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动力学

合集下载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第七章 药物动力学概述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第七章 药物动力学概述
第七章 药物动力学概述
本章主要内容
• 药物动力学的概念及发展简况 • 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内容及与相关学科的
关系 • 药物动力学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 熟悉药物动力学模型的基本概念以及药物在体内的
速率过程; • 掌握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的求算及其意义,以及药
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
• 内容
–以器官、组织中药物量变化为研究对象
• 特点
–描述体内分布规律 –组织器官药物浓度变化规律
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
• 内容
–时间、浓度、药效结合
• 意义
–阐明三者之间关系
药物转运的速度过程
• 一级速度过程(first order processes) • 指药物在体内某部位的转运速率与该部位的药物 量或血药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 这种线性速度可以较好地反映通常剂量下药物体 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的速度规律。
• 1972年,在美国马里兰州波兹大学国立卫生科 学研究所召开的药理学与药物动力学国际会议 上,正式确认药物动力学为独立学科 。
• 70年代以来,药物动力学的发展极为迅速
–计算机技术 –微量分析技术
研究现状及趋势
• 数学处理方法
–统计矩 –神经网络技术
• 研究对象
–生理药物动力学 –群体药物动力学 –时辰药物动力学 –药动-药效动力学结合
• 在理论上,药物动力学可处理多室系统,但从实用角度 看,体内主要隔室一般不多于三个。
单室模型
• 药物进入体内以后,能够迅速、均匀分布 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和体液中,然后通过 排泄或结构转化消除。此时,可以把整个 机体看成药物转运动态平衡的“均一单元” 即一个“隔室”,这种模型称为单室模型。
双室模型
• 药物进入体内后,能很快进入机体的某些部位, 但对另一些部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成分布。 从速度论的观点将机体划分为药物分布均匀程度 不同的两个独立系统,即“双室模型”。

药物动力学

药物动力学

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学科,它对药物在人体内的行为进行定量研究,为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药物的吸收过程药物在体内的吸收途径药物可以通过口服、注射、吸入、外用等方式进入体内,其中口服是最常见的给药途径。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给药途径、药物的制剂形式、肠道内容物的影响等都会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

药物的分布过程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药物在体内主要通过血液输送到各组织器官,分布到组织器官的速度和程度取决于药物的脂溶性、离子性等因素。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程度、血流动力学、血-脑屏障等因素都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药物的代谢过程药物的代谢目的药物代谢是为了加快药物的排泄,使药物更容易从体内排除。

代谢通路药物代谢主要通过肝脏中的细胞内酶系统完成,包括细胞色素P450等。

药物的排泄过程药物的排泄途径药物主要通过肾脏排泄,也可通过胆汁排泄、乳汁排泄等途径。

影响药物排泄的因素肾功能状态、药物的分子大小、极性等性质都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排泄速度。

药物动力学参数表述药物动力学的参数有哪些常用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包括药动学半衰期、药物清除率、生物利用度、药物浓度-时间曲线等。

参数的意义这些参数能够定量描述药物在体内的行为,为临床用药监测和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上的应用用药策略制定根据药物的动力学特点,制定合理的用药策略,包括给药途径、用药剂量等。

临床用药监测通过监测药物浓度,根据药物动力学参数进行用药调整,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结语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行为的重要学科,对于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掌握药物动力学知识,有助于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实现个体化用药的目标。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药物动力学是指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对于临床药学而言,药物动力学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帮助临床药师更好地了解和预测药物在患者体内的表现,从而指导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一、药物动力学概述1. 药物吸收药物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到血液循环的过程。

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药物的理化性质、给药途径和个体差异等。

了解药物吸收的特点和规律可以帮助临床药师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并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用药。

2. 药物分布药物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组织和器官中的分布情况。

它受到血液循环、药物与蛋白结合、脂溶性等因素的影响。

临床药师需要了解药物分布的规律,从而确定药物的给药剂量和给药间隔,以及预测药物在靶组织的作用情况。

3. 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被生物转化成代谢产物的过程。

主要发生在肝脏中。

了解药物代谢的途径和速度可以帮助临床药师评估患者的肝功能,并指导用药剂量的调整。

4. 药物排泄药物排泄是指药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

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和肠道排泄。

了解药物排泄的规律可以帮助临床药师评估患者的肾功能和肠道功能,并指导用药剂量的调整。

二、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能帮助临床药师评估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从而指导用药方案的制定。

它能帮助临床药师了解患者的体内药物浓度的变化,从而指导用药剂量的调整。

另外,它还能帮助临床药师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和药物相互作用等情况,从而指导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名临床药师,我认为药物动力学是非常重要的。

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药物在体内的表现,从而指导临床用药。

在未来,我希望能够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掌握药物动力学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

总结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有助于临床药师更好地了解和预测药物在体内的表现,从而指导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个体化用药和合理用药也是未来临床药学发展的重要方向,而药物动力学无疑将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药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研究

药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研究

药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PK)和药效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简称PD)是药物研究中的重要分支,用于评估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以及对生理系统产生的效应。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转化和消除过程,而药效动力学则关注药物与生理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过程的科学。

它对于理解药物在体内的行为和作用机制至关重要。

1. 药物吸收药物的吸收过程是指药物进入机体循环系统的过程。

吸收方式有经口、经肠道、经皮肤、经肺等多种途径。

药物的溶解性、脂溶性和分子大小等因素会影响其吸收速度和程度。

2. 药物分布药物分布过程是指药物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进入不同组织和器官的过程。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到血流动力学、药物亲和性和生物膜透过性等因素的影响。

3. 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化学反应转化成代谢产物的过程。

大部分药物在肝脏中发生代谢,药物代谢酶如细胞色素P450系统则起到关键作用。

药物代谢会影响药物的活性、毒性和药物与其他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4. 药物排泄药物排泄是指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肾脏、肝脏、肠道、肺等途径离开机体的过程。

主要排泄方式有尿液排泄、胆汁排泄、呼气排泄等。

二、药效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研究药物与生理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药物对受体的结合、信号传导和引起的生理反应等过程。

药效动力学研究可帮助我们理解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1. 药物作用机制药物作用机制是指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引起药物效应的过程。

药物可以通过与受体结合、抑制或激活受体的信号通路等方式产生作用。

2. 药物剂量-效应关系药物剂量-效应关系研究药物剂量与生理效应之间的关系。

通过研究药物的剂量-效应曲线可以确定药物的剂量范围、给药频率以及最佳剂量等。

3.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在体内同时存在时,彼此相互影响或改变对生理系统的作用的现象。

药物代谢动力学概念

药物代谢动力学概念

药物代谢动力学概念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指药物在体内被代谢的过程,包括药物分子的转化、消除和降解等过程。

药物代谢的速度和途径取决于许多因素,如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剂量、给药方式、个体差异、环境因素等。

药物代谢动力学可以用一些参数和模型描述和评价。

常用的参数包括药物的清除率、半衰期、生物利用度等。

药物清除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的消除量,可以反映药物代谢的速度。

药物的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可以反映药物的停留时间。

生物利用度是指经口给药后进入循环系统的药物与静脉给药下,进入循环系统绝对生物利用度的比值,可以反映药物在肠道和肝脏的代谢情况。

药物代谢动力学涉及许多代谢途径,包括氧化、还原、水解、酰基化、硫酸化、葡萄糖醛酸化等。

药物代谢通常发生在肝脏,药物经过肝脏的代谢可以增加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的毒性、促进药物的排泄等。

此外,药物代谢还可以受到药物相互作用、遗传因素、疾病状态等的影响。

了解药物代谢动力学对于合理用药和预测药物效果、副作用等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药物的代谢规律,可以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和剂量,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药物动力学名词解释

药物动力学名词解释

药物动力学名词解释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以及这些过程与药物的药效之间关系的科学。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药物吸收: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吸收的速度和程度对药物的药效产生重要影响。

药物可以通过口服、注射、吸入、外用等方式给予,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吸收的速度和程度有差异。

2. 药物分布:指药物在机体内的分布情况。

药物可以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被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和器官,分布程度取决于药物的化学性质、脂溶性、离子化状态以及器官组织的灌注情况等因素。

3. 药物代谢:指药物在机体内经过化学反应转化为代谢产物的过程。

药物通常在肝脏中发生代谢,也可以在其他组织或细胞中进行代谢。

药物代谢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相I反应和相II反应。

相I反应主要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等反应,会使药物更易溶于水,便于排泄。

相II反应则是将药物分子与代谢物结合,形成更易排泄的化合物。

4. 药物排泄:指药物从机体中被排除的过程。

主要通过肾脏、肝脏、肠道、肺和皮肤等途径完成。

药物排泄速度对于药物浓度的维持和药物的药效具有重要影响。

5. 药物动力学参数:用来描述药物在体内动力学过程的特征和参数。

常见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包括生物利用度、半衰期、清除率和体积分布等。

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经过给药途径进入循环系统的比例;半衰期是药物在体内降解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清除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清除药物的能力;体积分布则是用来描述药物分布在体内的程度。

总之,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通过对这些过程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从而更好地指导药物的使用和合理调整药物剂量。

药物代谢动力学学PPT课件

药物代谢动力学学PPT课件

药物代谢的酶系统
药物代谢的类型与产物
氧化反应
通过加氧的方式将药物转化为极性更强的代谢物,易于排泄。例如,苯妥英钠在肝内氧化为苯妥英。
还原反应
通过加氢的方式将药物还原为更易排泄的形式。例如,硝苯地平在肝内还原为硝苯啶。
水解反应
通过加水的方式将药物分解为更易排泄的形式。例如,阿司匹林在肝内水解为水杨酸。
中药代谢动力学研究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半衰期计算公式
半衰期可以反映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度,对于制定给药方案和调整用药剂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半衰期也是判断药物是否易于蓄积中毒的重要依据。
半衰期的意义
半衰期计算
07
CHAPTER
药物代谢动力学在临床上的应用
根据患者的生理、病理状况和药物代谢特征,制定个体化的给药方案,确保药物疗效和安全性。
药物代谢动力学学ppt课件
目录
药物代谢动力学概述 药物吸收 药物分布 药物代谢 药物排泄 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计算 药物代谢动力学在临床上的应用
01
CHAPTER
药物代谢动力学概述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学科,主要关注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过程。
药物代谢动力学对于新药研发、临床合理用药、药物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的重要基础。
清除率的意义
03
清除率可以反映机体对药物的代谢能力,是制定给药方案的重要依据。
清除率计算
1
2
3
表观分布容积是指药物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血浆药物浓度的比值,是反映药物在体内分布广度的指标。
表观分布容积定义
表观分布容积(Vd)= (总药量)/(血浆药物浓度),其中总药量和血浆药物浓度可通过实验测定。

药物动力学常见参数及计算方法PK

药物动力学常见参数及计算方法PK
药物动力学常用软件
*
*
*
*
吸收 AUC 反映吸收程度、Ka反映吸收速度 分布 Vd 是表观分布容积. Vd接近0.1 L/kg说明药物主要在血中 Vd>>1 L/kg则说明该药有脏器浓集现象 消除 包括排泄及代谢, ke,β是消除速率常数 t1/2,t1/2β,CL反映药物的消除速度. 尿排率 过大者,肾功能不佳时应注意减量或延时 过小者,提示代谢为主,肝功不佳时慎用 该药易出现药物相互干扰,联用时应注意 个体差异 AUC,Vd及t1/2的变异系数大于50%者, 临床用药时应注意剂量调控.
药动学模型 为了定量研究药物体内过程的速度规律而建立的模拟数学模型。常用的有房室模型和消除动力学模型。
*
*
房室模型
房室(compartment)
房室的划分是相对的 房室模型的客观性 房室模型的时间性 房室模型的抽象性 开放式和封闭式模型
房室划分
单室模型 多室模型
中央室 周边室
*
*
一室模型 二室模型 ka---吸收速率常数 ke,k10--消除速率常数 k12--1室到2室的k k21-----2室到1室的k Vd---表观分布容积 V1----1室的分布容积
非线性消除动力学模型
*
*
ln C-T曲线
C-T曲线
线性 C-T图上恒为曲线
线性 lnC-T图上恒为直线
非线性 lnC-T图上 曲线为主,低段趋直线
非线性 C-T图上 直线为主,低段趋曲线
*
*
线性或非线性动力学的比较
线性 非线性 AUC 与剂量呈直线关系 与剂量呈曲线关系 与剂量呈正比 与剂量呈超比例增加 T1/2 基本不变 大剂量时,T1/2延长 Cmax 与剂量基本呈正比 与剂量呈超比例增加 模型 房室模型 米氏方程模型 动力学 一级动力学 非线性动力学 先零级,后一级 C-T图 曲线 先直线后曲线 lnC-T图 直线 先曲线后直线 药物 多数药物 少数药物

临床药物动力学

临床药物动力学
3.对于药动学参数变化大的,要根据实测 值调整给药方案
精选ppt
34
(二)根据药动学参数设计的个体化给药方案的 局限性
26h
ke
பைடு நூலகம்
0 .6 9 3 t1/ 2
0 .6 9 3 26
0 .0 2 6 h 1
精选ppt
30
该患者半衰期明显延长,为防止谷浓度过高,根 据峰、谷浓度要求,确定给药间隔。
C tr
C e ke m ax
ln C m ax C tr
ln 3 0 7 .5
53h
ke
0 .0 2 6
为方便,间隔定为48小时,给药剂量为408×2mg
3
t 1/ 2β
0.693 β
t1/ 2
0.693Vd CL
精选ppt
9
一级动力学t1/2的特点: 1.不随血药浓度而改变 2.不受给药途径影响 3.经过4-5个t1/2体内药量消除超过95%,可 认为完全消除。一般经过3.3个t1/2即认为体 内无蓄积。 4.多次给药,经过4-5个t1/2血药浓度即达到 稳态。
1.个体化给药方案制定的依据资料
(1)所用药物的药动学参数正常值:F、CL、Vd、t1/2、 Ceff、Ctox (2)病人的年龄、性别、体重、用药史、疾病和体征等
(3)实验室检查: Ccr、BUN、血清白蛋白、胆红素、凝 血酶原时间、血清酶活力等
精选ppt
33
2. 计算指标:DL、Dm、τ、D(每次给药 剂量);对治疗窗窄的要监测FI,计算 Cssmin、Cssmax和平均Css
dDu
CLr
dt
C
CLr=(37.5×1000)/0.5/10 =125ml/min

药物动力学

药物动力学

第十六章药物动力学第一节概述一、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内容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体内药量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科学。

它采用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数学的处理方法,结合机体的具体情况,推测药量与时间的关系,并求算相应的动力学参数。

对于指导新药设计、优化给药方案、改进剂型、提供高效、速效、缓释、低毒、低副作用的制剂发挥更到作用。

二、药物浓度与药理作用由于大多数药物的血药浓度与药理作用时间呈平行关系,所以研究血药浓度的变化规律,对了解药理作用强度的变化极为重要,是药物动力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三、几个重要的基本概念(一)隔室模型药物的体内过程一般包括吸收、分布、代谢(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

为了定量地研究这些过程的变化,需建立数学模型,称其为动力学模型,而隔室模型是最常用的模型。

1.单隔室模型单室模型是把机体视为由一个单元组成,即药物进入体循环后迅速地分布于可分布到的组织,器官和体液中,并立即达到分布上的动态平衡,成为动力学的均一状态。

2.二隔室模型双室模型把机体看成药物分布速度不同的两个单元组成的体系称为双室模型,其中一个称为中央室,由血液和血流丰富的组织,器官组成(心、肺、肝、肾等),药物在中央室迅速达到分布平衡,另一室为周边室,由血液供应不丰富的组织、器官及组成(肌肉、皮肤等),药物在周边室分布较慢。

3.此外还有多室模型。

(二)消除速度常数消除是指体内药物不可逆失去的过程,它主要包括代谢和排泄,大多数药物从体内的消除符合表观一级速度过程,其速度与药量之间的比例常数k称为表观一级消除速度常数,简称消除速度常数,其单位为时间的倒数,如分-1、小时-1或天-1等,k值的大小可衡量药物从体内消除速度的快慢。

药物的消除速度常数等于各排泄和代谢速度常数之和。

(三)生物半衰期1.t1/2为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t1/2与K的关系t1/2=0.693/k2.通常药物的生物半衰期t1/2是不变的,(因为一定药物在体内K值是不变的),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生物半衰期。

《药物动力学》课件

《药物动力学》课件
药物动力学PPT课件大 纲
汇报人:
目录
添加目录标题
01
药物动力学模型
04
药物动力学概述
02
药物代谢过程
03
药物动力学参数
05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上 的应用
06
添加章节标题
药物动力学概述
药物动力学的定义
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 的行为和作用机制
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 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 科学
药物动力学的发展历程
19世纪初:药物动力学概念提出 19世纪末:药物动力学理论初步形成 20世纪初:药物动力学实验方法建立 20世纪中叶:药物动力学模型建立 20世纪末:药物动力学计算机模拟技术发展 21世纪初:药物动力学与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等交叉学科融合
药物代谢过程
药物的吸收
吸收途径:口服、 注射、吸入等
药物动力学参数
表观分布容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概念:表观分布容积是指药物在体内分布的体积,通常用Vd表示
计算方法:Vd=Dose/Cmax,其中Dose为给药剂量,Cmax为最大血药浓度
影响因素:药物的脂溶性、血浆蛋白结合率、组织亲和力等
临床意义:表观分布容积是药物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参数,对于药物剂量设计和给药方案制定具有重 要意义。
给药方案的制定和优化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上的应用:根据 药物动力学原理制定给药方案
给药方案的优化:根据患者的个体 差异和病情变化进行优化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给药方案的制定:考虑药物的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上的应用实例: 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治疗
药物疗效的评估和预测
药物动力学模型:描述药 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 代谢和排泄过程

常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包括那些

常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包括那些

常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包括那些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科学。

常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通常包括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血药浓度峰值(Cmax)、时间-浓度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oncentration-Time Curve,AUC)、药物半衰期(Half-life)、总体清除率(Clearance)、体积分布(Volume of Distribution)等。

1.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指药物在体内经过吸收后进入体循环的程度,以百分比表示。

常用的计算方法包括静脉给药和口服给药后药物浓度的比较。

2. 血药浓度峰值(Cmax):指药物在给药后血浆或血清中达到的最高浓度。

Cmax的高低可以反映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经历的代谢和排泄过程。

3.时间-浓度曲线下面积(AUC):是反映药物在体内总体曝露程度的参数,表示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AUC值越大,说明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越长。

4. 药物半衰期(Half-life):指药物浓度降至初始浓度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半衰期可以用来估计药物的消除速度。

5. 总体清除率(Clearance):指药物从体内完全清除的速度。

体内清除药物的总速率等于药物的剂量除以血浆中的平均浓度。

所以清除率可以用来估计药物在体内的排泄速度。

6. 体积分布(Volume of Distribution):描述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广泛程度,计算方法是将药物剂量除以血浆中的初始浓度。

体积分布越大,说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范围越广。

此外,药物代谢动力学还可以进一步计算出其他参数,如药物清除率(Drug Clearance)、血浆蛋白结合率(Plasma Protein Binding),以及药物在肝脏的代谢率等。

这些参数可以帮助评估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并在药物治疗中确定剂量、调整给药方案等方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是指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中的速率和方式。

了解药物代谢动力学对于合理用药和安全用药非常重要,因为药物代谢的速度直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作用时间。

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过程。

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途径进入体内。

不同的给药途径会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

例如,通过口服给药的药物首先要经过胃肠道吸收,然后通过肠道壁进入血液循环。

而经皮给药的药物需要通过皮肤屏障进入血液循环。

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不同组织和器官间的分布。

药物通过血液循环到达不同的组织和器官,如肝脏、肾脏、肺等,从而产生药物在体内的浓度梯度。

药物的脂溶性、蛋白结合率以及组织的血流量等因素都会影响药物的分布。

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化学反应转化为代谢产物的过程。

药物主要在肝脏中进行代谢,但其他组织和器官如肾脏、肠道等也能参与药物代谢。

药物代谢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改变药物的化学结构来提高其水溶性,使其更容易被排泄出体外。

其中,药物代谢的主要途径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和酰基转移等。

排泄是指药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

主要通过肾脏、肝脏、肺和肠道四个途径排出。

药物在肾脏中通过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分泌和再吸收等过程,经尿液排出体外。

肝脏通过胆汁分泌药物代谢产物,然后经肠道排出。

肺脏通过呼吸作用排出药物气体和挥发性物质。

肠道的排泄主要通过粪便排出。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可以通过测定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变化来获得。

主要有口服给药后的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和尿液中的药物代谢产物浓度变化。

通过分析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变化可以获得药物的代谢速率(代谢净速度),以及代谢的半衰期、清除率等参数,从而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知识对于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了解药物的代谢特点可以预测和调整药物的剂量、给药方式和给药时间。

对于肝功能或肾功能受损患者,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可以帮助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予频率,避免药物在体内积累和毒副作用的发生。

药物动力学复习题

药物动力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1.PK-PD模型:将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结合起来,增加作用部位的效应室,组成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简称~2.药物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描述药物在体内动态变化规律的学科。

3.治疗指数(TI):系指药物中毒或致死剂量与有效剂量的比值。

对于临床实用药物,指不良反应的最大血药浓度(即最低中毒浓度)与产生治疗效应的最小血药浓度(最低有效血药浓度)的比值。

4.固定效应:是指年龄、体重、身高、性别、种族、肝肾功能等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这些因素是相对固定的,固定效应用参数θ表示,在回归方程中用来估算药物动力学参数的均值。

5.单室模型:给药后药物一经进入血液循环,即迅速分部到全身,达到动力学的“均一状态”,此时,整个机体可视为一个隔室,依此建立的药动学模型,称为单室模型。

6.生物等效性:是指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试验条件下,给以相同剂量,反映其吸收程度和速度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无统计学差异。

7.清除率(CL):单位时间从体内消除的含药血浆体积,或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的药物表观分部容积。

8.生物利用度:指剂型中的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与程度。

9.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当血药浓度达到稳态后,在一个剂量间隔时间内(t=0→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除以间隔时间τ所得的商称为~10.群体:是指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研究对象的全体11.滞后时间(t0或t log):是指给药开始至血液中开始出现药物的那段时间。

12.蓄积系数:又叫蓄积因子,系指稳态血药浓度与第一次给药后的血药浓度的比值,以R表示13.负荷剂量:在临床用药实践中,为尽快达到有效治疗目的,通常第1次给予一个较大的剂量,使血药浓度达到有效治疗浓度,之后再按给药周期给予维持剂量,使血药浓度维持在有效治疗浓度范围这个首次给予的较大剂量称为负荷剂量,又称首剂量。

14.稳态血药浓度:药物进入体内的速率与从体内消除的速率相等时的血药浓度。

药物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听上去好像是科学家们的专利,但其实它们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想象一下,你感冒了,医生给你开了药,你是不是也想知道这个药到底是怎么在你体内工作的?那就让我们从头说起,轻松聊聊这两位科学界的“老朋友”吧。

1. 药物动力学的基本概念1.1 什么是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药物在体内是如何运动的。

想象一下,药物就像一位舞者,走进你的身体,在各个角落跳舞。

它的舞蹈包括几个步骤: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听起来复杂,其实就是药物是怎么进入你体内、在体内传播、被处理和最终被排出去的。

1.2 药物的吸收和分布说到吸收,药物就像一颗颗小水滴,进到你的身体里。

你吃药后,胃肠道就像个热锅上的蚂蚁,忙着把药物吸收到血液里。

不同的药物吸收速度也不一样,有的快得像闪电,有的则慢得像蜗牛。

而一旦药物进了血液,接下来就是分布。

药物就像个快递小哥,奔波在全身各处,有的直奔目标,有的可能在你肚子里晃荡半天。

2.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奥秘2.1 药物的代谢接下来,咱们要说的就是药物的代谢了。

这一过程可以理解为药物在你体内的“美容院”,在这里,药物被“打磨”、被“加工”,最终变得“适合出门”。

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肝脏就像个大工厂,忙着把药物转化成各种代谢产物。

有的药物在这里会变得更活跃,有的则会被“废弃”,准备排出体外。

2.2 药物的排泄说到排泄,那可是个不得不提的环节。

药物的代谢产物最终会通过尿液、汗水、甚至是呼吸排出体外。

你知道吗?有时候,药物的气味也可能通过呼吸释放出来,真是“内外兼修”啊!排泄的速度因人而异,跟你身体的代谢能力、喝水的多少、甚至饮食习惯都有关系。

3. 影响药物动力学的因素3.1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身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药物在你身上的表现可能大相径庭。

有些人可能对某种药物“特效”,而有些人却“毫无感觉”。

这就好比你去参加派对,有的人一杯酒就能嗨到天边,而有的人喝了半天还没感觉到热乎乎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章 药物动力学第一节 概述 一、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内容 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体内药量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科学。

它采用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数学的处理方法,结合机体的具体情况,推测体内药量(或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并求算相应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定量地描述药物在体内的变化规律。

二、血药浓度与药理作用 在药物动力学的研究中,常在给药后按不同时间间隔采血作药物浓度测定,以了解体内药物动力学规律性。

也可测定尿液或唾液中的药物浓度来研究药物动力学规律的(当然也可以在给药后测定尿液或唾液中的药物浓度来研究药物动力学规律)。

因为大多数药物的血药浓度与药理效应间呈平行关系。

相同的血药浓度在不同的科属动物中得出的药理反应极为相似。

所以研究血药浓度的变化规律对了解药理作用强度的变化极为重要,这是药物动力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三、基本概念 (一)隔室模型 药物的体内过程一般包括吸收、分布、代谢(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

为了定量地研究药物通过上述过程的变化,首先要建立起研究的模型。

用数学模拟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速度过程而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称为药物动力学模型。

隔室模型是最常用的药物动力学模型。

由于药物的体内过程十分复杂,要定量地研究其体内过程是十分困难的。

故为了方便起见,常把机体划分成由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单元构成的体系,然后研究一个单元内,两个或三个单元之间的药物转运过程。

在药物动力学中把这些小单元称为隔室(亦称房室),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可看成是隔室间转运,这种理论称为隔室模型理论。

在药物动力学研究中,为了简化处理过程,常将那些分布转运速度相近的组织和器官划归为一个室。

当然,这种划分也是相对的,还要取决于药物本身的性质,如其油/水分配系数,与各组织的亲的力等。

例如对于一个易透过血脑屏障的脂溶性药物,脑属于中央室,而对于一个极性较大的药物,脑则是周边室。

1.单隔室模型 单隔室模型是把机体视为由一个单元组成,即药物进入体循环后,迅速地分布于可分布到的组织,器官和体液中,并立即达到分布上的动态平衡,成为动力学上的所谓“均一”状态,此时,可视机体为单隔室模型或单室模型。

符合一隔室模型特征的药物称一隔室模型药物。

2.二隔室模型 把机体看成药物分布速度不同的两个单元组成的体系,称为二隔室(或双室)模型。

其中一个房室称中央室(中室),它是由血液和血流非常丰富的组织,器官等组成,如心脏,肺脏,肝脏及肾脏等,药物在血液与这些组织间的分布迅速达分布上的平衡。

另一隔室称为周边室(外室),它是由血液供应不丰富的组织,器官等组成,如肌肉,皮肤,骨骼,皮下脂肪组织等,血中的药物向这些组织分布较慢,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分布上的平衡。

符合二隔室模型特征的药物称二隔室模型药物。

3.多隔室模型 二隔室以上的模型叫多隔室模型,它把机体看成药物分布速度不同的多个单元组成的体系。

如三隔室模型是在二隔室模型的基础上,将周边室进一步划分为周边一室(浅周边室)和周边二室(深周边室),分别代表完成分布较陕和分布较熳的组织和器官。

三隔室模型示意图见下图。

(二)消除速度常数 消除是指体内药物不可逆失去的过程,它主要包括代谢和排谢。

大多数药物从体内的消除符合表观一级速度过程,其速度与药量之间的比例常数K称为表观一级消除速度常数,简称消除速度常数,其单位为时间的倒数,如分-1,小时-1或天-1等。

k值大小可衡量药物从体内消除速度的快慢。

药物从体内消除途径有经肾脏排泄、胆汁排泄、肝脏代谢及肺部呼吸排泄等。

药物消除速度常数等于各排泄和代谢过程速度常数之和: 即k=k b+k e+k bi+k lu+ …… 式中,k e为肾排泄速度常数,k b为肝代谢速度常数,k bi为胆汁排泄速度常数,k lu为肺排泄速度常数。

因消除速度常数具加和性,所以可根据各个消除途径速度常数与K的比值,求得各个途径消除药物的分数。

(三)生物半衰期 生物半衰期(t1/2)简称半衰期,即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以t1/2表示。

单位为时间,如天,小时,分等。

药物的生物半衰期与消除速度常数一样,可以衡量药物消除速度的快慢,它与消除速度常数之间的关系为: 药物的生物半衰期长,表示它在体内消除慢,滞留时间长。

因此,测定药物的生物半衰期,对于确切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蓄积程度,特别是确定多剂量给药间隔以及器官病变时给药方案的调整都有很大价值。

依半衰期的长短可将药物分为t1/2<1小时,称为极短半衰期药物;t1/2在1~4小时,称为短半衰期药物;t1/2在4~8小时,称为中等半衰期药物;t1/2在8~24小时,称为长半衰期药物;t1/2>24小时,称为极长半衰期药物。

(四)清除率 对于整个机体或机体内某些消除器官,组织中药物的清除率,是指机体或机体的上述部位在单位时间内清除掉相当于多少体积的流经血液中的药物,它常用符号Cl表示,单位是体积/时间,其表达式为: 式中,-dX/dt代表机体或消除器官中单位时间消除的药物量,除以C后,换算为体积数,这个式子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关系式,从这个式子可知,机体或机体某消除器官中药物的清除率是消除速度常数与分布容积的乘积。

所以清除率参数综合包括了速度与容积两种要素,同时它又具有明确的生理学意义。

因此,在药物动力学的研究中十分重要,特别是在研究生理模型时是不可缺少的参数。

第二节 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 药物进入体内后迅速分布到可分布到的机体各部位,在血液,组织与体液之间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均一”状态,此种将整个机体作为一个隔室处理的模型叫单室模型。

但要注意“均一”并不意味着各器官,组织或体液药物浓度相等,而只说明各组织或体液达到了动态平衡。

同时血浆中药物浓度的变化,基本上只受消除速度常数的影响。

一、血药浓度法进行药物动力学分析 (一)药物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对于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我们可以建立模型: 由于静注给药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只有消除,而消除过程按一级速度过程进行,即药物消除速度与体内药量的一次方成正比,故可得出如下微分方程: 此公式为单室单剂量静脉注射给药后血药浓度经时过程的方程式,最为常用,它可用来求算动力学参数。

(二)药物动力学参数的求算 由上式可知,以lgC对t作图可得一条直线,其斜率为b=-k/2.303,由此可求得k值,再求得生物半衰期(亦称为消除半衰期)t1/2=0.693/k;其截距a=lgC0,由此可求得C0;再由式求得V=X0/C0。

图 单室模型静脉注射lgC-t图 二、尿药数据法进行动力学分析 药物从体内消除有经肾排泄和肾外途径消除,如下图所示K e和K nr分别为肾排泄速度常数和肾外消除速度常数,X u和X nr分别为原型药物从尿中排泄量和肾外消除量。

用尿药数据法求动力学参数,条件是大部分药物以原型从肾排出,而且药物的肾排泄过程符合一级速度过程。

尿药排泄速度法 已知尿药排泄速度符合一级速度过程,即dX u/dt 与体内药量成正比,用下式表示: 将式中的X代入,得 上式取对数,得 根据式,对t作图可得一条直线,斜率为-k/2.303,由此可见,k值即可从血药浓度也可以从尿药排泄数据求得。

从直线的截距可求得肾排泄速度常数ke。

第三节 单室模型静脉滴注给药 静脉滴注也称输液,是临床上抢救危重患者的一种有效的给药方式。

下面讨论单室模型药物恒速静脉滴注给药动力学。

一、以血药浓度法建立的药物动力学方程 恒速静脉滴注指药物以零级速度k0输入体内,以一级速度k消除,其体内过程见图。

图 单室模型恒速静脉滴注给药体内过程示意图 药物恒速静脉滴注时体内药量的变化速度为: 式中:k0为零级滴注速度,以单位时间的输入量表示。

为了求得体内药量与时间t的关系式,将式进行积分得 为恒速静脉滴注体内药量与时间的关系式。

用血药浓度表示: 二、稳态血药浓度 以血药浓度C为纵坐标,时间t为横坐标作图,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见图。

图 单室模型静脉滴注C-t图 由图可见,在开始静滴后的一段时间内,体内血药浓度急剧上升,以后上升速度减慢,随着t的增大,血药浓度达到恒定,即滴注速度等于消除速度,这时的血药浓度称稳态血药浓度或坪浓度,以C SS表示,由可得 即: 由式可见,C SS大小与k0成正比,与k成反比。

表明,随着滴注速度的增大,稳态血药浓度也增大。

因而在临床上要获得理想的稳态血药浓度,就必须控制滴注速度,即控制给药剂量和滴注时间。

从静滴开始至达稳态血药浓度所需的时间长短决定于药物的消除速度k值的大小(或生物半衰期的长短)。

设X SS为稳态开始至达稳态时的体内药量,则,可以进一步变化为如下形式:,即: 因此,稳态时血药浓度和体内药量保持恒定不变。

三、达稳态血药浓度的分数fss 四、静滴停止后计算动力学参数 (一)稳态后停滴 当滴注达稳态后,停止滴注,任其血药浓度下降,此时血药浓度变化相当于快速静注后的变化。

血药浓度的经时过程方程式为: (二)稳态前停滴 在静脉滴注达稳态前,停止滴注,体内血药浓度的变化与稳态后停药的变化类似,只是停药的时间不同,停药时的血药浓度不同,设T为滴注时间,则停药时的血药浓度为,在此后的血药浓度C’的变化过程为: 将上式两边取对数,得: 以logC’对t’作图,可得一条直线。

该直现的斜率为(-k/2.303),从斜率可求得k值,从截距可求算V值。

五、静脉滴注和静脉注射联合用药 许多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为稳态水平,而欲达稳态的90%~99%则需3.32~6.64个t1/2。

如半衰期为4小时,药物达稳态90%就需13.28小时,故一般半衰期大于0.5小时的药物单独用静滴给药意义不大。

欲克服这一缺点,通常是先静注一个大剂量,使血药浓度立即达稳态浓度。

这个大剂量称首剂量或者负荷剂量,随后恒速静滴,维持稳态浓度。

负荷剂量 可按下式计算: 所以,静脉注射和静脉滴注联合给药后,体内药量经时过程方程式为静注和静滴方程式之和,即: 将式代入,得: 由式我们可知: 故而有: 由式可见,静脉滴注前同时静脉注射负荷剂量使达稳态,则体内药量在整个过程中是恒定的。

即第四节 单室模型单剂量血管外给药 前面讨论的是药物直接进入身体,如静注、恒速静滴等方式给药。

现在讨论的是血管外给药,包括口服、肌注、直肠给药等。

血管外给药时,药物进入体内的速度接近一级速度,故一般以一级速度处理吸收过程。

药物的消除仍为一级,其模式图如下图所示。

图 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示意图 一、以血药浓度法建立的药物动力学方程 式中ka为一级吸收速度常数、Xa为吸收部位的药量。

由于 故有: 解微分方程式,满足t=0、X=0时的解,再乘以吸收分数F,既为: 两边除V,得单室单剂量血管外给药的C-t公式 图 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logC-t图 二、药物动力学参数的求算 残数法求吸收速度常数ka 将式减去,得到仅含e-kat指数相的残数浓度Cr的方程, 将两边取对数,得: 以logCr对t作图,可得一条以(-ka/2.303)为斜率的直线(称为残数线),通过斜率可求得吸收速度常数ka,截距同样为,从而可求得V。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