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 择业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论文
大学生择业观调查报告
所谓择业,就是择业者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能力,从社会上各种职业中选择其中的一种作为自己从事的职业过程。任何已具备劳动能力的人,都要进入社会职业领域选择特定的职业。择业观是择业主体对选择某种社会职业的认识、评价、态度、方法和心理倾向等,它既是择业者职业理想的直接体现。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大学生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形势严峻。现在的大学生不应该仅仅到毕业时才关心就业问题,应该在大二大三就开始关注社会上人才需求情况。一方面,他们应该要带着危机感和使命感学习专业知识,自我清化专业设置缺陷造成的就业不利因素,利用暑假参加社会实践,把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体现自己价值。另一方面,他们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择业观,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以及自我发展的要求。而经过调查,大学生的择业观在群体与群体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异:
(1)不同的性别,择业观不同。男性大学生在选择岗位时,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才能是否能得到充分发挥,在将来是否会有很大的作为以及工资福利待遇等。而女性大学生在择业时会考虑更多的因素,她们首先考虑的是工作的稳定性,是否轻松,与自己的专业是否对口,甚至与恋人的远近,离家的距离等。女性在家庭社会里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们要承担双重的压力,这就决定了女大学生择业更加慎重。
(2)不同的专业,择业观不同。大学生学习有文、理、工、农、医、经、管、艺等众多领域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表现在升学与职业的选择上,也体现在选择职业的出发点上。不同的专业市场需求不同,有些专业的市场需求热,这些专业的大学生在择业时市场期望值相对较高。而另一些市场需求低的专业,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他们的市场期望值就相对较低。
(3)不同大学的学生,择业观念不同。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就业的期望度更高,他们的目标是进入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外企及垄断行业。普通大学的大学生,在选择工作岗位时,更倾向于考虑省会城市、直辖市、沿海城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大中型国企。他们认为进入这些城市和单位的机会多、前景好、空间大、经济发展快,因此,更青睐这些城市和单位。
(4)不同籍贯的大学生择业观也各有差异。北方籍的大学生,在择业时,首要考虑的是去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型企业就职。他们觉得这些单位对于自己今后仕途发展会有好处,他们渴望在这些单位干上个三年五载就能弄上个科长、处长的官当当,这样一方面证明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另一方面也好给生他养他的那片热土上的父老乡亲有个交待。因为北方人的官本位思想是非常严重的,在他们的思想深处,长期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唯有当官好”的传统封建观念的影响。其次这些大学生才考虑经济收入。南方籍的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与北方籍的大学生截然不同,由于南方人普遍从商意识较强,受南方经济发展和南方人所固有的从商观念的影响,他们在选择工作单位和岗位时,重视的首要因素不是单位性质,所有制成分,而是单位的发展前景如何,经济效益如何,个人福利和收入如何,是否符合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南方籍大学生要的是自己奋斗几年后,能够使自己的腰包早日鼓起来,以证明南方大学生从商的聪明才智。城市籍的大学生,在选择单位和岗位时,考虑的是要去那些单位有点名气,职位稍微体面一些,办公环境较佳,福利待遇较好的单位和部门才最为称心。因为城市籍的大学生自身条件比较优越,家中有固定的住所和稳定的经济来源,即使暂时找不到工作,也无大碍,因而,城市籍的大学生在人才市场择业时,相对来讲比较挑剔。农村籍的大学生,在选择岗位职业时,重点考虑的是单位的经济效益,个人的收入水平,至于是否是机关事业单位,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公有制企业,他们考虑不多,他们更多考虑是首先怎样养活自己,怎么挣钱能把四年大学所贷的款,所欠的学费早日还上,怎么挣钱解决自己衣食住行问题,怎样想法去多挣点钱来回报家人对自己从小学到大学的物质支持和付出。其次才考虑个人今后的发展问题。因为农村籍的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家境是比较困难的,他们的学费,生活费,除了自己勤工俭学的补贴外,绝大部分是靠家人支撑的,他们坦然,我们不怨天,不怨地,只怨自己没生个好地方。这些毕业生在人才市场择业时,首先考虑的是经济收入,因为他们明白,只有先挣到钱,才能考虑其他问题,他们清楚,这个世界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有靠自己勤奋的劳动,才能获取果实。
除了这些差异以外,现在大学生的择业观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1)对职业的高期望值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一方面,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另一方面,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多地集中在条件艰苦地区和基层单位,而现在的大学生多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一直生活在比较优越的生活环境里,很难去适应比较艰苦的环境,也比较难具备吃苦的意识。但是如果大学生不面对现实,在就业时对物质待遇和工作环境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这无异于把自己的工作选择空间变小了,势必造成理想与现实的错位,影响其顺利就业。
(2)择业目标过于集中,加大人才资源分布结构的矛盾,造成人才资源的不合理分布。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及一些中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而多数大学生只想去经济文化发达地区。长此以往,则会由于人才资源的差别而造成地区间差别越来越大,这对于我国总体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是很不利的。
(3)有些大学生功利主义倾向突出,社会价值观淡化。这会导致大学生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难以履行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一些大学生过于重经济利益,重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轻职业的社会价值,这是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为此,有关部门以及学校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1)加强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学校和社会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大学生开拓进取、拼搏向上的强大精神支柱和不竭的动力源泉,也是毕业生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基础。我们应该遵循人的认识和发展规律,对大学生开展人生理想和信念教育,并将理论教育转化为毕业生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心态、择业观念,增强使命感、责任感,使大学生既有个人远大理想,又有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奉献的精神,在为国家服务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
(2)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到农村、到基层、到中小城市去建功立业。农村和基层单位蕴藏着较大的就业空间,是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和一批新项目的上马,西部地区将需要大量的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人才。大学生应抓住这些难得的机遇。虽然这些地区条件艰苦,但却最能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毕业生拥有择业的权利,同时也有为国家贡献才能的义务。大学生到农村、到基层、到西部去工作不仅大有可为,而且将大有作为。
(3)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引导大学生走自主创业之路。21世纪是高新技术蓬勃发展的世纪,迫切需要创新人才的不断涌现,社会迫切需要有一大批大学生利用自己的学识自主创业。学校要把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重视学生创业技能的培训,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竞争;学生要不断培养和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科研动手和开拓创新的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协作能力等,通过努力,走出一条艰苦创业、科技创业、自主创业的新路。
随着社会生活实践的锻炼,社会化过程的不断进行,社会价值观、人生观的确立,大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逐渐深入,这就使他们对职业选择的认识日渐全面。当自我意识发展到心理自我阶段时,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对社会认识的加深,对职业的了解,经验的增多择业观也日渐稳定、丰满。此时,已不是单纯希望从事某一职业,更重要的在于明确了选择某一职业的价值和社会意义,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择业动机,并从这种动机出发选择职业。同时在自我与职业目标之间架起了桥梁,找到了职业选择的基本途径。
人生面临许多重要选择,择业便是其中之一。了解形势、了解政策、了解用人单位、了解自己,这是每一个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都应做的准备。任何职业都有利有弊,“热门职业”不见得适合你,盲从和趋众除了增加竞争的激烈程度外,还有可能使你忽略了自己的能力、特长和兴趣并丧失了其他好机会。乐观者常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