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预测及防治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预测及防治研究摘要:总结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成因,比较各种大变形预测技术,归纳大变形防治措施。分析表明:大变形形成机制、变形模式与一般围岩

变形破坏不同,需要加强研究;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完善和易于推

广应用的现场地质分析、监测试验、分析评价预测体系;在支护参数方面,需要一套预测预报方法体系和相应工程对策;针对不同机制、不同等级的

大变形,需制定合理大变形防治措施。以期为今后软岩大变形稳定性控制

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隧道稳定性高地应力大变形预测与防治

高地应力下软弱围岩挤压大变形,是目前备受关注的隧道难题之一,

其变形机理及结构受力特征复杂,目前尚未得到完整的解决。首例严重的

交通隧道围岩大变形是1906年竣工的长19,8km辛普伦I线隧道;我国

南昆铁路线家竹箐隧道390m(IDK579+170~+560)洞段发生大变形:日本

艾那山I线400m大变形路段用36个月才得以通过。

总之,目前在围岩大变形机制、围岩大变形的预测理论和控制技术方

法体系方面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具有科学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1 大变形成因分析

1.1地质方面的原因

根据我国大量隧道统计,大变形隧道多发生在泥岩、页岩、千枚岩等

软岩,在构造及风化影响显著时变形更大,同时伴有地下水渗流和高地应

力时更易产生大变形。

1.2施工方面的原因

隧道围岩变形量的大小除受地质条件客观因素影响外,与施工方法及手段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喷锚支护施做不到位、仰拱和二次衬砌距离掌子面距离过长、开挖后无法及时封闭成环,而重点放在施工进度,施工单位变形监控量测不规范或不及时、钢架底部悬空或长期积水浸泡,得不到及时处理等因素都对大变形的发生有直接的影响,甚至促进了大变形发生。

1.3设计方面的原因

主要表现在对地质条件了解不够,根据有限的探孔了解地质情况,对变形程度估计不足,以致支护措施不到位。如果设计的锚杆不够长,就无法穿过松动圈,对围岩加固起不到很好的作用。钢架强度、刚度不够,或者钢架间距过大,就无法抵抗巨大的围岩压力。预留变形量过小,很容易导致初期支护侵入二次衬砌部位,有时甚至要拆掉初支以保证二衬尺寸。

2 围岩大变形预测预报研究

Muirwood提出用坚固系数来预测隧道围岩稳定性(挤出),坚固系数被定义为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和上覆围岩自重应力的比值。后来,这一参数在日本被用以进行围岩隧道的挤出预测(Nakano)。

我国石家庄铁道大学学者提出应力强度比,即最大主应力、围岩切应力或垂直主应力与单轴抗压强度的比值。

3 大变形防治研究

刘志春以隧道极限位移为,在软岩大变形隧道二次衬砌施作时机方面进行探讨和尝试。王树仁对具有应力扩容型和结构变形型的软岩隧道,采用刚隙柔层支护技术成功解决了高应力大变形支护。刘招伟提出以“钢拱架+柔性预应力锚索+钢纤维喷射混凝土”为主初期支护系统对抑制乌鞘岭隧道高地应力软弱围岩大变形。李树军采取“先柔后刚、先放后抗”方针

了挤压软弱围岩的大变形施工。H.L.Dai提出了一种用于软岩隧道的分析

方法和软岩隧道的安全标准。GuofengLI建立了一个交叉巷道的力学模型,提出了双螺栓稳定性控制技术。

铁二院从预留变形量出发,并根据已有工程实例和研究成果提出三级

划分标准,如表1,相应的防治基准如表2所示。隧道正常预留变形量对

于单线隧道一般不大于15cm,对于双线铁路隧道不大于30cm,并取上述

值0.8倍作为正常变形值上限,即,单线隧道支护位移不应大于13cm,

双线隧道支护位移不应大于25cm。取上述正常值的2倍作为大变形的下限,即:隧道施工时,如果初期支护发生了大于25cm(单线隧道)和

50cm(双线隧道)的位移,则认为发生了大变形,在现场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和证明,值得进一步推广。

4 存在的问题

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中的大变形问题出现已经一个多世纪,但在理论

认识和支护方法上仍然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重大关键工程的大变形机制仍然需要专门研究。尤其是强震区高

地应力大变形形成机制、变形模式与一般的围岩变形破坏不同,应从应力

条件、围岩工程力学特性和结构特征以及围岩变形流变效应和空间效应等

方面都需要深入研究。

(2)目前各种岩石力学理论和方法、监控量测技术、测试技术等各有

所长,但是在测试方法应用以及预测方面研究工作比较零散,没有形成一

套系统、完善和易于推广应用现场地质分析、监测试验、分析评价的动态

预测体系。

(3)目前关于泥岩、页岩、千枚岩等软岩大变形预测及防治技术研究工作比较零散,缺乏规范的施工程序,更没有形成一套预测预报方法体系和相应结构参数。

(4)大变形处治对策还不能达到推广应用和系统施工的程度,需要针对不同机制、不同等级的大变形,制定相应的合理防治对策。

总之,目前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机制、预测理论和控制技术方法体系方面,仍然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