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自动化及配电终端配置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配电自动化及配电终端配置模式
1. 配电自动化建设
1.1 配电自动化的概念
配电自动化以一次网架和设备为基础,以配电自动化系统为核心,以现代电子通信技术及网络技术为手段,实现配电系统的监控、保护和管理的自动化,是提高配电网可靠性水平、实现配电网科学高效管理的重要途径。
配电网自动化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包括配电网运行和生产管理自动化,配电自动化的功能如下图所示。
1.2 配电自动化的结构
实现配电网运行监控和保护的系统称为配电自动化系统。
配电自动化系统主要由通信网络、配电自动化主站和配电终端组成,必要时增设配电子站。
(1)配电主站
配电自动化主站是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核心,其主要功能是实现人机互动,进行数据存储/处理,完成故障处理和高级分析应用功能。
按照配电自动化系统最终实现的功能,配电主站有简易型、实用型、标准型、集成型和智能型五种建成模式;按照实时信息接入量,可以建成大型主站、中型主站和小型主站。
不同主站类型供电可靠性分析见表1。
主站建设要坚持实用化原则,充分考虑系统开放性、可靠性、可拓展性和安全性要求。
表1 不同主站类型供电可靠性分析
类型功能配置故障处理方式配电网供电可靠性分
析
简易型故障指示,也可实现
故障判断隔离人工现场巡视,也
可通过开关之间的
时序配合
自动化程度较低,可
靠性较差
实用型基本的配电SCADA
功能就地型,由出口断
路器/ 重合器与分
段器配合
减少故障定位时间和
恢复供电时间,较简
易型有很大提高
标准型完整的配电SCADA、
FA功能集中型,由FTU、
通信网和主/子站
共同完成
故障切除、恢复供电
速度快,
较实用模型有所提高
集成型网络拓扑、状态估
计、潮流分析、负
荷预测、无功优化
等集中型,由FTU、
通信网和主/子站
共同完成
实现配电网的综合运
行和管理,可靠性同
标准型
智能型配网自愈,配电网经
济优化运行集中型加智能分布
型,由主/子站、
FTU和通信网共同
完成
通过故障模拟、故障
后网络自愈等功能,
大大提高了网络抗打
击能力和供电可靠性
(2)配电子站
配电子站作为配电自动化系统的选配部分,其功能是作为通信网络的中间层,优化系统结构、减轻主站数据处理负担、提高信息传输效率。
配电子站实现配电网区域信息的收集、处理、运行监视和配电网局部性故障处理。
(3)配电终端
配电终端是安装于配电网现场的各种远方监测、控制单元的总称。
配电终端可以说是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现场感官元件,是配电自动化系统数据来源和控制执行载体,是配电自动化的基本实现单元。
配电终端的主要功能之一便是通过与配电主站/子站或者配电终端之间进行通信,完成对故障的检测、隔离和健全区段的恢复供电。
(4)通信网络
配电通信系统是在配电主站/子站、配电终端间进行信息传输的通道,是配电自
动化的实现手段。
配电网终端设备众多、覆盖范围广,因此配电通信网络像神经网络一样遍布整个配电自动化系统,这就更凸显出通信方式选择的重要性。
现有通信方式主要有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两大类。
有线通信方式中,以太无源光网络EPON以其良好的兼容性、相对成本低、维护简单、易扩展、易升级等特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无线通信方式包括配电载波通信、无线公网和无线专网。
配电网通信网络建设应按照经济性和实用性要求,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合理采取多种通信方式。
除了以上各组成部分,配电主站还通过信息交互总线,实现与生产管理系统
PMS(Production management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等其他相关系统的数据交互。
图示为一个集成型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系统结构图。
1.3 配电自动化系统功能
配电自动化系统在不同模式下的功能配置、故障处理模式具有差异化,导致了供电可靠性的差异化。
其功能包括基本的SCADA(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功能、DA(Distribution automation)功能和高级应用功能,高级应用功能又包括电网分析应用和停电管理系统,其中,电网分析应用功能也称配网高级应用软件,配电网分析应用以仿真培训系统为平台,状态估计为核心,潮流计算为技术支
持手段,实现配电网运行方式的变更模拟、解合环操作、故障处理、停电管理等方案。
配电自动化系统功能如下图所示。
以上所有功能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配电网SCADA与配电信息集成
为了及时跟踪并掌控配电网的运行状态,对配电终端设备上的电流、电压、开关
动作情况等信息量进行采集,紧急情况下进行事件告警,通过人机交互实现远方控制,通过与其他相关应用系统的数据集成,实现用户端参数采集等高级功能。
(2)配电网故障处理
当配电网发生故障时,基于配电终端上传的故障信息迅速确定故障区段,配电自
动化系统自动隔离故障区段,尽可能恢复对健全区段的供电。
另外,通过停电管理系
统科学安排停电计划,快速明确故障原因,科学进行故障抢修,对于提高配网的可靠
性和客户服务质量都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3)电压及无功管理
配网的电压及无功管理包括无功分布全局优化和无功功率就地平衡。
电压/ 无功
控制应用软件通过选择适合的配电网网络结构和运行方式,实现配网无功功率分布的
全局优化;以监测点的节点电流、电压、功率因数等为约束条件,制定就地补偿策略,实现无功的就地平衡。
(4)运行模拟与优化
对配电网进行负荷预测、负荷转供、解合环潮流等事件进行仿真以及事故的模拟
计算。
通过编制倒闸操作命令、委派现场人员实施倒闸操作计划,对倒闸操作可能影
响的用户进行分析并及时通知用户。
(5)设备检修和管理
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借助自绘图工具,在单线图上显示配电设备及其属性信息、用户位置等信息。
设备管理FM(Facility management)可以实现配电设备的全寿
命周期管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制定科学的抢修、检修计划,可以有效提高设备利用率,提高故障检修水平和工作效率。
(6)停电管理
停电管理系统通过信息交换总线与EMS、GIS、生产PMS、95598等相关用户集成,可以实现配电网的运行指挥、应急指挥、风险管控、客服/停电管理、信息发布等业务。
(7)规划与设计管理
对配网规划所需的负荷、路径、选址、定容等数据进行集中存储和统一管理,通
过状态估计、负荷预测、短路计算、拓扑分析等功能,科学指导配网规划设计过程,
使设计方案更经济更合理。
2. 配电终端在配电自动化中的应用
2.1 配电终端的概念及分类
配电自动化终端(Remote terminal unit of distribution automation)简称配
电终端,是安装于中压配电网现场的各种远方监测、控制单元的总称。
根据其应用
场合和监控对象的不同,配电终端可分为馈线终端FTU(Feeder terminal unit)、配
变终端 TTU(Transformer terminal unit)和站所终端 DTU(Distribution terminal unit)三类,分别用于柱上开关、配电变压器和环网柜、开关站等的监视、测量和控制。
2.2 配电终端的功能需求
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安装于馈线上的FTU,其功能需求如下:
遥测功能:此功能为FTU的基本功能,FTU的遥测信息以采集交流电压、电流信
息为主。
需测量正常状态下的电压、电流、功率、频率、功率因数等模拟量,还需测
量事故状态下的电流、电压和频率等量。
遥信功能:根据配电终端功能要求,FTU需采集并向远方发送配电设备的状态信息、配电设备当前位置信息以及通信是否正常等状态量,以及FTU自身状态信息、标
志记录、储能完成情况、当前控制方式等特殊遥信信息。
遥控功能:接受主站的命令并与之配合,控制配电设备的开关状态,完成分、合
闸命令,实现故障隔离和健全区段的恢复供电。
此外,FTU还具备自诊断、自恢复功能,自动对时功能,历史记录功能,时间顺
序记录功能,事故记录功能,定值远方修改和召唤定值等功能。
2.3 配电终端的功能配置及通信方式比较
按照功能配置,配电终端可分为“二遥”终端和“三遥”终端。
“二遥”终端用
于配电线路的遥测和遥信,实现本地报警或就地故障自动隔离,并通过无线公网、
载波通信等通信方式上传报警信息或动作信息。
“三遥”终端用于配电线路的遥测、
遥信和遥控,执行远方控制命令或完成就地故障自动隔离,并通过EPON、光以太网络等通信方式上传动作信息。
无线公网、载波通信的可靠性较低,建设成本也相对较低;EPON、光以太网络则
有很高的可靠性,且通信的实时性也高,相应的建设成本很高。
因此,“二遥”终端
对应的通信网络建设费用较小,“三遥”终端所要求的通信网络建设费用较大。
3. 配电终端的配置模式
3.1 配电自动化开关设备
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通过预先设定重合闸方案自动进行分闸、重合闸操作的重合器、失电或失压后自动进行跳闸操作的分段器。
通过重合器和分段器的时序逻辑配合,构成了配电线路故障的就地处理模式。
按出线和线路上配置开关的不同,包括重
合器+电压时间型分段器、重合器+过流脉冲计数型分段器、重合器+电压-电流型分段
器和重合器+重合器的配合方案。
(1)电压时间型
该组合方案下,电压时间型分段器具有失压后分闸、在整定的时延后自动合闸的
功能,且越远离电源端,整定时延越长。
当线路出现故障时,变电站出线重合器分闸,分段器检测到失压后无延时跳闸;变电站出线重合器延时重合,分段器则按照事先设
定的时延,从最靠近电源侧的分段器开始依次自动合闸。
再次合闸到故障区段时,重
合器检测到故障电流而再次分闸,故障区段上游相邻分段器因为在合闸后一定时间又
检测到失电压而跳闸并闭锁,实现故障隔离; 断路器/重合器再次重合,恢复故障区段
上游健全区段的供电;若对侧存在转供电源,则联络开关在检测到一侧失电压后延时
合闸,恢复对故障区段下游健全区段的供电。
该模式优点是造价较低,不依赖通信,且动作简单可靠,因而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和应用,但开关动作次数多,故障隔离时间长。
因此,该模式主要适合于辐射网、
“手拉手”环网,对于较为复杂的网络结构则不适宜。
(2)过流脉冲计数型
该组合方案下,过流脉冲计数型分段器具有失电后分闸、来电重合闸、记忆重合
闸次数的功能,需对过流脉冲计数型分段器的重合闸次数预设阈值,且越远离电源端,阈值越小。
故障处理过程中,若分段器的重合次数达到阈值且分段器处于分闸状态,
则闭锁分段器的自动合闸功能,隔离故障;否则,经一定时延后,将分段器累计的重
合次数自动清零,准备进行下一轮动作。
该模式的优点是造价较低,不依赖通信,分段器的动作次数较少,故障隔离时间
较短。
但是当线路分段数较多时,重合器重合的次数相应增多,且故障区段越靠近电
源侧,重合器重合的次数越多,引起的短时停电范围越大,因而适合于线路分段数较
少的辐射网。
(3)电压-电流型
该组合方案下,分段器两侧同时安装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联络开关处配置
电流型功能,分段开关处则配置电压型功能。
该组合方案下的配电线路故障处理模式
兼具了电流型、电压型故障处理的优点,对于暂时性故障,变电站重合器仅需要一次
重合便可恢复供电;当发生永久性故障时,变电站出线重合器仅需一次重合及顺序合
闸过程便能完成故障区段的隔离;对健全区段恢复供电过程中,克服了电压型模式因“残压闭锁”的不完全可靠而导致对侧全线停电的不足,提高了分段器操作的可靠性,不会引起对侧变电站出线重合器和沿线分段器的多次重合/分断动作。
(4)重合器-重合器型
该模式下所有开关设备都采用重合器,通过重合器动作曲线时间差的配合,完成
故障隔离。
当配电网某处发生故障时,距其最近的重合器动作,实现故障的就地自动
隔离,缩小了停电范围和停电时间,并且有效减少了出线开关动作的次数。
其缺点是
造价较高,当线路较长、分段较多时,容易发生越级跳闸,并且出线重合器的速断保
护延时较大,因而适合于线路分段较少的市郊或农村配电网。
3.2 主站遥控FTU
该模式依赖由通信网络、配电终端和配电主站/子站构成的标准型及更高级的配
电自动化系统。
当配电网发生故障后,位于配电网现场的配电终端收集开关状态信息
和故障信息并上传至配电主站/子站,配电主站综合所有信息快速明确故障所在区段,并调用故障处理应用软件确定故障隔离和故障恢复操作方案,自动或人工参与下达相
关设备的操作命令。
根据线路分段开关所采用的类型和组合方式不同,具体分为以下
几种。
(1)全负荷开关
此组合方式下,除变电站出线开关采用断路器以外,其余所有配电线路上的分段
开关以及联络开关采用负荷开关。
(2)全断路器
此组合方式下,变电站出线开关、联络开关和配电线路上所有的分段开关全部采
用具有开断短路电流能力的断路器。
(3)负荷开关和断路器配合
此组合方式下,变电站出线开关、分支线开关和用户分界开关采用断路器,主干
线路上的分段开关采用负荷开关。
采用两级级差保护,分支线断路器和用户分界断路
器的跳闸延时时间为0秒,变电站出线断路器的速断保护略加一些延时。
全负荷开关模式的投资少,故障处理过程简单,但是任何地方故障都会引起全线
的短暂停电,且要求变电站出线断路器的可靠动作。
全断路器模式虽能降低用户停电
频率,且对变电站出线断路器的可靠动作要求不算太高,但是故障处理过程较为复杂,且投资较多。
二者配合使用的模式,则能有效克服负荷开关或断路器单独使用的弊端,在降低造价的同时又能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不同开关组合方式的优缺点比较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开关组合方式的比较
全负荷开关全断路器负荷开关和断路器组合
优点操作简单,造价
较低,瞬时性故
障恢复供电时间
短部分故障不会引起
全线短暂停电
综合全负荷开关和全断路器二
者的优点
不足任何位置故障都
会引起全线短时
停电
故障处理过程复
杂,最大的缺点
是无法避免多级
或越级跳闸,造价
较高
对于供电半径短、导线截面粗
的城区馈线,利用延时时间级
差配合也有一定难度
基于主站遥控FTU的集中型故障处理模式能够在数十秒内实现故障隔离,在数分钟的时间内完成健全区段的恢复供电。
与就地型模式相比,供电可靠性大大提高。
但是,该模式下,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结构比较复杂,且对通信网络的依赖性强,一旦通信网络、配电主站/子站中任何一个环节故障,都会导致配电自动化系统失去故障处理能力,因此,需要有后备的故障处理方案。
3.3 智能分布
该模式建立在各配电终端之间对等通信的基础上,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配电线路紧急控制模式,通过相邻FTU间交换故障信息、进行故障信息的逻辑比较确定是否动作,完成故障区段的隔离。
该模式基于面保护的概念进行配电网局部故障处理,不依赖配电主站/子站的集中控制,因此对主-从通信方式的要求相对较低。
优点是故障处理速度快,而且不影响健全区段的供电;但是该模式对点对点通信方式的可靠性和传输速度要求高,而且故障处理的结果并不一定能够达到系统最优。
在故障处理过程中,适合于不存在最优恢
复供电方案的双电源、多电源配网网络。
配电终端的配置模式应考虑不同的网络情结构和使用环境,以实用性为原则进行差异化选择。
若配电自动化系统较为先进,或网络结构较为复杂,可考虑采用集中型模式;若配电网络结构较简单、线路分段数少单,或没有条件使用通信网络,可选用分布型模式。
也可根据配电网的供电方式、通信系统的实际情况和用户对供电质量的要求,选择集中型模式和分布型模式相结合的故障处理方案。
不同配电终端配置模式的优缺点、供电可靠性高低程度和适用范围的比较见表3。
表3 不同配电终端配置模式的比较
项目配电自动化开关设备主站遥控FTU智能分布
优点成本较低,易于操
作,不依赖通信系统同时实现故障隔离与
运营监视,对系统造
成冲击小
无需配电主站参与,故
障处理速度快
缺点开关动作次数多,对
系统造成的冲击大投资较大,对通信系
统的依赖程度高
对FTU数据处理能力和
对等通信网络要求高,
投资大
可靠性可能导致健全线路故
障,必要时需要人工
操作恢复供电,可靠
性水平较差恢复供电时间为分钟
级,较就地型可靠性
水平大大提高,其可
靠性依赖于通信系统
的可靠性
数秒内完成故障隔离和
恢复供电,大大减少故
障停电时间,提高可靠
性
适用范围城郊或农村等对供电
可靠性要求较低的
架空线路
市中心或市区等对供
电可靠性要求高的地
区
对供电可靠性要求高,
或接有重要敏感负荷的
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