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渠
关于灵渠的故事
关于灵渠的故事
灵渠位于中国湖南省,连接着湘江和漓江。
它的修建始于公元前219年,当时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北方,将目光转向了岭南地区。
然而,由于岭南地区的地形复杂,秦军遭遇了巨大的困难。
由于百越部落的抵抗,秦军无法通过陆路运输粮食和其他必需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名叫禄的监御史建议修建一条人工运河,连接湘江和漓江,从而将秦军的物资和兵员通过水路从北方运送到南方的前线。
这个建议被秦始皇接受了,他命令禄负责这项工程。
经过四年的努力,灵渠终于在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
它的修建为秦军提供了重要的后勤支持,使他们能够通过水路运输粮食和其他必需品,从而克服了供应困难的挑战。
在灵渠的帮助下,秦军最终战胜了西瓯部落,岭南和中南半岛的北部正式划入了秦朝版图。
灵渠不仅对军事行动有着重要的意义,还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见证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卓越成就,也成为了中国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唐代诗人胡曾在一首诗中把灵渠比喻为“天道”,他说:“凿开山岭引湘波,上去昭回不较多。
无限鹊临桥畔立,适来天道过天河。
”这是对灵渠的形象描绘,也是对它的历史和价值的肯定。
灵渠
灵渠的原理及设计思路
灵渠的原理及设计思路灵渠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其原理和设计思路令人惊叹。
在本文中,我将通过对灵渠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为您呈现其原理和设计思路的多个方面。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灵渠的基本原理。
灵渠是一条人工渠道,可以将运河中的水引入到附近干旱地区,为农田提供灌溉水源。
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引入运河水源,与干旱地区的河流相连,实现灌溉。
这样,农田可以得到充足的水源来滋润作物,提高农业产量和人们的生活质量。
在设计灵渠时,工程师们必须考虑到多个因素。
首先,他们需要确定灵渠的引水源头和接纳点。
引水源头通常选择自然河流,以确保足够的水量和稳定的供水。
接纳点则需要考虑灌溉需求区域的地理条件和水资源分布情况。
其次,为了确保水能平稳地流入干旱地区,设计师们需要研究并采用合适的水利工程技术。
例如,他们可以设计水闸、溢洪堰等结构,以调节水流速度和分配水源。
此外,为了防止灌溉用水过多造成水源枯竭,他们还会设计节水措施,如排水系统和灌溉计划,以合理利用每一滴水。
另外,设计师们还需要考虑灵渠的维护和管理问题。
创建灵渠只是第一步,对其长期运行的保养至关重要。
他们需要确保渠道的畅通,防止积水和淤泥阻塞。
此外,及时修复渠道损坏和维护水闸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对灵渠原理和设计思路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这项古代工程的成功在于综合考虑了自然环境、水利技术和人们的需求。
灵渠不仅解决了干旱地区的水资源问题,还促进了该地区的农业发展和经济繁荣。
总结回顾:在本文中,我们深入探讨了灵渠的原理和设计思路。
通过引入水源和合理分配水资源,灵渠实现了对干旱地区的灌溉,解决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设计师们通过选择合适的引水源头和接纳点,采用水利工程技术,以及维护和管理渠道的一系列措施,确保了灵渠的长期运行和效益。
整个工程的成功离不开对自然环境、技术和人们需求的综合考虑。
个人观点:对我而言,灵渠是一项令人钦佩的工程壮举。
它展示了人类智慧与对环境的敏锐观察力。
通过合理利用水资源,灵渠为干旱地区带来了生机和繁荣。
桂林灵渠导游词(2篇)
桂林灵渠导游词灵渠,又名澪渠、零渠、秦凿渠、明清时期称陡河。
民国年间,又称为湘桂运河。
它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
由于它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从而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自秦代至民国两千余年来,成了岭南和中原唯一交通孔道。
灵渠开凿于哪一年,历史没有记载,人们只能按史实推断。
据史料,秦始皇于二十六年 (公元前____年)最后灭齐统一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在此之前,不可能开凿灵渠。
统一六国后,才向岭南遗发____万大军。
就算秦军作了充分准备,发兵时间,也不致早于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____年)。
据刘安《淮南子•人间训》记载,秦始皇“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坛城之岭;一军守九嶷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持饷。
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呕君译吁宋,而越人皆人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在这里,刘安已记述得很清楚,五十万秦军分为五路,分别指向五夷山、大瘦岭、骑田岭、都庞岭、越城岭的五处山口,向现在的福建、广东、广西进军。
但向广西、广东进军的秦军并不顺利,迂到了越人的顽强抵抗。
迫使秦军“三年不解甲弛弩”,粮饷也没法供应,因而才“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
我们认为秦始皇於二十七年向岭南发兵,打了三年以后再决定凿灵渠,那开始凿渠的时间应在秦始皇二十九年以后 (公元前____年)。
至三十三年(公元前____年)凿成通航,灵渠的开挖将近用了四年时间。
以秦朝庞大的兵力,用四年的时间,开凿灵渠,基本上可以成功。
因此,我们认为灵渠的开凿时间,应为始皇二十九年至三十三年 (前218一前____年)。
秦始皇为什么要开挖灵渠?上面的史料已经说得很清楚。
就是为了给士卒运送粮饷。
灵渠未开凿之前,秦军的粮饷靠人力肩挑背运,就算用车载,岭南山高水险,道路崎岖,一车又能运多少?加上运送人员在长途搬运中自己的消耗,能运到前线的粮食就更少。
灵渠
灵渠,又名澪渠、零渠、秦凿渠、明清时期称陡河。
民国年间,又称为湘桂运河。
它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
由于它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从而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自秦代至民国两千余年来,成了岭南和中原唯一交通孔道。
灵渠开凿于哪一年,历史没有记载,人们只能按史实推断。
据史料,秦始皇于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最后灭齐统一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在此之前,不可能开凿灵渠。
统一六国后,才向岭南遗发50万大军。
就算秦军作了充分准备,发兵时间,也不致早于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
据刘安《淮南子•人间训》记载,秦始皇“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坛城之岭;一军守九嶷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持饷。
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呕君译吁宋,而越人皆人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在这里,刘安已记述得很清楚,五十万秦军分为五路,分别指向五夷山、大瘦岭、骑田岭、都庞岭、越城岭的五处山口,向现在的福建、广东、广西进军。
但向广西、广东进军的秦军并不顺利,迂到了越人的顽强抵抗。
迫使秦军“三年不解甲弛弩”,粮饷也没法供应,因而才“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
我们认为秦始皇於二十七年向岭南发兵,打了三年以后再决定凿灵渠,那开始凿渠的时间应在秦始皇二十九年以后(公元前218年)。
至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灵渠的开挖将近用了四年时间。
以秦朝庞大的兵力,用四年的时间,开凿灵渠,基本上可以成功。
因此,我们认为灵渠的开凿时间,应为始皇二十九年至三十三年(前218一前214年)。
秦始皇为什么要开挖灵渠?上面的史料已经说得很清楚。
就是为了给士卒运送粮饷。
灵渠未开凿之前,秦军的粮饷靠人力肩挑背运,就算用车载,岭南山高水险,道路崎岖,一车又能运多少?加上运送人员在长途搬运中自己的消耗,能运到前线的粮食就更少。
在当地筹粮嘛,当时岭南地区人烟稀少,耕作靠刀耕火种,产量很低,而且越人皆逃人深山老林中,与禽兽为伍,秦军到那里去找粮?没有粮食,又那敢轻敌深入?战争只有旷日持久了。
灵渠
大天平、小天平
接铧嘴下游是拦截海洋河的拦河坝,大天平即拦河坝的右部,小天平为拦河坝的左部,大天平与小天平衔接 成人字形(夹角108度),因二者原属湘江故道,稍有崩坏,则无滴水入渠。小天平左端设有南陡,即引水入南 渠的进水口;大天平右端设有北陡,即引水入北渠的进水口。据1985年12月~1986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水 利电力设计院和水电建筑工程处对灵渠大小天平勘测,大天平坝顶长344米,宽12.9~25.2米,砌石体最大高度 2.24米,上游溢流面高程213.7米,河床底高程213.5米。下游鼻坎高程212.3米,河床冲刷坑底高程210.9米。 小天平坝顶长130米,宽24.3米,砌石体最大高度2.24米,上游溢流面高程213.3米,河床底高程212.8米,下游 鼻坎高程212米,河床冲刷坑高程210.8米。大小天平均为面流式拦河堰,轴线间之夹角108度,与河床方向的夹 角大天平57度,小天平51度。坝体外部为浆砌条石及鱼鳞石护面,上游条石砌成台阶状,从4号和7号的钻孔获得 资料,两孔间距1米,4号孔布于大天平前缘0.5米,浆砌条石2.24米高,其下为混粘土砂卵石,7号孔布在河床, 距天平前缘线0.5米,孔深0~2.8米为砂卵石层,2.8~3.03米为石灰岩条石。上游条石顶面用石榫连接形成整体, 天平中部块石近于直立砌筑,称之为鱼鳞石,厚度0.7~1.3米。鱼鳞石下伏的沙卵石,上部为人工混粘土的砂卵 石坝体,下部为原生沉积砂卵石。上下两部分很难分清。条石及鱼鳞石之间的胶结物,一部分为沙粘土及石灰, 已风化松散;另一部分是掺有桐油的乳白及粉红色之胶结物,结构致密,抗风化力强,特别坚硬。
广义的秦堤,是指从南陡口至大湾陡止,全长为3.25公里。从接龙桥至大湾陡一段,秦堤两边都用条石砌筑, 宽为2米,高为1.5米。现保存完好。
灵渠
水利工程示意图
灵渠全景沙图
三、灵渠主体建筑
• 南渠、北渠 • 铧嘴
• 大小天平
• 泄水天平 • 秦堤 • 陡门
(一)南渠、北渠
• 为什么开凿北渠?
• 如果只开凿南渠.把湘江一部分水流导入南渠. 并使越过分水岭与漓江连通,这样虽然达到 导湘入漓的目的。但是当洪水来时,无泄洪 场所,势必就会泛滥成灾。北渠的开凿和湘 江故道的设置则解决了这一难题。
在水流较急或渠水较浅的地方,设立了陡门,把渠道划分成 若干段,装上闸门,打开两段之间的闸门,两段的水位就能 升、降到同一水平,便于船只航行。
北陡
南陡
(六)秦堤
秦堤南渠东岸的一段渠起南陡口. 穿过兴安县城市区,至太史庙山 麓的大弯陡止。其走向基本上与 湘江故道平行因始筑于秦代,故 俗称秦堤。 • 秦堤可分为三段:第一段自南陡口 至飞来石,长约半公里。堤身紧 靠湘江故道,而与南渠分开,堤 面宽约5一10米.高出水面1米左右; 第二段自飞来石至马嘶桥,长约1 公里,堤身紧靠南渠,而与湘江 故道分开,中经大泄水天平,大 泄水天平上有多孔平桥相连接;第 三段自马嘶桥至大弯陡,堤长约 半公里。
•
⑤ 回龙堤
大泄水天平
• 位于南渠距起点约1公里的秦堤上,堰长42米,底宽17.3 米,顶宽6.3米,堰顶高度略低于渠岸,用条石砌成,是 灵渠中最大的溢流堰,俗称大泄水天平。
马嘶桥泄水天平
• 位于南渠兴安县城东郊的马嘶桥 下。这里正是双女井溪与南渠交 汇处,该堰横跨双女井溪而筑。 长13米。上面是桥,桥下是溢流 堰。清乾隆年间在堰上设闸门, 可以启闭。洪汛期间开启闸门, 可使双女井溪的洪水泄入湘江故 道。枯水期间关闭闸门,可接纳 双女井溪的来水,以抬高南渠水 位,有利于行舟。因此,小泄水 天平是南渠第三道控制水位的有 效工程设施。
灵渠主要工程
灵渠主要工程灵渠,这条连接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古老水利工程,始建于公元前214年,是秦始皇统一岭南的伟大决策之一。
它位于中国南方湖南省的兴安县境内,全长37公里,主要由铧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陡门和秦堤等部分组成。
一、铧嘴铧嘴是灵渠的起点,位于南渠和北渠的交界处。
其工程结构包括一个分水尖、一个分水三角洲和左右两个铧嘴。
铧嘴的作用是在分水尖的指引下,将来自漓江的水量分流到南北两渠。
在分流过程中,一部分水流进入南渠,流向珠江水系;另一部分水流进入北渠,流向长江水系。
二、大小天平大小天平是灵渠中的两座船闸,位于南渠和北渠上。
船闸的作用是调节水位,使船只能够顺利通过。
大天平长253米,宽12米;小天平长167米,宽6米。
当船只从低水位进入高水位时,船闸能够将水位提高2-3米,使船只能够顺利通过;当船只从高水位进入低水位时,船闸能够将水位降低2-3米,使船只能够顺利通过。
三、陡门陡门是灵渠中的一座水闸,位于南渠上。
它的作用是控制水位,使船只能够在不同的水位之间自由切换。
陡门的结构包括一个进水口、一个出水口和一个闸门。
当需要提高水位时,闸门关闭,阻止水流向外流出;当需要降低水位时,闸门打开,允许水流向外流出。
四、秦堤秦堤是灵渠中的一道人工堤防,全长10余公里。
它的作用是保护渠道和周围的农田免受洪水侵袭。
秦堤的修建始于公元前214年,历时三年完成。
在修建过程中,秦堤使用了大量的黏土和石料,以增强其防洪能力。
此外,为了确保秦堤的安全,还修建了多个护堤坝和排洪设施。
五、南北渠道南北渠道是灵渠中的两条主干道,全长分别为3.2公里和4.5公里。
它们的作用是将来自铧嘴的水流输送到南渠和北渠的下游。
南北渠道的修建始于公元前214年,历时三年完成。
在修建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黏土和石料,以增强其输水能力。
此外,为了确保渠道的安全,还修建了多个护坡和排洪设施。
六、总结灵渠的主要工程包括铧嘴、大小天平、陡门、秦堤、南北渠道等部分。
灵渠介绍
灵渠是已有2200余年历史的一条古老运河,在历史上它是我国南北交往的重要通道,对国家统一、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起到重要作用,当前虽起航运作用被现代交通工具所代替,但仍具有灌溉、供水、环境、旅游等方面的功能。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灵渠工程。
灵渠建设的背景:秦始皇为解决粮食运输问题,乃命史禄凿渠输通粮道,湘漓二水得以贯通。
灵渠工程的修建,为统一中国的大业,促进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灵渠的主体建筑1、南渠、北渠【南渠】由南陡口开始,由南向北开凿,全长33.15公里,经兴安县城外街区,再下劈开湘漓分水岭始安峤,贯通二水,向下沿线有的人工开凿,有的利用自然河道或故河道,乃成为一段连络湘桂的人工运河。
【北渠】如果只开凿南渠.把湘江一部分水流导入南渠.并使越过分水岭与漓江连通,这样虽然达到导湘入漓的目的。
但是当洪水来时,无泄洪场所,势必就会泛滥成灾。
北渠的开凿和湘江故道的设置则解决了这一难题北渠是从北陡口开始,全长3.25公里,设计呈“s”型,开凿迂回于小冲积平原中前进,渠水北流,引航湘江来往船只。
2、铧嘴为灵渠的枢纽工程,是在湘江内修建的一座滚水低坝,有大小天平石堤与其相连,形成“人”字形。
铧嘴的作用大流量时,铧嘴具有很好的纵向分流和导流的作用。
铧嘴承接了对大小天平交接处的冲击力,保护了大小天平建筑物。
3、大小天平大小天平坝址位于湘江上游海阳河的分水塘处,坝址以上集水面积为592平方公里,河源长57.7公里。
大小天平实际上就是水工建筑物中的挡水建筑物。
因其能“称水高下,恰如其分”,故名天平。
它是一座干砌石溢流坝,它有以下几项主要功能:1)抬高坝前河床水位;2)该坝分为大小天平两个坝段,小天平(较短的一段坝体)将抬高后的河水导向南渠进水口(南陡):大天平(较长的一段坝体)将抬高后的河水导向北渠进水口(北陡);3)大小天平坝兼作泄水建筑物,在汛期将多余的洪水宣泄到下游,从而使河水能正常引入南渠、北渠,并保持渠道安全运行;4)分散水流减少坝体单宽流量,保障坝体安全北面是大天平坝,长380米,南面是小天平坝,长130米,大小天平均内高外低,形成斜面,坝顶低于两侧河岸。
灵渠
灵渠基本情况一、概况灵渠,古名秦凿渠,灵渠、陡河,近代又称湘桂运河、兴安运河,是秦代修建的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一条人工运河。
分南北二渠,北渠流入湘江,经界首、全州进入湖南洞庭;南渠经严关、溶江,进入漓江,可经珠江达南海。
它与四川的都江堰,陕西的郑国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灵渠设计巧妙,建筑精当,是我国古代水利建筑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发动了统一百越之战。
向岭南推进的秦军遇到了越人的顽强抵抗。
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命监御史禄督率士兵、民夫开凿灵渠,经过五年努力,至公元前214年,灵渠建成。
粮道修通,秦军迅速取得胜利,统一了岭南,并在岭南设桂林、南海、象郡三郡。
兴安流传这样一句民谚:“兴安高万丈,水往两头流”。
形象地概括了兴安的地理特征。
兴安的地形是:东南和西北高,中间低,形成了“湘水北去,漓水南流”的独特现象,中间是著名的湘桂走廊。
湘漓二水虽同在境内,但在何处筑坝分水?怎样把水从低处引向高处?颇需一番缜密勘察和研究。
古代修渠技术人员在作了详细考察之后,选择了湘漓二水相距4公里处,即今分水塘筑坝分水,这里水流平缓,有利断流筑坝,且地处湘江上游,水位相对要高,筑坝拦水后水位又进一步提高,可开渠引水直接注入漓江支流始安水。
这一选择充分体现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聪明才智。
筑拦河大坝后,还须打开飞来石附近的岩石,开凿城台岭及始安岭的山脚成渠,筑秦堤至大湾陡处;挖开分水岭太史庙山(越城峤)与始安水汇合而入漓。
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古代,完成这些工程确是十分不易,故灵渠又名“秦凿渠”。
灵渠工程包括铧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秦堤、陡门以及堰坝、水涵、桥梁等,构成一个整体。
铧嘴位于分水塘拦河大坝上游,前锐后钝,其形如犁铧,故名。
铧嘴高2.3米,边长40米,另一边一长38米,宽22.8米,由长约1.7米,宽厚60厘米至1米的石块砌成。
灵渠:现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
灵渠:现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灵渠:现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灵渠(也称颍渠)是中国古代一项具有重要历史、经济和文化价值的水利工程,被誉为现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
下文将详细介绍灵渠的历史沿革、工程特点、文化价值和保护措施。
【目录】1.历史沿革1.1 建造背景1.2 建造时间1.3 建造者2.工程特点2.1 渠道布局2.2 水源引入2.3 渠道规模2.4 渠道技术3.文化价值3.1 历史影响3.2 工程艺术3.3 古代科技4.保护措施4.1 国家级保护4.2 地方性保护4.3 公众意识提高【1.历史沿革】1.1 建造背景灵渠的建造背景主要是为了解决黄河泛滥导致灾害的问题。
黄河经常泛滥,造成数千年来的灾害,因此修建可有效引导黄河水流的渠道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1.2 建造时间灵渠的建设始于公元前2世纪,到了公元前1世纪完工。
整个建造过程历时约百年。
1.3 建造者灵渠的建设是由当时的汉代发起和组织的。
具体的建造者暂无确切记录,但可以确定的是该工程是经过长时间的精心设计和计划,并由大量民工参与建设完成的。
【2.工程特点】2.1 渠道布局灵渠的总长度为约1200公里,穿越山脉和平原地带,连接了黄河和淮河流域。
整个渠道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精心设计的渠道和水闸。
2.2 水源引入灵渠的水源是通过引入黄河水来解决的。
工程设计了适当的引水口和水闸系统,以确保在干旱季节和水稀缺时,仍能保证水利灌溉需要。
2.3 渠道规模灵渠的渠道规模十分宏大,宽度在10米至20米之间,深度达数米。
整个渠道由连续的渠道段组成,每个渠道段都设计有水门,方便调节水流。
2.4 渠道技术灵渠的建设利用了古代的水利工程技术和工具。
建渠之初,人工开凿渠道,随后采用了排石、滚石等方法来清理渠道。
工程中还运用了土夯、夯石等技术以增强渠道的稳定性。
【3.文化价值】3.1 历史影响灵渠的修建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灵渠简介
在水流较急或渠水较浅的地方,设立了陡门,把渠道划分成 若干段,装上闸门,打开两段之间的闸门,两段的水位就能 升,降到同一水平,便于船只航行.
北陡
南陡
(六)秦堤
秦堤南渠东岸的一段渠起南陡口. 穿过兴安县城市区,至太史庙山 麓的大弯陡止.其走向基本上与 湘江故道平行因始筑于秦代,故 俗称秦堤. 秦堤可分为三段:第一段自南陡口 至飞来石,长约半公里.堤身紧 靠湘江故道,而与南渠分开,堤 面宽约5一10米.高出水面1米左右; 第二段自飞来石至马嘶桥,长约1 公里,堤身紧靠南渠,而与湘江 故道分开,中经大泄水天平,大 泄水天平上有多孔平桥相连接;第 三段自马嘶桥至大弯陡,堤长约 半公里.
回龙堤
位于北渠入湘江前的分洪渠道口,长5米,宽4米,高约2 米.洪水期间,北渠中的多余水量可越过堤堰顶部,经分 洪渠道泄入湘江故道,避免洪泛.
(五)陡门
陡门的功能是减缓渠道水面 比降,提高水位,蓄水行舟. 唐朝桂管观察使李渤于825年 在南北二渠渠道较浅,水流 较急处开始设置陡门. 灵渠陡门最多时是宋,明两 代,设有36座陡门,北渠上 有5陡,南渠上有31陡.故也 称"陡河".这种类似现代 船闸(梯级船闸)的陡门的发 明和使用比西方早1600多年, 因此1986年世界大坝委员会 的专家到灵渠考察后说"陡 门是世界船闸之父".
【南渠】由南陡口开始, 由南向北开凿,全长33.15 公里,经兴安县城外街区, 再下劈开湘漓分水岭始安 峤,贯通二水,向下沿线 有的人工开凿,有的利用 自然河道或故河道,乃成 为一段连络湘桂的人工运 河.
【北渠】从北陡口开始, 全长3.25公里,设计呈 "s"型,开凿迂回于小 冲积平原中前进,渠水 北流,引航湘江来往船 只 .
文化常识:灵渠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命令天才水利工程师史禄负责领导人民开通灵渠。
灵渠在今广西兴安县城附近,是沟通湘江与漓江的一条人工运河。
原来,湘江和漓江都发源于广西。
湘江从临桂海阳山向东北流,经过湖南省,注入洞庭湖,流进长江;漓江从兴安唐公背岭向东北流,后转向西南,注入桂江,加入珠江流域系统。
这两条水虽然流向不同,可是它们上游的距离却很近。
灵渠就是选择在它们相距极近的适当地点开凿的。
全部工程大概是这样:
先在今兴安县城东北不远处的分水塘村,开凿两条人工渠道,一条北渠,一条南渠。
然后在湘江河道中填土叠石,砌成一座分水的石堤——“分水嘴”(因形状像铧,故古书上都称“铧嘴”或“铧堤”),将湘水分而为二:一部分水流进北渠,注入湘江;一部分水流进南渠,注入漓江。
北渠长约两公里,南渠长约三十三公里;渠身翻山越岭,工程异常艰巨。
南渠亦称灵渠(因漓水又叫灵河,故渠由此得名),又称兴安运河。
灵渠流过的地方,都是高地,为了便于船只航行,在渠中设立了很多“斗门”(早期的船闸)。
平时,用闸将渠水分段蓄积起来,像楼梯一样分成一级一级的。
每当船只由湘江上溯,来到这里的时候,先闭后闸,再启前闸,使水流平,船只便上进一级,这样,船只级级上进,便可安然翻过高地。
反之,船只若由漓水经灵渠驶入湘江,由高处往低处走,那么,就按照相反的道理,先启前闸,使水流平,再闭后闸,然后再前进。
灵渠扩大了我国古代内河航运的范围。
自从灵渠修成后,湘、漓两江达成一气,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两水系发生了密切关系;我国南北的交通又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除陆路外,又增添了水路。
桂林兴安千年运河灵渠景区介绍
灵渠又名秦凿渠、或称陡河,位于桂林市兴安县,322国道可直达,距离桂林市中心60公里。
建成于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至今已有2200年的历史,对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巩固边防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灵渠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也叫兴安运河或湘桂运河,由于是在秦朝开凿的,又叫秦凿河。
秦统一六国后,为了进一步完成统一局面,在北击匈奴的同时,又南征岭南。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出巡到湘江上游,他根据当时需要解决南征部队的粮饷运输问题,作出了使监(御史)禄(人名,一名史禄)凿渠运粮(《史记·主父偃传》)的决定。
在杰出的水利家史禄的领导下,秦朝军士和当地人民一起,付出了艰苦劳动,劈山削崖,筑堤开渠,把湘水引入漓江,终于修成了这条运河。
这条运河成了打开南北水路交通的要道。
中国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之间,隔着巍巍的五岭山脉,陆路往来已很难,水运更是无路可通。
但是,长江支流的湘江上源与珠江支流的上源,恰好同出于广西兴安县境内,而且近处相距只1。
5公里许,中间的低矮山梁,也高不过30米,宽不过500米。
灵渠的设计者就是利用这个地理条件,硬是凿出一条水道,引湘入漓,婉蜒行进于起伏的丘陵间,联结起分流南北的湘江、漓江,勾通了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
灵渠长约30多公里,宽约5米,开凿灵渠,先在湘江中用石堤筑成分水铧嘴和大小天平,把湘江隔断。
在铧嘴前开南北两条水渠,北渠仍通湘江,南渠就是灵渠,和漓江相通。
湘江上游,海阳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和漓江。
铧嘴类似都江堰的鱼嘴.当海阳河流来的水大时,灵渠可以通过大小天平等溢洪通,把洪水排泄到湘江故道去,保证了运河的安全。
灵渠选择在湘江和漓江相距很近的地段,这里水位相差不大,并且使运河路线迂回,来降低河床比降,平缓水势,便于行船。
灵渠名词解释
灵渠名词解释一、什么是灵渠?灵渠,又称郑国渠,是中国古代修建的一条人工运河,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
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人工运河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大规模水利工程之一。
灵渠全长36.3公里,自伊水引来水源,穿越伊川县境内,并最终注入黄河。
灵渠被誉为“中国南水北调的鼻祖”。
二、历史背景灵渠修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前227年,距今已有约2200多年的历史。
当时,秦朝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解决北方干旱地区缺水问题以及加强对北方边防的控制力度,决定修建这条运河。
他派遣大臣郑国前往洛阳进行勘察和规划,并颁布了《治水法》。
三、设计与规划灵渠的设计与规划充分考虑了地理条件和水文特点。
根据勘测结果,在伊川县境内选择了一条地势较高的山脊作为引水起点,通过掘渠引水,最终将伊水引入灵渠。
为了克服地形的差异和保证水流顺畅,灵渠采用了大量的堤坝、闸门和堰坝等工程措施。
四、工程实施灵渠的修建经历了艰苦的劳动和技术挑战。
修建过程中,数以万计的劳工参与其中,他们使用简易工具和人力进行挖掘、石块加固以及土方填筑等工作。
由于当时缺乏现代科学技术,施工过程中需要依靠人力和经验进行测量、计算和控制。
五、技术特点与创新灵渠在古代水利工程中具有许多独特的技术特点与创新。
首先,它采用了引水与分流相结合的方式,在保证北方供水的同时也兼顾南方农田的灌溉需求。
其次,灵渠运用了闸门调节水位和流量,确保运河畅通无阻。
此外,在设计上还考虑到了地质条件和地形起伏,采取了适当的建筑措施,提高了运河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六、对当时社会的影响灵渠的修建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解决了北方缺水问题,改善了北方人民的生活条件。
其次,灵渠作为一项重大工程,动员了大量人力物力,提高了当地的就业率和经济发展。
同时,它也促进了地区间的交流与贸易,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之间的联系。
七、文化价值与遗产保护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中的杰出代表,灵渠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灵渠地理知识点总结
灵渠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理位置灵渠位于中国广西省桂林市阳朔县和临桂县的交界处,全长36公里,主要沟通了漓江流域和灵渠河流域。
灵渠地势平坦,既有山地,也有平原,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夏凉,降雨充沛。
水利工程灵渠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之一,其建设采用了复杂的工程技术和大量的人力、财力资源。
灵渠的水道由长途河道和渠道组成,其主要功能包括船运、水稻种植和灌溉。
灵渠的设计采用了陡坡式水利和缓坡式水利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在悬崖峭壁上开凿隧道,也可以在平原地带开挖渠道,充分利用了地形和地貌的优势。
灵渠还使用了许多水利工程技术,比如水门、堤坝、引水渠和水闸等,这些设施可以有效地控制水流,提高了灌溉和船运的效率。
同时,灵渠还采用了石砌圆弧形拱桥等建筑结构,增强了工程的稳定性和耐用性,保证了渠道的长期使用。
社会影响灵渠的建设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灵渠的开凿需要大量的劳力资源,导致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
其次,灵渠的建成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带来了巨大的改善,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最后,灵渠的建设也彰显了当时中国水利工程技术的先进性和智慧,为后世的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灵渠的重要性灵渠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它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当地的水利问题,也为后世中国水利工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灵渠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因此,灵渠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的一大旅游胜地。
总结灵渠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它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当地的水利问题,也为后世中国水利工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灵渠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的一大旅游胜地。
通过对灵渠地理知识点的总结,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辉煌历史,也能够引发对中国传统水利文化的思考和探索。
悠悠历史灵渠
悠悠历史灵渠灵渠,古名秦凿渠,旧唐书称之为零渠,明清两代称陡河,解放前又称湘桂运河,是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一条人工运河。
分南北二渠,北渠流入湘江,经界首、全州进入湖南洞庭;南渠经严关、溶江,进入漓江,直达广州。
它与四川的都江堰,陕西的郑国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灵渠设计巧妙,建筑精当,是我国古代水利建筑一颗璀璨的明珠。
1963年2月26日列为广西自治区重点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凿渠修渠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发动了统一百越之战。
向岭南推进的秦军遇到了越人的抵抗,三年不解甲迟弩,使监禄无以转向,又以卒南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站。
(同上)也就是说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命监御史禄督帅士兵、民夫开凿灵渠,经过五年努力,至公元前214年,灵渠建成。
粮道已通,秦军终于取得了胜利,统一了岭南,并在岭南设桂林、南海、象郡,派兵戍守。
统一岭南,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灵渠的开凿,则是统一岭南的一项重要措施。
在秦统一前,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四大流域已形成了一个内河水道网,而南方珠江水系尚未沟通。
灵渠的出现,正如棋眼一样,使大半个中国的水道全盘皆活。
盈盈一水,作为水运枢纽,保障了全国的统一,边疆安定,对两广地区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发展,功不可没。
“夫陡河虽小,实三楚,两粤之咽喉,行师馕粮,以及商贾百货之流通,为此一水是赖。
”(清.陈元化《重建灵渠石堤陡门碑记》)类似种种,历代有口皆碑。
灵渠开凿以来,至民国时期,历代对灵渠的维修,史籍中有记载的有37次,其中汉代2次,唐代2次,宋代7次,元代3次,明代15次,清代15次,民国2次。
经过多次维修扩建,灵渠日臻完善航运作为日益扩增大。
东汉建武十七年(41)马援征交趾征侧时,曾对灵渠进行过维修,疏浚。
三国至晋、南北朝,史籍没有记载,到了唐代后期,灵渠渠道崩坏,周不能通,已残破不堪。
秦朝的巨大工程灵渠
秦朝的巨大工程灵渠秦朝的巨大工程 - 灵渠灵渠,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始建于秦朝时期。
这项巨大的工程不仅具有重大的水利意义,还对秦朝统一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工程背景、建设过程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工程背景灵渠始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前234年的秦始皇时期,由当时的秦王政力量负责规划建设。
背景是秦国需要解决渭河与氾水之间交通不畅的问题。
这一地区地势复杂,河流纵横,交通阻碍严重,为了实现秦国统一中国的宏伟目标,秦始皇决心兴修灵渠,使交通畅通,大力推进国家的发展。
二、建设过程1. 计划与勘测:在正式开始修建之前,秦始皇命令相关官员进行周密的勘测和计划。
这次勘测不仅涉及地理环境,还有水资源调查、水流状况等需要详细了解。
2. 挖掘与改道:在前236年,工程正式动工并以“进渠”为主。
修渠的过程中,秦始皇下令以人力为主要手段进行挖掘工作,并利用一些简单的工具,如石锤、铁锹等。
由于当时技术水平有限,工程进展缓慢,许多士兵和农民被调派参与其中。
3. 渠道加固:为了保证修建的灵渠能够承受后期的流量压力,对渠道进行了加固处理。
具体做法有加宽和深挖渠道,同时采取措施以防止水流侵蚀渠道边坡。
4. 设施建设:灵渠的修建不仅包括渠道的挖掘和加固,还包括一系列附属设施。
其中包括水闸、支渠、护坡等。
这些设施为渠道的可控管理提供了便利。
5. 完工与启用:历经数年的建设,灵渠终于在前234年竣工并投入使用。
通过灵渠的贯通,渭河与氾水的交通瓶颈得到了有效解决,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灵渠不仅解决了当时渭河与氾水之间的交通困扰,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灵渠的建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下,灵渠作为一项重大工程,体现了秦始皇致力于统一中国的决心和实力。
其规模和影响力在当时是空前的,为后世中国修建水利工程树立了榜样。
其次,灵渠对于国家统一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歌功颂德的碑很多,留下千古骂名的碑却很少,整个中国仅有两块,一块在杭州骂恶人秦桧,还有一块便在灵渠,骂谁?请看:"浮加赋税,冒功累民,兴安知事吕德慎之纪念碑"。是兴安全县老百姓在民国五年时为当时的贪官县令吕德慎所立,让这位贪婪的县令遗臭万年,警示后人作人要堂堂正正,当官要清清白白。
兴安位于桂林的东北方,令无数人神往的漓江就发源于兴安县西北部的猫儿山。漓江就是由这片土地向南流淌,流向桂林,流向阳朔,流出了数百里如画如诗的青山碧水,滋养出一片流光溢彩的繁华。很多人并不知道,那名扬天下的漓江中,就有通过灵渠注入的碧水清流。与桂林山水胜境的繁华、热闹相比,古老的灵渠确实就显得有些沉寂、落寞,很有点风光不再的味道。
南渠、北渠是灵渠主体工程,总长34公里(包括始安水-灵河段)陡门为提高水位、束水通舟的设施,船闸,主要建于河道较浅水流较急的地方。明、清两代仍有陡门30多处。秦堤由小天平石堤终点至兴安县城上水门东岸,长2公里。灵渠的修建,联结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对岭南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有过很大促进作用。湘、桂间铁路和公路建成後,灵渠已被改造为以灌溉为主的渠道。
[编辑本段]重要意义
大坝之所以成为历史上最古老最有科技含量的大型
灵渠阻水溢洪滚水坝,关键在“水浸松木千年在”。秦人将松木纵横交错排叉式的夯实插放在坝底,其四围再铺以用铸铁件铆住的巨型条石,形成整体。2000多年来任凭洪水冲刷,大坝巍然屹立。内中奥秘,直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维修大坝时才发现。灵渠一些地段滩陡、流急、水浅,航行困难。为解决这个问题,古人在水流较急或渠水较浅的地方,设立了陡门,把渠道划分成若干段,装上闸门,打开两段之间的闸门,两段的水位就能升、降到同一水平,便于船只航行。灵渠最多时有陡门36座,因此又有“陡河”之称。1986年11月,世界大坝委员会的专家到灵渠考察,称赞“灵渠是世界古代水利建筑的明珠,陡门是世界船闸之父。”
灵渠历3年艰辛,这条体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科学技术伟大成就的人工运河,终于凿成通航。其后,汉代马援,唐代李渤、鱼孟威又继续主持修筑灵渠。灵渠南渠岸边的四贤祠内,至今还供奉着史禄和他们的塑像。灵渠在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刻苦耐劳精神的同时,也展示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
[编辑本段]世界奇观
四贤祠
四贤祠因奉祀对开凿和完善灵渠有功的秦监御史禄、汉伏波将军马援、唐桂管观察使李渤、防御使鱼孟威而得名,四贤祠元代以前就存在,叫灵济庙,清代太平军攻占兴安时,战火延至四贤祠,祠庙被火焚毁,现存四贤祠为1985年重建,祠内有四贤塑像及天下奇观--古树吞碑。
古树吞碑
此景观为天下一奇,一棵已有780多年的重杨树正在吞吃着一块乾隆十二年的古碑,而且至今重杨树还在以每三年一公分的速度在吞吃着树下方的古碑,也许几百年以后,人们就再也见不到这块乾隆年的古碑了,您不来瞧瞧吗?
灵渠的魅力绝不需要依靠热闹来体现,灵渠的价值和吸引力也并不以游客多少来衡量。它在经过了两千多年的风雨岁月,经历了众多的朝代更迭之后,仍在沉静中释放令人无法抗拒的力量,使走近它的人变得心境平和,甚至有了那种进入圣地般虔诚的心态。
[编辑本段]基本结构
灵渠分大、小天平、铧嘴、南北渠、泄水天平、陡门五个部分。大、小天平成人字形,是建于湘江上的拦河滚水坝。大天平长344米,小天平长130米。坝高2~2.4米,宽17~23米。汛期洪水可从坝面流入湘江故道,平时可使渠水保持1.5米左右深度。因其能平衡水位,故称
灵渠的凿通,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秦军在百越战场上兵锋凌厉、势如破竹。公元前214年,即灵渠凿成通航的当年,秦兵就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加上在福建建立的闽中郡,使秦朝郡级建置达到40个,形成了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
灵渠景点美龄亭
秦文化广场
四贤祠
古树吞碑
劣政碑
பைடு நூலகம்元桥
南陡阁
大小天平坝
陡门
铧嘴
飞来石
水街
工程主体
历史背景
世界奇观
施工设计
主要工程
基本结构
重要意义
有人用“北有长城,南有灵渠”的说法来证明它的历史地位,但两者的气质是不同的。在长城的雄壮和险峻中,透露出拒敌千里的冷漠;在灵渠的宁静与从容里,洋溢着沟通心灵的温情。如果长城会令人想到金戈铁马的征战,想到烽火连天的岁月,灵渠则会使人更加向往与自然和谐相处,在青山绿水间守持天地,拥有价值。
[编辑本段]主要工程
灵渠联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构成了遍布华东华南的水运网。自秦以来,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各族人民的往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灵渠虽经历代修整,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编辑本段]灵渠景点
美龄亭
1941年8月,蒋介石偕夫人宋美龄游览了灵渠,后国民党兴安政府在铧嘴之上建亭一座,命名美龄亭以示纪念,亭中有清朝的"湘漓分派"和明朝的"伏波遗迹"两块石碑,这里清山秀水,绿树成荫
灵渠灵渠的工程主要包括铧嘴、大小天平石堤、南渠、北渠、陡门和秦堤。大小天平石堤起自兴安城东南龙王庙山下呈“人”字形,左为大天平石堤,伸向东岸与北渠口相接;右为小天平石堤,伸向西岸与南渠口相接。铧嘴位於“人”定形石堤前端,用石砌成,锐削如铧犁。铧嘴将湘江上游海洋河水分开,三分入漓,七分归湘。天平石堤顶部低于两侧河岸,枯水季节可以拦截全部江水入渠,泛期洪水又可越过堤顶,洩入湘江故道。南渠即人工开凿的运河,在湘江故道南,引湘水穿兴安城中,经始安水、灵河注入大榕江入漓。因海洋河已筑坝断流,又在湘江故道北开凿北渠,使湘漓通航。
灵渠景点 美龄亭
秦文化广场
四贤祠
古树吞碑
劣政碑
状元桥
南陡阁
大小天平坝
陡门
铧嘴
飞来石
水街
[编辑本段]工程主体
灵渠工程主体包括铧堤、南北渠、秦堤、陡门等,完整精巧,设计巧妙,通三江、贯五岭,沟通南北水路运输,与长城南北呼应,同为世界奇观。
秦文化广场
宽阔的广场体现出浓郁的秦代文化,有高达3.9米的中国第一壶--龙耳方壶,壶身夔纹装饰,显得华贵庄重,具有皇家气势;有当时秦始皇号召天下归一的诏版,此诏版显示了灵渠的
灵渠修建促进了中国南北的统一,有细说湘漓同源的石鼓文,有天下统一后的度、量、衡、文字、货币等,无不显示出秦代的风情气势。
[编辑本段]历史背景
“六王毕,
四海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平定中原后,立即派出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接着,又挥师五十万南下,平定“百越”。为尽速征服岭南,秦始皇下令开凿灵渠。此项艰巨的任务,交由监御史史禄和3位石匠担纲。古人感佩于史禄开凿灵渠居功至伟,称赞他“咫尺江山分楚越,使君才气卷波澜。”兴安县也留下了为纪念3位石匠而留下的“三将军墓”。
[编辑本段]施工设计
灵渠水利枢纽工程虽然简单,但所有设计和施工的参与者忠诚守责,精细严谨地开好每一块石料,接好每一道石缝,才使枢纽的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长期风雨的侵袭、流水的冲击,才会屹立两千多年而不朽。
灵渠能够保存到现在,除了它自身的坚固之外,显然还与一代代人对它的精心保护分不开。灵渠上的陡门,或称为斗门,是世界上最早的船闸,是灵渠上又一个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惊世之作,它对世界水利航运发展有过重大的影响。无论在历朝历代管理灵渠的官员眼里,还是在世代生活于灵渠边的平常百姓心中,都清楚它不可替代的价值,知道它对于中国国家政治和个人生活的重要意义,不管是于公于私,还是出于责任或良心,大家都把竭心尽力地管理和爱护灵的任务为我推荐
新闻网页贴吧知道MP3图片视频百科 帮助设置 首页 自然 文化 地理 历史 生活 社会 艺术 人物 经济 科学 体育 红楼梦 世博
编辑词条 灵渠 百科名片
海阳河是北去湘江的上游,原本与相距不远、向南流去的漓江擦肩而过,天生各属于两个老死不相往来的水系。公元前214年,秦朝在统一南方各地的征战中,为了便于军队向南推进和粮草、装备的运输,秦军在并不长的时间里,完成了灵渠水利枢纽的建设。通过铧嘴分流的海阳河水,滚滚流向被称为大小天平的水坝,经拦蓄而提升的流水分别导入连接湘漓两江的运河———总长三十七公里的南渠和北渠,实现了引湘入漓,沟通航道的目标,最终达到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连接,成为人类水利史上充满智慧光彩的一笔。随着灵渠的开通,湘江与漓江的水运航道衔接起来,存在于中原和百越之间的天然阻碍被潺潺流水所化解。两个天然相隔的地域,两个本来并不相通的世界,让一段悠悠流水轻巧地系在了一起,从此再也无法分离。在舟楫的往来中,社会政治的分水岭不复存在,中央政府政令的传递可以畅流而行,南北两地的货物得以互通有无,中原与百越之地的文化、经济得以相互交融。更为重要的是灵渠的开通,极大地促进了两地各族人民心理隔阂的消解,使华夏民族的精神血脉流淌得更加圆融舒畅,更加雄浑有力。
灵渠又称湘桂运河,也称兴安运河。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中国和世界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
灵渠灵渠开凿于公元前214年(秦代)。横亘湘、桂边境的南岭山势散乱,湘江、漓江上源在此相距很近。兴安城附近分水岭为一列灵渠地处桂林兴安县境内,是中国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沟通了湘江(长江水系)与漓江(珠江水系),为开发岭南起了重要作用。灵渠为秦始皇帝时期所建,至今有二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其设计之精巧,令人赞叹。
灵渠灵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距今已2217年,仍然发挥着功用。
目录[隐藏]
工程主体
历史背景
世界奇观
施工设计
主要工程
基本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