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及其对人们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

合集下载

唯物辩证法相关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

唯物辩证法相关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
因果联系的本质是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
1、原因和结果的含义
B、因果联系还具有时空上的相互依存性,因果联系是一种相互依存关系。 但不是所有的相互依存关系都是因果联系。如两种现象都由第三种现象引起,这两种现象之间就有着依存 关系,但它们之间并不是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所以不是因果联系。例如,闪电之后必然伴有雷声,但闪 电不是打雷的原因,闪电和打雷都是云层中正电与负电碰撞的结果。
原因和结果又是相互联系的,二者 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生产的发展,孕 育并推动了科学技术 的发展;而科学技术 的发展反过来又极大 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因果联系的客观性、 普遍性、 多样性
①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是指 因果联系为客观事物所固有, 它不以人的意 志为转移。人们的因果观念不过是客观因果关 系的反映。
• 每一时代的历史任务,总要通过一定的代表 人物来实现,这是必然的;至于这些人物是 谁,又带有偶然性。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原来是必然的 现象转化为偶然的现象,原来是偶 然的现象转化为必然的现象。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相互转化。在生 物进化过程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生物物种的遗传和变异:
不能割裂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
因果关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多样的,其 中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 异因、多果多因、复合因果等。为了把握事物 发展的规律性,在分析复杂因果联系时,一定 要进行具体的、全面的、科学的分析。
掌握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①承认因果联系的存在是我们从事科学研 究、 获得科学认识的前提。科学就是要根 据结果探寻原因, 根据原因预见结果。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原因和结果这两个观念,只有在 应用于个别场合时才有其本来的意 义;可是只要我们把这种个别场合 放在它和世界整体的总联系中来考 察,这两个观念就汇合在一起,融 合在普遍相互作用的观念中,在这 种相互作用中,原因和结果经常交 换位置;在此时或此地是结果,在 彼时或彼地就成了原因,反之亦然。 恩格斯

马克思关于实践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关于实践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关于实践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一、马克思关于实践的观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并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

他指出,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现实的感性活动,是能动的革命批判的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提纲》论述的中心内容是实践问题,其全部内容都是围绕对实践的关系和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展开的。

马克思把实践引进唯物史观和认识论,并把它作为认识论的基础。

《提纲》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之一,在于是否认识人的实践活动的意义。

马克思认为,以往的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结果人的能动性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点引入唯物论,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对于能动性的片面夸大,萌发出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观点。

1.实践观点的理论来源:(1)黑格尔黑格尔在其在认识论中提出了实践高于理论,理论要与实践相统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等合理思想。

马克思在创立自己的实践观时,批判地吸取并唯物主义地改造了黑格尔的这些思想。

(2)费尔巴哈马克思在建立自己的实践观时,一方面批判地吸取了费尔巴哈哲学中朴素的实践观点,另一方面也对费尔巴哈的实践观进行了辩证的革命的改造。

费尔巴哈曾经用朴素的实践观点批判过唯心主义,曾经把生活实践当作检验真理的尺度。

他认为,唯心主义的主要缺点就在于,它只是从理论上提出问题,而不知道“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

”有时,费尔巴哈也把实践理解为一种物质活动,不过他所说的这种物质活动并不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而是指人们日常生活的饮食起居及经商牟利等庸俗的活动,把实践看作是犹太人的利己主义活动。

因此,费尔巴哈极力贬低实践活动的地位,抬高理论活动的意义。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费尔巴哈只是把理论的活动才看作真正人的活动,而把实践只是从它的卑污的小商人活动的表现形式上去加以理解和确定。

马原理之唯物辩证法五对基本范畴难点详解

马原理之唯物辩证法五对基本范畴难点详解

唯物辩证法五对基本范畴难点详解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实现的,对于这些基本环节的逻辑反映就是辩证法学说的基本范畴。

这些基本范畴从不同方面反映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基本范畴一:原因和结果客观世界到处都存在着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联系,辩证法把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关系。

其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的:第一,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第二,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

第三,原因和结果互相渗透考研辅导班,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

第四,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异因同果、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结果,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

基本范畴二: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它们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则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

另一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考研英语资料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答:第一,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历史上的唯物论进行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对物质概念作出了全面准确的科学界定。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吸收了其物质观中的正确论点和思想,对具体科学关于物质世界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哲学的概括和总结,形成了科学的物质观。

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的时候就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这就是说,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1[5]。

这样就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6]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

列宁对物质作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是相对的,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而反映者是不能同被反映者相脱离的,意识不可能成为与物质绝对对立的另一种本原。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实践指导意义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实践指导意义

10.试述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及其对人们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

现实的可能性是指具备了充分的根据和必要的条件,目前就可以实现的可能性。

抽象的可能性是指虽有一定根据,但根据还不充分,尚不具备必要条件,当前无法实现的可能性。

抽象的可能性虽然当前无法实现,但随着现实的发展,条件的成熟,它可以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

首先要对可能性有全买呢的认识。

具体如下:第一,要分清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事物中有内在的根据、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变成现实的趋势。

不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事物中没有任何根据,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变成现实的事情。

第二,要分清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

现实的可能性是指具备了充分的根据和必要的条件,目前就可以实现的可能性。

抽象的可能性是指虽有一定根据,但根据还不充分,尚不具备必要条件,当前无法实现的可能性。

抽象的可能性虽然当前无法实现,但随着现实的发展,条件的成熟,它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做那些具有现实可能性的事情,而不是去做只具有抽象可能性的事情。

第三,要分清两种相反的现实可能性——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

在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中,由于必然性和偶然性都会起作用,存在多种现实的可能性。

这些可能性从对人有利还是不利的角度看,基本上可分为两种:好莱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

第四,要分清可能性的大小。

或然率(也叫“概率”、“几率”)是对可能性大小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或然率是所要测定的偶然事件的数目与全部可能发生的偶然事件总数之间的比率。

把握可能性的大小,可以正确地规定自己行动的目的和任务,并创造条件使有利可能性的或然率增长,使不利可能性的或然率减小。

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关系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可能性与现实性是两个内容不同的范畴,具有明显的区别,我们不能把可能性与现实性混为一谈。

第二,可能性与现实性又紧密相连。

可能性包含在现实之中,是没有展开的、没有实现的现实;现实性则是已经展开、已经实现的可能,同时又孕育着新的可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纲2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纲2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1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1节物质世界和实践⑴识记:世界观。

答: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

答: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一元论。

答: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

二元论。

答: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

主观唯心主义。

答: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心”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

答:客观唯心主义则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答: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

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运动和静止。

答: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静止或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时间和空间。

答: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实践的本质。

答: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答: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⑵领会:哲学基本问题。

答: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世界能不能被认识的问题。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答: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答: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的意义。

答:①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2018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

2018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

201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绪论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基本矛盾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根本的经济社会根源。

(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重大变革(2)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1)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到首位(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进入到新阶段(3)结论:工人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4)工人阶级需要科学的理论(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

(2)马克思主义最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列宁在新的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

3、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反映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万物两大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一切活动两大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解答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解答题

(1)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什么?坚持这一理论品质的重要意义是什么?(2)如何总体领会和把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哪里?答:(1)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进一步概括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当今世界,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多深刻的变化。

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看,我们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作出回答并加以解决,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因此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既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2)上述经典论述反映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以上四个方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从整体上领会和把握的马克思主义。

2、(2)分析材料3、4,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以及如何理解生态文明。

答:(2)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必须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马克思问答题部分

马克思问答题部分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绪论)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在世时就已经出现,恩格期80年初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第二、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第三、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期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2、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绪论)答:第一、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

第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

第三、经济全球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

第四、世界新技术革命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

第五、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

6、试述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统一的(第二章)答: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这条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而党的思想路线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实际中的具体运用,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统一的,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第二、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第三、“实事求是”这四个大字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

第四、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个整体,是指导我们党各项工作的认识路线。

[简答]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的条件。

(1) 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

社会主义选择市场经济的必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选择市场经济的必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的实践证明,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没有经过充分发展的商品经济阶段,而商品经济施不能超越的一个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商品经济的高级形态就是市场经济。

可见,实施市场经济施有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实施市场经济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发面:(一)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

市场机制对经济的调节虽然是自发的,但却是有秩序的,它是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现实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和合理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

在市场经济中参与活动的人,豆力图追求个人的利益,但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它促进社会利益,因此,市场机制尽管存在着种种缺陷,但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有着别的机制不可替代的功能。

(二)有利于调动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人们经济利益上的差别和矛盾,也不能消除各个企业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独立性。

个人的经济利益仍然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基本动力。

生产的社会化与个别企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

一夜仍然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服从利润目标和市场机制的调节,因此,社会主义经济计划不可能代替市场的自发调节,而从本质上说,只能是在承认企业独立经营和市场调节基础上的间接计划,在这一点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并无根本的差别。

市场经济更有利于调动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三)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

事实表明,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并不像人们预想的那样,通过直接的计划实现了国名经济又计划按比例发展,避免了生产中的浪费,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

相反,除了工业化开始阶段的特殊发展时期外,传统的计划经济越来越呈现除了结构失调、供求脱节、资源浪费和大起大落等背离计划和比例的不合理的现象。

同时,资本主义也不像人们设想的那样,在经济运作中完全处于无计划状态,相反,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中具有显著的计划性,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这说明,计划工作不仅为社会主义国家所具有,而且也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所具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绪论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二:马义的本质特征: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马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上出发)马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马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三:对马义的态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第一章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1,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二辨别唯心主义的两种历史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我”客观唯心主义:上帝绝对理念是世界的主宰三: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能为人为意识所反映)物质的概念: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四: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试述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及其对人们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

试述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及其对人们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

试述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及其对人们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可能性意味着还未发生的一切事物的未来趋向性,对于人们来说可能意味着希望,而希望正是人类能够传承至今的最大依仗,可能性有两方面的结果而人们总愿意把坏的一方面放在第一位,为什么,只是因为现在的人们迷失在了安逸的生活里忘记了祖辈在与自然和恶劣生活条件相抗争时所面对的一切。

在人们走投无路的时候往往会把可能看做是希望而不是一个可能失败的结果。

现实性是对现实生活的具象反应,是现实世界在精神世界的投影,是实践的具象反应,现实性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是理性的思维充分反映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现实具有的性质是稳定的,但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现实性更加要求人的理性思维。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感性和理性的区别,感性支撑着人类进步的飞跃,而理性支撑起人类稳定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却又缺一不可。

可能意味着冒险,诱使人类不断尝试不断进步;现实意味着稳定,指导人类过更加稳健的生活。

与我而言,感性先于理性,欧洲的发展历程恰恰可以佐证我这一观点,先有文艺复兴促使人类思想的解放后才有启蒙运动不致人们思想太过于狂热,以理性约束感性,这正是我的观点。

纯粹的感性往往会使人误入歧途。

正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德国和日本,狂热的民族复仇情绪和法西斯的疯狂宣传使民众陷入法西斯的沼泽无法自拨,没有理性约束的感性是一种极端恐怖和疯狂的情绪,正如我开篇曾言可能性有两个方面,法西斯的宣传目的无疑是让人们在极端狂热的情绪下忘记坏的那种可能,然而事实上法西斯是注定消亡的,可见感性需要理性的支撑之后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

实践更加注重的是现实性思维,实践能够检验真理,辨识世界的变化,了解你我生活的状况,但可能性应该成为我们实践过程中的先决条件,先以可能性为我们所做的事定下基调,而后才以现实性思维指导实践活动的过程。

这样我们的·处事才能符合感性的认知和理性的思辨,思而后动,三思方可后行,所以说哲学是人类行为处事的先导此言不假。

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哲学的实践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哲学的实践意义

走向21世纪的人类社会,正经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世界的发展、中国的发展都处于一个关键时期,相应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处于一个关键时期。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的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表明,每当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往往孕育着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新的发展的可能性。

在新世纪即将到来的时代条件下,这种可能性无疑是大大地增强了。

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新发展的可能性在多大程度上成为现实,将直接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以何种姿态走向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1世纪。

(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一是培养精神境界,“化理论为德性”,二是训练理论思维能力,即“化理论为方法”,归结到一点就是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用中国传统哲学的话说就是“成物”和“成己”。

(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认识工具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实践,又为实践服务,能从实践的沃土中不断吸取营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个开放的体系,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在同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中不断战胜对方、完善自己。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它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邓小平哲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xx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是面向新世纪创造性运用唯物史观的重大成果,是在新的时代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我们行动的指南.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上存在着重大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

理想信念的含义

理想信念的含义

1.理想信念的含义、特征与作用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考单选题:理想的含义是什么?】理想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

它必然带有特定时代的烙印,在阶级社会中,还必然带有特定阶级的烙印。

科学的理想不同于空想。

空想尽管也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想象,但它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想,没有实现的可能性。

科学的理想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会发展客观趋势的一致性的反映,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对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因而对人们有着巨大的感召力,对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理想是多方面和多类型的。

从性质上划分,有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从时序上划分,有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从主体上划分,有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从层次上划分,有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从内容上划分,有社会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等。

【考单选题:从不同的划分标准看,理想的类型各自是什么?性质;时序;主体;层次;内容。

2011年单选题第14题已考】理想不仅具有现实性,而且具有预见性。

一方面,理想是人们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同时它又超越了今天的实践;另一方面,理想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同时它又指明了进一步实践的方向。

【考多选题:理想的特征是什么?现实性;预见性】信念同理想一样,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

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考单选题:信念的含义是什么?】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

信念一旦形成,就会使人坚贞不渝、百折不挠地追求理想目标。

信念有不同的内涵,也有不同的层次。

不同的人由于社会环境、思想观念、利益需要、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乃至截然相反的信念。

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

一般来说,信仰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对虚幻的世界、不切实际的观念、荒谬的理论的盲目相信、狂热崇拜;另一种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以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为基础的思想见解或理论主张的坚信不疑、身体力行。

马原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超详细版)

马原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超详细版)

马原期末总复习知识点重点汇总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含义1、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学说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①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1848年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

②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发展的。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1、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

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依据。

3、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①可知论: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包括唯物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可知论。

②不可知论:主张世界是不可以认识的,只有少数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①辩证法是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②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孤立存在的,是静止不变的。

形而上学否认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③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④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客观辩证法: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本身固有的辩证运动规律。

主观辩证法:亦称“思维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主观辩证法是第二性的。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的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极其理论意义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列宁的物质概念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绪论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基本矛盾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根本的经济社会根源。

(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重大变革(2)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1)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到首位(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进入到新阶段(3)结论:工人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4)工人阶级需要科学的理论(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

(2)马克思主义最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列宁在新的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

3、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反映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在要求(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万物两大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一切活动两大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练习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练习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练习题第一章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观【辨析题】1.唯心主义是人类认识之树上一朵不结果实的花朵。

2.任意一种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

【简答题】1.简述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及特点。

2.简述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3.试解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论述题】1.有人说:“不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照样可以取得工作成绩;学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免不了犯错误,这说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们的工作没有用处。

”这种说法为什么是错误的?【单项选择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的关系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③主体和客体④辩证法与形而上学2.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是( )。

①有限和无限的关系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③绝对和相对的关系④必然和偶然的关系3.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哲学基本问题并作论证的哲学家是( )。

①马克思②费尔巴哈③恩格斯④黑格尔4.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①无限和有限的关系②一般和特殊的关系③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④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关系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有三个局限性,即 ( )①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②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③直线性、循环性和盲目性④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看问题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

①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了顶峰②科学的哲学体系最终完成③绝对真理的体现④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集大成且是哲学在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7.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

①万物皆备于我②心外无物③物是感觉的复合④死生由命,富贵在天【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的革命变革表现在它实现了()。

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②世界观和方法论和统一③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⑤本质和现象的统一2.哲学上的基本派别有( )。

①形而上学②二元论③唯物主义④辩证法⑤唯心主义3.主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 )。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而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一项伟大任务。

时代的需要本身既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又包含着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的各种物质条件和因素。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又反过来指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离开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丧失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3.简述树立科学的人生理想的意义。

科学的人生理想对于人的现实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和推动的作用。

(1)理想是人生航行的灯塔(2)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

理想作为人生向往和追求的目标,它可以构成人们自觉行动的动机,成为实践活动的动力,理想在人们现实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是一种极其强大的推动力量。

(3)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人们生活可划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大方面。

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如果没有理想的支撑,就会萎靡空虚乃至崩溃。

一个人有理想这个精神支柱,就会使人生活更充实,能在顺境中不骄不躁,在逆境中乐观豁达,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4.简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1)机械性,他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原理解释一切现象,甚至把人和动物都看成受力学规律支配的机器因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称机械唯物主义;(2)形而上学性,它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彼此孤立的,在本质上是不发展变化的;(3)直观性,它对待世界,认识,都缺乏实践的观点;(4)不彻底性,它只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

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

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在实践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对未来社会和自身的一些预期和设想。

这些设想基于人们日常的经验和观察,同时也受到现实社会的影响和挑战。

这些对未来社会和自身的想象,展现了人们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期望和希望,并且可能会成为实现的可能性。

首先,人们越来越关注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因此对未来社会的预期也在一定程度上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相关。

人们希望未来社会能够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他们希望能够采用更多的清洁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能源消耗。

在交通领域,人们期待未来能够普遍采用电动交通工具和高效公共交通系统,减少车辆尾气对环境的污染。

这些想法在实践中已经有了一些实现的可能性,如电动车的普及、清洁能源的推广等。

其次,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预期也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

人们对未来社会拥有更高的科技水平,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创新的期望。

例如,人们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先进的医疗技术,提供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延长人类寿命。

他们希望科技能够在教育领域带来更多的创新,提供更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此外,人们还期待科技发展能够提高社会生产力,带来更好的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

这些对科技发展的预期在实践中也已经有了一些实现的可能性,如医疗技术的进步、教育技术的应用等。

此外,人们对未来社会和自身的预期也与社会公平和人权保护密切相关。

人们希望未来社会能够更加公平、平等和人权意识更强。

他们希望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平等的待遇和机会,摆脱贫困和歧视。

人们希望社会能够更好地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存在。

在实践中,人们已经在为实现这些目标努力,例如通过推动性别平等、种族平等和社会公正等倡议。

最后,人们对未来社会和自身的预期也与人际关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人们希望未来社会能够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更加和谐互助的社会。

他们期待人们能够更加友善、包容和关心他人,营造积极的社会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及其对人们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
现实性(或现实)是指一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事物和现象的种种联系的综合。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区分可能和不可能。

可能是指在现实中存在其出现的根据的东西。

不可能性是指一事物的出现在现实中没有任何客观的根据和条件,因而它是永远不能实现的。

区分现实的可能和非现实的可能(抽象的可能)。

现实的可能是在现实中有着充分根据和必要条件,因而在一定阶段可以实现的可能性。

非现实的可能性则是在现实中虽有一定根据,但根据尚未展开、必要条件尚不具备,因而只在以后的发展阶段才可以实现的可能性。

但抽象的可能毕竟是一种可能,因而区别于不可能。

随着条件的成熟,抽象的可能性就可以转化为现实的可能。

认识抽象的和现实的两种可能性的区别和联系十分重要。

一方面,要看到两种可能性的区别,应该集中力量去办那些具有现实可能性的事情。

否则就要犯左倾的错误;反之就要犯右倾的错误。

另一方面,又要看到两种可能性的联系,积极创造条件,促使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抽象的可能变为现实的可能。

区分两种相反的可能。

在事物发展中往往存在着两种相反的现实可能。

矛盾双方斗争中,既有新的一方战胜旧的一方从而使事物发展的可能,也有相反的可能。

虽然就总趋势而言只有新生事物不可战胜一种可能。

但这种总趋势由可能转化为现实,是在两种可能的反复斗争中实现的。

把握可能的量的方面。

可能性有大小之分,即或然率,这就是对可能性在量上的测定。

把握可能性的量的方面,分析或然率,这是精确地规定行动目标和实施步骤的重要条件。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对立的统一。

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相互联结的,它们不是单独存在的。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相互转化的,在现实中不断产生出可能性,可能性又进一步转化为现实性。

现实性又包含着新的可能性。

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这种转化在自然界和社会中各有不同的特点,在社会生活中,由可能向现实转化,不但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而且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正确估计客观现实中存在的各种可能性,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利用或创造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力争实现好的可能性,防止坏的可能性,促进事物的发展。

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工作都要从现实出发,而不要从可能出发。

其次,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现实的可能性有多种,基本上有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两种。

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就是两种相反的现实可能性互争实现的过程。

在有人参与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哪种可能性会转化为现实,除了一定的客观条件起作用外,人的主观能动性起着巨大
的作用。

人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争取使好的可能性变为现实,避免坏的可能性实现。

即使在坏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过程中,只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做到有备无患,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这就是所谓“做最坏的打算,力争最好的结果。


在实践的基础上,要力求正确地反映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全面地把握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性,这是促进事物由可能变为现实的客观前提。

在这个前提下,还需要经过主观努力和积极斗争,创设有利的条件,力争实现最好的可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