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验证自发突变三个经典实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向突变
7) 可逆性:野生型
突变型
回复突变
8) 不对应性:突变的性状与引起突变的原因(环

境)之间无直接的关系。
两种观点: 抗生素、紫外线或高温诱变产生相对应的突变性状 (非自发性)。认为突变是通过生物对某特定环境 (例如化学药物、抗生素和高温等)的适应而产生的, 这种环境正是突变的诱因,所产生的抗性性状是与 该环境因素相对应的,并认为这就是环境因素对生 物体的“驯化”、“驯养”、“蒙导”或“定向变 异”。 抗生素、紫外线或高温淘汰原有非突变个体(自发 性) 。抗性突变是可以自发产生的,即使诱发产生, 其产生的性状与诱变因素间也是不对应的,即最终 适应了的化学药物等不良因素并非诱变因素,而仅 仅是一种用于筛选的环境而已。
1.基因突变及类型 2.基因突变的特点 3.自发性的证明
基因突变
一、基因突变 简称突变,指细胞内(或病毒粒内)遗传物质的分子 结构或数量突然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化。 (一)类型
营养缺陷型 抗性突变型
1、根据表型划分
选择型突变
条件致死突变型 根据表型分 形态突变型 非选择型突变 抗原突变型 产量突变型
低剂量多因素突变
基因突变的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证明
突变是通过适应而产 生的,突变的原因与 性状间是相对应的。 PK 突变是自发的, 与环境是不相 对应的。
1、变量实验 (1)实验内容: E.coli对于phageT1的抗性变异波动实验。
取敏感于噬菌 体的E.coli指数 期的肉汤培养 物,用新鲜培 养稀释成浓度 为103/mL的细 菌悬液,然后 在甲、乙两试 管各装10mL。
微生物突变的自发性和不对应性证明
结论: E.coli抗噬 菌体性状的产 生,并非由所 抗的环境因素 (即噬菌体T1) 诱导出来的, 而是在它接触 T1前,在某 次细胞分裂过 程中自发产生 的。
微生物突变的自发性和不对应性证明
2、涂布实验
(1)实验内容:
(2)实验原理: 若抗性是在接触噬菌体以后产生的,那么喷噬菌体以 前的重新涂布无非使细菌所处的位置发生改变,而不会因 为涂布大大地改变细菌对于噬菌体的反应,因此两组培养 皿上出现的抗性菌落数应相等;若抗性发生在接触噬菌体 以前,那么在喷上噬菌体以前某些菌落中的抗性突变型细 菌已经分裂若干次,在不经重新涂布的培养皿上形成一个 菌落,在重新涂布的培养皿上出现若干菌落。 (3)结果:重新涂布的培养皿上出现的抗性菌落多余未 经重新涂布的。 (4)结论:抗性突变的发生在接触噬菌体之前。
乙管中的 10mL菌不经 分装先整管保 温24—36 h, 然后分成50份 分别倒在同样 涂满T1的平 板上,经同样 培养后,也分 别计算各皿上 所产生的抗噬 菌体菌落数 。
微生物突变的自发性和不对应性证明
结果:在来自 甲管的50皿中, 各皿出现的抗 性菌落数相差 极大,而来自 乙管的则各皿 上抗性菌落数 基本相同 。
3、影印培养实验
(1)实验内容:
(2)实验原理:
通过盖印章的方式,在未接触抗性因素的条件下筛选 出的抗性突变株。由于实验过程中没有接触过抗性因素, 所以直接证明了基因突变的自发性。
(3)结果:得到越来越多的抗性菌落,最终甚至可以得 到纯的抗性菌株细胞群。。 (4)结论:基因突变的自发性。
• •
微生物突变的自发性和不对应性证明
接着把甲管中 的菌液先分装 在50支小试管 中(每管0.2 mL), 保温24-36h。
微生物突变的自发性和不对应性证明
把各小管的菌 液分别倒在50 个预先涂满噬 菌体T1的平 板上,经培养 后分别计算各 皿上所产生的 抗噬菌体的菌 落数。
Baidu Nhomakorabea
微生物突变的自发性和不对应性证明
自发突变 互变异构效应 突变类型 物理诱变 诱发突变 化学诱变 定向培育和驯化
微生物基因突变的特点 1) 自发性:没有人为诱变因素可自发产生 2) 稀有性:突变率比较低,范围10-6~10-9 3) 独立性:某基因突变率不受别的基因影响。多
4) 5) 6)
基因同时突变几率极低。 可诱变性:诱变剂可提高突变率 稳定性:突变后新性状是稳定的、可遗传的。 规律性:特定性状具有较稳定的突变率的规律。
谢谢大家~ by——霍小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