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附答案详细解析

合集下载

2014四川高考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4四川高考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语文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27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眼睑(jiǎn)哺育(bǔ)扎辫子(zā)亘古未有(gân)B.嫩绿(nân)铲除(chǎn)紧箍咒(kū)一蹴而就(cù)C.抽噎(yē)迸裂(bâng)户口簿(bù)不屈不挠(náo)D.愤懑(mân)要挟(xía)绊脚石(bàn)恃才傲物(shì)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打蜡顷刻生死攸关口干舌燥B.飙升印证贻养天年扶摇直上C.巨擘清彻历久弥新所向披靡D.皱褶荧屏风生水起精简机构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李劼人偏爱用四川方言写作,这和他从小生活中成都分不开,他爱到茶馆听评书,评书艺人生动幽默的话语,就成了他今后文章中的语言。

B.生态走廊如果建立得当,能够在不影响人类居住区域的前提下将隔离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从而将大大提升野生动物种群的稳定性。

C.熊猫饮水,颇似酒徒贪杯,,它总是喝得肚皮隆起,然后安之若素地拖着笨拙的身躯,一摇一摆地向远处的箭竹林走去。

D.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弹棉花、补锅钉碗等许多曾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老行业正逐渐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城镇建设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构建生态与文化保护体系,实现城镇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B.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太阳神鸟”金箔,是古蜀国黄金工艺辉煌成就的典型代表,以其精致和神秘展示了古蜀人的智慧和魅力C.全国规模最大的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已经收藏了10万多号标本,这些标本几乎覆盖了所有中国的两栖爬行动物种类。

D.音乐剧是19世界末诞生的,它具有极富时代感的艺术形式和强烈的娱乐性,使它成为很多国家的观众都喜欢的表演艺术。

中考现代文阅读《大美如斯长白山》答案及解析

中考现代文阅读《大美如斯长白山》答案及解析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案及解析】大美如斯长白山任林举将近十月,长白山上的草,早早地黄了。

穿过海水般碧蓝的天空和梦一般洁白的云帆,阳光温暖地播洒下来,将苍翠的针叶林带和赭红色苔原带之间的广大地域,涂抹成一片耀眼的金黄。

零零落落的岳桦树因为脱尽了叶子而露出洁白的枝干,沿山坡逶迤铺展的秋草则如某种巨大动物的金色皮毛,在微风中熠熠闪光,一直延伸至远处那道隆起的山岭。

其实,走在长白山的山脊之上,就已经走在了天空之中。

举头仰望,不染纤尘的穹顶似已伸手可及,转腕之间,扯去那层柔滑如真丝般蓝色的天幕,似乎就可摘得藏于其后的那些银光闪闪的星星。

再回首,遥看四野以及山下的房舍树木,已然一片苍茫,烟岚下,浑然一团,不过是一片失去了形态和质感的墨迹而已。

及至峰顶,揽蔚蓝澄澈的天池水为镜以自照,却看不到自我的形象或形态。

【甲】对面的崖顶上已经覆盖了一层皑皑白雪,白雪下赤色的岩壁鲜艳如花,而岩壁下的天池水却装着整整一个深不见底的蓝天。

那么,我呢?或许因为山的托举,或许因为长久的凝神伫立,已然成为山的一部分。

忽而有风,从难以判断的方位轻轻拂过天池,原本晶莹如玉的湖面顿起一片波光粼粼的皱褶。

蓝色的水体和洁白的云影递如某种起了微澜的情感,久久不能平静,如悲,如欣,又如悲欣交集....。

难道说,这就是此山此刻传递给人们的情绪吗?我们的一个四季轮回,对于长白山来说,不过是一个晨昏;而一个昼夜,则不过是它短暂得无法计量的一瞬。

我们这嘈杂的人群,就算在山中做永日的停留,也敌不过它一眨眼睛!也许只那么一眨,我们即如从它眼前奋力飞闪的小虫,一去便再无影踪。

我们来过,却如同未曾来过;我们沉思,却始终不懂山的心意。

【乙】这座大山的“心”愈发深奥而不可猜测;或许,我们的眼,只能在事物的表象上往来穿梭。

于是,当我凝立于天池之畔,便索性循着风隐去的方位放眼远眺。

目光所抵,正是天豁峰和龙门峰中间的宽大缺口。

其间,有一水自天池浩荡而出,曰“通天河”。

通天河翻滚激荡,过天门纵身一跃,又化作飞沫流泉的长白瀑布。

《山水》阅读训练及答案

《山水》阅读训练及答案

山水李广田先生,你那些记山水的文章我都读过,我觉得那些都很好。

但是我又很自然地有一个奇怪的念头:我觉得我再也不愿意读你那些文字了,我疑惑那些文字都近于夸饰,而那些夸饰是会叫生长在平原上的孩子悲哀的。

你为什么尽把你们的山水写得那样美好呢?难道你从来就不曾想到过,就是那些可爱的山水也自有不可爱的理由吗?我现在将以一个平原之子的心情来诉说你们的山水:在多山的地方行路不方便,崎岖坎坷,总不如平原上坦坦荡荡;住在山圈里的人很不容易望到天边,因为乱山遮住了你们的望眼;万里好景一望收,是只有生在平原上的人才有这等眼福;你们喜欢写帆,写桥,写浪花或涛声,但在我平原人看来,却还不如秋风禾黍或古道鞍马更为好看,而大车工东,恐怕也不是你们山水乡人所可听闻。

此外,似乎还应该有许多理由。

我原是要诉说平原人的悲哀呀,我读了你那些山水文章,我乃想起了我的故乡,我在那里消磨过十数个春秋,我不能忘记那块平原的忧愁。

我们那块平原上自然是无山无水,然而那块平原的子孙们是如何地喜欢一洼水,如何地喜欢一拳石啊。

那里当然也有井泉,但必须是深及数丈之下才能用桔槔取得他们所需的清水,他们爱惜清水。

孩子们巴不得落雨天,阴云漫漫,几个雨点已使他们的灵魂得到了滋润,一旦大雨滂沱,他们当然要乐得发狂。

他们在凡有积水的地方做种种游戏,即使因而为父母所责骂,总觉得一点水对于他们的感情最温暖。

有远远从水乡来卖鱼蟹的,他们就爱打听水乡的风物。

有远远从山里来卖山果的,他们就爱探访山里有什么奇产。

曾经去过远方的人回来惊讶道:“我见过山,我见过山,完全是石头,完全是石头。

”于是听话的人在梦里画出自己的山峦。

他们看见远天的奇云,便指点给孩子们说道:“看啊,看啊,那像山,那像山。

”孩子们便望着那变幻的云彩而出神。

平原的子孙对于远方山水真有些好想象,而他们的寂寞也正如平原之无边。

自从我们的远祖来到这一方平原,在这里造起第一个村庄后,他们就已经领受了这份寂寞。

他们在这块地面上种树木,种菜蔬,种各色花草,种一切谷类,他们用种种方法装点这块地面。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押题卷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押题卷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押题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人类是从混沌的自然中走出来的,最终仍要回到自然中去,但那已是深情的、充满灵性的自然,这一切都源于山水审美意识的觉醒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山水文学的诞生。

纵观中国山水文学长达一千余年的发展历程,其美学价值在多个方面。

中国山水文学提供了心物融通、人与自然一体化的途径。

山水文学的发生是以人与自然的同一性为基础和前提的。

在这个过程中,东晋诗人、史学家袁山松在《宜都山川记》中提出的“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具有不可忽视的特殊意义。

“惊知己”不只是属于山水,同时也属于人,只有彼此都“惊知己”,为获得“知己”而庆幸,人与山水才能达成真正意义上的融通与共识。

它表明,在这一时期,山水自然已不是作为人的对立面存在,而是和人在心灵上达成共识。

一如钱锺书先生所说:“我心如山水境”“山水境亦自有其心,待吾心为映发也”(《谈艺录》)。

山水美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而是主客观的结合。

山水审美的最高境界——心物感通、心物交融、心与物游的产生,是深刻体味对象、在对象中发现心灵、发现生命的结果,它构成了中国人独有的生命境界。

这个境界晶莹皎洁,充满情韵,透现出了审美主体的智慧及对宇宙自然至情至理的参透和感悟,也使中国人养就了一种能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却不傲睨于万物的洒脱又深情的胸襟。

山水审美所发生的这种带有根本性的转变,预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山水文学将要在晋宋时期诞生。

中国山水文学提供了在自然感发下心灵美的艺术呈现的文学载体。

山水文学不只是表现自然美,更在于表现由自然美所激发的心灵感受,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堪称范例。

其不仅体现了诗人想从自然中寻找慰藉,更体现了物我融通后心灵世界的盈实、朗阔。

欣赏山水风光,赞美自然景色,实则也是欣赏、赞美生命自身。

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山水画的意境》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山水画的意境》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山水画的意境》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山水画的意境李可染①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②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

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③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

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深厚的友情。

④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

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

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

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

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⑤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⑥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我们不能设想齐白石画虾,在看一眼、画一笔的情况下能画出今天这样的作品来;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

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文言文多文本阅读:山水藉文章以显,文章亦凭山水以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多文本阅读:山水藉文章以显,文章亦凭山水以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多文本阅读:山水藉文章以显,文章亦凭山水以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

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

林木高茂,略尽冬春。

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

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其迭鳄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

目所履历,未尝有也。

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 材料二: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

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绰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贞;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主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

是以君子见大水观焉尔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杂言》) 材料三:嗟乎!山水文章,各有时运。

山水藉文章以显,文章亦凭山水以传。

士即负旷世逸才不得云海荡胸无以发其钦崎历落之思飞扬拔扈之气。

至于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若无骚人墨客,登放其间,携惊人句,搔首问青天,则终南太华,等顽石耳。

顾亦有时运不相值者,诗书之子,闭置一室,目极千里,虽丘陵培壤,如蓬莱方丈,几望见之而已。

山水无缘,文章有命,则奈之何。

(节选自尤侗《天下名山游记·尤序》,有删改)10.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士即负旷世A逸才B不得C云海荡胸D无以发E其钦崎F历落之思G飞扬拔扈之气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绝,意为极,与《赤壁赋》中“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绝”含义不同。

讨论:《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郁达夫(2014年高考四川卷)

讨论:《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郁达夫(2014年高考四川卷)
D.本文以吃饭为例表现人类喜新厌旧的特性,以“小市民的窗槛栽花”为例,表明凡夫俗子也能欣赏自然美,具有生活气息。
E.本文谈古论今,写人写己,由景物而人生,从山水而艺术,紧扣自然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16、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17.文章第⑧段写“我”在濑户内海旅行,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8.文中说:“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请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有说服力。
①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郁达夫《故都的秋》)
所以做题时不能脱离文章。
子桃夭·雪殇(2280118853) 20:11:45
A并非启发人思考人生,而是启发人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
C也是错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花飞┏^ω^?化肥
A、C。
C关于清凉散的解释有问题。
沉沉
A、C。
A没有启发人生意义,只是告诉读者自然景物山水与人生、艺术有着莫大的关系。
讨论:《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郁达夫(2014年高考四川卷)
张老师(924559871) 19:59:54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郁达夫
①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的起源是根据于模仿本能的学说,到现还没有绝迹;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出“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虽则说得太独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大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2014高考散文答案汇总含解析 (3)

2014高考散文答案汇总含解析 (3)
1)
①将过去的回忆与当下的情思区 别开来;②直述其情其事,省去 文字过渡;③扩充文章的思想内 涵。(6分)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 即可。
:Hale Waihona Puke 答:第一问:①南方老城的雨,给他留 下了古旧、神秘的童年记忆;②川滇边 界山区的雨,给他留下了特殊年代苦味 的记忆;③陕北高原的雨,给他留下了 农村生活绿草般温馨的记忆。(6分)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第二问:听雨就是听一个人的心声, 听一个时代发展变化的脚步声。(2分) 意思答对即可。
《粮食》(2014湖南)
答案】①以人们日常见面的问候语开篇, 亲切自然。②通过对这种问候语不同态度的 对比,引出粮食话题,突出其重要性。 【解析】以问候语开篇及其作用,对比 引出话题及其作用。文本与术语要有机结合 试题分析:对“第一自然段”的写法进 行分析,既要从内容本身出发,又要充分考 虑到下文对这个故事的感慨的内容。作用上, 要同时考虑到结构和内容两方面。
2014 福建卷《祖屋》
祖屋(福建)
答案】【要点】①对祖屋的依恋,对祖屋及其中 人与事物的怀念;②对祖屋始终如一的挚爱。 (意思对即可)
2014 山东卷 《浣花草堂》
【答案】①杜甫有惊人的才华和严肃的创作态度。②杜甫 具有清疏、朴实的精神气质。③杜甫是一个勤恳的诗人。 ④杜甫热爱美好的大自然与安宁和平的生活。⑤杜甫描写 自然风物的诗歌同样具有巨大成就。(答出其中的任意4 点即可) 【解析】此类概括内容的题目,答题思路是:要根据题意 确定要概括的内容所在的范围,然后逐条概括,写清序号 答题,使之条理。题目中“对杜甫”“新的认识”,“新” 相对于其他人或自己过去的“旧”, 原文中“新”体现 不明显,所以考生应该将作者对杜甫的所有认识逐一概括 出来。答题范围可以排除作者写自己行踪和景物的语段, 从作者议论分析抒情的句子找相关的信息。概括题一般是 4分题,概括两点的可能性最大(个别有四条或三点的), 为了保险些,应该尽量多的找全面,但要避免重复同一点。 写清序号会使卷面更清晰。

2014高考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2014高考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18.文中说:“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 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请结合本文和下面 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就话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 阐述合理,有说服力。 ①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 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潜意识下并且还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 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 方。(郁达夫《故都的秋》) ②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 于他们对自然有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 我的趣味;他们随手写来,都成妙谛,境与神会, 真气仆人。(宗白华《轮<世说新语>和晋人的 美》)
示例一:这句话点明了自然山水与艺术、人 生的紧密关系。山水以及自然景物,会影 响艺术与人生;而对待艺术与人生的态度, 同样会使自然山水染上人化的色彩。陶渊 明、谢灵运等人,能发现自然的美好,忘 却尘世的烦忧,因而写出“悠然见南 山”“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等清新 自然的诗行。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写 “扫帚的丝纹”,细腻、清闲却不免有些 落寞,自然外物因为点染上他独特的情绪 色彩,具有生命的气息。
16.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 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①留意自然的丰富与变化,做有准备的欣赏者。 ②不为世俗所累,主动寻访山水佳处。 ③保存美好本性,在生活中欣赏自然。
17.文章第⑧段写“我”在濑户内海旅行,有 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①生动表现物我两忘的感受,突出自然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大; ②以个人体验进一步印证山水佳处对心灵的陶 冶作用,亲切自然,更具有说服力; ③上承古人游览经历,下与登临崂山等相呼应, 行文详略有致,富于变化。
示例二:欣赏山水自然的心情与欣赏艺术、 人生的心情是同一的。因为艺术与人生是 山水自然的映照,人对于山水自然的欣赏 态度也恰恰是人对于人生与艺术的态度。 能认识山水与自然的美好、博大与威力的 人,对于艺术与人生才能获得超越世俗的 认识,才能如孔夫子、太史公那样领悟人 生,寻求精神价值的实现,才能像陶渊明、 谢灵运、郁达夫那样在山水自然的流连忘 返中物我两忘,写出“境与神会,真气仆 人”的佳作。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19.通读全文,用一句话简要表述作者所理解的“废 墟”。(3分) 废墟指含有历史文化背景、具有文物价值和美学内 涵的建筑遗存。 20.文章勾勒了欧洲自近代以来理解“废墟”过程中 的三个重要历史节点,请分别概括三个节点中人们 对“废墟”的不同审美感悟。(6分)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从废墟中引发了思古的幽情和 创作的热情,生成了残缺美意识。 (浪漫主义运动阶段)人们在废墟中寄托了缅怀田园, 喜妤远古,追求神奇和神秘的审美理想。 (1820年“断臂维纳斯”的发现)使人们深化了对废 墟残缺美的认识。
示例一:这句话点明了自然山水与艺术、人 生的紧密关系。山水以及自然景物,会影 响艺术与人生;而对待艺术与人生的态度, 同样会使自然山水染上人化的色彩。陶渊 明、谢灵运等人,能发现自然的美好,忘 却尘世的烦忧,因而写出“悠然见南 山”“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等清新 自然的诗行。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写 “扫帚的丝纹”,细腻、清闲却不免有些 落寞,自然外物因为点染上他独特的情绪 色彩,具有生命的气息。
21.本文认为,已成废墟的圆明园遗址不应重 修。你是否同意这种意见,说明你的理由。 (5分) 同意。圆明园凝聚着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 辛劳,残缺的圆明园能引起人们痛惜,让人 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它带着岁月的沧桑, 能唤起人导。
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引出话题,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 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第二部分: 2、要欣赏山水自然就必须关注自然的变化。 3、自然是伟大的,人们不会对它喜新厌旧。 做一个有准备的欣赏者。 第三部分:第4、5段意在表明现在很多人被世俗所牵累而 无法感受山水之美。 第6段中提到我们这种庸人,还是上山水佳处寻生活为好。 第7段举圣人去山水佳处事例说明观点。 第8段举自己去濑户内海去旅行事例说明论点。 第四部分:意在说明我们要做到欣赏山水就必须保存我们 的本性和天良。

最新九年级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带解析

最新九年级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带解析

最新九年级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带解析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颜景龙①中国山水画可谓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

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

意境是艺术的灵魂。

我们欣赏画时,时常为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为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②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

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

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

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飘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

空灵之关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③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

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

”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芜的世界,而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从元朝的倪瓒,明清时期的董其昌、石涛等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

④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

不论《春山烟雨》还是《春浦帆归》,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

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

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上,诗情与画意交融。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诗画的一致,是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

唐人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彰显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

现代文阅读《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附答案详细解析

现代文阅读《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附答案详细解析

现代文阅读《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附答案详细解析现代文阅读答案详细解析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郁达夫①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的起源是根据于模仿本能的学说,到现在还没有绝迹。

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出“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

虽则说得太独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大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

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②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它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的。

就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的日出,中午的晴空,傍晚的日落,都是最美的景象;若再配上以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及一切人造的建筑园艺,或种植畜牧的产物,如稻麦牛羊飞鸟家畜之类,则一日之中,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与四季寒暖的更迭了。

③我们人类都有一种特性,就是喜新厌旧,每想变更。

一碗最珍贵最可口的菜,若每日吃着,到了后来,宁愿去换一碗粗肴淡菜来下饭。

唯有对于自然,就决不会发生这一种感觉,太阳自东方出来,西方下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我们可没有听说有厌看的。

还有月亮,初一出,月半圆,月底全没有,而无论哪一个人,看了月亮,总没有不喜欢的。

自然的伟大,自然的与人类有不可须臾离的关系,就此一点也可以看出来了。

④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

不过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美景;有些人习以为常,虽在欣赏,也没有欣赏的自觉。

更有些人,将自然范围限制得很小,以为能如此这般的欣赏,自然景物就尽在他们的囊中了。

⑤我从前有位同事,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升官发财为唯一的人生乐趣,现在居然位至极品,财积到几百万了,但他唯一娱乐,还是出外则装学者的假面,回家则翻英国银行的存折。

对于自然山水,非但不晓得欣赏,并且还视若仇敌似的。

对于这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

2017届高考散文阅读郁达夫《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2017届高考散文阅读郁达夫《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16.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 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答案: ①留意自然的丰富与变化,做有准备的欣赏 者。 ②不为世俗所累,主动寻访山水佳处。 ③保存美好本性,在生活中欣赏自然。
17.文章第⑧段写“我”在濑户内海旅行,有什么作 用?请简要分析。(6分) 考点: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解析:作用题的答题思维可以从内容、结构、表达技 巧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⑥自然景物所包涵的方面,原是极博大、极广阔的; 像上面所说的天地岁时、社会人事,静而观之,无一 不是自然,无一不可以资欣赏,但这却非要悠闲自得, 像朱夫子那样的道学先生才办得到;至于我们这种庸 人,要想得到些自然的美感,还是上山水佳处去寻生 活,较为直截了当。 ⑦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 完美,最深刻的地方。孔夫子到了川上,就觉悟到了 他的栖栖一代,猎官求仕之非;太史公游览了名山大 川,然后才死心塌地,去发愤而著书。可知我们平时 所感受不到的自然的威力,到了山高水长的风景聚处, 就会得同电光石火一样,闪耀到我们的性灵上来。
2017届高考散文阅读训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郁达夫《山水及自然景物 的欣赏》 2014年四川高考题
青岛崂山(海上第一名山)崂顶海拔1132.7米
黄山
温州雁荡山
雁荡山风景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郁达夫 ①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的起源是根据 于模仿本能的学说,到现在还没有绝迹;论客的富有独断性者,甚至 于说出“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虽则说得太独断,太笼统;但 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 响,绝大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 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②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他的美 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的;就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的日出,中午 的晴空,傍晚的日落,都是最美也没有的景象;若再配上以云和影的 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及一切由人造的建筑园艺,或种植畜牧的产 物,如稻麦牛羊飞鸟家畜之类,则仅在一日之中,就有万千新奇的变 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或风、雷、雨、雪的突变, 与四季寒暖的更迭了。 ③我们人类都有一种特性,就是喜新厌旧,每想变更。一碗最珍 贵最可口的菜,你若每日吃着,到了后来,也觉得宁愿去换一碗粗肴 淡菜来下饭;唯有对于自然,就决不会发生这一种感觉,太阳自东方 出来,西方下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我们可没有听见说有厌看白 天晚上的一定轮流而去自杀的人。还有月亮,初一出,月半圆,月底 全没有,无论哪一个人,看了月亮,总没有不喜欢的。自然的伟大, 自然的与人类有不可须臾离的关系,就此一点也可以看出来。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2014四川卷答案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2014四川卷答案

• 示例二:欣赏山水自然的心情与欣赏艺术、 人生的心情是同一的。因为艺术与人生是 山水自然的映照,人对于山水自然的欣赏 态度也恰恰是人对于艺术与人生的态度。 能认识山水自然之美好、博大与威力的人, 对于艺术与人生才能获得超越世俗的认识, 才能如孔夫子、太史公那样领悟人生、寻 求精神价值的实现,才能像陶渊明、谢灵 运、郁达夫那样在山水自然的流连忘返中 物我两忘,写出“境与神会,真气扑人” 的佳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17.[答案] ①生动表现物我两忘的感受,突 出自然的伟大;②以个人体验进一步印证 山水佳处对心灵的陶冶作用,亲切自然, 更具说服力;③上承古人游览经历,下与 登临崂山等相呼应,行文详略有致,富于 变化。 • [解析] 首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①承上启 下;②前后照应;③点明中心主旨。其次, 在内容上,我们要考虑文段本身叙述的内 容是什么。然后,我们将结构和内容结合 起来思考,得出答案。
2014四川卷-山水及自然景物的 欣赏 –答案
15.A C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 中的信息的能力。此题难度偏易,只要将 每个选项的内容比对相应的原文内容,就 能选出答案。A项,文章从亚里士多德的模 仿学说谈起,目的是为了说明自然景物以 及山水对人生、艺术的影响。答案区域在 第①段。C项,“‘清凉散’之喻……欣赏” 表述有误,“清凉散”是治疗利欲熏心的 “良药”,它是“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 化的陶冶工具”。答案区域在第⑤段。
• [解析] 此题是探究题。首先,要理解“欣赏 山水以及自然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 生的心情”的含意。答题时要始终围绕这 句话来回答。其次,要根据题干下面所给 出的两个语段,结合相应内容理解“欣赏 山水以及自然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 生的心情”的含意。

2022桂林山水现代文阅读理解答案

2022桂林山水现代文阅读理解答案

2022桂林山水现代文阅读理解答案桂林山水现代文阅读理解答案但是,如果住在阳朔,那感觉不知是怎样的?那山比起桂林来,要密得多,青得多,幽得多,也静得多了。

一座座山峰,从地面上直拔了起来,陡升上去,却又互相连接,互相掩映,互相衬托着。

由于阳光的照射,云彩的流动,雾霭的聚散和升降,不断变幻着深浅浓淡的颜色。

而且,阳朔的山,不像桂林的那样裸露着岩石,而是长满了茂密的丛林,把它遮盖得像穿了绿色的天鹅绒的裙子。

这还不算,最妙的是在春天,清明前后,在那翠绿的丛林中,漫山遍野开满了血红的杜鹃。

就像在绿色的天鹅绒的裙子上,绣满了鲜艳的花朵。

这使得人在一片幽静的气氛中,能生发出一种热烈的情感。

到阳朔去,最好是坐了木船在漓江里走。

单是那江里的倒影,就别有一番境界。

那水里的山,比岸上的山,更为清晰;而且,因为水的流动,山也仿佛流动起来。

山的姿态,也随着船的位置,不断变化。

漓江的水,是出奇的清的,恐怕没有一条河流的水能有这样清。

清到不管多么深,都可以看到底;看到河底的卵石,石上的花纹,沙的闪光,沙土小虫爬过的爪痕。

河底的水草,十分茂密。

长长的,像蒲草一样的叶子,闪着碧绿的光,顺着水的方向向前流动。

1.上面的文字中写山是比照来写的,先实写,用桂林的山与漓江一带的山相比,再虚写,用漓江水中的倒影和在船上仰望见到的相比。

请你用文中的语句或自己概括出来的话语来说说是怎样相比的。

总的印象:与桂林的山相比——单独地看:合起来看:颜色的变化:春山:与岸上的山相比——山的情貌:山的姿态;2.上面的文字也写了漓江的水,拿它来和杨朔的《画山绣水》比较一下,看看两者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你喜欢哪种写法,说说自己的意见。

3.运用提供的材料,结合自己的想像,写一段文字,中心内容——春在漓江。

答案1.总的印象:仙境。

与桂林的山相比——单独地看:直拔上去,陡升上去。

合起来看:互相接连,互相掩映,互相衬托。

颜色的变化:不断变化深浅浓淡。

春山:杜鹃花开了,山体像绿色天鹅绒的裙子上绣满了鲜艳的花朵。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故都的秋》预习及拓展学案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故都的秋》预习及拓展学案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故都的秋》预习及拓展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景、物的特点,领会作者的情感。

2.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

3.学习鉴赏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互动探究】秋天,是文人们最常吟咏的对象。

同学们能想起那些有关秋的诗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枚《山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上个世纪30年代的文人郁达夫也写秋景抒思秋之情,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景如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体味文中的情味。

【知识精讲】一、第十四课故都的秋【知识梳理】1.文学文化常识(1)作家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

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

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

回国后参加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

1923年起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

1927年8月退出创造社。

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

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并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3年初加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在白色恐怖威慑下由上海移居杭州,徜徉于浙、皖等地的山水之间,写有不少文笔优美的游记。

2.题解“故”字,饱藏着眷念热爱故都之情。

“秋”揭示了本文的描写角度。

全题点出地点和节令,洗练含情。

很值得品味。

“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取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答案详细解析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郁达夫
①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的起源是根据于模仿本能的学说,到现在还没有绝迹。

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出“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

虽则说得太独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大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

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②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它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的。

就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的日出,中午的晴空,傍晚的日落,都是最美的景象;若再配上以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及一切人造的建筑园艺,或种植畜牧的产物,如稻麦牛羊飞鸟家畜之类,则一日之中,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与四季寒暖的更迭了。

③我们人类都有一种特性,就是喜新厌旧,每想变更。

一碗最珍贵最可口的菜,若每日吃着,到了后来,宁愿去换一碗粗肴淡菜来下饭。

唯有对于自然,就决不会发生这一种感觉,太阳自东方出来,西方下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我们可没有听说有厌看的。

还有月亮,初一出,月半圆,月底全没有,而无论哪一个人,看了月亮,总没有不喜欢的。

自然的伟大,自然的与人类有不可须臾离的关系,就此一点也可以看出来了。

④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

不过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美景;有些人习以为常,虽在欣赏,也没有欣赏的自觉。

更有些人,将自然范围限制得很小,以为能如此这般的欣赏,自然景物就尽在他们的囊中了。

⑤我从前有位同事,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升官发财为唯一的人生乐趣,现在居然位至极品,财积到几百万了,但他唯一娱乐,还是出外则装学者的假面,回家则翻英国银行的存折。

对于自然山水,非但不晓得欣赏,并且还视若仇敌似的。

对于这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

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

⑥自然景物所包含的方面,原是极博大、极广阔的。

天地岁时,社会人事,静而观之,无一不是自然,无一不可以资欣赏,但这却非要悠闲自得,像朱夫子那样的道学先生才办得到。

至于我们这种庸人,要想得到自然的美感,还是上山水佳处去较为直截了当。

⑦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

孔夫子到了川上,就觉悟到他的栖栖一代,猎官求仕之非;太史公游览了名山大川,然后才死心塌地,去发愤而著书。

可知我们平时所感受不到的自然的威力,到了山高水长的风景聚处,就会同电光石火一样,闪耀到我们的性灵上来。

⑧我曾经到过濑户内海旅行,月夜行舟,四面青葱欲滴,当时我就只想在海岸做一个半渔半读的乡下农
民。

依船楼而四望,真觉得物我两忘,生死全空了。

后来也登过东海的崂山,安徽的黄山,更在天台雁荡之间,逗留过一段时期,总没有一次不感到人类的渺小,天地的悠久。

所以要想欣赏自然的人,还是先上山水优秀的地方去训练耳目,最为适当。

⑨从前有个赞美美术批评家拉斯肯的人说,他在没有读拉斯肯以前,对于绘画,犹如瞎子,读了之后,眼就开了。

这话对于高深的艺术品的欣赏,或者是真的,但对于自然美,尤其是山水美的感受,也未必尽然。

乡下愚夫愚妇的千里进香,都市里寄居的小市民的窗槛栽花,都是欣赏自然的心情的一丝表白。

只教天良不泯,本性尚存,但凭我们的直觉,也就尽够做一个自然景物与高山大水的初步欣赏者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文章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学说谈起,意在引出人生、艺术模仿自然山水的中心观点,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

B.第②段有关自然的描述涉及时间、空间、光线、色彩等元素,平常的自然景物、人文景观流转变幻,姿态万千。

C.作者笔下的自然山水具有陶冶性灵的作用,“清凉散”之喻形象地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忽略对自然的欣赏。

D.本文以吃饭为例表现人类喜新厌旧的特性,以“小市民的窗槛栽花”为例表明凡夫俗子也能欣赏自然美,具有生活气息。

E.本文谈古论今,写人写己,由景物而人生,从山水而艺术,紧扣自然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答案】A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A项,“人生、艺术模仿自然山水的中心观点”错误,自然山水对人生、艺术有影响,不等于人生、艺术模仿自然山水。

本文的中心观点是“欣赏自然山水,也就是欣赏人生、艺术”。

C项,“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忽略对自然的欣赏”错误,原文实际说的是对利欲熏心的人要服用清凉散。

2.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6分)
答:
【答案】①留意自然的丰富与变化,做有准备的欣赏者;②不为世俗所累,主动寻访山水佳处;③保存美好本性,在生活中欣赏自然。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紧紧抓住“如何”二字来进行思考,答案比较分散,可对
原文内容分层概括,抓住关键词。

从第②段第一句可以提炼出“留意自然的丰富与变化,做有准备的欣赏者”;从第⑤段可以提炼出“不为世俗所累”的观点,从第⑥⑦⑧段可以提炼出“主动寻访山水佳处”的观点;第
⑨段“乡下”“都市里”“天良不泯,本性尚存”等句子说明要“保存美好本性,在生活中欣赏自然”。

3.文章第⑧段写“我”在濑户内海旅行,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答案】①生动表现物我两忘的感受,突出自然的伟大;②以个人体验进一步印证山水佳处对心灵的陶冶作用,亲切自然,更具说服力;③上承古人游览经历,下与登临崂山等相呼应,行文详略有致,富于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技巧的分析能力。

写“我”在濑户内海旅行的作用,可以结合上下文从两个方面思考并概括,一个是内容上的作用,濑户内海风景优美,让作者产生物我两忘、生死全空的感受,实际说明了好的山水对人的性情有良好的陶冶作用。

一个是结构上的作用,上一段写到了孔夫子、太史公游历名山大川的感受,在游览濑户内海后面,作者又谈到了崂山、黄山、雁荡山对他的影响,这其实就是承上启下,使文章不那么单调,有了一些变化。

4.文中说:“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请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有说服力。

(6分)
①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郁达夫《故都的秋》) ②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于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他们随手写来,都成妙谛,境与神会,真气扑人。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答:
【答案】示例一:这句话点明了自然山水与艺术、人生的紧密关系。

山水以及自然景物,会影响艺术与人生;而对待艺术和人生的态度,同样会使自然山水染上人化的色彩。

陶渊明、谢灵运等人,能发现自然的美好,忘却尘世的烦忧,因而写出“悠然见南山”“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等清新自然的诗行。

郁达夫《故都的秋》中“扫帚的丝纹”,细腻、清闲却不免有些落寞,自然外物因为点染上他独特的情绪色彩,具有生命的气息。

示例二:欣赏山水自然的心情与欣赏艺术、人生的心情是同一的。

因为艺术与人生是山水自然的映照,人对于山水自然的欣赏态度也恰恰是人对于艺术与人生的态度。

能认识山水自然之美好、博大与威力的人,对于艺术与人生才能获得超越世俗的认识,才能如孔夫子、太史公那样领悟人生、寻求精神价值的实现,才能像陶渊明、谢灵运、郁达夫那样在山水自然的流连忘返中物我两忘,写出“境与神会,真气扑人”的佳作。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意蕴的探究能力。

解答时要结合文本和所给的材料展开篇幅,不可只讲述大道理,要有例子进行佐证。

29.(2013·广东卷·T16-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有人说,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得学习方法的人。

这话有一定的道理。

学生在校学习语文,接受阅读训练,目的在养成阅读能力,以这种能力到课外去进行广泛的阅读。

现代社会,文化科学的发展速度很快,出版物越来越多,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

面对这种客观现实,人们要想多吸收一些新知识、新信息,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就必须学会阅读现代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