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 下过地狱的诗人

合集下载

赞美九叶诗派穆旦

赞美九叶诗派穆旦

赞美
九叶诗派:穆旦
导入
• 中国是一个极其与众不同的国度,其特别 之处不仅在于幅员的辽阔、人口的众多和 文化的悠久,而更在于它曾经拥有过傲视 世界的辉煌历史,也曾经有过任人蹂躏的 黯淡过去。无论是辉煌还是黯淡,无论是 称雄于世还是被外族欺凌,中国人精神血 脉里的图强之志都从未泯灭过。今天我们 来学习穆旦的这首诗歌,看看在民族危急 存亡的关头,诗人怎样抒发他对祖国和人 民的赞美。
• 三、体会第四节中诗人两种交叉的感情和 复杂的思想感受
“悠久的年代的风”,年复一年的吹
过“倾圮的屋檐”,给人带来“无尽的呻 吟和寒冷”,吹过“枯槁的树顶”、“荒 芜的沼泽”,与“虫鸣”、“乌鸦的声音” 应和。这一切使诗人痛苦,然而“一个民 族已经起来”,所以诗人并不失望,仍有 勇气生活和战斗下去。
• 九叶诗派强调“忠实于时代的观察和感受,也忠实 于各自心中的诗艺”,在创作过程中,他们首先寻 找与心灵相通的对应物,通过对应物的客观冷静的 描写,注重内心世界的反映,让客观对象透视出个 人的感受。
写作背景:
▪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穆旦随清华、北大、 南开三校师生从长沙步行到千里之外的边 城昆明,后来又毅然参加中国远征军赴缅 甸作战。这些经历和烽火连天、祖国山河 破碎的现实,使他产生了对民族生存状态 的痛苦回忆,引起他对坚忍不拔的民族性 格的深思。《赞美》便是他对中华民族坚 韧的生存力的热情礼赞。
走不尽的起伏的山峦 数不清的密密的村庄 河流和草原(美丽) 鸡鸣和狗吠(动听) ……
野草的茫茫 呼啸这干燥的风 低压的暗云 单调的东流的水 忧郁的森林
佝偻的人民 干枯的眼睛
辽阔 美丽
荒凉 压抑
屈辱 坚强
复杂的思想 感情: 热爱 怨恨 痛苦 期望
第二节里的”农夫”为什么”看着 自己融进死亡里”?

悲剧诗人穆旦

悲剧诗人穆旦

1 6
五味人生t A L L C I茹
稿时, 篇幅不够 , 我总是找他救 急 , 而他总是热心 帮助 , 的样 子 , 潇洒地把这一页撕掉 , 到达昆明时 , 词典已所剩 如期拿 出稿子来 。” 无几 , 而他却记住 了大量词汇 , 这是漫漫旅途 中具有诗 1 9 3 1 年“ 九・ 一八 ” 事 变后 , 查 良铮写下 《 哀 国难 》 : 意的纪念 。 “ 眼看祖先们的血汗化成 了轻烟 ,铁鸟击碎 了故去英雄 三千里行军 , 艰苦而单调 , 但异样 的风土人情 , 却别 们 的笑脸 !眼看 四十年 的光辉一旦塌沉 , 铁蹄更翻起了 具一格 。 闻一多在给家人 的书信中这样写道 : “ 至于沿途
示…来。曾任《 南于 f 高中生》 主编的周珏 良, 与盎 良铮是
人 的 大 台 拄之 一 , 主要写 诗 , 也写 些 散 文 … … 每 到 集
他, 就 是穆

一 个 人 , 一 个拥 钉 悲 剧 人 生 的 诗 同心 不 班 的校 友 , 他 回忆 说 : “ 当时他 ( 金 良铮 ) 是 写 稿
敌人 的凶焰 !” 抵 制 日货 , 查 良铮不允许母亲去买海 带、 所看 到的风景之美丽奇 险 , 各种 的花木鸟兽 , 各种样式
海蜇皮( 当时均由 日本进 口) 。要是买来 , 他不但一 口不 的房屋器皿和各种装束 的人 , 真是叫我从何说起 ! ” 这一 吃, 还要倒 掉 。家 中伯 父们议 论纷纷 , 说他 是 “ 赤 色分 切 , 在 诗人穆旦 的心灵深处 打下了烙印 , 并激发 出创作 子” 。 年纪轻轻的查 良铮 , 颇令老一 辈们胆怯。可在兄弟 的灵感 , 自然诗 的内容与风格也较清华 园时有了很大转
府 、 穆旦 . 原 名查 良铮 , “ 查” 字 上 下拆 分 , 成 为 木 , 先是“ 慕旦” , 后 来 改为 “ 穆旦” 。作 为查 氏 后 人 , 同 为“ 良” 字 辈 的 叔们 兄弟 , 两 人却 不 曾相 。 l 9 l 8年 , 查 良铮生 于天 津 。 小时 的他 , 就有 着 执 1 9 3 8 年 2 j , 作 为 K沙 临 f 人学的学生 , 他 参 加 了

穆旦诗歌神秘赏析

穆旦诗歌神秘赏析

穆旦诗歌神秘赏析穆旦(Mutan)是一个神秘的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和深刻的哲理。

他的诗歌常常让人感到迷惑和困惑,但同时也让人产生无尽的想象和联想。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穆旦的诗歌进行神秘赏析,探索他的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和哲学思考。

穆旦的诗歌常常以自然为题材,他善于运用自然的意象和象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在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大自然的景象,如山川河流、树木花草等,这些景象在他的诗歌中往往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代表着生命的循环和变化,以及人类内心世界的起伏和变化。

在穆旦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一些神秘的符号和暗示,这些符号和暗示往往让人感到困惑和迷惑,但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诗歌的无尽遐想和联想。

比如,在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一些神秘的动物和生物,如狼、狐狸、乌鸦等,这些动物在他的诗歌中往往代表着一种神秘的力量和存在,让人感到神秘而又不可捉摸。

穆旦的诗歌还常常表现出一种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和探索,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生命和存在的独特见解和哲学思考。

在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一些关于生命和存在的深刻的哲学问题,如生老病死、爱恨情仇等,这些问题在他的诗歌中被表现得深刻而又神秘,让人感到无尽的思考和探索。

穆旦的诗歌还表现出一种对人性和情感的深刻洞察和表达,他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对人性和情感的独特见解和感悟。

在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一些关于人性和情感的深刻描写和表达,如爱恨情仇、忧喜哀乐等,这些情感在他的诗歌中被表现得深刻而又神秘,让人感到无尽的共鸣和感悟。

穆旦的诗歌常常让人感到神秘而又深刻,他的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考和情感表达,让人感到无尽的思考和联想。

他的诗歌常常以自然为题材,善于运用自然的意象和象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让人感到无尽的遐想和联想。

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一些神秘的符号和暗示,这些符号和暗示往往让人感到困惑和迷惑,但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诗歌的无尽遐想和联想。

总之,穆旦的诗歌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和深刻的哲理,他的诗歌常常让人感到迷惑和困惑,但同时也让人产生无尽的想象和联想。

穆旦诗八首解析

穆旦诗八首解析

穆旦诗八首解析
歪姐(文字封面受版权保护)──王穆(公元522-公元496年)
王穆,古蜀国人,历史上被视为一位前卫的诗人。

他的诗作十分多,旨在表达真理、
抒发自己的心声,同时也反映出当时时代的风貌,深得古代文学家们的青睐。

其中,他的《歪姐》四首诗,尤其影响最大。

穆氏深析社会现象,他在《歪姐》中提出:歪姐那滚滚来去的人,怎么看都是一副模样,是我们这个社会背上的病,也见证当代的不平等观念。

四首诗分别以描绘歪姐的落魄,哀叹贫贱,反省此时此刻的贫困和扭曲,抒发作者的内心挣扎。

穆氏用凝重淡雅的语言,倾注过去文学氛围中的忧伤和思考,他在第一首诗中写到:
歪卧斜倚,衣裳惹尘污,由他家而外,无人收敛。

显露出穆氏极大的同情之心和同理之情,认同这位歪姐的所受苦难。

此外,在穆氏的诗作中,也可以看到他本身的思潮,他在第二首中写到:犹如出头的牛,被绳索牵绊,韶光既渡,一生话难书。

虽然他 facing一种可怜的地位,但是他从不
放弃把自己的把握,继续前行。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希望歪姐的遭遇能告诉我们,即使处
境艰难,只要不认输,依旧能够取得成功,不断征服自己的力量。

最后,穆氏也在诗作中提到了生存环境。

他在第三首诗中写到:蹙额未锈,幼苗未抛,古原萧萧,野鹤乱呼喊。

这里不但展现出他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也预示着贫贱身份下,对
家国祖先的忠诚和所学之理的期盼。

总之,穆氏知性地勾勒出社会多样性、生活多姿多彩,又不失其文学美感的深刻诗作,使歪姐此曲的意蕴又添一抹神秘色彩,不断激发着读者的想象力和思考力。

它将永不枯竭
的真谛传达到流传至今的文学史,将作者的愿望投射到每个世代去探寻。

《祭胡康河上的白骨》

《祭胡康河上的白骨》

《祭胡康河上的⽩⾻》 的作者与史实背景 (作者:今 ⼉ )《祭胡康河上的⽩⾻》 的作者与史实背景今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诗⼈、翻译家。

出⽣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与著名作家⾦庸(查良镛)为叔伯兄弟为叔伯兄弟。

穆旦原是西南联⼤教师穆旦原是西南联⼤教师。

在国难当头在国难当头,,24岁的穆旦岁的穆旦投⾝远征军,任第五军司令部中校翻译。

穆旦的《森林之魅投⾝远征军,任第五军司令部中校翻译。

穆旦的《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创作于1945年。

是为纪念1942年⼊缅作战失败年⼊缅作战失败、、撤退经过死亡之⾕的野⼈⼭⽽遇难的数万远征军。

胡康河⾕,缅语为“魔⿁居住的地⽅”,位于缅甸最北,北是冰雪皑皑的喜马拉雅⼭,东西为⾼耸⼊云的横断⼭脉。

胡康河⾕⼭脉。

胡康河⾕⼭深深林密,瘴疬弥漫,据说曾有野⼈出没,当地⼈将这⽚⽅圆数百⾥的⽆⼈区称为“野⼈⼭”。

1942年初,年初,国军将领国军将领杜⾀明率⼗万中国远征军⼊缅。

作战失利后,穆旦和第五军⼀同经历了这场地狱般的野⼈杜⾀明率⼗万中国远征军⼊缅。

作战失利后,穆旦和第五军⼀同经历了这场地狱般的野⼈⼭撤退。

⼭撤退。

进⼊恐怖的死亡之⾕后,进⼊恐怖的死亡之⾕后,粮⾷告罄,药品⽤光,饥饿威胁着这⽀数万⼈的部队。

唯⼀⼀架电台连同报务粮⾷告罄,药品⽤光,饥饿威胁着这⽀数万⼈的部队。

唯⼀⼀架电台连同报务员⼀员⼀起起坠⼊深渊,从此断了坠⼊深渊,从此断了与与外界外界的的⼀切联系。

饥肠辘辘的⼠兵在⼭涧和⽼林⾥寻找⼀切可以充饥的东西:野果、菌类、植物块茎、野芭蕉。

⼈们捕杀飞鸟、青蛙、⽼⿏、蛇,掏蜂窝、蚂蚁窝,果、菌类、植物块茎、野芭蕉。

⼈们捕杀飞鸟、青蛙、⽼⿏、蛇,掏蜂窝、蚂蚁窝,更更有饿极的⼈吞⾷动物的粪便。

部队进⼊胡康⾕地是6⽉⾥,正是缅甸可怕的⾬季。

炸雷轰鸣,闪电飞舞,凶猛的⾬丝像钢鞭呼啸⽽下,⽆处逃避的⼈马转眼就被浊浪席卷⽽去。

洪⽔吞没了所有的⼭⾕和平地,官兵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应,陷⼊绝境! 伴随⾬季⽽来的是凶恶的疟蚊,不分⽩天⿊夜地向⼈类发起攻伴随⾬季⽽来的是凶恶的疟蚊,不分⽩天⿊夜地向⼈类发起攻击击,把病毒和疟原⾍,把病毒和疟原⾍注⼊注⼊他们的⾎液中。

中国现当代诗歌赏析第七讲穆旦PPT课件

中国现当代诗歌赏析第七讲穆旦PPT课件

《春》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艾略特《玄学派诗人》
CHENLI
12
(2)现实、象征与玄学的综合
这个新倾向纯粹出自内发的心理需求,最后必是现实、 象征、玄学的综合传统;现实表现于对当前世界人生的紧 密把握,象征表现于暗示含蓄,玄学则表现于敏感多思、 情感、意志的强烈结合及机智的不时流露。
——袁可嘉《论新诗现代化》
CHENLI
——《尽头》
CHENLI
4
2、穆旦创作历程
(1)南开中学:感时忧国
冬夜
更声仿佛带来了夜的严肃, 寂寞笼罩在墙上凝静着的影子, 默然对着面前的一本书,疲倦了 树,也许正在凛风中瑟缩,
夜,不知在什么时候现出了死静, 风沙在院子里卷起来了; 脑中模糊地映过一片阴暗的往事, 远处,有凄恻而尖锐的叫卖声。
(2)清华大学:浪漫主义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 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 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 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O,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 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 O!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 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
我看
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 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 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 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

解读穆旦的诗八首

解读穆旦的诗八首

解读穆旦的《诗八首》这里所要解读的《诗八首》,是诗人穆旦(1918-1977)的一篇很有名的经典性的作品,写于1942年2月。

那时,他是24岁,刚刚毕业不久的著名的西南联大的“校园诗人”。

穆旦的诗,在思维形式、创作风格和表现方法等方面,深受二、三十年代的西方现代派诗人爱尔兰的叶芝,英国的T.S.艾略特和奥登等人的影响,这种影响中的某些方面,如玄学思辩与具象象征的结合,又可上溯至一直为T.S.艾略特所深爱和推崇的十七、十八世纪的英国玄学派诗人们。

穆旦的诗有明显的深刻的时代感情,但多数的诗往往并不是直接表现时代,而是注意自身心灵的搏斗和内层思想感情的开掘,并努力在抽象概念与具体形象的结合中,追求传达的感情密度大,方法的独特新颖和理性成分的介入,再加上他运用很多精心独创的暗喻和意象联想上的跳跃,就使他的诗具有一种深厚的新奇、锋利和涩重,同时也带来了读者接受上极大的陌生感。

即使他写爱情的题材的诗时,也是如此。

他的著名的《诗八首》,就是这样的代表作品之一。

《诗八首》是属于中国传统中的“无题”一类的爱情诗。

但是,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一般爱情诗的感情的缠绵与热烈,也没有太多的顾恋与相思的描写。

他以特有的超越生活层面以上清醒的智性,使他对于自身的,也是人类的恋爱的情感及其整体过程,作了充满理性成分的分析和很大强度的客观化的处理。

整首诗,从头到尾显得很深沉,也很冷峻。

每首诗均为两节,每节四行,一首诗为八行,在穆旦的诗中,形式上也算是属于比较整齐匀称的一类。

第一首,写爱在逐渐走向的成熟季节中,在尚属于初恋的时候,一方爱的热烈与另一方感情的冷静之间所形成的矛盾。

“我”所爱的“你”,和“我”一样,都应该有爱的成熟的年代时那种情感的渴望,但是同时,又有由于被爱的少女在理性控制之下情绪的冷静,这样就造成两个人之间情感的陌生。

这样,虽然“我为你点燃”了我的爱,可是它在尚未达到同样境地的“你”的眼睛里,这“爱”,却是那么的可怕:“你”就如同看见这是一场“火灾”,而“你”却看不见一个真实的“我”的爱的真诚的“燃烧”。

语文知识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穆旦作品及生平简介

语文知识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穆旦作品及生平简介

免费范文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穆旦作品及生平简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免费范文。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穆旦生平简介1918年4月5日(农历二月二十四日)生于天津。

与作家金庸(查良镛)为同族的叔伯兄弟,皆属“良”字辈,有亲属关系。

1929年入南开中学读书,从此对文学产生浓厚兴趣,开始写诗。

当时日寇侵凌,京津首当其冲,穆旦写下了《哀国难》,“洒着一腔热血”大声疾呼:眼看祖先们的血汗化成了轻烟,/铁鸟击碎了故去英雄们的笑脸!/眼看四千年的光辉一旦塌沉,/铁蹄更翻起了敌人的凶焰!”1934年查良铮将“查”姓上下拆分,“木”与“穆”谐音,得“穆旦”(最初写作“慕旦”)之名。

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地质系,半年后改读外文系,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学校辗转于长沙、昆明等地,并在香港《大公报》副刊和昆明《文聚》上发表大量诗作,成为有名的青年诗人。

穆旦在这里继续探索和写作现代诗歌,并在《清华学刊》上发表。

他写雪莱式的浪漫派的诗,有着强烈的抒情气质,又有很强的现实感。

1937年七七事变后,10月随大学南迁长沙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又徒步远行至昆明西南联合大学。

同年在香港《大公报》副刊和昆明《文聚》上连续发表《合唱》、《防空洞里的抒情诗》、《从空虚到充实》、《赞美》、《诗八首》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1939年开始系统接触西方现代派诗歌、文论,创作发生转变,并走向成熟。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留校担任助教,负责叙永分校新生的接收及教学工作。

1942年2月投笔从戎,24岁的穆旦响应国民政府“青年知识分子入伍”的号召,以助教的身份报名参加中国入缅远征军,在副总司令杜聿明兼任军长的第5军司令部,以中校翻译官的身份随军进入缅甸抗日战场。

同年5月至9月,亲历滇缅大撤退,经历了震惊中外的野人山战役,于遮天蔽日的热带雨林穿山越岭,扶病前行,踏着堆堆白骨侥幸逃出野人山。

1943年回国后经历了几年不安定的生活。

有关穆旦的现代诗精选

有关穆旦的现代诗精选

有关穆旦的现代诗精选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地质系,半年后改读外文系,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学校辗转于长沙、昆明等地,并在香港《大公报》副刊和昆明《文聚》上发表大量诗作,成为有名的青年诗人。

穆旦在这里继续探索和写作现代诗歌,并在《清华学刊》上发表。

他写雪莱式的浪漫派的诗,有着强烈的抒情气质,又有很强的现实感。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穆旦的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穆旦的诗1海恋蓝天之漫游者,海的恋人,给我们鱼,给我们水,给我们燃起夜星的,疯狂的先导,我们已为沉重的现实闭紧。

自由一如无迹的歌声,博大占领万物,是欢乐之欢乐,表现了一切而又归于无有,我们却残留在微末的具形中。

比现实更真的梦,比水更湿润的思想,在这里枯萎,青色的魔,跳跃,从不休止,路的创造者,无路的旅人。

从你的眼睛看见一切美景,我们却因忧郁而更忧郁,踏在脚下的太阳,未成形的力量,我们丰富的无有,歌颂:日以继夜,那白色的鸟的翱翔,在知识以外,那山外的群山,那我们不能拥有的,你已站在中心,蓝天之漫游者,海的恋人!穆旦的诗2春天和蜜蜂春天是人间的保姆,带领一切到秋天成熟,劝服你用温暖的阳光,用风和雨,使土地重复,林间的群鸟于是欢叫,村外的小河也开始忙碌。

我们知道它向东流,那扎根水稻已经青青,红色的花朵开出墙外,因此燃着了路人的心,春天的邀请,万物都答应,说不得的只有我的爱情。

那是一片嗡营的树荫,我的好姑娘居住在其中,你过河找她并不容易,因为她家有一窠蜜蜂,你和她讲话,也许枉然,因为她听着它们的嗡营。

好啦,你只有帮她喂养那叮人的,有翅的小虫,直到丁香和紫荆开花,我的日子就这样断送:我的话还一句没有出口,蜜蜂的好梦却每天不同。

我的埋怨还没有说完,秋风来了把一切变更,春天的花朵你再也看不见,乳和蜜降临,一切都安静,只有我的说不得的爱情,还在园里不断的嗡营。

直到好姑娘她忽然叹息,那缓慢的蜗牛才又爬行,既然一切由上帝安排,你只有高兴,你只有等,冬天已在我们的头发上,是那时我得到她的应允。

回顾方觉人生就如一场讽刺的戏——浅析穆旦的《冥想》

回顾方觉人生就如一场讽刺的戏——浅析穆旦的《冥想》

回顾方觉人生就如一场讽刺的戏——浅析穆旦的《冥想》回顾方觉人生就如一场讽刺的戏——浅析穆旦的《冥想》穆旦,一个苦难与忧思铸就的诗魂,一个抹去了“诗”与“生命”界限的诗人.他为了自己祖国的安危,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为了自己祖国的建设,不惜放弃物质条件优越的西方选择自己热切期盼却是极度贫乏的故国家园;为了自己未竟的事业,不惜忍辱负重承担一切来自政治上的压迫与迫害。

这位在四十年代最能体现中国新诗派反叛与异质的诗人,在自己晚年回顾自己一生,却笼罩着一层阴翳的色彩,忠诚憨厚的他觉得自己生命意义在于在诗歌上贡献点什么。

他做到了,从1976年他重新拿起笔开始,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多时间里,写出了28首探索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诗篇。

这一阶段,他延续了早年对于现代主义诗艺的追求,同时注重吸取中国古典诗歌和民间诗歌的长处,显示出了随时间而来的“诗”的智慧。

这种智慧最直接地体现在以深沉的思考为题的《冥想》上。

诗人通过冷峻的笔锋讽刺性地道出了“我的全部努力不过是完成了普通的生活”的人生意义。

正如刘小枫在《拯救与逍遥》中所说的那样:“世界本身的确毫无意义而言,但世界的虚无恰恰应该是被否定的对象。

必须使虚无的世界充满意义,这就是诗存在的意义。

”而穆旦的这首诗并未使世界充满意义,却是使之更具有现实性与戏剧性。

从人称上看,在这首诗中,作者贯穿全篇使用第一人称来叙述,这样既保持了叙述的一致性,也给读者认识到了作者对自己一生总结的自嘲口吻。

但是夹杂其中的也出现了第二第三人称的称谓,它们如果不能说是斗争,起码也是一种不协调的状态。

一开篇,作者就用我们这一人称来引起我们的共鸣,并用第二人称的你来作为表达对每一个万物之灵的反诘与反省,虽然是陈述的语气,但是这种反诘的语气却是溢于言表的。

第一与第二人称的转换是一种内省的标志,是一种扪心自问的态度。

紧接着第二节,我们未能从文字中看出第一第二人称的存在,反而出现了第三人称它们。

在这里,其实手就已经是万物之灵的人的具体形象化,它就代表了第一节的我们本身,这也是第一人称的转折称谓,这里我们已经看到了虽然第一人称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它们的斗争状态开始显露。

穆旦

穆旦

走不尽的山峦和起伏,河流和草原, 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鸡鸣和狗吠 接连在原是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 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啸着干燥的风, 在低压的暗云下唱着单调的东流的水, 在忧郁的森林里有无数埋藏的年代。
多少朝代在他的身边升起又降落了 而把希望和失望压在他身上, 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 是同样的受难的形象凝固在路旁 在大路上多少次愉快的歌声流过去了, 。 在大路上多少次愉快的歌声流过去了, 多少次跟来的是临到他的忧患;
在大路上人们演说,叫嚣,欢快,
然而他没有,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 再一次相信名词,溶进了大众的爱, 坚定地,他看着自己溶进死亡里, 而这样的路是无限的悠长的 而他是不能够流泪的, 他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在群山的包围里,在蔚蓝的天空下, 在春天和秋天经过他家园的时候, 在幽深的谷里隐着最含蓄的悲哀: 一个老妇期待着孩子,许多孩子期待着 饥饿,而又在饥饿里忍耐, 在路旁仍是那聚集着黑暗的茅屋, 一样的是不可知的恐惧,一样的是

一样的是从这倾圮的屋檐下散开的 无尽的呻吟和寒冷, 它歌唱在一片枯槁的树顶上,
它吹过了荒芜的沼泽,芦苇和虫鸣, 一样的是这飞过的乌鸦的声音。 当我走过,站在路上踟蹰, 我踟蹰着为了多年耻辱的历史

我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骡子车, 我要以槽子船,漫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 我要以一切拥抱你,你, 我到处看见的人民呵, 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一个农夫,他粗糙的身躯移动在田野中 他是一个女人的孩子,许多孩子的父亲
结构和结尾
结构 结尾 第一节:“我”作为祖国形象 诗人一沉郁的笔调,赞美了生 的代言人巡视与战争侵染的山 活在苦难大地上的中国人民, 川河流间,在历史与现实的交 他们勤劳、善良、坚韧、刚毅。 叠间倾诉对人民的深情 他们的存在,昭示着中华民族 的觉醒和抗争,也预示着中华 第二三节:为了解脱祖国的苦 民族前途的光明和宽广,每节 难,愿化为“农夫”这一“人 诗都以“一个民族一觉起来” 们”的代表,为国殒身不恂, 作结,在结构上给人以一气呵 正是千万这样的人支撑起民族。 成的整体效果,在内容上则更 支撑起更多人的希望。祖国怎 加突出了以“农夫”为代表的 能不赞美他 中国人民的形象,表达了“一 第四节:虽然山河依旧黯然, 个民族已经起来”的豪迈心声 但痛苦中有挡不住的希望

穆旦

穆旦

四.穆旦生平与创作简介1918—1977,查良铮,海宁,天津。

清华大学,长沙—昆明“西南联大”。

40年毕业留校。

42年“远征军”,“滇缅大撤退”。

48年芝加哥大学,51年获硕士。

53年南开大学。

54年“审查对象”。

1958年“历史反革命”,“查良铮”“梁真”—翻译家。

创作:《探险队》(1945年,昆明文聚社)。

《穆旦诗集(1939-1945)》(自费,1947年,沈阳)、《旗》(1948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评价:唐湜《穆旦论》、王佐良《一个中国新诗人》。

袁可嘉“他是这一代诗人中最有能量的、可能走得最远的人才之一”1;《现代诗钞》选诗十一首;《中国现代诗选》英译本选诗九首2;赫伯特·克里克莫尔《世界名诗库》3,两人入选。

“二十世纪中国诗歌大师”4。

创作三阶段。

兴盛期:30—40年代。

停歇期:50年代-70年代中期,仅有少量作品,主要翻译:20多本外国诗集。

后期:70年代中后期,近30首诗歌,又一创作高峰。

(1)现实与自我一.“直面现实”:关注苦难、挣扎和存亡。

却不满于“浮薄表象的社会现实”,而要通过对自己与现实生活关连的思考,去理解现实和人生的复杂性。

把现实化为个体心灵经验,把心灵经验升华为对现实的沉思。

穿透现实表层,具有深厚意蕴。

《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风扫着北方的平原,北方的田野是枯干的,大麦和谷子已经推进村庄,岁月尽竭了,牲口憩息了,村外的小河冻结了,在古老的路上,在田野的纵横里闪着一盏灯光,一副厚重的,多纹的脸,他想什么?他做什么?在这亲切的,为吱哑的轮子压死的路上。

风向东吹,风向南吹,风在低矮的小街上旋转,木格的窗子堆着沙土,我们在泥草的屋顶下安眠,1袁可嘉:《诗的新方向》,王圣思选编《“九叶诗人”评论资料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页。

2见《诗创造》编辑部:《诗人与书》,上海《诗创造》第11辑,1948年5月。

3参见李方编:《穆旦诗全集》,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80页。

金庸堂兄穆旦自述:1953年回国1954年就被整了

金庸堂兄穆旦自述:1953年回国1954年就被整了

金庸堂兄穆旦自述:1953年回国1954年就被整了金庸堂兄穆旦自述:1953年回国 1954年就被整了核心提示:这九首诗歌发表之后,政治形势逆转,诗人从此失语,沉默了18年。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1953年回国,1954年就被整了,1958年就被判了,查良铮1977年病故,1979年获得平反。

凤凰卫视2012年4月19日《腾飞中国》,以下为文字实录:何亮亮:喜欢诗歌的人都知道穆旦,他被推崇为是中国现代诗歌第一人,其实穆旦早在抗日战争时,就已经蜚声诗歌界,在抗日战场上,他创作的诗篇有着强烈的抒情风格,又有很强的现实感,但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穆旦从美国留学回国,却几乎没有人认得他,大多数人只知道他叫查良铮,是金庸也就是查良鏞的堂兄,出生于浙江海宁的旺族。

1953年初,穆旦从美国归来,被安排到南开大学外文系担任副教授,“当代文学”的写作格局中已经没有穆旦的栖身之所,他被主流话语有选择地忘却了,因为他的诗,与延安文艺形态的规范,相去甚远。

穆旦请爱诗的学生看自己过去的诗,学生们坦率地说,他们读得头疼,读不懂,不知所云。

他们喜爱的是当时主流文化所颂扬的作品,这对穆旦的震动很大,他没有怀疑规范,而是怀疑自己没有跟上时代。

但也正是因为不出名,没有时代对成名者的创作期待,穆旦不至于奉命写诗。

但是他的政治待遇并不好,总在接受思想改造、心情忧虑,也不会去写诗,穆旦从此致力于英俄诗歌的翻译,以他的诗才翻译了普希金、雪莱、拜伦等大家的诗集,后来在精神食粮单调的年代,这些作品慰藉了许多人的心灵,他翻译的《文学概论》、《文学原理》有很大的影响。

1957年在大鸣大放的鼓励之下,穆旦放下了顾虑,一口气发表了九首诗,其中既有歌颂性的,也有讽刺性的,其中有一首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讽刺诗《九十九家争鸣记》,深入地刻画了百家争鸣会议上的众生相,其中在座的主席是单等作结论的,首先发言的小赵却毫无见识,主席却给了一番奖励,有人向领导提意见,被一向讲话正确的周同志,责备为宗派情绪,五十个人争相发言,全都务虚不务实,抱着投机心理。

我已到了幻想的尽头_名人故事

我已到了幻想的尽头_名人故事

我已到了幻想的尽头临终前,穆旦留下一个小帆布提箱,里面是《唐璜》的译稿。

1977年3月1日,穆旦遗体被火化,骨灰存放于天津东郊火葬场26室648号。

他死时,人们只知道这位名叫查良铮的人是一个“历史反革命”,包括他的子女在内,都不知道他还是一位名叫“穆旦”的著名诗人。

查氏为海宁世家望族。

穆旦祖父查美荫曾任易州知州和直隶州知州,天津和河间等府盐浦同知等职。

1935年高中毕业后,穆旦被3所大学录取,他最终选择了清华大学外文系。

在大半年时间里,穆旦随着学校从北京到长沙,又从长沙到昆明,其间经历了数千里难以想象的长途跋涉。

抗战时,清华南迁。

学校从长沙迁往昆明的时候,穆旦参加的是步行团(美其名曰“湘黔滇旅行团”)。

步行团的行进路线为长沙—益阳—常德—芷江—新晃—贵阳—永宁—平彝—昆明。

步行团1938年2月19日出发,4月28日到达昆明。

期间步行路约为1600多公里。

在行进途中,穆旦常与闻一多先生结伴而行,边走边谈论诗歌。

当时传为奇谈的是,穆旦在离开长沙前买了一本英文字典,此后的步行途中,穆旦一边走一边背诵,背熟后将那页撕去。

抵达昆明的时候,字典已被撕光。

正是因为边走边学,穆旦在行走中往往最后一个到休整地点,“腿快的常常下午两三点钟就到了宿营地,其他人陆陆续续到达,查良铮则常要到人家晚飨时才独自一人来到”(洪朝生)。

正是因为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艰苦付出的苦学精神,日后的穆旦才成长为一位杰出的翻译家。

无论在长沙还是昆明,当时的办学条件都极其艰苦。

晚上,只能在极其微弱的菜油灯下读书,而一起议论时局国事则成为他们必备的功课。

但是因为与闻一多、陈寅恪、朱自清、吴宓、冯至、金岳霖、郑天挺、冯友兰、叶公超、燕卜逊等名师大家朝夕相处,穆旦、袁可嘉、郑敏等后来的“九叶派”诗人,无论是在人格还是在学养上都受益终生。

1942年2月,杜聿明率军入缅甸作战,并致函西南联大,征求精通英文的教师从军。

3月,穆旦即辞去西南联大教职,参加了中国远征军。

超星之第18章_穆旦第二次拷的

超星之第18章_穆旦第二次拷的

超星之第18章_穆旦第二次拷的第18章穆旦、九叶诗派与四十年代其他诗人穆旦在许多文学史上都没有适当的评价。

如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三十年》也只是在讨论四十年代诗歌这一章谈及中国新诗派(九叶)时,用了大约两三千字评价。

着重讲述“异质性”和“叛逆性”,特别是“残缺的自我”,对“非诗意”写法的追求,等等。

一个现象:90年代以来,穆旦的“地位”迅速提高,特别得到大量“圈子内”读者的欣赏。

这种现象值得研究。

一般看法是过去由于时代、政治等原因,穆旦这种学院派、叛逆性的诗人理所当然被排斥在主流之外。

但是即使在穆旦写诗的高潮时期,他也并没有引起大的注意。

(抗战,随后是内战,解放后。

所谓被埋没、后来又重新发现的,如张爱玲、钱钟书,都是四十年代出现。

但张爱玲毕竟红过一阵,真正大红,从上到下,那还是90年代)所以,原因是两方面:一是时代审美需求;二是穆旦的确走得太远,他的异质性、独创性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消化,接受。

穆旦说到底,是比较高雅的、深刻的、独立的,他绝对不属于流行。

所有在零落几十年后才又仿佛重新被发现,这符合规律。

当某种作品形成“热点”,研究者就要思考为什么会“热”,这里可能有复杂原因。

切忌用扬此抑彼的态度。

比如,研究徐志摩,就把浪漫呀、抒情呀说得无比好,到了穆旦,为了证明他的所谓现代性品质,又把徐志摩贬得很低。

这种非历史的眼光其实也非文学。

起码不能解释:现在的“一般”阅读中,徐志摩可能仍然大大超过穆旦。

文1学的功能其实多种多样的。

文学研究很重要的就是要有历史感,要能欣赏了解不同的风格体式。

研究生中常常有“喜欢什么研究什么,研究什么喜欢什么”的现象。

也许评论还可以。

关于穆旦的创作生平以及对他的研究评论状况。

至今还没有一部比较完备的传记。

本名查良铮,1918生,天津,祖上为望族,到父亲为小职员。

中学阶段开始创作,多发表在《南开高中生》(其实传播有限,此时作品现在都收文集,一般化,新文学腔)。

1935进入清华外文系,(有人说是地质学系转到外文系,其实就是外文系,选过理科的课)也有一些作品。

在寒冷的腊月夜里

在寒冷的腊月夜里

“借一景喻民族,取一夜喻人生”
诗人创作风格
穆旦不是悲观主义者,他是一个早慧且早熟的诗 人,在20 世纪40 年代以二十多岁的青春年华抒写了 深沉雄浑的生命之歌。他的诗歌,透露了敏感而具有 良知的知识分子在苦难岁月里丰富复杂的精神境遇, 呈现出诗人对人类生存状况、民族前途命运思考的痛 苦。生的希望与绝望,爱的欣喜与怅惘,民族的期望 与灾难等在他的诗中交织、扭结、 矛盾和冲突。透过 其诗,可以感受到诗人躁动、苦闷、压抑和焦灼的痛 苦灵魂。
他的诗歌透露了敏感而具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在苦难岁月里丰富复杂的精神境遇呈现出诗人对人类生存状况民族前途命运思考的痛苦
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
穆旦
穆旦生平
穆旦(1918—1977), 原名查良铮,著名爱国主 义诗人、翻译家。出生于 天津,祖籍浙江海宁。曾 用笔名梁真,与著名作家 金庸(查良镛)为同族的 叔伯兄弟,20世纪80年代 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 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
总结:
• 诗人面对灾难深重的中国,表达了什 么样的情感内容? • 明确:表达了对祖国的苦难和人民的 痛苦,对人类命运和民族忧患的悲凉 而深沉的情感。
• 作业: • 朗诵和背诵。 • 完成“品读与探讨”和练习册的练习。
笔名的由来
1934年查良铮将“查”姓上下拆分, “木”与“穆”谐音,得“穆旦”(最 初写作“慕旦”)之名。正如查良镛后 来将“镛”名一分为二,成为“金庸”。
• 诗 歌 朗诵
阅读诗歌,找出意象
(寒冷的腊月的)夜里 (冻结的)小河 (北方的、枯干的)田野 (古老的)路
(堆着沙土的)窗
(泥草• • • •
红的炭火: 我们民族曾有过的辉煌; 灰烬的遗留: 光辉闪耀后的灰烬; 静静地,正承接着雪花的飘落: 静静承受着苦难,坚毅顽强地生活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穆旦下过地狱的诗人
赵毅衡
最先听到的是翻译家查良铮这个名字,后来知道他写诗笔名穆旦。

五十年代的大陆少年,凡如我那样喜欢做浪漫梦者,手里必然有一本《普希金抒情诗选》。

查良铮这个名字,也沾上罗曼蒂克气息,那种少年型肺结核病者特有的,萎靡却甜蜜的柔情。

后来,我被发配到极端不浪漫的安徽淮河边军垦农场,积雪堆满田野的冬日,无劳可动,整日枯坐讨论毛著。

恍忽走神时,想起雪橇滑过俄罗斯的旷原雪景,那是痴情的奥涅金,急如星火地奔向塔吉亚娜,而原野是那么广袤无边。

在这时候,被点名了,打个激凌醒过神来,该我批“一闪念”。

照例学舌一通,心里还想着我的甜梦。

“出公差”去霍邱县城,数九寒天去挑东西回驻地。

这是美差,又累又冷,但逃过了苦不堪言的枯坐干熬。

路上遇到一个南开学生也去县城。

我马上问查良铮。

他说,差不多算邻居!我赶紧问其人风神如何飘逸。

那人转过身来,两眼看着我,好象看一个怪物,说“嘿哟,糟老头一个!打我小时候起,每天看见他破衣烂衫,靠着墙脚走路,不抬头看人。

以前还在图书馆抄卡片,现在扫街扫厕所。

头发都快掉完了,问他几句,话都说不清!”这是个高大的青年,虽然也是在军垦劳动,但精神抖擞,境界不同。

他毁了我的偶像,朗声大笑又谈别的事情去了。

回过头来,此少年说查良铮在南开,几十年是为人轻贱的人下之人,突然点破了我的一个猜疑:这事我应当有所预感。

记得1957到1958年读到一些诗人们的文章,说穆旦居然写出如此不通之甚的句子:“平衡把我变成一棵树”,实在是荒谬绝伦,说明资产阶级文学真是不可救药云云。

但是这句诗却象魔咒似地抓住我,怎么也忘不了,象古人的名句一样,有一种超出文字的神秘魔力。

什么原因,我弄不清,只知道读中国新诗,从来没有这样的效果。

一直到七十年代末,我开始钻研现代文论,这句诗帮助我我体味现代批评家所谓“张力”,所谓“非同质”(艾略特语:象闻一朵玫瑰似地感到思想),这些几乎难以捉摸的概念。

这篇文字应当轻松一点,就免谈这些理论。

我只想说,这句诗,远远超过中国诗歌在八十年代中期以前的最高水平。

穆旦的诗,才是中国古典诗与西方现代结合的产物。

我们在穆旦这一代,可以看到燕卜荪等在西南
联大的讲学,奥顿的访华,还有卞之琳等中国诗人三十年代的努力,但是也看到他们青出于蓝。

我常想,如果奥顿熟读李商隐,可能就会写出这样的诗句。

七十年代末,我在北京就读,得以师从袁可嘉,陈敬容,辛笛,曹幸之,郑敏等诗人,眼看着“被时代埋葬”几十年的《九叶》,重新发芽露出地面,忽然就冒成冲天大树。

而所有这些四十年代团聚于西南联大和《现代诗歌》杂志的诗人的前辈,都奉穆旦为第一人,都惋惜穆旦刚从文革熬出头,1977年初春,才五十九岁,就匆匆辞世。

当时听了不少关于穆旦的事,可惜那时没有发心写“文化交流人物”系列,未能记录下来。

幸好,巫宁坤教授近日来英,给了我绝佳机会。

巫宁坤与穆旦先后在西南联大和芝加哥大学同学,过从甚密。

他给我说了不少穆旦的旧事。

1935年,穆旦十七岁,进入清华外文系。

早年诗作,颇有雪莱式浪漫色彩。

二年级未读完,七七事变,随校撤到长沙,又徒步山路近四千里,到达昆明。

在西南联大,就学于闻一多,燕卜荪等中外名诗人。

1942年,24岁的穆旦写出情诗组《诗八章》,出现了特有的穆旦风格,中国又有了一个成熟的现代诗人。

中国现代情诗,从汪静之康白情,到徐志摩何其芳,一向是很浪漫的。

到穆旦才真正才变成“非个人化”的现代诗。

同年,缅甸远征军在昆明组建,二十五岁的穆旦,以翻译人才应募。

短期在杜聿明的司令部,不久就到207师任罗又伦将军的翻译。

这个师经历了缅甸丛林战最艰苦的战斗。

整个战役失败后,作为殿后,留守野人山胡康河,掩护整个远征军撤退。

此后残军退往印度,辗转回国。

穆旦九死一生的经历,后来写成长诗《森林之魁》。

1949年9月,穆旦到美国芝加哥大学英语文学系留学,其妻周与良同行。

穆旦四十年代的情诗云:“即使我哭泣,变灰,变灰又新生,姑娘,那只是上帝玩弄他自己”。

我一直怀疑,哪个姑娘会承受得住如此的“爱情表白”?周与良慧眼识英雄,但是也为此一辈子付出代价。

周出于名门,兄弟姐妹十人。

长兄周一良攻历史卓有所成,文革时曾被江青网罗,成为“梁效”写作班子的主力,并作为“革命知识分子”代表,位居“九
大”主席团。

近年有自述《毕竟是书生》出版,引起争议。

二兄周珏良,英国文学专家,曾任板门店会谈中方翻译(笔者曾听周珏良打探在板门店临时赶学美式骂人脏话,以准确翻译谈判桌上的对话,这也是一种文化交流吧!)后任外语学院教授。

周珏良是穆旦同班同学,把最有才华的同学介绍给妹妹,是当时常见的事。

穆旦成为“反革命”后,兄长不再理会妹夫,这也是那种年代的常情。

穆旦到芝大,是自费。

一个月后,1949年十月,美国国会通过“富布赖特法案”,即现在“富布赖特基金”的起始,当时在美的所有的中国学生,全都取得奖学金。

但是钱没有留住人心,尤其是穆旦这样“爱国”之士。

1952年,穆旦取得硕士学位后,回到中国,对面临的危险一无所知,周氏兄弟的左倾,可能也给了他“报效祖国”的榜样。

实际上,穆旦在西南联大就开始学习俄语,报效国家的意愿一直留在心中。

的确,1953年穆旦应聘到南开后,立即进入一个新天地。

影响整整几代人的《普希金抒情诗集》,初版于1954年,短短几年之内,连续出版《普希金抒情诗续集》,拜伦,布莱克,济慈,雪莱的诗集,以及普希金长诗《欧根奥涅金》。

一时查良铮这个名字,名震读书界。

至于所译的诗人,都是所谓“积极浪漫主义者”(湖畔诗人华兹华斯,骚瑟,科尔律治为“消极浪漫主义者”,好一个奇怪的“进步反动划分”!)这也怪不得查良铮,名单是苏俄文学史家开的。

不过,“查译”之流利顺畅,之优美传神,真是为五十年代的文化界,添了几道光泽。

好景不常,1955年,就开始翻出“国民党远征军翻译官”罪名,穆旦成为肃反审查对象。

1958年,以“历史反革命罪”送上法庭,被判“管制三年”。

1962年管制结束后,“宽大”到南开大学图书馆监督劳动。

此时他已经成为“不可接触”贱民,开始私下翻译拜伦二万行的长诗《唐璜》(DonJuan)。

但是穆旦的厄运还没有到底。

1966年夏,文革火起。

八月被红卫兵抄家,焚毁全部藏书和手稿。

当日穆旦被抓去揪斗,晚上归来,赶快搜索灰烬,找出捆扎的《唐璜》手稿,大体尚未焚毁,不幸之中大为庆幸。

此后1968年“清队”,被“扫地出门”,赶到农村,直到1972年才得以回天津,依旧是一个缩在图书馆的糟老头。

我想这就是那位南开的朋友见到的形象。

谁也不知道每天晚上,他继续在磨研他的《唐璜》译稿。

拜伦虽然用了一生的最后五年时间写这首长诗,但是他一边还写其他著作,在闹偷情恋爱,办煽动杂志,参与异国革命。

他绝不
可能想到,一百五十年后,会有一个中国诗人,十年如一日,精心转达他描写一个登徒子冒险的潇洒而旷达的诗行:“拜伦式英雄”的豪情,与穆旦的处境,可谓天差地别。

文字毕竟还是知识分子寻找心灵净土的地方。

1981年,《唐璜》终于出版时,查良铮已经去世四年,他的骨灰终于有机会安葬,在骨灰旁放一本刚出版的中文《唐璜》。

卞之琳先生称誉《唐璜》为“中国译诗艺术走向成年的标志”。

穆旦晚年的诗《自嘲》,有句云:“仿佛一个王朝被自己的手推翻……但他失掉的不过是一个王冠”,因为“他生活的小店辉煌而富丽”。

穆旦虽然一生受辱,而且天不借年,但是他在文学史上的身影,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越来越高大。

查氏世家,有南北二宗。

查良铮拆“查”字为木旦,穆旦;同宗查良镛,拆“镛”为金庸。

浙江海宁查氏,历史上似乎一直被文字狱牵累(康熙年《明史》案牵涉查继佐,雍正年查嗣庭成为考题案主角),天津查氏,到二十世纪终于也难逃文字狱。

中国历史延续性之顽强,有时真让人惊叹。

来源: 《作家》2003年04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