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验证自发突变三个经典实验

合集下载

微生物遗传变异和育种 答案

微生物遗传变异和育种  答案

第7章微生物遗传变异和育种填空题1.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是、、和。

而证明基因突变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三个经典实验是、、和细菌转化噬菌体感染植物病毒重建变量试验涂布试验影印平板培养法2.______是第一个发现转化现象的。

并将引起转化的遗传物质称为_______。

Griffith 转化因子3.Avery和他的合作者分别用降解DNA、RNA和蛋白质的酶作用于有毒的S型细胞抽提物,然后分别与______混合,结果发现,只有DNA被酶解而遭到破坏的抽提物无转化活性,说明DNA是转化所必须的转化因子。

无毒的R型细胞(活R菌)4.Alfred 和Martha Chase用P32标记T2噬菌体的DNA,用S35标记的蛋白质外壳所进行的感染实验证实:DNA携带有T2的______。

全部遗传信息5.H. Fraenkel Conrat用含RNA的烟草花叶病毒进行的拆分与重建,实验证明______也是遗传物质。

RNA6.细菌在一般情况下是一套基因,即______;真核微生物通常是有两套基因又称______。

单倍体二倍体7.DNA分子中一种嘧啶被另一种嘌呤取代称为______。

颠换8.______质粒首先发现于大肠杆菌中而得名,该质粒含有编码大肠菌素的基因Col9.原核生物中的基因重组形式有4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转化转导接合原生质体融合10.当DNA的某一位置的结构发生改变时,并不意味着一定会产生突变,因为细胞内存在一系列的_______,能清除或纠正不正常的DNA分子结构和损伤,从而阻止突变的发生。

修复系统11.营养缺陷型是微生物遗传学研究中重要的选择标记和育种的重要手段,由于这类突变型在_______上不生长,所以是一种负选择标记。

基本培养基12.两株多重营养缺陷型菌株只有在混合培养后才能在基本培养墓上长出原养型菌落,而未混合的两亲菌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说明长出的原养型菌落是两菌株之间发生了遗传_______和_______所致。

微生物污染控制工程

微生物污染控制工程

微生物污染控制工程PCR技术:一种体外扩增核酸序列从而得到多个核酸拷贝的技术。

FISH:放射性原位杂交的方法。

土壤中的微生物的作用?答:①分解动植物尸体为简单的有机物。

②固定大气中的氮供植物使用。

③维持自然界的碳循环。

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①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②噬菌体感染实验。

③病毒的拆开与重建实验Hershey和chase(1952)用跟踪同位素法证明了上述。

磷酸+脱氧核糖+碱基=脱氧核苷酸微生物的变异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

F因子:又称为致育因子,是一种质粒,为环状DNA,它可以决定细菌的性别。

诱变育种:利用物理、化学等因素,诱发基因突变,并从中筛选出具有某一优良性状的突变体。

基因工程:用人为的方法将所需要的某一供体生物的遗传物质,在离体条件下用适当的工具酶进行切割后,把它与作为载体的DNA分子连接起来,然后与载体一起导入更易生长、繁殖的受体细胞中,从而获得新物种的一种崭新的技术。

协同氧化作用,又称共代谢作用,是指微生物在有它可利用的唯一碳源存在时,对原来不能利用的物质也能分解代谢的现象。

合成洗涤剂的主要成分为表面活性剂,根据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电离性状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非离子型和两性电解质四大类。

通常的曝气方式有鼓风曝气,表面加速曝气和射流曝气。

废水中的产荚膜细菌可分泌出粘性物质,并相互连接形成菌胶团。

废水的生物学处理系统是通过人工控制的微小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对有机物转换效率之高是任何天然的生态系统所不可比拟的。

与好氧生物处理方法相比,厌氧法处理废水的有点:①厌氧法处理废水可直接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耗能少,运行费用低。

②污泥产率低。

采用好氧法处理废水,微生物繁殖速度快,剩余污泥生成率高。

③需要附加的营养物少。

④厌氧处理废水可以回收沼气。

原生动物营养方式:动物性营养,植物性营养,腐生性营养,寄生性营养。

细胞壁基本结构(不变结构)原生质体:细胞膜,细胞质及核质细菌的结构可分为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芽孢(可变结构)菌丝分有隔菌丝和无隔菌丝。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遗传和变异是生物体的最本质的属性之一。

遗传性:指世代间子代和亲代相似的现象;变异性:是子代与子代之间及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

遗传性保证了种的存在和延续;而变异性则推动了种的进化和发展。

遗传型(基因型):某一生物个体所含有全部遗传因子即基因的总和。

它是一种内在潜力,只有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通过自身的发代谢和发育,才能将它具体化,即产生表型。

表型:指某一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及内在特性的总和,是遗传型在合适环境下的具体体现。

变异:指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所引起的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

饰变:指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只发生在转录、转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

如粘质沙雷氏菌,在25℃培养时,可产生深红色的灵杆菌素,这是一种饰变,但当在37℃培养时,则不产生色素,再在25℃下培养时,又恢复产生色素的能力。

微生物在遗传学中的地位:✧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营养体一般都是单倍体;✧易培养;✧繁殖快;✧易于累积不同的中间代谢物;✧菌落形态可见性与多样性;✧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群体中每个个体的直接性与一致性;✧易于形成营养缺陷型;✧存在多种处于进化过程中的原始有性生殖过程。

对微生物遗传规律的深入研究,不仅促进了现代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工程学的发展,而且还为育种工作提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促使育种工作向着不自觉到自觉,从低效到高效,从随机到定向,从近缘杂交到远缘杂交等方向发展。

第一节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遗传变异有无物质基础以及何种物质可承担遗传变异功能的问题,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

对此有着不同的猜测。

直到1944年后,利用微生物这一实验对象进行了三个著名的实验,才以确凿的事实证实了核酸尤其是DNA才是遗传变异的真正物质基础。

一、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一)转化实验✧发现者:英国人Griffith于1928年首次发现这一现象。

✧研究对象:肺炎链球菌S型和R型✧过程:1944年Avery等证明遗传物质是DNA。

微生物的知识,习题

微生物的知识,习题

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习题]一、填空题1.在学习微生物遗传规律时,有四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必须明确,它们是、、和。

2.微生物历来被选为研究生物学基本理论问题时的重要模式生物,原因是:、、、、、、、、、和等。

3.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基础的三个经典实验分别是①——(1928)和——等(1944)的实验;②等(1952)的实验;以及③(1956)的实验。

4.遗传物质在微生物细胞内存在的部位和方式可分七个水平,即,,,,,和。

5.每个碱基对(bp)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约为;多数细菌基因组的大小为Mb;目前所知最小基因组的原核生物为,其基因组大小为Mb。

6.典型质粒的核酸分子是,存在于质粒上的特定基因,使微生物获得了若干特殊功能,如、、、、或等,7.质粒具有许多有利于遗传工程操作的优点,包括,,,和等。

常用且典型的质粒载体是且coli的。

8.细菌的质粒种类很多,其中接合性质粒如,抗药性质粒如,产细菌素质粒如,诱癌质粒如,诱生不定根的质粒如,执行固氮的质粒如,降解性质粒如等。

9.基因突变简称,狭义的突变专指;广义的突变则指和。

10.选择性突变株可包括、和等,而非选择性突变株则可包括、和等。

11.基因突变一般有七个共同特点;①,②,③,④,⑤,⑥和⑦。

12,基因突变的自发性和不对应性曾有三个著名实验予以证明,它们是等人的,的,以及等的。

13.点央变是由碱基置换而引起,具体机制有两种,即和。

14.诱发突变可分三类,即、和。

15.在原核微生物中,转座因子主要有三类,即、和。

16.微生物的自发突变一般有三个主要原因:①,②③。

17.紫外线对微生物DNA的损伤,主要产生,通过和等可修复DNA 的损伤。

18.在DNA的切除修复过程中共有四种酶的参与:①,②,③,④;而参与光复活作用的酶则仅有种。

19.常见的“三致”是指、和作用,目前检出某试样有否“三致”的简便,快速而高效的试验是。

20.艾姆斯试验中用的菌种是的营养缺陷型,通过回复突变可以测定待测样品中的存在。

2011微生物学生作业9-10

2011微生物学生作业9-10

【第九章微生物的遗传、重组和基因突变】一、填空题1.质粒根据分子结构可有CCC型、和L型三种构型,而根据质粒所编码的功能和赋予宿主的表型效应,又可将其分为、抗性质粒、产细菌素的质粒、毒性质粒、代谢质粒、降解质粒和隐秘质粒等类型。

2.检测质粒常用的方法有、超速离心和琼脂糖凝胶电泳。

3.普通性转导的基本要求是具有能偶尔识别宿主DNA的包装机制并在宿主基因组完全降解以前进行包装,它可能出现的三种后果是形成转导子、和转导失败。

4.细菌水平基因转移的三种方式为、和。

5.原核生物的基因调控系统是由一个操纵子和它的调节基因所组成的,每一操纵子又包括结构基因、和启动基因。

6.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基础的三个经典实验分别是①Griffith(1928)和A very等(1944)的经典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②Hershey等(1952)的实验;以及③Fraenkel-Conrat(1956)的实验。

7.细菌的质粒种类很多,其中接合性质粒如F质粒,抗药性质粒如R质粒,产细菌素质粒如,诱癌质粒如,诱生不定根的质粒如Ri质粒,执行固氮的质粒如mega质粒,降解性质粒如CAM质粒等。

8.选择性突变株可包括,抗性突变株和条件致死突变株等,而非选择性突变株则可包括形态突变株,抗原突变株和产量突变株。

9.基因突变一般有七个共同特点:①自发性,②,③稀有性,④独立性,⑤可诱变性,⑥稳定性和⑦可逆性。

10.基因突变的自发性和不对应性曾有三个著名实验予以证明,它们是Luria等人的变量实验,Newcombe的,以及Lederberg等的影印平板试验。

11.在原核微生物中,转座因子主要有三类,即插人序列(IS),和转座噬菌体(Mu等)。

12.原核微生物基因重组的形式有转化,转导,结合等形式,但共同特点是机制较原始,例如①小片段转移,②。

13.普遍转导与局限转导主要区别在于:①普遍转导噬菌体是完全缺陷噬菌体,而局限转导噬菌体是部分缺陷噬菌体,②普遍转导噬菌体能转移供体菌的基因,而局限转导噬菌体只能转移供体菌的基因。

微生物 遗传变异习题

微生物 遗传变异习题

遗传变异一、名词解释1、基因型2、表型3、突变4、突变型5、饰变6、普遍性转导7、转化8、细菌素9、抗生素10、突变率11、光复活作用12、准性生殖13、野生型14、原养型15、营养缺陷型菌株16、完全培养基17、补充培养基18、F+菌株19、F-菌株20、Hfr菌株21、F'菌株22、接合中断法二、填空题1、、和是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

2、细菌的质粒的种类很多,其中接合性质粒如,抗药性质粒如,产细菌素质粒如,诱癌质粒如,诱生不定根的质粒如,执行固氮功能的质粒如,降解性质粒如等。

3、细胞的平均突变率是。

4、选择性突变株可包括、和等,而非选择性突变株则可包括、和等。

5、、、、、和是基因突变的六个特点。

6、基因突变的自发性和不对应性曾有三个著名的实验予以证明,它们是、和。

7、点突变是由于碱基置换而引起的,和是两种具体机制。

8、诱发突变可分为三类,即、和。

9、紫外线对微生物的损伤,主要是产生,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修复DNA的损伤,即和。

10、、、和是在DNA的切除修复中参与的四种酶;参与光复活作用的酶则仅有一种。

11、若利用紫外线诱变微生物,应在条件下进行操作,并在条件下培养。

12、常见的“三致”是指、和作用,是目前检出某试样是否有“三致”的简便快速高效的试验。

13、艾姆斯试验中用的菌种是,通过回复突变可以检测待测样品中的存在。

14、、和是与筛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有关的三类培养基。

15、与营养缺陷型有关的菌株有三种:从自然界分离到的任何菌种的原始菌株称为,该菌株经诱变剂处理后所发生的丧失某酶合成能力的菌株称为,若再经回复突变或重组后的菌株称为。

16、、、和是筛选营养缺陷型菌株的四个环节。

17、、、和是四种从混合菌液中检出营养缺陷型菌株方法。

18、普遍转导与局限转导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普遍转导噬菌体是属于噬菌体,而局限转导噬菌体属于噬菌体;第二,普遍转导噬菌体能转移供体菌的基因,而局限转导噬菌体只能转移供体菌的基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三、转 导(Transduction)
以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 段DNA片段转移给受体菌,使其获得 新的性状。
根据转导基因片段的范围,可分为两种:
普遍性转导:
可转移供体菌DNA的任何片段。
局限性转导:
只转移前噬菌体插入部位邻近的供体菌DNA片段
1)普 遍 性 转 导
噬菌体的溶菌周期发生装配错误,误将 供体菌DNA装入噬菌体内成为一个转导噬菌 体,再以正常方式感染另一宿主菌。
F′质粒:
Hfr菌中的F质粒可以从细菌染色体上 切离下来,终止其Hfr状态,切离时可能 带有染色体上临近的基因,这种质粒称为 F′质粒。
2)R质粒的接合
R质粒由耐药传递因子(RTF)和耐药(r) 决定子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可单独,也可结 合在一起,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能发生质粒的接 合性传递。
RTF的功能与F质粒相似,因此可介导类似 F质粒的接合过程;r决定子能编码对抗菌药物 的耐药性。
2、温 和 噬 菌 体
1)概 念:
前噬菌体: 整合在宿主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组。
溶原性细菌: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 。 溶原状态:
噬菌体基因随溶原性细菌的分裂而传给子代 的状态。
2)溶原性周期和溶菌性周期
温和噬菌体感染宿主菌后所建立的溶原 状态可中断,前噬菌体可自发或在一定理化 因素诱导下从宿主菌染色体切离下来,重新 复制新的子代噬菌体,最终裂解细菌。
(5)质粒的相容性与不相容性
3、几种常见质粒:
F质粒 R质粒 Col质粒
fertility factor
性菌毛有关
resistance plasmid 与耐药性有关
Col plasmid
编码大肠菌素
Vi质粒 virulence plasmid 与细菌毒力有关

微生物学遗传变异习题

微生物学遗传变异习题

遗传变异一、名词解释1、基因型2、表型3、突变4、突变型5、饰变6、普遍性转导7、转化8、细菌素9、抗生素10、突变率11、光复活作用12、准性生殖13、野生型14、原养型15、营养缺陷型菌株16、完全培养基17、补充培养基18、F+菌株19、F-菌株20、Hfr菌株21、F'菌株22、接合中断法二、填空题1、、和是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

2、细菌的质粒的种类很多,其中接合性质粒如,抗药性质粒如,产细菌素质粒如,诱癌质粒如,诱生不定根的质粒如,执行固氮功能的质粒如,降解性质粒如等。

3、细胞的平均突变率是。

4、选择性突变株可包括、和等,而非选择性突变株则可包括、和等。

5、、、、、和是基因突变的六个特点。

6、基因突变的自发性和不对应性曾有三个著名的实验予以证明,它们是、和。

7、点突变是由于碱基置换而引起的,和是两种具体机制。

8、诱发突变可分为三类,即、和。

9、紫外线对微生物的损伤,主要是产生,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修复DNA的损伤,即和。

10、、、和是在DNA的切除修复中参与的四种酶;参与光复活作用的酶则仅有一种。

11、若利用紫外线诱变微生物,应在条件下进行操作,并在条件下培养。

12、常见的“三致”是指、和作用,是目前检出某试样是否有“三致”的简便快速高效的试验。

13、艾姆斯试验中用的菌种是,通过回复突变可以检测待测样品中的存在。

14、、和是与筛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有关的三类培养基。

15、与营养缺陷型有关的菌株有三种:从自然界分离到的任何菌种的原始菌株称为,该菌株经诱变剂处理后所发生的丧失某酶合成能力的菌株称为,若再经回复突变或重组后的菌株称为。

16、、、和是筛选营养缺陷型菌株的四个环节。

17、、、和是四种从混合菌液中检出营养缺陷型菌株方法。

18、普遍转导与局限转导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普遍转导噬菌体是属于噬菌体,而局限转导噬菌体属于噬菌体;第二,普遍转导噬菌体能转移供体菌的基因,而局限转导噬菌体只能转移供体菌的基因。

微生物学经典实验赏析与教学应用

微生物学经典实验赏析与教学应用

2021年第4期教学研究........微生物学经典实验赏析与教学应用江苏省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214002) 王荐摘要介绍了微生物学发展史上Luria等的变量实验、Newcombe的涂布实验和Lederberg的影印 平板实验3个著名的实验以及具体的教学应用:开展科学实验、进行科学阅读和解题,从而全面提升 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

关键词经典实验;变量实验;涂布实验;影印平板实验文章编号 1005 -2259(2021)4 -0037 -04与物理学和化学相比,现代生物学起初的发展 是滞后的。

不过翻开生命科学史,我们仍然会发现 有一些生物学实验毫不逊色于物理学或化学的经 典实验,这些实验奠定了它们在生命科学史上的地 位,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让我们不得不惊叹于科学 家的科研艺术之美与逻辑思维之美,成为今天值得 赏析与利用的教学资源。

微生物学发展史上就有 3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著名的实验,并异曲同工地证来表述,自己收集信息,主动参与调查,获取信息和 知识的方式更丰富、更广泛和更多样化。

第二,调 动了学习积极性。

学生通过网络收集资料,并展示 自己的学习成果,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 学习,极大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MiniQuest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社会 性,有利于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

MiniQuest是 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机遇和挑战并存,在学习活动 完成后,教师的反思可以扬长避短,提高M iniQuest 的应用效果,更好地服务于教学[6]。

总之,MiniQuest通过互联网建立一个开放的 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建构自己的知识,让学生 在合作过程中提升学习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 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7]。

MiniQuest作为一种 网络探究教学模式,为尝试在课堂中整合互联网资 源进行教学的教师提供了一个容易操作和运用的明了细菌突变产生于接触药物之前,药物仅仅起选 择作用。

微生物基因突变

微生物基因突变
致死突变型和半致死突变型
选择型突变:凡能用选择性培养基(或其他选择性培养条件)快速选择
出来的突变株。
营养缺陷型:丧失某种物质合成能力,无 法在基础培养基上生长。
抗性突变型 :对化学药物或致死物理因子 产生抗性 条件致死突变型:某条件能正常生长,另 一条件却不能。如Ts突变株。
形态突变型:个体或菌落形态发生变异
丫啶类物质、丫啶氮芥衍生物
原理:插入DNA双螺旋相邻的碱基对之间,引起DNA分子插入或缺失一个或几 个碱基,造成遗传密码转录和翻译的错误。
吖啶类染料(吖啶橙等)和称为ICR的物质 都是有效的移码突变诱变剂。 细菌:ICR-191有效;
酵母菌:溴化乙锭有效
噬菌体:吖啶橙和5-氨基吖啶有效;
紫外线、快中子、X射线、β射线、γ射线、激光 物理因素中目前使用得最方便而且十分有效的是紫外线。
紫外线的作用原理
DNA对紫外线有强烈的吸收,在碱基中嘧啶(T,C)比嘌呤(A, G)更敏感。紫外线的作用机制是主要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以改变DNA 生物活性,造成菌体死亡和变异。
光复活作用
把经 UV 照射后 的M立即暴露于可见
(一)突变类型
转换
置换 基因突变 颠换
移码突变(缺失或添加)
缺失
1、根据DNA 变化的范围分 染色体畸变
染色体结构改变
重复
倒位 易位
整倍性改变
染色体数目改变 非整倍性改变
(1)碱基置换: 一对碱基被另一对碱基所置换
转换:从一种嘌呤变到另一嘌呤 或从一种嘧啶到另 一嘧啶,可称为转换 ; 颠换:从嘌呤到嘧啶(A-C或G-T等)或从嘧啶到嘌 呤(C-G,T-A等),则称它为颠换。
(2)移码突变:DNA分子中一对或少数几对核苷酸增加或缺失而造成的基因突变 。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第一节微生物的遗传变异的概述遗传和变异是生物体最本质的属性之一。

所谓遗传,讲的是发生在亲子间的关系,即指生物的上一代将自己的一整套遗传因子稳定地传递给下一代的行为或功能,它具有极其稳定的特性。

而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的不相似性。

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

遗传保证了物种的存在和延续,而变异推动了物种的进化和发展。

在学习遗传、变异内容时,先应清楚掌握以下几个概念:(一)遗传型又称基因型,指某一生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遗传因子即基因组所携带的遗传信息。

遗传型是一种内在可能性或潜力,其实质是遗传物质上所负载的特定遗传信息。

具有某遗传型的生物只有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通过自身的代谢和发育,才能将它具体化,即产生表型。

(二)表型指某一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及内在特性的总和,是其遗传型在合适环境下通过代谢和发育而得到的具体体现。

所以,它与遗传型不同,是一种现实性。

(三)变异指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生物体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亦即遗传型的改变。

变异的特点是在群体中以极低的概率(一般为10-5~10-10)出现,性状变化的幅度大,且变化后的新性状是稳定的、可遗传的。

(四)饰变指一种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只发生在转录、翻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

其特点是整个群体中的几乎每一个体都发生同样变化;性状变化的幅度小;因其遗传物质不变,故饰变是不遗传的。

例如,Serratia marcescens(粘质沙雷氏菌)在25℃下培养时,会产生深红色的灵杆菌素,它把菌落染成鲜血似的。

可是,当培养在37℃下时,群体中的一切个体都不产色素。

如果重新降温至25℃,所有个体又可恢复产色素能力。

所以,饰变是与变异有着本质差别的另一种现象。

上述的S.marcescens产色素能力也会因发生突变而消失,但其概率仅10-4,且这种消失是不可恢复的。

从遗传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微生物有着许多重要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结构简单,个体易于变异;营养体一般都是单倍体;易于在成分简单的合成培养基上大量生长繁殖;繁殖速度快;易于累积不同的最终代谢产物及中间代谢物;菌落形态特征的可见性与多样性;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群体中各个体作用的直接性和均一性;易于形成营养缺陷型;各种微生物一般都有相应的病毒;以及存在多种处于进化过程中的原始有性生殖方式等。

微生物学: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微生物学: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二节、微生物的突变
基因突变
染色体畸变
DNA损伤的修复
概念
突变:指遗传物质发生数量或结构变化的现象。 变异:突变导致性状的改变叫变异。 基因突变:指一个基因内部遗传物质结构或 DNA序列的任何变化,包括一对或少数几对的 缺失、插入或置换,导致遗传性状的变化。 基因型:指贮藏在遗传物质中的信息,即DNA 碱基序列。 表型:指可观察或检测到的个体性状或特征,是 特定的基因型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表现。
实验室里通过提取获得 双链DNA有转化能力,单链没有.
感受态
受体细胞能接受转化的生理状态称为感受态, 只有处于感受态的细菌才能接受转化因子, 从出现到消失约为40分钟(对数期的中期)
感觉态出现原因
细菌失去部分细胞壁的结果 细菌在细胞表面产生某种E引起
感受态的决定决定因素
细胞遗传性决定 和菌龄有关 环腺苷酸CAMP可提高1000 倍 Ca2+能促使细胞进入感受态
原理 步骤
DNA只含P不含S
Pr 只含S不含P
1:用含同位素S35, P32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 2:让T2感染上述大肠杆菌使其打是S35P32标记
3: 吸附
10分钟后 搅动
离心
上清液 沉淀
结果:上清液中含15%放射击性;沉淀中含85%放射性
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
植物病毒蛋白质和RNA可以人为地分开, 同时又可把它们重新组合成具感染性的病毒.
喷入T1保温
6个平板共353个菌落
6个平板共28个菌落
影印培养试验
原始敏 感菌种
无药 培养基
含药 培养基
基因突变机制
碱基的置换 移码突变
染色体畸变
1 诱变的机制
(1)碱基的置换

微生物第七章总结

微生物第七章总结
(三)植物病毒重建实验:将TMV(烟草花叶病毒)放在一定浓度的苯酚溶液中振荡,就能将它的蛋白质外壳与RNA核心相分离。结果发现裸露的RNA也能感染烟草,并使其患典型症状,而且在病斑中还能分离到完整的TMV粒子。
二,遗传物质在微生物细胞内存在的部位和方式
(一)7个水平
1.细胞水平:真核和原核微生物的大部分DNA都集中在细胞核或核区中。
1.光复活作用:把经UV照射后的微生物立即暴露于可见光下时,就可以出现明显降低其死亡率的现象,即光复活作用。经了解,经UV照射后带有嘧啶二聚体的DNA分子,在黑暗下会被一种光激活酶——光解酶结合,这种复合物在300-500nm可见光下时,此酶会因获得光能而激活,并使二聚体重新分解成单体。
2.切除修复:是活细胞内一种用于被UV等诱变剂损伤后DNA的修复方式之一,又称暗修复。,这是一种不依赖可见光,只通过酶切作用去除嘧啶二聚体,随后重新合成一段正常DNA链的核酸修复方式。
1.Luria等的变量试验2.Newcombe的涂布试验3.Lederberg等的影印平板培养法。实验过程详见书P204-206
(五)基因突变及其机制:基因突变的机制是多样的,可以是自发的或诱发的,诱发的又可分仅影响一对碱基对的点突变和影响一段染色体的畸变。
1. 诱发突变:简称诱变,是指通过人为的方法,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显著提高基因自发突变频率的手段。凡具有诱变效应的任何因素,都称为诱变剂。
1.诱变育种的基本环节:见书P214
2.诱变育种中的几个原则:
(1)选择简单有效的诱变剂 艾姆氏实验:是一种利用细菌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来检测环境或食品中是否存在化学致癌剂的方法。
(2)挑选优良的出发菌株 出发菌株:就是用于育种的原始菌株。

微生物习题及答案详解

微生物习题及答案详解

微生物习题及答案详解微生物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世界上第一个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人是荷兰商人安东?列文虎克,他的最大贡献不在商界,而是利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

2.微生物学发展的奠基者是法国的巴斯德,他对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主要集中体现彻底否定了“自生说”学说、免疫学——预防接种和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而被称为细菌学奠基者是德国的_柯赫_,他也对微生物学建立和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主要集中体现建立了细菌纯培养技术和提出了柯赫法则。

3.微生物学发展史可分为5期,其分别为史前期、初创期、奠基期、发展期和成熟期;我国人民在史前期期曾有过重大贡献,其为制曲酿酒技术。

4.微生物学与数、理_、化、信息科学和技术科学进一步交*、渗透和融合,至今已分化出一系列基础性学科和应用性学科,如化学微生物学、分析微生物学、生物生物工程学、微生物化学分类学和微生物信息学等。

5.微生物的五大共性是指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性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第二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一、填空1.微生物包括的主要类群有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和非细胞生物。

2.细菌的基本形态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

3.根据分裂方式及排列情况,球菌分有单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和葡萄球菌等,螺旋菌又有螺旋体菌、螺旋状和弧状,及其它形态的菌有星形、方形、柄杆状和异常形态。

4.细菌的一般构造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区等,特殊构造又有鞭毛、菌毛(或性菌毛)、荚膜和芽孢等。

5.引起细菌形成异常形态的主要原因是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比如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和培养基的组成和浓度等。

6.细菌的染色方法有①简单染色法、②鉴别染色法、③负染色法,其中②又可分为革兰氏染色法、抗酸性染色法、芽孢染色法和姬姆萨染色法。

7.革兰氏染色的步骤分为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酒精脱色和番红或品红复染,其中关键步骤为酒精脱色;而染色结果G-为红色、G+为紫色,如大肠杆菌是革兰氏_阴性菌、葡萄球菌是革兰氏阳性菌。

遗传实验观察果蝇的突变现象及遗传规律

遗传实验观察果蝇的突变现象及遗传规律

遗传实验观察果蝇的突变现象及遗传规律在遗传学中,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被广泛用作研究模型生物。

其迅速生长、数量庞大、繁殖快速的特点,使得果蝇成为了理解遗传现象及遗传规律的理想材料。

通过对果蝇的观察实验,人们揭示了许多令人惊叹的突变现象,同时也揭示了一些基本的遗传规律。

果蝇的突变现象可以分为自发突变和诱导突变两种。

一、自发突变的观察自发突变是指在果蝇群体中,突然产生的不同于正常个体的突变个体。

通过观察自发突变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基因的功能以及遗传规律。

1. 翅膀突变(Wing mutations)果蝇的翅膀通常为完整的,但有时我们可以观察到翅膀缺失、变形或异常发育的突变果蝇。

这些突变可能导致果蝇无法正常飞行,或者飞行姿势异常。

2. 眼睛突变(Eye mutations)果蝇的眼睛通常为红色,但有时我们可以观察到果蝇眼睛颜色变异或缺失的突变现象。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白眼果蝇(white-eyed flies),它们眼睛呈现无色或浅黄色。

3. 身体色素突变(Body color mutations)果蝇的身体通常为黑色,但有时我们可以观察到身体色素变异的突变果蝇。

典型的例子包括黑色果蝇(melanistic flies)和黄色果蝇(yellow flies)。

通过对自发突变的观察,我们可以推断某些突变可能与特定的突变基因相关。

进一步研究这些基因和其编码的蛋白质,有助于我们对突变造成的表型变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诱导突变的观察为了更好地研究果蝇的遗传规律,科学家们还采用了诱导突变的方法,通过人为手段诱发果蝇产生突变,以进一步深入了解遗传过程。

1. 辐射诱导突变(Radiation-induced mutations)通过暴露果蝇个体或其遗传物质于一定剂量的辐射中,可以引发基因突变。

常用的辐射包括X射线和紫外线。

通过辐射诱导,果蝇体内的基因序列可能发生改变,导致产生新的遗传变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管中的 10mL菌不经 分装先整管保 温24—36 h, 然后分成50份 分别倒在同样 涂满T1的平 板上,经同样 培养后,也分 别计算各皿上 所产生的抗噬 菌体菌落数 。
微生物突变的自发性和不对应性证明
结果:在来自 甲管的50皿中, 各皿出现的抗 性菌落数相差 极大,而来自 乙管的则各皿 上抗性菌落数 基本相同 。
微生物突变的自发性和不对应性证明
结论: E.coli抗噬 菌体性状的产 生,并非由所 抗的环境因素 (即噬菌体T1) 诱导出来的, 而是在它接触 T1前,在某 次细胞分裂过 程中自发产生 的。
微生物突变的自发性和不对应性证明
2、涂布实验
(1)实验内容:
(2)实验原理: 若抗性是在接触噬菌体以后产生的,那么喷噬菌体以 前的重新涂布无非使细菌所处的位置发生改变,而不会因 为涂布大大地改变细菌对于噬菌体的反应,因此两组培养 皿上出现的抗性菌落数应相等;若抗性发生在接触噬菌体 以前,那么在喷上噬菌体以前某些菌落中的抗性突变型细 菌已经分裂若干次,在不经重新涂布的培养皿上形成一个 菌落,在重新涂布的培养皿上出现若干菌落。 (3)结果:重新涂布的培养皿上出现的抗性菌落多余未 经重新涂布的。 (4)结论:抗性突变的发生在接触噬菌体之前。
基因突变的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证明
突变是通过适应而产 生的,突变的原因与 性状间是相对应的。 PK 突变是自发的, 与环境是不相 对应的。
1、变量实验 (1)实验内容: E.coli对于phageT1的抗性变异波动实验。
取敏感于噬菌 体的E.coli指数 期的肉汤培养 物,用新鲜培 养稀释成浓度 为103/mL的细 菌悬液,然后 在甲、乙两试 管各装10mL。
谢谢大家~ by——霍小胖
自发突变 互变异构效应 突变类型 物理诱变 诱发突变 化学诱变 定向培育和驯化
微生物基因突变的特点 1) 自发性:没有人为诱变因素可自发产生 2) 稀有性:突变率比较低,范围10-6~10-9 3) 独立性:某基因突变率不受别的基因影响。多
4) 5) 6)
基因同时突变几率极低。 可诱变性:诱变剂可提高突变率 稳定性:突变后新性状是稳定的、可遗传的。 规律性:特定性状具有较稳定的突变率的规律。
3、影印培养实验
(1)实验内容:
(2)实验原理:
通过盖印章的方式,在未接触抗性因素的条件下筛选 出的抗性突变株。由于实验过程中没有接触过抗性因素, 所以直接证明了基因突变的自发性。
(3)结果:得到越来越多的抗性菌落,最终甚至可以得 到纯的抗性菌株细胞群。。 (4)结论:基因突变的自发性。
• •
微生物突变的自发性和不对应性证明
接着把甲管中 的菌液先分装 在50支小试管 中(每管0.2 mL), 保温24-36h。
微生物突变的自发性和不对应性证明
把各小管的菌 液分别倒在50 个预先涂满噬 菌体T1的平 板上,经培养 后分别计算各 皿上所产生的 抗噬
1.基因突变及类型 2.基因突变的特点 3.自发性的证明
基因突变
一、基因突变 简称突变,指细胞内(或病毒粒内)遗传物质的分子 结构或数量突然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化。 (一)类型
营养缺陷型 抗性突变型
1、根据表型划分
选择型突变
条件致死突变型 根据表型分 形态突变型 非选择型突变 抗原突变型 产量突变型
低剂量多因素突变
正向突变
7) 可逆性:野生型
突变型
回复突变
8) 不对应性:突变的性状与引起突变的原因(环

境)之间无直接的关系。
两种观点: 抗生素、紫外线或高温诱变产生相对应的突变性状 (非自发性)。认为突变是通过生物对某特定环境 (例如化学药物、抗生素和高温等)的适应而产生的, 这种环境正是突变的诱因,所产生的抗性性状是与 该环境因素相对应的,并认为这就是环境因素对生 物体的“驯化”、“驯养”、“蒙导”或“定向变 异”。 抗生素、紫外线或高温淘汰原有非突变个体(自发 性) 。抗性突变是可以自发产生的,即使诱发产生, 其产生的性状与诱变因素间也是不对应的,即最终 适应了的化学药物等不良因素并非诱变因素,而仅 仅是一种用于筛选的环境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