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试题及答案(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儿科学试题及答案
鹅口疮习题
一、选择属
(一)单项选择题
1.鹅口疮心脾积热型的首选方剂是:
A.清胃散 B.泻黄散 C.黄连解毒汤. D.导赤散 E.清热泻脾散
2.鹅口疮虚火上浮型的首选方剂是:
A.六味地黄丸 B.知柏地黄丸
C.竹叶石膏汤 D.温胆汤 E.养胃增液汤
3.鹅口疮病位在:
A.脾胃 B.心肾 C.脾肾 D.心脾 E.肝脾
4.鹅口疮的主要临床特征是:
A.口腔舌上有白色小点 B.口腔舌上满布白屑,形如雪片
C.口腔咽喉部有白色假膜 D.口腔内红赤溃烂 E.口唇两侧溃烂
5.鹅口疮心脾积热型的治疗原则是:
A.清心泻脾 B.清热解毒 C.滋阴潜阳 D.清心泻火 E.滋阴降火
6.鹅口疮虚火上浮型的治疗原则是:
A.清心泻脾 B.清热解毒 C.滋阴潜阳 D.清心泻火 E.滋阴降火
7.患儿,6个月,腹泻10多天,经用抗生素治疗,腹泻已止,但口舌出现散在白屑,红晕不著,流涎不多,食欲不振,舌红苔少。

治疗应首选:
A.导赤散 B.清热泻脾散 C.竹叶石膏汤 D.知柏地黄丸 E.泻黄散
(二)多项选择题
1.鹅口疮多见于:
A.初生儿 B.早产儿 C.婴幼儿
D.久病体虚婴儿 E.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者
2.鹅口疮的病因主要为:
A.胎热内蕴 B.胎禀不足 C.感受秽浊之邪
D.口腔不洁 E.久病体虚
3.小儿鹅口疮的临床分型有:
A.心火上炎 B.心脾积热 C.脾胃虚寒 D.虚火上浮 E.脾肾阳虚
4.要与鹅口疮作病证鉴别的有:
A.乳蛾 B.口疮 C.燕口疮 D.残留奶块 E.口疳
二、填空题
1.鹅口疮以、,状如为特征。

2.鹅口疮临床分为、两型。

3.鹅口疮心脾积热型的治法是,方选。

4.鹅口疮虚火上浮型的治法是,方选。

三、改错题
1.小儿鹅口疮易发生于新生儿和久病体虚欠佳的儿童。

2.小儿鹅口疮虚火上浮型,应首选沙参麦冬汤治之。

3.鹅口疮以口腔、舌上满布或散在黄白溃疡为特征。

四、名词解释
1.鹅口疮
2.雪口
五、简答题
1.鹅口疮白屑与残留奶瓣的鉴别?
2.鹅口疮心脾积热证的临床表现如何?
六、论述题
鹅口疮虚火上浮证是怎样形成的?试述其证治。

七、病例分析
3月乳儿,人工喂养,衣被重裹,突然口腔、舌面满布白屑,状如凝乳,周围红晕,面赤唇红,烦躁多啼,口干而渴,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脉数。

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及方药。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E 2.B 3.D 4.B 5.A 6.C 7.D
(二)多项选择题
1.ABDE 2.ABCDE 3.BD 4.BD
二、填空题
1.口腔舌上满布白屑状如鹅口
2.心脾积热虚火上浮
3.清心泻脾清热泻脾散
4.滋阴潜阳知柏地黄丸
三、改错题
1.错误:儿童正确:婴幼儿
2.错误:沙参麦冬汤正确:知柏地黄丸
3.错误:黄白溃疡正确:白屑
四、名词解释
1.鹅口疮: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疾患,以口腔、舌上满布或散在白屑,状如鹅口为特征。

2.雪口:鹅口疮的别名,因其色白如雪片,又称雪口。

五、简答题
1.鹅口疮的白屑,先见于舌上或颊内,渐次蔓延于牙龈、口唇、上颚等处,白屑随拭随生不易擦去,若强行擦去,其下面粘膜见潮红、粗糙;而残留奶瓣主要见于舌上,若用温开水或棉签轻拭,即可除去。

2.鹅口疮脾积热证的临床表现:口腔满布白屑,周围愀红较甚,面赤,唇红,烦躁,多啼,口干或渴,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薄白,脉滑或指纹青紫。

六、论述题
本证多由先天禀赋不足,如早产儿生长发育尚未完善,皮肤娇嫩,容易损伤皮肤黏膜,引起本病。

或因病后失调,久泻久利,津液大伤,脾胃亦虚,气阴皆耗,肾阴亏损,水不制火,虚火上浮,而致鹅口。

临床表现:口腔、舌上白屑稀散,周围红晕不著,形体怯弱,颧红,手足心热,口干不渴,舌红,苔少,脉细或指纹紫。

治法:滋阴潜阳。

方药:知柏地黄九加减。

以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而成。

六味地黄丸滋养肝肾,知母、黄柏滋阴降火。

食欲不振者加乌梅、木瓜、生麦牙滋养脾胃;便秘者加火麻仁润肠通腑。

七、病例分析
诊断:鹅口疮
证型:心脾积热型
证候分析:乳儿衣被重裹,摄养过温,热毒内盛,人工喂养。

若有不慎,易感受秽毒之邪,内外合因,热积心脾发为鹅口疮。

分析患儿舌面满布白屑,周围红晕重,为实火上冲熏灼口舌所致。

火热炎上,面赤唇红;心火内积,烦躁多啼;火盛伤津,口干而渴;热邪内结,大便秘结;心热移于小肠,小便短黄。

综观口舌症状,属于心脾积热之候。

治法:清心泻脾
代表方药:清热泻脾散加大黄
栀子、黄芩、黄连、生石膏、生地、木通、灯心、大黄
外用冰硼散吹敷口腔。

口疮习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有关口疮的记载,最早见于:
A.《内经》 B.《难经》 C.《颅囟经》
D.《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E.《小儿药证直诀》
2.风热乘脾型口疮的首选方剂是:
A.泻心导赤汤 B.凉膈散 C.清胃散 D.泻黄散 E.泻白散
3.心火上炎型口疮的首选方剂是:
A.泻心导赤汤 B.凉膈散 C.清胃散 D.泻黄散 E.泻白散
4.虚火上浮型口疮的首选方剂是:
A.六味地黄丸 B.六味地黄丸加肉桂
C.知柏地黄丸 D.补肾地黄丸 E.大补阴丸
5.在口疮治疗中,常配合外治为:
A.熏洗法 B.罨包法 C.敷贴法 D.涂敷法 E.热熨法
(二)多项选择题
1.小儿口疮的病机为:
A.肝火上亢 B.脾虚湿蕴 C.风热乘脾 D.心脾积热 E.虚火上炎2.小儿口疮的治疗原则有:
A.清热解毒 B.益气养阴 C.泻心脾积热 D.滋阴降火 E.引火归元3.口疮病证包括:
A.燕口疮 B.鹅口疮 C.白喉 D.雪口 E.喉风
4.口疮病证包括西医疾病有:
A.念珠菌性口腔炎 B.疱疹性口腔炎
C.溃疡性口腔炎 D.坏疽性口腔炎 E.口角炎
5.口疮外治可选用:
A.吴茱萸敷涌泉 B.锡类散涂患处
C.珠黄散涂患处 D.绵茧散涂患处 E.冰硼散涂患处
二、填空题
1.小儿口疮,若,,称为口糜。

2.小儿口疮,溃疡只发生在,称为燕口疮。

3.小儿口疮,多由、、所致。

三、改错属
1.用胡黄连适量捣碎,醋调敷涌泉穴,可治疗口疮虚火上浮证。

2.口疮见于舌上、舌边溃烂者,多屑脾胃。

3.口疮心火上火证方用三黄泻心汤。

4.知柏地黄丸用于治疗口疮虚火上炎证。

四、名词解释
1.燕口疮
2.口糜
五、简答题
1.小儿口疮的实证与虚证如何鉴别?
2.简述口疮的治疗原则。

3.口疮风热乘脾证的临床表现如何?
六、论述题
试述口疮的病因病机。

七、病例分析
患儿,7个月。

昨天发热,微恶风寒,伴哭闹不安,不欲进食。

今晨发现口颊、齿龈有多个溃疡点,周围掀红,口臭流涎,大便2天未解,小便短赤,舌红,苔黄。

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及方药。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A 2.B 3.A 4.B 5. D
(二)多项选择题
1.CDE 2.ACDE 3.AD 4.BCE 5.ABE
二、填空题
1.满口糜烂色红作痛
2.口唇两侧
3.风热乘脾心脾积热虚火上炎
三、改错题
1.错误:胡黄连正确:吴莱萸
2.错误:脾胃正确:心
3.错误:三黄泻心汤正确:泻心导赤汤
4.错误:知柏地黄丸正确:六味地黄丸加肉桂
四、名词解释
1.燕口疮:口疮溃烂发生于口唇两侧,称为燕口疮。

2.口糜:口疮溃疡面积较大,上覆腐糜,称为口糜。

五、简答题
1,应根据起病、病程、溃疡溃烂程度,结合伴有症状区分虚实。

一般起病急、病程短、口腔溃烂及疼痛较
重,局部有灼热感或伴发热者,多为实证;起病缓、病程长、口腔溃烂及疼痛较轻者,多为虚证。

2.口疮的治疗原则为:实证治以清热解毒,泻心脾积热;虚证治以滋阴降火,引火归元。

可配合外治法。

3.以口颊、上颚、齿龈、口角溃烂为主,甚则满口糜烂,周围愀红,疼痛拒食,烦躁不安,口臭,涎多,
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伴发热,舌红,苔薄黄。

六、论述题
小儿口疮发生的原因,以外感风热乘脾、心脾积热、阴虚虚火上浮为多见。

其主要病变在心脾胃肾。

因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肾脉连舌本、胃经络齿龈,若感受风热之邪,或心脾积热,或虚火上浮,均
可熏蒸口舌而致口疮。

七、病例分析
诊断:口疮
证型:风热乘脾
证候分析:患儿为急性起病,病程短。

昨天病初起,发热恶寒为风热在表之象,继则风
热内侵脾胃,熏灼口舌而致口疮。

口舌生疮则疼痛、哭闹拒食;脾胃积热则口臭流涎,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发热,溃疡点较多,周围掀红,舌红,苔黄均为风热乘脾证候之特征。

治法:疏风散火,清热解毒
代表方药:银翘散
金银花、连翘、黄芩、薄荷、牛蒡子、竹叶、芦根、大黄、甘草
泄泻习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泄泻的病位为:
A.脾、大肠 B.肝、脾 C.脾、肾 D.脾、胃 E.心、脾
2.治疗湿热泻的首选方剂是:
A.泻黄散 B.甘露消毒丹 C.葛根黄芩黄连汤
D.三仁汤 E.痛泻要方
3.治疗风寒泻的首选方剂是:
A.藿香正气散 B.异功散 C.匀气散 D.益元散 E.养脏散
4.饬食泻的临床特点为:
A.大便稀烂 B.大便有泡沫 C.大便色黄
D.大便清稀 E.大便有乳片
5.治疗腹泻气阴两伤型的首选方剂是:
A.连梅汤 B.人参乌梅汤 C.沙参麦冬汤
D.竹叶石膏汤 E.小建中汤
6.患儿六个月,腹泄30多天,下利清稀,含不消化食物,日行4-6次,不发热,面白肢冷,睡时露睛,舌淡,苔白,指纹淡红。

其病机是:
A.外感风寒 B.脾湿不运 C.脾阳不振 D.伤食泄泻 E.脾胃虚弱
(二)多项选择题
1.泄泻的特征是:
A.大便次数增多 B.下利赤白 C.大便秽臭
D.便下稀薄或如水样 E.泻下不止
2.伤食泻的腹泻特点是:
A.大便稀烂夹乳片或食物残渣 B.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
C.大便色淡夹泡沫 D.大便气味酸臭
E.大便稀薄或溏烂
3.久泻不愈,大便完谷不化,形寒肢冷,舌淡,苔白。

可选用:A.附子理中汤 B.良附丸 C.参附龙牡救逆汤
D.金匮肾气丸 E.四神丸
4.泄泻包括西医学的疾病为:
A.消化不良 B.痢疾 C.小儿肠炎 D.秋季腹泻 E.肠功能紊乱5.脾虚泻的特点是:
A.大便稀薄或溏烂 B.食后作泻,气味不臭
C.大便清稀,完谷不化 D.大便色淡无臭 E.形寒肢冷
6.脾肾阳虚泻的腹泻特点是:
A.大便稀薄或清烂 B.食后作泻,气味不臭
C.大便清稀,完谷不化 D.大便色淡无臭 E.形寒肢冷
7.泄泻伴脱水的补液原则是: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先浓后淡 D,先淡后浓 E.见尿补钾二、填空题
1.小儿泄泻是以,或如水样为主症。

2.久泻迁延不愈者易转为或。

3.泄泻一般预后良好,若起病急骤,泄下无度,易见,甚则。

三、改错题
1.外感六淫之邪都能导致小儿泄泻。

2.泄泻常年都可发生,春夏两季较为多见。

3.泄泻发病率以学龄儿为高。

四、名词解释
1.泄泻
2.痢疾
五、简答题
1.筒述泄泻的治疗原则。

2.泄泻与痢疾如何区别?
六、论述题
试述泄泻的辨证要点。

七、病例分析
李某,男,1岁,腹泻2天而就诊。

患儿脾胃素虚,时常腹泻,此次2天前因饮食不当又致腹泻,大便色黄,有泡沫,少许粘液,便前哭闹,日行10余次。

形体消瘦,神疲乏力,面黄少华,双目稍凹,囟门低陷,唇红少津,纳食不香,口干不欲饮,时有干呕,小便黄浊、短少,舌红苔黄厚腻,指纹深红,达风关。

大便常规:黄稀、白细胞少许。

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及方药。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D 2.C 3.A 4.E 5.B 6.C
(二)多项选择题
1.AD 2.AD 3.AE 4.ACDE 5.ABD 6.CE 7.ACE
二、填空题
1.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
2.疳证慢惊风
3.气阴两伤阴竭阳脱
三.改错题
1.错误:外感六淫之邪正确:外感受六淫之邪除燥邪外
2.错误:春夏正确:夏秋
3.错误;学龄儿正确:婴幼儿
四、名词解释
1.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症。

便检可有脂肪球或少量红细胞、白细胞,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病原体。

2.痢疾: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有粘冻、脓血为主症。

便检有多量红细胞、白细胞,病原学检查有痢疾杆菌生长。

五、简答题
1.实证以祛邪为主,治以消食导滞,祛风散寒,清热化湿。

虚证以扶正为主,治以健脾益气,健脾温肾。

虚中夹实者宜扶正祛邪。

2.泄泻与痢疾多发生于夏秋季节,病变均在肠胃,皆由外感时邪,内伤饮食而发病,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其主证,而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证,二证不同。

此外泄泻与痢疾同有腹痛症状但泄泻腹痛与肠鸣腹胀同时存在,其痛便后即减,而痢疾腹痛与里急后重同时出现,便后痛不减。

六、论述题
①辨病因:大便稀烂夹乳片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多由伤乳伤食引起;大便清稀多泡沫,色淡黄臭气味不重,多由风寒引起;水样或蛋花汤样便,色黄褐,气秽臭多属湿热;大便稀薄或溏烂,色淡气味不臭多属脾虚;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色淡无臭多属脾肾阳虚。

②辨轻重:泄泻病程短暂,大便次数不多,精神尚好为轻证;泻下急暴,次数量多,精神萎靡思睡,面色苍白或灰白为重证。

③辨虚实:泻下急骤,量多腹胀或腹痛者多为实证;泄泻日久,泻下缓慢,腹胀喜按者多为虚证;迁延日久难愈,或急或缓,腹胀拒按者多为虚中央实。

七、病例分析
诊断:泄泻
证型:脾胃虚弱,湿热相干
证候分析:患儿脾胃素弱,正虚于内,近又因饮食所伤,以致脾胃受纳运化功能进一步损伤,清浊不分,并走大肠而作泻。

从腹泻大便黄稀泡沫,间有粘液,泻前腹痛,口渴不欲饮,小便黄少,舌苔黄厚腻,指纹深红,可知新感之邪为湿热。

因此该患儿脾胃本虚,湿热相干,运化失常,水湿下趋肠道而使腹泻加重,为虚实夹杂之证。

治法:清利湿热,健脾止泻
代表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
煨葛根、黄芩、黄连、连翘、薏苡仁、茯苓、厚朴、姜半夏、六一散
积滞习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神倦乏力,形体消瘦,不思乳食,呕吐酸馊,大便溏薄,舌淡红,苔白腻,脉细弱。

其治疗最佳选用:
A.消乳丸B.健脾丸C.保和丸D.霍香正气丸E.理中丸
2.保和丸可用于:
A.积滞B.乳积C.脾虚夹积D.厌食E.疳证
3.积滞实证治以:
A.消食健脾B.消补并施C.消食化积D.和脾健运E.运脾消食
4.不会引起伤乳的是:
A.啼叫即乳B.乳液变质C.食物坚硬不化D.食乳过量E.乳汁冷热不调5.积滞实证是由于:
A.先天禀赋不足B.脾胃虚弱C.后天调护失宜D.病后体虚未复E.饱食无度6.乳食内积型可见:
A.神疲乏力B.腹满喜按C.夜寐不安D.低热E.大便夹有食物残渣
(二)多项选择题
1.常合并出现积滞的病证有:
A.感冒B.哮喘C.疳证D.泄泻E.水肿
2.容易反复发生积滞的是:
A.心神怯弱B.脾胃虚弱C.肝火上炎D.人工喂养E.先天不足
3.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是指:
A.饱食无度B.杂食乱投C.生冷不节D.食物坚硬E.肥甘厚味
二、填空题
1.《万氏家藏育婴秘诀》指出治疗积滞的基本法则为__、__、__。

2._为_之母,无_不成_。

3.积滞的病机为____,______。

4.积滞可分为____,____两型。

5.积滞的病因为____,____。

三、改错题
1.乳积用保和丸,积滞用健脾丸。

2.脾虚夹积型可分为伤乳和伤食,乳食内积型乃因脾胃虚弱,胃不腐熟,脾不运化而引起。

四、名词解释
1.积滞
五、简答题
1.如何辨别积滞的虚实?
2.乳食内积的症状、治法、方药?
六、论述题
1.如何鉴别积滞、厌食、疳证?
七、病例分析
患儿刘某,四岁,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平素不思饮食,食则饱胀,腹满,喜伏卧,呕吐酸馊,夜寐不安,大便溏薄,日2~3次,夹有食物残渣。

舌淡红,苔白腻,脉细弱。

写出诊断、辨证分型、征侯分析、治法、代表方药
一、选择题
(一) 单项选择题
1.B2.A3.C4.C5.E6.D
(二)多项选择题
1.ACD2.BDE3.ABCDE
二、填空题
1.损之导之调之
2.积疳积疳
3.乳食停滞不化气滞不行
4.乳食内积脾虚挟积
5.乳食内积脾胃虚弱
三、改错题
1.错误:保和丸正确:消乳丸错误:健脾丸正确:保和丸
2.错误:脾虚夹积正确:乳食内积错误:乳食内积正确:脾虚夹积
四、名词解释
1.是由乳食喂养不当,停积脾胃,运化失健引起的一种病证。

以不思乳食,腹胀嗳腐,大便不调为特征。

五、简答题
1.答:病程短,脘腹胀痛,拒按,或伴低热,哭闹不安为实证;病程较长,脘腹胀满,喜按,神疲乏力,形体消瘦为虚中夹证。

2.答:乳食少思或不思,脘腹胀满,疼痛拒按,或有嗳腐吞酸,恶心呕吐,烦躁哭闹,低热,肚腹热甚,大便秽臭,舌淡,苔白腻。

治法:消食化积。

方药:消乳丸或保和丸加减。

六、论述题
1.答:积滞是由乳食喂养不当,停积脾胃,运化失健引起的一种病证。

以不思乳食,腹胀嗳腐,大便不调为特征,有伤食病史。

积久不消,迁延失治,可转化成疳。

厌食是由喂养不当,饮食失节而致脾胃运化受纳不健所引起,以长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为特点。

无明显消瘦,精神状态尚好,病在脾胃,不涉及他脏,予后良好。

疳证是由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功能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慢性病证,以形化消瘦,面黄发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为特征。

本病起病缓慢,病程缠绵,迁延难愈,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七、病例分析
诊断:积滞
辨证分型:脾虚夹积
证侯分析:患儿神疲面黄,形体消瘦,不思饮食,大便溏薄,夹有食物残渣,故诊断为积滞。

缘患儿脾气虚弱,气血不充,故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脾不健运,乳食不能正常消化而停积,致气机不利,故脘胀腹满而喜伏卧,大便溏薄,夹不消化食物残渣,舌淡红,苔白腻,脉细弱为虚中夹实之象。

治法:健脾消积
代表方药:健脾丸
人参白术陈皮枳实山楂神曲麦芽
疳症习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疳证的病位主要在:
A.脾肾 B.肝肾 C.脾胃 D.心脾 E.肝脾
2. “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见于:
A.《颅囟经》 B.《幼科发挥》C.《活幼心书》 D.《幼幼集成》E.小儿药证直诀》
3. 疳证多见于哪一年龄段小儿?
A.1岁以下
B.3岁以下
C. 5岁以下 D.12岁以下E.14岁以下
4. *疳证患儿体重低于正常值的:
A.5~15%
B. 10~20%
C. 10~30% D.15~40% E.40%以上
5.疳肿胀患儿血清总蛋白量大多在:
A.40g/L以下 B.45g/L以下 C.50g儿以下D.55g/L以下 E.60g/L以下
6.疳肿胀患儿血清白蛋白量约在:
A.40g/L以下 B.45g/L以下 C.50g/L以下D.55g/L以下 E.20g/L以下
7.*治疗疳积的首选方剂是:
A.资生健脾丸 B.人参健脾丸C.保和丸 D.曲麦枳术丸E.肥儿丸
8.*治疗疳气的首选方剂是:
A.健脾丸 B.枳术丸 C.肥儿丸 D.异功散E.资生健脾丸
9.治疗干疳的首选方剂是:
A.当归补血汤 B.大补阴丸 C.沙参麦冬汤 D.人参养荣汤E.八珍汤
10.以下哪项与疳症关系不大?
A.先天不足
B.喂养不当
C.多种疾病影响
D.脾胃运化失常
E.是小儿常见的慢性病症11.以下哪项是疳积的含义?
A.乳食不化,脾胃受伤B.脾胃不和,运化失健C.脾脏虚损,津液消亡D.疳之重候E.脾失健运,食滞内停
12.以下那一种治疗与疳症无关?
A. 温阳利水
B.养肝明目
C.养阴清心
D.凉血止血
E.抑木除烦
13、眼疳的病机是:
A.脾病及心B.脾病及肺 C.脾病及肾 D.脾病及肝C.脾病及肾
14、口疳的病机是
A. 脾病及心B.脾病及肺 C.脾病及肾 D.脾病及肝C.脾病及肾
15、疳肿胀的病机是:
A. 脾病及心B.脾病及肺 C.脾病及肾 D.脾病及肝C.脾病及肾
16、治疗眼疳的首选方剂是:
A.石斛夜光丸
B.泻心导赤散
C.羊肝丸
D.真武汤
E.五苓散
17. 治疗口疳的首选方剂是
A. 石斛夜光丸
B.泻心导赤散
C.羊肝丸
D.真武汤
E.五苓散
18. 治疗疳肿胀的首选方剂是
A.石斛夜光丸
B.泻心导赤散
C.羊肝丸
D.真武汤
E.五苓散
(二)多项选择题
1.疳证的主要病机变化是:
A.脾胃失和 B.气血亏耗 C.胃强脾弱 D.津液消亡 E.脾胃虚损
2.*“疳”的含义是:
A.脾胃受损,气液耗伤 B.恣食肥甘,损伤脾胃 C.气血亏耗,阴竭阳脱D.脾胃虚弱,他脏受累 E.气液干涸,形体羸瘦
3.疳肿胀的病机变化是:
A.脾胃虚弱 B.脾气下陷 C.脾阳不振 D.肾失开合 E.肾阳衰微
4.眼疳的病机变化是:
A.脾病及肝 B.心火上炎 c肝火上亢 D.肝阴亏耗E.肾阴亏损
5.口疳的病机变化是:
A.脾病及心B.心火上炎 c肝火上亢 D.心阴亏耗E.脾胃积热
6. 疳证的临床特征有:
A.形体消瘦 B.精神委顿 C.烦躁易怒 D.面黄发枯E.饮食异常
7.疳证的主要病因为:
A.过食肥甘B.卒受惊恐 C.疾病影响D.禀赋不足 E.喂哺不足
8.疳证可采用哪些方法治疗:
A.外治法 B.捏脊疗法C.针灸疗法 D.割治疗法E.刺四缝疗法
9.疳证的预防调摄措施有:
A.关注生长发育指标B.坚持户外活动 C.母乳喂养D.及时正确添加辅食E.室内空气流通
二.填空题
1、*“疳”的含义:其一,------;其二,------。

2.疳证的病因主要为:------,-----及------。

3.疳证的主要病机变化是------,------。

4.*疳证可分为------、------、------三大证候。

5.*疳证的治疗法则是:------,------,------。

6.治疗疳证的中成药有------,------。

7.*疳证的辨证要点在于------、------、------。

8.疳证的常见兼证有:-------、------、------。

9.疳气的舌脉:------;疳积的舌脉:-----。

10.疳症若到全身衰竭,气血两败,可出现------,-------,------的厥脱之象,应急治以------,给予------,或------合------口服,并及时配合西医抢救。

11.皮肤出现紫癜为疳症恶候,提示------,------。

三、改错题
1、疳证多发于冬春季。

2、“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出自《活幼心书?疳症》。

3、造成疳证的主因喂养不当主要指乳食喂养不足。

4、“有积不治,传之余脏”出自《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

5、导赤散是口疳的首选方剂。

6、疳症的病位都在脾胃,不可能传至其他脏腑。

四、名词解释
1.*疳 2.*疳气 3.*疳积 4.干疳 5.眼疳 6.口疳
五、简答题
1.*简述“疳”的含义。

2.疳证与厌食如何鉴别?
3.*疳证和食积的治疗原则有何不同?
六、论述题
1.疳证属脾胃病,为什么又有五脏疳之名?
2.疳和积的治疗原则有何不同?
3.*试述疳症的辨证。

4.*如何应用资生健脾丸治疗疳症?
5.*治疗干疳为什么要重视顾护胃气?
6.*治疗疳症除了药物以外,还有哪些辅助的疗法?
7.*疳症如何预防和护理?
七、病例分析
1.*谢某,男,2岁,2000年9月初诊,证见:体重(Wt)10Kg,面色萎黄少华,毛发稀疏,食欲不振,精神欠佳,好发脾气,大便时干时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候类型、证候分析、治法、代表方药
2.*一名5个月小儿,人工喂养,体重4kg,面色萎黄无华,毛发稀疏如穗,易烦躁,睡眠不宁,腹部皮下脂肪0.3cm,皮肤弹性差,肌肉明显松弛,两眼近角膜外绕有结膜干燥斑,,舌淡,苔薄腻,脉细数。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候类型、证候分析、治法、代表方药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C 2.E 3.C 4.D 5.B 6.E 7.E 8.E 9.E 10.A 11.E 12.D 13.D 14.A 15.C 16.A
17.B 18.D
(二)多项选择题
1.DE 2.BE 3.CE 4.AD 5.AB 6.ABCDE 7.ACDE 8.ABCDE 9.ABCDE
二、填空题
1.疳者甘也;疳者干也
2.喂养不当;疾病影响;先天禀赋不足
3.脾胃虚损;津液消亡
4.疳气;疳积;干疳
5.疳气以和为主;疳积以消为主;干疳以补为主
6.木香槟榔丸;小儿香橘丹
7.病因;轻重;兼证
8.眼疳;口疳;疳肿胀
9.舌淡,苔薄白或微黄,脉细;舌淡,苔薄腻,脉细数
10.面色恍白,四肢厥冷,呼吸微弱;回阳救逆固脱;独参汤;参附龙牡救逆汤生脉散11.气血皆干,络脉不固
三、改错题
1.错误:多发于冬春季正确:发病无明显季节性
2.错误:《活幼心书?疳症》正确:《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

3.错误:主要指乳食喂养不足正确:一指太过,二指不及
4.错误:出自《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正确:出自《活幼心书?疳症》
5.错误:导赤散
6.错误:都在脾胃,不可能传至其他脏腑正确:主要在脾胃,并不局限于脾胃
四、名词解释
1.有两种含义:其一,疳者甘也。

指小儿恣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形成疳证其二,疳者干也。

指气液干涸,形体羸瘦。

前者言其病因,后者述其病机和症状。

2.疳证的初期阶段,由喂养不当引起脾胃运化不健。

3.疳证的中期阶段,脾胃虚弱,兼有虫积食滞,元气受伤,虚中夹实。

4.疳证的晚期阶段,脾胃气阴俱伤,元气衰竭,出现干枯赢瘦的证候
5.眼疳是疳证的兼证之一,见于疳证后期,脾病及肝,肝阴不足,精血亏耗,不能上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