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的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家口的历史

张家口旧名张垣,曾名喀拉干(蒙古语),张家口市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北接内蒙古自治区,南连保定市,东邻北京市,东北与承德市相连,西与山西省接壤,是京包线上重要的城市之一,也是京张高速公路的终点,境内也有丹拉高速公路,是河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要冲,是连通中国西北、蒙古和北京的重要通道和货物集散地、军事要地与陆路商埠。长城在此有一道关口,著名的大境门是长城的主要关口。张家口市是河北省辖市,原辖4区(桥东、桥西、宣化、下花园)13县(万全、怀安、宣化、阳原、蔚县、涿鹿、康保、沽源、张北、崇礼、赤城、尚义、怀来)。现为六区十三县。

张家口人类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宣化县王家窑遗址可将其追溯到原始社会。历史上有名的“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就发生在张家口的涿鹿和怀来一带。

黄帝部落的发祥地大约在今陕西的北部,后来向东迁徙,沿着北洛水南下,到现今陕西的大荔、朝邑一带,再东渡黄河,顺着中条山和太行山边,向东北

走,最后定居在涿鹿附近。

炎帝部落的发祥地约在今陕西的渭水上游一带。其东迁路线是沿着渭水东下,顺着黄河南岸向东,到达今山东一带。

蚩尤部落,史书上又称九黎族,是原来居住在我国东部的夷人部落。他的活动范围大致是北自山东南部,西至河南东部,西南至河南南部,南至安徽中部,东达海边。

炎帝部落东迁的结果,在山东、河南一带与原居住在这一地区的蚩尤部落发生了冲突。经过长期的斗争,炎帝部落被打败,逃往涿鹿投靠黄帝部落。这两个部落联合起来与蚩尤部落在涿鹿进行了战争,结果蚩尤被打败后逃到冀州一带,被杀死。这就是史书上有名的“涿鹿之战”。

不久,因炎帝部落要争做霸主,于是炎、黄部落又发生冲突,大战于阪泉(今怀来一带)。结果炎帝被打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阪泉之战”。

战后,炎帝部落归顺了黄帝部落,加上蚩尤部落留在北方的成员,进一步结合。以后,又向南发展,进展到黄河流域一带定居下来。春秋以来,这些中原地区的居民自称“华夏族”和“炎黄子孙”。

张家口之名始于明代,而对张家口城区的由来至今

无一定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移民屯边”说:“张家口之名始于明代。由于连年战争,河北人口锐减。明朱棣迁都北京后,为充实京畿人口,巩固边防,增加兵源,于永乐二年(1404年),有计划地从山西人烟稠密的县、区,移民到张家口、宣化一带,由官方筑起土堡,以居新迁之民”。

(2)“都城北移”说:“堡子里建于明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是张家口城市发祥地。根据杨润平介绍,明朝建立后,特别是迁都北京后,洋河、桑干河流域就成了首都的屏护,经过挑选,设置在宣化的宣

府镇确定在清水河畔建立驻军城堡。当时宣府镇的管辖范围内,等于或大于张家口城堡的就有68座,谁能

想到这小小的城堡日后会发展成为大都市张家口”。

(3)“小北门”说:“当我们进入武城街向堡子里走时,可以看到明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由指挥张文所督建的“张家堡”和小北门里那个名副其实的“张家口”(由张文所建其形如口,故名张家口)”;

(4)二张建堡”说:“堡子里城建于明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由驻军指挥官张文所建……西、北两门规模小,后因与外敌兵戎相见,又将两门堵死。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驻军守备张珍出于军事上的

需要,又将小北门打开。北门原为张文所建,由张珍打开,建筑者皆为张姓,且北门甚小,其形如口,故

将门楣上的“张家堡”三字,改为“张家口”,这就是张家口之名的来历”。

纵观张家口发展历程,始终围绕着明长城形成一种特定的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的模式:防御蒙兵筑长城—守御长城筑边堡—边堡建在关口—关口开辟了“互市”—“互市”繁荣了戍堡--戍堡发展为商城。

为了防御蒙古入侵修筑了长城,为了守御长城建造戍堡,戍堡是长城、烽燧、关口、城堡完整的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元末明初由于战乱,导致这一地区民生凋敝、人口锐减、土地荒芜。明朱棣迁都北京后,为充实京畿人口,巩固边防,增加兵源,与永乐二年(1404年),有计划地从山西人烟稠密的县、区,移民到张家口、宣化一带,由官方筑起土堡,以居新迁之民。为防御北方游牧部族骚扰,于各地筑烽火台,每台屯兵把守,士兵父子相承,并可携眷久居耕种。由此形成的村落,以“堡”、“台”命名的甚

多。城镇属县各隘口均筑砖城,分设参将、守备、千总、指挥、游击等武官驻防。由于“大境门”地形险要,明宣德四年(1429年),由张文指挥负责在口南五里许建张家口堡,屯住重兵,守卫边塞,有“武城”之称,即今武城街名之由来。《万全县志〃张家口概况》记载:“张家口在明代原属万全右卫,宣德四年(1429年)始筑堡城,为与蒙古通商互市之要镇。”相传因其北五里有东太平山与西太平山,两山相距数百步,对峙如门;又因该堡城为指挥张文所筑,故名张家口堡,后改称张家口。清顺治二年(1645年),在大境门边墙开豁建门,曰“大境门”。

明清时期,张家口商贸兴盛。1551年,大境门外开设“马市”,由官方以布釜之类易蒙古鞑靼马匹、皮张。1570年,鞑靼首领俺答臣服受封,张家口被辟为蒙汉“互市之所”。1613年,张家口堡之侧筑来远堡,以张家口堡和来远堡为基础,张家口逐渐发展成为蒙汉民族贸易交往的中心。时摊铺栉比,商贾云集,来远堡外“穹庐千帐”,民族商业贸易十分兴盛。1676年,清军击垮葛尔丹,打通了通往漠北的商道,立大境门为蒙古与本部贸易的场所。到1906年各店铺已有1037家。北平、天津、山西等地客商来张家口经商者日众。1860年,俄国商人已开始在张家口出现。1884

年,英、美、法等过商人纷纷到张家口收购皮张和羊

毛,张家口逐渐成为陆路大商埠,“百货之所灌输,

商旅之所归途”,年进出口平均银高达15000万两。张

家口的皮毛在国内外影响日益扩大,“天下皮裘,经

此输入海内,四方皮市经此定价而后交易”,成了誉

满中外的“皮都”。由于货优物美,享有盛誉,“口

羔”,“口皮”驰名国际市场。

京张铁路的通车和张家口火车站的建立,是张家口

近代经济发展的起点,对其城市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1905年5月,清政府批准修筑京张铁路,委詹天佑为总

工程师兼会办。1906年1月6日,京张铁路开始从丰台

铺轨,詹天佑在路轨上钉下第一个道钉。1980年5月,

京张全线关键工程,长1091米的八达岭隧道竣工。1909

年7月,京张全路铺轨完成。9月20日,张家口站为京

张铁路全线正式通车举行庆祝茶会,招待官商各界。

24日,京张铁路全线通车,全长201.1公里。同年,又

自张家口向西展筑张家口至归绥(今呼和浩特)铁路,

即京绥铁路。京张、京绥铁路的通车,大大促进了张

家口工商业的发展。

1932年9月17日,国民党政府将热河、察哈尔、绥远三特区改建为省,张家口为察哈尔省会。1037年8月27日,日军占领张家口,尔后成立伪“察南自治

政府”。1939年初,肇建张家口特别市,成立伪市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