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批判
如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议论作文(12篇通用)
如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议论作文(12篇通用)如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议论作文(12篇通用)我们应该尊重传统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推广传统文化,注重文化传承,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如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议论作文,只供参考,喜欢的朋友们欢迎分享收藏!如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议论作文【篇1】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瑟瑟微风飞扬,当万里山河披上绿装,在光辉下显得格外妖娆,当巍峨的华表,让挺拔的身躯披上曙光,在这金风送爽的佳节,我们迎来了国庆佳节。
忆古夕,有多少爱国诗人抒发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当祖国繁荣时有杜甫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有岳飞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当祖国饱受战乱时,唐有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维的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岑参的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宋有陆游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祖国美丽的山河让多少英雄“竞折腰”祖国大地人才辈出,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他概括了中国人的基本思想,成为独创一套信仰体系的鼻祖。
他的哲学根基于人生道德和用道德典范来教育人、管理人的政治观念,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之中长达两千年之久,对世界上许多人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秦始皇是一位伟大的中国皇帝,用武力统一了中国,实行了一系列影响广泛的改革。
随后中国之所以一直保持着文化统一,这些改革是一个主要因素。
岳飞,南宋抗金名将曾率岳家军英勇抗金。
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议论文13篇范文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议论文13篇范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议论文(篇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10月20日上午,文学院_级第四团支部走进闽侯县蔗洲小学,带领一年级(1)班全体同学诵读《论语》,朗朗的读书声引来老师驻足观看。
此次《论语》诵读以弘扬孝道为主,共分为两个环节:分发《论语》读本、宣讲孝道故事。
首先,由团支书蓝晓娟带领全体同学齐声朗诵《论语》,同学们十分活跃,整齐而有力的读书声让在场班主任喜笑颜开。
支部成员还就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与同学们交流,鼓励坚持晨起读论语,继承传统文化精神。
随后,支部成员轮流上台讲述孝道故事。
以“孔融让梨”的故事为引子,教导同学们懂得谦让;通过“游子吟”的讲解分析,进一步让大家体会到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最后在支部成员精心安排的小游戏中,此次蔗洲行圆满结束。
班长邵园春介绍道:“此次团日活动只是开头,将以弘扬国学精髓、关爱农村孩子为目的.,到更多农村小学开展活动。
”农村孩子有着质朴、勤奋的美德,父母的辛劳让他们明白要积极进取,孝敬长辈。
该支部结合文学院特色,用准教师的责任,走进孩子们,播撒下爱的种子,让爱的教育促进孩子们茁壮成长。
同时弘扬国学经典,让经典走进孩子们的生命中。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议论文(篇2)中华传统文化就像一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中医药文化则如同这片土地上生长着的草木。
土地肥沃,营养丰富,草木自然而然就会枝繁叶茂茁壮成长,如果土地贫瘠,结果也就不言而喻了吧!谈到中草药,我想大多数人首先联想到的应该是一碗黑不溜秋,散发着一股股难以名状的古怪草药味,喝下去时可以让舌头难受好一阵子的不明液体,难怪有些尝试过中药的人会戏谑:“说看看人家西药片子,外面都裹着一层糖衣呢,就是炮弹也愿意吃啊,中药呢,一个比一个苦”。
西药真有那么好?中药就那么不堪?可在我对中药的认知里,中医药学彰显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
是从古至今勤劳的中华民族儿女不断实践的经验,更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民族文明宝库的金钥匙。
传承中国文化议论文
传承中国文化议论文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并传承中国文化,以保持我们的独特性和自豪感。
中国文化的传承对于塑造我们的国家形象,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传承中国文化可以帮助塑造我们的国家形象。
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中国拥有独特的艺术、文学、哲学和科技等方面的成就。
这些文化遗产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展示了中国的博大精深。
通过传承中国文化,我们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多样性、开放性和包容性,增加国家的软实力。
其次,传承中国文化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
中国文化强调道德、人伦关系和社会和谐。
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人们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人类关怀意识。
此外,中国文化也注重艺术修养和审美追求,传承中国文化可以培养人们对美的感知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提高人们的审美素养。
传承中国文化还可以促进民族团结。
中国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可以促进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减少文化冲突和误解。
同时,传承中国文化也有助于强化中国人民的国家意识和认同感,增强民族团结,推动国家和谐稳定发展。
最后,传承中国文化对于国家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化是中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智慧和创新,通过传承中国文化,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繁荣。
此外,中国文化还包含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治国理政的智慧,在国家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总之,传承中国文化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通过传承中国文化,我们可以塑造国家形象,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发展。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自豪地传承和弘扬中国的文化传统,以保护和继承我们的独特性和魅力。
只有通过传承中国文化,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中国文化,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美好未来而奋斗!。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五篇)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五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料作文大全、名言名句、心得体会、语录大全、祝福语、演讲稿、古诗词、读后感、申请书、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materials and compositions, famous sayings and sentences, experiences, quotations, blessings, speeches, ancient poems, after-reading feelings, applicatio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五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
传统文化的传承议论文5篇
传统文化的传承议论文5篇传统文化的传承议论文(篇1)传统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当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
然而,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消解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濒临消失。
首先是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一种良好方式。
然而在现在,随着西方圣诞节,情人节等一系列节日的广泛传播,传统节日却渐渐被淡化了。
鲜少有人在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在重阳节登高插茱萸;在中秋节赏月,庆团圆;在腊月初八熬一锅热腾腾的腊八粥祈平安。
在西方节日被人们热火朝天的庆祝之时,谁还会想起这些内涵丰富,意义非凡的传统节日,与习俗呢?恐怕,早已将它们抛之脑后了吧?其次是传统的歌舞。
凤阳花鼓,云南花灯,东北秧歌等早已被人们认为是俗不可耐,在公园中看到老年人扭秧歌时,还有许多的年轻人加以嘲讽,而西方传入的街舞,雷鬼等舞蹈却被年轻人大加追捧,成为他们的心头大爱。
而在一些摇滚,Rap等流行歌曲广为传唱的同时,中国的一些民间音乐以及国粹京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人抛弃了传统歌舞,转而奔向了流行音乐与舞蹈的怀抱。
不仅如此,曾经在民间大放异彩的民间艺术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传统的绘画书法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传统思想道德正在被人遗弃。
这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不禁令人堪忧。
传统文化濒临消失,而我们却不加以挽救,而还是为了各种外来的文化,节日,兴奋不已。
在我看来,在这样下去,不用多久,传统文化就会完全消失,不复存在。
为了不使我们中国人遗憾,后悔,我们每个人应该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努力使传统文化重新绽放光彩,恢复生机与活力,为我们将来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了传统文化的恢复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使其重新发出夺目的光芒。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倡导传统文化的方式,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需求。
需要关注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发展现状,面对传承与发展的挑战。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具有重要性,也需要个人责任与社会共同努力来实现。
未来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应当注重创新与传承,保持文化的活力。
通过共同的努力,我们可以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让其在现代社会中发扬光大。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核心价值观、方式、现代社会、需求、发展现状、挑战、重要性、发展方向、个人责任、社会共同努力1. 引言1.1 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基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和国家形象的重要构成部分。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历史遗产,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和民族自信的源泉。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资源和创新源泉,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思想,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石和动力源泉。
1.2 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性传承与发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所在,也是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遗产的迫切需要。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变革,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传承先祖智慧和文化精髓,更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加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内涵的精神指引。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必要性还体现在对传统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尊重和继承上。
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传统文化价值观对于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
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遗产和智慧。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将探讨如何正确对待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同时理性地批判其中的不足,为读者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全貌。
继承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延续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努力学习和传承那些宝贵的思想、艺术、科技和习俗等遗产。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增强文化自信。
尽管传统文化中存在许多值得我们珍视的元素,但也存在一些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因素。
例如,封建迷信、重男轻女等观念已不再符合当今时代的价值观念。
对于这些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我们应该坚决地进行批判,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随着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许多传统的礼仪、道德和家庭观念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被淡忘,而西方文化的强势介入也给传统文化带来了冲击。
面对这些现状,我们应该深入反思,探究如何结合时代特点,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以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我们需要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地认识其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贡献力量。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共同为中华文化的繁荣作出努力。
本文旨在探讨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继承与批判。
索绪尔作为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其理论在语言学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语言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我们也需要对索绪尔的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审视。
索绪尔语言学理论是建立在对语言本质和语言结构的研究基础上的。
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概念和原则,如能指与所指、语言与言语、共时与历时等,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当代语言学研究中,索绪尔的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应用和贡献。
传承传统文化的议论文(精选5篇)
传承传统文化的议论文传承传统文化的议论文(精选5篇)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特别是在作文中有重要意义的议论文,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我们应该怎么写这类型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传承传统文化的议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传承传统文化的议论文篇1众所周知,文化兴,民族兴;文化衰,民族衰。
在历史长河中始终遵循这么一个定律,一个民族的兴盛,必定是从文化的繁荣开始的;一个民族的发展,也离不开文化的支撑。
而当历史的尘埃落定,有许多东西都化为乌有的时候,唯有文化以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形态存在着。
这便是文化对于一个民族而言的灵魂作用。
随着传统的民俗活动等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京剧等优秀剧种在流行音乐一浪高过一浪的发展势头中濒临危机,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因后继无人逐渐衰落,我们不难发现,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它的流失,一定程度上影射了传统民族精神的逐渐缺失。
因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是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民族凝聚力之所在。
那么,谁来承担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呢?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不能因为久居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
我们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也有着自己应尽的责任。
当本民族的艺术精品被外来的泡沫文化所淹没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我想不仅仅是记于心中那么简单。
我们要守住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血脉,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一直发光发亮的遗产。
譬如,国粹京剧,诗词歌赋,我们的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传统美德,各类传统节日等等。
这是在我们华夏子女血脉里流淌的使命,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忽略它放弃它呢?也许,我们无法杜绝外来快餐文化的侵略,但是民族使命要求我们记得在情人节送玫瑰的同时,也必须记得七夕时牛郎织女的相会,我们知道在感恩节吃火鸡的同时,也必须不忘元宵时的汤圆,我们必须记得每个中国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意义,这代表了中国,代表了中国文化,代表了我们没有忘记,我们在走着自己的文化之旅,我们欣赏国外的很多风景,但我们绝不摒弃我们的文化大餐,我们在学习,我们在传承,我们在进步。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4篇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4篇【篇一】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从我们祖先创造发明甲骨文开始,一直到今天的人类文明,无一不证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精神血脉,这个民族也将趋向灭亡。
传承中华文化,共建精神家园,是每个中国人的历史责任,更是时不我待的需要。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共建精神家园,要从我做起从小抓起。
从一年级开始,我就似懂非懂地阅读了《中华上下五天年》了解了从夏商周一直到民国跌宕起伏的历史,历史造就的人物以及他们的思想和作品,明白了中国为什么是文明古国之一,知道中国有孔子。
孟子。
老子等圣人。
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兴趣。
二年级时开始背诵《三字经》。
《弟子规》里面讲了古代的君臣之道,孝敬父母之道,尊敬师长之道,兄弟相处之道,朋友相处之道等等君子处世之道。
以及我们坐。
立。
行待人接物的姿态。
,让我对中华文化的精髓有了初步了解,让我领略一番中华五千天年历史文化积淀的魅力。
接着我又阅读过《论语》。
《大学》和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读本,虽然阅读起来比较费劲,但从里面能学到做人的基本道理,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浓厚底蕴和内涵!传统文化曾一度被改革开放的浪潮冲淡,所幸的是现在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
比如我们的小学课本就增加了《传统文化》和《经典阅读》课,这样对每个孩子都进行了《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大大激发了我们传承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
很多电视台都推出了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如《汉字听写大赛》。
《成语大赛》都让参赛者和观众对传统文化有了能厚的兴趣,不自觉的翻开书籍和字典查阅。
中华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在中华民族复兴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传承中华文化,共建精神家园,是每个中国人责无旁贷的任务!【篇二】在当今开放的世界里,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大力弘扬华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
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才能更加地充满生机和活力。
小时候,每当大年三十晚,村里便鼓声四起,霎时间村当街便挤满了人,有敲锣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跷的,有玩龙的,村里好不热闹。
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
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一、本文概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这篇文章旨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对其进行批判和创新。
文章首先概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特点,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文化等,并指出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接着,文章分析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如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外来文化的影响等,并提出了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批判和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文章强调了批判性思维在传统文化继承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和批判,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和价值,进而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和创新发展。
文章呼吁广大文化工作者和公众要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来对待传统文化,共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一个历史性和现代性交织的过程,既包含了对古老智慧和传统的延续,也融入了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和发展需求。
继承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墨守成规,而是在理解、尊重和扬弃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
在继承方面,我们应当尊重历史,保留并传承那些体现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和精神追求的优秀文化元素。
这包括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以及法家思想的法治精神等。
这些传统理念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我们还应当注重传统文化的实践性,将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生动的体现。
例如,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传统医学的发掘与应用等,都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有效方式。
在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保持一种批判的态度。
传统文化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过时、甚至错误的观念和做法,这些部分应当被剔除或改造。
我们应当在继承中批判,在批判中继承,使传统文化在适应现代社会的也能够不断得到发展和提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篇)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
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下面是可爱的小编给家人们收集的中国传统文化论文(较新3篇),仅供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一1、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一切东西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好的一面应当吸收,而坏的一面则应抛弃。
但是由于每件事物,每个人,每种理论都有这种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每件事物,每个人,每种理论差不多既是好的,又是坏的。
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精华与糟粕两重性的特点,我们需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有利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
(2)中国传统文化既然是一种传统,它就须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实现现代化,否则,它就不能得到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根据传统文化本身固有的精神,使那些可以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部分,能够更好地发展,并尽量吸取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来弥补传统文化中不足的一部分,使其发展得更加完善。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存在两重性,致使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既有丰富发展,又有消解异化。
所以,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既肯定又否定,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它;另一方面,马克思理论也需要不断创新与发展。
只有在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中,才能促进自身的完善,实现马克思的创新与发展,成为适合中国的马克思。
2、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崛起。
这种崛起,也必然要求让我们中国特色的文化给多样化的世界文明注入活力。
文化的崛起,不仅仅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
推进马克思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并吸收和借鉴其他一切文化的优秀成果,以构建出中国特色社会文化。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从未中断的文化体系,经过五千年的发展和积淀,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发展成为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一种文化模式。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1浅谈中国传统文化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有着特定的内涵和主导地位,其基本精神肩负着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拢着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
本文着重从文化含义、分类、功用以及中西文化差异几个角度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表明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吸收西方文化的文明成果,继续繁荣和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文化差异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
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有着特定的内涵和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
它肩负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拢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社会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具有独特文化风貌的总和,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民族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古今中外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在他的著作中写道:“从前,我们谁也不会相信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们的伦理更完善、立身处世之道更先进的民族存在;现在,因为东方中国的出现,使我们觉醒了。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等人在思想启蒙运动中,也高举孔子人道思想的大旗,用以反对宗教神权,反对封建王权。
他们对中国崇尚理性的道德观念甚为推崇,甚至著文主张欧洲各国政府必须以中国为范本。
现代学者余秋雨也在《千年一叹》写到:“中国就像是一个两千多岁的老人,今天他还在和众多年轻人一起跑在世界的田径赛场上。
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的作文
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的作文
咱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那可真是一座巨大的宝藏。
但咱也得明白,不是啥都能一股脑儿地照单全收,得批判着继承。
就说那“三纲五常”吧,什么“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在古代也许是一套维护社会秩序的规矩,可放到现在,就有点不合时宜啦。
如今讲究人人平等,谁也不能无条件地听从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权利。
要是还死抱着这一套不放,那不是给自己找不痛快嘛。
再看看一些封建迷信的东西,什么求神拜佛能治病啦,什么风水能决定命运啦。
这要是信了,生病了不去看医生,光在那儿烧香磕头,能好吗?运气不好不努力奋斗,光等着风水变好,能行吗?显然不行啊!这种迷信的玩意儿,咱就得坚决摒弃。
传统文化里也有好多宝贝。
比如说,那诗词歌赋,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能让咱们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还有传统的节日,像春节、中秋,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充满了温情。
还有那些古老的技艺,像剪纸、刺绣,精美绝伦,这可都是咱们民族的骄傲。
我们要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里焕发出新的光彩,为咱们的生活增添色彩,而不是被那些过时的、糟粕的东西给拖累。
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这才是正道!让咱们一起擦亮眼睛,好好挑选,把传统文化的精华都给传承下去,让咱们的文化根基更加牢固,更加枝繁叶茂!。
传承传统文化议论文5篇
传承传统文化议论文5篇传承传统文化议论文5篇中国,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一个有着深远文化的民族。
从古至今,它的文化传统一直都被传承着,直到现在。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传承传统文化议论文,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传承传统文化议论文(篇1)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身为中国人不仅应该学习优秀文化,还要传承传统美德。
中华上下五千年,通过这五千年的延续和发展,我国形成了泱泱大国的民族精神。
我们也要学习这种民族精神。
我们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
中国神话,中华文化与历史的瑰宝,通过口耳相传或书面文字记载等各种形式流传在寓言,小说,宗教,舞蹈,戏曲中。
某方面而言,上古神话会被假定是历史真实的一部分。
中国人是“龙的传人”。
龙也是作为中华民族信奉的图腾,龙身上寄予了美好的品质和神奇的传说。
在龙的身上集中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也常把世间的杰出人物称为人中之龙。
无论是什么中华文化,我们都应传承下去,从现在开始,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要行得正,坐得端。
”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无私奉献境界。
努力学习优秀文化,传承传统美德。
二十一世纪,人类第三次站在了世纪的起跑线上,未来的中国面临严重的挑战,迎接跨世纪的挑战,关键在于人的素质。
试想一下如果未来的接班人连修身也做不好,更不用说什么“齐家、治国、平天下”了。
所以,应当站在培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理解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提高学生道德认识,使他们知道懂得什么是美德,什么是非美德,从中能正确分辨真与伪、善与恶和美与丑,知荣辱、明爱憎,让学生实践良好的教育!传承传统文化议论文(篇2)太阳徐徐升起,带着些朦胧的,柔美的光晕,在初醒的万物上点起层层明媚的暖意,罩上人们的眼眸,唤起心中最遥远的记忆。
远处,古迹旧楼中的一砖一瓦也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中华文化的印迹正在全国的各个角落熠熠生辉。
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
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
中国文化迄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因为中国文化以四大古典文学——《诗经》、《尚书》、《《春秋》》和《楚辞》作为基础,弥漫于中国历史的长谷,在中国的文化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中蕴藏着包括历史、社会、宗教等方方面面的深刻内涵。
然而,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高度发展、多元化、全球化的新时代,外来文化不断涌进,极大地影响和冲击着传统文化。
特别是在继承传统文化这一领域,许多传统文化做法已经被许多现代高科技所取代,使许多传统文化以及其中所包含的宝贵精神所受到极大威胁。
因此,如何在这个多元文化格局中予以恰当的继承,对中国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凎而言,在此阶段,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有许多挑战,其中一个重要的挑战就是
如何使其变得更具有可读性和亲和力。
笔者认为,在这方面,新兴技术以及当前高校与高等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有助于开发新的形式,推动思想的传播和更新,从而增强传统文化的可读性和亲和力。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使传统文化更加贴近现代生活,与全球化的环境融合
相结合。
在此,高校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可以提供参考,如促进经典文献的创新性研究,从中发现更新改变的可能性,帮助发掘传统文化中的新元素,这样不仅可以增强专业知识对于新思想影响的熏陶,而且能够增强传统文化未来创新能力,进而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的积淀惊人宝藏,但现代时代的发展、全球化的进程也给
中国文化带来了激励。
在此趋势下,高校与高等教育应抓住历史和科技相结合的机会,不断深耕经典、鼓励技术发展,共同为中国继承传统文化发展注入动力与活力。
如何批判性的继承中华文化的作文
如何批判性的继承中华文化的作文咱老祖宗留下来的中华文化,那可真是一座挖不完的宝藏!但咱也得明白,不是啥都能一股脑儿地照单全收,得学会批判性地继承,挑挑拣拣,把好的、有用的留下,不合适的咱就放一边儿。
就拿咱过年的习俗来说吧。
过年那可是咱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一大家子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
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这些个传统那叫一个深入人心。
可你说这放鞭炮,以前那是噼里啪啦响个不停,热闹是热闹,可问题也不少。
我记得有一年过年,我跟着爸妈回了老家。
那时候,村里还没有限制放鞭炮,一到除夕夜,简直就是鞭炮的狂欢。
天还没黑呢,各家各户就开始准备鞭炮了。
我跟着我爸去买鞭炮,那街上卖鞭炮的摊子一个挨着一个,各种各样的鞭炮让人眼花缭乱。
好不容易等到了晚上,年夜饭一吃完,村里就像炸开了锅。
这边的鞭炮声刚响起,那边的烟花就冲上了天。
我兴奋得不行,跟着小伙伴们在村里到处跑,看谁家的鞭炮放得最响,谁家的烟花最好看。
可这热闹没持续多久,麻烦就来了。
先是我一个小伙伴,不小心离鞭炮太近,那鞭炮一炸,把他的新衣服给炸了个洞,还好人没啥大事。
接着,村里的一位老爷爷被突然响起的鞭炮声吓了一跳,心脏病都差点犯了。
还有啊,这放完鞭炮,村里到处都是烟雾弥漫,呛得人直咳嗽。
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地上全是鞭炮的碎屑,扫都扫不干净。
你瞧,这放鞭炮虽然是传统习俗,能增加过年的喜庆氛围,但也带来了不少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问题。
所以后来,很多地方都开始限制放鞭炮,甚至禁止在一些区域燃放。
这其实就是一种批判性的继承,保留了过年的欢乐氛围,通过其他的方式,比如挂红灯笼、贴福字,来营造节日的喜庆,同时避免了放鞭炮带来的不好的影响。
再说说中医吧。
中医那可是咱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什么针灸、推拿、中药调理,都有独特的疗效。
我小时候身体不太好,老是感冒发烧。
有一次,我又发烧了,吃了西药也不见好。
我妈就带我去看了中医。
那老中医先是给我把了脉,然后看了看我的舌头,问了我一些问题,就开了一副中药。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4篇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4篇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现代社会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至关重要,以下是四篇关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议论文。
1. 捍卫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基,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维护民族的认同感,并且能够让世代相传的智慧和价值观继续发扬光大。
而如果我们失去了传统文化,我们将失去自己的灵魂。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捍卫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以确保我们民族的独特性和繁荣。
2.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创造合适的途径和方法。
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学校教育来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价值观。
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父母应该引导孩子熟悉传统文化,并鼓励他们参与相关的活动,如书法、绘画和舞蹈。
此外,社会机构和媒体也应该承担起责任,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和宣传推广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3.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不意味着与现代社会的隔离,而是应该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之道。
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智慧和启示,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宝贵的精神资源。
比如,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孝道、忍让和道德观念在当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使其成为现代社会的有益补充。
4. 中国传统文化与国际交流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独特财富,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文化影响力。
通过国际交流,我们可以向他国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同时,与其他文化互鉴也能丰富中国传统文化,使其更加开放和包容。
因此,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化进程。
以上是关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四篇议论文,探讨了传承的重要性、途径方法、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以及国际交流的重要性。
这些议论文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旨在唤起公众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关注。
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
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文明的历程中,传统文化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的集中体现,它积淀着民族的智慧和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传统文化面临着被忽视和遗忘的危险。
因此,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和继承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展开探讨。
首先,传统文化的批判是为了发现其内在的问题,促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传统文化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形成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时代氛围。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一些传统文化的观念和价值取向已经与现代社会的需要产生了差异。
比如,在性别平等方面,传统文化对于女性的束缚和限制,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追求平等的价值观。
因此,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是为了发现这些问题,并倡导更新的观念和价值观。
其次,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为了保护和传承民族的文化基因。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它承载了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传统文化中包含了优秀的艺术形式、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对于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传承传统文化是为了保护和传承民族的文化基因,让后代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在实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首先,要积极倡导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包容的态度。
传统文化批判不是要一味的弃旧迎新,而是通过不同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并及时剔除其中的陈旧和落后的观念。
其次,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创新和活化。
传统文化的继承并不是照搬照抄,而是要注重与时俱进,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例如,在传统戏曲表演中融入现代元素,使之更加贴近现代观众的需求。
最后,要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
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和宣传策划,引导人们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总之,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对于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批判,我们能够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寻找解决的办法;通过继承,我们能够保护和传承精髓,为我们的后代留下宝贵的财富。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批判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批判论文关键词:改革开放;儒家文化;继承;批判论文摘要:关于孔子和儒学的评价和研究问题,是十年动乱时期被“左”倾思潮搞乱了的最重要的学术问题之一,十年动乱破坏了研究孔子和儒学的正常环境,中断了对于孔子和儒学的研究工作。
十年动乱结束,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新时期。
新时期为科学地研究孔子和儒学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1978年8月12日庞朴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孔子思想的再评价》一文,提出重新评价孔子的问题,此后全国各种报刊杂志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性文章,到1984年9月26日到29日在曲阜召开全国孔子讨论全,成立“中国孔子基金会”,表明研究孔子与儒学的新热潮己经在全国范围形成。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新儒学的研究成果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大陆学术界对现当代新儒学的研究,成就斐然。
这一研究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而开始的。
门户打开以后,海外学者,首先是海外华裔学者,继而是境外港台两地学者纷纷来内地讲学,接着,他们的论文、著作陆续被引进,这当然只是外缘。
内在的原因,则是内地学者反思“五四”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对本民族文化遗产的伤害,重新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中国的儒学研究在50至70年代前期这20多年的漫长时间里,由于教条主义与极“左”思潮的影响,干扰,因此进展甚微,对于孔子或儒学批判多于继承,把不少学者的精力无意义的耗损于“检讨自己”或“革命批判”的运动中去,无暇认真研究传统文化和儒学中的继承问题。
所以,严格来说,在这个时期没有写出多少有价值的研究性论文和专著。
改革开放以后,学术文化工作领域贯彻“百家争鸣”方针,学术思想极其活跃,学术环境比较适宜。
因此,儒学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观念更新较快,取得了一批具有相当质量和水平的研究成果。
方克立教授和李锦全教授出版了《现代新儒学研究论集》两辑、还出版了“现代新儒学研究丛书”专人与专题研究系列。
除《学案》、“辑要丛书”外,还有黄克剑等编、群言出版社出版的“当代新儒家八大家集”(八种),封祖盛与景海峰编的《当代新儒家》、罗义俊编著《评新儒家》及罗义俊与陈克艰编的《理性与生命》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岱年先生认为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的精神领域。文化领域存在着复杂的矛盾现象、特点和规律。研究文化问题,应当运用唯物辩证法,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把握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张岱年先生在这方面见解独到,别树一帜,他在《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中又指出:“文化是发展的”,而这种发展“都是符合辩证法的。”正因为文化领域是合乎辩证法的发展过程,所以,“研究文化问题,当用科学方法,然而于一般所认为的科学方法外,还须用对理法,惟用对理法,才能既有见于文化之整,亦有见于文化之分;既有见于文化之变,亦有见于文化之常;既有见于文化之异,亦有见于文化之同。”张岱年先生所说的“对理法”,就是唯物辩证法。
论文关键词:改革开放;儒家文化;继承;批判
论文摘要:关于孔子和儒学的评价和研究问题,是十年动乱时期被“左”倾思潮搞乱了的最重要的学术问题之一,十年动乱破坏了研究孔子和儒学的正常环境,中断了对于孔子和儒学的研究工作。十年动乱结束,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新时期。新时期为科学地研究孔子和儒学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1978年8月12日庞朴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孔子思想的再评价》一文,提出重新评价孔子的问题,此后全国各种报刊杂志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性文章,到1984年9月26日到29日在曲阜召开全国孔子讨论全,成立“中国孔子基金会”,表明研究孔子与儒学的新热潮己经在全国范围形成。
3.要发挥好文化资源的作用,不要再图文化主导的地位
儒学从其固有的体系来说是适应了宗法小农社会发展需要的,因此,在新的世纪它无论如何不可能再居于文化主导的地位。要发挥好文化资源的作用,就要求一方面要打碎儒学固有的体系,只有这样儒学的精华才有可能得以彻底的“解放”,而不至于被固有体系所窒息;另一方面,应当以“古为今用”的原则,将被“解放”出来的儒学精华有机地融汇到马克思主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中去,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服务。只有这样,儒学在中国才能有自己生存、发展的广阔前景,也才能融汇到当代中国的民族精神中去,融汇到世界先进文明中去,从而发挥其应有的人文价值功能。
二、现代儒学的主要思想观点及主流代表人物
1.蒋庆先生——儒学复兴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
蒋庆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解释系统里,一切现代社会的困难和困惑都可以找到对策。他说,从1912年,或者更早以来,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载体的儒学被中国人自己逐出了公共领域,中国人盲目地学习西方的各种文化,西方文化成了中国的文化主流,中国人逐渐丧失了按照自己文化解释自己历史与解释西方、解释世界的能力。蒋庆认为这就是儒家说的“以夷变夏”,这是中国文化的最大悲剧!
方克立教授和李锦全教授出版了《现代新儒学研究论集》两辑、还出版了“现代新儒学研究丛书”专人与专题研究系列。除《学案》、“辑要丛书”外,还有黄克剑等编、群言出版社出版的“当代新儒家八大家集”(八种),封祖盛与景海峰编的《当代新儒家》、罗义俊编著《评新儒家》及罗义俊与陈克艰编的《理性与生命》等。最为重要的是全集的编纂与出版。《梁漱溟全集》(山东人民出版社)、《马一浮集》、《三松堂(冯友兰)全集》、《马一浮先生遗稿续编》、萧萐父与汤一介二先生主编的“熊十力论著集”,萧萐父与郭齐勇合编的《熊十力全集》、牟宗三先生的著作“讲座系列”数种和巨著《心体与性体》等。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新儒学的研究成果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大陆学术界对现当代新儒学的研究,成就斐然。这一研究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而开始的。门户打开以后,海外学者,首先是海外华裔学者,继而是境外港台两地学者纷纷来内地讲学,接着,他们的论文、著作陆续被引进,这当然只是外缘。内在的原因,则是内地学者反思“五四”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对本民族文化遗产的伤害,重新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中国的儒学研究在50至70年代前期这20多年的漫长时间里,由于教条主义与极“左”思潮的影响,干扰,因此进展甚微,对于孔子或儒学批判多于继承,把不少学者的精力无意义的耗损于“检讨自己”或“革命批判”的运动中去,无暇认真研究传统文化和儒学中的继承问题。所以,严格来说,在这个时期没有写出多少有价值的研究性论文和专著。改革开放以后,学术文化工作领域贯彻“百家争鸣”方针,学术思想极其活跃,学术环境比较适宜。因此,儒学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观念更新较快,取得了一批具有相当质量和水平的研究成果。
[6]景海峰.新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思想[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6,1.
[7]冯国瑞.张岱年哲学思想研究——文化哲学的先驱者[J].
4、方克立——创新综合论代表人物
方立克先生把现代新儒学放在中国现代三大思潮中来定位的,从三大思潮对立互动的角度来观察、认识80年代的文化论争,即认为当时的论争主要是发生在自由主义的“全盘西化”派、保守主义的“儒学复兴”派和马克思主义的“综合创新”派三派之间。方先生认同以张岱年先生为代表的综合创新派的文化主张,并将这一派的基本观点概括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四句话。在多篇文章和谈话中都表示既不赞成文化激进主义,也不赞成文化保守主义,而是认同文化的综合创新主义(论)。
张岱年先生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对文化哲学问题的探讨,在30年代他的文化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丰富、深化和发展。这表明,他在文化哲学研究的问题上,自觉地坚持认识辩证法。不仅对文化哲学问题这一客体作唯物辩证法的分析,而且主体自身的认识过程和认识方法也遵循着唯物辩证法,他的思想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前进的。
总括起来,“儒学四期说”将以工具本体(科技一社会发展的“外王”)和心理本体(文化心理结构的“内圣”)为根本基础,重视个体生存的独特性、阐释自由直观(“以美启真”)、自由意志(“以美储善”),和自由享受(实现个体自然潜能),重新建构“内圣外王之道”,以充满情感的“天地国亲师”的宗教性道德,范导(而不规定)自由主义理性原则的社会性道德,来承续中国“实用理性”、“乐感文化”、“一个世界”、“度的艺术”的悠长传统。
如何处理中学、西学、马学这“三学”(“三流”)的关系,马先生提出了“马魂、中体、西用”的设想,主要是想解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挺立民族文化主体性二者统一、相结合的问题。综合创新文化观在大方向上是对的,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它在内容上还需要深化和明晰化。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中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
三、儒家文化的前景
1.要对话不要独尊
在新的世纪,儒学应当彻底抛弃“惟我独尊”的幻想。儒学应当在世界文化的大平台上,与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体系进行接触和交流,进行思想的对话,以期消除矛盾、达成共识。这就是新世纪的文化磨合过程。儒学只有经过这种文化磨合,才能够在世界未来的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中找到自己合理的定位。
[2]胡锐军.百年来儒学研究境况历史回眸[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3]宋仲福.赵吉惠,裴大洋.儒学在现代中国.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4]唐凯麟.王泽应.20世纪中国伦理思潮[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
[5]杨明.现代儒学重构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5.
2.李泽厚——西体中用论的代表人物
李泽厚是中国大陆80年代自由主义伦理思潮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儒学四期说”。“儒学四期”的风貌,是期待某种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正如第二期有不同于董仲舒却仍具汉代特色的王符、仲长统、荀说、杨雄、王充以及何休、郑康成等人一样,第三期有不同于周、张、程、朱的王安石(尊孟)、邵“雍等人一样,四期儒学至少可以有宗教哲学、政治哲学和美学哲学等不同取向。这些不同取向之间可以互相补充,也有矛盾和冲突。它们相反相成,正好构成一幅错综复杂的丰腴面相。
2.要复兴而不要复古
儒学在世界未来的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中找到自己合理的定位,其目的是为了民族文化的复兴而决不是民族文化的复古。民族文化的复兴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所追求的社会理想之一,在新的世纪追求这一社会理想显得更加迫切,因为,没有民族文化的复兴,中国就不可能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赢得发展,也不可能达到我们所希望的政治多极化。但是复兴与复古有着原则区别。复古就是简单的肯定,而复兴则是否定之否定,即扬弃。复兴必然要求我们要立足于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好传统与当代的关系,善于运用好“我注六经”的思维方式,对儒学进行创造性的转化,真正做到“保存形式、丢弃内容”。
百年来,中国儒学的发展伴随着现代化的过程,历经了曲折与坎坷。应当坚信的是,随着中国当代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建设的推进,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儒学一定会在新的世纪通过新的角色定位、新的内容选择、新的功能发挥而获得新的生命,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郭齐勇.近20年中国大陆学人有关当代新儒学研究之评述[J].
蒋庆先生认为,儒学是希望的学说,儒学追求的是社会和谐、宇宙太和与世界大同的希望,儒学把人类的希望寄托在人类良知上。但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抛弃儒学转向西方的学说寻找希望,把中国人的希望建立在西方的学说上。然而,冷战结束,意识形态的冲突消亡,中国人才恍然觉悟,西方的学说并没有给中国人提供真正的希望,中国人又一次陷入没有希望的痛苦中,唯一的办法就是复兴儒学,因为儒学就是希望之学,儒学能够给现代的中国人提供希望,指明理想,即提供社会和谐、宇宙太和与世界大同的希望,指明王道德治的理想。儒学提供的希望理想不是建立在理性必然性上的乌托邦,而是建立在生命信仰与历史信念上的真正的希望与理想。因此,在今天的中国,只有复兴儒学才能重建中国人的希望,激发中国人的理想,才能为中国今后的历史提供意义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