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沿江地带教案1
长江沿江地带教案
《长江沿江地带》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记住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自然条件。
2.记住长江沿江地带特大城市、重要工业基地及钢铁走廊和汽车走廊的分布。
3.知道长江沿江地带重要的生态问题及治理措施。
能力目标:从长江南北支流的延伸对南北经济的辐射作用的客观事实,来认识沿江地带对周围地区的辐射作用。
情感目标:1.通过对区域间相互联系的学习,提高学生彼此协作、共同研究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念,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发展生产活动教学重点知识目标2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本区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教学方法读图导学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我国沿海工业基地的分布,其中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在哪里?它位于哪条河流沿岸?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讲授新课一、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条件1.读图找出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2.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河流、气候及资源状况。
地形:地势低平,平原低山丘陵为主。
河流:河网稠密,湖泊众多。
地表水资源丰富。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冬季温和,降水丰沛。
资源:上游多煤、天然气和水能,下游主要是铁和铜二、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认识“H”型工业格局1、说出“H”型格局东西沟通了哪两地区,起到了什么作用?2.找出东西纽带中的四大重要城市。
3.辐射作用是通过哪些途径实现的?4.认识世界上重要的沿河产业带有哪些?(莱茵河、密西西比河)三、沿江地带的城市1.读长江沿江地带城市分布图,比较长江上中游和下游分布的工业城市稠密与稀疏的不同?找出沿江地带四个特大城市。
2.了解上海多方面的优势表现四、沿江地带的工业1.读图找出沿江地带四大工业基地,说出各自主要的工业部门有哪些?2.找出沿江地带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有哪几个?3.记住长江沿江地带重要的汽车工业城市。
五、生态问题及治理保护1.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出现的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洪涝灾害集中分布在中下游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酸雨严重,水体污染)2、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治理长江上游水土流失和中下游的洪涝灾害?当堂训练做练习,巩固深化归纳评价总结知识要点。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3. 培养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 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展3. 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4. 长江沿江地带的人文历史5. 保护长江沿江地带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
难点:长江沿江地带的特点和保护措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长江沿江地带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典型实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长江沿江地带的保护措施。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长江沿江地带的美丽风光,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介绍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长度、流经省份等。
3. 讲解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展:介绍长江沿江地带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状况等。
4. 讲解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介绍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问题等。
5. 讲解长江沿江地带的人文历史:介绍长江沿江地带的历史文化、名人典故等。
6. 讲解保护长江沿江地带的重要性:阐述保护长江沿江地带对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人文历史等方面的意义。
7.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长江沿江地带的保护措施,每组提出具体的保护方案。
8. 总结:对长江沿江地带的保护措施进行总结,强调每个人的责任和行动。
六、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的掌握情况。
2. 评估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保护措施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提出的保护方案的可行性。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长江沿江地带的实地考察,加深对当地实际情况的了解。
7.2长江沿江地带 第1课时 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下)
第二节长江沿岸地带(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地图使学生认识本区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分布与河流、地形、陆上交通、自然资源等的相互关系,分析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城市分布密度的差异;认识本区不同地区的差异。
2.通过对长江沿岸工业基地主要工业部门、资源特点和经济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分析它们之间进行协作,相互促进的方法和途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继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2.使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和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事实,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从图中指出沿江地带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特点。
2.正确认识长江中上游地区与中下游地区的差异和协作方法、途径。
教学难点从图中指出沿江地带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长江沿江地带城市分布挂图;长江沿江地带工业分布图;资料:长江上的主要城市介绍(学生课下准备);课件:介绍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经济的发展;课件:长江沿江工业基地介绍等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长江的纽带和发射作用的知识,认识到河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实际上,在长江河流沿江地区,许多城市的形成也要归功于河流,例如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就与长江的关系密切。
今天,我们就要讨论有关长江沿江地带的城市问题。
教师:我们都知道在长江的沿江地带,从上游到下游的大城市依次有重庆、武汉、南京和上海,那么,这些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如何依托长江的?其他沿江地带的城市分布情况与这四个城市的关系又怎样呢?让我们首先来了解有关方面的知识。
教师:下面请大家根据“长江沿江地带城市的分布”图,按小组分别研究重庆、武汉、南京和上海四个城市在长江中的分布情况,讨论这些城市的分布与长江干流、主要支流及周围地区的其他哪些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学生:分组讨论学习。
教师:好,下面请大家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每组同学可以指派代表到讲台来介绍本组的讨论结果,也可以几个人上来,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
公开课初二地理教案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1
公开课初二地理教案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1一[导入新课].播放《长江之歌》视频。
同学们,刚才我们观赏到的是我国的那条江?(长江)对,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请看学习目标。
二学习目标1.识记长江沿江地带的区域位置、范畴。
地势类型、分布特点。
气候类型及特点。
河湖分布情形。
丰富的自然资源。
2.通过小组讨论、展现、质疑、纠错、补充、总结,探究长江沿江地带其范畴和相对地理位置──沿长江地带分布的特点;并对本区域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做出简单的评判;长江沿江地带气候、河流的特点;自然资源分布情形等。
3.全力以赴,激情展现,享受高效学习的欢乐;培养爱国意识。
三学习重点:认识区域位置的范畴;认识本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难点:对本区地理位置优越性的认识;培养学生利用地势图等资料分析本区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优越性等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四学习方法271高效课堂五教具预备: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六学时安排:一课时七学习摸索题:(一)阅读P74“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一节并看图8.17《长江沿江地带地势图》完成:1、长江沿江地带的范畴与区域形状。
2、简单评判长江沿江地带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二)再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势图(图8.17)及76页长江上、中下游景观图片,完成:1、长江沿江地带地势总的特点?2、看沿江地带的长江上游与中下游在地势上有什么差异?3、分析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4、针对长江沿江地带东西部地势上的这种客观差异及河流分布特点,我们能够采取不同的利用方式,请你将下面的设想加以补充。
(1)我们能够在长江上游进展水电业,因为:(2)我们还能够在长江沿线进展旅行业,因为:(3)我们能够在中下游地区进展淡水养殖业,因为:(4)我们能够在中下游进展内河航运业,因为:(5)我们能够在因为:(三)阅读P75图8.18《上海、武汉、重庆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图,分析1、气候类型:2、气候特点:(四)阅读P77《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长江沿江地带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长江沿江地带教学目标1.知道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2.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资源、经济、人口分布等基本情况;3.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4.掌握长江沿江地带的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教学重点1.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2.长江沿江地带的资源、经济、人口分布;3.长江沿江地带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方案。
教学难点1.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长江沿江地带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方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1.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地图上长江的流域图,并介绍长江全长和覆盖面积。
•引导学生思考长江在中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1.2 探究(45分钟)•展示长江沿江地带地图,让学生看图说话,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
•分组讨论: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条件有哪些?对于区域经济、资源开发有什么影响?•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1.3 拓展(10分钟)•导入下一节课内容:长江沿江地带的资源、经济、人口分布。
第二课时:长江沿江地带的资源、经济、人口分布2.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条件,了解自然条件对资源、经济、人口分布的影响。
2.2 探究(40分钟)•分组调查:长江沿江地带主要的资源和经济产业有哪些?为什么这些产业会在这个地带发展?长江沿江地带的人口分布情况是怎样的?为什么?不同地段的人口分布有何不同?•小组汇报调查结果。
2.3 总结(5分钟)•整理调查结果,总结长江沿江地带的资源、经济、人口分布特点。
第三课时:长江沿江地带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方案3.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中国的环境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长江沿江地带的环境问题。
3.2 探究(40分钟)•分组调查:长江沿江地带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这些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小组汇报调查结果。
3.3 总结(10分钟)•整合调查结果,总结长江沿江地带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方案。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
3. 培养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 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3. 长江沿江地带的人口和城市分布4. 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5. 保护长江沿江地带生态环境的意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生态环境问题。
2. 难点: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展示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资源、人口、城市和生态环境等情况。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典型生态环境问题。
3. 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探讨保护长江沿江地带生态环境的途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引发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
3. 案例分析:展示长江沿江地带的典型生态环境问题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长江沿江地带生态环境问题的途径和建议。
教学反思: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通过多媒体课件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资源、人口、城市和生态环境等情况。
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保护长江沿江地带生态环境的行动。
六、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灾害调查,如洪水、泥沙、污染等。
2.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介绍长江沿江地带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
3. 开展长江沿江地带环境保护主题活动,如征文、绘画、演讲等。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小组讨论等情况。
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长江沿江地带 教案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一)(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在地形图上找出长江沿江地带的区域位置、范围,并对本区的地理位置进行简单的评价。
2.在地形图上找出本区主要的地形类型,了解长江各段地形的差异。
3.学习从哪些方面分析区域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地形、河流、气候、自然资源等)。
4.针对东西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差异,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利用方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客观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地理条件,才能合理开发利用。
教学重点1.在地形图上找出长江沿江地带的区域位置、范围。
2.掌握从哪些方面分析区域自然条件。
教学难点识别地形图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内容有:莱茵河、密西西比河的图片和资料,书中相关的长江地形、气候、景观、自然资源的图片。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教师:讲课之前,请大家先把书翻到78页的阅读材料:“世界著名沿河产业带”。
讲的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利用江河湖海的优势,发展经济,形成一个发达的经济带,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下面,来看两个事例:一个是欧洲的莱茵河,(展示课件:莱茵河图片,并做适当讲解)它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河流之一,被誉为欧洲的黄金水道;一个是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展示图片,并讲解)。
〔说明:没有课件,教师讲解,可在黑板另一侧写:1莱茵河——欧洲的黄金水道,产业区,城市圈;2密西西比河——钢铁走廊〕教师: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河流众多,也要开发利用好河流。
那么其中最具开发潜力的河流是那一个?学生:长江。
教师:为什么呢?学生:答。
(略)教师:的确,长江有很多方面的优越性。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长江的情况: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板书)1.优越的地理位置(板书)教师:学习某个地区,首先要知道这个地区在什么地方?它的具体范围?看75页的地形图,对照老师画的简图回答。
(说明:用课件依次展示。
没有课件,教师可在黑板上边画,边让学生看图回答。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第一章:导言1.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概念、地理位置及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1.2 教学内容:长江沿江地带的定义与范围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与特点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重要性1.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通过展示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图,使学生对其地理位置有直观的认识视频资料:播放关于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展状况的短片,帮助学生了解其在经济中的地位第二章: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环境2.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环境特点,包括气候、地形、水文等。
2.2 教学内容:长江沿江地带的气候特点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特点长江沿江地带的水文特点2.3 教学方法:地图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图,分析其地形、气候特点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使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水文特点第三章:长江沿江地带的农业生产3.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农业生产特点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长江沿江地带的农业生产条件长江沿江地带的主要农产品及特点长江沿江地带农业生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3.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农业生产的特点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讨论长江沿江地带农业生产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第四章:长江沿江地带的工业发展4.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工业发展特点及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4.2 教学内容:长江沿江地带的工业基地特点长江沿江地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特点长江沿江地带工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4.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通过展示长江沿江地带的工业基地分布图,使学生对其工业发展有直观的认识数据分析:让学生通过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工业发展数据,了解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第五章: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保护5.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特点及面临的生态问题,提高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长江沿江地带教案
长江沿江地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2)掌握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3)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达程度及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观察,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运用数据和图表,探究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特点;(3)调查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状况,分析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兴趣和热爱;(2)增强学生保护长江、珍惜资源的意识;(3)培养学生关注国家经济发展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2)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3)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达程度及作用。
2. 教学难点:(1)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特点的分析;(2)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达程度及其作用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概况;(2)制作PPT和教学素材;(3)准备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所需材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课文;(2)收集关于长江沿江地带的资料;(3)准备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2)提问:你们对长江沿江地带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2)学生分享收集到的关于长江沿江地带的资料;(3)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讲解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2)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达程度及作用;(3)引导学生关注长江沿江地带的发展问题。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特点;(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3)讨论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达程度及其作用。
人教版 地理 八年级下 教案长江沿江地带1
《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学设计山东省莒县东莞镇中心中学王文政教学要求1.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图,能够说明其范围和相对地理位置──沿长江地带分布的特点;并对本区域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做出简单的评价;初步培养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说明长江沿江地带气候的特点,培养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的分层设色地形图、自然资源分布图以及上、中、下游景观图片,对比分析及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地理差异,并初步培养对比分析的学习能力。
3.通过学习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了解长江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培养从交通、商业贸易、高新技术、西部开发等方面综合分析其纽带与辐射作用的综合能力,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4.运用长江沿江地带城市分布图和工业分布图及相关文字资料,描述本区内人口、城市和工业部门结构的空间分布特点与地区差异,进而了解长江沿江地带中心城市在区内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培养学生因果推理的能力。
5.运用图文资料,说明长江沿江地带毁林开荒、水土流失、江水污染、酸雨等生态问题的危害与治理保护,培养推理和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逐步树立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6.通过本区内容及“世界著名沿河产业带”阅读材料的学习,初步掌握沿江地带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般分析和认识方法。
结构分析1.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以下内容:(1)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2)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3)沿江地带的城市;(4)沿江地带的工业;(5)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
上述内容对应《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以下要求:(1)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2)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气候特征;(3)根据材料,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归纳区域内主要地理差异;(4)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5)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6)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7)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描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
初中地理《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
初中地理《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
3. 培养学生分析地图的能力,提高地理观察力。
4. 增强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的开发与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与范围2. 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3. 长江沿江地带的人口与城市分布4. 长江沿江地带的开发与保护5. 地图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特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资源、人口与城市分布、开发与保护。
2. 教学难点: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图分析。
四、教学方法:1. 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特点。
2. 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城市和地区为例,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发展情况。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长江沿江地带的开发与保护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地图和教材,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和特点。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与城市分布,分析地图,引导学生掌握地理知识。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城市和地区,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发展情况。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就长江沿江地带的开发与保护展开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长江沿江地带的开发与保护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图,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资源、人口与城市分布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地图分析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及对长江沿江地带开发与保护的认识。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长江沿江地带的城市、企业等,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八年级地理教案)长江沿江地带第一课时
长江沿江地带第一课时八年级地理教案【教学重点】1、在地图上指出长江沿江地带的区域位置、范围;2、认识本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教学难点】1、对本区地理位置优越性的认识;2、学生利用资料分析本区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优越性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培养。
【教学准备】长江流域教学挂图;资料片:话说长江;长江沿江地区不同的景观图片、自然资源分布图,相关教学课件等等。
课前准备:1.分组:将班级按4—6人分组,准备课堂讨论、分析资料、课堂活动等工作。
2.教师准备有关资料:资料片《话说长江》,长江流域地区的教学挂图,包括地形图、景观图、资源分布图和气候图等等。
3.教学演示平台,电脑、软件等。
【教学设计】1.由教师和学生针对课文中的知识提出需要讨论的相关的问题,由学生利用有关资料,通过阅读、分析、归纳等方法,提出各种不同的见解和意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发言,达到交流、学习的目的。
2.教师就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供学生参考、借鉴;3.就课文中提到的一些活动,进行分析、讨论,还可以就老师提供的有关资料等展开讨论,让学生充分把握本节内容的课程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过程设计:师生活动提示和建议导入:请学生欣赏一段录像片,大家体会一下片中介绍的地方有什么特色?(教师播放资料片:话说长江)教师:下面请同学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谈自己对有关长江的感受。
教师:从本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长江沿江地区的地理知识,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新课:教师:(将长江流域教学挂图布置好),我们学习某个地区或地带,首先要知道这个地区在什么地方?具体包括那些范围?下面,请大家看这幅挂图,结合课文上“长江沿江地带”图,在图上指出本区的具体位置和范围。
下面,请几个同学来给我们演示一下。
学生:几个学生上来在挂图上具体介绍本区的具体位置和范围。
教师:通过刚才几个同学的介绍,我们可以明确:本区东起上海、西至四川攀枝花,东西长达3000多千米,南北宽度大约在长江两岸100~200千米,是一个典型的“带状”区域。
初中地理《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和水系等。
2. 使学生掌握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包括农业、工业、交通和城市分布等。
3. 培养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地理特征、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以及生态环境问题。
2. 教学难点: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以及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展示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地理特征、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以及生态环境问题。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深入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地理特征、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以及生态环境问题的相关内容。
2. 准备相关案例资料,用于案例分析法教学。
3. 准备讨论题,用于小组讨论法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地理特征、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以及生态环境问题。
2. 讲授新课:详细讲解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地理特征、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以及生态环境问题。
3. 案例分析: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典型生态环境问题,如水污染、水土流失等,引导学生思考解决办法。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5. 总结讲解: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总结,讲解长江沿江地带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地理特征、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以及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的讲解是否清晰易懂,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学生的参与度如何,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等。
初中地理《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
初中地理《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
3. 培养学生分析地图和图表的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1. 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
教学难点:1. 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地理》相关章节。
2. 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图和图表。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请大家观察这幅地图,你能说出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教材,自主学习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练习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出示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图和图表,引导学生分析并回答相关问题。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五、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第二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根据教材,讲解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
2. 教师运用地图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及特点。
2. 使学生掌握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
3. 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对区域地理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及范围2. 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3. 长江沿江地带的人口与城市分布4. 长江沿江地带的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5. 长江沿江地带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资源、人口与城市分布、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 教学难点:长江沿江地带的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以及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景观、自然资源、人口与城市分布等情况。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实践。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与城市分布、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以及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 案例分析:展示长江沿江地带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案例,让学生分析其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长江沿江地带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展开小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5.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长江沿江地带的重要性和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评估:观察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资源、人口与城市分布、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解程度。
2. 案例分析评估:评估学生在分析长江沿江地带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案例时的思考深度和观点独到性。
3. 小组讨论评估: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考虑是否全面覆盖了长江沿江地带的相关知识点,难易程度是否适中。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第一章:导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概念及其在我国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介绍长江沿江地带的定义。
2. 阐述长江沿江地带在我国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长江沿江地带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图片展示法:展示长江沿江地带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概念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的兴趣和好奇心的反馈。
第二章: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环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环境特点。
2. 培养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介绍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气候、地貌等自然环境特点。
2. 分析长江沿江地带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环境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长江沿江地带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具体影响。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自然环境特点的掌握程度。
2. 收集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自然环境保护意识的反馈。
第三章: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展【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展状况。
2. 培养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经济发展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长江沿江地带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特点。
2. 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长江沿江地带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特点。
2. 数据分析法: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具体影响。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经济发展状况的掌握程度。
2. 收集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反馈。
第四章:长江沿江地带的文化特色【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文化特色。
2. 培养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教学内容】1. 介绍长江沿江地带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历史文化名城等文化特色。
初中地理《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
初中地理《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初中地理《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地理《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图,能够说明其范围和相对地理位置——沿长江地带分布的特点;并对本区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做出简单的评价;2.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说明长江地带气候的特点;3.通过学习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了解长江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4.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的分层设色地形图、自然资源分布图以及上、中、下游景观图片,对比分析及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地理差异,并初步培养对比分析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1.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与气候2.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教学过程一、学生活动1.显示“长江沿江地带在中国的位置”图:说出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和形状2.显示长江沿江地带地形图(学生读地图册P34—35地形图):①说出长江沿江地带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沿长江地带分布)②分析长江沿江地带地理位置优越性。
班级交流展示。
[CAI]显示:一、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1.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和形状2.地理位置优越——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过渡:长江沿江地带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而且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学生活动]1.显示长江沿江地带地形图:①长江沿江地带的主要地形区并根据课本P88图8.19及图8.20概要描述长江上游与下游的地形特点。
②说出长江主要的支流、湖泊及其对长江水运的影响。
③针对长江沿江地带东西部地形上的差异,应采取不同的利用方式(完成课本P88活动1,2)2.显示“上海、武汉、重庆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图:①说出长江沿江地带的气候类型;②分析长江沿江地带气候特点。
初中地理《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组成。
2. 使学生掌握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特点,如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农业发达等。
3. 培养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特点。
3. 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地理特点。
2. 难点: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地图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解决途径。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特点和生态环境问题,促进学生思考。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江沿江地带的背景知识,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和范围:通过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位置和范围。
3. 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水系、农业、人口等方面的特点。
4. 探讨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让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污染、湿地破坏等。
5. 提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途径: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加强环保立法、提高环保意识等。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绘制一幅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图,并简要介绍其地理特点。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长江沿江地带与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探讨其差异性和共性。
2. 介绍长江沿江地带的发展现状及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七、课堂互动:1. 提问:请问同学们认为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特点对其经济发展有何影响?2. 回答:请同学们结合所学,谈谈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八、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地理位置、范围和地理特点的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第二节长江沿江地带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图,说明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和相对地理位置—沿长江地带分布的特点;并对长江沿江地带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作出简单的评价;初步培养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说明长江沿江地带气候的特点,培养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的分层设色地形图、自然资源分布图以及上、中、下游景观图片,对比分析及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地理差异并初步培养对比分析学习的能力。
3.通过学习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了解长江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培养自己从交通、商业贸易、高新技术、西部开发等方面综合分析其纽带与辐射作用的综合能力,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4.运用长江沿江地带城市分布图和工业分布图及相关文字资料,描述本区域内人口、城市和工业部门结构的空间分布特点与地区差异,进而俩界长江沿江地带中心城市在区域内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培养因果推理的能力。
5.运用图文资料,说明长江沿江地带毁林开荒、水土流失、江水污染、酸雨等生态问题的危害与治理保护,培养推理和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逐步树立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其他发展条件所形成的城市群和产业基地,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治理保护措施;沿江地带南北的辐射作用。
难点: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培养对比、分析、综合等方面的地理能力,并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方法
导学法、讲练结合
四、教具准备
有关图片
五、课时
三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998年的长江特大洪水,至今我们仍记忆犹新。
当时全国军民团结一致,终于战胜了这场特大洪灾。
长江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更多的是给我们带来了流域内外经济发展的机遇。
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长江流域,一起去领略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讲授新课
板书:一、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在黑板前挂出大幅“中国地形图”,或(图8-17)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和回答问题:1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与区域形状是什么样的?
2、如何概括长江沿江地带最重要的地理位置特点?
3、为什么长江沿江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评价点拨:长江沿江地带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沿江的相对位置,以及依托长江对其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
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地形图”、上海、武汉、重庆三城市的气温与降水量统计图表,思考下列问题:
1 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和气侯有什么特点?
2、长江上、中、下游的地形差异对其各段水文特征有何影响?
3、针对长江流域各河段自然条件的差异,如何开发利用水资源?
评价点拨:这些有用的自然条件为长江沿江地带经济的发展和特色形成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拓展练习:
1、课本75页活动1、2
在读图思考的基础上请同学们回答,经教师评定后在书上记录答案。
2、完成地理填充地图册。
课堂小结:刚才我们了解了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势必为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
下节课我们将学习长江沿地带的经济情况。
(二)第二课时
导入
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内容,下面我们就来学习。
新课教学
要求学生按下列步骤画出长江沿江地带“H”形的经济格局略图:画出长江干流略图;标注重庆、武汉、上海的位置;标注出西部地区、沿海经济带的位置、长江沿江地带。
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1、以长江为横轴连结的沿海地区、西部地区构成了什么图形;2、读图说明为什么长江沿江地带具有纽带的作用;沿江地带与西部地区各自的经济发展优势是什么;3、从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区入手,具体说明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
评价点拨:教师强调应该掌握长江沿江地带“H”形的经济格局略图和纽带作用的意义(产业、技术、信息、商贸通道;自西向东江海联运的交通通道)。
学生小组合作在长江沿江地带“H”形的经济格局略图上绘出长江主要的南北支流和主要干线。
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长江沿江地带的发展基础。
2、长江沿江地带最具活力的产业部门是哪一个。
3、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技术优势可向哪些方向辐射。
4、长江沿江地带辐射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教师总结长江沿江地带辐射作用的基础、动力、方向、意义进行小结。
结合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并相应补充莱茵河流域经济带的相关材料,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莱茵河流域经济带形成的有利条件。
2、莱茵河流域经济带与长江沿江经济带在形成条件、纽带作用、辐射作用等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
3、世界著名产业带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世界著名沿河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课堂练习:
1、p78页活动1——2题
2、地理填充地图册
(三)第三课时
引导学生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城市的分布”完成下列问题:
1、长江沿江地带城市的分布与长江干支流有何内在的联系。
2、在图中找出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为中心的四大城市密集地区。
3、举例说明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作为区域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内外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4、比较说明长江上、中、下游城市的密度差异。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整个流域乃至全国都有极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教师补充资料强调长江沿江地带城市与其辐射作用的关系。
引导学生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工业分布图:
1、分析四大工业基地的形成条件。
2、找出长江沿江地带的工业部门和工业中心。
根据课下阅读的资料,小组竞赛,以汽车品牌为例,说出长江沿江地带中汽车工业走廊的主要产品与生产基地。
引导学生阅读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和长江沿江地带工业分布图,比较分析四大工业基地部门构成与其所在区域自然资源种类构成的内在联系。
板书:环境问题及其治理
学生学习了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脆弱的生态环境、生态建设等内容,考虑到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1、课前进行小组分组活动,选出小组长。
2、确立三个探究性问题,长江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的原因危害及其对策;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形成原因、经济损失、环境危害及对策;长江干流地带水污染形成的原因、环境危害及对策,长江沿江地带及其附近地区三大酸雨区的形成原因。
3、在组长的组织下搜集资料,讨论分析,得出借论。
4、课上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学生可提出质疑,教师进行评价、总结。
5、课下小组修改所得结论,上交小论文。
小结:上一节“黄土高原”是典型的跨省自然地理区域,而本节是一个典型的跨省经济地理区域。
第二框的内容要重点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