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小镇项目解决方案
小镇运营管理服务方案
小镇运营管理服务方案一、前言小镇是指在城市辐射范围外、以服务当地农村居民生活和工作的中心,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小城镇建设规划的重点。
随着国家对农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小镇迎来了发展的机遇。
而如何运营和管理好这些小镇,促进其发展壮大,成为了摆在相关部门和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现状分析目前,我国的小镇管理工作存在着以下问题:1.管理薄弱。
由于资源和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很多小镇管理者缺乏专业的管理能力和经验,导致管理工作不系统、不规范,难以适应小镇发展的需要。
2.信息不畅。
小镇管理者和居民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不畅,很多时候管理者很难了解居民的需求和诉求,也无法及时有效地将政策和发展机会传达给居民。
3.缺乏发展规划。
很多小镇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和发展方向,导致发展缺乏定位,发展的方式和速度也较为混乱,难以形成良性循环。
4.缺乏服务机制。
小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普遍欠缺,导致居民生活和工作环境的不便,甚至影响了小镇的形象和发展。
5.管理成本高。
由于管理方式和手段的限制,很多小镇管理成本较高,导致运营困难,也难以形成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小镇管理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要想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加强小镇的管理工作,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完善管理方式和手段,促进小镇的可持续发展。
三、小镇运营管理服务方案1.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
小镇管理应当建立规范和科学的管理体系,明确管理职责、权限和程序,确保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管理体系应当囊括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居民代表和专业机构等各方面的人员和资源,形成良好的协同机制,推动小镇管理工作的高效运作。
2.完善信息化建设。
小镇管理应当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平台,实现管理者和居民之间的双向沟通。
通过互联网、手机App、数字化公告栏等方式,管理者可以及时了解居民的需求和诉求,也可以及时传达政策和发展机会,提高管理工作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生态宜居健康赋能的康养小镇建设详细方案
运营管理 平台
为不同类型用户提供 基于不同终端设备的 客户端应用,并实现 与商户端的订单对接, 及与运营管理平台的 数据同步
生态宜居康养小镇建设方案 (建议)
宜居宜养 ,智慧家园
目 录
1
项目建设思路和架构设计
2
线下服务生态建设
3
线上云服务平台建设
4
运营管理(推广)中心建设
5
打造特色康养项目的实施建议
本项目 康养小镇
➢ 以“健康”为小镇开发的出发点 和归宿点,以健康产业为核心, 将健康、养生、养老、休闲、文 旅等多元化功能融为一体,形成 生态环境良好的特色小镇。
游客端
支持多用户多终端
✓ 面向不同用户对象 ✓ 提供适应各自需求的功能和体验 ✓ 流程打通,实时交互
线上云服务界面——住户端的使用
住户家中配置服务终端,建议平板电脑或 壁挂触摸屏,便于居家使用,并方便无智 能机的高龄老人
住户手机安装“本项目”APP或使用微信 号、小程序,方便户外及随身使用
平台聚合多元化生态资源和服务,为用户 提供方便、易用、快速的服务体验
目 录
1
项目建设思路和架构设计
2
线下服务生态建设
3
线上云服务平台建设
4
运营管理(推广)中心建设
5
打造特色康养项目的实施建议
康养小镇架构设计之 线上云服务平台建设
“1”个核心
建设线上云服务平台,面向不同用户(住户、亲友、
商户、游客、社区服务中心)提供多终端(平板、
1
触摸屏、手机APP、微信小程序、PC网页)支持
注重居住体验,建设丰富、完善的无忧服务 体系,医疗、关怀、购物、娱乐、文化、运 动、出行等资源全面接入,不在城里,更胜 城里
什么是互联网小镇
什么是互联网小镇
一、概念和内含
“互联网小镇”在广义上指城镇信息化。
即通过建设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城镇信息资源、建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劳动社会保险等信息化社区,逐步实现城镇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共享信息化资源,使城镇在信息化时代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互联网小镇”是新型城镇化的基本载体、智慧城市典型应用,指城镇、乡村、社区、街道、开发园区、学校等广泛采用“互联网+”解决方案,实现基础设施、政务、民生、产业、安全、教育等与互联网的泛在连接与充分融合,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政务服务能力、经济发展活力、居民生活品质,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创建“互联网小镇”是落实国家“互联网+”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突破口,将实现公共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大幅提升、政务管理与民生服务全面互联网化、电子商务与O2O服务快速发展、信息网络安全充分保障、居民互联网文化素质明显进步、互联网小镇特色优势广泛传播的目标。
二、创建思路
互联网小镇实行创建制,以推进互联网技术与产业融合
为目标,打造集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于一体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引领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
以特色产业小镇为依托创建“互联网+”小镇(应用型),推进互联网与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培育互联网新模式、新应用、新业态,促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加快互联网在经济社会广泛应用。
互联网小镇将人与人之间的P2P通信扩展到了机器与机器之间的M2M通信;通信网+互联网+物联网构成了智慧城市的基础通信网络;并在通讯网络上迭加城镇信息化应用。
“互联网 +”背景下的乡村民宿策略探讨
试点论坛shi dian lun tan357“互联网+”背景下的乡村民宿策略探讨◎钟旭 李树威摘要:通过对近年中的消费趋势的了解,以及不断了解发现所得到的启示,在互联网的不断催生下繁衍的新媒体运营项目,此时此刻正在悄无声息的走进我们的生活。
在新媒体的所带来的巨大潜力和挑战中,也正是发展新民生三农经济的开端。
国家提出的三农政策措施延续了农业与城市发展,带动了各行各业的结构转型升级,农村经济社会增长速度加快,同时过程中也凹显着明显问题,本文是分析这些问题的背后的因素可以促进民宿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美丽乡村;三农经济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大量人们产生对需求追求质量轻逸的感受。
主要是为了解决长期以来面对都市生活的繁和压力,让人们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现实生活越来越憧憬,也衍生了“民宿”这种新型现代化的非标准的住宿业态。
民宿已经逐渐成为大众身边的新晋网红,成为许多人外出度假的首选。
不过,当新生盛入,人们将高楼大厦中的压抑渐渐领进了生活,把一切还给风景,把日子过成诗。
这个舞台上,诸多的事物和要素互相联系、碰撞,形成了一个面面俱到的现实环境系统,现在我们洒下的是创新的子实,它将会成长壮大逐步开花,结出希望的果实再进一步绽放自己的光彩。
也许新鲜初期并不会影响周围环境保护,但是必将成为创新发展的前景无限的特殊力量。
在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采取有效地措施,为大众娱乐方式增添更多的色彩,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来规范创业大“市场”,这对鼓励发展以创业带动个体民宿就业单位提供机会动力产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乡村民宿旅游项目的发展现状(一)国民逐渐接受民宿项目融入生活随着我国旅游人数的不断增加,及其在旅游过程中对民宿需求量的提升,CNNIC 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至2019年中国网友范围为8.54亿人,网民广泛率达到61.2%,呈稳步提升的发展方向,在线民宿作为计算机网络应用的主要平台,既满足了消费者,又带动了旅游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且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我们在一个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在部分上督促了行业的良性竞争和专业化发展。
特色小镇完整运营方案—运营思路和流程
特色小镇完整运营方案—运营思路和流程目录:一、特色小镇的运营转变1.核心运营主体的转变2.运营客体的转变3.收益模式的转变二、特色小镇的运营阶段1.土地一级开发及代开发期2.产业项目开发期3.产业项目培育期4.产业链整合期5.土地二级开发期三、特色小镇的运营结构1.特色小镇的三大运营原则2.特色小镇的三级运营结构四、特色产业运营是特色小镇运营的关键五、特色小镇的五大运营收益分析1产业运营服务收益2、配套经营收益3、政府补贴4、奖补及补差5、产业投资特色小镇运营理念的转变,源于城市发展理念及开发建设主体的转变。
几十年来,政府一直是城镇建设的推动者与核心运营主体,既是所有者,又是经营者,还是管理者和监督者。
市场取代政府成为资源配置中的决定力量,这也就决定了城市运营必须在理念上发生转变,同时运营主体、运营客体以及收益模式也要随之转变。
一、特色小镇的运营转变1.核心运营主体的转变从政府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
这其中又分为4种模式:政府主导、政府与企业联动发展、以企业为主导、以非营利的社会组织为主体。
政府主导模式中,一般政府全权负责投资建设运营,或者政府负责投资,委托运营商建设运营。
这一模式适合财政力量雄厚,运营能力或把控能力强大的政府。
优势是政府拥有绝对的控制权,推动进展快;劣势是政府财政压力大,同时也面临着后期运营的大量投入。
在政府与企业联动发展模式中,政府负责小镇的定位、规划、基础设施和审批服务,并通过市场化方式,引进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许诺投资方在一定时间段内拥有经营权,到期后再归还政府。
这一模式适合于财政相对有困难的政府,优势是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劣势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导致参与企业的短视行为,同时回收后对政府来说仍然是一个较大的包袱。
以企业为主导的模式,则是由某一企业或多家企业联合完成投资建设运营,通过政府购买或用户付费获取收益,受政府的管理和监督。
这一模式适合于资金及运营能力均强大的企业,优势是减轻政府财政压力,激发市场活跃度,劣势是需要有持续的盈利模式。
桐乡乌镇互联网小镇案例分析
桐乡乌镇互联网小镇案例分析桐乡乌镇:互联网小镇的崛起与启示桐乡乌镇,一个充满历史底蕴的江南水乡,近年来以其独特的互联网小镇模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对乌镇互联网小镇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其背后的成功因素以及对其他地区的启示。
乌镇,位于浙江省桐乡市,素有“鱼米之乡”之称。
作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乌镇拥有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乌镇面临着许多发展困境,如何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经济转型和发展,成为当地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
2014年,乌镇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会址,这也为乌镇的互联网产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借助这一平台,乌镇开始着力打造互联网小镇,实现从传统古镇向互联网新城的转型升级。
乌镇互联网小镇的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设施建设:乌镇互联网小镇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包括宽带网络、云计算中心、物联网等。
这些基础设施为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创业环境优化:乌镇为创业者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包括政策扶持、融资渠道、人力资源等。
此外,乌镇还设立了多个创业孵化器,为初创企业提供办公场所、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
3、人才引进与培养:乌镇互联网小镇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与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吸引高层次人才落户。
同时,乌镇还设立了专门的人才培养基金,用于培养本地互联网人才。
4、智慧城市建设:乌镇在城市管理方面积极应用先进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例如,乌镇建立了智能交通系统,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经过几年的发展,乌镇互联网小镇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据统计,2019年,乌镇互联网小镇的GDP达到了268.5亿元,同比增长10.6%。
同时,互联网产业的从业人员也大幅增加,达到了4.5万人。
乌镇互联网小镇的成功,对其他地区的发展具有以下启示:1、找准定位:乌镇互联网小镇结合自身的历史文化和地理优势,找准发展定位,打造具有特色的互联网产业。
特色小镇 建设 方案
特色小镇建设方案一、项目背景与定位近年来,特色小镇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抓手,旨在通过注重特色产业、文化传承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和城市功能提升。
本文将介绍一种特色小镇建设方案,以期为地方政府和开发商提供建设特色小镇的参考。
二、规划与设计1.地理位置选择:–选择具有地理优势和开发潜力的区域,如靠近知名旅游景点或交通枢纽的地方。
–考虑选择自然资源丰富、环境优美的地方,有助于建设出独特的特色小镇。
2.主题定位:–根据地方资源和文化背景,确定一个独特的主题,可以是传统手工艺品、美食文化、自然风光等等。
–主题定位要符合地方发展方向和旅游业市场需求,可以考虑民众参与度高和产业链完整的主题。
3.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供水、照明、通信等。
要求基础设施完善,为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4.建筑设计:–建筑物的外观和风格应与特色小镇的主题相符,可以融入当地传统文化元素,使整个小镇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合理利用现有的旧建筑,进行修缮和改造,以保留历史和文化的痕迹。
5.环保与生态保护:–重视自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绿色、低碳的特色小镇。
–建设公园、绿地和湿地等自然景观,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三、产业布局与发展1.特色产业选择:–根据特色小镇的主题定位,选择与之相符的特色产业,如手工艺品制作、农产品加工、旅游服务等。
–鼓励本地文化和创意产业的发展,培育新兴产业。
2.产业配套设施:–建设产业园区或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创业、生产和销售所需的场所和设施。
–建设物流配送中心,提高特色产品的流通效率。
3.人才引进和培养:–引进相关专业人才,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鼓励本地人才创业,提供创业培训和政策扶持。
4.品牌建设与营销推广:–建立特色小镇品牌,推广特色产品和服务。
–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渠道,开展宣传和推广活动。
四、旅游与文化活动1.旅游设施建设:–建设旅游接待中心、旅游商业街等接待设施,提供便利的服务和购物环境。
交通小镇怎么运营方案
交通小镇怎么运营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问题日益凸显。
交通小镇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规划理念,成为了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一种重要途径。
交通小镇通过将交通规划与城市建设相结合,通过科技手段提高交通效率,让城市更加宜居。
本文将从交通小镇的特点、运营模式、发展前景等方面对交通小镇的运营方案进行探讨。
一、交通小镇的特点1.多元化交通方式交通小镇强调多元化的交通方式,即不单一依赖汽车出行,而是通过发展公共交通、鼓励骑行和步行等方式,让居民更加方便快捷地出行。
2.智能化交通系统交通小镇将引进先进的智能化交通系统,包括智能交通灯、智能停车系统、智能公共交通等,通过科技手段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拥堵。
3.绿色出行理念交通小镇倡导绿色出行理念,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和非机动车出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打造更加清洁的城市。
二、交通小镇的运营模式1.规划模式交通小镇的运营模式首先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模式。
根据当地的城市规划和实际情况,制定交通小镇的整体规划,包括道路规划、公交站点设置、非机动车道建设等,保障交通设施的完善和便利性。
2.智能化建设交通小镇的运营模式要着重发展智能化交通系统。
这需要引进先进的智能交通设施和技术,包括交通信号灯、停车检测系统、智能公交车等,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提高交通效率,优化城市出行体验。
3.公共交通发展交通小镇的运营模式应该注重发展公共交通系统。
通过增加公交线路、提高公交车辆的运行频次,优化公交运营,吸引更多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减少对私家车的依赖,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4.鼓励非机动车出行交通小镇的运营模式要鼓励非机动车出行。
通过建设骑行道、设置自行车停车点等方式,让居民更加方便地骑行出行,减少汽车尾气对环境的影响。
5.注重环境保护交通小镇的运营模式应该注重环境保护。
通过倡导绿色出行理念,鼓励低碳出行方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三、交通小镇的发展前景1.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交通小镇的发展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数字化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方案
设立居民议事会、民情民意调查等机制,了解居民需 求和意见反馈。
鼓励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环保公益等活动,提升居民 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05
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方案
生态环境现状评估及问题诊断
开展全面的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包括空气质量、水质状 况、土壤污染等。
识别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如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 染等。
设计
采用模块化、可扩展的设 计理念,确保数据中心的 灵活性和可升级性。
能源保障
建立多重能源保障体系, 确保数据中心的持续稳定 运行。
物联网技术应用推广
智能家居
推广智能家居设备和技术 ,提高居民生活便利度。
智能农业
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精准 农业管理,提高农业生产 效率。
智能环保
利用物联网技术监测环境 数据,提升环保治理水平 。
04
智慧生活服务体系构建
便民服务应用推广计划
推广移动支付、电子身份认证等 便民应用,提高居民生活便捷性
。
打造智慧医疗系统,提供在线预 约、远程问诊、健康管理等服务
。
建设智慧教育平台,实现优质教 育资源共享,提升教育质量。
智能家居产品普及策略
推广智能家居产品,如智能门锁、智能照明、智能家电等,提高家庭智能化水平。 加强智能家居产品安全性能监管,保障居民信息安全和隐私权益。
规划建设目标及定位
建设目标
打造产业特色鲜明、数字化水平 高、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 数字化特色小镇。
定位
以数字化技术为引领,聚焦特色 产业,推动产城融合,打造智慧 型、创新型、绿色型特色小镇。
预期成果与影响
成果
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数字化特色 小镇,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我国至2020年,将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
培育特色小镇要坚持突出“特色”二字,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提供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建设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这篇文章张鸿雁教授通过对浙江近些年特色小镇建设的考察,总结了其建设的价值与特点,结合其发展经验,针对江苏现有特色小镇建设发展中的问题与不足,提出江苏特色小镇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成熟特色小镇建设的价值与特点1. 重构地区经济框架,提升区域经济潜能。
一是建构经济主体区域均质性发展的动力机制,使区域经济的不同空间形成多样化、均好化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创造新的高端产业集聚模式。
如浙江地区的特色小镇建设,就促进了以云技术、智慧产业、新型金融产业和地方性产业为主体的浙江特色“块状经济群”的深化发展,为其整体经济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创造了多样化的平台和高地。
三是提供区域性社会相对充分的就业机制,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创造了前提和基础。
四是形成福民富民自我生长机制,在高端产业集聚、特色传统产业集聚和生活质量和环境提升的同时,通过空间再生产形成了内在的区域性社会发展动力。
2. 提高社会治理标准,改善区域生活品质。
一是建立现代产业、传统产业与生活社区相融合的社会精准治理新秩序空间,在发展新型产业的同时使传统产业形成了新价值,并成为现代社区生活的一部分。
二是强化生态和环境建设标准,如浙江每个小镇都要求通过3A 级旅游景区建设要求,形成幸福产业链模式。
三是创造新型社会空间整合再发展模式,产业集聚与社区生活、建设相结合,既形成了全新的地点精神和市民文明文化,也使社会治理成为发展的结构性部分和过程。
四是建构品质化特色城镇生活方式,形成新型城镇化系统下的“化镇为市”,“化传统农民为现代农民的有机发展过程”。
特色小镇工作方案
特色小镇工作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特色小镇成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
特色小镇以其独特的特色和鲜明的地域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成为了现代农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为了更好地发挥特色小镇的作用,我们制定了以下特色小镇工作方案。
二、总体目标1.建设特色小镇的整体目标是推动农村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强农村社会活力。
2.秉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特色小镇与农村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
三、重点任务1.挖掘特色资源:充分调研特色小镇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乡土特色产业等资源,明确特色小镇的发展方向和主题。
2.规划设计:根据特色资源和发展方向,制定特色小镇的总体规划、功能区位规划和配套设施规划。
3.产业培育:结合当地产业特点和市场需求,培育和发展一批能够体现特色小镇特点的乡村产业,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4.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升特色小镇的交通、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5.旅游推广:利用互联网和各种宣传媒介,推广特色小镇的风土人情、特色产品和旅游资源,提升特色小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6.公共服务:建设健全特色小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学校、医院、文化娱乐等,满足农民和游客的生活需求。
四、工作机制1.成立特色小镇领导小组,由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2.制定特色小镇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分工。
3.加强与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合作,共同推进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
4.定期召开工作会议,总结经验,解决问题,评估工作进展情况。
五、保障措施1.加大资金投入,通过资金扶持和政策支持,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特色小镇建设。
2.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加强培训和技术支持,提升特色小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
4.加强宣传推广,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提高特色小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襄阳市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建议
城乡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31卷第19期(总第495期)襄阳市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建议潘梦婷(湖北 襄阳 441021)[摘要]近年来,襄阳市以全域推进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为抓手,加快建设美丽乡村,让越来越多的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走上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对襄阳市美丽乡村建设现状进行概述,指出了襄阳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短板和弱项,针对短板和弱项提出了襄阳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推进;襄阳[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B为深入了解各地在全域推进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中存在的热点、堵点、痛点问题,为高质量建设美丽乡村建言献策,我们开展了专题调研。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1 襄阳市美丽乡村建设现状襄阳市美丽乡村建设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2006年开始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2年开始学习浙江经验建设美丽乡村,2018年开始以乡村振兴为总抓手,美丽乡村建设进入提质加速的新阶段。
2012年来,襄阳市先后培育了91个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121个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100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涌现了保康尧治河村、格栏坪村,谷城堰河村三个全国最美休闲乡村,宜城莺河村、枣阳西赵湖村、襄州刘大湾村、南漳峡口村、谷城老君山村、老河口李家染坊村、襄城姚庵村等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先进村,宜城泉水村、民主村,南漳八泉村、保康扁洞河村、樊城花园村、谷城陶湾村等一批人居环境整治做得较好的村。
总体来看,尧治河等三个村村美业兴农民富,引领了全市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代表了襄阳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最高水平,可归类为乡村振兴示范引领村;莺河村等20多个村环境美村庄美推进快,可归类为美丽乡村建设提升村;泉水村等10多个村聚焦“扫干净、码整齐、清沟渠、保常态”做得好,可归类为人居环境整治达标村。
2019年4月以来,襄阳市委书记亲自安排调研并多次组织研究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市乡村振兴办组织市直相关部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起草印发了《关于全域推进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的实施方案》《关于统筹整合财政资金支持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的指导意见》《襄阳市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融资实施指导意见》和《城区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融资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
特色小镇完整规划建设体系方案
特色小镇完整规划建设体系方案什么是特色小镇独特的文化标识 特色小镇是产、城、人、文融合的创新发展平台 特色小镇规划是一项复杂而繁琐的工作,主要内容包含以下4个方面:一、个定位策划:根据自身的基础和独特的潜力,抓准特色,明确特色小镇的精准定位,进行充分的策划来支撑特色小镇发展。
二、5个专题研究:产业、宜居、文化、设施服务、体制机制五个方面的专 题研究和实施方案,保障特色发展;三、2个提升:旅游和智慧体系两个提升规划;四、1个空间优化落地:通过一个空间优化落地规划落实所有规划设想,并明确实施步骤。
上述四个方面构成了一个完整体系,涉及到具体内容则分为以下15点:1、根据资源禀赋做好精准策划••兴埠人产业*EI 升产上完善的功能组合 ・3"方公∙⅛e>T 不出1评方公何功险3事号依3 BWiIwI 札V3QΛOf imM «产蚯B •6史健QX 化•剑新文化•学府文化・»±X 化根据区位等资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自身特色,组织好,精准定位。
对小镇名称、组织规划、建设、运营、管理、融资模式、投资主体等内容进行明确定位和策划。
2、坚持精选产业、项目落地的理念传统的城镇规划是留足城镇的发展空间,不以产业为重点;这次特色小镇规划要以产业为重点,特别要突出产业选择。
产业选择主要是结合传统产业,发展适合小城镇的产业,小城镇适合的产业往往是传统加工业、高新研发产业、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等,不发展不适合落户小城镇的大规模制造业,在产业选择上还要考虑聚集人气的项目。
重项目落地。
找到有基础的产业项目,做精做强,在空间上落地。
用地性质、开发强度、建设时序都要落地,在图纸上都要标注,并且这是特色小镇规划的重点内容。
3、注重营造美丽而有特色的空间环境传统4峨镇规划重视发展空间,对风貌考虑不足,不重特色。
本次特色小镇规划既要考虑美,重视风貌,还要考虑特色,既要考虑空间的精准,又要注重美的营造,要注重打造有特色的人居环境,不能干镇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小镇解决方案目录1、总体思路和目标 (1)1.1、概念和内涵 (1)1.2、创建思路 (1)1.3、总体目标 (2)2、“互联网+”小镇(产业型) (2)2.1、建设目标 (2)2.2、建设任务 (2)3、“互联网+”小镇(应用型) (3)3.1、建设目标 (3)3.2、建设任务 (4)4、“互联网+”小镇创建程序 (5)4.1、申报组织 (5)4.2、申报条件 (6)4.3、“互联网+”小镇(应用型) (8)4.4、分批审核 (9)4.5、年度考核 (10)4.6、验收命名 (10)5、工作措施 (10)5.1、加强组织领导 (10)5.2、加强产业规划指导 (11)5.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1)附件2XXX省“互联网+”小镇(产业型)申报材料 (13)XXX省“互联网+”小镇(产业型)申报表 (14)XXX省“互联网+”小镇(产业型)申请报告编写提纲 (17)附件3XXX省“互联网+”小镇(应用型)申报材料 (18)附件3-1XXX省“互联网+”小镇(应用型)申报表 (19)附件3-2XXX省“互联网+”小镇(应用型)申请报告编写提纲 (22)为贯彻落实《某省“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2020年)》,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和资源优势,加快互联网技术与产业融合,推动互联网经济集聚发展,制定本工作方案。
1、总体思路和目标1.1、概念和内涵“互联网+”小镇区别于行政区划单元和产业园区,是以互联网产业或“互联网+”特色应用为依托,具有明确产业定位、互联网应用基础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
小镇注重大视野、新业态,突出发展“互联网+”特色主导产业,既是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新型社区,也可成为“园中园”、“镇中镇”,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绿色化融合发展的新形式。
1.2、创建思路“互联网+”小镇实行创建制,以推进互联网技术与产业融合为目标,打造集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于一体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引领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
以城市互联网集聚区为依托创建“互联网+”小镇(产业型),大力培育互联网创新型企业,提升互联网核心创新能力,推动互联网产业形成集聚规模。
以特色产业小镇为依托创建“互联网+”小镇(应用型),推进互联网与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培育互联网新模式、新应用、新业态,促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加快互联网在经济社会广泛应用。
1.3、总体目标在全省范围开展互联网小镇创建工作,力争3年内创建“互联网+”小镇(产业型)10个,创建“互联网+”小镇(应用型)50个,培育1000家创新型互联网中小企业,互联网产业集聚区初具规模,互联网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互联网新业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2、“互联网+”小镇(产业型)2.1、建设目标力争3年在全省范围内形成1个以上规模超千亿元、2个规模超百亿元的互联网产业集聚小镇,培育5-10家产值超10亿的龙头企业、100家互联网骨干企业和500家创新型互联网中小企业。
2.2、建设任务1.打造互联网产业集聚区。
发挥现有互联网产业优势,推动互联网企业相对集中进入集聚小镇。
重点布局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主导产业,形成专业化分工、上下游协作的产业链,完整配套互联网产业体系,加快形成产业集聚发展。
2.加快互联网企业引进培育。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互联网龙头骨干企业落户,将有实力的中小企业培育壮大为骨干企业,形成龙头企业为引领、骨干企业为支撑、中小微企业蓬勃发展的格局。
3.建设互联网创业创新平台。
创建一批创业咖啡、创业学院、创新工场、虚拟众创等众创空间和载体,建立创业导师队伍,开展互联网创业创新培训,推动创新成果向创业转换,孵化一批互联网创新型应用中小企业。
推动互联网龙头骨干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和检测机构等重大基础性公共创新平台,鼓励开放技术和资源,带动“互联网+”创客和小微企业创业创新。
4.发展“互联网+”新业态。
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互联网核心技术,培育发展互联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促进“互联网+”新服务、新应用的研究开发和示范推广,推动“互联网+”新业态形成。
5.完善产业发展配套服务。
制定互联网小镇发展规划,完善出台扶植小镇创建的财政、国土、税收、人才、商事、审批等配套政策,建设创投基金、融资服务、企业孵化、人才培训、技术咨询等平台,简化企业投资程序,构建创新创业的营商环境。
完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交通、基础网络等生活配套服务的社区功能。
3、“互联网+”小镇(应用型)3.1、建设目标力争3年在全省范围内孵化培育500家互联网创新型应用中小企业,推动3000家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实现跨界融合,特色产业镇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社会民生领域互联网应用水平显著提升。
3.2、建设任务1.推动互联网与特色产业融合。
通过互联网与工业、农业、商业、物流、金融、旅游等特色产业镇跨界融合,加快组织产业链上下游开展云设计、云制造,发展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O2O营销、在线服务等互联网新模式,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带动互联网技术应用发展。
依托特色产业镇的优势,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创新,加快在医疗、健康、养老、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民生领域应用,培育电子商务、网络消费等新业态,推进商业模式创新,推动形成“互联网+”特色镇。
3.推进互联网协同研发创新。
推进应用小镇与省内外科研实力强的高校、科研院所、互联网创新型企业深入合作,发展云计算中心、大数据中心,互联网融合创新平台,提高产品与服务的智能化、网络化水平,培育电子商务、网络消费等新业态,推进商业模式创新。
加强对主导产业的基础性、公共性技术研发的扶持,为特色产业镇企业提供低成本、高速便捷的信息服务,提升应用小镇创新能力与效率。
4.培育互联网中小微企业。
依托小镇主导产业和特色互联网应用,建立互联网产业联盟、创业孵化基地,为创客提供工作场所、团队运营、资金扶持、产品推广等孵化服务支撑。
举办中小微企业“互联网+”培训班,建立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互联网平台,加快创新项目向孵化企业转化,培育壮大一批互联网小微企业和创新应用。
5.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
制定互联网小镇发展规划,完善出台扶植小镇创建的财政、国土、税收、人才、商事、审批等配套政策,建设创投基金、融资服务、企业孵化、人才培训、技术咨询等平台,简化企业投资程序,构建创新创业的营商环境。
加快建设全光网小镇,推进千兆光纤网络入镇、百兆网络进户。
加快小镇4G网络和高速WLAN全覆盖建设。
完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交通、基础网络等生活配套服务。
4、“互联网+”小镇创建程序“互联网+”小镇实行创建制,创建期为3年。
实行“宽进严定”的原则,按照“自愿申报、分批审核、年度考核、验收命名”的程序组织申报。
4.1、申报组织1.申报主体。
本方案所指“互联网+”小镇申报工作,由“互联网+”小镇管理机构(如县、镇级人民政府或工业园区、高新区、保税区、旅游区日常管理机构等,下同)作为申报主体报送申报材料,经各地级以上市(区)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审核后推荐报送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2.申报材料。
(1)XXX省“互联网+”小镇申报表;(2)XXX省“互联网+”小镇申请报告;(3)申报单位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4)申报单位所在地政府出台或正在出台促进“互联网+”相关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和资金扶持的有关文件;(5)相关辅助材料及其他需要详细说明的事项。
4.2、申报条件1.“互联网+”小镇(产业型)。
(1)工作机制。
——小镇所在地(市)、县(区)政府重视创建工作,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和小镇共同参与的创建领导工作机制。
——小镇要有明确的政府主管部门(所在地级以上市(区)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或产业园区管委会等)和日常管理机构,已有或正在组建负责小镇运营的专门服务团队。
(2)空间布局。
——产业小镇具有相对集中的互联网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原则上要有明确的产业区域边界或在现有产业园区内划定特别功能区。
——产业小镇规划建设面积一般不少于300亩,其中核心区面积不少于150亩(可酌情增减),互联网企业相对集中入驻。
(3)产业基础。
——互联网产业主导地位突出,大型互联网企业集聚,具有一定的产业发展规模和品牌影响力;互联网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对所在地区的产业支撑、带动、示范作用较强。
——产业小镇拥有3家以上互联网骨干企业(年产值2亿元以上),或10家以上互联网企业(年产值3000万元以上),初步形成骨干企业为主体、专业化分工、上下游产业协作配套的互联网产业体系。
(4)应用项目。
以特色产业小镇为中心,辐射周边或省内外其他相关地区,在“互联网+制造、农业、金融、物流、商务、交通、政务、民生”等各领域中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利用互联网技术和资源促进该领域发展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明显。
(5)研发创新。
小镇内20%以上的互联网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有3个以上众创空间、创业学院、创业咖啡、孵化器等创业创新服务平台,10家以上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互联网领军企业开展研发合作。
(6)政策配套。
小镇所在地级以上市(区)政府已出台或已开始研究制定小镇创建总体规划,明确扶持小镇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并承诺按照省、市部分不低于1:1的比例用于互联网小镇创建工作。
(7)基础服务。
小镇交通便利,公共服务、生活配套基本设施完备,拥有3家以上创投基金、融资服务、人才培训、技术咨询等平台进驻,可以提供专业性公共服务。
光纤接入达到100M以上、4G信号、公共区域WLAN热点全覆盖。
4.3、“互联网+”小镇(应用型)(1)工作机制。
——小镇所在地(市)、县(区)政府重视创建工作,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和小镇共同参与的创建领导工作机制。
——小镇要有明确的政府主管部门(所在地级以上市(区)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或产业园区管委会等)和日常管理机构,已有或正在组建负责小镇运营的专门服务团队。
(2)空间布局。
——小镇具有相对集中的主导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原则上要有明确的产业区域边界或在现有产业园区内划定特别功能区。
——珠三角地区应用小镇规划建设面积一般不少于300亩,其中核心区面积不少于150亩;粤东西北地区应用小镇规划建设面积一般不少于200亩,其中核心区面积不少于100亩(面积可酌情增减)。
(3)产业基础。
——产业基础扎实。
应用小镇需要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主导产业集聚、优势突出,具有一定的产业发展规模和品牌影响力。
——小镇主导产业集聚、优势突出,拥有3家以上从事或应用互联网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企业,30%以上传统企业与互联网融合渗透,利用互联网开展生产、营销、管理和服务。
(4)应用项目。
以应用小镇为中心,辐射至应用小镇所在地市及省内其他相关地区,在医疗、健康、养老、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民生领域实施了“互联网+”示范项目,对区域内“互联网+”应用发展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