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动员理论

合集下载

爱情的心理动力学如何激发激情

爱情的心理动力学如何激发激情

爱情的心理动力学如何激发激情爱情是人类生活中一种普遍存在的情感,它源于心理和情感的交织,具有强烈的心理动力学特征。

在爱情的过程中,激情的激发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给予人们力量和动力,驱使他们追求、发展和维持爱情关系。

本文将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探讨爱情如何激发激情,并分析其中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

一、爱情的心理动力学基础爱情作为一种激情和情感的表达,是人类心理动力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了“爱情隧道理论”,他认为爱情是儿童期的感情经验在成年后的重现。

人们在寻找爱情对象时,常常会选择那些具有父母内心形象的人,以满足内心对父母爱的需求。

这种爱情具有情感的冲动性和无意识的成分,其心理动力学能动性很强。

二、激情的心理机制1. 欲望的激发:欲望是激情的重要心理机制之一。

欲望可以被激发和引导,并通过投射、转移等机制转化为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例如,对他人的吸引力和性吸引力可以在欲望的驱使下激发激情,使人产生了想要和对方建立感情关系的强烈愿望。

2. 归属需求的满足:人类有一种强烈的归属需求,即希望被他人接纳、理解和关爱。

在爱情关系中,这种需求可以得到满足,从而激发激情。

人们通过与伴侣亲密接触,共同体验,满足了归属的需求,并在归属感的基础上产生了更多的激情。

3. 自我肯定和自尊的提升:爱情可以使个体获得自我肯定和自尊的提升,从而激发激情。

当人们被爱所肯定和接纳时,他们会感到被重视和尊重,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更多的认同感,从而激发自尊和自信,进而激发激情。

三、心理因素对激情的影响1. 人格特质:个体的人格特质会对爱情关系中的激情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外倾性格的人更容易寻求刺激和新鲜感,因此更容易在爱情中产生激情;而内向性格的人则可能表现出更加内敛和谨慎的特点。

2. 应对机制:个体的应对机制也会对爱情中的激情产生影响。

比如,向伴侣表达情感和需要的能力,以及解决冲突的方式,都会影响到关系中的激情。

积极、成熟的应对机制可以增强激情的产生,而消极、不成熟的应对机制则可能抑制激情的发展。

从心理学角度理解情感如何影响行动

从心理学角度理解情感如何影响行动

从心理学角度理解情感如何影响行动情感是人类内心的动力之一,而行动则是情感的外在表现。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情感如何影响行动,可以深入探讨情感对决策、行为选择以及目标实现等方面的影响。

本文将从认知情感理论、情绪与情感的关系以及情感调节行动的角度出发,探讨情感如何塑造我们的行动。

一、认知情感理论认知情感理论是指情感是由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解释产生的。

情感的形成与我们对环境和事件的认知密切相关。

认知情感理论认为,情感通过我们对事物进行评估和解释的过程来产生,并随着认知的改变而变化。

不同的情感会引起不同的行动倾向。

例如,当我们感到愉悦时,我们往往会倾向于继续进行与这种愉悦相关的活动,以追求更多的快乐。

而当我们感到愤怒时,我们可能会采取报复行为来纾解内心的不满。

因此,从认知情感理论的角度来看,情感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行动选择和行为表现。

二、情绪与情感的关系在心理学中,情绪和情感是密切相关的概念,但又有一定的区别。

情绪是一种短暂的情感状态,与特定的刺激有关,常常伴随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

而情感则更具持久性,是一种更广泛的、复杂的情绪体验。

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行动。

比如,当我们感到恐惧时,我们会采取逃避或者回避的行动以减少恐惧的刺激。

而当我们感到兴奋时,我们往往会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以满足兴奋的需求。

因此,情绪作为一种强烈的情感状态,对我们的行动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三、情感调节行动情感不仅直接影响行动选择,还可以通过调节行动来实现情感的调节和处理。

当我们面临困难或者挫折时,积极的情感可以激励我们采取积极的行动来解决问题。

相反,消极的情感则可能导致我们对问题采取回避或者消极应对的策略。

情感调节行动的核心在于情感的识别和管理。

通过情感识别和情感管理的训练,我们可以学会有效地处理负面情绪,从而更好地调节我们的行动。

情感调节行动可以帮助我们在压力和挫折中保持积极的态度,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总结情感是我们内心的一种体验,它可以直接影响我们的行动选择和行为表现。

以情动人:干部驻村制度有效落地的全过程透视

以情动人:干部驻村制度有效落地的全过程透视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170期)2024(2)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以情动人:干部驻村制度有效落地的全过程透视许晓(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 300350)摘要干部驻村是一种具有鲜明情感属性的制度安排,其有效性最终指向于乡村治理水平的提升。

基于华北L村的田野调查,并尝试搭建“以情动人”的分析框架,可以将干部驻村制度有效落地的全过程分成缘情入里和情感动员两个前后相承的阶段。

缘情入里沿着差序性的村治权力格局逐步推展,其以驻村干部获得村支书的情感支持为开端,而后依次与村庄骨干、普通村民建立起情感关联,调和了外来制度与内生情感秩序的差异。

情感动员则指向于破解村庄遭遇的治理难题,其从驻村干部、村支书、村庄骨干达成情感共识起步,再调动普通村民的主体性与参与感,重新把村庄凝聚为具有浓厚情感气息的有机体。

以情动人凸显出情感之于乡村治理实践和干部驻村制度的关键意义,对于乡村振兴中加强乡村治理及提升驻村干部治理能力也有启示价值。

关键词干部驻村;情感治理;乡村治理;乡村振兴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456(2024)02‐0155‐10DOI编码:10.13300/ki.hnwkxb.2024.02.014自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实施以来,乡村治理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业已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

在国家治理的理论视域内,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是顶层意志与百姓生活深度对接、交织互动,不断地巩固国家认同、优化农村公共服务质量、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过程。

这要求各级党政部门根据农村基层的发展变化适时地改革创新乡村治理的制度设置,使“纵向到底”的正式组织体系与“横向到边”的村庄自治体系达致有机嵌合、协调均衡的状态[1]。

而具体到实践中,在乡村振兴战略的高位推动下,制度建设已成为各地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突破口,这也引发了乡村治理形态的深度变革[2]。

情感动员策略

情感动员策略

情感动员策略情感动员策略在政治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政治家们经常利用情感动员来争取选民的支持和信任。

通过激发选民的情感,政治家们能够建立起与选民的情感联系,从而影响选民的决策。

例如,一位政治家可以通过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打动选民的心灵,使他们产生共鸣并支持他的政策。

在商业领域,情感动员策略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许多企业利用情感动员来建立品牌形象和客户忠诚度。

通过营造出积极的情感氛围,企业可以吸引消费者并建立起与他们的情感联系。

例如,一家餐厅可以利用愉快的音乐、友好的服务和美味的食物来激发顾客的情感,使他们对这家餐厅产生好感并成为忠实的顾客。

在教育领域,情感动员策略也被广泛应用。

教育者们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通过创造积极的情感环境,教育者可以增强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例如,一位教师可以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快乐和满足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那么,如何实施情感动员策略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目标受众的情感需求和价值观。

只有深入了解受众的情感需求,我们才能找到合适的方式来激发他们的情感。

其次,我们可以运用故事、音乐、形象等方式来创造情感共鸣。

通过讲述一个感人的故事,播放一首动人的音乐或展示一个震撼的形象,我们能够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此外,我们还可以运用积极的语言和表情来传递情感。

通过积极的语言和表情,我们能够传递出积极的情感氛围,从而激发他人的情感。

情感动员策略在各个领域都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帮助人们达到目标并影响他人的决策。

通过激发人们的情感,我们能够建立起与他们的情感联系,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

在实施情感动员策略时,我们需要了解目标受众的情感需求和价值观,并通过故事、音乐、形象等方式来创造情感共鸣。

通过运用这些方法,我们能够更好地实施情感动员策略,达到预期的效果。

abc情感理论的实施步骤

abc情感理论的实施步骤

ABC情感理论的实施步骤概述ABC情感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通过观察和理解个体的情感反应,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本文将介绍ABC情感理论的实施步骤,帮助读者了解如何利用ABC情感理论来处理情绪问题。

1. 理解ABC情感理论ABC情感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其核心观点是:不是事件本身影响我们的情绪,而是我们对事件的解释和意义赋予。

ABC 情感理论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A(Activating Event):激活事件,即触发我们情绪反应的事件。

•B(Belief):信念,即我们对激活事件的解释和看法。

•C(Consequence):后果,即我们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2. 识别激活事件(A)在实施ABC情感理论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识别和了解激活事件。

激活事件是引发我们情绪反应的触发点,可以是具体的事件、行为、言语等。

在这一步中,我们要学会倾听自己的情绪信号,注意感受和认识到触发我们情绪反应的具体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尝试记录下引发不良情绪的事件,如愤怒、焦虑、沮丧等。

•可以通过维护一个情绪日记,记录下自己每天所经历的激活事件,对于我们的情绪和行为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3. 分析和验证信念(B)在识别激活事件之后,我们需要分析和验证我们对激活事件的解释和信念。

我们的情绪反应往往是由于对事件的特定解释和意义的赋予,而非事件本身。

在这一步中,我们需要质疑和检查自己的信念是否客观和合理。

•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我的解释是否客观和准确?–我是否有证据证明我的解释是正确的?–我的解释和信念是否合理和有利于我自己?•可以试着换位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同一个事件,寻找其他可能的解释和视角。

4. 重塑信念和观点(B)在分析和验证信念之后,如果发现信念不合理和有害,我们可以尝试重塑我们的信念和观点。

通过重新审视激活事件,给予不同的解释和意义,进而改变我们的情绪反应。

•可以考虑以下方法:–寻找积极的解释和意义,关注事件的正面因素。

大学情感治理:出场逻辑、价值表征与实现路径

大学情感治理:出场逻辑、价值表征与实现路径

大学情感治理:出场逻辑、价值表征与实现路径
杨浩强;张家军
【期刊名称】《黑龙江高教研究》
【年(卷),期】2024(42)3
【摘要】当前,我国大学的内部治理多偏重于工具理性的治理,却相对忽视了情感的维度。

近年来,在社会学研究领域情感转向的影响下,学者们开始对工具理性主导下的技术治理进行深刻反思,并基于中国社会文化的情理特质,提出了情感治理的概念和理论。

对大学组织而言,情感治理意味着情感维度在大学内部治理中的回归,其价值在于柔化大学内部刚性的权力结构,重构多元主体间的人际关系,推动大学情感共同体的构建,彰显大学场域的人情温度。

在大学内部治理实践中可通过建立情感秩序、加强情感互动、注重情感动员、运用人情规则等多重路径来推进与优化大学情感治理的实施。

【总页数】8页(P12-19)
【作者】杨浩强;张家军
【作者单位】四川文理学院;西南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7
【相关文献】
1.从逻辑运思到生活表征: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路径转向
2.城市社区治理的情感出场:逻辑理路与实践指向
3.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情感治理:价值阐析、运行
逻辑与实践路径4.档案治理效能的三维逻辑阐释:概念出场、内容构成与提升路径5.综合档案馆赋能国家文化治理的基本逻辑、现实表征及实现路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情感治理的逻辑行动:领导情感行为的权术厘路

情感治理的逻辑行动:领导情感行为的权术厘路
众 的互 动参 与 。
高 。霍 桑实验 说 明人 际交 往 的需 要 是 否被满 足直 接
影 响 了情 感 体 验 , 而 愉 悦 的心 情 、 被 重 视 的 自豪感
2 台 理 的要素 特 征 :
等 良好 的情 感体 验 以及 不 良情 绪 的发 泄 , X l , -  ̄ f : 鼓 舞 十气 , 提 高 劳动 生产 率 起 了至关 重 要 的作 用 。据此
情感治理的逻辑行动: 领导情感行为的权术厘路
口 刘 新
习近平总书记 曾教导党员领导干部 : 要真正站在 人 民大众立场上, 首先要对人 民群众有真挚感情 。[ 1 l 情感治理 , 作为现代治理要素的提出, 实际上是对情
感 的重新认 识 、 定位 。

2 . 情感治理的理论渊源。 情感治理 由来已久 。 《 论 语》 中, 樊迟问仁 , 子日: “ 爱人。” “ 爱人” 就是有仁德 之心 , 要尊重他人 、 关爱他人。因此 , “ 爱人 ” 是仁德
事理 , 交情 , 人 际往来 应酬 的礼 节 习俗 , 礼 物 。因而 , 人情 与情 感 是有 区别 的 : 层 次 上人 情 比较低 , 而 情感 相 对要 高 ,并不 是所 有 的人情 都 能满 足人 的社 会性
会契约 ” 。但是 , 随着社会发展 , 情感开始成为西方 学术研究对象 。弗洛伊德认为,外界条件和社会环
提“ I I . 社 会人 ” 假设 —— 员 T不单 纯 追 求 经 济 收入 ,
明参 加 实验 的 自豪 感 提 高 了对 1 人的] 作 积 极性 ; 二 是成 员 间 良好 的相 互 关系 。团 队之 间的 良好氛 围 让 员 T有 愉 快 的情 感 体验 , 并促 进 了劳 动效 率 的提

十大情感心理学

十大情感心理学

十大情感心理学
1. 情绪ABC 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而引起 C 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 A 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

2. 詹姆斯-兰格理论:该理论提出,情绪是对机体变化的知觉,当客观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官而引起机体变化时,人们就会产生情绪。

3. 伊扎德的情绪四维理论:他认为情绪四维是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确信度等,情绪四维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各种情绪。

4. 情绪智力:这是一种认识、理解、控制和利用自己及他人情绪的能力。

情绪智力对于个人的社会交往、心理健康和职业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5. 情感调节:指个体对自己情绪反应的调节和控制能力。

情感调节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负面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6. 情绪劳动:这是指员工在工作中表现出的符合组织要求的情绪。

情绪劳动对于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和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有影响。

7. 情感传染:也称情绪感染,是指个人或群体的情绪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方式传递给周围的人,并引起他们相似的情绪反应。

8. 情感表达:指个体通过言语、面部表情、身体语言等方式将内心的情感体验表现出来的过程。

9. 情绪管理:这是一种通过有效的方法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以达到良好的情绪状态的能力。

10. 情感忽视:指父母或主要照顾者对孩子的情感需求缺乏关注、理解和回应,导致孩子在情感发展上受到阻碍。

这些理论和概念在情感心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们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人类情感的工具和方法。

情动理论导引

情动理论导引
·20·
格里高利·塞格沃斯 等:情动理论导引
调音。情动标志着身体属于一个遭遇的世界;或者世界属 于一个遭遇的身体,并且在非附属的情况下,情动通过所 有那些悲哀得多的互相共存性的构成(瓦解)来标记。总 是会有含混的或“混杂的”遭遇在冲击和喷薄中变得更坏 或更好,但(更常见的)是中间状态。①
在这种持续累积的力量关系中(或者相反,在积淀的 剥落和消 逝 中 )存 在 着 情 动 的 真 实 力 量,即 情 动 作 为 潜 力:身体去 情 动 (toaffect)和 被 情 动 (tobeaffected)的 能 力。在过程中被与各种各样的混杂力量的遭遇所标记的 身体,到底是怎样将它的情动(被情动)转化为行动(去情 动的能力)的 呢?西 格 蒙 德 · 弗 洛 伊 德 (SigmundFreud) 在他早期的研究中曾经主张,情动并不怎么反思或思考; 情动只行动。[1]357-359然而弗洛伊德也相信情动的过程与 思想活动有持续的毗连关系:二者非常靠近,以至于感知 的触须不断地在无意识的(更准确来说应该是非意识的) 情动和有意识的思想之间扩张。而在实践中,情动和认知 永远不会完全分开———不为别的,就为了思想本身也是一 个具身化的身体。情动因其中间性而向未来敞开,它对于 身体不断的成为(becoming)总是必不可少(尽管很微妙,但 身体比起它已然所是的样子,总是在不断变化)。由于身体 和遭遇的力量有联系,实际上身体本身就是由遭遇的力量 构成的,身体也被这种联系牵引,超出它表面上的界限。就 这样,身体借助情动既入乎自身之内又出乎自身之外——— 以它的联系织网———直到明确的区隔终于不再有意义。②
作者简介:格里高利·塞格沃斯,美国宾州米勒斯维尔大学教授,从事交流研究与戏剧研究;梅利莎·格雷格,任教于悉 尼大学,从事性别与文化研究。 译者简介:李婷文,厦门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从事现象学美学、政治哲学研究。

网络事件的情感动员机制

网络事件的情感动员机制

网络事件的情感动员机制引言网络事件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常见,而情感动员机制在网络事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简要介绍网络事件的情感动员机制,并说明为什么这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网络事件是指在网络上发生并引起公众关注的各种事件,包括但不限于社交媒体上的言论争议、网络暴力行为、热门话题的讨论等。

这些事件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引发大量的关注和讨论,影响着社会舆论的形成和发展。

情感动员机制是指在网络事件中,通过情感的表达和传播来影响公众的看法和态度。

人们在面对网络事件时往往会有情绪上的反应,这些情绪可能包括愤怒、悲伤、幸福等。

情感动员机制通过引发、放大和引导公众的情绪来影响他们对事件的态度和行为。

为什么网络事件的情感动员机制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呢?首先,网络事件的情感动员机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由于社交媒体等网络平台的普及和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因此,通过情感动员机制对网络事件进行引导和影响,可以迅速传播特定的观点和立场,从而对社会舆论产生重要影响。

其次,网络事件的情感动员机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互动性,人们参与网络事件的情感表达往往更加激烈和冲动,容易导致言辞激烈和言论暴力的问题。

有效管理和引导情感动员机制,成为保持网络环境稳定和和谐的重要任务。

综上所述,网络事件的情感动员机制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它对于理解和引导网络事件的舆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进一步探讨网络事件中的情感动员机制,并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和建议,以促进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

该文档旨在探讨社交媒体在网络事件中对情感动员的影响,包括用户的参与度和信息传播速度。

社交媒体作为现代通信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大的情感动员力。

在网络事件中,社交媒体平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激发和引导用户的情感参与,进而对事件的发展产生影响。

用户参与度是衡量社交媒体情感动员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可以迅速表达他们的情感态度,包括愤怒、悲伤、喜悦等。

心理学如何理解情感背后的动机

心理学如何理解情感背后的动机

心理学如何理解情感背后的动机情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驱使我们的行为,并在人际关系和个人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情感的背后是什么动机,为什么我们会产生特定的情感?心理学通过理解情感背后的动机,来揭示人类行为和情感的本质。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如何解释情感的动机,以及这种理解对于解读和分析情感的重要性。

一、驱动情感的核心动机:满足基本需求人类的情感基本上是通过满足基本需求而产生的动机驱使的。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

每个层次都对应着不同的动机,而情感则是这些动机的表现形式之一。

例如,当我们感到饥饿时,我们会产生愤怒或沮丧的情感,这是因为我们的生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同样,当我们感到孤独时,我们会产生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情感,这是因为我们的归属与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理解情感背后的动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所面临的需求,以及如何满足这些需求。

二、情感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因素除了基本需求外,情感的动机也受到文化背景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塑造了人们对情感的认知和表达方式。

例如,有些文化鼓励表达情感,而有些文化则更加注重控制情感。

同样,社会因素,如社会规范和期望,也会对个体产生情感的动机产生影响。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中人们的情感表达,揭示了情感动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种跨文化和跨社会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情感的本质,并挖掘情感在幸福和满意度方面的差异。

三、情感的认知过程和评估情感的动机也与认知过程和评估密切相关。

人们对情境的认知和评估直接影响着他们对情感的产生和表达。

例如,当一个人感到被忽视或受到侮辱时,他们会产生愤怒或羞耻的情感。

这是因为他们的认知评估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情感的认知过程和评估,揭示了情感动机和情绪调节的关系。

这种研究对于理解和管理情感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改变认知和评估,可以调节情感的产生和表达,从而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心理学中的情感理论知识点

心理学中的情感理论知识点

心理学中的情感理论知识点情感是人类思维和行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影响着我们的情绪、态度和行为。

在心理学中,有多种理论被提出来解释和理解情感的本质和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个重要的情感理论知识点,包括基础情感理论、情绪表达理论和情绪调节理论。

一、基础情感理论基础情感理论认为情感有一些基本的构成要素,它们是普遍存在于各种文化和社会背景中的。

其中最著名的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与沃尔特·弗里森提出的六个基本情感理论,即喜、怒、哀、乐、恐和惊讶。

这些基本情感被认为是人类能够准确识别和表达的,并且它们在社交和生存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基础情感理论还提到了情感的生理和认知基础。

生理上,情感与大脑中的神经系统密切相关,特别是扁桃体和杏仁核等区域。

认知上,情感涉及对情境的评估和情感的解释,这与人类的价值观、信念和经历有关。

二、情绪表达理论情绪表达理论关注的是情感如何通过非语言和语言的方式来表达出来,以及人们如何识别和理解这些表达。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和菲利普·库尔曼提出的面部表情理论。

他们认为人类面部表情是跨文化共享的,每个基本情感都有特定的面部表情模式。

这些面部表情通过肌肉的运动和配置来传达情感的信息,它们被认为是情感的一种直接表达方式。

情绪表达理论还研究了非语言行为、身体姿势、声音和文字等其他方式对情感的表达。

例如,人们通过手势、姿势和声调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状态。

这些表达方式的研究对于理解情感的社会功能和交流至关重要。

三、情绪调节理论情绪调节理论涉及个体如何通过认知和行为方式来处理和管理情绪。

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情感的识别、理解、表达和调整的过程。

其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格罗斯提出的情绪调节模型。

该模型认为情绪调节涉及两个基本过程:情绪评估和情绪调整。

情绪评估是个体对情绪的感知和理解过程,而情绪调整则是个体通过认知和行为策略来调整情绪的过程。

动机与情绪理论知识点总结

动机与情绪理论知识点总结

动机与情绪理论知识点总结动机与情绪是人类行为背后的重要驱动力,对于个体的行为、决策和心理健康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动机与情绪理论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

一、动机理论1. 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需求层次理论是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理论,它将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

个体从满足一个较低层次的需求逐渐迈向满足较高层次的需求,直至实现自我价值和成长。

2. 成就动机理论(Achievement Motivation Theory)成就动机理论由心理学家大卫·麦克莱兰提出,认为人们在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过程中,存在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驱使。

内在动机主要源于个体对自身能力和成就感的追求,而外在动机则来自于外部的奖励和认可。

3. 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期望理论由心理学家维克多·弗鲁托提出,强调个体的动机来源于对行为结果的期望。

个体会根据自己对某一特定行为获得预期结果的信念,来决定自己的行为选择和付出的努力。

4.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自我决定理论由心理学家爱德华·迪西和理查德·瑞安提出,认为人们具有内在的动机和追求自主性、能力和相关性的需要。

当个体能够满足这三个基本需要时,其自我动机和心理健康将得到提高。

二、情绪理论1. 六种基本情绪根据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和威廉·弗里森提出的情绪理论,人类情绪可以归纳为六种基本情绪:快乐、悲伤、愤怒、惊讶、恐惧和厌恶。

这些情绪是人类进化的产物,对于个体的生存和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2. 情绪表达与认知人类通过面部表情、声音、身体语言等方式表达情绪。

此外,个体在感知和理解情绪时,会受到自身经验、文化和环境的影响,产生不同的情绪认知。

网络事件的情感动员机制

网络事件的情感动员机制

网络事件的情感动员机制引言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传播观点和分享情感的重要渠道。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事件越来越频繁地发生。

网络事件不仅涉及到社会问题,也触及到人们的情绪和情感。

因此,了解并研究网络事件的情感动员机制对于我们理解网络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网络事件的情感动员机制网络事件的情感动员机制指的是通过网络媒体和社交媒体等渠道,以特定的方式和手段,调动人们的情感和情绪,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决策。

情感动员机制通过激发人们的共鸣、善恶情感和集体认同等方式,塑造舆论,引导行动。

情感动员机制的重要性网络事件的情感动员机制在网络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影响公众舆论网络事件的情感动员机制可以通过激发人们的情感和情绪,影响公众的舆论。

通过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有针对性的信息,网络事件的参与者可以塑造和引导公众对事件的态度和看法。

形成社交共鸣情感动员机制通过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使人们加入到事件的讨论和互动中。

人们倾向于与有相同情感的人联系和交流,从而形成社交共鸣,加强情感动员的效果。

引导行为和决策情感动员机制可以通过调动人们的情绪,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决策。

例如,在一场网络公益活动中,通过呈现悲伤和感动的情感内容,可以促使人们捐款或参与相关活动。

情感动员机制的主要手段网络事件的情感动员机制有多种手段和方式,以下是常见的几种:情感化故事情感化故事是通过讲述具有情感吸引力的故事,引发人们的共鸣和情感反应。

这些故事常常伴随着感人的背景故事、真实的人物和生动的描写,触动人们的情感,使他们投入到事件中去。

图片和视频图片和视频是情感动员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选择合适的图片或视频,并用感人的音乐和文字配上,可以迅速激发人们的情感反应,塑造舆论。

社交媒体互动社交媒体互动是一种常见的情感动员手段。

在网络事件中,人们可以通过点赞、评论和转发等方式参与到事件的讨论和分享中。

这种互动可以进一步强化情感共鸣,形成集体认同。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国内群众动员研究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国内群众动员研究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国内群众动员研究作者:罗紫琪邱蝶刘珂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23年第11期[摘要]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我国国内积极地进行了群众动员活动,建立了专门的群众动员机构;开展了专门的群众动员活动;进行了相应的群众动员教育,使得抗美援朝群众动员拥有有力领导。

同时,具体采取了思想动员、情感动员和实践动员三大动员方法,形成了系统而立体的动员体系。

当前国际社会形势多变,这些动员方式对新时代我国进行群众动员具有启发意义,即要坚持党的正确领导、依靠党的群众路线和抓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开创新时代群众动员新局面。

[关键词]抗美援朝战争;群众动员;思想动员;实践动员;群众动员机构[作者简介]罗紫琪,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 201100;邱蝶,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 201100;刘珂,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陕西西安 710072。

[中图分类号] D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23)11-0030-07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指出,党中央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统揽全局,通过开展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运动,使全国各族人民举国同心支撑起这场伟大抗争。

①回顾抗美援朝战争史,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定专门的群众动员体系,运用思想动员法、情感动员法和实践动员法,充分组织中国人民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建设国内各项事业,发挥了党的群众工作的经验,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对新时代群众动员具有启示意义。

一、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国内群众动员开展状况抗美援朝群众动员是抗美援朝时期党和政府动员全国人民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的一场全国性动员活动,其以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后改为“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的成立为开始标志。

抗美援朝群众动员最核心的是制定了专门的群众动员体系,这继承了党的组织性、纪律性,充分结合了人民群众的心理和时代的特征,最终达到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效果。

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电影《无名之辈》小人物形象的情感动员研究

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电影《无名之辈》小人物形象的情感动员研究

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电影《无名之辈》小人物形象的情感动员研究作者:杨月儿胡言会来源:《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0年第23期【摘要】互动仪式是日常生活中基本的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活动都需要人和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才可以完成。

在观看电影这个活动中,需要处在影片情境中的参与者通过互动交流达到对电影的理解,并产生相应的情感。

电影《无名之辈》用戏谑的方式讲述了几个生活在市井中的小人物在一天里的故事,影片对小人物形象进行了细致刻画,并调动了观众的情绪,最终与观众形成情感动员。

在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以柯林斯的互动仪式四要素为主导,可以分析《无名之辈》是如何运用小人物形象进行情感动员的。

【关键词】互动仪式链理论;情感动员;《无名之辈》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0.23.059互动仪式链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提出,他延伸了欧文·戈夫曼关于情境的互动仪式研究,提出“互动仪式链是在时间上经由具体情境中的个人之间的不断接触而延伸,从而形成了互动的结构。

”他总结了构成互动仪式链的四要素。

互动仪式是日常生活中基本的活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大部分活动都需要人和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才可以完成。

在观看电影这个活动中,则需要处在影片的情境中的参与者通过互动交流达到对电影的理解,并產生相应的情感。

而细究观影行为的互动过程,实际上是由参与者的一方向另一方主动发起相关表达,在双方地互动中对后一方产生影响的过程,这就涉及情感动员。

那么,什么是情感动员?情感动员指:“个体或群体通过情感表达,在持续地互动中以唤起、激发或者改变对方个体或群体对事物的认知、态度和评价的过程。

”当下关于影视作品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和情感动员研究较少,本文将以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分析电影《无名之辈》是如何塑造小人物形象并通过这些小人物与观众进行互动并形成情感动员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感动员理论
2017年7月3日下午,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郭小安在民主湖报告厅为全体学员作了题为“网络公共事件中的情感动员机制”的讲座。

讲座由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师张伟伟主持。

郭小安认为,在后真相时代,公众更多地是基于情感而不是基于事实作出判断。

通过对抗争动员中的情感和理性两个理论视角的回顾,郭小安认为,斯科特提出了“生存伦理”和“弱者的武器”,弱者的武器是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

国内也产生了以法抗争、以理抗争、表演式抗争、符号化抗争等大量的解释框架。

当前,中国是一种压力型体制,即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

由于制度化的抗争渠道并不畅通,民众更多地通过非制度化渠道来实现自身的利益诉求。

近年来,中国的社会抗争还呈现出由身体抗争转向身体符号抗争的新特点。

而大众媒介在社会运动的功能主要体现在议题建构、争取支持者、获得媒介关注的方式。

在社会抗争的情感主义视角方面,勒庞的《乌合之众》提出,集体中起作用的不再是理性,而是人的本能。

实际上,《乌合之众》的落脚点在于反思、批判法国大革命对于民主秩序的破坏。

这表明,一切权力都需要限制,没有限制的权力都会走向崩溃。

此外,郭小安还对布鲁默的循环反映理论、斯梅尔塞的加值理论、格尔的“相对剥夺感”概念以及亨廷顿的
社会抗争经典公式进行了回顾。

郭小安认为,目前中国的大多数群体性事件都是非直接利益型抗争,而是集体泄愤事件。

并将情感动员策略具体划分为谣言建构、悲情叙事、道德捆绑、恶搞戏谑、人肉搜索。

在理论回顾的基础上,郭小安也指出,目前的新闻框架研究面临着从破碎到失衡的现实。

框架主要是追求阐释意义的过程,现有的多数研究仍然局限于对文本数据的量化分析。

目前框架理论在新闻传播的生产规划、内容建构等方面的应用集中表现在执行的文本分析、话语分析,而在传播效果研究中医量化研究为主的精确的内容分析与议程测量。

此外,郭小安还探讨了媒介事件中的新闻框架和行动框架的结合的可能性。

他认为,在新媒体时代,自媒体既是行动工具,又是报道工具。

因此,有必要整合认知框架、报道框架、行动框架、回应框架。

郭小安还对自媒体时代的米姆传播现象进行了探讨。

米姆传播是情感动员的新形式,米姆具有自发性、复制性、改造性、变异性,但不能脱离母体的特点。

总体而言,在中国网络公共事件中,情感动员是贯穿其中的主线。

中国社会抗争多以利益诉求为主,鲜有价值对抗。

甚至抗争者会直接回避价值诉求,有的还是直接利用意识形态作为护身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