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部分教育基础理论
第一章小学教师的教育素养
1、教育目的、素质教育教育目的: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构想或规定,它指向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或标准。
素质教育:则是学校教育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以发展人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
2、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3、年龄特征、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各种活动和接触形成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关系体系,有着深刻的内涵和结构。
4、教师角色、教师资格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
命。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人员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公民获得教师岗位的法定前提条件。P57
1、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区别和联系区别和联系: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者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它包括:教育的性质和指导思想;教育工作的方向,主要指特定时期的教育工作方针;教育目的,即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要求;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和基本原则。其中,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基本内容。正确的教育目的观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指导教育实践的教育方针。
培养目标是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教育目的决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同时,教育目的只有具体化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才能实现操作和具体落实。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最基本的途径。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类型,教学目标,必须反映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接受教育目的的规约;同时,教育目的则以教学目标为中介而从观念设想转化为行动追求。
2、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是基础教育中学校教育的开端,也是九年义务教育的起始阶段,在实施义务教育中负有直接的重大责任。
基础教育是相对于中等教育中的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而言的,主要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等普通教育(普通初中和普通高中)。
3、小学师生关系的特点p95 小学教师与小学生教师和学生进行的交往及所形成的关系师生关系这种交往是教育交往中最经常、最富有教育意义的一种。教师和学生是交往者,教育教学活动是交往的载体,整个学习生活是交往环境。师生交往的特点:1、限定性。双方角色由社会预先规定,不由教师或学生独立选择,不以主观态
度和情感为转移,而由教学制度决定并按角色规范进行,受法律和社会规范保护。2、规律性。不仅受制于一般教育规律,而
且受制于相应的心理规律。3、稳定性。师生交往在相对固定、平衡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开展,可能延续至校外或终生。4、兼
容性。交往的内容和载体、形式和方法都很复杂,既有教书又有育人,既有知识传授又有人格养成。5、教育性。师生交往是
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其最终指向是完成教育目的。
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各种交往形式而形成的一种特殊人际关系,包括彼此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相互的认知和态度等。教师人际交往中最基本、最重要、最能影响教师工作效率的一种人际关系。特点:1、民主性。师
生相互尊重,教师对学生的权利、名誉、愿望、意见等给予充分理解重视,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和所有学生人格平等、在学校中地位平等,教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2、双向性。在以知识授受为媒介的双向交往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交往主体,同样具有能动性。3、互动性。4、高品位性。师生之间既无血缘关系,又无功利关系。教师与学生交往
的最高目标是发展学生身心素质,而不是获得自身利益;5、规范性。师生关系具有相对明确和固定的交往模式和行为准则。6、教师主导性。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因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个性作风之不同,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有民主型、慈爱型、管理型、专制型、放任型、冷漠型之分,直接影响交往质量、师生关系和教育效果。
小学生对教师的态度研究表明:所有的儿童初入学时都对教师充满崇拜敬畏,认为应该听老师的话。其独立性和评价能力随着增龄而提高,从三年级起道德判断进入可逆阶段,不再无条件服从、信任教师。高年级学生开始对不同教师做不同评价,表现出对不同教师的不同态度情感和反应。
师生冲突师生之间存在管理和被管理、控制和被控制的矛盾,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冲突。最易引起学生不满和反抗的,是教师采用他们不能接受的言语行为,如威胁、训斥、讥讽、体罚等。师生冲突引起情绪冲动,教师威信下降、失去控制力、情绪剧烈波动、工作积极性受到挫伤。解决师生冲突的关键是教师的素养和技巧。
小学教师的素质修养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人格修养;教师的职业道德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它是调节教师活动及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等各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教师在道德意识上要求有更高的标准;教师在道德行为上要求做“人之模范” ;教师在道德影响上要比其他职业更大;)内容(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指教师遵循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在教师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方面,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自我完善和提高的过程。内容(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认识;陶治教师职业道德情感;磨练教师职业道德意志;树立教师职业道德理想;鉴定教师职
业道德信念;培养教师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教师人格修养指一个专业化的教师必需具有的健康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个性特征。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人格品质主要:合作、民主;仁慈;体谅;忍耐;兴趣广泛;和蔼可亲;公正无私;有幽默感;言行一致;对学生的问题有研究的兴趣;处理事情具有弹性;了解学生,给予鼓励;精通教师技能。不受欢迎品质:脾气暴躁,没有耐心;不公正,偏爱某些学生;不愿意帮助学生;狭隘,对学生要求不合理;抑郁,不友善;讽刺、挖苦学生;外表讨厌;顽固,缺乏耐心;啰嗦,言行霸道;骄傲自负;无幽默感。
第二章小学德育的实施
1、小学生思想品德的特点p136
(1)自我意识逐渐萌发独立自主——反:无法自己做主(培养独立、探索精神;引导、劝告、诱导)
(2)人际信任水平逐渐提高年龄增长—信任也升高;(了解信任身边的人,适应集体生活)
(3)辨别能力弱(思维特点—缺乏分析力—引导、思考、分析)
(4)公私观念处于感性阶段
2、小学德育内容的侧重点p141
小学德育目标的体现和具体化,是进行小学德育工作的依据。
小学德育内容主要是向小学生进行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和社会常识教育。具体内容应侧重: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热爱人民教育、热爱集体教育、热爱劳动与艰苦奋斗教育、努力学习与热爱科学的教育、文明礼貌与遵守纪律教育、民主法制观念启蒙教育、良好意志品格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启蒙教育等10 类。
3、小学德育的主要实施途径p156
德育途径是指学校为了向青少年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组织进行的各个不同方面的活动与工作。
我国中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主要有:(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4)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5)班主任工作
4、小学德育的方法p159
德育的方法是指德育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影响方式的总称,它是用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培养学生的品德的方法。
德育方法:(1)说服法(2)角色扮演法(3)情境体验法(4)合作学习法(5)榜样示范法(6)实际锻炼法(7)品德评价法
1、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即为德育原则。我国学校的德育原则有:
(1)导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基本要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指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把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与引导他们进行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他们成为知行统一、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基本要求:理论学习要结合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
(3)疏导原则(指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整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疏导原则也就是循循善诱原则。)基本要求:讲明道理,疏通思想;因势利导,循循诱导;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4)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指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它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要求:一分为二看待学生;长善救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修养。
(5)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指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热爱学生,既要向学生提出合理的、严格的德育要求,又要尊重、信任他们品德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可能。使学生既得到关爱和温暖,又得到成长和进步的动力。)要求: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严格要求学生;
(6)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发展。)要求: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7)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指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要求: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集体而努力;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把教师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
(8)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指进行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应当有目的、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一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要求: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教育影响一致;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互相配合;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一致。
2、各科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3、德育方法的特点我国德育方法的特点概括:(1)方向性和目的性;(2)整体性和有序性;(3)辩证性和灵活性
1、小学德育的实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