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信息化融合与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力信息化融合与创新
6月28日,“2006年中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发展高层论坛”暨“电力信息化标杆企业系列评选”结果发布会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本次论坛在信息产业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的支持下,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科技服务中心和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主办,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承办,这是赛迪顾问自2004、2005年承办电力企业信息化发展高层论坛以来的又一次关于电力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盛会。
此次论坛以“标杆、融汇、创新”为主题,来自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发电集团、各网省公司、供电企业、发电企业,以及IBM、用友IFS、Nokia、Oracle、浪潮集团、金思维、深信服等知名企业的领导与专家、专业咨询机构赛迪顾问的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高峰互动、激荡智慧,就电力信息化标杆及电力信息化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研讨。
本次会议的重要议程之一是发布2006年电力信息化标杆企业系列评选的结果。
一、电力信息化标杆企业评选背景
电力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十一五期间将进入加速发展期。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现代化电力企业建设的要求对信息化提出了全新要求,信息化将成为电力企业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推动力,电力信息化将由调整期进入加速期。
面对新的发展阶段,电力信息化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如何构建坚强的IT架构、如何促使IT与业务融合、如何实现IT的有效管控、如何提升信息化的绩效,是电力信息化的新课题。电力信息化比以往更期待业界的交流与借鉴,更需要开拓思路与创新发展。
为促进电力行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的提高,推动电力信息化的健康发展,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科技服务中心会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开展了“电力信息化标杆企业系列评选”。评选工作于2005年11月宣布启动,2006年3月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二、关于标杆企业评选的指标体系
为了科学、合理的评价电力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自2005年以来,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科技服务中心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组织、由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研制了“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2005年11月形成了指标体系的征求意见版,并组织电力行业信息化专家对该指标体系进行了研讨。指标体系是基于电力企业业务特征、电力信息化特征的深入研究而编制的,一级指标共包括五个方面:业务支持程度、信息技术水平、信息化绩效水平、IT管理能力、信息化持续发展能力。本届“电力信息化标杆企业系列评选”参考了该指标体系,并在评选过程中,对指标体系进行了完善,进一步基于不同类型电力企业特点,分别提出了适用于发电企业、电网企业、电力科研院所、电力建设企业的指标体系。
对于电力信息化解决方案,从解决方案对电力企业的业务支持能力、解决方案的技术性能与应用效果、方案提供商的实施与服务能力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三、评选结果
经过企业申报材料收集、初评审核、现场调研、专家咨询、专家评审等环节的工作,历时4个月,最终评选出2006年电力信息化标杆企业48家、电力信息化创新企业3家、优秀信息化主管27位,电力信息化优秀解决方案提供商11家、电力信息化建设突出贡献企业2家。(评选结果名单见附录。)
四、标杆企业信息化特点
本届电力信息化标杆企业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电力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先进水平,从本届电力信息化标杆企业所反映的信息化水平来看,在业务支持、IT绩效、IT管理方面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1、信息技术对企业业务提供了全面支持,业务与IT融合程度高
对标杆企业的统计分析表明:信息系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支持。发电企业的运行管理、设备管理、SIS等系统的应用,为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了基础保障,生产管理系统应用率达到89%,安全管理系统应用率76%,过程实时系统、生产管理系统、设备资产管理系统、运行优化系统、决策支持系统、门户系统,分别服务于电厂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供电企业的生产管理系统、配电管理系统、营销管理系统、95598客户服务系统等为供电业务开展、客户服务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支持。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等管理系统的应用程度高,普遍达到95%以上的应用率。
应用系统向集成化、整合化发展
。应用系统的集成包括:(1)通过企业信息门户实现集成,通过门户系统的实施,建立企业级数据仓库,建立统一的综合应用平台,实现跨平台的系统集成与数据集成,消除公司内各信息系统间、公司与上级单位间的信息孤岛现象,充分实现数据跨专业、跨部门、跨单位的横向与纵向共享。(2)通过应用接口实现集成,如通过FMIS与设备管理系统的接口,材料费用等数据直接进入FMIS财务系统并上传公司总部,提高管控能力。
2、信息技术应用极大的提高了电力企业业务运作效率、产生了明显的效益
电力企业信息化的绩效主要表现在业务运组效率提高、企业效益提高、管控能力增强方面。
业务运作效率提高。信息系统的应用带动业务流程的优化,通过优化流程使业务功能实现“流程化”缩短生产周期和作业时间,加快企业信息的流动速度。如某电力企业通过办公系统的应用大大缩短办公流程时间,原来一份公文的多重审核时间以“天”为单位,部分公文审核由于领导出差在外会导致所需时间更长;使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后实现随时随地的办公模式,公文审核时间仅以“小时”为单位,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企业效益提高。信息化带来的效益主要包括管理费用降低、生产成本降低、生产能力提高带来收入增长。如优化人力、设备等资源的配置,降低管理成本;通过OA、协同办公等系统的应用,节省纸张打印费用、公文传递的人工费用、公文邮递费用,从而降低办公费用;如通过变电运行管理系统的实施以及变电所无人值班改造,使运行值班人员从比定员人员减少50%,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发电企业通过信息系统应用,减少非计划停运次数、降低供电煤耗率,提高发电机组的可靠性、经济性。通过优化检修的手段,降低检修成本,达到以较少的投入,得到较为可靠的检修效益。通过加强设备管理,延长大修周期能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
企业管控能力增强。企业管控能力增强主要体现在规范管理、优化管理模式、监控企业运作。
对标杆企业的调研反映,通过减少作业过程人为因素引起的不规范,化人为管理为制度管理、化黑箱管理为透明管理,化多头管理为扁平化的集中管理,提高业务运作的规范性。通过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使很多业务避免了因为人的因素出现的问题,避免了部门之间的扯皮现象,而且在管理上更加严密,实现各个环节的紧密联系,简化了工作程序、业务流程更合理。真正在系统中实现了PDCA循环。企业通过规范的业务流程和高效的管理界面,利用高速的企业内部网络,通过信息系统监控设备、资源的运行状态、人员到岗信息等,大大改善企业的管控能力。
3、IT治理结构逐渐完善、IT管理能力增强。
标杆企业的IT治理结构趋于完善。超过96%的企业设立了企业设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超过86%的企业设立了专门的信息化管理部门;普遍开展了企业信息化规划,并制定年度IT 计划;IT运维管理体系趋于形成,95%的企业设立了IT运维管理组织;95%的企业建立了IT 运维管理的流程;IT管理工具应用普遍,大多应用了网络管理、存储管理、数据管理、邮件管理、安全管理等工具。部分企业建立起了IT服务管理体系。例如深圳供电局开展的IT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