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的原理安全研究
atl锂离子电池安全手册
atl锂离子电池安全手册摘要:1.锂离子电池的基本原理和安全特性2.ATL锂离子电池产品的应用范围3.锂离子电池的使用注意事项4.锂离子电池的安全事故应对措施5.结论:锂离子电池在合理使用下的安全性正文: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高效、环保的能源存储设备,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电动汽车、储能系统等领域。
然而,锂离子电池的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手册旨在让大家了解锂离子电池的基本原理、安全性、应用范围以及使用注意事项,从而正确使用和保障锂离子电池的安全。
一、锂离子电池的基本原理和安全特性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是利用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来回迁移实现电能的储存和释放。
其安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电池材料:优质的原材料和先进的电池结构设计有助于降低安全事故的风险。
2.电池管理系统(BMS):通过对电池组的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监控,确保电池在安全范围内工作。
3.保护电路板(PCB):对电池进行过充、过放、短路等保护,防止电池过热、燃烧或爆炸。
二、ATL锂离子电池产品的应用范围ATL(Asia Time Life)锂离子电池产品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电动汽车、储能系统、医疗设备等领域。
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锂离子电池都需遵循相应的安全规范和使用指南。
三、锂离子电池的使用注意事项1.遵循电池厂家的使用规范,正确安装、连接和拆卸电池。
2.确保电池充电器和充电线质量可靠,避免使用破损、受潮的充电器或充电线。
3.不要将电池暴露在高温、潮湿、腐蚀性环境中,避免阳光直射。
4.不要拆卸电池或将电池投入火中,以免引发火灾。
5.不要在电池附近吸烟、使用明火,防止火花引发电池燃烧。
四、锂离子电池的安全事故应对措施1.如发现电池外观受损、发热、冒烟等异常现象,应立即断开电源,远离火源,并通知专业人员处理。
2.在火灾事故中,使用灭火器或灭火器具进行初期灭火,并立即拨打火警电话报警。
3.在电池泄漏时,使用干燥的砂土、毛巾等物品覆盖泄漏处,避免泄漏液体接触到火源。
锂离子电池的原理与应用
锂离子电池的原理与应用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常见的充电式电池,它基于锂离子在正负极材料之间的相互迁移实现能量的存储和释放。
锂离子电池在现代生活中应用广泛,如移动设备、电动车、储能系统等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锂离子电池的原理和应用,并探讨其技术发展和未来趋势。
一、锂离子电池的原理锂离子电池由正极、负极、电解质和隔膜组成。
正极通常由锂盐和金属氧化物(如LiCoO2)制成,负极常由碳材料(如石墨)构成。
电解质一般为液体或聚合物电解质,用于锂离子的运输。
隔膜则用于防止正负极之间的短路。
在充电状态下,锂离子从正极向负极迁移,同时电子从负极流回正极。
这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当锂离子到达负极时,它们嵌入到碳材料的结构中储存能量。
在放电状态下,锂离子从负极离开,回到正极,释放出储存的能量。
整个过程通过电解质的离子传导和电子导线的输运来完成。
二、锂离子电池的应用1. 移动设备锂离子电池在移动设备中应用广泛,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
锂离子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和较长的循环寿命,使其成为移动设备的理想能源解决方案。
2. 电动车锂离子电池在电动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与传统的铅酸电池相比,锂离子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较小的自放电率。
这使得电动车能够获得更长的续航里程和更快的充电速度。
3. 储能系统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储能系统的需求日益增加。
锂离子电池作为储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将电能储存起来,并在需要时释放出来。
此外,锂离子电池还可以平衡电网负荷和峰谷削峰填谷。
4. 电子消费品除了移动设备,锂离子电池还广泛应用于其他电子消费品,如无人机、无线耳机、便携式音响等。
锂离子电池的小型化和轻量化特点使得它成为电子消费品的首选电源。
三、锂离子电池的技术发展和未来趋势锂离子电池的不断发展,主要集中在提高能量密度、延长循环寿命和改善安全性能等方面。
1. 提高能量密度目前,各项技术正在致力于开发新材料,如钴酸锂的改良、氧化镁的引入以及磷酸铁锂等相比较价格更低,更高能量密度和更长寿命的材料。
锂离子电池的研究与应用
锂离子电池的研究与应用一、研究背景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电子设备的普及,锂离子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长寿命、轻量化等优点而逐渐成为电子产品的首选电源。
2020年,全球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达到了266.2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367.5亿美元。
目前,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已经扩展到了移动通信、笔记本电脑、电动汽车、宇航等众多领域,其应用前景广阔。
二、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锂离子电池是由正极、负极、电解质和隔膜组成的。
正极材料主要有三种:钴酸锂、锰酸锂和磷酸铁锂,负极材料常用的有石墨、二氧化钛、硅等。
电解质和隔膜可以有效隔离正、负极之间的电荷,防止电极短路。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为:在插入充电器时,电流通过正极将锂离子氧化成离子从正极移到负极,此时电池处于充电状态;在插入电器时,电池的负极材料释放电子,离子则回到正极的材料上,电池处于放电状态。
三、研究进展众所周知,新能源汽车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的重点,而锂离子电池正是电动汽车的主要动力。
因此,研究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提升和应用拓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正、负极材料的研究正、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直接影响了电池的性能。
目前,主流的正极材料是锰酸锂、钴酸锂和磷酸铁锂,锰酸锂电池的安全性能高,但能量密度较低;钴酸锂电池的能量密度高,但价格昂贵且存在安全隐患;磷酸铁锂电池的安全性能好且价格低廉,但能量密度相对较低。
负极材料目前常用的是石墨,但石墨存在容易发生锂离子入侵而导致反应的缺陷。
因此,针对以上问题,研究人员正在寻求新的正、负极材料。
2. 电解质的研究电解质是锂离子电池的核心部分,其性质直接影响了电池的性能。
传统电解质多为有机电解质,但其易燃易爆,存在安全隐患。
因此,研究人员正在寻求新的、更加安全的电解质,其中固态电解质备受关注。
3. 结构设计的研究锂离子电池结构的改进也是提高其性能的重要途径。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全球能源结构的逐步转型,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高效、环保的能源存储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汽车、航空航天、储能电站等多个领域。
然而,随着锂离子电池应用范围的扩大,其安全性问题也日益凸显。
电池热失控、燃烧甚至爆炸等安全事故不仅会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还可能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
因此,对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进行深入研究和影响因素分析,对于保障其安全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研究现状,分析影响电池安全性的主要因素,包括电池材料、制造工艺、使用条件等,并探讨提高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有效方法和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为锂离子电池的安全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促进锂离子电池技术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锂离子电池的基本原理与结构锂离子电池,作为现代电化学储能技术的核心,其基本原理和结构是理解其安全性和性能的关键。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通过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移动实现能量存储和释放的二次电池。
其结构主要由正极、负极、隔膜和电解液四个部分组成。
正极是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采用具有高嵌脱锂电位的材料,如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等。
正极材料的性能直接影响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
负极材料则通常采用具有低嵌脱锂电位的碳材料,如石墨、硅碳复合材料等。
负极的主要作用是储存和释放锂离子,其结构和性能对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
隔膜位于正负极之间,是防止电池内部短路的关键组件。
隔膜通常由聚烯烃等多孔材料制成,具有良好的离子通透性和机械强度。
电解液则是锂离子电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由有机溶剂和锂盐组成,其主要作用是传导锂离子,实现正负极之间的电荷转移。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是在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移动,实现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换。
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脱嵌,穿过隔膜,嵌入负极;放电时,锂离子从负极脱嵌,穿过隔膜,嵌入正极。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实验报告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探究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深入了解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原理及性能特点,从而进一步提高对锂离子电池的认识。
二、实验器材和试剂1. 锂离子电池(正极、负极、电解质等组成部分)2. 示波器3. 万用表4. 直流稳压电源5. 连接线等三、实验步骤1. 准备好实验器材和试剂,确保实验环境安全。
2. 将示波器、万用表等连接至电池的正负极,接通直流稳压电源。
3. 调节直流稳压电源输出电压,观察示波器的波形变化。
4. 通过示波器和万用表的数据,分析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并进行记录。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在实验中观察到锂离子电池正常工作时电位差的变化,示波器显示出一定的电压波形。
2. 通过实验结果分析,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在放电和充电过程中的电子传递情况,以及电解液中锂离子的扩散和嵌入行为。
3.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主要由正极、负极和电解质三个基本部分共同协作完成,其中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来回转移,从而实现电能的转换和储存。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深入了解了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包括正负极的材料、电解液的特性、电子和锂离子的传递规律等内容。
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高效、轻量的电池,具有很高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广泛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汽车等领域。
对锂离子电池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提高电池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
六、参考文献1. 《电化学动力学与锂离子电池》2. 《新型锂离子电池材料与技术》3. 《电池工程》以上为本次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实验报告,希望能对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和开发有所帮助。
动力电池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研究
动力电池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研究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动汽车和各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普及,而动力电池作为这些设备的核心部件,其安全性与可靠性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动力电池的性能不仅直接影响着设备的使用体验,更关乎着用户的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深入研究动力电池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动力电池的工作原理。
目前常见的动力电池主要有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等。
以锂离子电池为例,其通过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嵌入和脱出实现电能的存储和释放。
在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脱出,经过电解质嵌入负极;放电时则相反,锂离子从负极脱出,经过电解质嵌入正极。
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其中涉及到复杂的化学和物理变化,如果控制不当,就可能引发安全问题。
那么,动力电池可能存在哪些安全隐患呢?过热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当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内部会产生一定的热量,如果散热不良,温度持续升高,可能会导致电池内部材料的分解、短路,甚至引发火灾或爆炸。
另外,过充和过放也会对电池造成损害。
过充会使正极材料结构发生变化,产生过多的锂离子,容易形成枝晶,刺穿隔膜,造成短路;过放则可能导致负极铜箔溶解,影响电池的性能和寿命。
此外,电池的制造工艺和质量控制也会影响其安全性和可靠性。
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存在杂质、缺陷或者不一致性,都可能导致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
例如,电极涂层不均匀可能导致局部电流密度过大,引发过热;隔膜存在微孔或破损,会使正负极直接接触,造成短路。
为了提高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科研人员和工程师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在电池设计方面,采用合理的结构和材料,如选择热稳定性好的正极材料、具有高离子电导率和良好机械强度的隔膜等。
同时,优化电池的管理系统(BMS)也是关键。
BMS 可以实时监测电池的电压、电流、温度等参数,通过控制充放电过程,避免过充、过放和过热等情况的发生。
此外,加强电池的热管理也非常重要。
采用有效的散热方式,如风冷、液冷等,确保电池在工作过程中温度保持在安全范围内。
锂离子电池的原理和性能研究
锂离子电池的原理和性能研究锂离子电池是一种现代化的电池技术,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寿命、高效率、无污染等特点,因此广泛应用于移动通讯、电子产品、能源存储、电动汽车等领域。
作为当今最主流的电池类型之一,锂离子电池的原理和性能研究引起了众多科研人员和企业的关注。
1. 锂离子电池的原理锂离子电池是由正极、负极、电解液和隔膜四部分组成的。
其中,正极材料通常使用锂钴酸锂、锂铁磷酸等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则是石墨或者石墨复合材料。
电解液是由锂盐和有机溶剂混合而成,具有较好的离子传导性和化学稳定性。
隔膜则用来防止正负极之间的短路,通常采用聚丙烯或者聚乙烯膜作为隔膜材料。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电解液中的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移动来实现电能转换。
充电时,外加电压使得锂离子从正极材料中脱出,并在电解液中传送到负极材料上去嵌入石墨的层间空隙中。
而在放电时,锂离子又从石墨的层间空隙中离子化,向正极材料的空位发生脱离反应,同时通过外部电路实现电子转移和电能输出。
2. 锂离子电池的性能研究锂离子电池的性能研究主要涉及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等方面。
其中,能量密度是指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电池所能储存的电能;功率密度则是指单位时间内电池所能输出的最大功率。
循环寿命则是指电池能够充放电循环使用的次数,而安全性则是指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不产生过多的热量和化学反应,不会发生火灾或爆炸等危险情况。
在提高锂离子电池性能方面,当前主要的策略包括材料改性、结构优化和工艺优化等方面。
材料改性方面,主要是通过新型材料的研究和开发来提高电池性能。
例如,引入新的正极材料可以增加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而更换负极材料则可以提高电池的充放电速率和功率密度。
结构优化方面,则主要是通过电池内部结构的改进来提高电池性能。
例如采用三元材料替代常规的锂钴酸锂为正极材料,可在保持较高能量密度的同时提高电池循环寿命。
工艺优化方面,则主要是通过优化电池的制造工艺来提高电池性能。
研究锂离子电池机理的方法
研究锂离子电池机理的方法实验方法:
1. 循环伏安法,通过在电极上施加周期性的电压脉冲,然后测量电流响应来研究电极材料的电化学行为。
2. 电化学阻抗谱,通过施加交流电压来研究电极材料的电化学特性,从而获得关于电荷转移和离子传输的信息。
3. 原位/原子尺度的电子显微镜,通过使用原位电子显微镜技术,可以直接观察锂离子在电极材料中的扩散和嵌入过程。
4. 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可以用于研究锂离子电池中正负极材料的结构变化,以及锂离子的扩散行为。
理论方法:
1. 密度泛函理论(DFT),通过计算电子结构和能量来研究锂离子在电极材料中的嵌入和迁移过程。
2. 分子动力学模拟,通过数值模拟方法来研究锂离子在电极材料中的扩散行为,以及材料的力学性能。
3. 电化学动力学模拟,通过建立电化学反应的动力学模型,来研究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充放电性能。
总的来说,研究锂离子电池机理的方法涉及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和方法,以全面理解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征。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前言锂离子电池是一种高效能的电池,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中,但随着市场规模和使用量的增加,锂离子电池的安全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锂离子电池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安全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锂离子电池的基本结构锂离子电池主要由正极、负极、电解液和隔膜组成,其中正极和负极材料分别是锂化合物和石墨。
电解液是一种由有机溶剂和盐组成的导电介质。
隔膜则起到隔离正负极的作用。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当锂离子电池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材料中脱离,通过电解质进入负极材料,从而充电。
在放电过程中,锂离子从负极材料中释放出来,然后通过电解质移动到正极材料,从而放电。
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问题主要包括过充、过放、过热等。
其中,过充会导致电池内部压力升高,甚至可能使电池热瘤、爆炸等;过放则会导致电池内部结构损伤,产生不可恢复性的电化学反应、短路等问题;过热会引发电池自燃等危险。
锂离子电池的过充问题锂离子电池的过充可以通过电池内部的保护电路来避免。
保护电路通常由保护IC、保险丝和PTC等组成。
保护IC可以实时监测电池电量、温度等指标,从而保证电池处于安全范围内。
保险丝和PTC则可以在电池内部温度升高或电池被短路时起到断电保护的作用。
锂离子电池的过放问题过放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电池故障,通常是由于设备长时间处于开启状态或模块故障引起的。
过放会导致电池内化学反应、材料结构损害等,如果不及时处理,还可能引发电池自燃、爆炸等事故。
锂离子电池的过热问题过热是锂离子电池最为危险的一种情况。
过热可能会导致电池自燃、爆炸等事故。
过热的原因通常是由于外部环境温度过高、充电速度过快或者短路等引起的。
因此,在日常使用中,我们要避免将锂离子电池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并使用正规的充电器进行充电,避免不必要的安全风险。
结论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高效能的电池,可以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和效益。
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保证我们的使用安全。
锂离子电池原理、研究现状与前景
锂离子电池原理、研究现状与前景锂离子电池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可充电电池之一,其广泛应用于手机、电动车、航空航天等领域。
锂离子电池的优点主要表现在其高能量密度、长寿命、低自放电率以及较高的工作电压等方面。
本文将从锂离子电池的原理、研究现状与前景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锂离子电池原理锂离子电池是一种以锂离子嵌入/脱出负极材料为电池反应基础的电池。
锂离子电池包括正极、负极、电解液和隔膜等组成部分。
其中,正极材料通常为钴酸锂、锰酸锂、三元材料等,负极材料通常为石墨材料。
电解液一般采用有机溶液,例如碳酸盐溶液、有机磷酸酯溶液等。
隔膜则用于隔离正极和负极,避免两者直接接触。
在充电过程中,锂离子由正极向负极移动,同时在负极上嵌入形成化合物。
而在放电过程中,锂离子由负极向正极移动,同时从负极材料中脱出。
这个过程是可逆的,即锂离子在充放电过程中可以反复嵌入/脱出负极材料。
二、锂离子电池研究现状随着科技的发展,锂离子电池也在不断升级改进。
目前,锂离子电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电池能量密度提高电池能量密度是目前锂离子电池研究的热点之一。
目前的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已经达到了200Wh/kg左右,而科学家们正在探索新的材料和结构,以进一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2. 延长电池寿命锂离子电池的寿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循环次数、充放电速率、温度等。
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如何通过优化电池结构、选择更稳定的材料等方式延长电池的寿命。
3. 提高电池安全性锂离子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热量,如果电池内部温度过高,就可能发生热失控事故。
因此,提高电池的安全性也是当前锂离子电池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三、锂离子电池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锂离子电池在未来的应用前景也非常广阔。
以下几个方面是锂离子电池未来的发展趋势:1. 大容量电池大容量电池是未来锂离子电池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大容量电池可以应用于电动汽车、储能设备等领域,为人们带来更加便捷的生活方式。
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问题及解决方案
及其解决方案探讨
艾新平 杨汉西 查全性
不安全行为的引发因素
ECER
外部因素:
过充、短路、挤压 跌落、针刺、高温 内部因素: 内短路、局部过充 爆炸、燃烧
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机制
1、热失控
温度范围 ℃
130-150 130-220 220-500
ECER
反应类型
LixC6 与电解液反应 LiPF6分解 Li0.45CoO2 分解
时,单体分子在正极表面发生电氧化聚合成膜,封闭正极表面及隔膜微
孔,阻断电池反应以防止热失控反应发生。同时,聚合反应生成的气 体使电池安全筏提前开启 — “自杀式”保护
单体选择原则:合适聚合电位(4.2V-4.8V,Vs.Li/Li+)
快速反应特征 不影响电池正常性能(容量,内阻,自放电 ….)
合适单体分子:联苯,二甲苯
ECER
CVs of a number of electrode materials in DMMP electrolyte
The CV curve of graphite in 1 mol· L-1 LiClO4 + DMMP electrolyte with addition of 10% Cl-EC. Scan rate =1mV/s.
氧化还原电对穿梭剂
ECER
卤化物:LiBr、LiI 金属茂化物:二茂铁
钳制电势—~3.2V,易吸附
过渡金属配合物:[Fe(phen)3](ClO4)2 、[Ru(bpy)3](ClO4)2
钳制电势—4.2V~4.3V,溶解度小(《50mmol/L)
√
芳环类化合物:二甲氧基苯的衍生物
氧化还原电对穿梭剂 二甲氧基苯具有良好的氧化还原可逆性:
锂电池生产安全安全生产
锂电池生产安全1、锂电池充放电生产的安全措施一、锂离子电池原理1.0 正极构造LiCoO2(钴酸锂)+导电剂(乙炔黑)+粘合剂(PVDF)+集流体(铝箔)正极2.0 负极构造石墨+导电剂(乙炔黑)+增稠剂(CMC)+粘结剂(SBR)+ 集流体(铜箔)负极电芯的构造电芯的正极是LiCoO2加导电剂和粘合剂,涂在铝箔上形成正极板,负极是层状石墨加导电剂及粘合剂涂在铜箔基带上,目前比较先进的负极层状石墨颗粒已采用纳米碳。
根据上述的反应机理,正极采用LiCoO2、LiNiO2、LiMn2O2,其中LiCoO2本是一种层结构很稳定的晶型,但当从LiCoO2拿走XLi后,其结构可能发生变化,但是否发生变化取决于X 的大小。
通过研究发现当X>0.5时Li1-XCoO2的结构表现为极其不稳定,会发生晶型瘫塌,其外部表现为电芯的压倒终结。
所以电芯在使用过程中应通过限制充电电压来控制Li1-XCoO2中的X值,一般充电电压不大于4.2V那么X小于0.5 ,这时Li1-XCoO2的晶型仍是稳定的。
负极C6其本身有自己的特点,当第一次化成后,正极LiCoO2中的Li被充到负极C6中,当放电时Li回到正极LiCoO2中,但化成之后必须有一部分Li留在负极C6中,心以保证下次充放电Li的正常嵌入,否则电芯的压倒很短,为了保证有一部分Li留在负极C6中,一般通过限制放电下限电压来实现。
所以锂电芯的安全充电上限电压≤4 .2V,放电下限电压≥2.5V。
3.0工作原理锂电池内部成螺旋型结构,正极与负极之间由一层具有许多细微小孔的薄膜纸隔开。
锂离子电芯是一种新型的电池能源,它不含金属锂,在充放电过程中,只有锂离子在正负极间往来运动,电极和电解质不参与反应。
锂离子电芯的能量容量密度可以达到300Wh/L,重量容量密度可以达到125Wh/L。
锂离子电芯的反应机理是随着充放电的进行,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嵌入脱出,往返穿梭电芯内部而没有金属锂的存在,因此锂离子电芯更加安全稳定。
锂离子电池的原理和应用
锂离子电池的原理和应用1. 锂离子电池的原理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利用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进行嵌入和脱嵌反应的电化学装置。
其工作原理是锂离子在充放电过程中通过电解质和正负极之间迁移。
具体的原理如下:1.正极反应:锂离子在充电过程中从正极材料(比如锰酸锂、钴酸锂等)脱嵌,形成锂离子和正极材料之间的化合物。
2.负极反应:锂离子在充电过程中从电解质中嵌入负极材料(比如石墨),形成锂离子和负极材料之间的化合物。
3.电解质:锂离子通过电解质(比如有机液体、聚合物电解质等)在正负极之间传导。
4.导电剂:由于锂离子的传导能力较差,通常在电解质中加入导电剂(比如碳黑、导电聚合物等)来提高电导率。
5.电池反应:在充放电过程中,正负极材料之间的化学反应使得电子流动,从而产生电流。
2. 锂离子电池的应用锂离子电池由于其高能量密度、轻量化、无记忆效应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以下列举了一些主要的应用:2.1 电子产品•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设备的电池。
•数码相机、摄像机等电子产品的电池。
•蓝牙耳机、无线键盘等无线设备的电池。
2.2 电动交通•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的储能电池。
•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的动力电池。
2.3 能源存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储能装置。
•电网储能设备,用于平衡电网负荷和应对突发情况。
2.4 航空航天•无人机、航空器的动力电池。
•卫星、航天器的储能电池。
2.5 医疗设备•心脏起搏器、听力助听器等植入式医疗设备的电池。
•便携式医疗设备的电池。
2.6 其他领域•电动工具、电动车间设备的动力电池。
•紧急照明、应急设备的备用电源。
3. 锂离子电池的优势和发展趋势3.1 优势•高能量密度:具有较高的储能能力,适合用于小型电子产品和电动交通工具。
•轻量化:相比其他类型电池,锂离子电池具有较轻的重量,有助于提高设备的便携性。
•长寿命:锂离子电池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通常可以进行数百次至数千次的充放电循环。
锂离子电池的参考文献
锂离子电池的参考文献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重要的能量储存设备,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它不仅用于电动汽车、移动通信设备和便携式电子设备等领域,还为可再生能源的储存提供了解决方案。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讨论锂离子电池的相关研究和应用。
1.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锂离子电池由正极、负极、电解质和隔膜组成。
正极材料通常是锂过渡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是碳材料或锂合金。
电解质一般采用有机液体或聚合物电解质。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是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迁移和嵌入/脱嵌过程。
2. 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优化与安全性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优化包括提高容量、循环寿命和能量密度,降低内阻和自放电率等。
同时,为了保证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需要关注过充、过放、过热和短路等问题,并通过设计合理的电池管理系统来防止潜在的安全风险。
3. 锂离子电池的材料研究与技术创新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材料、电解质和隔膜等关键材料的研究对电池性能的提升至关重要。
在正极材料方面,锂镍酸锰、锂铁磷酸盐等新型材料的开发受到了广泛关注。
而在电解质方面,固态电解质的研究成为了热点领域。
此外,新型隔膜材料的设计和制备也是锂离子电池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
4. 锂离子电池的应用领域与发展趋势锂离子电池在电动汽车、储能系统和便携式电子设备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锂离子电池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未来,锂离子电池技术将向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和低成本方向发展。
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重要的能量储存设备,在各个领域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技术创新,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推动其在可再生能源和电动交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应用一、工作原理1.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充电电池,利用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
2.电池由正极、负极、电解质和隔膜组成。
正极通常采用锂金属氧化物,负极通常采用石墨。
3.充电时,外部电源将电能输入电池,锂离子从正极脱嵌,穿过隔膜,嵌入负极。
同时,电子从外部通过电路流动,完成充电过程。
4.放电时,锂离子从负极脱嵌,穿过隔膜,嵌入正极。
同时,电子从负极通过电路流动,完成放电过程。
5.锂离子电池的循环过程是可逆的,即充电和放电过程可以反复进行。
6.移动电话:锂离子电池因其体积小、重量轻、容量大和循环寿命长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移动电话等便携式通信设备。
7.笔记本电脑:锂离子电池同样适用于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电子设备,为用户提供较长的使用时间。
8.电动汽车: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锂离子电池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应用逐渐扩大,为汽车提供动力。
9.储能设备:锂离子电池在储能领域也有广泛应用,如家庭储能系统、电网调度储能等。
10.可穿戴设备:锂离子电池为智能手表、健康监测设备等可穿戴设备提供电源。
11.医疗器械:部分医疗器械如心脏起搏器、植入式胰岛素泵等也采用锂离子电池作为电源。
12.无人机:锂离子电池为无人机提供飞行所需的电能,广泛应用于航拍、物流等领域。
13.太阳能光伏:锂离子电池在太阳能光伏系统中应用,用于储存白天发电的电能,以应对夜晚或阴天时的电力需求。
14.其它应用:锂离子电池还可应用于电动工具、户外照明、无线通信设备等众多领域。
综上所述,锂离子电池因其优越的性能,在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现代社会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便利。
习题及方法:1.习题: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通常是什么?解题方法:回顾锂离子电池的组成原理,正极材料通常采用锂金属氧化物,如锂钴氧化物(LCO)、锂锰氧化物(LMO)、锂镍钴锰氧化物(NCM)等。
答案:锂金属氧化物,如锂钴氧化物(LCO)、锂锰氧化物(LMO)、锂镍钴锰氧化物(NCM)等。
锂离子电池实验与实践教程
锂离子电池实验与实践教程引言:锂离子电池是一种重要的储能设备,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电动汽车等领域。
本文将为您介绍锂离子电池的实验与实践教程,帮助您了解锂离子电池的原理、制备和测试方法。
一、锂离子电池的原理锂离子电池是一种通过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迁移来实现电能转化的装置。
其工作原理是正极材料(通常为氧化物)释放锂离子,经过电解质传导到负极材料(通常为石墨),同时伴随着电子的流动,完成电能的输出。
在充电过程中,锂离子会通过外部电源从负极迁移到正极,实现电能的储存。
二、锂离子电池的制备1. 正负极材料的选择:正极材料通常选用氧化物,如锰酸锂、钴酸锂等;负极材料通常选用石墨。
2. 正负极材料的制备:将正负极材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并添加适量的粘结剂和导电剂,形成均匀的浆料。
然后将浆料涂覆在铝箔(正极)和铜箔(负极)上,并通过烘干和压制等工艺形成正负极片。
3. 电解液的配制:电解液通常是由有机溶剂和锂盐组成的,常用有机溶剂有碳酸酯类、碳酸酯类等,常用锂盐有LiPF6、LiBF4等。
将有机溶剂和锂盐按一定比例混合,搅拌均匀即可。
4. 组装:将正负极片和电解液装入电池壳体中,并密封好。
三、锂离子电池的测试方法1. 开路电压测试:使用万用表测量电池的开路电压,即在没有负载的情况下测量的电压。
通常用来判断电池的充放电状态。
2. 循环寿命测试:将电池连接到恒流恒压充电器或负载设备上,进行循环充放电测试。
通过不断充放电循环,观察电池的容量衰减情况,评估电池的循环寿命。
3. 温度性能测试:将电池置于不同温度环境下,测量电池的开路电压、内阻等参数,评估电池在不同温度下的性能表现。
4. 安全性能测试:对电池进行过充、过放、短路等安全性能测试,观察电池的安全性能和稳定性。
结论:通过实验与实践,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锂离子电池的原理、制备和测试方法。
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高效、环保的储能设备,其应用前景广阔。
但同时也需要注意电池的安全性能和循环寿命等问题,进一步提高电池的性能和可靠性。
锂离子电池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分析研究
锂离子电池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分析研究随着人们对新能源车辆的需求不断增长,锂离子电池逐渐成为主流选择。
然而,电池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在逐步提高。
1. 锂离子电池的基本原理及组成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化学电池,由锂金属、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等金属氧化物和石墨等作为电极材料,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将电能转换成化学能的。
电池包括负极、正极、隔膜、电解液、金属外壳和控制电路等。
2.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电池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如果温度过高、压力过大、短路、过充、过放等情况,会引起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失控,从而引发爆炸或火灾等严重后果。
因此,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
在提高锂离子电池安全性方面,研究人员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材料研究:研究新型电解液、隔膜和电极材料,开发更安全、稳定的锂离子电池。
②电池管理系统研究:研发高精度电压检测、温度监测和短路保护等电池管理系统,及时发现、处理电池异常情况,保护电池安全。
③工艺改进:改进电池的组装工艺,保证电池的质量稳定。
3. 锂离子电池的可靠性可靠性是指电池在使用寿命内能够保持其性能和安全功能。
锂离子电池的可靠性与其电化学性能、物理特性、电池组装工艺和管理系统密切相关。
①电化学性能:电化学性能是评估锂离子电池可靠性的关键,包括充电/放电性能、容量维持率、内阻特性、循环寿命等。
②物理特性:锂离子电池的物理特性也是其可靠性的重要因素,包括尺寸、重量、电池壳体材料强度和防水性等。
③制造质量:电池组装工艺是决定锂离子电池可靠性的关键,包括电极制备、隔膜制备、电解液注入、压装以及密封等。
4. 锂离子电池的未来锂离子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等优点,是广泛应用于新能源车辆、移动通讯、平板电脑等领域的主流电池。
未来,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将会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这将为人们提供更安全、可靠的电源。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与工作原理锂离子电池是目前最常见和广泛使用的可充电电池之一,其在电动汽车、移动设备和储能系统等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了解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对于我们理解其性能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锂离子电池的结构以及其中各部分的功能,并详细解释其工作原理。
一、锂离子电池的结构锂离子电池由正极、负极、电解质和隔膜组成。
1. 正极正极通常由锂化合物、导电剂和粘结剂等组成,最常见的是以氧化钴(LiCoO2)为主要成分。
正极材料的选择对于电池性能至关重要,它决定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
2. 负极负极通常由碳材料(如石墨)构成,其主要功能是吸收和释放锂离子。
负极中的石墨结构能够形成锂离子的插入和脱出,实现电池的充放电过程。
负极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导电性和结构稳定性。
3. 电解质电解质是锂离子电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够传输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
常用的电解质材料有有机液体电解质和固态电解质。
有机液体电解质的优势是具有较高的离子传导性,但存在着安全性和稳定性等问题。
而固态电解质由于具备较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正在逐渐被应用于锂离子电池中。
4. 隔膜隔膜在锂离子电池中起到隔离正负两极的作用,防止短路和电解液的混合。
隔膜要求具有良好的离子传输性能和较高的电化学稳定性。
一般使用聚合物材料或陶瓷材料制成的隔膜。
二、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基于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迁移和嵌入脱出过程。
1. 充电在充电过程中,外部电源施加正向电压使得正极处于高电势,负极处于低电势。
这个过程中,锂离子从正极脱嵌,并通过电解质迁移到负极,并在负极的石墨结构中进行嵌入。
同时,正极中的锂离子被氧化,并释放出电子。
2. 放电在放电过程中,正极处于低电势,负极处于高电势。
此时,嵌入在负极的锂离子开始脱嵌,并通过电解质迁移到正极。
此过程中,负极释放出电子,电子通过外部电路产生电力。
同时,正极中的锂离子被还原。
3. 工作原理总结通过充放电过程,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迁移和嵌入脱出,实现了电子和离子的流动,从而产生了电能。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锂离子电池是一种高能量密度的电池,已成为移动电子设备、电动汽车等行业的主流电池。
然而,锂离子电池却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包括过充、过放、短路、过热等问题。
这些问题一旦发生,会导致电池着火、爆炸甚至波及周围环境,给人身、财产安全带来极大风险。
本文将对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其原理、结构、工作模式、安全隐患及其危害、安全防护措施等方面,以期提高人们对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意识,预防事故的发生。
1. 锂离子电池原理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化学反应型电池,以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移动产生电能。
其原理是将锂离子嵌入或脱出电极物质导致化学反应,同时在电极和电解质中形成电荷,以产生电能。
锂离子电池的正极一般采用钴酸锂、锰酸锂或磷酸铁锂等材料,负极则采用石墨或硅等材料,电解质一般采用乙烯碳酸二甲酯等有机溶剂。
2. 锂离子电池结构锂离子电池的基本组成结构为正、负极与隔膜,正、负极间隔离的是电解质。
电池壳体或外壳也是其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之一。
电池的具体种类和用途不同,其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3. 锂离子电池工作模式锂离子电池在放电时,电池正负极内部的化学能被转化为电能,同时,随着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运移,电极材料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在充电时,与放电过程相反,我们就可以把锂离子从负极中输送到正极中去,在这个过程中电池的化学反应发生相反反应,反应会转化电能为化学能。
4. 锂离子电池的安全隐患及其危害(1)短路短路是锂离子电池最常见的安全问题。
它的形成可能来自于电池内部或外部,例如电化学反应过程中所产生的极化或锂片碎裂等。
(2)过充过充会导致电池内部的压力升高,从而导致电池体膨胀,同时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也会加剧。
一旦达到了电池的极限,电池会迅速升温,最终导致起火、炸裂。
(3)过放过度放电会使电池的容量减少,同时还可能导致电池过度加热、电解液分解,加速电池老化。
(4)高温当电池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下,电解质会分解,气体释放,电池迅速升温,从而导致电池起火、爆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SEI膜分解,电解液放 热副反应固态电解质膜实在 锂离子电池初次循环过程中 形成,合理的SEI膜存在, 能够保护负极活性物质,不 跟电解液发生反应。
2.当电池内部温度达到 130℃左右时,SEI膜就会 分解,导致负极完全裸露, 电解液在电极表面大量分解 放热,导致电池内部温度迅 速升高。
热失控问题
电池达到较高的输出电压; 2)锂元素含量高,材料堆积密度高,使得锂
离子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 3)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要好,使得
锂离子电池具有长循环寿命; 4)电导率要高,使得锂离子电池具有良好的
充放电倍率性能; 5ຫໍສະໝຸດ 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要好,不易分解和
发热,使得锂离子电池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6)价格便宜,使得锂离子电池的成本足够低; 7)制造工艺相对简单,便于大规模生产; 8)对环境的污染低,易于回收利用。
• ( 2)发热及热控制对锂离子电池的安全使用十
分重要。所以,电池管理系统必须考虑可逆及不 可逆 发热。电池内阻导致不可逆发热,而正极还 原反应 及负极产热造成可逆发热。各种锂离子电 池材料不 同,其可逆热效应差别明显:5%~4 0%充电状态的 LiCoO2 电池的可逆热是不 可逆热的7倍,充放电之 间的产热率差异为1.4 kW。对于2%~95%充电状 态的LiFeP O4 电池来说,这一数值只有约50w
须安全可靠。
系统硬件:需采用合适的电子控制手段来防止电 池组的过充、过放及过热问题,包括用电子均衡 来防 止电池组之间不均衡充电态。电器硬件对 系统安全 性十分重要,保险丝为系统大电流放 电提供保护,而 接触器可减少外部短路。为满 足安全性的要求,系统 硬件还需要考虑机械控 制方面的问题。电池必须配 备结构保护装置及 热管理系统(如通风等)来阻止工 作过程或周 围环境对电池造成的过热现象。大容量 电池模 块往往通过小型电池的密集组装实现,因此在 高电压或大容量使用时需要考虑到小型电池的比 能 量和热行为特性。往往电池组中个别单体的 失效会 影响整个系统的工作。一般采用通风冷 却的方式对 电池组进行热管理,也有使用相变
锂离子电池在储能领域的应用
随着能源的枯竭,新能源必然成 为未来能源的趋势。然而,众所 周知,风能和太阳能在使用过程 中存在不连续、不稳定性,需要 经过储能系统稳定后再入网,同 时采用离网发电模式的风力发电 机组,储能系统也是非常重要的。
智能电网就是电网的智能化(智电电力),也被 称为“电网2.0”,它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 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 先进的设备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决 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应用,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 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其主 要特征包括自愈、激励和保护用户、抵御攻击、 提供满足21世纪用户需求的电能质量、容许各种 不同发电形式的接入、启动电力市场以及资产的 优化高效运行。
钟上升约100℃
锂离子电池在滥用条 件下可能发生的放热反应
① SEI分解阻止负极板与溶剂发生反应。温度 超过90℃时SEI 分解产热。
② 嵌入负极的锂与电解质混合物的反应。温度 超过120℃时会发生 这个反应,固体电解质更容易反 应。
③ 电极中的含氟粘结剂,如PVDF等,与负极嵌 锂碳材料的放热反 应。
• 对于锂电池系列,由于电解液
为有机溶剂体系,因而需要有 耐有机溶剂的隔膜材料,一般 采用高强度薄膜化的聚烯烃多 孔膜。。
隔膜:从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来看,还是以聚 烯烃的材料为主,这里面无论是聚丙烯还是聚 乙烯,在动力电池都会有应用。有可能是这么 样一个发展的趋势,针对着能量密度高的这样 一个发展的趋势和要求,聚烯烃的隔膜是研发 的一个热点和产业化的一个热点。
ESI膜的形成对锂离子电池非常重要,当充电电流过大或电池过充时,锂 会在负极形成沉淀“锂枝晶”从而造成短路。
隔膜
• 隔膜的性能决定了电池的界面
结构、内阻等,直接影响电池 的容量、循环以及安全性能等 特性,
• 隔膜的主要作用是使电池的正、
负极分隔开来,防止两极接触 而短路,此外还具有能使电解 质离子通过的功能。隔膜材质 是不导电的,
电解液
锂电池电解液是电池中离子传输的载体。一般由锂盐和有机溶剂组成。
电解液在锂电池正、负极之间起到传导电子的作用,是锂离子电池获得 高电压、高比能等优点的保证。电解液一般由高纯度的有机溶剂、电解质锂 盐、必要的添加剂等原料
溶质:常采用锂盐,如高氯酸锂(LiClO4)、六氟磷酸锂(LiPF6)、四氟硼 酸锂(LiBF4).
• 锂离子电池的危险性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 ( 1)电池温度升高造成有机溶剂和电极表面的
反应, 特别是当固体-电解质界面(SEI)混 乱时,反应更加剧 烈。SEI是指电解液和 Li xCoO2 电极之间的接触 面,由电池初次充电 产生的不溶性产物组成。当电 池温度达到70~ 100 ℃时,界面不稳定并发生热分 解。
锂离子电池的历史
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反应式
锂离子电池的优缺点
为什么是锂离子电池
体 积 比 能 量
质量比能量
锂离子电池的主要结构
锂离子电池由五大部分组成 一、正极材料 二、负极材料 三、隔膜 四、电解质 五、电池壳体
正极材料
正极材料的选择,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因素考虑: 1)具有较高的氧化还原反应电位,使锂离子
ESI膜
在液态锂离子电池首次充放电过程中,电极材料与电解液在 固液相界面上发生反应,形成一层覆盖于电极材料表面的钝 化层。形成的层钝化膜能有效地阻止溶剂分子的通过,但Li+ 却可以经过该钝化层自由地嵌入和脱出,具有固体电解质的 特征,因此这层钝化膜被称为“固体电解质界面膜”( 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 ,简称SEI.
溶剂:锂离子电池常采用有机溶剂,如乙醚、乙烯碳酸酯、丙烯碳酸酯、 二乙基碳酸酯等.有机溶剂常常在充电时破坏石墨的结构,导致其剥脱,并在 其表面形成固体电解质膜(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SEI)导致电极钝 化.有机溶剂还带来易燃、易爆等安全性问题.
目前锂离子电池主要是用液态电解质,其溶剂为无 水有机物如EC(ethyl carbonate) 、PC (propylenecarbonate)、DMC(dimethyl carbonate)、 DEC(diethyl carbonate),多数采用混合溶剂,如 EC2DMC 和PC2DMC 等。
目前世界上的能源状况
石油储量大约在2050年左右宣告枯竭。天然 气储备估计在131800~152900兆立方米。年 开采量维持在2300兆立方米,将在57~65年 内枯竭。煤的储量约为5600亿吨。1995年煤 炭开采量为33亿吨,可以供应169年。铀的 年开采量为每年6万吨,根据1993年世界能 源委员会的估计可维持到21世纪30年代中期。
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包括3个阶段:
( 1)90 ℃时开始阳极反应,这一阶段是 反应速率决定步骤。 当温度升至120 ℃时, SEI层开始分解,导致锂碳负 极电解液的减
少。
( 2)当温度超过140℃时,热失控 第二 阶段开始,正极发生放热反应,氧气快速产生。
( 3)当温度超过180℃时,正极分解,电 解液氧化。此 阶段是快速放热过程,温度每分
5)首次不可逆放电比容量较小; 6)与电解质溶剂相容性好; 7)资源丰富、价格低廉; 8)安全性好; 9)环境友好。
正极材料:里边还是以三元材料为主,尤其是以高镍的三元材料为主。 负极材料:现在应用多的还是石墨类的材料,像人造石墨、天然石墨等等。
正极材料的热分解 随着电池内部温度的进一步上升,正极的活性物质发生分解,这一反应
导电盐有L iClO4、LiPF6、LiBF6、LiA sF6 和 LiOSO2CF3,它们导电率大小依次为LiAsF6> LiPF6> LiClO4>LiBF6> LiOSO 2CF3。LiClO4因具有较高的氧 化性容易出现爆炸等安全性问题,一般只局限于实验研 究中。
LiAsF6离子导电率较高易纯化且稳定性较好,但含有 有毒的As,使用受到限制。
材料的报道。
负极材料
•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选择应主要考虑以 • 下几个条件:
1)应为层状或隧道结构,以利于锂离
• 子的脱嵌;
2)在锂离子脱嵌时无结构上的变化,
• 具有良好的充放电可逆性和循环寿命;
3)锂离子在其中应尽可能多的嵌入和
• 脱出,以使电极具有较高的可逆容量;
4)氧化还原反应的电位要低,与正极
• 材料配合,使电池具有较高的输出电压;
3、电池材料的热稳定性。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的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即是其热稳定性。在一 些滥用状态下,如高温、过充电、针刺穿透以及挤压等情况下,导致电极和有机电解液的强烈相 互作用,如有机电解液的剧烈氧化、还原或正极分解产生的氧气进一步与有机电解液反应等,这 些反应产生的大量热量如不能及时散失到周围环境中,必将导致热失控的产生,最终导致电池的 燃烧、爆炸
锂离子电池的原理及安全探究
从原理上看锂离子电池的安全
锂离子电池的市场及发展状况
从2010年到2014年,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 脑、电动汽车等新兴市场的崛起,推动了锂 离子电池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市场普及。 2015年得益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动力电池 占比已经上升到28.26%,成为锂离子电池 重要组成部分。 全球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呈现四大特点:一 是动力电池驱动效应显现;二是产业发展重 心进一步向中国转移;三是技术创新步伐逐 步加快;四是产业整合力度持续加强。各国 发展态势不一,日本增速开始回暖,韩国增 速明显下滑,中国保持稳健增长势头。
④ 温度超过200℃时,电解质的热分解。 ⑤ 氧化状态的正极发生热分解产生的氧气,与 电解质发生反应。 ⑥ 过充条件下,负极沉积的金属锂与电解质的 反应。
⑦ 电池放电时放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