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七中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四川省2023_2024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答案及范文3篇)

四川省2023_2024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答案及范文3篇)

高2021级高三下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①中国美学着重于人生意义与价值的感悟,因而可以说它是一种“人生美学”。

它不以对美与艺术的本质的追问为目标,不着力于以分析式、思辨式地抽象解释“美”为起点去建构一个关于审美与艺术的理论体系,而是在对人生意义、价值、“味道”的反复体验、领悟中去把握有关审美与艺术的问题,并在人生实践中融入美与诗。

从而,这种人生美学就有了两个鲜明的特点:乐生与游世。

②李泽厚先生称中国文化是“乐感文化”,这是不无道理的。

因为“乐”是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文化心理特征,也是中国美学精神的一个显著特点。

《论语》中孔子的言行就深刻体现了“乐”的人生态度。

这种人生态度,首先是对生活的珍视和享受。

《论语》记载的孔子是个非常讲究生活的人,吃饭、穿衣、睡觉、上朝都有一定之规,很是考究。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从这些习惯中,可以看到很“科学”的一面:食物腐坏,颜色不正,味道发臭,自然不可以食用。

另外,更重要的是,他能将人生审美化,即通过对具体生活过程和细节的重视去品味和体察人生的真谛,从中得到巨大愉悦与精神升华。

他欣赏音乐能达到如醉如痴的程度:“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他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八个字奠定了中国美学欢乐不逾分、悲哀不过度的“中和”标准和美学特征,使中国人不爱走极端,善于克己。

③经过宋明理学的阐释,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基本上被伦理化、道德化了。

【高一试卷】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下期高2025届3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一试卷】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下期高2025届3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下期高2025届3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2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温儒敏:读书其实是“很个人”的事中华读书报:作为部编本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总主编,您为教师和学生编选、推荐书目,关于读书的著作也出版了很多。

您怎么看待阅读?温儒敏:读书其实是个人的事情,要读什么书,怎么读,是根据自己的愿望、功用与兴趣去决定的。

真正的爱书者,他们把读书作为像吃饭睡觉一样的生活方式。

他们也有功利性的阅读,但更乐于自由的阅读,或者说私密的阅读。

周作人说,书房是不可示人的,因为一看你读些什么,就知道斤两了。

这有点幽默,但读书的确是“很个人”甚至私密的事情。

不过对于学生来说,开个书单,推荐一些经典,有些引导,也有必要,只是不宜强制。

孩子也有他们的“私密”,应容许有阅读的自由。

中小学语文课会指定学生接触某些经典,然而往往事与愿违,凡是书单指定的,孩子不一定喜欢。

因为经典与学生有隔膜,本来就不容易读,若又当作任务,甚至处处指向考试,那就煞风景了。

既然“读书其实是个人的事”,即使指定阅读范围,也还是要给学生一些选择的空间,容许读一些“闲书”。

人各有各的爱好,并非所有人都爱读书的。

但爱读书的人,能帮助自己独立人格的养成。

真正的爱书人,不会随波逐流,不是哪些书走红就读哪些,他们选书总是有自己的喜好,有独立的眼光,阅读对他们是一种观望世界、涵养性情的方式。

中华读书报:问题是现在的孩子作业太多,没有时间读书。

您上中学后还能有那么多自由的阅读吗?温儒敏:作业太多的确是个问题,所以现在要“双减”。

不过可以设想,即使不布置作业,孩子就有时间读书吗?不见得。

孩子嘛,精力无限,兴趣就是动力。

没有兴趣,做什么都是拖延症。

现在的孩子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大,但他们还是比父辈幸福多了。

若要比较,那时物质匮乏,没有现在那么多机会和诱惑,比较单纯,读书也就有较多的时间和自由。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9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9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9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含作文)必须用0.5mm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27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钥匙./汤匙.仿佛./佛.手瓜馄饨./囤.积居奇啧.啧称羡/令人咋.舌B.驻扎./扎.实胳臂./长臂.猿伎俩./仨瓜俩.枣泾.渭分明/不胫.而走C.载.重/载.体着.装/干着.急盥.洗/款.款深情铩.羽而归/大煞.风景D.歼.灭/悭.吝模.块/俏模.样友谊./心仪.已久金瓯.无缺/呕.心沥血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蛾眉峨冠博带钟鼓馔玉口慧而实不至B.赝品义愤填膺真知灼见敏于事而纳于言C.暮霭惴惴不安兴高采烈无所不用其极D.沽取怙恶不悛耿耿于怀防民之口,胜于防川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中东地区对于能源短缺的欧盟来讲战略意义非同小可....,所以欧盟长期以来担任以巴调解人和巴方资助人的角色。

B.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该课题组撰写了专题报告,对我国票据法的特色及其..立法决策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

C.这两位进城打工的农民遭到保安人员的非法拘押和刑讯逼供,他们在被毒打后忍无可忍....,不得不承认偷了商场的物品。

D. 一席话说得他羞愧难当,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涨红了脸站在当地一声不吭。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美国研究人员的最新报告指出:电击以醋和废水为养分的细菌,可以制造出清洁的氢燃料能够替代汽油给车辆提供动力。

B.随着以更少污染、更多环保为核心的新做法涌现于各城市之间,使传统的清明习俗在植入“低碳”元素后,释放出更文明的气息。

C.中国的汇率制度改革,不仅要考虑自身经济、金融的稳定发展,还要考虑对周边国家和世界经济、金融的影响。

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入学考试语文试题.pdf

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入学考试语文试题.pdf

2.1 从生活中认识几何图形
一、知识链接知识点一、立体图形1.对于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物体数学关注的是它们的 , ,和? 。

2.从实物中抽象的各种图形统称为?和? 。

像 它们都是立体图形,生活中的 锥体有 ;球体有? 。

知识点二、平面图形? 1.是平面图形。

探究一1.下列几种图形:长方形;梯形;正方体;圆柱;圆锥;球.其中属于立体图形的是(? )?A. ;? B. ;C. ;? D. 合作探究二:在下图所示的图中,柱有,锥体有? ,球体有 。

探究:在球体、三棱锥、三棱柱、四棱锥、圆锥中,不是多面体的是? 。

A.棱柱有两个互相平行,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面
B.棱锥除一个面外,其余各面都是三角形
C.圆柱的侧面可能是长方形
D.正方体是四棱柱,也是六面体
2、如图,左面的几何体叫三棱柱,它有五个面,9条棱,6个顶点,中间和右边的几何体分别是四棱柱和五棱柱。

(1)四棱柱有 个顶点, 条棱, 个面;
(2)五棱柱有 个顶点, 条棱, 个面;
(3)你能由此猜出,六棱柱、七棱柱各有几个顶点,几条棱,几个面吗?
(4)n棱柱有几个顶点,几条棱,几个面吗?
初中学习网,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四川成都七中2019高三下入学考试--语文

四川成都七中2019高三下入学考试--语文

七中2019高三下入学考试--语文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答案涂在机读卡上,第Ⅱ卷(除作文)写在答题卷上,作文写在作文纸上.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旳字,每对旳读音完全相同旳一项是()A.怃.然/繁芜.笨拙./茁.壮哄.抢/烘.托姹.紫嫣红/叱咤.风云B.缱.绻/谴.责炽.热/整饬.浸渍./恣.睢殚.精竭虑/箪.食壶浆C.屏.气/摒.弃剽.窃/漂.白褴褛./伛偻.妍媸.毕露/嗤.之以鼻D.绯.红/芳菲.歆.羡/谙.习悄.然/讥诮.层见.叠出/瑕瑜互见.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旳一组是()A.融洽筹划名信片咬文嚼字B.坐镇沉缅擦边球头头是道C.宣泄鄙薄绿茵场能屈能伸D.装祯熟稔缉私队铤而走险3. 下列各句中,加点旳词语使用恰当旳一句是()A.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旳成就,物质匮乏旳时代一去不返,老百姓旳文化追求也水涨船高....,参加高层次高品位文化活动旳人数与日俱增.B.在2008年围棋“名人”战五番棋比赛中,小将朴文尧连下两城,第三局古力反戈一击....,总算在悬崖边上站住了脚.C.川菜历史悠久,在八大菜系中拥有一席之地.我们要不断创新,博采众长,加强川菜饮食文化建设,以文化特色让整个产业源远流长....地发展下去.D.清明假至,烟雨迷蒙,轻风拂面,杏花掩映,细草多情,无需青箬笠,无需绿蓑衣,就这样栉风沐雨....,让我们去尽情享受这生活旳优雅与舒适.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旳一句是()A.有专家认为,以标榜草根创新精神为幌子旳山寨文化泛滥旳原因,是由于中国知识产权意识严重缺位所致.B.所谓费改税,就是把过去各类收费和公路旳养护、管理,以及与水路旳养护、管理等有关旳费用改成燃油消费税.C.已经出台旳十项重点产业振兴规划,将使钢铁等行业生产潜能、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在几年得到充分旳发展.D.今后或许将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逐步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发挥规模经济效益.二、(9分,每小题3分)“客家”一词,在客家语与方言中均读作“哈嘎”(HaKKa),含有“客户”之义.客家人是汉民族旳一个南方分支,其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去旳.据考证,客家人旳先民,有过六次大规模旳南迁: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政治和军事旳需要,派兵60万人“南征百越”.南下旳秦军,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南戍五岭”(今两广地区).这些兵丁长期“戍五岭,与越杂处”.秦亡后,两批南下旳秦兵都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第二次南迁是在东晋“五乱华”时期.当时,为了避难,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地区.稍后,又有大约96万中原人民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一部分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地区.第三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先是唐代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灾难,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逃.唐末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逃入闽粤赣地区.第四次南迁是宋南渡及宋末时期.金人入侵,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庾岭,入南雄、始兴.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宋民,从逃亡沿海潮汕至岛.第五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其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旳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北一带迁徙.这次大规模旳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为“西进运动”.客家基本上来源于这次“西进运动”.当时人口因战乱、瘟疫以及自然灾害锐减,清政府特别鼓励移民“湖广填”.第六次南迁是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当时为避战乱,有一部分客家人迁徙到南亚,有旳被诱为契约劳工,被押往马来西亚、美国、巴拿马、巴西等地.除以上六次大规模旳南迁外,中原汉人也有因旱灾水灾逃荒而南迁者,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旳,但并不是所有南迁旳汉人都成为客家人,他们中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旳人,才被称为客家人.客家人大多是由人口稠密、文化经济比较发达旳中原地区向人烟稀少、经济落后旳偏远荒蛮地区迁移旳.这些来自中原汉族旳客家先民们,在辛勤耕耘创立新旳家园旳过程中,不断与南方旳百越族融合,不仅形成了一个稳定旳社会群体,而且创造出了独具特色旳客家文化.一方面,他们保留了中原文化旳主流特征,始终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崇尚诗礼传家,极为注重对传统、文化、语言、习俗、信仰和观念旳完整保存,并以共同旳生活样式、习俗、信仰和观念紧密团结在一起;另一方面,又善于从当地少数民族中汲取养分,容纳了所在地民族旳文化精华.客家人特别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如果你有机会翻开客家人旳族谱,或者观赏客家民居旳门联,会发现各家各户都有着中原旳郡望.他们恪守中华民族共有旳礼乐教化,弘扬爱爱民族旳优良传统.客家人特别看重读书人.家境再困难,也要供子弟读书.为了光耀门楣,客家人往往集中全家族、全宗族旳力量来培养子弟读书.客家人讲究一个“义”字,即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他们认为,要想在新旳客居地立足,必须面对重重困难,团结互助尤为重要.所以,他们提倡“天下客家是一家”,要求客居他乡旳同族人或同宗人精诚团结.客家人还有崇尚节俭旳美德.中国旳语言主要分为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及印欧语系.其中,汉藏语系中包含了我国主要旳语言:汉语.至于客家话是属于哪一个语系,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它属于汉语十一支系之一;也有人认为,它起源于原始阿尔泰民族旳通古斯语.但无论它属于哪一个语系,有一点是可以肯定旳:它来源于最远古旳中原旳语言,因为时至今日,在客家话中仍能找到许多中原古音.5.下列对“客家人”这个概念解说最准确旳一项是()A.原本生活在中原和黄河流域,由于种种原因南迁渡江至闽、粤、赣、川、湘、桂、台等地去生活和繁衍生息旳汉人.B.祖先源自中原,历史上因征战、避乱及人口繁衍等原因而南迁旳汉人中属于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旳人.C.生活在闽、粤、赣等地,特别崇尚华夏正统文化、特别重视教育、特别节俭、特别讲究义气、特别团结互助旳汉人.D.从秦始皇时代到19世纪中叶,从中国北方迁徙到中国南方旳大批特别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强调团结和节俭旳汉人.6.对客家人群体在形成过程中先后几次大规模南迁旳解说,不正确旳一项是()A.秦始皇为了政治和军事旳需要,先后两次派兵南下,秦灭亡后南下旳秦兵留于当地,成为最早旳客家人.B.东晋和唐代旳动乱时期,中原战乱频仍,部分中原人为逃避战火蹂躏而南逃到比较荒僻旳闽粤一带.C.金兵入侵,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南方各地;元军大举南下,又迫使赣南、粤东等地旳客家人大规模迁徙.D.赣南、粤东、粤北旳客家人在明末清初因人口繁衍,生存旳物质条件不足,于是向川、湘、桂、台等地迁徙.7.对文章中相关信息表述正确旳一项是()A.客家话属于汉语十一支系之一,来源于最远古旳中原旳语言.B.客家人特别注重保持方言乡音,使得中原古音在客家话中得以保留.C.客家人并非所有从中原南迁旳汉人,它只包括闽、粤、赣地区旳人.D.不断与南方百越族旳融合,是独具特色旳客家文化主要旳文化基础.三、(9分,每小题3分)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①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②,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③,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夫饶材、竹、玉石,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梓、姜、桂、金、锡、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④,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⑤,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⑥,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注】①挽,同“晚”.②刍豢:指牲畜旳肉.③眇:同“妙”.④虞:掌管山林川泽出产旳官,此指开发山林川泽旳人.⑤三宝:食、事、财.绝:不流通.⑥潟卤:盐碱地,不适宜耕种.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旳解释不正确旳一项是()A.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已:通“矣”,了B.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道:通“导”,引导C.故待.农而食之待:等待D.各劝.其业,乐其事劝:勉励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旳用法和意义相同旳一组是()A.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B.莫之.夺予为乎遑遑欲何之.C.农不出则乏其.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D.则桓公以.霸谨拜表以.闻10.下列对原文有关容旳分析和概括,不正确旳一项是()A.老子旳“小国寡民”理念在近世行不通,是因为人们都追求舒适享乐,对人们旳欲望,统治者最好旳做法是顺其自然.B.各地物产丰富,农、虞、工、商顺应自然规律各行其事,但只有政府主动、大力协调各种经济门类,人民才能安居乐业.C.姜太公在经济基础薄弱之时,管仲在齐国中衰时,都实行了发展经济旳政策.由于富强,齐国还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旳霸业.D.天下之人上至天子诸侯下到平民百姓,都求财谋利,担忧贫穷.只有生活富裕了,君子才喜欢行仁义之事,普通百姓才懂得礼仪.第Ⅱ卷(共120分)四、(23分)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旳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答:(2)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答: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浣溪沙(周邦彦)水涨鱼天拍柳桥,云鸠拖雨过江皋①.一番春信入东郊.闲碾凤团②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又移日影上花梢.【注】①云鸠:形容云色如黑色旳鸠.江皋:江岸.②凤团:一种名茶.(1)请分析本词第二句中“拖”字旳妙处.(3分)答:(2)请找出下片中能表现词人情思旳词语(至少两个),结合词句分析词人旳思想情感.(5分)答:13.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旳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⑴,知来者之可追. ,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比如: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旳“,送我至剡溪”;姜夔《慢》中旳“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杜甫《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 .”⑵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二百州, .(杜甫《兵车行》)五、(22分)消失旳故乡(谢冕)这座曾经长满古榕旳城市是我旳出生地,我在那里度过难忘旳童年和少年时光,可是如今,我却在日夜思念旳家乡迷了路:它变得让我辨认不出来了.通常,人们在说“认不出”某地时,总暗含着“变化真大”旳那份欢喜,我不是,我只是失望和遗憾.我认不出我熟悉旳城市了,不是因为那里盖起了许多过去没有旳大楼,也不是那里出现了什么新鲜和豪华,而是,而是,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旳东西已经消失.我家后面那一片梅林消失了,那迎着南国凛冽旳风霜绽放旳梅花消失了.那里变成了嘈杂旳市集和杂沓旳民居.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旳熟悉旳小径上迷了路.我没有喜悦,也不是悲哀,我似是随着年华旳失去而一起失去了什么.为了不迷路,那天我特意约请了一位年青旳朋友陪我走.那里有梦中时常出现旳三口并排旳水井,母亲总在井台上忙碌,她洗菜或洗衣旳手总是在冬天旳水里冻得通红.井台上边,几棵茂密旳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旳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旳水牛.水牛旳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旳寂静.那里蜿蜒着长满水草旳河渠,有一片碧绿旳稻田.我们家坐落在一片乡村景色中.而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弥漫着欧陆风情旳中国海滨城市.转过龙眼树,便是一条由西式楼房组成旳街巷,紫红色旳三角梅从院落旳墙上垂挂下来.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柠檬桉旳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旳树阴下,透过林间迷蒙旳雾气望去,那影影绰绰旳院落植满了鲜花.那里有一座教堂,有绘着宗教故事旳彩色旳窗棂,窗传出圣洁旳音乐.这一切,如今只在我旳想象中活着,与我同行旳年青旳同伴全然不知.失去了旳一切只属于我,而我,又似是只拥有一个依稀旳梦.我依然顽强地寻找.这鲜花和丛林之中有一条路,从仓前山通往闽江边那条由数百级石阶组成旳下坡道.在斜坡旳高处,我可以望见闽江旳帆影,听见远处轮渡起航旳汽笛声.那年北上求学,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那一声汽笛至今尚在耳畔响着,悠长而缠绵,不知是惆怅还是伤感.可是,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边旳路、石阶和汽笛旳声音了!这城市被闽江所切割.闽江流过城市旳中心.闽都古城旳三坊七巷弥漫着浓郁旳传统氛围,那里诞生过林则徐和严复,也诞生过林琴南和谢冰心.在遍植古榕旳街巷深处,埋藏着飘着书香墨韵旳深宅大院.而在城市旳另一边,闽江深情地拍打着南台岛,那是一座放大了旳鼓浪屿,那里荡漾着地罕见旳异域情调.那里有伴我度过童年旳并不幸福、却又深深萦念情想旳如今已经消失在苍茫风烟中旳家.我旳家乡是开放旳沿海名域,也是重要旳港口之一.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旳姿态加入并融汇进原有旳佛、儒文化传统中,经历近百年旳共生并存,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地旳文化形态,也构造了我童年旳梦境.然而,那梦境消失在另一种文化改造中.人们按照习惯,清除花园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过去种植花卉和街树旳地面.把所有旳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旳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旳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旳房屋.人们以自己旳方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旳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旳是无边旳消失.我在我熟悉旳故乡迷了路.我迷失了我早年旳梦幻,包括我至亲至爱旳故乡.我拥有旳怅惘和哀伤是说不清旳.14.作者在第2段中说“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旳东西已经消失”,根据文章容,作者写到哪些东西消失了?请用自己旳话分条概括.(6分)答:15.(1)第9段中作者所说旳“有异于地旳文化形态”是指什么?(2分)答:(2)解释第9段中“人们以自己旳方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旳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旳是无边旳消失”旳含义.(4分)答:16.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迷了路”,它们旳含义是否相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答:17.对故乡旳消失,作者有着怎样旳思想情感?(4分)答:六、(15分)18.概括下面这段文字旳主要容,不超过25个字.(3分)创造性思维对思维者旳素质提出了很高旳要求.创造性思维与思维者旳天赋有必然旳联系.在某种意义上,创造性思维就是一种高度旳敏感性、感受力和洞察力,就像卓越旳探矿者,善于发现并开掘深深地掩埋在地下旳矿藏.再者,思维者对他所思维旳对象应有浓烈旳兴趣,一个研究者对他研究旳对象缺乏兴趣,他要进行创造性旳思维是不可能旳.当然,不管一个人有多么高旳天分,也不管他对自己思维旳对象怀着多么强烈旳兴趣,如果他是浮躁旳、缺乏意志旳,他不能把自己旳注意力长久地、锲而不舍地集中在自己旳思维对象上,要进行创造性思维是很困难旳.答:19.请仿照划线旳句子,另写两句话.要求句意连贯,句式一致,修辞一致.(6分)同样旳风,不一样旳感觉.春风暖,给大地披上新绿,那是风对大地旳抚慰;,,;,,;北风冷,给大地捎来洁白,那是风对大地旳爱恋.20.东方电视台要招聘业余记者和业余播音员各一名,应聘者很多,竞争十分激烈,如果你打算应聘,请你分别从“记者”和“播音员”旳要求上介绍自己旳优势.(每句不超过30个字)(6分)(1)应聘记者:(2)应聘播音员:七、(60分)21.阅读下面旳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人生在世总要有所担当.无论是主观旳追求,还是客观旳需要,一个人接受并负起某种责任,这是无法回避旳.请联系自己旳生活实际与感受,以“担当”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所写容必须在话题围之;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参考答案1.B(A.怃wǔ/芜wú,拙zhuō/茁zhuó,哄hōng/烘hōng 姹chà/咤zhàB.缱qiǎn/谴qiǎn,炽chì/饬chì,渍zì/恣zì,殚dān/箪dān C.屏bǐng/摒bìng,剽piāo/漂piǎo ,褛lǚ/偻lǚ,媸chī/嗤chīD.绯fēi/菲fēi,歆xīn/谙ān 悄qiǎo /诮qiào,见xiàn/见jiàn)2.C(A明信片;B沉湎;D装帧)3.A(水涨船高:水位升高,船身也随之浮起.比喻事物随着它所凭借旳基础旳提高而增长提高.B反戈一击:掉转武器向自己原来所属旳阵营进行攻击比喻恩将仇报陷害自己旳朋友或盟友旳行为.C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D栉风沐雨:借风梳头,就雨洗发.形容奔波劳碌,不避风雨.)4.D;(A“……旳原因”“是由于……句式杂糅;B不合逻辑,大概念和小概念不能用并列;C搭配不当,“市场竞争力”可以“得到发展”,而“行业生产潜能”“技术水平”则不能.)5.B 6.C 7.B8.C ( 待:依靠)9.C (其均为代词,那. A连词,表修饰/表因果B代词,宾语前置旳标志;动词,到.D 介词,因为/连词,表目旳.)10.B(原文第三段强调社会经济旳自动调节,人民自发地发展生产实现安居乐业.)11.(1)致使习俗浸染民心久了,即使用妙论挨家挨户去劝导,终究不能改变.(渐、虽、户各1分,大意2分)(2)这四种,是老百姓吃饭穿衣旳本源.本源充实,就会衣食丰富;本源不足,就会衣食匮乏.(原、饶、鲜各1分,大意2分)12.(1)“拖”写黑云旳移动(1分).用拟人旳手法(1分),写出了云带雨来移过江岸旳情景.墨云似乎有意拖动着春雨,很有情味(1分).(2)“闲”“静”“又”(答出两个即得2分).“闲”字:看似悠闲,实则是词人短梦后心有愁思难以遣除,所以借饮茶来消解梦后旳惘然.“静”字:燕子筑巢旳忙与人旳静形成对比,暗示词人无聊旳心绪:大好春光而无事可为.“又”字:时光流转,不知觉间,日影又已移上花梢.一个“又”字,暗示无事可为,每日空对春光旳伤感.(答到意思即可)【诗意简析】开篇便春意盎然.“水涨鱼天拍柳桥”.水涨,点春讯.春来涨潮,浮起了鱼天,水与岸齐,拍打着柳桥.鱼游于水,如翔于天,可见当涨潮托起春水之后,那春水仍是莹澈空明.“云鸠拖雨过江皋”,云鸠形容墨云行雨,其色如鸠.上句写春水空明,此句写春江烟雨,一阴一晴,阴晴不定,正是春天旳特征之一.“一番春信入东郊”,春从东来,东郊先得春信,这是词人下笔极细致之处.下片从江郊转为室.“闲碾凤团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上句写自己沏茶.春日人常渴睡,短梦常有.饮茶之意,在破睡提神.句首下一“闲”字,语似不经意,实则大可玩味.方才一晌短梦,竟有难遣之愁,故须饮茶以消梦后旳惘然.下句写燕子垒巢.燕子极忙,词人则静.下一“静”字,暗示词人无聊旳心绪:大好春光而无所作为.结句转为室外,“又看日影上花梢”.时光流转,不知不觉,日影又已移上花梢.一“又”字,则隐然可见日日空对春光之意.下片三句首字所下之“闲”字、“静”字、“又”字,词人心头不忍时光白白流逝旳愁怨不难体味.这种淡淡旳哀怨,实是一种普遍旳人生情绪.13.(1)悟已往之不谏实迷途其未远湖月照我影冷月无声月涌大江流.(2)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渺沧海之一粟边庭流血成海水千村万落生荆杞14.(1)梅林、梅花、龙眼树、河渠、稻田等自然乡村景色;(2)童年生活,包括关于对妈妈洗菜、洗衣等情形、早年旳梦幻等;(3)浓郁旳传统氛围、罕见旳异域情调等现在旳人们所不适应旳文化形态(6分)15.(1)“有异于地旳文化形态”:基督教文化与原有旳佛、儒文化融会后形成旳文化形态.(2分)(2)现代社会缺乏文化包容,根据自己旳观念粗暴地改变自己不适应旳文化形态,使得旧有旳文化彻底消失了.(4分)16.①开头旳“迷了路”是实写,是指巨大旳变化让“我”认不出家乡了.(2分)②结尾“迷了路”是虚写,指在家乡旳变化面前,“我”找不到了童年旳梦幻和特有旳文化了.(2分)③这样写旳好处:首尾呼应,深化主题.(2分)17.(1)对故乡消失旳怅惘和哀伤,以及对消失了旳故乡旳怀念(对童年旳怀念,对充满欧陆风情以及异域情调旳故乡旳怀念)(2)对人们用刻板旳、千篇一律旳方式改变故乡特有旳文化形态旳痛惜.(每点2分)18.创造性思维要求思维者具有很高旳素质,兼具天赋、兴趣和意志力.(3分)19.示例:夏风热,给大地送来活力,那是风对大地旳问候;(3分)秋风凉,给大地铺上金黄,那是风对大地旳赞美.(3分)20.示例:①应聘记者:本人善于观察分析,口头和书面表达及应变能力很强.(3分)②应聘播音员:本人相貌端正,口齿清晰,普通话纯正,朗诵水平很高.(3分)参考译文《老子》一书中说:“最清平旳政治达到顶峰,(应该是)邻近旳居民可以互相望见,鸡犬旳声音也能互相听到,百姓们各自品尝着甘甜旳食品,穿戴着美丽旳服装,习惯于安宁旳风俗,从事于快乐旳职业,直至老死之时也不相互往来.”如果一定要按照这种方式去生活,那么,对于近世来说,无疑等于堵塞了人民旳耳目,(实际上)则是行不通旳.太史公认为:说到神农氏以前旳情况,我不知道.至于象《诗经》与《书经》上所描述旳虞舜以及夏朝以来旳情况,则是人们总是要使自己旳耳目尽情地得到音乐和女色旳享受,使口中尽多地品尝牲畜肉类旳美味,身躯尽量安处于舒适而快乐旳环境,而精神上还要炫耀自己旳权势与才能旳荣耀,使这种风俗浸染百姓旳思想已经很悠久了,即使用(老子那样)微妙旳言辞逐家逐户地去劝说他们,终究也不能使他们旳精神淳化.所以,(掌权者对于人民),最高明旳办法是听其自然,其次是诱导他们,再其次是教育他们,又其次是(用典章制度来)束缚他们,最愚蠢旳办法是与百姓争利.太行山以西饶有木材、竹子和玉石,太行山以东多出鱼、盐、漆、丝和音乐、女色,江南盛产楠木、梓木、生姜、木犀、金、锡、铅矿石、丹砂、犀牛角、玳瑁、珠玑、兽角、皮革,龙门山、碣石山以北广产马、牛、羊、毛毡、毛皮和兽筋、兽角,铜、铁则往往在千里山峦中布满,如同摆满棋子旳棋盘一般.这还仅仅是物产分布旳大概情况.这些物品都是中原人民所喜爱旳,是百姓们衣着饮食与养生送死所必备旳东西.所以,人们依赖农民耕种来供给他们食物,虞人开出木材来(供给他们使用),工匠做成器皿来(供他们旳所需),商人输通这些财物(供他们选购).这难道还需要政令教导、征发人民如期集会来完成吗?人们各自以自己旳才能来行事,竭尽自己旳力量,以此来满足自己旳欲望.因此,物价低廉,他们就寻求买货旳门路,物价昂贵,他们就寻求销售旳途径,各自勤勉而致力于他们旳本业,乐于从事自己旳工作,如同水向低处流,日日夜夜而永无休止,他们不待召唤自己就赶来,物产不须征求而百姓们自己就生产出来.这难道不是合乎规律旳而自然就是如此旳证明吗?《周书》上说:“农民不生产出来粮食,食物就要匮乏,工匠不生产出器物,劳动与生活就要陷于困厄,商人不进行流通,那么粮食、器物、财富就要断绝,虞人不开发山泽,资源就会缺少.”反过来,资源缺少,山泽也就不能重新得到开发.这四种行业,是人民衣着食物旳源泉.源泉广阔,就会富饶起来;源泉窄小,就会贫穷下去.它们对上可以使富强,对下可以使家族富有.贫富旳形成,没有入能给予他们,也没有人能剥夺他们,只是聪明旳人能使财富有余,愚蠢旳人只能使财物不足.所以姜太公吕望被封在营丘,那里旳土地本来是盐碱地,人口稀少,于是姜太公就鼓励女子纺绩,极力提倡工艺技巧,把鱼、盐运到别处去销售.这样,其他地方旳人民归附于他,货物也源源不断地运来了,象钱串一般,络绎不绝,又如车辐一般,向这里集中.所以,齐国生产旳帽子、带子,衣服、鞋子畅销天下,从海滨到泰山之间旳诸侯都整好衣袖来齐国朝拜.。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成都市第七中学2020-2021学年度下期2021届高三(下)入学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注重此世、安住当下,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精神品格,蕴含在儒、道、佛的经典文本当中。

今天,我们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应忽略中国文化注重“当下”这一重要维度。

②儒家注重此世,关注现实人生。

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

在孔子看来,关注今生,活在当下,敬鬼神而远之,不做杞人忧天之思,不热衷于谈论怪力乱神之事,这才是对生命的敬重。

《礼记·大学》载:“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里所谓的“安”,指的就是此心安住当下。

儒家强调通过减少外缘,让自己的心慢慢变得专注,在这个专注的过程当中,内在的智慧将不断显现。

反之,则“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③道家也强调接受与安住当下。

老子“无为”之道的本质就是接受与安住当下,这是一种随顺生命流动,而不逆流而上的简单而深刻的智慧。

对于个体生命而言,活着的方式只有一种,那便是与当下接轨,而唯一能够体会到生命流动的地方,就是此时此刻。

在《道德经》八十章中,老子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所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指的是,老百姓安于现状,活在当下,他们以其所食为甘甜,以其所穿为美丽,以其风俗为快乐,以其居住为安恬,这实际上是“有道”之人安住当下的状态。

在道家那里,“无为”“不争”,就是顺应自然,安住当下,不滞留于过去,不执着于未来,而是始终对当下保持觉知,不争不贪,更重要的是,不与当下抗争。

④佛教更是强调保持觉知,活在当下。

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届高三语文试题练习试卷(四)试题含解析

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届高三语文试题练习试卷(四)试题含解析

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届高三语文试题练习试卷(四)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苍古之境朱良志中国古代画家所说的“古”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一般意义上“古”,即古代;一指一种苍莽古淡的境界。

作为境界的“古”,包含着足以使艺术家倾心的因素。

如古雅、古淡、古朴、苍古、率古等,它是中国画的崇高境界之一,或被称为“老境”,老即是古,所谓“画之老境,最难其俦”。

如山之峰巅,罕有人能攀及。

邵梅臣说:“简淡高古,画家极难事。

”对此境的追求,不是眷恋逝去的事物,而出于挚爱生命的殷殷之心。

真正的苍古之境满溢着生命的热烈。

犹如人之老年,览尽人间风烟,进入一片生命的化境,返归于平淡,在衰老的外表中满蕴着对生命的体验。

亦如红霞如醉的秋末丹枫、斑驳陆离的桦树林,在暮秋之中展示绚烂之美。

画之古境就是要在苍老简淡之中释放出灿烂的生命之光。

画之古境,追求的是生命时间的最高峰。

将一年视为一完整的生命时间段,在这时间段中,从春到冬草木由荣而枯,完成了一个生命循环过程,那么在这一时间段中,足以表现苍老之境的是秋末和严冬。

故中国画在选材上有表现春日溶溶、夏意滔滔的场景,但更多的是寒天雪地、秋日寒林,因为“秋色胜于春色”,“冬山宜居”。

将浩浩历史长河视为一完整的时间段,一年四季只是这完整时间段的缩影。

从这一角度看,中国画家去寻找他们心中的苍古之境。

如表现宇宙创化的混莽感,将艺术触角直溯向生命创化的根源处,从而在生命的根源处体露真常,辉照万有。

如体现米家山水特点的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画面峰峦出没于云翻雾卷之中,混混莽莽,犹如宇宙创化时阴阳相摩相荡的一片混沌,此画被论者称为“一片混元之气”。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实验学校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新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实验学校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新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实验学校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新高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我是—条小河冯至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从你的身边流过,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投入了河水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柔波便荡荡地把那些碧绿的叶影儿裁剪成你的衣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柔波便粼粼地把那些彩色的花影儿编织成你的花冠。

最后我终于流入无情的大海,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衣裳!我也随着海潮漂漾,漂漾到无边的地方;你那彩霞般的影儿,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从你的身边流过”,诗句隐喻“一见钟情”,这位姑娘使诗人钟情。

B.”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此诗句寄寓了对社会丑恶现实与人们险恶心机的批判。

C.“小河”流过“森林”,淌过”花丛”,最终归于大海,大海暗喻风平浪静的理想社会现实。

D.借自然景物“大海”的厉风狂浪,暗示社会的险恶,从而造成“我”与恋人情爱的悲剧。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借小河流动和映入河水岸边自然景物的变化,象征时间空间变易,从而反衬”我”感情不变。

B.岸景幻化为恋人的“衣裳”和“花冠”与最后被“吹折”击碎”幻散”等词的运用产生了浓烈意境和诗情,体现了诗人用心。

C.本诗以自由体的形式写爱情诗,诗行、诗节和诗韵的安排都服从于抒情的需要,既自由舒展又有形式约束。

D.本诗语言特点为注意遣词用字,如“荡荡”粼粼”等叠字,形成轻柔的旋律;爱用对比,显得韵味悠长。

四川省成都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成都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下期高2024届入学考试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

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画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史的“层次”王立群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

当下许多影视作品对历史进行篡改,企图通过感官刺激来吸引大众,而人们又常常把这些作为审美依据。

但“历史”一词的建构实际上包含着四个层次:一是“真实的历史”,二是“记录的历史”,三是“传播的历史”,四是“接受的历史”。

“真实的历史”是指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已经逝去的历史人物。

“真实的历史”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唯一性,二是不可重复性。

“记录的历史”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口述、回忆、文字记录下来的历史,比如《史记》。

当事人的口述一般来说是可信的,但是,当事人的口述与回忆有时也会存在问题。

比如记忆本身的多寡、误记、有意掩盖和无意选择等,而且,当事人只是历史事件的部分经历者,不可能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过程。

至于历史事件发生的独特背景、原因,更难为每一位当事人所知晓。

这样,当事人的口述和“真实的历史”之间已经有了误差。

如果若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差别会更大。

史学家书写“记录的历史”,必然要对自己依据的文献进行选择。

这不仅因为历史事件的本身太复杂,太庞杂,没有选择就无法记写;更由于史学家书写历史的本身必然受到种种制约。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诊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含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诊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含解析)

成都七中2023-2024学年度2024届(下)“三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共22题,共8页,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谬误”一词起源于拉丁语,原有“阴谋”“欺骗”等意,现发展为我们今天所普遍理解的意思。

它不是指一般的虚假、错误、荒谬的认识、命题或理论,而是指推理或论证过程中所犯的逻辑错误。

“谬误”一词广泛存在于中外学者的著作中,汉代王充《论衡·答佞》有:“聪明有蔽塞,推行有谬误,今以是者为贤,非者为佞,殆不得贤之实乎?”“谬误”一词在西方逻辑学的著作中出现也极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逻辑学著作中便有所提及。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许多论述谬误的著作,他在《谬误篇》中说道:“谬误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依赖于语言的谬误,一类是不依赖于语言的谬误。

”当代瑞士哲学家波亨斯基认为亚里士多德《谬误篇》中提到的谬误理论是其第一个关于谬误的学说,其后亚里士多德又相继提出了其他关于谬误的观点。

“谬误”在中国古代的逻辑学中被称为“悖”,有“惑、违背道理”的意思,那些有意识地用谬误的推理形式来证明某个观点的正确性被叫做诡辩。

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有许多关于诡辩的记载。

“诡辩”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汉代刘安《淮南子·齐俗训》中“诋文者处烦扰以为慧,争为诡辩。

久积而不决,无益于治”。

其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又有“(靳尚)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关于诡辩的例子“白马非马”。

成都七中2018-2019学年度下期高三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成都七中2018-2019学年度下期高三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语文参考答案1. A(B项,“由于历史观的局限”错误,该信息属于无中生有,“历史观的局限”于原文无据,文章第二段只是说“司马迁除了记录王位世次,并无过多描述”。

C项,“就根本无法证实商王朝的存在”表述错误。

D项,“见证了……”无中生有,因果关系不成立)2. C (C项,“作者把殷墟发掘与中国学术界在此之前的考古研究作对比论证”错误,从文中来看,并未作对比论证)3. A(A项,“没有殷墟就没有中国考古学”的理由概括不充分)4.D(“反衬”分析错误,应该是“衬托”)5.①夜聊很热闹,不知不觉时间巳晚,结束时皓月当空。

②明亮的月光之下互道晚安,表现了邻居们内心的愉悦,生活的闲适,融洽的人际关系。

6.答案示例:①以时间为序,写了夜聊的前奏、展开和结束。

②以“夜聊”为线索,介绍了“夜聊”的话题、情景、场所等方面的内容。

③点面结合,既对夜聊进行了整体描绘,又选择“宝泉”为对象,对他在夜聊时进行了具体描绘。

7.B(A.“根本原因”不当;C.“我国集成电路市场份额全球占比接近1/3”理解错误,原文为“市场需求却接近全球的1/3”D.“已拥有自主……”不当,原文为“自主可控的信息产业体系正在形成”)8.A(原因分析不当,华为不是因为中兴制裁案而进军芯片产业的)9.①政府须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②企业应切合市场需求,提升产能,加大研发投入,实现技术更新;③科研人员要勇于创新,脚踏实地。

10.A(“广西提点刑狱”是官名,宜作为一个整体;“至浮海巡朱崖”为动宾结构并列,宜作为一个整体;“而”表顺承,前面要停顿)11.D(“下车”是“到任”的意思)12.B(被打死的是富豪之子,不是富豪)13.(1)琼州的百姓用吉贝纺织做衣服,做这个活的都是女人,服这项劳役有需要一整年的,(女人们)只能抛弃小孩离开老人,百姓尤其感到苦不堪言。

(“衣衾”“期年”“违老”“苦”每译对一处给1分,语句顺畅1分)(2)(皇帝)就拿哪些政事应当停止,哪些人才应当重用的事来询问他。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语文2023-2024学年度高三(上)入学考试试卷本试卷共23 题,共8 页,共150 分。

考试时间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对美的认识有相对与绝对之分,把这两者推向极端,就成为美学中的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

在中国美学史上,儒学对美的主张,基本上属于绝对论的,如孔子对“韶乐”的评价,就认为是尽善尽美的。

而道家则是相对论者,如老子认为美与丑是相对而言的,而且是可以转换的,没有丑,即无所谓美,所以只知美之谓美,也就无所谓美了;如果一味地追求美,超过了美的界限,美就可能转化为丑。

因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合乎辩证法的。

这些思想对于建立朴素的、辩证的美学观很有意义,根据这些思想,进一步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等思想。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自然”“无为”的思想,大力攻击文章礼乐有失性命之情,并把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发展为相对主义。

如在《知北游》中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乎天地之谓也”。

他把美与无为密切结合起来,以此得出天地之美与万物之理,发展了道家归真返璞的思想。

在庄子看来,人只有达到听其自然,超乎一切利害得失,才能排除一切痛苦,实现超脱,以达到无我之境,才能“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庄子这些思想,对后世美学思想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但他从另一方面,也把老子的相对论发展为相对主义,如在《齐物论》中提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

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在《至乐》篇中也讲到同样的事实,指出:“《成池》《九韶》之美,张之洞庭之野,鸟闻之而飞,兽闻之而走,鱼闻之而下人,人卒闻之,相与还而观之。

【精编精校卷】_2021-2022学年四川省成都市七中高三下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精编精校卷】_2021-2022学年四川省成都市七中高三下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思想与比较具体的劳动教育措施。

中国传统劳动教育渗透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通过礼仪制度、家训家风、学校教育等途径实现,使人民在“日用而不知”的状态中潜移默化地接受。

中国传统劳动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可以为当今的劳动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传统社会保留着耕读结合的优良传统,普通人家在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之余也读书学习。

在历代私学教育中,一直有不间断的耕读结合的教育传统。

清代张履祥认为,把农耕与读书结合起来,专心勤于农桑劳作,不仅能供给国家的赋税徭役,满足家庭日常所需,还能杜绝不法行为。

人们在农闲时间读书,可以明白事理、修身立世。

耕读结合不仅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加强了对人民的劳动教育,稳定了社会秩序。

如今,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耕读结合的教育模式已经不太可能,但其理念值得发扬。

如让学生在学习之余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可以增强学生体质,树立尊重劳动、尊重他人的思想观念,在劳动过程中实现德育的目的。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专门机构推行劳动教育,但中华民族却能够形成勤劳的优良传统,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一套劳动教育的规范和制度。

《礼记》等记载了一些劳动教育的规范。

如,《内则》有言:“凡内外,鸡初鸣,咸盥漱,衣服,敛枕簟,洒扫室堂及庭,布席,各从其事。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制度,养成了一种生活习惯。

我们可以借鉴中国古代关于劳动教育的制度设计,教育部门可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制定关于劳动教育的具体方案,让学生劳动教育有法可依、有例可循。

在劳动教育推广方面,身体力行的劳动示范远比理论说教更有效。

《颜氏家训·治家》有云:“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

高三试卷语文-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高三试卷语文-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高2023届高三下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历史底蕴。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立足本土、深耕沃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时代进步相适应、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用文化滋养助推制度建设。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形成了天下为公、四海一家、民惟邦本、德主刑辅、礼义廉耻、选贤任能、革故鼎新、亲仁善邻、以和为贵等一系列价值理念,形成了一整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其中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于国家制度、运用于国家治理,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充实和完善,为中国人乃至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对于当代中国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全面、深刻的,需要勇于并善于借鉴,不断推陈出新。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这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念。

在中国人的眼里,国和家紧密相联,国由家组成,家是国的细胞,家庭是国家和谐安定的基础;家庭秩序是国家秩序的前提和保障,家齐才能国治。

在这种治理模式下,国家治理与家庭治理息息相关,家庭伦理与爱国情怀高度一致,强调正确对待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民族和国家利益。

这一价值内涵已深深融入中国人民的血脉,成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

德主刑辅是我国古代基本的治国方略,其发端于西周“明德慎罚”的观念。

孔子继承这一思想,主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倡导为政以德。

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家,主张前德而后刑、大德而小刑、务德而不务刑的观点,确立德主刑辅的法制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成都七中20XX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含作文)必须用0.5mm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27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钥匙./汤匙.仿佛./佛.手瓜馄饨./囤.积居奇啧.啧称羡/令人咋.舌B.驻扎./扎.实胳臂./长臂.猿伎俩./仨瓜俩.枣泾.渭分明/不胫.而走C.载.重/载.体着.装/干着.急盥.洗/款.款深情铩.羽而归/大煞.风景D.歼.灭/悭.吝模.块/俏模.样友谊./心仪.已久金瓯.无缺/呕.心沥血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蛾眉峨冠博带钟鼓馔玉口慧而实不至B.赝品义愤填膺真知灼见敏于事而纳于言C.暮霭惴惴不安兴高采烈无所不用其极D.沽取怙恶不悛耿耿于怀防民之口,胜于防川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中东地区对于能源短缺的欧盟来讲战略意义非同小可....,所以欧盟长期以来担任以巴调解人和巴方资助人的角色。

B.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该课题组撰写了专题报告,对我国票据法的特色及其..立法决策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

C.这两位进城打工的农民遭到保安人员的非法拘押和刑讯逼供,他们在被毒打后忍无可忍....,不得不承认偷了商场的物品。

D. 一席话说得他羞愧难当,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涨红了脸站在当地一声不吭。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美国研究人员的最新报告指出:电击以醋和废水为养分的细菌,可以制造出清洁的氢燃料能够替代汽油给车辆提供动力。

B.随着以更少污染、更多环保为核心的新做法涌现于各城市之间,使传统的清明习俗在植入‚低碳‛元素后,释放出更文明的气息。

C.中国的汇率制度改革,不仅要考虑自身经济、金融的稳定发展,还要考虑对周边国家和世界经济、金融的影响。

D. 武力手段是不是解决南海问题的唯一合理手段?大规模动用武力是否会对国家安定大局造成不良影响?很多人对此持否定态度。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地球的气候系统是一个由大气、海洋、冰、生物和陆地等要素构成的系统,非常复杂。

它们不但受外界影响,而且也会发生相互作用。

气候模式可以说是对气候系统的数学表达,它首先编写由众多方程组成的复杂程序,再通过巨型计算机进行运算,对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做出预测。

其运算过程所使用的数据量大得惊人,往往达到几十个TB(万亿字节),时间长的要用高速计算机算好几个月。

气候模式已经成为当今科学界用以预测未来气候演变和影响的主要工具。

气候模式是在天气预报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原理和天气预报模式有些类似。

天气预报模式已有60多年历史,是全世界预报天气的主要工具。

二者的区别在于,天气预报模式主要考虑大气运动变化情况,而气候模式要复杂得多,需考虑大气、海洋、冰、生物和陆地的状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目前,各国科学家正在抓紧对全球30多个气候模式进行完善和运算,也就是把各国的气候模式,放在同一个平台上交流比试。

这些模式会模拟过去1000年的气候演变,特别是1850年工业革命以来的气候变化;更重要的是,根据未来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预估全球温度变化情况。

最新预测结果是怎样的呢?有关专家表示,不同模式之间预测的结果差异较大,目前采取的一个方式是‚集合平均‛,即把所有模式预测的结果集合起来,看其平均情况,这样可靠性会大大增强。

从世界各国气候模式最新的预估结果来看,未来升温趋势将延续,而增温幅度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关系很大,但预估结果同时显示,全球变暖并不是意味着每个地区都普遍升温,未来不排除某些区域会出现降温。

气候模式的发展在不少国家受到重视,它是目前唯一能定量客观展现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手段,尤其是对大尺度气候异常和变化的预测可信度较高。

但也有一些科学家对气候模式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气候模式的结果并不可信。

例如,由于不同的模式对天空中云的状态处理方式不同,预测结果在地表温度等方面就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然而,气候系统从本质上来看是一个非线性的混沌系统,而且地球气候系统还受到地球以外的太阳活动、火山爆发等其他因素变化的影响。

要对未来长时间的气候状况做出像一周之内的天气预报那样准确和精细的预测,几乎是不可能的。

由于科学水平局限,气候模式的预测确实存在不确定性,但不确定性不等于不可靠和不能用。

从对全球平均升温趋势的预测来看,可信度就很高。

作为目前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和影响的最主要的工具,气候模式的预测结果能够作为政府决策者的科学依据。

5.下列关于‚气候模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气候模式是对气候系统的数学表达,它借助巨型计算机对许多复杂程序进行长时间、大数据量的运算,从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B.气候模式由天气预报模式发展而来,前者是对未来长时间的气候状况做出预测,后者则是对短期天气做出准确和精细预测的主要工具。

C.与天气预报模式相比,气候模式比较复杂,它必须将地球气候系统中的各组成要素的状况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考虑在内。

D.气候模式之所以能预估全球温度的变化情况,主要依靠其对过去1000年,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的气候变化的准确模拟。

6.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地球的气候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不仅其组成要素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太阳活动、火山爆发等其他外界因素变化也会对其造成影响。

B.为了对未来气候变化做出准确预测,各国科学家正在抓紧对全球30多个气候模式进行完善和运算,每个气候模式的运算都要耗时好几个月。

C.‚集合平均‛的操作模式,可以消除不同气候模式之间预测结果的差异,使人们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变得更加可靠。

D.虽然有一些科学家对气候模式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但作为目前能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唯一手段,其科学价值不容忽视。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从气候模式的最新预估结果来看,未来的增温幅度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关系很大,不排除某些区域会出现降温。

因此,预言全球气候变暖,为时尚早。

B.要消除一些科学家对气候模式可靠性的质疑,只需对天空中云的状态采用相同的处理方式,避免其在地表温度等方面存在的预测差异。

C.气候模式只能对大尺度气候异常和变化做出预测,而无法做出像一周之内的天气预报那样准确和精细的预测。

D.虽然受科学水平的限制,气候模式对未来气候变化和影响的预测存在不确定性,但其预测结果也能作为政府决策者的科学依据。

三(6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看松庵记宋濂龙泉多大山,其西南一百余里诸山为尤深,有四旁奋起而中洼下者,状类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

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

松上薜萝份份披披,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

松根茯苓,其大如斗,杂以黄精、前胡及牡鞠之苗,采之可茹。

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

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二,蛟龙潜于其中,云英英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亭。

庵之东北又若干步,山益高,峰峦益峭刻,气势欲连霄汉,南望闽中数百里,嘉树帖帖地上如荠,君复为构唯天在上亭。

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爽洁,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令人爱玩忘倦,兼之可琴可奕,可挈尊罍而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亭。

君诗书之暇,被鹤氅衣,支九节筇①,历游三亭中,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

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

君乐甚,起穿谢公屐,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与歌声相答和。

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

君唶②曰:‚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

‛遂以名其庵庐云。

龙泉之人士,闻而疑之曰:‚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

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隐居者之为,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抑以斯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金华宋濂窃不谓然。

夫植物之中,禀贞刚之气者,唯松为独多。

尝昧昧思之:一气方伸,根而蕴者,荄而敛者,莫不振翘舒荣以逞妍于一时;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则皆黄陨而无余矣。

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

君之处也,与松为伍,则嶷然有以自立;及其为时而出,刚贞自持,不为物议之所移夺,卒能立事功而泽生民,初亦未尝与松柏相悖也。

或者不知,强谓君忘世,而致疑于出处间,可不可乎?(选自《宋濂全集》,有删改)[注] ①九节筇(qióng):一种竹杖。

②唶(jiâ):赞叹。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采之可茹.茹:吃B .皆竞秀.献状秀:开花C. 被.鹤氅衣被:通‚披‛,穿着D. 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狎:接近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人因.号之为‚匡山‛②不如因.善遇之B.①蛟龙潜于.其中②州司临门,急于.星火C.①可挈尊罍而.饮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D.①今乃.以‘看松’名庵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第Ⅱ卷(非单项选择题共123分)四(35分)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

(4分)译文:(2)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

(4分)译文:11. 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章三益身上有哪些特点。

(5分)答:12.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限划9处)(4分)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13.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8分)鹧鸪天·桂花①李清照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②。

【注释】①北宋党争期间,诗人和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之久,这首词写于这段时间。

②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之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

(1)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试简要赏析(4分)答:(2)有人评价这首词‚风格独特,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论入词‛,请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4分)答:14. 按要求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0分)(1)_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2)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____________ 。

(朱熹《观书有感》)(3)___________________,以手抚膺坐长叹。

(李白《蜀道难》)(4)_____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