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模拟测试卷全国-(10)
2018年高考模拟试卷语文卷

2018年高考模拟试卷语文卷考生须知: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密封区内填写学校、班级和姓名。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案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不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原创)A.无论是国外媒体抑或国内媒体,VR都是热门的新兴载(zài)体,但它有着时空因素的极大掣肘,人们不应盲目乐观,更不能流于肤浅的“技术决定论”的窠(kē)臼。
B.世界色彩斑斓,变幻莫测.(cè),谁拥有了一双慧眼,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谁就能洞察世事真相,占领思想高地,就能得到命运的亲睐.(lài)。
C.金秋时节,淡雅玲.(líng)珑的桂花开始绽放自己的生命,满树金黄细小馥.(fù)郁飘香的花儿,点辍着红叶艳丽的季节,芳香中透着丝丝甜意,使人久闻不厌。
D.天气渐凉,在一次未知的寻访中,我踏入古寺,在这尘世喧嚣中,古寺像极了一湾宁静的海港,身处.(chù)其中,似.(sì)是掉入追溯前世的梦境。
【命题意图】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常用规范汉字的字形,能力层级为A。
本题考查的重点是平时容易误读的字和对读音相同的错别字的辨识。
近几年高考对字形的考查都置于具体的语境中,语料贴近现实。
预估难度系数0.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原创)〔甲〕粹精原指五谷的精华部分,是隐藏起来的宝贝,从来不会良莠不齐....,更不会虚妄地骗取人们的信赖。
粹精,黄灿灿的衣裳,让人敬畏,那坚硬的个性仿佛诚实倔强的祖辈。
当打破硬邦邦的外壳,发现美在其中的韵味,竟然..那样珍贵。
粹精不怕风雨,不畏艰难,一生一世都在满足人类的味蕾。
〔乙〕稻谷以糠皮作为甲壳,麦子用麸皮当作外衣:粟、粱、黍、稷都如同隐藏在毛羽之中。
精粹不会轻而易举地得到,要通过扬簸和碾磨等工序,去掉虚伪,才能提取货真价实的粹精。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第十次模拟考试试题

2017-2018学年度高三年级十模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应题目。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传统中国的儒学存在形态包括朝廷儒学、士大夫儒学和大众儒学三部分,朝廷儒学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主要是政治儒学;士大夫儒学阐释儒家道统,以传道授业为己任;大众儒学则侧重于儒家化民成俗的功能,是教化儒学。
大众儒学的政治色彩较淡,也不太关注理论体系的建构,它关心的是人伦日用和生活践履。
如果说作为一个学派的儒家的诞生是儒教国家建构的逻辑起点,儒学普及化和大众化的完成则是儒教中国形成的现实标志。
在历史上,朝廷儒学、士大夫儒学和大众儒学既相互影响,又彼此有别,构成复杂的张力关系。
在传统中国,儒学的大众化与民间化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的结果。
三代之时,学在官府,六经皆为王官典藏秘籍,王官之学是在学在君后与学在世卿,教育与大众之间存在相当的距离。
在王官之学衰微的历史背景下,孔子开始民间讲学,首次将原先禁锢于庙堂之上、作为王官贵族文化特权的六艺之学传播到民间。
孔子的民间讲学无疑是大众儒学的历史起点。
儒家学派的创立,完成了由道在王官向道在师儒的转化,将君师合一的文化格局演进为君师为二,但这仅仅是一个伟大文化进程的开端,这一进程的最终目标是道在大众。
汉唐是儒学主体地位的形成时期,宋代则是儒学继续向民间扩展,并形成大众儒学教化体系的关键时期。
大众儒学体系到宋代臻于完备,科举制度的发展催生了大量民间私塾。
朱熹在司马光《家仪》的基础上完成《朱子家礼》,为家礼的推广普及奠定了基础;北宋蓝田吕氏乡约的创立,开创了以儒家道德为基础组织乡村自治的治理模式,使得儒家组织基层社会的功能更加制度化。
大众儒学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儒学与民间信仰的结合,逐渐形成了民间社会具有儒家色彩的信仰体系。
以乡学、乡约、家礼、家谱、家教和乡土信仰为主干的大众儒学,遍布于传统中国的基层社会。
近代以降,知识界在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压力下,对于儒学的批判日渐严厉,经过一次次激烈反传统运动的打压摧残,到“文革”期间,不仅儒家思想被彻底否定,儒家在社会上的传播体系也被连根拔起。
2018高考全国卷仿真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讲解学习

2018高考全国卷仿真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2018高考全国卷仿真模拟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中式教育”遇上英国土壤英国广播公司有关中国老师在英国教学经历的纪录片本周播放了最后一部分,那些接受接受“中式教育”的英国学生最终在各个科目中得到很好的成绩。
不过,这期间引发的各种争议值得人们再度思考。
中国老师在英国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尴尬,实际上是在两个文明和两套社会体系坐标下,不同教育理念、思想、模式等发生碰撞后产生的结果。
英式教育,大体可称之为“快乐教育”,其推崇的观念在于:教育的艺术,是唤醒孩童天生好奇心并在未来满足它的艺术;而好奇心本身的鲜活及益处,与内心的满足及快乐成正比。
笔者曾到英国的一些中小学采访,还参加过家长会,发现学生们笑意盈盈的时候居多,少见眉头紧锁、满脸严肃。
中国乃至东亚的教育,非常重视和强调扎实的基础知识,讲究学生的“勤学苦练”。
最常说的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学校都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施教,因而基础教育水平极高。
学生们吸收了丰富的基本知识,掌握了应试技能,这都是英国学生所缺乏的,英国学生的数学等基础学科水平普遍较差,甚至要低于中国一两个年级。
在英国,时常听闻有些学生遇到考试神经紧张,甚至还需要考前心理舒压。
看来,快乐也是有代价的。
不能否认的是,貌似以“玩乐”为主的英式教育,对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想象力等大有裨益,这也对学生进入高等教育后进行学习、科研潜力的爆发进行了铺垫。
笔者发现,英国中小学更注重艺术、文学等课程的设置,而不认为苦练加减乘除等计算技巧很有需求。
支撑这一观念的人认为,在计算机广为普及的今天,已没必要再让人脑来做最基本的运算活动。
相反,艺术、文学能够启迪人的心智,激发学生们的潜能,唤醒他们心中的审美等,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使他们进入大学后,在学习能力与职业竞争力等方面,能够后来居上。
2018年最新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8年最新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近十五年来,中国传统村落数量急剧减少,甚至每天减少1.6个。
据12月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显示,传统村落保护面临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出现“空心村”现象等。
这些问题严重威胁着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虽然大部分中国人往上数三代都来自农村,但现实却不容乐观。
为了保护古村落,人们不得不与时间赛跑。
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和儿童,还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
如著名作家XXX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属性。
在《乡土中国》中,XXX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
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
因此,保护村落、振兴乡村,成为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XXX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XXX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唐代诗人XXX《赤壁怀古》)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通过对XXX的描绘,表达了对往事的思念和对故国的怀念。
B.诗人在描绘XXX的同时,也暗示了岁月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
C.诗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XXX改”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故国建筑的留恋和对人事的感叹。
D.“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时间的无奈和对人生的感慨。
5.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通过对XXX的描绘,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和对往事的思念。
2018年高考语文模拟测试卷全国-(10)

仿真模拟(五)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管子·牧民》曰:“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
”其中,“四维”指的是礼、义、廉、耻。
“四维”是国家运行的重要支柱,礼绝则国倾,义绝则国危,廉绝则国覆,耻绝则国灭。
国家顺应礼制法度才能使父母兄弟妻子各得其所,才能使社会关系稳固。
抛弃礼,社会发展将失去平衡。
近些年来,社交礼仪、家礼、开笔礼、婚礼等越来越受重视,尤其是婚礼,中西合璧,花样繁多。
然而,遗憾的是我国并没有一部现行的官修礼仪文本如《汉仪》《大唐开元礼》般让人们参考或效仿,以至于很多礼仪活动失去了原有的含义,甚至成了娱乐、哗众取宠的噱头。
婚礼,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礼仪。
《礼记》将之视为“礼之本”。
古代国君在迎娶夫人的求婚辞中写道:“请君之玉女,与寡人共有敝邑,事宗庙社稷。
”除传宗接代以外,婚礼更多表达的是夫妇一体、相扶相携、尊卑等同的含义。
婚礼仪式中“御布对席”“合卺而饮”“共牢而食”传递的就是这个意思。
另外,古代婚礼中还有“拜见公婆”这一礼节,即新娘要在婚后的第二天向公公婆婆见礼,以表达对长辈的尊重。
由此可见,婚礼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而是一场正视夫妻关系的启蒙教育。
然而,在现代社会,如此神圣庄严的时刻竟被一些人视为儿戏,甚至演绎为一场闹剧。
尤其表现在那些荒唐而野蛮的闹婚陋习方面,闹公婆,闹新郎,闹新娘,手段粗俗卑劣,甚至威胁到当事人生命安全。
礼仪等同于文明。
中国庞大的礼仪系统是人类社会由野蛮迈向文明的一块历史丰碑。
每一种礼仪都暗含着对道德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
周代时始制定礼制,这一时期制定了天子之礼、诸侯之礼、卿相之礼,到后来才延伸出士人之礼。
从孔子以仁释礼开始,经过汉、唐、宋、明、清等多个朝代,政府和官员几番做出“礼下庶人”的尝试,专门制定了“庶人之礼”供民间通用,但均未得到普及。
主要原因是社会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贵族阶层予以阻挠。
2018-2019年高考模拟试卷语文卷10

2018年高考模拟试卷语文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为150分钟。
2.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XX、XX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试卷与答题卡上。
3.请认真核对学校、XX、XX号。
4.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每题3分,共21分)【原创】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同她交谈的人很多时候都会在某一点上倏(shū)然怀有朦胧的不安,怀疑自己无畏地消耗她宁静的时光。
B.我曾经教过的孩子的孩子,如今是班上的学员。
说一句老生长谈的感想,真可谓光阴似箭日月如梭(suō)。
C.我看着自己摊开的双手,它们看上去像是一对独立的外来活物,而且手心痛得火烧火燎,恰似刚攥(zhuǎn)过一根热铁棍。
D.黄惠康表示,现阶段核(hé)查的情况是,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和总领馆没有为两名持丢失护照登机的乘客办理过中国签证。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字形,能力层级为A。
近几年高考对字形的考查都置于具体的语境中,应用性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甲]在《淮南子·山林训》中,记“瓠巴鼓瑟,而淫鱼出听;伯牙鼓琴,驷马仰秣”,这虽然神化了琴瑟的感染力,但却是对当时琴通自然观念的形象表达。
以此为背景,琴不仅通达自然,而且在最终必然与道冥合..为本的琴最终必然要实现超越,以对道之无声本性的揭示作为琴艺的最高境..。
这样,原本就以简静界。
[乙]东晋时期,陶渊明常备一张无弦之琴,认为“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这正是从两汉至魏晋的琴艺观念,日益道家化,哲学化的反映..。
要而言之,自两汉至魏晋,无论士人以琴艺通达自然,还是以其作为隐居生活的伴侣,均意味着这种艺术形式与士人追求精神自由的目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丙]……唯有以琴娱情,才能代表这门艺术能带给人的纯真..审美体验。
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2018年高中语文仿真模拟试题(十)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十)语文本试题卷共12页,22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纸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纸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纸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纸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纸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纸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绿林与侠为同源所出,这个“源”就是战国时期以墨家为代表的武士集团。
“士”是先秦时期一个极为活跃的社会群体。
在春秋以前,知识为贵族垄断,“士”主要指那些从平民中分化出来的以作战为主、以耕田为辅的社会阶层。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学在官府的局面解体,使部分平民有了接受文化知识的可能。
于是“士”出现了分化,一部分士人从习武转向习文,如孔子,这就是早期的“儒士”。
另一些没有分化出去的武士仍然保持尚武传统和强悍性格,并不断汲取民间文化营养向前发展,这便是“侠士”的萌芽。
从此以后,“儒”与“侠”便成为代表两种不同人格内涵的文化模式角逐在历史舞台上。
双方都不满于当时社会秩序的混乱,但解决问题的方法却很不一样。
儒家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全力恢复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秩序和礼乐文化;墨家的目标则很模糊,他们提出的“兼爱”和“非攻”实际上只是一个具有乌托邦色彩的理想国,于是他们便以行侠的方式去破坏现存秩序。
在先秦时期,墨家与儒家的地位是平分秋色的,人们每以儒墨并称。
但这两种学说在秦亡以后便处于截然不同的境地:儒被独尊为正统文化的代表,墨则被排挤而成为民间文化精神的根源。
2018高考全国卷仿真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8高考全国卷仿真模拟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中式教育”遇上英国土壤英国广播公司有关中国老师在英国教学经历的纪录片本周播放了最后一部分,那些接受接受“中式教育”的英国学生最终在各个科目中得到很好的成绩。
不过,这期间引发的各种争议值得人们再度思考。
中国老师在英国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尴尬,实际上是在两个文明和两套社会体系坐标下,不同教育理念、思想、模式等发生碰撞后产生的结果。
英式教育,大体可称之为“快乐教育”,其推崇的观念在于:教育的艺术,是唤醒孩童天生好奇心并在未来满足它的艺术;而好奇心本身的鲜活及益处,与内心的满足及快乐成正比。
笔者曾到英国的一些中小学采访,还参加过家长会,发现学生们笑意盈盈的时候居多,少见眉头紧锁、满脸严肃。
中国乃至东亚的教育,非常重视和强调扎实的基础知识,讲究学生的“勤学苦练”。
最常说的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学校都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施教,因而基础教育水平极高。
学生们吸收了丰富的基本知识,掌握了应试技能,这都是英国学生所缺乏的,英国学生的数学等基础学科水平普遍较差,甚至要低于中国一两个年级。
在英国,时常听闻有些学生遇到考试神经紧张,甚至还需要考前心理舒压。
看来,快乐也是有代价的。
不能否认的是,貌似以“玩乐”为主的英式教育,对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想象力等大有裨益,这也对学生进入高等教育后进行学习、科研潜力的爆发进行了铺垫。
笔者发现,英国中小学更注重艺术、文学等课程的设置,而不认为苦练加减乘除等计算技巧很有需求。
支撑这一观念的人认为,在计算机广为普及的今天,已没必要再让人脑来做最基本的运算活动。
相反,艺术、文学能够启迪人的心智,激发学生们的潜能,唤醒他们心中的审美等,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使他们进入大学后,在学习能力与职业竞争力等方面,能够后来居上。
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淮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
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
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
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
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成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因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
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
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
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
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其三,意义弹性。
2018年高考模拟试卷语文试题与答案

2018年高考模拟试卷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古代关于良法善治的追求,大致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以礼法为良法善治之法,以中道为良法善治之道,以德政为良法善治之政,以乡治为良法善治之基,以刑罚为良法善治之剑。
而“中道”则一以贯之于其他几方面之中,成为传统中华法系的“法统”。
传统中华法系中的“中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中和”。
礼之用,和为贵。
“和”是“中道”的基本涵义。
和谐、和合、和衷共济、和而不同,都是“中和”的衍生词。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儒家将自然、社会与人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生生不息的大系统,“中和”便是这个系统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一种基本状态。
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乃至人与自然之间、天人之间,都是和为贵。
这种观念深深地渗入到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之中。
对于政出多门、朝令夕改、立法偏私等等,古人将其斥为恶法、败法、非法之法,皆因这些法背离了中和。
法是一定社会关系的调节器、稳定器,它所维护的是社会关系的平衡、稳定。
稳定性是法的基本属性之一。
“中和”之道求统合、求和谐、求稳定的价值取向正与法的这一属性和功能相契合。
二是“中正”。
中,含有适当、适度、公平、准确、不轻不重、不偏不倚等内涵。
正,意为端正、公正、合规矩。
程子云:“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可见,中道即是正道。
中正而不偏颇是中道的又一基本义,其核心是追求公平、正义。
这也正是法的基本价值和属性。
孔子主张博施济众、忠恕爱人、立人达人,反对聚敛和不教而杀;认为治国理民重在导德齐礼、宽严相济;要求统治者“使民以时”,做到“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提出“政者,正也”,强调执政者首先要正己,言行合规范,秉公办事。
从这些主张中可以看出,他所追求的正是“天下有道”,“有道”,即有仁道,仁道也就是“正道”,亦即“中道”,体现了公平、正义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仿真模拟(五)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管子•牧民》曰:“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
”其中,“四维”指的是礼、义、廉、耻。
“四维”是国家运行的重要支柱,礼绝则国倾,义绝则国危,廉绝则国覆,耻绝则国灭。
国家顺应礼制法度才能使父母兄弟妻子各得其所,才能使社会关系稳固。
抛弃礼,社会发展将失去平衡。
近些年来,社交礼仪、家礼、开笔礼、婚礼等越来越受重视,尤其是婚礼,中西合璧,花样繁多。
然而,遗憾的是我国并没有一部现行的官修礼仪文本如《汉仪》《大唐开元礼》般让人们参考或效仿,以至于很多礼仪活动失去了原有的含义,甚至成了娱乐、哗众取宠的噱头。
婚礼,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礼仪。
《礼记》将之视为“礼之本”。
古代国君在迎娶夫人的求婚辞中写道:“请君之玉女,与寡人共有敝邑,事宗庙社稷。
”除传宗接代以外,婚礼更多表达的是夫妇一体、相扶相携、尊卑等同的含义。
婚礼仪式中“御布对席”“合卺而饮”“共牢而食”传递的就是这个意思。
另外,古代婚礼中还有“拜见公婆”这一礼节,即新娘要在婚后的第二天向公公婆婆见礼,以表达对长辈的尊重。
由此可见,婚礼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而是一场正视夫妻关系的启蒙教育。
然而,在现代社会,如此神圣庄严的时刻竟被一些人视为儿戏,甚至演绎为一场闹剧。
尤其表现在那些荒唐而野蛮的闹婚陋习方面,闹公婆,闹新郎,闹新娘,手段粗俗卑劣,甚至威胁到当事人生命安全。
礼仪等同于文明。
中国庞大的礼仪系统是人类社会由野蛮迈向文明的一块历史丰碑。
每一种礼仪都暗含着对道德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
周代时始制定礼制,这一时期制定了天子之礼、诸侯之礼、卿相之礼,到后来才延伸出士人之礼。
从孔子以仁释礼开始,经过汉、唐、宋、明、清等多个朝代,政府和官员几番做出“礼下庶人”的尝试,专门制定了“庶人之礼” 供民间通用,但均未得到普及。
主要原因是社会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贵族阶层予以阻挠。
具体而言,礼仪和礼制是门阀贵族彰显身份、维护特权的工具,根据等级品阶的不同,他们所穿的服装的样式、所用的器物、乘坐的车辇等各不相同,庶人用礼,损害到贵族阶层的威仪和利益。
甚至有些官员认为,庶人只可施用刑罚。
所以,老百姓通用的大都是流传于民间、不完全符合礼制规范、适合他们的生活方式的“礼俗”。
历史发展到今天,等级制度和等级差别趋于模糊,官员亦是百姓,百姓亦可为官,“礼”不再是贵族阶层的专属品。
普通百姓行“礼”不再受诸多限制,只要有意愿,皆可以“礼”修身。
可以说,“礼”具备了普遍应用的条件,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前进了一大步。
在这种情况下,对“礼俗”进行引导和提升,正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摘编自李文娟《礼仪非儿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礼、义、廉、耻构成“四维”,它们是国家运行的重要支柱。
其中,礼是最重要的。
国家推行礼制法度,才可能强大起来。
B. 以礼制法度治理国家,这是家庭成员各得其所、社会关系保持稳固的重要前提,关系到社会的平衡发展,应给予高度重视。
C. 本文作者认为官修礼仪文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在应模仿《汉仪》《大唐开元礼》出一本官修礼仪文本,供人们参考、效仿。
D. 由于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和贵族阶层阻挠,我国多个封建王朝做出的“礼下庶人”的尝试均未成功,“庶人之礼”未能普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第三段中引用古代国君求婚辞中的内容,反映了古代国君求婚的礼仪,论证了我国古代重视婚礼的观点。
B. 第三段先指明婚礼的重要性,再论述古代对婚礼仪式的态度,接着批判现代社会中存在着的闹婚陋习。
C. 第四段通过阐述古代礼仪、礼俗的相关情况,论证礼仪暗含着对道德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这一观点。
D. 文章论证礼仪,思接古今,论据充分,既让读者对古代礼仪有所了解,也引导读者反思当下礼仪存在的问题。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周代开制定礼仪制度之先河,为后世礼仪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周代的礼仪制度适用的对象十分广泛,上至天子,下至士人。
B 在古代中国,门阀贵族的等级品阶越高,他们的服装样式、所用器物等就越高级。
门阀贵族能借助礼仪和礼制彰显身份、维护特权。
C. 在古代中国,百姓通用的不是礼仪和礼制,而是“礼俗”,“礼俗”虽不完全符合礼制规范,但适合百姓的生活方式,在民间广泛流传。
D. 在当今中国,“礼”具备了普遍应用的条件,任何人都可以用“礼”修身,而民间的“礼俗”有待引导和提升,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母亲的高粱周振华①母亲生前稀罕高粱。
她喜欢吃高粱米饭,擅长用高粱秆穿盖帘儿,70岁后每天都要抿一口纯高粱酿制的白酒。
母亲对高粱有一种特别的情结。
②老家太行余脉的山脚下,曾经有一片属于母亲的高粱地,她一种就是8 年。
母亲对待那些高粱胜似她的儿女。
她风里雨里,为它们锄草施肥,白天黑夜地精心伺候它们。
③有一年,父亲对母亲说:“今年咱家的高粱地换换茬儿吧!来年再种你的高粱,成不?”父亲的话音未落,母亲就还了他一句:“不懂,别瞎掺和!”母亲什么心思,当时我们都不懂。
④母亲出身地主家庭。
那年头,时时处处事事都讲成分,讲出身。
地主随时都会被揪出去批斗。
那些年,母亲总认为自己做错了事,特别是“文革”刚开始那阵子,她觉得自己犯下了滔天罪行,不知道怎么赎罪才好。
于是,除了每天好好劳动,认真扫街,虔诚请罪,低头改造外,对待身边所有的人都毕恭毕敬,不光吃的喝的慷慨于街坊四邻,使的用的,也常想着房前屋后。
比如给人家端去一碗刚出锅的压饸饹,送去一副她亲手纳的千层鞋垫什么的。
起初人们都不敢接,怕受牵连,但母亲真情真意,心好心诚,终于打动了乡亲们。
为此,母亲知道了什么是最大的满足、最大的幸福。
⑤母亲每次下地收工了,总不急着回家,再渴、再饿、再累,也要到那片高粱地里去侍弄侍弄高粱,拔拔草,培培埯儿,扯扯干叶子。
母亲在意那片高粱的长势和谷穗的形状,期盼老天保佑它们有个好收成。
收成好,谷穗的形状自然好,绑出来的炊帚和扫帚就漂亮。
那时,农村居家过日子,都离不开炊帚和扫帚,用它们刷锅、刷碗,扫炕、扫地。
每年收获的时候,母亲像个总指挥,一个劲儿地嘱咐:“我的小祖宗们,千万小心,可别扳折了它们的穗和杆儿,给我妥妥地拿,轻轻地放!”⑥高粱,在所有的庄稼里,长得最漂亮。
它们的颜色、身姿、气质都没说的。
记忆里母亲的那片高粱,看上去非常抢眼,红白相间,整个原野数它们不一般。
高粱给人的感觉和其他庄稼不一样,如果把玉米比作铿锵硬汉,那高粱就是一位柔情的姑娘。
高粱喜欢迎着秋风舞蹈。
体态轻盈的它们,从左至右,从前到后,不停地变换摇摆的角度,在阳光下尽情展示青春活力,而叶子则哗啦啦汇成一首动听的歌。
它们光鲜的穗子更是招人喜爱。
但,这只是它们的外表,谁又晓得它们内心世界的苦楚?其实,它们比其他庄稼要艰辛得多,一生里承受着太多的不容易。
在分蘖的日子里,它们每天要承受疾风的推搡,群鸟的啄食,有时贪吃的牛羊也会闯进它们的领地,给它们带来莫大的压力。
它们没有玉米那样魁梧的身段,没有小麦那样密密匝匝的阵容,没有大豆相互围拢的互助,它们细细的高挑的柔弱的身板,支撑着与负荷不协调的硕大穗子,稍有闪失,就会夭折。
⑦到了收获时节,母亲把收割回来的高粱打成捆,罩上竹帘子,晾晒起来。
这样做,是防止麻雀啄食,不然就会影响高粱穗的质量。
等完全风干后,母亲再用木棍轻轻地敲打来脱去穗上的籽粒,剩下的就是捆绑炊帚和扫帚的上好材料了。
⑧整个冬天,每天晚上母亲都不闲着,她从供销社买来麻皮子,用水泡软、理顺,然后在自己的腿上搓成麻绳。
即使用水泡过,麻皮仍很硬,以至母亲的腿常被搓出血来,但母亲为了追求她所理解的幸福,全然不顾。
麻绳搓好了,就开始用脱去籽粒的高粱穗绑炊帚和扫帚。
一冬的时间,母亲要绑上百把炊帚和扫帚。
再看看母亲的手,哪像女人的手啊,又糙、又黑、又硬。
父亲心疼母亲,抢过来绑,但母亲看不上父亲的大糙活儿。
母亲说还是我来吧,你那双手打算盘、拿笔杆子行,哪会干这个。
瞧绑得松不拉几的样子,根本拿不出手,怎么送人家呀!⑨母亲绑的炊帚和扫帚,每年除留几把自家用,其他的都送人了。
“文革”期间,母亲为什么没挨过斗,我经常想这个问题。
以她的身世,在那个风风火火的年代,毫发无损,算是奇迹。
(摘编自《文艺报》)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由“她风里雨里,为它们锄草施肥” “再渴、再饿、再累,也要到那片高粱地里去侍弄侍弄高粱”等句子可见,母亲对高粱有一种特别的情结。
B. 母亲希望获得更多粮食,希望获得绑炊帚和扫帚的好材料,因而特别关注高粱的长势和谷穗的形状;收割后,母亲对高粱的搬运也很谨慎。
C. 高粱的外表招人喜爱,但它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苦难却少有人知,疾风、群鸟、牛羊,甚至它们自身的穗子,都给它们的成长带来挑战。
D. “高粱”是全文的线索事物,文章围绕“高粱”记叙了母亲侍弄高粱、收获高粱、绑炊帚和扫帚等故事,“高粱”象征中华女性坚强的性格。
5 •第③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为什么地主家庭出身的母亲在“文革”中没挨批斗、毫发无损?请结合全文探析原因。
(6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寻找沙漠和绿洲的“最大公约数”王景烁吴向荣和他的团队住在腾格里沙漠东缘。
白天头顶烈日,拎着铁锹,背上树苗出门,晚上回到仅有床、桌椅的屋子凑合休息,每天相互陪伴的只有7个人。
就是这7 个人,造起了长20 公里的防沙治沙灌木锁边林,将企图越过贺兰山脉的沙漠成功地拦截下来。
1997 年,在日本留学的吴向荣带着日本友人大俊夫回到家乡阿拉善,正赶上当地最干旱的时期。
他们走进牧区,看见羊群满山,却不见一丁点儿绿草,感慨良多。
回到日本,他们成立了世界沙漠绿化协会NGC组织。
2003 年,吴向荣本科毕业,回到家乡。
他和他的团队直接住进了荒漠。
第一批树苗到位后,他们从早到晚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天黑了,就在树旁边挖坑睡觉,一干就是几个月。
没水、没电,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跟不上,最初种植的小树,在纯粹“靠天吃饭”的方式下大量死亡。
怎样种树才能最有效地治沙?吴向荣一直在思索。
阿拉善每年降雨量只有100 多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 多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