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志。在确定区界时,还需进行地理相关分析对区界进行修正, 以求其同一区内有相似的公路工程自然环境。但综合性或主导 因素原则,均应遵循地带性和分地带性理论。
第1.0.3条 区划的分级
为使自然区划便于在实践中应用,结合我国地理、气候特 点,将全国的公路自然区划分为三个等级。
一级区划首先将全国划分为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和全年不 冻三大地带,再根据水热平衡和地理位置,划分为冻土、湿 润、干湿过渡、湿热、潮暖、干旱和高寒七个大区。二级区划 是在一级区划的基础上以潮湿系数为主进一步划分。三级区划 是在二级区划内划分更低一级的区域或类型单元。本标准仅规 定一、二级区划,其具体划分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自然 区划图“。
一级区划的特征与指标
表2.0.3

一 级
平均温 度

区 名
(℃)
平均 最大冻
深 (cm)
潮湿系数 (K)
地势阶
新构 造
土质
梯 特征 带
北 部 多 Ⅰ年 冻 土 区
全年 〈0
〉200
0.50~1.00
东部 1000m 等高线 两侧
大面 积中 等或 微弱 上 升, 差异 运动 不大
棕粘 性土
棕粘
东 部 温 Ⅱ润 季 冻 区
响 - 16 -
第一章 总 则
第1.0.1条 区划的目的
为区分不同地理区域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影响的差异性, 并在路基、路面的设计、施工和养护中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和 采用合适的设计参数,以保证路基、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特 制定本标准。
第1.0.2条 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自然区划以自然气候因素的综合性和主导性相结合为原 则,采用地理相关分析为基础的主导标志法,从分析自然综合 情况与公路工程的实际关系出发,选出具有分区意义的主导标
第2.0.2条 一级区划的主要指标
根据我国地理、地貌、气候等因素,以均温等值线和三阶 梯的两条等高线作为一级区划的标志。
一、全年均温-2℃等值线。在一般情况下,地面大气温度 达到-2℃时,地面土开始冻结。因此,它大体上是区分多年冻 土和季节冻土的界线。
二、一月份均温0℃等值线,是区分季节冻土和全年不冻 的界线。
第三章 二、三级区划 - 5 -
第3.0.1条 二级区划的主导因素与标志 - 5 第3.0.2条 二级自然区 - 5 第3.0.3条 三级区划的方法 - 6 -
附录一 一级区划的自然条件和对公路设计的要
求 - 13 -
附录二 潮湿系数K值及蒸发力的计算 - 14 -
附录三 各二级区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
Ⅶ 青藏高寒区中有:Ⅶ1祁连——昆仑山地区,Ⅶ2柴达 木荒漠区,Ⅶ3河源山原草甸区,Ⅶ4羌塘高原冻土区,Ⅶ5川 藏高山峡谷区,Ⅶ6藏南高山台地区,Ⅶ6a拉萨副区,区划的 特征与指标如表3.0.2.-7。
第3.0.3条 三级区划的方法
三级区划是二级区划的进一步划分。三级区划的方法有两 种,一种是按照地貌、水温和土质类型将二级区进一步划分为 若干类型单位的类型区别;另一种是继水热、地理和地貌等为 标志将二级区进一步划分为若干更低级区域的区域划分。各地 可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选用。
Ⅱ4b旅大 0.75~ 丘陵副区 1.00
Ⅱ5鲁豫 0.50~
轻冻区
1.00
Ⅱ5a山东 0.75~ 丘陵副区 1.25
600~ 800
600~ 800
600~ 1000
夏、 秋雨
夏、 秋雨
夏、 秋雨
60~80 <30
>3 湿润丘
10~40 30~50
30~32.5 <30
一般 2~3海 滨<2
一般> 3谷
大面 积下 降, 差异 运动 强弱 不一
大面 积上 升, 幅度 不 大, 夹有 长条 形中 等沉 降
大部 分地 区上 升, 局部 地区 下降 差异 运动 微弱
性 土, 黑粘 性 土, 冲积 土, 软土
黄土
下蜀 土, 黄棕 粘性 土, 红粘 性 土, 砖红 粘 土, 软土
西 南
一月〉
Ⅴ潮 暖
0,全 年
Ⅱ2a辽河 平原冻融 交替副区
0.75~ 1.25
400~ 600
600~ 800
夏雨 120~240 <30.0 夏雨 80~120 <30.0
一般> 3 谷地 1~3
一般 1~2海 滨<1
冲积平 原阶地 或洪积
冲积平 原或海 边软土
Ⅱ3东北 0.50~ 200~
一般
重丘、 低山冲
西部润干 0.75 600 夏雨 100~240 <30.0 1~3山 原、阶
第1.0.4条 标准适用范围
本标准为在公路规划、设计中考虑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条 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特别为在路基、路面的设计、施工、养 护中确定技术措施和设计参数提供了依据,适用于新建和改建 的公路工程。
第1.0.5条 区划的采用
各级自然区划在具体使用时应结合当地特点,特别在各区 的分界处,应根据本标准的有关规定论证确地,三级自然区划 由各地按有关规定自行划分。
潮湿系数K值按全年的大小分为六个等级:
过湿区
K>2.00
中湿区 2.00≥K>1.50
湿润区 1.50≥K>1.00
润干区 1.00≥K>0.50
中干区 0.50≥K>0.25
过干区
K<0.25
有关潮湿系数K值和蒸发力的计算公式规定如下:
K=R/Z
(3.0.1-1)
式中 R——年降水量(mm);
Z——年蒸发量(mm)。

表3.0.2-1
二级区名
(包括副 潮湿系 年降水
区)


(K) (mm)
Ⅰ1 连续 多年冻土 区
075~ 1.00
400~ 600
Ⅰ2岛状
二级区划的特征与指
水热状态
雨型
多年平 均
最大冻 深
(cm)
夏、 秋雨
〉300
最高月 平均地
温 (℃)
〈 30
地下水 埋深
地貌类
(m)
湿润丘 陵、重 1~3 丘、低 山和中 山
年蒸发量Z无法直接测定,只能用蒸发力(可能的蒸发
量)ET来代替Z计算。蒸发力ET的计算,采用H﹒L彭曼公式
(详细内容见附录二):
ET=F﹒E0
(3.0.1-2)
式中 F——季节系数,见附录二:
E0——水面蒸发量(mm)。
第3.0.2条 二级自然区
根据二级区划的主导因素与标志,在全国七个一级自然区 划内又分为33个二级区和19个副区(亚区),共有52个二级自 然区。它们的区界与名称如下(各二级区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 的影响见附录三)。
第三章 二、三级区划
第3.0.1条 二级区划的主导因素与标志
二级区划仍以气候和地形为主导因素,但具体标志与一级
区划有显著差别。一级自然区有其共同标志,即:气候因素是
潮湿系数K值,地形因素是独立的地形单元。二级区的划分则
需因区而异,将上述标志具体化或加以补充,其标志是以潮湿
系数K为主的一个标志体系。
0.75~ 1.50
600~ 1200
夏雨 80~250 <30.0
湿润重 一般> 丘低山
0 为主, 洼地, 其次为 谷地 冲积平 1~1.5 原和沼

Ⅱ1a三江 0.75~ 平原副区 1.00
600~ 800
夏雨 150~200 <30.0
沼泽、 <1 平原为
Ⅱ2东北 中部山前 平原重冻 区
0.25~ 1.25
地,海 滨<3
冲击平
湿润丘 陵、重 丘和低 山局部 为中山
二级区划的特征与指

表3.0.2-3
二级区名 (包括副
区)
潮湿系 数
(K)
年降水 量
第二章 一级区划
第2.0.1条 一级区划的主要依据与指标
以全国性的纬向地带性和构造区域性为依据,根据对公路 工程具有控制作用的地理、气候因素来拟定。对纬向性的,特 别是东部地区的界线,采用了气候指标;对非纬向性的,特别 是在西部地区的界限,则较多地强调构造和地貌因素;中部个 别地区则采用土质为指标。
三、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的两条等高线。 1.1000m等高线:走向北偏东,自大兴安岭,南下太行 山、伏牛山、武当山、雪峰山、九万山、大明山至友谊关而达 国境。 2.3000m等高线:走向自西向东,后折向南。西起帕米 尔、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南下西倾山、岷山、邛崃 山、夹金山、大小相邻、锦屏山、雪山、云岭而达国境 。 由于三级阶梯的存在,通过地形的高度和阻隔,使其气候
Ⅰ 北部多年冻土区中有:Ⅰ1 连续多年冻土区,Ⅰ2岛状 多年冻土区 ,区划的特征与指标如表3.0.2.-1。
Ⅱ 东部温润季冻区中有:Ⅱ1东北东部山地润湿冻区, Ⅱ1a三江平原副区,Ⅱ2东北中部山前平原重冻区,Ⅱ2a辽河 平原冻融交替副区,Ⅱ3东北西部润干冻区,Ⅱ4海滦中冻区, Ⅱ4a冀北山地副区,Ⅱ4b旅大丘陵副区,Ⅱ5鲁豫轻冻区, Ⅱ5a山东丘陵副区。 区划的特征与指标如表3.0.2.-2。
一月 〈0
黄 土 高 原 Ⅲ干 湿 过 渡 区
一月 〈0
东 南
一月〉
Ⅳ湿 热
0,全 年
区 14~22
10~200 20~140
〈10
0.50~1.00 0.25~1.00 1.00~2.25
东部 1000m 等高线 以东
东部 1000m 等高线 以西, 西南 3000m 等高线 以东
东部 1000m 等高线 以东
寒 区
〈0
除南端 外
40~250
0.25~1.50
西南 3000m 等高线 以西以

大面 积中 等上 升, 差异 运动 强弱 不一
大面 积或 长条 形上 升与 盆地 下降 相同
大面 积强 烈上 升, 差异 运动 显著
wenku.baidu.com
紫粘 土, 红色 石灰 土, 砖红 粘性 土
粟粘 性 土, 砂砾 土, 碎石 土
砂砾 土, 软土
具有不同的特色,也成为划分一级区划的主要标志。
第2.0.3条 一级自然区划
根据不同地理、气候、构造、地貌界线的交错和叠合,将 我国划分为七个一级自然区,即:Ⅰ、北部多年冻土区、Ⅱ、 东部温润季冻区、Ⅲ、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Ⅳ、东南湿热 区、Ⅴ、西南潮暖区、Ⅵ、西北干旱区、Ⅶ、青藏高寒区。
区划的特征与指标如表2.0.3,一级区的自然条件和公路设 计的要求见附录一。
湿润重
多年冻土 05~

1.00
400~ 600
夏、 秋雨
230~ 300
〈 30
1~3 丘、低 山和中
二级区划的特征与指

表3.0.2-2
水热状态
二级区名
(包括副 潮湿系 年降水
区)


(K) (mm)
雨型
多年平 均
最大冻 深
(cm)
最高月 平均地
温 (℃)
地下水 埋深 (m)
地貌类
Ⅱ1东北 东部山地 润湿冻区
Ⅲ 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中有:Ⅲ1 山西山地、盆地中冻 区,Ⅲ1a 雁北张宣副区,Ⅲ2陕北典型黄土高原中冻区,Ⅲ2a 楡林副区,Ⅲ3甘东黄土山地区,Ⅲ4黄渭间山地、盆地轻冻 区。区划的特征与指标如表3.0.2.-3。
Ⅳ 东南湿热区中有:Ⅳ1长江下游平原润湿区,Ⅳ1a盐城 副区,Ⅳ2江淮丘陵、山地润湿区,Ⅳ3长江中游平原中湿区, Ⅳ4浙闽沿海山地中湿区,Ⅳ5江南丘陵过湿区,Ⅳ6武夷南岭 山地过湿区,Ⅳ6a武夷副区,Ⅳ7华南沿海台风区,Ⅳ7a台湾 山地副区 ,Ⅳ7b海南岛西部润干副区,Ⅳ7c南海诸岛副区, 区划的特征与指标如表3.0.2.-4。
区 14~22
〈20
1.00~2.00
东部 1000m 等高线 以西, 西南 3000m 等高线 以东
东部
西
1000m
北 Ⅵ干
全年 〈10
东部
东部 等高线
100~250 0.25~0.5, 以西,
旱 区
山区垂 直分布
西部 40~100
西部 〈0.25
西南 3000m
等高线
以北
青 全年

藏 高
〈10, 一月
冻区
前>3 地,并
有沙地
Ⅱ4海滦 0.50~
中冻区
0.75
Ⅱ4a冀北 0.75~ 山地副区 1.00
400~ 800
600~ 800
夏、 秋雨
夏、 秋雨
40~100 30~32.5 100~120 <30
一般 1~4海 滨<1
一般> 4谷地 2~4
大部分 为冲积 平原,
洲,海 边为软 土平原
湿润中 山,低 山和重
目录
第一章 总 则 - 2 -
第1.0.1条 区划的目的 - 2 第1.0.2条 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 2 第1.0.3条 区划的分级 - 2 第1.0.4条 标准适用范围 - 2 第1.0.5条 区划的采用 - 2 -
第二章 一级区划 - 3 -
第2.0.1条 一级区划的主要依据与指标 - 3 第2.0.2条 一级区划的主要指标 - 3 第2.0.3条 一级自然区划 - 3 -
Ⅴ 西南潮暖区中有:Ⅴ1秦巴山地润湿区,Ⅴ2四川盆地 中湿区,Ⅴ2a雅安、乐山过湿副区,Ⅴ3 三西、贵州山地过湿 区,Ⅴ3a滇、南桂西润湿副区,Ⅴ4 川、滇、黔高原干湿交替 区,Ⅴ5滇西横断山地区,Ⅴ5a大理副区。 区划的特征与指标 如表3.0.2.-5。
Ⅵ 西北干旱区中有:Ⅵ1内蒙草原中干区,Ⅵ1a河套副 区,Ⅵ2绿洲——荒漠区,Ⅵ3阿尔泰山地冻土区, Ⅵ4天山 ——界山山地区, Ⅵ4a塔城副区, Ⅵ4b伊黎河谷副区。区划 的特征与指标如表3.0.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