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上册求积的近似值教案
五上数学《积的近似值(二)》教案
0.47×3286≈1544(千克)
说说取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拓展延学,生发问题
三、巩固练习 形成能力
(一)练习
课堂活动。读题,有什么要求?
读第(1)问的要求,你认为该怎样做?说出你的理由。
讨论:得数应保留几位小数?
要求学生说理由。
(二)拓展练习
1.完成思考题。
先独立思考,再与同学交流。
全班交流,要求说出思考方法。学生有不同的思考方法都让学生交流。学生只要说得有理说行。
四、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的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想?
五、作业。
练习三第4、5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填空。
(1)5.875保留整数是(),保留一位小数是(),保留两位小数是()。
(2)4.2×0.35的积是(),保留一位小数是()。
(3)把最大的一位数与最小的两位数的积缩小10倍是()。
(4)两个因数的积是1.372,其中一个因数有两位小数,另一个因数至少有()位小数。
(5)一个两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后约是5.7,则这个两位小数最大是(),最小是()。
4.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积的近似值。
板书课题:积近似值
合作共学,解决问题
二、分享交流 主动构建
教学例得什么信息?“得数保留整数”是什么意思?
2.解决问题。
要求“3286千克油菜籽,大约可以榨多少油?”应该怎样列式计算?0.47×3286≈
请学生用计算器算出结果。
单元
第一单元
主备人
教学课题
积的近似值(二)
教 学 时 间
第 课时
年 月 日
总 节
教学
目标
1.通过独立思考、讨论交流,探究出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课时《积的近似数》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课时《积的近似数》教案一. 教材分析《积的近似数》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通过四舍五入法来取一个数的近似值,为后续学习小数除法、分数乘法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四则运算,对四舍五入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可能会对四舍五入的规则理解不透,导致计算结果与实际有较大出入。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四舍五入的规则,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能运用四舍五入法取一个数的近似值。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四舍五入的规则,并在实际操作中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操作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积的近似数的相关图片、例子等。
2.学具:小棒、计数器等。
3.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求近似数的情景,如购物时找零、测量身高等,引导学生了解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提问:你们知道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吗?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
呈现(10分钟)1.讲解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四舍五入的规则。
2.通过PPT展示例子,让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操作,体验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过程。
操练(1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利用学具进行实际操作,求出给定数的近似数。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巩固(10分钟)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讲解答案,解析学生解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年级数学《积的近似数》教案6篇
五年级数学《积的近似数》教案6篇教学目标篇一1进一步巩固小数乘法计算2根据题目要求,会应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3体会“四舍五入”法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教学难点篇二要根据哪个数位来进行四舍五入引入篇三我们生活中有时候需要很精准的数字,比如:但有些时候又往往不需要知道很精准的数字,只需要知道它们的近似值就可以了。
那我们一般用什么方法来取近似数呢?让学生体会生活中有时候只需要近似数,回顾四舍五入概念分析篇四一、小数四舍五入的练习保留一位小数0.5964≈1.025≈1.9937≈保留两位小数12.038≈12.3045≈是“舍”还是“入”,要看省略的尾数部分的最高位是小于5还是等于大于5。
二、P10【例6】现在公安警察在捉拿坏人的时候经常要携带一种嗅觉非常灵敏的'动物,你们知道是什么动物吗?幻灯片出示《狗抓坏人》情境图以及问题(1)让学生自读主题、读图,用自己的话讲述题意。
(a)题目的条件(b)条件的之间关系(c)题目求什么,有什么地方需要注意(2)独立列横式和竖式求解(3)根据题目问题要求,如何用四舍五入求积的近似数。
四舍五入的练习是让学生判断根据哪一位来进行四舍五入。
因为题目要求保留一位小数,这时候四舍五入要看哪一位?(百分位,百分位上是0,小于5,舍去0和5,保留一位小数)教学目标:篇五1懂得求积的近似数的必要性,掌握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
3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逐步养成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渗透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育人理念。
教学过程:篇六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复习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师:同学们已经学过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请大家按要求写出下表中小数的近似数。
小结:求小数的近似数,可以用“四舍五入”法。
即要看精确数位的下一位是几,如果是4或比4小,就把尾数舍去,如果是5或比5大,就把尾数舍去,然后在精确的数位上加上1。
2导入新课。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积的近似数课程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积的近似数课程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积的概念和性质,能够将积表示为近似数;
2.掌握积的计算方法,熟练运用近似数计算积;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积的计算方法和近似数的应用;
2.教学难点:将小数转化为分数进行计算。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步骤
1. 积的概念和性质
1.向学生简单介绍积的概念,并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积的含义;
2.介绍积的性质,包括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等。
2. 积的计算方法
1.通过带有近似数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积的计算方法;
2.指导学生将小数转化为分数,然后进行计算。
3. 近似数的应用
1.通过一些实际的问题,让学生了解近似数的应用;
2.让学生根据题目要求,自己寻找使用近似数计算积的方法。
4. 练习与拓展
1.给学生一些练习题,巩固已学的知识;
2.通过一些难度适当的拓展题,让学生拓展自己的思维。
四、教具准备
1.PPT或黑板和粉笔;
2.活动卡片和练习题。
五、教学评价与预期结果
1.对学生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2.学生在积的计算方法和近似数的应用方面熟练掌握,达到预期效果;
3.学生的探究和思考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六、教学后记
本课程设计重点是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积的近似数进行讲解和练习。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和练习,学生可以在积的计算方法和近似数的应用方面得到有效的提升。
同时,通过让学生自己寻找使用近似数计算积的方法,还可以锻炼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积的近似值》教案
课题
积的近似值
主要教学活动设计
教
学
目
标
四
基
基础
知识
理解小数近似值的含义。掌握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1、创设一个“求积的近似值问题”的情境,引出积的近似值。
2、学生自主求积2.205的近似数,并说一说取近似数的过程和理由。
3、在交流互动中自主掌握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并加以应用。
基本
技能
会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值.
基本
思想
在解决数学问题中运用转化、迁移的方法,渗透感悟推理的思想。
基本经
验活动
积累分析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经验;
积累描述说理解释自己观点的经验。
四能
发现
问题
在解决求近似值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出
问题
分析
问题
解决
问题
情感与
态度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知识与应用的价值。
小学“数学”学科课题备课
板书设计
课题:积的近似值
例6 0.049×45≈2.2(亿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 0 4 9
× 4 5
_________________
2 4 5 四舍五入
1 96
___________________
2.205
0<5,舍去0和5,保留一位小数
答:狗约有2.2亿个嗅觉细胞。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教师是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交流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扮演了学伴的角色,适时引导,不着痕迹地把把新的知识分享给同学们。课堂容量不是很大,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过程中的收获与体验,为学生的长远学习积蓄能量。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求积的近似值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求积的近似值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运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2.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练习题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购物找零、测量长度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积的近似值。
(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题:计算12.7×8.3,保留两位小数。
a.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b.学生汇报计算结果,教师点评并讲解四舍五入法的应用。
2.学习四舍五入法:a.教师讲解四舍五入法的概念及运用方法。
b.学生举例说明四舍五入法的应用。
3.练习求积的近似值:a.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提高a.15.6×3.2b.9.8×6.3c.12.5×8.4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并适时给出提示。
(四)拓展延伸1.出示思考题:如何利用求积的近似值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a.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举例说明求积的近似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a.13.6×7.2b.8.9×4.5c.11.3×6.82.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求积的近似值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探究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四舍五入法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后作业的设计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有部分学生对于四舍五入法的运用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流畅意识流输出内容: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在引导学生掌握运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时,我设计了一个互动环节。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积的近似数 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积的近似数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利用“四舍五入法”,求出两个数的乘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2. 让学生理解在估算中,如何灵活选择“四舍”法或“五入”法。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
2. 在估算中,如何灵活选择“四舍”法或“五入”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利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在估算中,如何灵活选择“四舍”法或“五入”法。
四、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求积的近似值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回顾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为学习求积的近似值打下基础。
(2)讲解“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在估算中灵活选择“四舍”法或“五入”法。
3. 巩固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反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查漏补缺,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六、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七、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积的近似数2. 板书内容:(1)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
(2)在估算中灵活选择“四舍”法或“五入”法。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本教案适用于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求积的近似值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求积的近似值一、教学目标•知道什么是近似数和求积的近似值•理解四舍五入的规则•学会利用小数求积的近似值二、教学内容1. 了解近似数•以生活中的例子引入近似数的概念•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发现小数是包含有限位数的近似数2. 求积的近似值•以生活中用到的不精确量的例子引入求积的近似值•介绍四舍五入的规则•举例说明小数之间做乘法的方法3. 拓展练习•课堂练习:根据题目,学生完成求积的近似值运算•课后拓展:通过做题巩固所学知识,加深理解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是近似数的概念•掌握求积的近似值方法•熟练运用四舍五入的规则2. 教学难点•运用小数求积的思维方式•了解四舍五入的规则,掌握其实际应用四、教学方法•解释法•示范法•实践活动法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黑板、彩笔等教学工具•确认学生已经学习过小数的知识2. 导入新课•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回答“什么是近似数”这个问题•请学生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举一些近似数的例子3. 讲解新知•讲解“求积的近似值”概念•介绍四舍五入的原则•示范小数之间的乘法运算4. 练习与巩固•课堂练习:老师提供练习题,学生个自完成•检查练习题的答案,纠正错误,答疑解惑5. 课堂小结•对本次课的难点、重点知识点做小结•让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做一次总结六、教学反思这次课程中,学生非常积极地参与了小组活动,理解了近似数的概念。
在求积的近似值方面,学生也有了切实的巩固练习,并且根据个人错误纠正意见也渐渐明白了运算的规则。
最后,我向学生们强调了此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要求学生进行类似练习以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课时《积的近似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课时《积的近似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积的概念,能够运用适当的方法求积的近似值。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想象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互助合作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积的概念。
2.运用适当的方法求积的近似值。
难点1.理解积的概念。
2.运用适当的方法求积的近似值。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含积的概念讲解和相关示例的课件。
2.板书内容:积的定义、积的近似值的计算方法。
3.学生准备:学生需提前了解乘法的基本概念。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引入问题:“如何确定一个积的近似值?”2.让学生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第二步:新课讲解1.讲解积的概念:“当一个数被另一个数乘的时候,乘积就是这两个数的成绩。
”2.介绍如何利用近似数求解积的方法。
3.通过示例演示如何求积的近似值。
第三步:练习1.分发练习册,让学生尝试求解一些题目。
2.分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
第四步:讲解总结1.对学生的练习答案进行讲解和总结。
2.强调积的近似值并不是精确值,但可以用来估算。
第五步:作业布置1.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上相关的题目。
2.提醒学生注意积的近似值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设计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积的概念以及如何求积的近似值。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解题思路。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六、延伸拓展为加强学生对积概念与近似值的理解,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性的问题。
如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应用积的近似值解决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掌握积的概念与求近似值的方法,培养其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
同时,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力。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积的近似数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1页例6及“做一做”,第13页练习三第1~3题,是学习完小数乘法后,利用小数乘法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二)核心能力运用迁移的学习能力,探究求小数乘法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三)学习目标1.在熟练把握小数乘法运算方法的基础上,经历求小数乘法积的近似值的过程,把握求小数乘法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2.能依照实际需要和题目要求正确地求积的近似数,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学习重点正确地用“四舍五入”法求积是小数时的近似数。
(五)学习难点依照实际情形求积的近似数。
二、学习设计(一)课前设计预习任务用“四舍五入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回忆四舍五入法,温习四舍五入法的应用特点,由旧知引向新知,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课堂设计1.导入师:我们差不多会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的积有时也不需要保留专门多的小数位数,如何样求出积的近似数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
揭示课题:积的近似数。
(板书课题:积的近似数)【设计意图:教师与学生通过平等对话,交流已有的体会,回忆过往的知识,提出新的问题,点燃学习的热情。
】2.问题探究(1)收集信息,发觉问题出示例6(PPT课件)。
师:题目中有哪些数学信息?这些信息中,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引导发觉0.049亿是近似数,45是准确数,感知生活中有许多事物,不一定都要明白数的准确数,也会用到近似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摸索的过程中,明确准确数和近似数,增加区别点,明确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弄清题意,为后续解决问题做铺垫。
】(2)独立列式运算师:如何样运算狗约有多少了嗅觉细胞?请独立完成,并说明列式的理由。
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所求问题实际是“求0.049的45倍是多少?”用乘法运算。
(3)尝试迁移,自主探究师:假如保留一位小数,如何求积的近似数呢?(课件补充那个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学情,收集不同的方法。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8 求积的近似值 丨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8 求积的近似值丨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根据要求精确到指定的位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演示和小组讨论,让学生理解求积的近似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热情,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根据要求精确到指定的位数。
2. 教学难点:理解求积的近似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具:PPT、计算器、练习题。
2. 学具:教材、笔记本、计算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老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积的近似值。
- 学生分享自己的方法,老师总结并导入新课。
2. 探究新知- 老师通过PPT展示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讲解原理和步骤。
- 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操作计算器,加深对求积的近似值方法的理解。
- 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求积的近似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实践应用- 老师出示一些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 学生互相检查,讨论解题过程中的疑问。
4. 课堂小结-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老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5. 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 请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 家长签字确认,老师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探究新知、实践应用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探究新知在“探究新知”环节,学生对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和原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个方法,以及如何精确到指定的位数,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究和讲解。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1.3《积的近似数》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1.3《积的近似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乘法,什么是积。
2.能够用直接计算方法求乘法。
3.能够掌握求近似数积的方法。
4.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应用积的近似数。
5.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乘法的概念。
2.积的近似数的概念。
3.计算近似数积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如何将计算得到的近似数依据实际情境进行判断和修正。
2.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近似数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习题、图片、实例等。
2.教具:小黑板、粽子模型等。
3.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学到的内容,引入“积”的概念,带入本节课的主题。
2. 学习1.通过图片和实例,讲解乘法和积的概念。
2.讲解近似数积的方法,如何简便快速地计算积。
3.同学互动中,引导学生探讨乘法和积的含义,让他们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实践1.分组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乘法计算和积的近似数计算。
2.老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帮助他们解决。
4. 拓展1.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例和练习题,让他们巩固所学的内容。
2.鼓励学生在课后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的近似数积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乘法、积和近似数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培养了他们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希望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发挥所学知识的作用。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最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五年级数学积的近似数教案
五年级数学积的近似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积的近似数的概念。
2. 学习有效数字和保留小数位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4.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1. 引入:老师通过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如果我们有两个数相乘,我们想知道它们的积大约是多少,该怎么办呢?”由此引出积的近似数的概念。
2. 概念讲解:讲解什么是积的近似数,以及如何用有效数字和保留小数位的方法来近似表达一个数的值。
可以举例说明,比如用日常生活中的购物经验来解释近似数。
3. 教学方法:通过互动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并理解积的近似数。
老师可以给出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自己用计算器计算,并解释为什么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
4. 实践活动:设计一些实际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如果你去买水果,每个水果的价格是1.5元,你买了6个,那么你大约需要支付多少钱?”让学生自己计算并解释结果。
5. 反馈与总结:让学生反馈自己的计算过程和结果,老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然后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积的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积的近似数的概念,理解有效数字和保留小数位的方法。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以及如何根据实际情境选择合适的小数位。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1.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表现,评价他们对积的近似数的理解程度。
可以通过简单的测试题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2.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评价结果,反思教学方法和效果,找出不足之处并改进。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积的近似数》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积的近似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积的概念,学会求解近似数的积。
2.能力目标:运用近似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和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近似数的概念。
2.掌握求解近似数积的方法。
难点1.如何运用近似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材《数学》教科书及相关教学辅助资料。
2.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等教学工具。
3.练习题、作业布置等相关教学资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引入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思考:什么是近似数,为什么需要使用近似数。
2. 概念讲解(15分钟)1.对积的概念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积的含义。
2.介绍近似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近似数的作用和意义。
3. 解题示范(20分钟)教师示范和引导学生进行近似数积的计算,解释步骤和思路,让学生掌握方法。
4. 练习与讨论(20分钟)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并相互讨论,师生互动,及时纠正错误。
5. 拓展延伸(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哪些情况下需要使用近似数积,如何应用近似数积方法解决问题。
6. 归纳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化学生对积的近似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了近似数积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一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推理和分析能力,提高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六、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拓展本节课所学内容,加强对近似数积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以上就是本节课《积的近似数》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老师有效地教学。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8 求积的近似值|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8 求积的近似值|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根据实际需要求出积的近似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 教学难点:理解求积的近似值的原理,灵活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时估算总价,引出求积的近似值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发现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例如:计算28 × 47 的近似值。
(2)引导学生总结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并进行板书。
方法一:将两个因数分别四舍五入到整十、整百、整千等,然后相乘。
方法二:将两个因数分别除以10、100、1000等,然后相乘,最后乘以10、100、1000等。
3. 巩固练习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
4.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并提醒学生注意在实际应用中灵活运用。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结合生活实际,用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记录下来。
五、板书设计略六、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是否掌握了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2.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
3. 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合理,是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注:本教案为示例,实际教学时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重点关注的细节: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及其应用求积的近似值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对于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关注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及其应用,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
求积的近似值(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西师大版
求积的近似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能够运用四舍五入法求出积的近似值。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计算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掌握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2. 能够运用四舍五入法求出积的近似值。
3. 能够运用求积的近似值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能够运用四舍五入法求出积的近似值。
2. 教学难点:理解四舍五入法的原理,能够灵活运用求积的近似值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求积的近似值的概念。
例如:学校要为同学们购买新桌椅,每套桌椅的价格为 200 元,学校计划购买 30 套,那么学校需要准备多少钱呢?通过计算,学生得出结果为 6000 元。
然而,在实际购买时,可能会出现价格波动,那么如何估算学校需要准备的钱呢?引出求积的近似值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回顾四舍五入法,理解四舍五入法的原理。
(2)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掌握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例如:计算 3.6 × 4.8 的近似值。
首先,将 3.6 和 4.8 分别四舍五入到整数,得到 4 和 5。
然后,计算4 × 5,得到 20。
最后,在结果后面加上相应的零,得到近似值 180。
(3)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例如:计算7.3 × 8.6、9.2 × 5.5 等乘法算式的近似值。
3. 实践应用(1)让学生运用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估算学校购买新桌椅需要准备的钱。
(2)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需要用到求积的近似值呢?让学生举例说明。
4. 总结提升(1)引导学生总结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和步骤。
(2)强调四舍五入法在求积的近似值中的应用。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积的近似数》教学教案模板三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积的近似数》教学教案模板三篇《积的近似数》的教学内容是把小数乘法的计算和求小数的近似数的知识结合在一起。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数学《积的近似数》教学教案模板,欢迎大家阅读!小学五年级数学《积的近似数》教学教案模板一教学内容:P10例6、做一做,P13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会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一、激发:1、口算。
1.20.3 0.70.5 0.210.8 1.80.5 1-0.82 1.3+0.74 1.258 0.250.4 0.40.4 0.891 0.110.6 800.052、用“四舍五人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
(投影出示)保留整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2.0954.3071.8642思考并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填空)(1)怎样用“四舍五人法”将这些小数保留整数、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取它们的近似值?(2)按要求,它们的近似值各应是多少?3、揭题谈话: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
(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二、尝试:谈话引出例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的嗅觉最灵敏吗?(生回答)所以人们常用狗来帮助侦探、看家。
那狗的嗅觉到底有多灵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数据:1、出示例6: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 所以狗能闻出坏蛋身上的气味。
狗约有多少个嗅觉细胞?2、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生列式,板书:0.049454、生独立计算出结果,指名板演并集体订正,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5、引导学生观察、思考:(1)积的小数位数这么多!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五年级数学上册《积商的近似数》教案、教学设计
2.学生分享自己的估算方法,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发现估算中存在的误差,进而引出积商近似数的概念。
b.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理解积商近似数的概念,掌握求解方法。
c.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d.引导学生将积商近似数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意识。
4.及时反馈,强化巩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困难,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乘除知识,发现求积商近似数的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发现规律的能力。
3.设计丰富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学生对四舍五入法的掌握程度,以及能否灵活运用该方法求解积商近似数。
2.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对积商近似数的运用能力,以及如何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情境。
3.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能否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参与、发表见解,共同解决问题。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总结规律,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培养他们面对挑战的勇气和信心。在此基础上,设计富有层次性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苏教版五年级上《求积的近似值》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求积的近似值》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求积的概念和意义;2.学会使用面积模型和分割方法求解乘法运算;3.掌握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和技巧;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求积?2.面积模型和分割方法求解乘法运算;3.求积的近似值。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知识教师通过提问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求积。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比如房间的面积、田地的面积等,让学生体会到求面积就是求积的过程,并引出求积的概念。
步骤二:面积模型和分割方法1.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示例图形,了解面积模型的思想。
比如,将一个长方形分成若干个小矩形,计算每个小矩形的面积,然后将它们相加得到总面积。
2.引导学生运用分割方法,将一个复杂的图形分割成若干个简单的图形,再计算每个简单图形的面积,最后将它们相加得到总面积。
步骤三:求积的近似值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解乘法运算的近似值。
比如,将一个复杂的乘法运算分割成若干个简单的乘法运算,再将它们的结果相加得到近似值。
2.教师提供若干个实际问题,让学生动手解决并找出近似值。
例如:“小明每天跑步5次,每次跑步2.5公里,一共跑了多少公里?”学生可以分割成多个简单的乘法运算,然后计算出总距离的近似值。
步骤四:练习与巩固教师提供一些乘法运算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求解,并检查答案的近似值是否正确。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情境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步骤五:拓展与应用教师提供一些拓展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
例如:“一块土地的面积是1734平方米,宽是18米,请问长是多少米?”通过拓展题的练习,巩固和扩展学生对求积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解题方法,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和技巧。
同时,可以设计一些评价性的问题,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通过使用面积模型和分割方法,引导学生将复杂问题简化成简单问题,并求解近似值。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积的近似值9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积的近似值9篇积的近似值 1教学内容:教材第66页例9,“练一练”,第67~68页练习十二第8~11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积的近似值。
2.使学生了解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在小数计算中的应用,积累求近似值的经验,培养计算技能,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活动,感受获得方法的心理满足,提高学习数学自信心。
教学重点:求积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一、复习。
1、计算下列各算式。
(小黑板出示)2.51x0.7 2.51x5 2.51x5.72、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指名学生回答,特别是位数不够怎么办?二、新授。
1、教学例9。
(1)出示例题:王大伯前年收入3.18万元,去年的收入是前年的1.6倍。
去年他家大约收入多少万元?(得数保留两位小数)(2)计算方法,列出算式。
(3)板书:3.18×1.6≈指名一人板书竖式,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集体订正。
说一说:积怎样保留两位小数?(4)练一练。
(5)求出下面各题积的近似值。
得数保留一位小数:7.2×0.09 0.86×3.2得数保留两位小数:0.28×0.7 5.89×3.62、试一试。
下面各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0.25×0.73 40.32×403完成后,学生交流。
指一人板书。
3、练一练。
用简便方法怎样计算比较简便?0.25×0.73×40.32×403三、练习巩固。
完成练习十二8~12题学生小组完成,集体讲评四、板书设计。
积的近似值3.18×1.6≈ ( )积的近似值 2教学目标1.理解求近似值的实际意义,掌握求的方法.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会根据实际需要求小数乘法中.教学难点会根据实际需要求小数乘法中.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一)口算0.21×0.4 3×0.6 2.5×4 0.17-0.080.2×0.3 1.2×0.05 0.43×20 0.5÷10(二)按要求取下面各小数的近似值.0.384(保留一位小数) 2.859(保留两位小数)3.4(保留整数) 7.996(保留两位小数)二、导入新课教师谈话:王红的妈妈是单位的采购员,她为单位购买了如下商品,商店为她出具了一张发票.出示图片:发票,里面数据没填全,你能帮助营业员阿姨填写完整吗?(学生试做)教师:填的对不对呢?学完今天的知识,看谁能帮助营业员阿姨填一份标准的发票?三、指导探索(一)出示例5粮库小麦收购价是每千克0.967元.小红家今年卖了小麦492千克,应得小麦款多少元?1.请同学根据题意列式解答(指名板演)2.讨论:为什么结果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应看哪一位数字?3.教师介绍“四舍五入法”4.计算下面各题0.8×0.9(得数保留一位小数)1.7×0.45(得数保留两位小数)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用“四舍五入法”求,关于求近似值的方法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后自己查看资料,看谁找的多,找的全.五、巩固练习(一)一种面粉的价格是每千克1.92元,买14千克应付多少元?(二)一种面粉的价格是每千克1.92元,买1.4千克应付多少元?(三)出示图片:发票,由学生完成.(四)思考题:一个两位小数,用“四舍五入”法取它的近似值是2.4,这个小数可能是多少?最大可能是多少?最小可能是多少?六、课后作业(一)一个长方形操场,长59.5米,宽42.5米,计算出这个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得数保留整数.)(二)一个三位小数“四舍五入”后成为5.70,这个数最大可能是多少?最小可能是多少?七、板书设计————“四舍五入法”例5、粮库小麦收购价是每千克0.967元.小红家今年卖了小麦492千克,应得小麦款多少元?教学设计点评这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通过帮助营业员阿姨开发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学好数学能解决大量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的近似值
法。
学生说,教师板书,重点讨论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使学生明白0.08×0.6的积是三位小数,而8×6的积只有两位,所以要在48的左边补一个0占位,点上小数点后,整数部分写0。
(4)教师说明保留近似值的意义,提出:0.048要保留两位小数怎么办?结果是多少?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同时,教师介绍“计算小数乘法时,也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
最后,求出0.08×0.6积的近似值。
2.最高含糖量问题。
(1)提出问题(2),师生列出算式。
鼓
学生说,教师板书:
师:0.08×0.6的积是三位小数,而8×6积只有两位,怎么办?
生:在48的左边补一个0占位,在0的左边点上小数点后,整数部分写0。
教师边重复学生的话,边完成板书:
师:在人们平时研究水果的含糖量时,一般都是保留两位小数。
0.048要保留两位小数,应该怎么办?结果是多少?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说法:
●去掉8向前一位进一,结果是0.05。
●得数保留两位小数,要看小数点后第3位,千分位上的8比5大,向百分位进1,结果是0.05。
……
师:不错,这些方法都对,你们怎么会想到这样的方法呢?
生:以前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都是这样的。
学生如果有其他说法,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
师:说得很好。
计算小数乘法时,也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求出积的近似值。
用什么符号表示0.08×0.6积的近似数是0.05呢?
生:约等号。
教师肯定并板书:
0.08×0.6≈0.05(千克)
师:通过计算,我们知道0.6千克猕猴桃至少含糖约0.05千克,那么0.6千克猕猴桃最多含糖多少千克呢?怎么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
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