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成语故事

合集下载

水滴石穿的成语故事

水滴石穿的成语故事

水滴石穿的成语故事在古代,有一个叫做李白的诗人,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之一。

李白小时候家境贫困,但他却有着一颗勇敢、坚毅的心。

有一天,李白在家门口的小溪边看到了一块光滑的石头,他突然想到了一个成语“水滴石穿”。

李白想,水滴虽小,但经过长时间的滴落,也能穿透坚硬的石头。

他深受启发,决定要像水滴一样,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直到成功。

李白从此刻开始,每天都会默默地对自己说,“水滴石穿,水滴石穿。

”他努力学习诗歌、文章,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他还常常到山上去,观察石头上的水痕,用心体会水滴穿石的道理。

经过多年的努力,李白终于成为了一位著名的诗人。

他的诗歌被人们传颂不衰,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他的成功证明了“水滴石穿”的道理是正确的。

除了李白,还有许多人也是“水滴石穿”的典型。

比如,有一个叫做爱迪生的发明家,他曾说过,“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这句话告诉我们,成功的背后,往往是不懈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毅力。

另外,还有一个叫做孔子的伟大思想家,他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

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只要我们肯下苦功夫,肯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就像水滴穿石一样,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因此,让我们都像水滴一样,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直到成功。

相信只要我们肯下苦功夫,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理想。

因为,水滴虽小,但它却能穿透坚硬的石头,这就是“水滴石穿”的力量!。

李白的成语故事

李白的成语故事

李白的成语故事李白的成语故事(一):别有天地唐玄宗开元十五年,27岁的诗人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辗转来到安陆。

在这里,他与唐高宗时的宰相许圉师孙女结婚。

随后,居住于离许宅10华里的碧山中。

李白为何落脚安陆,不仅是现代,即使在当时,都有许多人不理解。

至今民间还流传一个故事:有一天,安陆在朝中做官的一位何姓阁老回到碧山脚下的老家,听到乡亲们介绍李白生得英俊潇洒,博览群书,一目十行,吟诗作赋,挥笔成章,十分欣赏。

于是,吩咐家人准备名肴佳酿,请李白来家作客。

李白来后,阁老一见果然气象不凡。

又谈诗书,李白都能对答如流,阁老更为佩服。

于是忍不住发问:“李学士,天下名山那么多,缘何单单看中了我们的碧山呢?”李白听了,不假思索,随口答上:“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阁老一听,大声称赞,立即让家人取出笔墨纸砚,请李白录下。

李白当即再补两句,并取名《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首《山中问答》不胫而走,广为传诵。

“别有天地”也成了一句流行的成语,意为一种新的境界。

李白的成语故事(二):轻财好施李白“辞亲远游”,并不是直接来到安陆的,而是“南穹参梧,东涉溟海”,过了三年的游侠生活。

在东游维杨(杨州)时,不到一年,便“散金三十余万”。

然而,“黄金散尽交不成”,促使诗人结束了游侠生活,寓居安陆。

在与许氏结婚后的第三年,李白写了著名的《上安解裴长史书》。

诗人为了让裴长史了解并且重视自己,向他介绍了自己的身世和到安陆之前的情况,其中关于杨州的一段是这样表述的:“曩昔东游维杨,不逾一年,散尽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惠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

”轻财好施,由此而来。

李白的成语故事(三):声价十倍李白在上书裴长史无果的第二年,前往长安寻找机会,仍是屡屡碰壁。

于是发出了“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长叹,颓丧地踏上归程。

其间,听到韩朝宗出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的消息后,又“心雄万夫”,希望“一登龙门”。

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

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

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铁杵成针成语故事

铁杵成针成语故事

铁杵成针成语故事铁杵成针成语故事铁杵成针成语故事1唐朝有一位著名的大诗人叫李白,他小时候不喜欢读书常常逃学。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闲逛,他自言自语说道:“这么好的天气,整天在屋子里读书多没意思!”走着走着,李白看到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粗粗的铁棍子。

李白走过去问道:“老婆婆,您在做什么呢!”老婆婆拾起头笑着回答:“我要把这根铁棒磨成一根绣花针”“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是啦!”“铁棒这么粗,什么时候才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李白不解地问道。

老婆婆反问李白:“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铁棒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老婆婆的话语让李白很惭愧。

手是他再也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后来人们常常用铁杵成针来形容做事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肯定能成功。

铁杵成针成语故事2一、教学目标1.学会故事中的生字新词,了解故事的内容.2.学习成语故事《铁杵成针》,理解成语的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3、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成语故事二、教学重难点1.学习成语故事《铁杵成针》,理解成语的表面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后来人们把这些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加以锤炼,便形成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下中华语言文化的精华,背诵下我们积累的成语。

)2、学生起头,背诵成语接龙。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积累更多的成语,希望同学们继续保持这种学习精神。

)3、导入: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华,它们有的庄重严肃,有的机智幽默,而且大多数的成语背后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个有趣的成故事,大家想不想看?这个成语故事的名字叫做铁杵成针。

(板书课题:铁杵成针)不过,老师有个要求,希望同学们能带着这些问题认真去观看。

李白铁杵磨成针

李白铁杵磨成针
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很受感动。心想:是呀,做事只要有恒心,不怕困难,天天坚持做,什么事都能做好。读书不也是一样吗?李白转身跑回学堂。
从此以后,他刻苦读书,历代诗词歌赋,诸子百家,他见到就读,终于成为一名着名的诗人。
这句成语比喻只要长期努力不懈,再难的事也能成功。
有一天,李白没有上学,跑到一条小河边去玩。忽然他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蹲在小河边的一块磨石旁,一下一下地磨着一根铁棍。
李白好奇地来到老婆婆身边,问道:老婆婆,您在干什么?我在磨针。老婆婆没有抬头,她一边磨一边回答。
磨针!用这么粗的铁棍磨成细细的绣花针。这什么时候能磨成啊!李白脱口而出。而老婆婆这时抬起头,停下手,亲切地对李白说:孩子,铁棒虽粗,可挡不住我天天磨,滴水能穿石,难道铁棒就不能磨成针吗?
李白铁杵磨成针
关于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
【成语】:铁杵磨成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拼音】:tiěchǔmchngzhēn
【解释】: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将铁棒磨成细针。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成语故事】 唐代大诗人李白,小的时候很贪玩,不爱学习。他的父亲为了让他成材,就把他送到学堂去读书,可是,那些经史、诸子百家的书很不好学,李白学起来很困难,就更加不愿意学了,有的时候还偷偷跑出学堂去玩。

妙笔生花成语故事

妙笔生花成语故事

妙笔生花成语故事
传说有一天,李白在油灯下读书写字,一连几个小时都没有停笔。

他就这样写啊写,后来,实在是太累了,不知不觉趴在桌上睡着了。

在梦里,李白还在拼命地埋头写字。

“就这样......是的,就这样。

”李白自言自语,一会儿抬头思索,一会儿奋笔写诗,写得多么投入啊!
这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李白拿着的毛笔笔杆上开出了鲜艳的花朵,花儿散发出阵阵香气,令人陶醉!李白闻着花香,说:“实在是太美妙了!”
这时,天空中飞来了一张张如雪的纸,一直飘到毛笔的下面。

“太好了!”李白看着纸又一阵欢喜,他高兴地拿着那支生出花的毛笔,飞快地将出现在脑海里的诗句写下来。

不一会儿,李白身边开满了鲜花,原来,这些花都是落在纸上的字变的。

后来,李白写出了大量的诗词佳作,流传千古。

生花妙笔的成语故事

生花妙笔的成语故事

生花妙笔的成语故事生花妙笔就是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或绘画才能。

那么你知道生花妙笔的成语故事的由来是什么吗?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关于生花妙笔的成语故事吧!生花妙笔李白是唐朝杰出的大诗人,人称诗仙。

据传说,他少年时代,有一次做了一个非常奇异的梦。

他梦见自己用过的毛笔的笔头上,突然有漂亮的鲜花绽放。

正在他目瞪口呆之时,一张张白纸忽然飞到他眼前,摆放得整整齐齐。

李白大喜,将开满花的妙笔紧紧抓住,飞快地写了起来。

于是,一朵朵美丽的鲜花落到了纸上。

人们看了,都觉得赏心悦目,并从心中产生赞赏之情。

自从做了这个奇怪的梦后,李白对写作越来越喜爱,读了许多著作,并到祖国名山大川去游览,开阔了自己的眼界。

他写了不少诗作,热情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表现出豪迈的气派。

他的诗篇流传千古,为人们所传唱。

另一位大诗人杜甫对李白崇拜不已,甚至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当然,李白之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就,绝非是奇梦所致,而是依靠个人的勤学苦练。

要想在文学上有所成就,一要靠读书,二要靠多写,三要靠自己的人生境界。

生词本【注音】shēng huā miào bǐ【出处】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解释】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人的文笔【结构】偏正式【相近词】妙笔生花【相反词】平淡无奇【押韵词】井井有理、赤身露体、再作道理、无关大体、探观止矣、衣不蔽体、海枯见底、鞭辟着里、怒从心起、季常之癖、......【英文】agiftedpen,agraphicpen解析解释:生花:长出花朵。

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或绘画才能。

出处: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示例: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十:“李太白少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走马观花成语故事

走马观花成语故事

走马观花成语故事在中国古代,有一位名叫李白的诗人,他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李白不仅是一位卓越的诗人,还是一个喜欢冒险、追求自由的人。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传奇的故事,其中就有一则关于“走马观花”的成语故事。

相传有一天,李白骑着一匹骏马,沿着一条蜿蜒的山路疾驰而去。

他的心情非常愉快,因为他正要前往一个美丽的地方——蓬莱仙岛。

这个岛据说是仙人居住的地方,那里的景色美不胜收,令人心驰神往。

在路上,李白看到了许多美丽的风景,他看到了高山上的白云飘荡,看到了山谷里的清泉潺潺流淌,看到了田野间的花草茂盛。

他驻足观赏,心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叹和对生活的热爱。

突然,一阵风吹来,李白的帽子被风吹落了。

他停下马匆忙下马去捡,却发现帽子已经滚到了山脚下。

李白不愿放弃,便放开缰绳,让马自由奔跑,自己则顺着山路一路追赶。

他时而奔跑,时而跳跃,时而躲避路边的树木,一路上风景迅速闪过,仿佛在走马观花。

终于,李白追到了帽子,他高兴地捡起帽子,抬头一看,却发现眼前的景色更加美丽壮观。

他看到了山脚下的一片湖泊,湖水清澈见底,湖畔的花草摇曳生姿,远处的群山连绵起伏,仿佛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李白心中一动,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有时候,人生就像是走马观花一样,只有在不断追求和探索中,才能看到更广阔、更丰富的世界。

他不禁感慨万分,这一次的追逐并不是一场徒劳,而是一次意外的收获。

从此以后,李白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份美好,他用诗歌来歌颂大自然的壮丽,用文字来描绘生活的多姿多彩。

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对自由奔放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这个关于“走马观花”的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人生犹如一场旅程,我们需要不断地追求、探索,才能发现更多美好的事物。

有时候,停下脚步,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周围的一切,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这个故事中,李白骑马追帽子,却收获了更多的美好风景,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有时候,我们不妨停下忙碌的脚步,去欣赏身边的美好,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成语故事8篇

成语故事8篇

成语故事8篇我们日常使用的许多成语,其实都来源于一些成语典故,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的成语故事8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铁杵磨针【典故】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

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

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

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二)闻鸡起舞【典故】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成语故事铁杵成针

成语故事铁杵成针

成语故事铁杵成针成语故事铁杵成针成语故事铁杵成针1唐朝有一位著名的大诗人叫李白,他小时候不喜欢读书常常逃学。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闲逛,他自言自语说道:“这么好的天气,整天在屋子里读书多没意思!”走着走着,李白看到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粗粗的铁棍子。

李白走过去问道:“老婆婆,您在做什么呢!”老婆婆拾起头笑着回答:“我要把这根铁棒磨成一根绣花针”“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是啦!”“铁棒这么粗,什么时候才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李白不解地问道。

老婆婆反问李白:“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铁棒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老婆婆的话语让李白很惭愧。

手是他再也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后来人们常常用铁杵成针来形容做事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肯定能成功。

成语故事铁杵成针2tiěchǔchéngzhēn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小时候从不认真读书,经常是把书本一抛就出去玩耍。

一天李白碰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拿着一根大铁棒在石头上磨,觉得好奇问她做什么,老婆婆告诉他要磨成绣花针,李白深受感动,从此就用功读书,终于成为文豪。

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

明·郑之珍《目连救母·四·刘氏斋尼》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作谓语、宾语;用于劝诫人主谓式持之以恒半途而废天下归心、一场欢喜忽悲辛、芒刺在身、难割难分、尺璧寸阴、司马昭之心、珠盘玉敦、意气相亲、贵古贱今、南面称尊、......anironpestlecanbegrounddowntoaneedle成语故事铁杵成针3铁杵成针的解释[释义]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语出]明·郑之珍《目连救母·四·刘氏斋尼》:“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

”[正音]杵;不能读作“wǔ”。

[辨形]杵;不能写作“许”。

李白有关的成语典故

李白有关的成语典故

李白有关的成语典故
1. 醉翁之意不在酒:典故源自《李太白集序》。

意指李白喜欢喝酒,并非单纯追求酒的美味,而是通过酒来追求自由自在、超脱尘世之境。

2. 画虎类犬:典故源自《李太白集序》。

李白宣称“画虎不成
反类犬”,意指自己的才华在一般情况下很难得到充分的发挥
和重视。

3. 高山流水:典故源自《李太白集序》。

形容同样具有卓越才华的人,像高山流水一样相映成趣,互相衬托。

4. 朝三暮四:典故来源于《李太白集序》中的故事。

李白训练猴子,每天让猴子选择两根竹竿中的一根,放食物。

猴子常常朝三暮四,表示迷惑或犹豫不决。

5.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典故源自《登金陵凤凰台》。

表达了李白对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追求,并且通过向更高的目标奋进,不断超越自身。

6. 不愤慨而歌,不放浪而归:典故来源于《佳人歌》。

形容李白遭遇逆境时,不怨天尤人,反而坚定不移地奔赴自己的目标。

7. 锦瑟无端五十弦:典故来源于《锦瑟》。

描绘了李白对人生的感慨和追求,比喻人生短暂而珍贵,应当充分珍惜和发挥。

8.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典故来源于《将进酒》。

表达了李白对人生短暂而无常的认识,并呼唤人们要坚守信仰和追求,留下卓越的业绩。

9. 白首空归未相识:典故来源于《赠汪伦》。

形容李白对友谊的追求和对人世间的无奈,表达了他心中对友情真挚的渴望。

【成语故事】出人头地

【成语故事】出人头地

【成语故事】出人头地在古代的时候,有一位名叫李白的青年在一个小村庄里出生和长大。

李白从小就很聪明,而且对学习很有兴趣。

他的父亲是个贫穷的农民,希望他将来能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李白一直梦想着走出小村庄,去闯荡江湖,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他付出了很多努力,在学习和修炼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

他精通诗词、武艺和文学,拥有出人头地的潜力。

有一天,一位远道而来的文士路过小村庄,被李白的天赋所吸引。

他对李白说:“年轻人,你有出人头地的潜质,你应该去寻求更广阔的舞台,追寻你的梦想。

”听到这句话,李白的眼睛闪耀着光芒,充满了希望和决心。

他决定告别家乡,离开小村庄,去大城市闯荡。

在大城市里,李白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挫折。

他没有背景和资金支持,只能靠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去争取机会。

他参加文学比赛,参军打仗,还拼命读书修行,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李白的努力没有白费,他很快就受到了一位重要官员的赏识,成为了他的门下弟子。

在官员的帮助下,李白开始在文学领域取得了一定的声望。

他的诗词精妙绝伦,字字珠玑,很快就被人们传诵开来。

李白的名声越来越大,他的作品被各个领域的人们所喜爱和传颂。

他成为了当时文坛上的一颗耀眼明星。

李白的人生故事成为了后人们效仿的楷模,也是一个鼓励年轻人追求梦想的光辉典范。

最终,李白真正实现了出人头地的梦想。

他在文学和艺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成为了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只要有才华和努力,就一定能够在社会中出人头地。

李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最终获得了成功。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地追求梦想,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就。

不管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都不能放弃,要勇往直前,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够出人头地。

简短成语故事15篇

简短成语故事15篇

简短成语故事15篇简短成语故事1李白是唐朝有名的诗人。

据说他年轻的时候,读书进步得很慢,他心里就不耐烦起来。

有一天,他出门去玩儿,看见一个老婆婆蹲在小溪旁边,拿着一根铁棒在石头上磨。

李白觉得很奇怪,就问:“老婆婆,你这是干什么?”老婆婆头也不回,一边磨她的铁棒,一边回答说:“我在磨绣花针!”李白更奇怪了,又问:“这么粗的铁棒,能磨成绣花针吗?”老婆婆说:“我今天磨,明天磨,铁棒只会越磨越细,哪怕它磨不成绣花针!”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心里像开了窍。

他从此刻苦用功,果然成了一个很有文才的人。

“磨杵成针”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这个成语说明只要下苦功夫,一定能得到成功。

所以常有人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简短成语故事2凿壁借光匡衡年轻时十分好学。

他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匡衡晚上想读书的时候,常因没有亮光而发愁。

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一个小孔。

让隔壁人家的烛光透过来。

就这样,他经常学到深夜,后来成了西汉著名的学者,曾做过汉元帝的丞相。

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名。

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头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匡衡凿壁偷光)以荻画地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欧阳修以荻画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西汉时期,有一个著名将领叫李广,他精于骑马射箭,作战非常勇敢,被称为飞将军。

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猎,忽然发现草丛中蹲伏着一只猛虎。

李广急忙弯弓搭箭,全神贯注,用尽气力,一箭射去。

滴水成冰的成语故事

滴水成冰的成语故事

滴水成冰的成语故事
在古代中国,有一个诗人兼官员,名叫李白。

他是一位文思泉涌,才华横溢的
诗人,被誉为“诗仙”。

在他创作的众多诗作中,有一个与“滴水成冰”有关的成语故
事尤为脍炙人口。

据说,有一天,李白在途中遇到了一个贫寒的农夫。

这个农夫正在田间劳作,
他的额头上滴落了几滴汗水。

炎热的太阳照射着他,但他依然坚持辛勤工作。

李白观察到了这一幕,心生敬意,决定与农夫交谈一番。

“喂,你辛苦了!这么热的天气,你为什么不休息?”李白问道。

农夫笑着回答道:“谢谢您的关心,先生。

我是在滴水成冰。


李白迷惑地问道:“滴水成冰?你能给我解释一下是什么意思吗?”
农夫解释道:“滴水成冰,是一种比喻。

我们农夫每天都在努力工作,虽然辛苦,但是耐心和毅力会使我们取得丰收的果实。

滴水不断地滴下,经过时间的积累,最终变成了坚硬的冰块。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只要有决心和毅力,我们可以克服困难,实现我们的目标。


李白感悟万分,因为这个简单的成语故事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他用翰墨记录
下这段对话,并将其传颂开来。

从此,人们通过这个成语更加理解了奋斗的重要性和耐心的价值。

此后,每当人们遇到困境或挑战时,他们会互相激励,用“滴水成冰”来表示坚
持下去,相信自己的努力可以逐渐取得成功。

所以,无论我们遇到怎样的困难,只要持之以恒,坚持努力,就像滴水成冰一样,我们也能够实现我们的目标,获得成功。

贩夫走卒的成语故事

贩夫走卒的成语故事

贩夫走卒的成语故事贩夫走卒的成语故事:在古代,有一个贩夫走卒名叫李白。

他来自一个贫苦的家庭,父母都是贩卖货物为生的人。

由于家境贫寒,李白只能从小跟着父母一起劳作,帮助他们运送货物。

他每天背着沉重的包裹,步行在山间的小道上,走遍大江南北。

虽然贩夫走卒这个身份平凡普通,但李白并没有因此而气馁。

相反,他勤奋努力,兢兢业业地工作,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任务。

他坚持认真对待每一个工作细节,并始终保持着微笑和乐观的态度。

一次,李白贩卖货物的路上,遇到了一位名叫张良的大臣。

张良见到李白勤勤恳恳的样子,对他的认真态度和工作精神非常赞赏。

于是,他决定将他推荐给大臣夫人。

得知这个消息后,李白非常高兴,心怀感激地接受了这个机会。

经过一番时间的努力,李白终于得到了大臣夫人的赏识和信任。

大臣夫人发现,李白不仅勤劳认真,而且聪明机智。

于是,她决定将李白提升为大臣的助手,负责管理和处理一些重要的事务。

在大臣夫人的帮助下,李白不断学习和进步,在政务上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

他处理事务方式得体,决策明智,得到了人们的赞誉和尊敬。

他以不屈不挠的努力和聪明才智,从一个贩夫走卒的身份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了大臣的得力助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贩夫走卒并不意味着平庸和无能。

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任何人都有机会获得成功。

正如李白一样,他从一个普通的贩夫走卒成长为大臣的得力助手,证明了只要用心去追求,就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个故事激励着我们,告诉我们要用积极的态度和努力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相信付出总会得到回报。

昂首挺胸成语故事

昂首挺胸成语故事

昂首挺胸成语故事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名叫李白的年轻人,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李白聪明机智,擅长吟诗作对,他的才华使他成为了当时文坛上的璀璨明星。

有一天,李白游历到一座寺庙,他看到庙内供奉着一尊佛像。

李白对佛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心想:如果佛祖能够给我灵感,我一定能写出更加动人的诗篇。

于是,李白在佛像前跪下,恭敬地合掌祈祷。

在他的心底,他暗暗希望佛祖能够赐予他诗的灵感。

然而,经过了数个小时,他并没有感受到任何启发。

李白感到失望之际,突然一猴子从佛像后跳了出来。

他抓住李白的胳膊,迅速地拉过佛像旁的一根香炉链子,然后像箭一般跳回佛像后。

李白瞪大了眼睛,他惊讶地看着这一切发生。

猴子举起香炉链子,敲打着佛像的头部。

李白看到,佛像的头部竟然发出了金属的声音。

原来,佛像的头部是用纯金打造的。

李白顿时觉得自己无比羞愧,因为他曾经为了获得灵感而在佛像面前跪了数个小时。

与此同时,猴子昂首挺胸地站在佛像旁边,好像在说:“自信和勇气在我们内心里,不需要寻找其他地方。

”通过这个成语“昂首挺胸”,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确的含义:自信和勇气是每个人内在的品质,而不是仰赖于外在的力量。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昂首挺胸的态度都会使我们表现得更加出色和自信。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不要过分依赖外部的帮助,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才能与价值。

拥有自信和勇气的态度不仅可以使我们在学业、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成功,还可以帮助我们面对人生中的挑战和困难。

正如李白从这个故事中认识到的那样,我们应该昂首挺胸地面对生活,相信自己的能力,勇往直前,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和价值。

成语故事《一斗百篇》

成语故事《一斗百篇》

成语故事《一斗百篇》李白向来有“诗仙”之称,同时,他又不愧于“酒仙”的称号。

杜甫就曾经说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他自己也宣称“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但是,李白喝醉以后不同于其他人,他喝酒以后,诗写得更好。

《清平调》三首著名的诗,就是他醉后写的,这里有个有趣的故事。

开元年间,皇宫中初次种植牡丹,红的、紫的、粉的、白的都有。

唐玄宗很喜欢这些花,就移植了一些在兴庆宫龙池东面的沉香亭前。

一天,牡丹盛开,玄宗与杨贵妃一起来赏花,并选出一些特别出色的乐工,写出了十六部新曲谱。

著名乐师李龟年,拿着乐器和乐工们一起前来准备唱歌助兴。

玄宗说:“今天赏花王牡丹,又有贵妃在,怎么能再用旧歌词呢?”于是命令李龟年速召翰林居士李白进宫,写新歌词再唱。

李龟年带人到翰林院,李白却一早出去喝酒了。

于是李龟年又到长安市中找。

忽然听到一座酒楼上有人高声放歌: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莫为醒者传。

李龟年忙上楼一看,果然是李白,于是便上前高声说:“奉旨立宣李学士沉香亭见驾。

”谁知李白已酩酊大醉,口中念道:“我醉欲眠君且去。

”说完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李龟年没办法,只好叫随从抬着李学士下楼,用马把他驮到兴庆宫。

李龟年扶着李白来到玄宗面前,李白醉极了不能朝拜。

玄宗因为爱惜李白的才华,所以一点也不怪罪,让人在亭子边铺了条毛毯,让李白躺下,又让歌女念奴含冷水洒面。

李白醒后,见到皇帝,连忙挣扎着跪下说:“臣该万死。

”玄宗叫人立即做醒酒汤来,汤来后又亲自用勺子调温后,让李白喝下,然后说:“今天牡丹盛开,我和贵妃赏玩,不想听旧歌词,所以请你来做几首新的。

”李白听了,就说:“这倒不难,只是请皇上赐酒。

”玄宗听了,有点不高兴:“刚把你弄醒,你又要喝酒,是不是存心违抗我呢?”李白说:“皇上,我是斗酒诗百篇,喝了酒才做得出好诗。

”玄宗就让人捧来酒。

李白一口气喝了好几杯,立即提笔,在铺好的纸上龙飞凤舞起来,三首《清平调》一会儿就完成了:(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榄露华浓。

李白成语故事精选

李白成语故事精选

铁杵磨针:李白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因他的诗歌造诣高深而被誉为“诗仙〞。

但是在他小的时候可是一个淘气包,天天不想读书逮到时机就溜出去玩。

这天李白又想找时机外面玩。

跑出了学堂,跑到了街上。

这看看那看看,这个好玩啊,那个有趣啊。

走着走着都把大半条街给逛完了。

哇,这天气真棒啊!“太阳多温暖,微风多有情,摇曳的树枝多动人。

呀,真是个美好的日子。

还好我聪明溜出来玩了,不然就错过了。

〞“哧哧哧〞,“哧哧哧〞,这刺耳的声音哪儿来?闻声望去,看到了一个头发花白的奶奶在河水边磨东西。

“好似很好玩的样子,我得去看看。

〞一边自言自语,一边就撒开腿跑过去看。

“奶奶,奶奶,你在做什么啊?〞老奶奶没放下手中的活儿,“我在磨绣花针。

〞李白疑心自己听错了,“奶奶,你说你要磨什么?〞“绣花针。

〞李白瞪大了眼睛,“奶奶,你现在手上的可是一个铁棍啊。

这么大这么粗的一根啊,怎么能磨成针呢?那么细那么小的一根针啊!奶奶!〞这是老奶奶停了下来,“孩子,我可以慢慢磨,愚公都能把山给移走,水滴都可以把石头滴穿了。

总会变成一根绣花针的。

〞“奶奶,可是你头发都白了,这……〞“如果我花的时间比别人更多的话,那这就不是很大的问题了。

〞少儿时期的李白愣住了,“奶奶年纪这么大了都这么努力,那我还这么浪费我的时间。

从今儿开始,我要开始用功学习。

〞只要你想做,什么时候都不会太晚。

给自己一直找借口,这借口终会阻止你前进的。

如果你觉得离目标距离太远了,就要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如何跟距离更近入手,太好了,首先你有正确的认识。

接着就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来入手。

坚持,努力,只要在对的方向上比别人加倍努力付出更多的辛苦,你终会得到自己想要的。

要有梦想,万一,实现了呢?。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成语故事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成语故事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成语故事
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看到朝政腐败,奸臣当道,预感到潜伏变乱的危机,他借送朋友入蜀之机写下《蜀道难》这诗揭示现状:“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成语解释:
成语名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成语拼音:yī fū dāng guān,wàn fū mò kāi
成语解释:意思是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

形容地势十分险要。

典故出处:唐李白《蜀道难》诗:“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成语例句: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唐李白《蜀道难》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的成语故事
学习啦为大家整理李白的成语故事,供大家学习!李白的成语故事(一):别有天地唐玄宗开元十五年,27岁的诗人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辗转来到安陆。

在这里,他与唐高宗时的宰相许圉师孙女结婚。

随后,居住于离许宅10华里的碧山中。

李白为何落脚安陆,不仅是现代,即使在当时,都有许多人不理解。

至今民间还流传一个故事:有一天,安陆在朝中做官的一位何姓阁老回到碧山脚下的老家,听到乡亲们介绍李白生得英俊潇洒,博览群书,一目十行,吟诗作赋,挥笔成章,十分欣赏。

于是,吩咐家人准备名肴佳酿,请李白来家作客。

李白来后,阁老一见果然气象不凡。

又谈诗书,李白都能对答如流,阁老更为佩服。

于是忍不住发问:“李学士,天下名山那么多,缘何单单看中了我们的碧山呢?李白听了,不假思索,随口答上:“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阁老一听,大声称赞,立即让家人取出笔墨纸砚,请李白录下。

李白当即再补两句,并取名《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首《山中问答》不胫而走,广为传诵。

“别有天地也成了一句流行的成语,意为一种新的境界。

李白的成语故事(二):轻财好施李白“辞亲远游,并不是直接来到安陆的,而是“南穹参梧,东涉溟海,过了三年的游侠生活。

在东游维杨(杨州)时,不到一年,便“散金三十余万。

然而,“黄金散尽交不成,促使诗人结束了游侠生活,寓居安陆。

在与许氏结婚后的第三年,李白写了著名的《上安解裴长史书》。

诗人为了让裴长史了解并且重视自己,向他介绍了自己的身世和到安陆之前的情况,其中关于杨州的一段是这样表述的:“曩昔东游维杨,不逾一年,散尽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惠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

轻财好施,由此而来。

于是发出了“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长叹,颓丧地踏上归程。

其间,听到韩朝宗出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的消息后,又“心雄万夫,希望“一登龙门。

因而,挥笔写下了《与韩荆州书》。

《与韩荆州书》开篇即是:“白闻天下侠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毛遂,
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这就是成语“声价十倍的出处。

然而,韩朝宗并没有重视李白,甚至连理也没有理他。

李白在安陆期间,屡屡上偈不遇,政治上十分失意,只有无可奈何地“酒隐安陆,蹉跎十年。

这种境遇造就了诗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骨气,使中国文坛多了一个伟大诗人。

李白的成语故事(四):铁杵磨针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

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

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读后: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

我们的同学,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李白的成语故事(五):壶中日月【成语故事】成都附近的云台山因为道教正一天师张道陵在此修行而出名,张天师命弟子张申为云台道观主持。

张申就是神仙壶公,他有一把酒壶,只要念动咒语,壶中会展现日月星辰,蓝天大地,亭台楼阁等奇景,更令人惊奇的是他晚上钻进壶中睡觉。

【出处】何当脱屣谢时去,壶中别有日月天。

唐·李白《下途归石门旧居》壶中日月存心近,岛外烟霞入梦清。

唐·李中《赠重安寂道者》【解释】旧指道家悠闲清静的无为生活。

【用法】作主语、宾语;指道家的神仙生活【近义词】壶天日月、壶里乾坤【示例】壶中日月存心近,岛外烟霞入梦清。

唐·李中《赠重安寂道者》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