

宋元考古 元代手工业

宋元考古  元代手工业

第四节元代手工业一、景德镇窑瓷器元代景德镇窑瓷窑业发展迅速,取得了非凡成就。

(一)青白瓷元代景德镇青白瓷生产技术水平降低,釉色变混浊,花纹不清晰。

胎体普遍变厚,造型变厚重饱满。

装饰出现兽环铺首、串珠纹、点彩、S形双耳、器下连座等手法。

(二)卵白瓷卵白瓷也叫枢府瓷。

卵白瓷是胎体厚重,釉为失透状(青白釉相对来说是透明状玻璃釉,失透状即指釉层不太透明),色白微青,类于鹅蛋颜色。

元代中央枢密院在景德镇压定烧这种瓷器,且在印花纹饰中间印有“枢府”二字,又被称为“枢府瓷”。

也有“太禧”款,这是专给负责祭祀皇帝的“太禧宗禋(yin)院”定烧的。

印花卵白瓷中有一部分是民用瓷和外销的,这些瓷器也被后人统称为枢府瓷。

器类以盘、高足碗、折腰碗等小型器为主。

折腰碗敞口、折腹、厚圈足,有鸡心突,足边缘常有小砂粒。

元王朝有尚白的习俗,故成吉思汗在斡难河之源即皇帝位时“建九游白旗”,忽必烈在大明殿的御座上也设有“白色伞盖”,甚至元王朝还把白马之奶定为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专用饮料,那么元文宗以卵白瓷作宗庙祭器,显然取决于“祭器尚纯”以白为吉的蒙古族特有的审美标准。

八吉祥,显然是元文宗笃信藏传佛教的标志,因为元代自忽必烈以后的皇帝(八思巴:藏传佛教喇萨迦派第五代祖师),在登上皇位之前,都要受佛戒九次。

故宫收藏一件印有阳文“太禧”款盘,直径18厘米,印有阳文五爪龙纹、八宝等纹饰。

“太禧盘”是蒙古文化(尚白)、西藏文化(八吉祥)、汉文化(以龙象征帝王)在元代官窑瓷器上的体现。

(三)青花瓷1、青花瓷是应用钴料在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1300℃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

青花瓷的大量生产是在元代中期以后,畅销国内外,成为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

但是对元代青花的认识却经历了长时间的探讨。

2、青花起源青花起源有2说:青花起源于波斯说和中国创造说。

A青花发明的传说元代窑址发现1件窑具用青料写的“头青”2个字,可见元代已经把这种蓝色花纹称为青花。

宋代各大窑口瓷器特征汇总

宋代各大窑口瓷器特征汇总

宋代各大窑口瓷器特征汇总宋代陶瓷是世界陶瓷发展史的一个巅峰,如果说元青花是一统江山的君临天下,明青花是各领风骚火光乍天,那么宋瓷就是高山仰止卓越千古。

中国的陶瓷艺术发展到宋代已经到了举世公认的顶峰。

宋代不仅出现了哥、官、汝、钧、定五大窑系,还有耀州窑,龙泉窑,景德镇青白瓷,吉州窑,建窑等各大窑口并存的盛世。

汝窑:汝窑是北宋后期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因窑址在河南汝州,因此而得名。

汝窑采用了南方越窑的釉色,同时又吸收定窑的印花技术,创造了印花青瓷的特殊风格。

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卵白、天青、粉青、豆青、虾青、虾青中微带黄色,还有葱绿和天蓝等。

尤以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称誉。

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厚实,有玉石般的感觉,釉面有细小的开片。

汝窑瓷采用的是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

器型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为主。

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

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合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

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

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

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

因钧瓷釉层厚,在烧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

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刚”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钧窑鼓式三足洗:高9.4cm,口径23.5cm,足径9.5cm。

洗作鼓式,亦称鼓式洗。

器身上下饰鼓钉2周(上22枚,下18枚),其下承以三如意头足。

洗内饰天蓝色釉,外为玫瑰紫色釉。

底刷黄褐色薄釉,绕底一周有支烧痕,并刻有”一“字标记。

此件洗属最大尺寸者,器物完整无损。

宋元考古繁昌窑

宋元考古繁昌窑

柯家冲F1
澄泥池C1、C2 南北相连,有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 有进水口、出水口、排水沟 等,是淘洗瓷土的场所。
澄泥池C2
澄泥池C1 南部排水沟
(二)器物特征
1、繁昌窑是专烧青白瓷的窑场,青白瓷占据 绝大多数,釉色或偏白、或偏黄、或偏青,釉面光 洁、玻化程度较好。
2、器型多为日常用瓷,有碗、温碗、盏、碟、 盘、执壶、水盂、盒(盖)、炉、罐、盏托等,多 数器物无纹饰,施釉不到底。
材料对比——韩熙载夜宴图
第三期:北宋中后期。 绝大多数器物釉色偏青,胎质较粗,器 型修整也不如前两期规整。 偏晚阶段用垫砂取代了垫饼,器底有很 多烧结的砂粒。 器物的叠唇减少,尖唇、圆唇类增多。





温碗和执壶
长 沙 窑
执壶
刻字瓷器标本
3、发现制瓷工具有擂钵、碾轮、荡箍、陶拍 等,装烧工具有匣钵,装烧间隔工具有垫饼,另有 试烧插片和窑柱。
擂钵和碾轮
漏斗形匣钵
其他类型匣钵
M形
桶 形 匣 钵
平底
(三)柯家冲窑的分期
第一期:五代。 器物的青白釉釉面光亮,多数器物釉色偏白,接近白瓷, 少数器物偏黄。 胎体薄、胎色白,烧结度较高。 碗、盏的叠唇多数较厚。 匣钵装烧,一器一钵,使用垫饼和垫圈。
与南唐遗物的对比
关于青白瓷起源的讨论
目前对于青白瓷起源目前一直不太明确,在景 德镇宋代以前的地层中绝大多数为青瓷和白瓷,品 相不佳,而繁昌窑从目前来看在五代时期就开始烧 制青白瓷,这一点目前基本可以得到确认,因此我 国青白瓷的发源地可能是在繁昌,不能说最早,但 应该比景德镇要早。
第二期:北宋早期。 青白釉除偏白和偏黄之外,出现了偏青, 胎色也出现偏青的现象。 碗、盏的叠唇减薄。 匣钵装烧,一器一钵,全部使用垫饼。

宋元考古 西夏皇陵与灵武窑瓷器

宋元考古 西夏皇陵与灵武窑瓷器

西夏皇陵与灵武窑登器一、西夏历史倚介西夏,《宋史》称,•夏国”;《辽史》、《金史》称“西熨”:其国人自称“大白高国”、“白高大夏国1038年建国,是•个以党项民族为主体,包括汉、吐蕃、回鹄等多民族的国家政权。

西夏曾先后与北宋、辽:南宋、金鼎足而立,强域最广时东至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方二万余里。

包括了今宁熨、甘肃大部,以及内蒙古、陕西、吉海等省的部分地区。

公元1227年为蒙古所灭,立国190年。

西夏作为一代封建王朝,在我国历史上写卜了重要一页。

大约在北朝至隋初,党项人在中国西南地区诸少数民族中逐渐兴起。

其主要活动区域在黄河河曲(今青海省东南部)一带。

据最早辑录党项人情况的《隋书•党项传》记载:“党项羌者,:苗之后也……东接临洪、西平,西拒叶护,南北数千里,处山谷间。

……俗尚武力,无法令,各为生业。

有战阵则相电聚,无循赋,不相往来。

……魏、周之际,数来扰边。

”古临洪在金什肃省南部定西方的岷县,北朝西魏文帝(公元535—552)改临洪县为溢乐县,叶护大约指西域一带。

唐初,党项势力渐强,活动范围不断拓展,逐步占据了今四川、甘肃、青海三省交界的山谷草原地带。

党项首领还多次受到唐册封。

其中最强大的拓跋部首领拓跋赤辞,曾被封为西戎州都督,并赐李姓。

中唐,青藏高原的吐蕃征服/周围许多少数民族,并不断向东扩展,对党项人形成了很大威胁。

拓跋赤辞上表唐廷,请求内徙。

开元年间,党项诸部由原居地徙至庆州(今甘肃庆阳县)。

后又有以拓跋朝光为首的诸部落由庆州再徒至银、夏(今陕西米脂、横山)一带定居。

从此,这里便成为党项人走向昌盛的发祥地。

唐末,黄臾起义,党项首领拓跋思恭率部落参加镇压,因作战有功而被加方进国,升任奥州节度使、封熨国公。

五代时期,党项人对梁、唐、汴、汉、周诸王朝实行依附政策。

其势力得到了壮大与发展。

宋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党项人与宋、辽展开了或叛或附的反纪较量,特别是经过继迁、德明两代人的征战、开拓和经营,己形成「能够称霸一方的政治势力。

厦门宋元窑址调查及研究

厦门宋元窑址调查及研究
Key Wo r ds : Xia men So ng - Yua n perio d kil n sites
内容提要 厦门宋元窑址的调查及研究表明 , 厦门古代陶瓷的生产和发展 , 不仅得益于优越 的自然地理条件 , 而且同当时的海外市场需求和外贸的发展相辅相承 , 同时厦门古代陶瓷手工业 的发展也带动和促进了厦门及闽南地区社会经济的进步 。
口径 1116 、足径 518 、高 415 厘米 (图二 ,3) 。
914 厘米 (图二 ,11) 。
篦纹碗 数量少 , 残存口沿及碗底 。卷唇 , 直
窑具 匣钵 、垫柱及垫饼等 。粗泥质 。
口 ,深腹 ,高圈足 ,足端窄 。深青釉 ,碗内刻划纤细
匣钵 :分直筒形和漏斗形 ,大小规格多种 。外
图二/ / 碗窑址泉集标本 1 、21 Ⅰ式碗 31 Ⅳ式碗 41 盘 51 碟 61 Ⅱ式碗 71 Ⅲ式碗 81 Ⅰ式杯 91 Ⅱ式杯 101 壶 111 盒 121 瓶 131 篦纹碗 14~161 匣钵
11 Ⅰ式碗
21 碟
图三/ / 垄仔尾窑与磁窑窑采集标本 31 Ⅱ式碗 41 Ⅰ式盏 51 Ⅱ式盏 61 匣钵 71 碟
(1~6 垄仔尾窑 ;7~10 为磁窑窑 。)
81 盏
91 碗
101 匣钵
38
厦门宋元窑址调查及研究
至今开采不断 。经调查 ,东瑶窑址遗物分布面积超 过 10000 平方米 , 中部堆积因建盖小学及村委会 基本破坏 , 墙垣及房基下残存碎瓷片 ; 东南台地分 布较集中 , 范围广 , 许多房舍及村道建造于废弃的 窑址和堆积层上 , 房前屋后瓷片 、窑具俯拾即是 , 东南端由遗物堆就的坡面高达 10 米 。村民黄氏屋 后半坡发现一段保存尚好的龙窑遗迹 (照片 3) ,窑 向朝南 , 坡度 10°, 残长 415 、宽 2 、高 118 米 , 直壁 券顶 , 墙基为夯实粘土加垫细砂碎石 、海蛎壳等 , 墙体由长方砖错缝平砌 , 砖长 0 120 、宽 0113 、厚 0108 米 。窑内摆放密集匣钵柱群 , 每柱叠放匣钵 12~15 层 。未加以进一步清理 , 其它情况不得而 知 。周瑶窑址遗物散见于台地东北部两座凸出相 连的红土坡山岗及坡下农田 、沟壑 , 面积约 6000 平方米 。山岗裸露 4 条龙窑残迹 , 朝向东南或南 , 坡度 5~ 10°, 残长 115~ 6 、宽 118~ 214 、残高 0110~0150 米 ,窑炉终年受风雨侵袭 、冲涮而保存

河南新安县宋元瓷窑遗址概况

河南新安县宋元瓷窑遗址概况

【考古研究】Archaeological Research中国是陶瓷的故乡,陶瓷生产的历史和中华文明一样悠久,以至于在英文里“瓷”和“中国”都用“CHINA”表示, 由此可见陶瓷艺术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新安地处河南省西部的伏牛山脉,境内山峦起伏,川流纵横,盛产瓷土、釉药、原煤、铁和铝钒土矿,为瓷器的烧造提供必须的原料。

全国第二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发现,新安境内仅宋元时期的窑址有22处之多[1],现将保存较好的八处窑址介绍如下。

新安城关瓷窑遗址,位于新安县老城西南,东西长约900米,南北宽约300米,总面积约为270000平方米。

新安县老城呈横长方形,而古窑址就占据了老城相当大的场地,已经被现代的城市完全叠压在下面。

地表采集有窑具和瓷片,种类有汝瓷、影青瓷、白地黑花瓷、天目瓷和钧瓷,器形有碗、盘、灯、枕等,装饰方法有刻花、印花、剔花、划花、绘花等。

石寺镇蒿子沟瓷窑遗址,位于石寺镇蒿子沟村,距新安县城25千米。

原名应为“好瓷沟”,以出产优质瓷器著称,由于窑场废弃时间已久,当地群众将好瓷沟误传为“篙子沟”。

遗址为不规则形状,最长处约55米,宽约40米,面积1528平方米,地表散布瓷片、窑具及部分大小不一的红烧土等遗物,在窑址坡面上有丰富的文化层堆积,文化层厚度为1.3米。

采集的标本主要是元钧、白瓷等,造型有碗、盘、罐、瓶、豆等。

北冶镇柿树岭瓷窑遗址,位于新安县北冶镇柿树岭村西南,遗址南北长84米,东西宽38米,面积3192平方米。

在地表散布窑具、瓷片及部分大小不一的红烧土等遗物,窑址的坡面上暴露有丰富的文化层堆积,文化层厚50厘米,采集到的标本为瓷器碎片,以盘、碗占多数。

北冶镇核桃园瓷窑遗址,位于新安县北冶镇核桃园村南,遗址南北长100米,东西宽70米,面积7000平方米。

在地表散布窑具、瓷片及部分大小不一的红烧土等遗物。

采集到的标本以盆、碗占绝大多数。

石寺镇孟庄北咀瓷窑遗址位于新安县石寺镇西沟村,分布范围广,南北60米,东西长100米,面积6000平方米,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层内发现有瓷片、窑具等遗物,采集标本制作工艺水平也较高,所烧的器皿大多数为碗。

河北宋元考古——陶瓷篇

河北宋元考古——陶瓷篇

河北宋元考古——陶瓷篇作者:黄信来源:《文物世界》 2013年第4期黄信前言河北地处华北平原北部,东临渤海,西依太行,北枕燕山,南靠黄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全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是我国惟一兼有海滨、平原、湖泊、丘陵与高原的省份,自西北到东南可概括为坝上高原、燕山和太行山地、河北平原三大单元。

从经济与考古学文化的分区上看,宋元明时期的河北地处农耕文化区与游牧文化区,燕山南北长城地带的北方文化区与中原文化区相互对峙、交流、融合的前沿阵地,不同文化区之间的关系研究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而文化的交流碰撞区域则为研究这种关系的最佳区域,宋元明时期的河北无疑正处于此位置。

本文拟对河北省宋元明考古开展以来建立在宋元考古基础上的陶瓷考古工作及成果进行回顾与梳理,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河北的陶瓷考古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邢窑、定窑、磁州窑在各自的发展谱系中均创造过辉煌的烧瓷史,并称河北的“三大名窑”。

1989年10月发现于井陉县绵曼、甘陶二水系附近区域的井陉窑址,不仅分布区域广,窑址密集,且烧瓷历史自隋代一直延续至今,并曾在晚唐五代地层中出土有“官”字款器物,因其诸多重要的发现而被称为“河北第四大窑”。

另外,发现于1978年的隆化窑是金元时期燕山北麓一处规模较大的民间窑场,经过数次考古调查及发掘亦取得一定的成果。

现将该五处窑址历年来进行的主要考古工作及成果简介如下,并对河北陶瓷考古尚需进行的考古工作提出一些想法。

一、邢窑邢州产瓷、贡瓷在历史上的文献记载诸多,如唐代的《唐六典》、《茶经》、《元氏长庆集》、《国史补》、《乐府杂录》、《全唐诗》等,宋代的《宋史》、《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等[1]。

而对邢窑瓷器的研究则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瑞典的古斯塔夫·林伯格(GustafLindberg)发表了两篇关于邢窑的文章,对邢窑白瓷的一些特征进行了描述和归纳[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宋时期建窑的中心产地,已知在建阳市水吉镇池中 村、后井村一带。
北宋中期至南宋时期较为兴盛。元代以后衰落。
(二)建窑特色——黑釉茶盏
黑釉茶盏兴于建窑,得 益于建州茶业。五代以来, “建安茶甲于天下”。北宋时期, 建安所产腊茶成为朝廷的贡品, 不仅讲究茶饼质量,而且对烹 茶技术的要求也很高。
南宋画家刘松年 《斗茶图》
兔毫 由于窑变在釉面上呈现黄褐色或银灰色筋脉状花纹,胎 中的含铁量高,高温下胎中有部分铁熔入釉里,釉层中产生 的气泡把这些铁质带到釉面,温度达到1300℃时,釉层流动, 铁质流成条纹状,当冷却时就会产生赤铁矿小晶体,形成了 所谓的兔毫。
宋徽宗《大观茶论》 盏以青绿为贵,兔毫为上。
苏轼《送南屏谦师》 道人晓出南屏山, 来试点茶三味手。 忽惊午盏兔毛斑, 打出春瓮鹅山酒。
腊茶:又称饼茶、团茶。北宋初期的太平兴国三年 (978),宋太宗遣使至建安北苑(今福建省建瓯市东峰 镇),监督制造皇家专用茶饼,因茶饼上印有龙凤形的纹饰, 就叫“龙凤团茶”。欧阳修《归田录》:“茶之品,莫贵于 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
斗茶喜用黑盏,因为黑盏可衬托出茶汤之白,并便于验 水痕。南宋祝穆《方舆胜览》中所说:“斗试之法,以水痕 先退者为负,耐久者为胜”。
建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窑址地点 建窑位于福建北部南平地区的建阳市,建溪上游,有
高岭土。
叶文程《建窑初探》,文物编辑委员会编《中 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4 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福建省博物馆建 窑考古队:《福建建阳县水吉北宋建窑窑址发掘简 报》,《考古》1990年第12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福建省博物馆建 窑考古队:《福建建阳县水吉建窑遗址1991—1992 年度发掘简报》,《考古》1995年第12期。
南 宋 黑 束口 釉 盏
北方各地出土建窑黑盏的情况,目前还较少见。
耀州窑遗址宋代地层内出有建窑兔毫盏残件,约北宋 晚期至金代,耀州窑曾仿烧过建窑黑盏,可能是当年拿来 作“样品” 。
今河南郑州、许昌等地古遗址中,也都发现一定数量 的建窑黑釉盏。
鹧鸪斑
黄庭坚《满庭芳》 “香泉溅乳,金乳鹧鸪斑” 。
惠洪《无学点茶乞诗》 “盏深扣之看浮乳,点茶三昧须饶汝,鹧鸪斑中吸春露 ”。
黄庭坚《和答梅子明王扬休点密云龙》 “建安瓮碗鹧鸪斑,谷帘水与月共色”
二次上釉——黑釉黄褐斑
自然窑变,一次烧成——油滴釉鹧鸪斑
二次点彩——黑釉白斑
北宋黑釉盏——敞口
元代,蒸青叶茶(即散茶)的进一步发展,又以原料 老嫩之不同,分为芽茶、叶茶等。明代,散茶开始普及推广。 明代“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 茶芽以进”。
1、建窑黑釉茶盏按器形的不同分为束口、敞口、撇口、 敛口等几个类型。
2、黑釉盏的共同特点
阔口小足,形如漏斗,胎体厚重,质地粗糙,腹底部 及足部露胎,釉呈乌黑、青黑或紫褐等色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