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与职能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是统一的。后来,价格单位与自然单位逐渐分离 了。 货币单位更重要的是确定币值 。 货币购买力:指价格的倒数。 货币购买力是对所有商品而言的,所以它不是某 一种商品的价格的倒数,而是所有商品价格的倒 数。
➢ 凡是在商品与劳务交易和债务清偿中,可作为 交易媒介与支付工具、被普遍接受的手段就是 货币。
第三节 货币层次的划分
(三)马克思的货币定义
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 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这个定义包括以下含义: (1)货币是商品。 (2)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4)货币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
第四节 货币制度
(二)金银复本位制 含义:以金银为币材、金币和银币都是本位币
的币制。 特点:①都具有无限法偿的能力②金银两种货
币都可以银币可自由铸造,自由熔化,自由兑 换;③两种货币都可以自由输出入 类型:①平行本位制(按实际比价流通);② 双本位制(按法定比价流通);③跛行本位制 (按法定比价流通,但只有金币可以自由铸造, 而银币不得自由铸造)。
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和形态
(四)信用货币
指以信用为保证,通过信用程序发行的、充当 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
信用货币实质是信用工具,其本身并无内在价 值。
特征
➢ 1、完全脱离了与贵金属的联系,不代表任何贵金属, 也不会兑换成贵金属。
➢ 2、主要形态是纸制货币——纸币。其具体形式有: 现金货币和存款货币。
讨论:哪些商品可充当货币? 讨论:钱、货币、通货、现金是一回事
吗?银行卡是货币吗?
第二节 货币的职能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第一节货币的起源与发展一、货币的起源1、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2、货币的产生经历了以下四个形式发展货币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所谓价值形式,是指用一种商品的价值来表示另一种商品的价值,就是价值表现形式,简称价值形式.一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1只绵羊=2把石斧二扩大的价值形式1只绵羊= 2把石斧50斤米20尺布黄金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中,绵羊的价值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但商品价值未能获得共同的、统一的表现形式.三一般价值形式在这个阶段,出现了一般等价物.所谓一般等价物,就是指从大量的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表现其他各种商品价值的材料.这种一般等价物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在欧洲,最早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绵羊.一般价值形式表现为:2把石斧=50斤米= 1只绵羊20尺布=0.5克黄金=虽然从等式来看,一般价值形式与扩大的价值形式相比,只是等式两边的移位,其实这是一个质的变化.它使物物直接交换变成了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间接交换.一般等价物实际上是货币的雏形,它离货币只有一步之遥了.四货币形式一般等价物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期是不同的.例如,在欧洲,最早的一般等价物是绵羊,在我国,最早的一般等价物是贝壳.许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本身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点:难以分割、价值不统一、不便于携带、难以保存等.人们要选择一种价值含量高、价值统一、便于分割、便于携带、便于保存的商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人们终于找到了这种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贵金属.贵金属有四个自然属性:一是具有同一性,贵金属质地均匀,重量相等;二是具有可分性:贵金属可以根据需要加以分割二不丧失价值;三是具有便利性,贵金属体积小,价值高,便于携带;四是具有永恒性,贵金属不变质,适宜保存,作为财富储藏.当人们选择贵金属作为一般等价物时,一般等价物就相对稳定了,货币也就产生了.二、货币的形态的发展货币作为一种人们能够普遍接受的支付工具,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总体趋势上看,货币形态的演进经历了从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再从金属货币到信用货币的阶段.一、实物货币实物货币又称为商品货币.他是货币形态发展最原始的形式.实物货币有两个共同特点:1、具有货币和商品的双重性质.2、是足值货币,即作为商品用途的价值与其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相等.在人类经济史上,很多种商品,都曾在不同时期内扮演过货币的角色.在我国古代,贝壳、蚌珠、皮革、猎器、布帛、农具、牲畜等都充当过交易媒介.二、金属货币充当货币的金属主要是金、银、铜,铁作为货币的情况较少,因为其价值较低,用于交易比较笨重,而且易锈蚀,不便保存.马克思说过:“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虽然金属货币有很多优点,但是它的流通仍然有很多问题:1、日常磨损十分严重,造成巨大浪费.2、不法之徒对铸币的刮削现象无法避免.3、大量货币的携带和运送仍十分麻烦.4、金银等贵金属全世界产量有限,且在各国之间分布不平衡,古常发生币材恐慌现象.因此人们在使用金属货币的时候,便开始了寻找其代用品的过程.这种代用品的通常形式便是纸币.纸币作为金属货币的代用品后,货币制度便进入了纸币和金属货币并行流通的时期.这一时期可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即纸币可兑换阶段和纸币不可兑换阶段.纸币可兑换阶段又是代用货币阶段,纸币不兑换阶段又是信用货币阶段.三、信用货币20世纪30年代,由于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相继爆发,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因为没有能力兑换金属货币,就成为不兑换的纸币了.因为其发行、流通均以信用作保证,故又称为信用货币.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的主要形式是现金和存款.信用货币的特征:1、信用货币是一种价值符号,不具有十足的内在价值.2、信用货币是债务货币.现金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存款是商业银行对公众的负债.3、信用货币具有强制性.三、货币的定义1、一般等价物2、社会计算的工具和“选票”3、货币金属说4、货币名目说5、其他的几种观点第二节货币的职能一、货币职能的一般表述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身所固有的功能,它是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马克思按照货币职能产生、形成的历史顺序,先后阐述了货币的五个职能.一价值尺度职能1、含义:价值尺度是货币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他与其他所有商品一样都是人类劳动的结晶,具有相同的质即价值,因此,它可以作为衡量、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2、特点:(1)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不一定要现实的货币.(2)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本身须具有价值.3、派生职能:货币在发挥价值尺度职能时,又产生了两个派生职能:一是价格,二是价格标准.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的倒数是货币购买力,又称货币价值,一般指货币对于一切物品与劳务的购买力.价格标准是指每一货币单位所内含的、用于测定一切商品价值的含金量.如过去中国的“两”,现在的“元”、“角”、“分”. 二流通手段职能1、含义:是指货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起媒介作用时所发挥的职能.G——M——G2、特点:(1)必须是现实的货币.(2)不一定是足值的货币,因为在这里货币仅仅是交换手段,而不是交换的目的,其本身有无十足价值并不重要.3、作用: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解决了物物直接交换的局限性的矛盾,克服了交易双方在需求上不一致、在空间上不一致以及在时间上不一致的矛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4、货币流通规律:由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把商品交换分为卖和买两个独立的行为,这就孕育了商品买卖可能脱节的矛盾.当买入大于卖出,必然使一部分商品积压,严重时造成过剩危机.当买入小于卖出,又会加大物价上升的压力,容易引起通货膨胀.产生这两种结果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货币的数量不能适应商品流通的需要.这种现象的发生,向人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流通量应当怎样确定这就需要我们研究货币流通规律.货币流通规律即货币流通必须适应商品流通的规律.这一规律可以用公式来反映: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必需的货币量 =商品价格商品流通量/单位货币流通速度=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流通速度从这一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商品流通是第一性的,货币流通是第二性的,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货币流通数量必须适应商品流通的规律.三储藏手段1、含义:商品生产者在出售商品取得货币后,如不随即购买,不把货币当作流通手段,而是把它当作财富来保存或当作价值来积累时,货币便执行储藏手段的职能.2、特点:必须是足值的、实在的、或在比较长的时间内稳定地代表一定的价值量.由此看来,货币能否作为价值的储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在储藏期内不损失其价值;二是在需要购买时能顺利地购买到所需商品.3、在调节货币流通中的作用:当流通规模扩大时,储藏的货币会进入流通;当货币需要量减少时,货币又会退出流通,进入储藏.这一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只有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才能形成.4、纸币的储藏手段职能:现代经济中的信用货币是价值符号,本身没有内在的价值,也不能兑换金银,因此,它不具有典型意义上的储藏手段职能.在纸币币值稳定的前提下,货币所有者无论是手持沉淀货币,还是把它存入银行变成存款,都发挥了积累和储蓄手段的作用.四支付手段职能1、含义:当货币作为价值运动的独立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就执行着支付手段的职能.2、表现:如商品赊销、预付货款、清偿债务、银行信贷、财政收支、工薪租金、消费信用、缴纳税赋等.他们都是商品让渡与货币让渡相分离.3、特点:1货币让渡与商品让渡在时间上相分离.2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且可用价值符号来代替.4、支付手段与流通手段的关系:1联系:发挥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与发挥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一样,都是处于流通过程中的现实货币.所谓流通中的货币就是二者的总体.2区别:A、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与等价的商品同时处于交换过程的两极上;而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与等价的商品不在同时出现在交换过程的两极上,而是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单方面发生转移.B、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它是商品交换的媒介物;而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它不是商品交换的媒介物,而只是补充交换的一个独立环节.C、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是反映交换双方之间的买卖关系;而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不但反映了交换双方之间的买卖关系,而且也反映了他们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即信用关系.D、在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职能时,商品生产者只有在出售商品得到货币后,才能购买原材料继续进行生产,其活动余地受到极大限制;而货币的支付手段可使他利用赊购的方式先得到原材料进行生产,待自己的商品出售后再支付欠款.显然,货币的支付手段克服了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要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局限性,推动了商品流通的进一步发展.五世界货币职能1、含义:当货币超出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职能时就发挥世界货币的职能.2、特点:必须有十足价值,并且是自然形状,即金块或银块形状.3、作用:(1)在国际贸易上作为一般购买手段.(2)在国际收支上执行一般支付手段职能.(3)作为国际间财富的一般转移.会不会影响一国国内的货币量流入国和流出国4、纸币:纸币不能充当世界货币.现在的美元是国际支付手段和结算手段,称不上世界货币.二、信用货币条件下货币职能变化与发展三、西方货币银行学货币职能的表述1、交易媒介2、计算单位3、价值储藏第三节货币制度一、货币制度的建立前资本主义社会的货币流通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铸造权分散,造成流通领域混乱.二是铸币的材料以贱金属为主.三是铸币的质量不断下降,重量减轻,成色下降.这种铸造权分散、铸币不断贬值的现象使当时的货币流通变得很不稳定,这种不稳定的货币流通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新兴的资产阶级便着手建立统一的、稳定的货币制度.取得政权的资产阶级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对货币制度提出了三个要求:首先,要求有统一的货币制度.其次,要求有稳定的货币流通.第三,要求货币流通具有较大的弹性.二、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货币制度又称“币制”或“货币本位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及其组织形式.为了有效地发挥货币的作用,就需要对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进行规范.在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以后,资产阶级政府通过立法将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确定下来,这就产生了货币制度.货币制度一般而言,构成要素有五个:一规定货币材料币材就是指规定一种货币用什么材料制成.他是货币制度最基本的内容.货币制度规定以何种金属铸造本位货币,就称之为什么本位币制度.如金本位制、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等.货币材料虽然是由国家规定的,但国家不能随心所欲地任意指定某种金属为货币材料,它是由客观经济发展的进程所决定的.在资本主义初期,商品经济还不发达,商品交易规模也不大,用白银作为货币材料已能满足流通的需要.而当商品经济发展了,商品交易规模扩大了以后,白银因其价值含量较低并且价值不够稳定而不再能适应流通需要了,此时黄金开始进入流通,成为本位币材料.到20世纪初,由于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商品交易的规模已远远超过了黄金存量规模,如果再坚持用黄金作为货币材料,必然会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黄金不再流通,取而代之的是纸币制度.一般地说,发达国家的货币金属多为黄金,落后国家则为白银.二规定货币单位1、货币名称:目前世界上的货币名称有100多种,其中用元、镑、法郎作为货币名称的较多.据统计,用“元”作为货币名称的国家有52个,如人民币元、美元、日元等;用“镑”作货币单位的国家有12个,入英镑、苏丹镑等;“用法郎”作货币单位的国家有32个,如法国法郎、瑞士法郎、马里法郎等.2、货币单位及其划分:在确定货币名称的同时,还要确定货币单位,也就是价格标准.例如英国的本位币单位为“镑”,镑以下为“便士”、“先令”等,我国人民币的单位为“元”,元以下有“角”、“分”等.三规定各种通货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1、本位币和辅币本位币也称主币,是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本位币实际价值与名义价值一致,为足值货币.在当代纸币本位制度下,纸币已经成为独立的本位币,由该国货币制度所确定,是流通中的价值符号.辅币是本位币以下的小额货币,主要供小额零星交易和找零之用.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辅币以贱金属铸造,其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为不足值货币.法律规定,辅币可按固定比例与本位币自由兑换.2、本位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1本位币可以在国家集中铸造的前提下自由铸造.这种自由铸造是指公民有权把货币金属送到国家造币厂铸成本位币,不受数量限制.造币厂代铸货币,不收或只收少量的铸造费.2规定本位币有磨损公差.为了保证本位币的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一致,防止磨损过大而实际价值减少的货币充斥流通领域,国家规定当本位币流通一段时间以后允许磨损的最大限度,超过这一限度,公民可以持币去向政府换取新的铸币.例如,英国在1870年规定1镑金币的标准重量是格令,磨损后的铸币重量不得低于格令.3、辅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1规定辅币限制铸造,即公民不能自由地请求政府代铸辅币,辅币的铸造权完全由政府控制.这样作可以保证辅币铸造收入归国家所有,也可以保证辅币与本位币的固定比例不被破坏.2规定辅币可以与本位币自由兑换.四准备金制度这一制度就是国家规定把贵金属集中到国库和中央银行.在纸币制度下,其主要作用是作为世界货币的准备金.三、货币制度的演变在货币制度发展史上曾存在四种不同的货币制度,依次为银单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单本位制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纸币制度.一银单本位制银单本位制是以白银为货币金属,以银币为本位币的一种货币制度.他是历史上最早出现、实施时间最长的一种货币制度.在这种货币制度下,白银可以流通,黄金不是货币金属,不进入流通.优点:银单本位制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不很发达的社会需要.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交易规模不断扩大,这时,银单本位制的缺点便显露出来了.缺点:1、白银价值不稳定.由于白银储藏量相对丰富,白银的开采技术提高较快,使得白银的产量较多,导致白银价值不断下降.而作为一种货币金属,只有当其价值能保持相对稳定,才适合于作货币材料,才能保证货币价值的稳定性.2、白银价值相对较低,为商品交易带来许多不便.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价值含量更高、更稳定、携带更方便的货币.到20世纪初,除了中国、印度、墨西哥等少数国家仍实现银单本位制外,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放弃了这种货币制度.二金银复本位制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在商品交易中,对金银两种贵金属的需求都增加了,白银主要用于小额交易,黄金则用于大宗交易,这样就形成了白银与黄金都作为主币流通的局面,客观上产生了建立金银复本位制的要求.16——18世纪,欧洲国家纷纷建立金银复本位制度.1、含义:在金银复本位制下,法律规定金、银两种贵金属都是铸造本位币的材料,可以自由输出、输入,金币和银币可同时流通,都可以自由铸造,都具有无限清偿能力.2、形态:1平行本位制平行本位制即金币和银币是按照他们所含的金银实际价值进行流通的.这种货币制度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在金银复本位制下,商品具有金币和银币表示的双重价格,金银市场比价波动必然引起商品双重价格比例波动,给商品交易带来很多麻烦.2双本位制为了克服平行本位制的问题和困难,国家便以法律规定金币和银币之间的固定比价,即金币和银币是按法定比价进行流通和交换的.例如,法国曾规定1金法郎=银法郎.这样作虽然可以避免双本位制带来的弊病,但这种做法又违背了价值规律.当金银的法定比价与市场比价不一致时,就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由于这一现象是由16世纪英国财政大臣托马斯.格雷欣发现并提出的,所有又将这样现象称为“格雷欣法则”.“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是指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也称良币必然被人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也称劣币反而充斥市场.例如:当国家规定1金币=15银币的法定比价,而市场价为1金币=16银币15金币=240银币按市场价240银币=16金币按法定价16金币-15金币=1金币人们会将多得的金币收藏、熔化或输出国外.如此循环往复,必然使流通中的金币越来越少,银币则充斥市场.这一规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在同一时期内只能流通一种货币.如果同时使用两种货币,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3跛行本位制为了解决“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资本主义国家又采用跛行本位制,即金、银币都是本位币,但国家规定金币能自由铸造,而银币不能自由铸造,并规定银币不具有无限清偿能力,金币和银币按法定比价交换.这种货币制度中的银币实际上已成了辅币.这种跛行本位制是金银复本位制向金单本位制的过渡形式.三金单本位制由于金银复本位制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阻碍作用,甚至导致货币制度事实上的倒退,为了保证货币制度的稳定性,更好地发挥货币制度对商品经济的促进作用,英国率先实现金单本位制度.19世纪的英国经济力量强大,1816年英国颁布法令,宣布实现金单本位制.1900年,美国也宣布黄金为唯一的本位币金属.至此,资本主义国家差不多都实现了金单本位制.中国、印度等国仍实现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取消了.金单本位制可以分为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三种形式.1、金币本位制1金币本位制的特征:第一,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而其他金属货币包括银币则限制铸造.第二,金币可以自由流通,价值符号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为金币.第三,黄金在各国之间可以自由地输出,输入.2利弊分析:利:由于金币本位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所以在实行金币本位制的100多年时间里,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弊:到了20世纪,由于商品经济规模日益扩大,而黄金存量有限,各国拥有的黄金也不均衡,大多数国家因黄金短缺而使价值符号无法兑现,这样,实行金本位的黄金基础被削弱了.为了维持金本位的黄金准备要求,许多国家限制黄金输出,并开始发行无法兑现的货币符号,从而使金币本位制度难以维持下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许多国家放弃了金币本位制,战后只有美国恢复了金币本位制,其他国家则开始实行没有金币流通的变相的金本位制度.2、金块本位制1、含义:金块本位制又称生金本位制,是没有金币流通的金本位制度.2特点:第一,废除了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流通的规定.第二,银行券代替金币流通.第三,规定了银行券的含金量,银行券可以兑换金块,但这种兑换的起点都很高.例如,法国1928年规定用银行券兑换黄金的起点是21500法郎.这么高的兑换起点,等于剥夺了绝大多数人兑换的权利.3意义:节省了黄金使用量,暂时缓解了黄金短缺与商品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3、金汇兑本位制1含义:金汇兑本位制又称为虚金本位制.在这种货币制度下,规定银行券不能直接兑换为黄金,银行券只能与外汇兑换,然后用外汇在外国兑换黄金.2实质:实质上是一种附庸的货币制度,在对外贸易和财政金融上必然受到与其相联系的国家的控制,一般为殖民地所采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意大利、中国、波兰等实行这种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的国际货币会议上确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全球范围的金汇兑本位制.这一体系规定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制度.直到1973年,由于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金汇兑本位制才正式停止.为了能进一步摆脱黄金对商品经济的束缚,各国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以后实行了不兑现的纸币制度.四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纸币制度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是指以纸币为本位币,且纸币不能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这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一种货币制度.1、其基本特点是:1、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一般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并由国家法律赋予无限清偿的能力.2、货币不与任何金属保持等价关系,也不能兑换黄金,货币发行一般不以金银为保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二章 货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二章货币)✳✳✳第一节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一、货币(G)的起源和本质起源:货币是随着商品价值形态的变化而逐渐产生。
由简单的,个别的价值形式到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式,再到一般的价值形式,最后通过货币形式表现出来。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态即简单偶然的物物交换。
扩大的价值形态这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这时商品交换的商品范围和交换者范围扩大了。
局限性:有些商品换不到想要的东西一般的价值形态绵羊由左边变到右边,变成一般等价物,是质的变化,充当了交换的桥梁可以理解为,出现了一个商品,这个商品是任何人都承认的,它可以换任何商品,也可以用货币形态(一开始是贱金属,后来交易规模变大,需要贵金属。
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起源于商品。
金块和银块一开始不太好称量,还需要鉴定成色,随着频率越来越高,每一次交易都需要这样就变得非常麻烦➡规定了重量和成色之后变成铸币。
最早发行铸币的是私人银行家,使用信用来证明。
但是远距离就不会相信他➡国家发行铸币来保证货币重量和成色的可信度,促进了国家范围内的商品流通➡一开始是足值的,后来会磨损,但是现在人们不再关注这个问题了,现在人们只关心它是否能发挥媒介的作用➡纸币更方便携带,易于保存,代替了铸币,是一种价值符号。
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为限。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二、货币的职能1.价值尺度:表现、衡量、计算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是观念上的货币,需要货币本身就有价值)2.流通手段: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是现实的货币,存在诱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数量不足导致商品供过于求)商品交换:W—W商品流通:W—G—W(如果G投入到市场的数量不足,就会导致供过于求,经济危机)3.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当作人类财富的一般代表贮藏起来(是因为货币的一般等价物性质,需要币值稳定,通常来讲由于存款利息率低于通货膨胀率,钞票会贬值,不适宜贮藏)4.支付手段: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支付赋税、工资、利息等的职能(存在诱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资金链断裂导致连锁债务)5.世界货币: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马工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二章 货币

(三)一般价值形式 1.含义:指从许多商品中分离出公认的一般等价物作为商品交 换的媒介,交换中所有商品的价值都由这一商品来表现。 可表示为:P50—图; 2.一般价值形式的性和局限性 (1)进步性 ①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一种和它们分离出来的商品即一般 等价物来表现,因此它们的价值作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凝结的这种性质便完全地、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②克服了扩大的价值形式的交换困难的缺点,极大地促进了 商品交换的发展。 (2)局限性 一般等价物还未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给商品交换带来新的 困难。
(五)世界货币 1.含义:指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P57 2.形成: 3.世界货币的四种职能:P57 4.货币的五种职能的关系
【习题】下列行为中,属于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是( )。 • A.顾客用19元钱可购买5斤水果 • B.顾客购买5斤水果,一周后付款10元 • C.顾客用19元钱购买了5斤水果 • D.顾客以每斤2元的价格预定5斤水果 【习题】1.10元钱可以购买5斤苹果;2.小张花了10元钱买了5斤 苹果;3.小张昨天在商店赊了5斤苹果,今天去付了10元钱; 4.小王昨天领取工资1000元。
【习题】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等 ,这些都属于 ( )。 A.现实的货币 B.货币符号 C.货币的具体形式 D.观念上的 货币 【习题】信用货币的产生是随着货币的哪一项职能的发展而出 现的( )。 A.价值尺度 B.支付手段 C.流通手段 D.贮藏手段 二、货币的层次 (一)货币层次,是根据流动性对货币进行分层,不同层次的 货币具有不同的流动性。 (二)准货币
(三)贮藏手段 1.含义: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可以被贮 藏的职能。 P55 2.纸币有没贮藏手段? (四)支付手段 1.含义: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利息、工资 等的职能。P56 2.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发挥作用,必须满足下列条件:P56 (1)货币的购买力不降低。 (2)买者应支付一定数量的利息。 (3)确保到期偿还债务。 3.支付手段两面性P56 一方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扩大了商品经济 的内在矛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大纲版)第二章货币

价格标准(或称价格标度):由统一规定的用以衡 量货币本身的计量单位。
✓ 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的职能:货币作为买卖商品的手段来使用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代 表贵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流通手段 的极致。
政治经济学
*
第一节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 贮藏手段 贮藏手段的职能:货币退出流通而作为社会财富被人 们贮藏起来。
3.信用货币: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在纸币广泛而大量流通的同 时,出现了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有银行券、支票、期票、汇票等形 式。信用货币体现着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信用关系。
政治经济学
*
第三节 货币流通量及其规律
货币流通量规律
在商品流通中,货币不断地由买者手里转移到卖者手里, 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就是货币流通。
货币的各种职能,都共同表现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 这一本质特征。
政治经济学
*
第二节 货币的形式
- 货币的演化:货币的形式经历了由金属货币向纸币、再向信用货 币的演化过程。
1.金属货币:即贵金属(黄金或白银)货币,它是货币的最初形式。
2.纸币: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是金属货币 的代表,自身没有价值,只是代替金属货币主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 付手段的职能。
一定时期内流通
商品的价格总额
中需要的货币量 =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等于全部待售商
品的价格总额除以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这就
是货币流通量规律。
一定时期内 流通中需要 =
待售商品的 价格总额
赊售商品的 -价 格 总额
到期支付 +总 额-
货币银行学教材

附:近当代中国货币制度的演变
宣统二年(1910)币制则例 1913年国币条例与国币条例修正案 1928-1933年废两改元 1934-1935金融危机与法币改革 法币的崩溃 人民币制度的建立 1955年人民币改制 人民币的可兑换问题
宣统二年的币制则例
五、货币的计量
(一)从理论上来定义货币 凡是在商品与劳务的交易与债务的支付 中被普 遍接受的东西,就叫货币。 (二)从统计上来定义货币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商业银行活期存款; 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 M3=M2+其他金融机构存款 M4=M3+L
第三节 货币流通规律
二、货币的发展
1、实物货币 2、金属货币(足值货币) 3、信用货币(可兑现的、不兑现的) 4、信用货币 5、电子货币 三、我国人民币的产生发展过程 共发行了五套人民币。
第二节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一、货币的本质: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能够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 货币具有与其他一切商品直接相交换的能力。
4、支付手段职能:
货币作为价值运动的独立形态,进行价值的单方面转移 时,执行支付手段职能。 支付手段职能是在存在债权债务关系的条件下发挥作用, 加大了发生危机的可能性。 人民币可发挥支付手段职能 5、世界货币职能: 当货币走出一国的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作用时,执 行世界货币职能。 世界货币可作为国际间的一般购买手段;一般支付手段; 财富的一般转移手段。 我国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的条件
良币与劣币
劣币的形式:铸币时代与纸币时代 劣币从何而来:从发行的角度 贾谊-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 良币驱逐劣币现象
第一篇货币与货币制度

三、关于“货币面纱观”
货币能否对经济发生实质性的影响呢? 大卫·李嘉图和萨伊等认为,货币只是一种便利的交易
工具,是覆盖在经济活动上的一层面纱。“货币面纱观”认 为货币是中性的,它不会对实际产出、就业水平和支出等发 生影响,货币数量的变化只会影响物价水平。
魏克赛尔认为,货币并不是掩盖在实际经济上的一层面 纱。货币在充当交换媒介的同时,也会促进储蓄的投资转化。 凯恩斯认为,通过货币数量的变化影响利率变动,进而影响 投资和消费,使社会总需求变动,从而可使生产产量和就业 水平发生变化。弗里德曼认为虽然货币数量在长期内主要影 响物价,但短期而言,货币数量的变动也会影响产出。
下面就让我们从讨论货币的概念着手,来探明 货币的起源,阐述货币的职能和分析货币的定义。
2
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与职能
3
一、货币的起源
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 产物,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结果。商品的交换必须遵循 等价交换的原则。一种商品的价值通常是用另一种商品的价 值来表现,这就是价值形式。货币是价值形式演变的结果, 它经历了4个阶段: (一)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
M 2 = M 1 企业单 自 位 筹 定 基 期 个 本 存 人 建 款 其 储 设 他 蓄
20
二、货币存量与货币流量 货币存量是指某一时点上的货币总量,货币流量
是指一定时期内的货币周转总额。两者的区别是: (1)两者的考察的时间范围不同。 (2)两者的数量不相等。 (3)两者的变动状况不相同。
第一篇 导论
1
第一章 货币与经济
现代经济实质上是货币经济,人们的经济活动 和日常生活都离不开货币。可以说货币是我们最常 见的事物之一,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真正认识它, 都能完整地回答诸如:货币是什么?它从哪里来? 货币在现实经济活动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把货币 看作生产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二章

例 如
1只羊=2把石斧
相对价值形式
等价形式
=
4
相对价值形式
——是指主动将商品的价值,相对的表现在作 为等价物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的形式。
等价形式
——是指某种商品充当价值的代表能够与另一 种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这样的商品叫做等价 物,也叫价值镜,即反映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 的商品价值的一面镜子。
5
理解这一形式要注意三点
(三)一般价值形式 ——是指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的表现在从商 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 商品上。它产生于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之前。
例 如
2把石斧 = 40公斤小麦= 2匹布 = 1克黄金 = X其他商品 =
1只羊
12
理解这一形式要注意二点
第一,从扩大的价值形式发展的一般价值形式是一 次质的飞跃。它使商品之间直接的物物交换发展成 为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在一般价值形 式下,各种相对价值形式都通过一般等价物来反映 自己的价值量,因而它们之间可以互相对等,互相 表现为交换价值。 第二,在一般价值形式下,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从其他商品中分离出来,变成社会劳动的唯一体现 者,因而商品价值作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 的这种性质,便完全的、充分的表现出来了。
Political Economy
第二章
第一节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第二节 货币的形式 第三节 货币流通量及其规律
第一节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一、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商品具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使用价值 的表现形式;二是价值的表现形式。货币是 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原始社会末期以前
没有商品交换
生产力 发展
②前者是商品经济中自发产生的,不依赖于国 家权力,后者通常由国家规定 ③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本身有价值,其价值随 着生产货币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而 作为价格标准,与劳动生产率没有关系 ④规定价格标准是为了使货币能够更准确的执 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政治经济学 第三章 货币

第三节 货币流通及其规律
纸币总额超出商品的价值总额,纸币会贬值,引发商品的价格上升,形成所谓的通货 膨胀。
相反,则会导致纸币的升值,形成通货紧缩。 纸币既可以是法定货币,也可能是非法定货币,现在一般国家为法定货币。两者都属
于信用货币。
三、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决定货币流通量的因素:商品流通量(价值总量)与流通速度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银行信用与债务危机
40公斤小麦 2把斧头 2匹布 1只绵羊
……
第一节 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而货币天然是金银”
原因:价值量大、耐磨耐腐蚀、便于携带、便于保存—交易费用低。
结果:一般等价物的产生使商品内部的矛盾转化为商品与货币的矛
盾
一极表现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另一
具体劳动 私人劳动
使用价极值表现为商品的价值
二、1+储蓄存款+定期存款+货币市场存款基金+货币市场存款账户
+大额可转让存单。 M3=……
第三节 货币流通及其规律
一、货币流通量
货币流通: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在买者与卖者之间不断 重复的流动过程。
W-G-W
货币流通规律:货币流通从属于商品流通,是与商品流通相适应 的规律,货币流通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
第三章 货币
第一节 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第二节 货币的形式 第三节 货币流通量及其规律
第一节 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一、货币的起源与本质 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价值表现形式)
分散的价值表现形式、偶然的物物交换关系。 1只绵羊=2把斧头
(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
第一、绵羊本身具有使用价值 第二、绵羊本身具有一定价值量
1只绵羊
=40斤小麦 =2把斧头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二章 货币

二、货币的职能 (一)价值尺度 1.价值尺度含义:货币作为表现、衡量、计算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 P52 2.价格含义: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P53 3.价格标准:货币本身的计量单位及其等分。 P53
▲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的区别是什么呢?价格标准为什么不是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是代表一定量的社会劳动,用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价格标准则
(二)流通手段 1.含义: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P54 2.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P54 3.流通手段两面性: ▲买和卖的分离,在推动了商品流通的发展;同时也加深了商品生产的内存矛盾。 ★马克思说,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是商品价值从商品使用价值跳到商品的价值上,
这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不能实现“这一跳跃”意味着( )。 A.摔坏的一定是商品,因为会造成商品的积压 B.摔坏的一定是货币,因为生产者无法得到货币 C.摔坏的一定是商品所有者,因为无法实现价值 D.摔坏的一定是消费者,因为无法实现使用价值
这是一次质变 ,是一种进步。 (2)局限性 就商品全体来说,它们的价值仍然没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表现,商品的相对价值
仍然是不完全和不充分的。
(三)一般价值形式 1.含义:指从许多商品中分离出公认的一般等价物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交换中所
有商品的价值都由这一商品来表现。 可表示为:P50—图; 2.一般价值形式的性和局限性 (1)进步性 ①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一种和它们分离出来的商品即一般等价物来表现,因此它
店赊了5斤苹果,今天去付了10元钱;4.小王昨天领取工资1000元。
《辛丑条约》,亦称《辛丑各国和约》、是中国清朝与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 国、日本帝国、俄罗斯帝国(沙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意大利 王国、奥匈帝国、比利时王国、西班牙王国和尼德兰王国(荷兰)在义和团运动 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和平协定。 条约签定于光绪二十七年 (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辛丑年,故名辛丑条约。因条约签订日为阳历9月7日, 因此有"九七国耻"一说。《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 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条约规定:中国赔款价息合计9.8亿两白银(详情为 赔偿4.5亿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约9.8亿两)
政治经济学 第3章

(3)短期资金的国际移动 若一国发生资本内流,该国货币汇率会趋于上浮,反之,汇率 下浮。
(4)一国的货币政策 降低利率,会引起国内的短期资本外流。相反,提高利率,将 促其汇率上浮。
(5)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少,则表明外币需求增加,外币相对增值,一国的汇 率将上浮。反之,一国的汇率将下浮。
(6)财政状况 如果一国的财政预算出现巨额赤字,这表明政府支出过度,通 货膨胀和经常项目收支状况将进一步恶化,结果汇率就会自动下浮; 反之,汇率将自动上浮。
3.贮藏手段 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 富贮藏起来的职能。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谁拥有货币谁就能够自由地购买商品,这 样货币便成了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货币的这种性质引起了人们贮 藏货币的欲望。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货币贮藏能够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
3.一般价值形式 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逐渐从许多商品中 分离出公认的一般等价物,人们可以用它来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 交换中所有商品的价值都由这一商品来表现,从而使扩大的价值形 式发展为一般价值形式。用公式表示:
一般价值形式的出现,是价值形式的重要发展。这个变化不是 简单的等式位移,而是价值形式发生了质的飞跃。商品的交换方式 已由物物直接交换变为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间接交换。商品生产 者只要把自己的产品换成一般等价物,其劳动就获得了社会承认。 不过,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一般等价物还没有固定在某一种商品 上,它因时因地而异。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等价物终于固定在最 具优势的贵金属——金银身上。
存款货币是信用货币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存款货币是指能够发
挥货币作用的银行存款,主要是指能够通过签发支票办理转账结算
的活期存款。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货币出现了。电子货币是指应 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和支付。在支付时,既不需要 现金也不需要支票,只需要出示这些卡片,并通过计算机程序进行
第一章货币

西方经济学认为货币有四个功能: (1)交换媒介,这是货币的首要功能。 (2)记账单位或计算单位,即货币是一种衡量 不同物品的相对价值的手段。 (3)价值贮藏,人们将他们想出售的物品换成 货币,以备将来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 (4)延期支付的标准。
案例1-3 欧元简介
1999年1月1日,一个新的经济词汇诞生了,它就是欧元。这为欧洲及全 世界的货币史书写了全新的一笔。 欧元经过三年的过渡期,到2002年1月1日,在欧盟十一个国家内将正式 取代各国货币,成为欧盟全面使用的统一货币。欧元,即欧盟十一国共 同使用的流通货币,是欧盟国家的单一货币。这欧盟十一国分别是:意 大利、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奥地利、芬兰、爱尔兰、 西班牙和葡萄牙。 1999年1月1日,确定了欧元汇价。在2002年1月1日之前,将主要在金 融市场、证券市场上使用,个人也可在结算等方面使用。 2002年1月1日,欧洲中央银行正式发行欧元纸币和硬币。到2002年6月 30日止,欧元国家的本币将全部退出流通渠道,欧元成为欧元国家的唯 一法定货币。欧元的最小单位是分(cent),100分等于1欧元。欧元有 7种纸币(5、10、20、50、100、200和500欧元)和8种硬币(1、2、 5、10、20、50分和1、2欧元)。欧元的总体设计师是奥地利中央银行 的ROBERT KALINA。欧元在意大利的具体使用:
(二)流通手段
作为价值尺度,货币证明商品有没有价值,有 多大价值;而作为流通手段,货币则用来实现 这种价值。 在货币出现之前,商品交换形式是直接的物物 交换,即“商品—商品(W—W)”。 在货币出现以后,商品流通取代了直接物物交 换,即“商品 — 货币 — 商品( W—G—W )”。 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这项职能时有两个特点: (1)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2)货币可以 用货币符号来代替,而不必是足值的货币本体。
财政课件(10)货币与货币流通

(三)贮藏手段 当货币由于某些原因退出流通领域,被持有者 当作独立的价值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态和财富的化身而保存起来时, 货币就发挥贮藏手段职能。 (四)支付手段 当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进行单方面转移时, 执行着支付手段职能。赊账买卖的商业信用是货币 支付手段产生的起源。
(五)世界货币 当在国际贸易及国际交往中,货币超越国界在 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时,就执行世界货 币职能,如美元、欧元、日元等,在国际间发挥着 作为国际货币的三种效能,即支付手段、购买手段 和财富转移的作用。
三、我国的货币制度 (一)我国大陆的货币制度 1.大陆货币制度的演变 人民币制度的建立以1948年12月1日人民币的 发行为标志。1955年3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 第二套人民币,并建立起了相应的辅币制度。1962 年和1987年,中国人民银行行了第三、第四套人民 币。199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首次推出完全 独立设计和印制与国际进一步接轨的第五套人民币。
二、货币流通的形式 货币流通有现金流通和非现金流通两种形式。 现金流通适用于小额零星的日常生活消费品的商品 交易;非现金流通适用于单位之间的大额商品交易, 是货币流通的主要形式。
三、货币的流通规律 1.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 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 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
(三)货币形态的发展演变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货币也由低级到高 级不断演变自己的存在形式。在人类历史上,货币 大体上存在过以下各种形式:①实物货币;②金属 货币;③纸币;④存款货币;⑤电子货币及信用卡 等。
二、货币的职能 (一)价值尺度 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能够表现和测量 商品价值的功能。 (二)流通手段 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充 当交换的媒介。
《政治经济学货币》PPT课件

4
朱艳
第一节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从历史上看,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 四个阶段,即: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 货币形式。
政治经济学 第二章
5
朱艳
• 在这种价值形式中,等式两端的商品处于不同的地 位,起着不同的作用。
• 等式左端的商品“绵羊”处于主动地位,它的价值 在斧子这一商品上相对地表现了出来,是价值被表 现的商品,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
价值尺度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政治经济学 第二章
10
朱艳
世贮界藏货手币段
二、货币的职能
• 1、价值尺度 • 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即货币作为表现、衡量、计算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 •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的货币。 •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 价格标准即货币本身的计量单位及其等分。 • 商品的价格与价值有可能发生背离。
朝鲜六十汪年伪代政发府行中的央银银行行券券
世界货币
政治经济学 第二章
19
英格兰银行朱券艳
二、货币层次
• 现代经济社会,许多金融资产一定程度上具有货币性,发挥货币职能。国家需要把 货币划分为不同的货币层次,以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分层次的调控。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货币层次划分: • M0:现金 • M1:狭义货币,M0+商业银行活期存款+邮政汇划资金+国库接受的私人活期存款 • M2=M1+储蓄存款+定期存款+政府短期债券 • M3:广义货币,M2+外汇定期存款+商业票据+互助金存款+旅行支票
政治经济学 第二章
14
朱艳
二、货币的职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是宏观调控体系制度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以便有效利用货币来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
包括:
对货币材料的确定、货币单位的确定、流通中货币种类的确定、对不同种类货币的铸造和发行的管理、对不同种类货币支付能力的规定。
(一)币材的确定
哪种或哪几种商品一旦被规定为币材,即称为该货币制度为该种或该几种商品的本位制(standard)。
1欧元对人民币
8.0105元
100日元对人民币
8.0394元,
1港元对人民币
0.81755元
1英镑对人民币
10.0996元,(三)金属货币的铸造
中国古代的秦朝,实行国家垄断铜币铸造权。
汉初,允许私人铸造,结果使得私人铸造的“恶钱”充斥流通,符合国家法定成色、重量的“法钱”排出流通之外。
格雷欣法则的解释:
刀粮食xx粮食盐粮食
货币表现形式:
刀黄金xx黄金盐黄金
xx: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二、货币的定义:
[从商品交换出发]
1.xx的货币定义
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从商品交换出发)
这个定义包括以下含义:
(1)货币是商品。
(2)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包括货币单位的名称和货币单位的“值”。
1、货币单位的名称:
即该国货币的名称;如果几个国家同时用一个货币单位名称,则在前面加上国家名号。
xx:
法国法郎
xx:
xx
美国:
美元
加拿大:
加元
中国:
我国货币单位的名称:
元,应该说,我国货币的名称为中国元(外国人习惯)而事实上,我国货币的名称:
人民币2、货币单位的值
格雷欣法则,又叫“格雷欣定律”,也称“劣币驱逐良币法则”,是由16世纪英国金融家、商人托马斯·格雷欣提出来的。当时,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铸币,时间长了,人们发现足值与不足值的铸币可以一样使用,于是,人们就把成色好的足值货币(良币)储藏起来,而把不足值的铸币(劣币)赶紧花出去。结果,劣币把良币赶出了市场,这样,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所代表的实际价值就明显低于它的名义价值了。
查阅资料,用M2与M1的剪刀差,以及“倒剪刀差”去理解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宏观经济形势。2008年7月至
2010年1月:
M2-M1〉0,剪刀差先扩大后缩小2010年1月至
2010年7月:
M2-M1〈0,负剪刀差先扩大后缩小
如何反映出经济的活跃程度的变化?
市场观察:
在证券公司的分析师眼中,M
1、M2剪刀差对于股市走势有着很好的预测价值。
¡±
2)唯心的解释。
货币名目论认为,货币是人们(类)思考、协议(商)或国家政权的结果和产物。
其有代表性观点主要有国家货币论、圣人先贤制币论、众人协商论。
管子:
“先王为其途之远,其至之难,故托用于其重,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三币握之,先王以守财物,以御民事,而平天下也。”
(二)货币的真正起源:
支付手段——当货币作为价值运动的独立形式进行单方面的转移时,就执行着支付手段的职能。
我从金茂源超市拿走了200元的矿泉水,第二天付钱
思考: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的共同点与区别在哪里
世界货币——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它是价值表现和实现的国际化。
用美元可以在全世界到处买商品
讨论之二:
未来的货币是否可能向电子货币演进?
货币的历史很长,但是变革很慢,每次变化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货币的形态有三次巨变:
一是实物货币,二是金属货币,三是纸币,四是电子货币?与实物货币相比,金属货币的耐久性更长,但它的来源非常有限。纸币的历史很短,至今不到100年,它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自身的缺陷。现在,人类又开始进入一个新的货币门槛,就是电子货币。中国在
美国花旗银行行长曾经预测说,到2050年前后,纸币可能就会被电子货币所取代。进入电子货币时代,也许商业银行都不存在了,全国只有一个中央银行。每家企业、每个个人都只有一个账号,由银行集中管理。这样一来,企业赖账、要账的问题就不存在了,对银行的贷款成本也会变得很少。在电子货币时代,政府难收税的问题也很容易解决,只要在中央银行扣款就行了。
1、M0在整个货币层次中的比重是怎么变化的?说明什么问题?
2、哪一层次的货币比重最高?
3、M
0、M
1、M2的政策含义?
4、M2与M1增速之间的剪刀差的政策含义?
答:
1、M0比重逐渐下降,说明公众在交易商品时和价值储藏时更愿意使用存款,而非现金。2、居民储蓄存款比重最高。
3、M
0、M
1、M2的政策含义
因此,从货币充当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的定义出发,电子货币如能节约交易费用,大大加快经济增长,由它取代纸币应该是大势所趋。
第二节货币的计量
货币职能论:
凡是在商品与劳务交易和债务清偿中,可作为交易媒介与支付工具、被普遍接受的手段就是货币。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流通中的金融资产越来越多,但是各类金融资产的货币性程度又有所不同,使得现实中的货币层次划分存在困难。
第一节货币的起源与职能
一、货币的起源
货币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距今已有5 000年左右的历史。
但在货币的起源问题上,却众说纷纭,存在争议,由此产生了种种不同的货币起源学说。
(一)古代的解释:
1)货币产生于交换。
xx:
¡°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
xx斯多德:
¡°一地的居民有所依赖于别处居民的货物,人们于是从别处输入本地所缺的货物,而抵偿这些输入,他们也的输出自己多余的产品,于是作为中间媒介的¡®钱币¡¯就产生了。
xx的货币理论
货币并非人们主观臆想或协商的产物,更不是皇帝钦定的,或上帝赐予的,或圣人先哲发明的。货币根源于商品本身,它是商品内在矛盾(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晶。
[这一观点实际上和“货币产生于交换”的古代解释相一致,都是唯物主义的解释]马克思认为,货币是在由商品交换发展所决定的商品价值形式发展中产生的。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判断某种物品是否是电子货币,关键看是否充当了一般等价物,并广泛用于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1、储值卡型电子货币。一般以磁卡或IC卡形式出现,其发行主体除了商业银行之外,还有电信部门(普通电话卡、IC电话卡)、IC企业(上网卡)、商业零售企业(各类消费卡)、政府机关(内部消费IC卡)和学校(校园IC卡)等。发行主体在预收客户资金后,发行等值储值卡,使储值卡成为独立于银行存款之外新的“存款帐户”。同时,储值卡在客户消费时以扣减方式支付费用,也就相当于存款帐户支付货币。
2.西方经济学中常见的货币定义
最主流的定义是货币职能论的定义:
凡是在商品与劳务交易和债务清偿中,可作为交易媒介与支付工具、被普遍接受的手段就是货币。(从商品交换出发)
三、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在货币职能的界定上,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观点:
五分法和四分法。
(一)五分法
xx阐述了货币的五个职能。
从货币的定义出发,日常生活中哪些货币是电子货币?
未来的货币是否可能向电子货币演进?
讨论之一:
日常生活中哪些货币是电子货币?
xx?一卡通?Q币?xx?
电子货币是以即有的实体货币(现金或存款)为基础存在的具备“价值尺度”和“价值保存”职能,且电子货币能够与实体经济中的商品和服务相交换这一前提条件而成立的。
(二)四分法
该观点认为,世界货币不是货币的独立职能。世界货币只是货币的一种形态或种类。
五、货币的发展与类型
按货币的形态划分,即按作为货币的币材不同划分
实物货币
金属货币
纸币
存款货币
电子货币,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在公开网络上执行支付的“储值”和预付支付机制。
课堂思考:
2、信用卡应用型电子货币。指商业银行、信用卡公司等发行主体发行的贷记卡或准贷记卡。
可在发行主体规定的信用额度内贷款消费,之后于规定时间还款。
3、存款利用型电子货币。主要有借记卡(银行卡)、电子支票等,用于对银行存款以电子化方式支取现金、转帐结算、划拨资金。该类电子化支付方法的普及使用能减少消费者往返于银行的费用。
币不能与现实中的商品、服务交易,没有充当一般等价物,因此不具有货币性,也不认为是电子货币。
思考:
用Q币去购买Q空间中的鲜花为什么不算是交换?
现实中的货币Q币:
我们已经用货币与腾讯公司提供的服务进行了交换
Q币Q空间的鲜花
大家持有Q币在Q空间中购买鲜花送人,实际上是在享受腾讯公司提供的服务。
所以,不能视为货币与商品的交换,如果也视为交换,那么,就与上一次交换重复计算了。
其中,M
1是通常所说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
2是xx货币供应量,M
2与M
1之差是准货币。
其他存款包括信托类存款、股票交易客户保证金,主要用于金融资产的交易。
三、对金融资产的货币层次划分的目的
对金融资产的货币层次划分,能够为中央银行的宏观金融决策提供一个清晰的货币流通结构图,有助于中央银行分别了解不同层次的货币领域之内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加以控制。思考:
当铸币流通时,就是确定单位所包含的货币金属重量和成色。
例:
金本位制下
1美元=
0.888671克黄金
1英镑=
7.9克黄金
黄金非货币化后,在纸币本位制下,各国货币单位不再有含金量。其货币单位的值是指汇率。
例:
2012年9月7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