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第一章复习讲义.docx

合集下载

《普通地质学》第一章 绪论 (舒良树·第三版)

《普通地质学》第一章  绪论 (舒良树·第三版)
3. 外 (动) 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太阳能以及日月引力能为能 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因素引起,包括风化、剥蚀、搬 运、沉积、固结成岩等作用。
二、地质作用的主要特点
▪ 空间的广泛性: 宏观与微观
▪ 时间的漫长性与 瞬间性
•几十亿年—几百万年 •几十年—几百年 •几分—几秒
▪ 地质系统过程的复杂性
三、地质作用的研究方法
“历史比较法”--“将今论古”
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 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即所谓的“历史 比较法”(或称“将今论古”) 的原理。 —英 C. Lyell, 1791-1875
以古论今,论未来
现今地质作用往往是漫长地质作用过程中的一 个片段,而在过去的地质记录中往往保留了某 一地质作用的全过程。因此,认识了过去就能 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在并预测未来。
8451亿元,8.7万人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地质学的任务 第三节 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第四节 地质作用及其特点和研究方法
第三节 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1. 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 2. 研究物质在地球内部的空间分布规律 3. 研究地球的历史 4. 研究地质学的应用问题 5. 研究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6. 综合性研究
Geologists study Earth history: Today we are concerned about climate change. Many geologists are working to learn about the past climates of Earth and how they have changed across time. This historical geology news information is valuable to understand how our current climate is changing and what the results might be.

地质学复习资料

地质学复习资料

地质学复习资料地质学复习资料⽬录第⼀章地质学概论 (2)第⼆章地球的基本特征 (4)第三章矿物与岩⽯ (8)第四章⽕成岩 (11)第五章沉积岩 (16)第六章变质岩 (20)第七章构造运动与构造变动 (21)第⼋章地槽与地台 (30)第九章地球演化 (31)地质学复习资料第⼀章地质学概论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化的⼀门⾃然科学,主要研究地球的组成、构造、发展历史和演化规律。

其研究对象涉及地球的内部圈层(地核、地幔、地壳)和外部圈层(⼤⽓圈、⽔圈、⽣物圈、岩⽯圈等)。

由于受现阶段观测研究条件的限制,当前的地质学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最外层,即岩⽯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上部,⼤约厚70~150km),特别是平均厚度约20km的地壳部分。

2、地质学的特点是什么?①研究对象涉及悠久的时间和⼴阔的空间。

②地质现象具有多因素相互制约的复杂性。

③地质学是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的科学。

④地质学在地理专业中具有重要地位。

3、地质学研究⽅法主要有哪些?地质学的研究⽅法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运⽤演绎(⼀般原理推出特殊情况)或归纳(⼀系列具体事实概括出⼀般原理)的⽅法进⾏推理论证。

①野外调查—岩⽯、沉积物等类型、产状、分布情况、剖⾯描述、样品采集等。

②室内实验和模拟实验—岩⽯矿物的鉴定、化⽯的鉴定、同位素年龄测定、各种理化指标(粒度、化学元素、碳酸钙、有机质、磁化率、碳氧同位素等)测试和现代地表过程或地理环境的室内模拟。

③历史⽐较法(现实类⽐法)—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采⽤“以今证古”、“现在是认识过去的钥匙”的原理,同时考虑到地球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可逆性,要根据具体情况,历史地、辩证地和综合地来研究地球的历史。

4、灾变论与均变论的代表⼈物(很⼤机会考)及其主要思想(不考)?灾变论:地球上的绝⼤多数变化是突然、迅速和灾难性地发⽣的。

代表⼈物:法国地质学家、古⽣物学家居维叶均变论:地球表⾯的所有特征都是由难以觉察的、作⽤时间较长的⾃然过程形成的。

《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资料

《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资料

节蚆羅芆芈蚅肇膈薇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资料《地质学基础》复习资料绪论一、名词解释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

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V4XgP。

2、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FKTrD。

第一章地球概述一、名词解释1、大地水准面: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所形成的封闭曲面。

2、岛弧与海沟:岛弧是呈弧状分布的火山列岛,它延伸距离长达数百到数千公里,常发育于大陆架的边缘;岛孤靠大洋一侧常发育有深度超过6km的长条形陆地,叫海沟。

sng7T。

3、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 米升高的温度。

4、岩石圈:软流圈其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

它是地球的一个刚性外壳,“浮”在具塑性状态的软流圈之上。

V3Grs。

5、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二、选择1、地球的形状为(D)A、球形;B、理想的旋转椭球体;C、苹果形;D、近似梨形的旋转椭球体。

2、下列单元不属于大陆地表形态的是(A)A、岛弧;B、丘陵;C、裂谷;D盆地。

3、下列单元不属于海底地表形态的是(B)A、大陆边缘;B、裂谷;C、岛弧;D洋中脊。

4、下列地点,地球的重力最大的是(B)A、赤道;B、南极;C、北回归线;D北京。

5、根据磁异常的范围大小,下面不属于地磁异常分类的是(C)A、大陆磁异常;B、区域磁异常;C、全球磁异常;D局部磁异常。

6 、下列地区中热流值最高的地区是(B)A、大陆区;B、太平洋;C、大西洋;D印度洋。

7、大气圈中与人类活动和地质作用密切相关的是(A)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暖层。

8、下列地区中,发生地震机率最小的地区是(D)A、日本;B、台湾;C、阿拉斯加;D广州。

9、地磁要素包括(ABD)A、磁偏角;B、磁倾角;C、磁异常;D磁场强度。

【长江大学】普通地质学复习资料1.docx

【长江大学】普通地质学复习资料1.docx

思考题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地球科学:研究地球结构、组成、演化和运动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地质学:研究地球结构、组成、演化和运动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二、填空题1、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人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2、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3、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为将今论古的历史比较法。

三、判断题(正确V,错误X)1、地质学与地球科学研究的内容实际上没冇本质区别(X)。

2、地球的演变是以渐进的方式持续进行的(X)。

第二章地球一、名词解释地球表面重力:指地面某处受地心引力和该处的地球自转离心力的合力。

重力异常:实测重力值多数与止常重力值不符的现象。

原因:①测点不一定位于平均海平面上;②地壳不同部分物质的密度不同。

磁异常:指地球浅部具冇磁性的矿物和岩石所引起的局部磁场,它也叠加在基木磁场上。

实测值经过校止后减去磁场的止常值,其弟值为止称止异常,其差值为负称负异常。

地温梯度:在恒温层以下,深度每壇加100m增加的温度。

不同地区地温梯度不同,如亚洲的平均值为2. 5度;欧洲为3〜3. 5度。

地温级度是温度每升高地层所需要增加的深度,单位为m/1 °Co岩石圈:软流圈上部的地球部分称为岩石圈。

包括地売和上地幔的固体物质。

地壳:是固体地球的最外圈层,由岩石组成,是相对刚性的外壳。

其下届为莫霍面与地幔分开,平均厚度16kmo地壳均衡:地壳为适应重力的作用而不断调整达到平衡的现象。

二、填空题1、莫霍面以上为地壳;古登堡面以上至莫霍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为地核。

2、陆壳具有双层结构,其分界面称为康拉德面。

3、陆壳具冇双层结构,上部为硅铝质,下部为硅镁质。

三、判断题(正确V,错误X)1、某地区重力异常,说明该地区重力值偏高(X)。

2、纵波传播速度快,能够在液体中传播,横波传播速度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V)o3、地下的温度、压力,与地壳的密度成正比(X)。

4、古登堡面以上,重力值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古登堡面以下,重力值随深度增加而减小(V)o5、地球的北极为地磁场的N极;地球的南极为地磁场的S极(X)。

地质学基础全套讲义

地质学基础全套讲义

地质学基础全套讲义《地质学基础》讲义前⾔⼀、课程介绍1、课程性质地质学基础是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学⽣开设的⼀门专业基础课,属于必修课程。

本课程对引导学⽣学习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具有重⼤作⽤,能够使学⽣树⽴科学的地球观和世界观,初步掌握地质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为其他城乡规划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的任务(1)⽬的:使学⽣对地质学有⼀个系统的认识和了解,逐步学习和掌握地质学的思维⽅法,为进⼀步学好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2)任务:学习和掌握地质学主要分⽀学科的基本内容、意义及相互关系,从地球的组成、演化与各种地质作⽤的性质、特点、过程和结果⼊⼿,掌握地质学的基本原理、主要概念和术语、重要理论及地质思维和分析的基本⽅法。

3、与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学⽣在低年级最先学习的⼀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为城乡规划综合实习提供基础理论知识,为后续的⾃然地理学、环境科学导论、经济地理学、⼟地资源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教学要求1、了解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特点及研究⽅法;现代地质学发展的特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不同圈层的特点;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地壳类型及其特点;软流圈和岩⽯圈的特点;地质作⽤的分类;鉴定矿物的主要依据及其基本特征;矿物的分类;⽕成岩的分类,代表性的岩⽯及其特点;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影响变质作⽤的因素;变质作⽤的类型及相应的变质岩;板块边界的类型;岩层的产状要素;褶曲的分类;断层的分类;描述地震特征的相关术语;⽕⼭和地震的空间分布规律;⼈类的演化阶段。

重要术语:重⼒异常;地磁异常;地热增温级;克拉克值;硅铝层;硅镁层;软流圈;岩⽯圈;地质作⽤;矿物;岩⽯;晶质体;⾮晶质体;类质同像;同质多像;解理;风化壳;变质作⽤;变质强度;接触变质晕;双变质带;贝尼奥夫带;构造运动;构造变动;地槽;地台;地盾;板块;褶曲;地形倒置;断层;地层层序律;化⽯;标准化⽯;地层;岩相;构造旋回;沉积旋回;矿⽯;矿床;品位。

普通地质学考研复习资料

普通地质学考研复习资料

普通地质学考研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地球;目前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上层,即地壳和地幔的上部。

地质学的任务(地质学的研究实践意义):1、指导人们寻找矿产资源、能源和水资源;2、查明地震、火山爆发、山崩、地滑、洪水、风沙、地面的沉降等自然灾害的形成规律,指导人们和这些自然灾害进行有效的斗争;3、地质环境和人体健康有密切关系,地质学能够直接服务于人类的身体健康。

地质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组成地球的物质;2、研究岩石或建造在地壳中以及在整个地球内部的空间分布,即阐明地壳以及地球的结构特征,阐明这些构造的形成条件与演化规律;3、研究地球的历史;4、研究地质学的应用问题;5、研究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6、综合性研究。

地质作用:就是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地球内热为热源并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包括岩浆作用、地壳运动、地震、变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太阳能及日月引力能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因素引起,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地质作用的特点:1、地质作用具有地区性特点,不同地点出现不同的现象;2、地质现象复杂;3、地质作用发生和延续的时间一般很长。

地质作用的研究方法:1、观察地质现象;2、运用分析、试验手段;3、进行理论研究,“将今论古”及“以古论今、论未来”是地质学思维的两大方法论。

第二章矿物元素: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

同位素:同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的中子数可以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原子量,具有不同原子量的同种元素的变种称为同位素。

放射性同位素:有的同位素其原子核不稳定,会自行放射出能量,即具有放射性,称为放射性同位素。

不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称为稳定同位素。

这一放射能量的过程,称为放射性衰变。

半衰期:放射性同位素都具有固定的衰变速度,某一放射性元素衰变到它原来数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半衰期。

克拉克值:是地壳元素的丰度,是化学元素在一定自然体系(通常为地壳)中的相对平均含量,通常用重量百分数(%)或克/吨表示。

第1章 地质学基础概述

第1章 地质学基础概述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北半球略细、长,北极向上凸出约10m;南半球略粗、短,南极向内下凹约30m。

理单元。

(2)丘陵:海拔500以下,相对高差小于200米。

特点:顶部浑圆、坡度平缓、坡角不明显。

(3)平原:指面积广阔、地势平坦或略有起伏、海拔高程在600米以下的地区。

低平原200米如华北平原,高平原200-600米如成都平原,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亚马拉逊平原560×104km2(4)高原:海拔高度>600米,表面平坦或起伏较小的地区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非洲高原),海拔750米(5)盆地:周围是山地或高原,中央凹下且较平坦。

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塔里木盆地,面积50×104km2是我国最重要的石油基地之一,有胜利、辽河、华北、大港、冀东等油田。

三、地壳内部的物理性质1、密度实测地表平均密度 2.7g/cm3,内部物质密度大5.5g/cm3;2、压力主要指由地球本身物质重量引起的静压力,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3、重力指垂直地球表面使物体向下的一种天然作用力(地心引力与离心力的合力),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地球周围存在磁场,地磁场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位置相四、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不是均质体,组成地球物质的分布具同心圈层结构:以地壳表层为界,分内圈和外圈。

地球外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地壳地幔地核2.地球的内部圈层莫霍面:大陆上平均深度33km。

地震波穿过该界面时波速突然增大,为地壳、地幔分界。

古登堡面:深2898km,地震波穿过该面波速突降,无横波通过,属幔、核分界。

石英(SiO)石盐(NaCl)2单体形态:指矿物单个晶体的形态,决定于矿物的结晶习性。

集合体形态:指同种矿物的许多个体集合在一起构成的形态。

自然界中的矿物多以集合体形态产出。

(1)矿物形态2.矿物的特征(矿物的肉眼识别)石英(SiO)2黑云母红柱石放射状集合体(C.光泽——矿物表面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

第1章地质学

第1章地质学

所谓旋转椭球体是将一个椭圆以它的短轴为轴旋 转而成的球体。地球因自转而变扁,这符合逻辑和事 实,但地球不是流体,所以旋转椭球体的光滑表面并不 完全和地球真实形状一致。地球表面有大陆和海洋,地 势有高有低,其形状是非常不规则的。后来通过重力测 量采用“大地水准体”(Geoid)这个概念来代表地球的形 状,这是第三级近似。 1961年加加林首次环球飞 行之后,1969年人类才得以在 电视屏幕上目睹从月球上拍到 的地球照片。
第1章 绪论
第一节 地质学概述
一、人类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观的发展
1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人在地球上生存了几百万年,但只是最近才看到 完整的作为行星的地球。1519年葡萄牙探险家麦哲伦 首次实现环球航行,人类行动证实了地球是圆球形的。 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进步,有人比喻为地球形状第一级 近似。1526年,麦哲伦环球旅行航线被标在地球仪上。 到18世纪末,人们普遍认识到地球为极轴方向扁 缩的椭球,这是第二级近似。为了数学上计算方便, 人们用“旋转椭球体”这一几何形体来代表地球的形状。
二、地质学(Geology)的研究对象
地质学的定义: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组成、构造、 发展历史和演化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 顾名思义“地(地球)质(本质)学(研究)”—— 是研究地球本质的科学。 在当前阶段,地质学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最外 层,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上部)。故地质学 主要还是研究岩石圈(地壳和地幔的上部)本质的科 学。 因为岩石圈既是地球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 的部分,同时也是容易直接观测和研究历史最久的部 分。
3 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及地质学的萌芽 拉普拉斯把造物主从自力更生的宇宙中请了出 去,宇宙成了一架十全十美的机器。这段时间,赫顿 奠定了地质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基础;史密斯发现了化 石的地层学价值;莱伊尔提出了地球演化过程中的 “均变论”的思想;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论,人们发 现地球有着自己漫长的演化历史。

地质学基础重点 复习资料

地质学基础重点 复习资料

一、理解地质学研究的内容;1、研究地球物质组成;有结晶学、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2、研究岩石或地质体的空间分布;有构造地质学、动力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区域地质学、地球物理学;3、研究地球的历史;有古生物学、地史学(地层学)、第四纪地质学、岩相古地理;4、研究地质学的应用;1)研究地下资源方面的分支学科,如矿床学、石油地质学、煤田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等;研究地下水的形成、运动和分布规律;有水文地质学;2)、研究地质与人类环境及灾害防护方面的分支学科;二、掌握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的概念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由内能引起的岩石圈甚至地球的物质成分、结构和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外力地质作用:主要由外能引起地壳表层形态、物质成分变化的作用。

三.掌握地质作用的研究方法。

(难点)。

1、野外观察:观察各种地质现象,确定地质体之间的空间关系,确定地质事件发生的时间关系,采集各种野外标本。

2.分析试验:通过物理、化学、数学和生物的方法提高对地球物质的分辨能力、穿透能力、鉴定能力、模拟能力。

3. 理论研究: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1)资料收集2)分析、归纳、推理3)模拟、验证4)得出结论①“将今论古”的方法:即利用现今正在发生地质现象(规律),推测、类比、认识过去(古代环境)。

②“以古论今、论未来”的方法:今天的地质作用只是地质历史时期的一个片断,而过去的地质现象却记录了全部过程,认识了过去就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现在、预测未来。

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及其各圈层的主要特征。

莫霍面之上为地壳,之下为地幔;古登堡面之上为地幔,之下为地核。

地壳:大洋地壳-----大洋地壳主要由玄武岩组成;年代较新,构造不复杂。

大陆地壳大陆地壳主体为中性火成岩,表层为沉积层,下层为深变质岩;年代老,构造复杂。

地幔:1.上地幔:软流圈----1~10%为液态,软化状态。

地质学基础讲义

地质学基础讲义

地质学基础讲义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基本概念地质学的定义: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学科之一。

它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

在现阶段,由于观察、研究条件的限制,主要以岩石圈为研究对象,也涉及水圈、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下更深的部位,以及某些地外物质。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为地球的固体外壳—岩石圈(Lithosphere),因此确切的说,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岩石圈的一门学科。

二、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与分科:1.研究地球物质组成及元素分布规律的学科: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等。

2.研究地壳运动及地表形态变化的学科:动力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貌学等。

3.研究地壳演变历史的学科:古生物学、地层学、地史学等4.其它:煤田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灾害地质学、宇宙地质学等。

第二节:地质学的特点与研究方法由于地质学研究内容的特殊性,因而地质学具有以下特点:1.学科的实践性地质学科的大部分研究对象存在于野外,因此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深入到大自然中去,才能较好的理解和掌握地质学。

2.地质现象的复杂性由于地质现象种类繁多,每一种现象都具有独特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因此在研究地质现象时应树立正确的时空观。

例如当我们研究晶体的结构时常用微米、纳米作为尺度单位,而一次造山作用则用百万年作用时间单位等。

3.认识的局限性由于人类的技术手段及地质现象的复杂性,造成人类对地质现象的认识十分有限。

例如,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钻孔大约为12公里,不到地球半径的2‰,因此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地球内部的情况,另外,人类的寿命一般不超过100岁,而一次造山运动的形成过程则长达数百万年至上千万年,因此对单个人来说我们也无法观察到其形成的全过程。

大陆科学钻——江苏省东海市鉴于地质现象的特殊性有别于其它学科,其研究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类:1.野外观察对野外地质现象进行详细、系统地观察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基本手段。

地质学复习大纲

地质学复习大纲
• 海水运动的形式(波浪 潮汐 流) • 海蚀地形 • 潮汐的成因 • 海洋的环境分区(滨海 浅海 深海)及其沉积特点 • 珊瑚礁 类型 珊瑚 海流 浊
半深海
岩浆作用 (及其所形成的宝玉石矿床)
• 概念 • 岩浆作用
• • • • 火山作用(喷出作用) 侵入作用
– 结晶分异作用 – 鲍文反应系列
第十二章
– 地磁 古地磁
观点 证据(地理学 古冰川 古气候 )
• 海底扩张理论 主要观点 海底磁异常条带 转 换断层 • 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 • 板块 板块边界的类型 全球板块划分 板块运 动方式 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之间的关系
第十六章 地球的起源及其演化
• 宇宙的构成 起源假说 • 太阳系 太阳 行星(类地 类木)-卫 星 小行星 彗星 陨星 • 地球起源的假说 • 地球的演化 地球圈层的演化 大陆的演 化

观赏石
• 所谓观赏石是指天然产出的、 有观赏价值和商品价格的石 质艺术品。大自然的鬼斧神 工,赋予了观赏石变幻莫测 的艺术效果,人们从中得到 意想不尽的审美享受。
• 中国唐代大诗人,著名奇石鉴赏家白居易 第一次直接提出了奇石的审美标准, “丑”、“形”、“质”、“色”、 “老”、“势”、“气”、“灵”、 “禅”; • 宋代著名“石颠”书画家米芾又提出了 “瘦、皱、漏、透”四原则。 • 历代赏石家又有“清、丑、顽、拙、怪、 神、巧、文、雄、宁”等之说,都是对美溶作用 影响因素 • 常见的岩溶地形(地表 地下) • 地下水的沉积作用(石钟乳 石笋
石柱 )
第八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
• • • • 冰川冰 冰川 冰川的形成条件 类型 运动特点 冰川的刨蚀作用 刨蚀地形 冰川沉积物(冰碛物)的特点
第九章 风的地质作用

第一章 地质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 地质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地质学基础知识第一节地质作用(2)一、地球的一般特征(一)地球的形态(二)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三)地球的圈层构造(4)(四)地质作用的概念二、内力地质作用(6)(一) 地壳运动(二)岩浆作用(三)变质作用(8)(四)地震作用三、外力地质作用(10)(一)风化作用1、风化作用的类型(10)2、岩石的风化程度(14)3、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16)(二)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17)1、暂时性流水的地质作用2、河流的地质作用(18)(三)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22)1、湖泊成因类型2、湖泊的地质作用3、沼泽的地质作用(24)(四)海洋的地质作用1、海水的剥蚀作用2、海水的搬运作用3、海洋的沉积作用(五)风的地质作用1、风的剥蚀作用2、风的搬运作用3、风的沉积作用(六)冰川的地质作用(25)1、冰川类型(大陆冰川、山岳冰川)2、冰川的地质作用(刨蚀、搬运、沉积作用)(七)负荷地质作用(崩落、蠕动、滑动、泥石流)第二节矿物和岩石(26)一、主要造岩矿物(一)矿物的特征1、矿物的形态2、矿物的物理性质(28)3、矿物的力学性质4、其他性质(二)常见矿物的鉴别(表1.2.3)(29)二、岩浆岩(32)(一)岩浆岩的产状1、侵入岩体产状2、喷出岩体产状(二)岩浆岩的物质成分(表1.2.4,1.2.5)(三)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34)1、岩浆岩的结构2、岩浆岩的构造(四)岩浆岩的分类及鉴定(36)1、岩浆岩的分类(表1.2.6)2、岩浆岩的鉴定(表1.2.6)(五)常见岩浆岩的特征(37)三、沉积岩(39)(一)沉积岩的形成及物质组成1、沉积岩的形成2、沉积岩的物质组成(二)沉积岩的结构和构造(40)1、沉积岩的结构2、沉积岩的构造(三)沉积岩的分类及鉴定(42)1、沉积岩的分类(表1.2.7)2、沉积岩的鉴定(四)常见沉积岩的特征(44)四、变质岩(一)变质岩的矿物成分(二)变质岩的结构和构造1、结构(变余或残余、变晶、碎裂结构)2、构造(三)变质岩的分类及鉴定(46)(四)常见变质岩的特征第三节地质构造(48)一、地壳运动(一)地壳升降运动(二)地壳水平运动(三)构造运动的速率和幅度(50)(四)地壳运动的空间分布二、板块构造学说(一)活动论和固定论的争论(二)活动论的再兴起——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三)板块的边界类型(四)板块划分方案(52)(五)板块的驱动机制(六)威尔逊旋回三、地层年代的确定方法(一)岩层相对年龄的确定方法(表1.3.1)(二)岩层绝对年龄的确定方法(54)四、地层与地质年代(一)各级地层单位对比(表1.3.2)(二)地层与地质年代(表1.3.3)(三)地质年代的划分(表1.3.4)(56)(四)我国主要构造运动时期的划分(表1.3.5)(五)我国侵入岩的分期(表1.3.6)五、地层接触关系(60)1、沉积岩层间的接触关系(整合、假整合、不整合)2、岩浆岩与沉积岩层间的接触关系(侵入和沉积接触)六、倾斜构造(60)(一)水平岩层(二)倾斜岩层1、岩层的产状要素2、岩层产状要素的测定与表示方法(62)3、倾斜岩层地层界线的分布特征(三)直立岩层(64)七、褶皱构造(一)褶皱的基本形态(背斜、向斜)(二)褶皱的要素及形态分类(66)1、褶皱要素2、褶皱的形态分类(三)褶皱构造的识别八、断裂构造(68)(一)断裂构造的力学性质(二)节理(70)1、节理的分类2、节理的调查3、节理调查资料的整理(玫瑰图)(72)(三)断层(74)1、断层要素2、断层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75)3、断层的野外识别标志(77)九、地质力学及其在工程地质方面的应用(79)(一)地质力学基础知识1、基本概念2、结构面的力学特征及其序次和等级(表1.3.9,表1.3.10等)(80)3、构造形迹的序次和等级(84)(二)构造体系1、构造体系的概念2、构造体系的类型3、构造体系的复合与联合(86)(三)地质力学在工程地质方面的应用(88)1、区域稳定性的评价2、岩体稳定性分析3、应用示例(89)十、中国区域地质构造(92)(一)地块形态1、地块形态特点2、大地构造名词对照3、稳定地块特点4、活动地带的特点(二)中国区域地质的主要特点1、中国地槽的特点2、中国地台的特点3、中国区域地质的其他特点十一、地质图(一)地质图的内容1、地质图的类型(94)2、地质图的规格(二)地质图的表示方法1、地层岩性2、地质构造3、岩层接触关系(三)地质剖面图和综合地层柱状图的编制1、地质剖面图(95)2、综合地层柱状图(97)(四)地质图的阅读和分析(98)1、阅读地质图的方法2、黑山寨地区地质图的阅读与分析第四节第四纪地质(100)一、第四纪地层(一)第四纪地层的划分标准(二)第四纪地层的特征1、陆相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及特征(101)2、海相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及特征(104)3、第四系地层对比二、新构造运动和活动断裂(106)(一)新构造运动1、新构造运动及现代构造的概念2、新构造运动的特点3、我国新构造运动的特点及发展历史4、我国新构造的基本类型及主要特征5、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107)(二)活动断裂(活断层)(109)1、活动断裂的概念2、活动断裂的一些标志3、内陆活动断裂的活动方式4、中国活断层的基本特征5、活断层的滑动速率分类及工程地质评价三、中国第四纪地层(一)中国第四纪地层的类型与分布(110)1、岩相——沉积类型的复杂性2、堆积作用的继承性3、冰川冰水堆积的旋回性(波动性)(111)4、人类发展的阶段性5、堆积物分布的分带性(二)早更新世地层(111)(三)中更新世地层(113)(四)晚更新世地层(五)全新世地层(115)第五节地貌一、地貌的成因及分类(一)地貌的概念及分级(二)内、外地质营力对地貌的影响(三)地貌的成因类型(116)二、山岳与平原地貌(119)(一)山岳地貌1、山岳的测高分类2、山岳的形态要素及其类型3、山岳的地质构造类型(二)平原地貌(121)1、平原的测高及构造特征分类2、平原按其地质构造和形成动力关系分类三、流水地貌(一)暂时性流水地貌(123)(二)河流地貌1、基本概念2、河谷地貌(124)3、冲积平原(127)四、海成地貌(一)海岸地貌1、一般概念2、海岸地貌的类型(二)海洋地貌五、常见特殊环境下的地貌(129)(一)黄土地貌(二)冰川地貌1、冰川的类型及特征2、冰川侵蚀地貌3、冰川、冰水堆积地貌(三)冻土地貌(131)第二章岩土工程勘察(133)第一节勘察工作的布置一、岩土工程勘察分级1、工程重要性等级2、场地等级3、地基等级4、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划分二、岩土工程勘察阶段划分及勘察工作的布置1、房屋建筑和构筑物(134)2、地下洞室(138)3、岸边工程4、管道与架空线路工程(140)5、废弃物处理工程6、边坡工程(142)7、基坑工程8、桩基础9、既有建筑物的增载和保护(144)10、核电厂11、地基处理(146)12、不同勘察规范中勘察阶段的划分及与工程建设阶段的对应关系(148)第二节岩土的分类及其鉴别特征Ⅰ岩石的分类一、岩石按成因分类(一)岩浆岩(二)沉积岩(150)(三)变质岩二、岩石按坚硬程度分类1、按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分类2、按坚硬程度定性分类三、岩石按完整程度分类(152)1、岩体完整程度分定量分类2、岩体完整程度分定性分类四、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五、岩石按风化程度分类六、岩石按软化程度分类七、岩体按岩石的质量指标(RQD)分类(154)八、岩体按结构类型分类Ⅱ土的分类一、国家标准《土的分类标准》(GBJ 145-1990)(一)一般土1、巨粒土和含巨粒的土2、粗粒土3、细粒土(155)(二)特殊土(157)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一)按地质成因分类(二)按沉积时代分类1、老沉积土2、新沉积土(三)按颗粒级配和塑性指数分类1、碎石土(158)2、砂土(159)3、粉土4、粘性土(四)按工程特性分类(五)按有机质含量分类三、行业标准《港口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四、水利部行业标准《土工试验规程》(SL237-1999)(161)(一)一般程序(二)巨粒土和含巨粒土的分类和定名(三)粗粒土的分类和定名(四)细粒土分类和定名(五)特殊土分类(163)(六)行业标准《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1、土的颗粒分类2、碎石类土分类3、砂类土的分类(165)4、粉土、粘性土分类5、冻土的分类(165)六、行业标准《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 051-1993)(一)巨粒土分类(169)1、巨粒土2、漂(卵)石(二)粗粒土分类(三)细粒土的分类(171)(四)特殊土分类Ⅲ土的野外鉴别(173)一、碎石土密实程度的野外鉴别二、砂土的野外鉴别三、粘性土、粉土的野外鉴别四、新近沉积土的野外鉴别五、细粒土的简易鉴别第三节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175)一、基本要求二、工作方法1、测绘前的准备工作2、测绘方法三、资料整理及成果(177)第四节勘探、取样及水、土腐蚀性评价一、工程地质钻探的基本方法及适用范围1、工程地质钻探的基本方法2、工程钻探方法的适用范围二、工程地质钻探的技术要求1、钻孔规格2、钻探与护壁(179)3、钻孔的记录和编录三、井探、槽探、洞探(180)1、适用条件2、基本要求四、土样的分级及取样技术要求1、土样的分级2、取样要求3、土样的现场检验、封装、储存、运输(181)五、取土器的规格、性能及适用范围1、取土器的规格2、取土器的性能3、取土器的适用范围(183)六、工程物探的基本原理及成果应用1、工程物探的基本原理2、工程物探的成果应用(185)七、水和土腐蚀性的评价(188)(一)取样和测试1、采取水试样和土试样时的要求2、水和土腐蚀性的测试项目和试验方法(二)腐蚀性评价(189)第五节岩土工程评价(191)一、岩土工程指标的统计与选用1、统计的内容2、统计的方法3、岩土指标的选用4、岩土参数标准值的计算5、岩土参数标准值计算公式的来源二、岩土工程分析评价(193)1、基本要求2、天然地基评价3、桩基工程和地基处理4、基坑工程5、强震区三、成果报告的基本要求(195)1、基本要求2、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文字报告3、初步勘查阶段的文字报告4、详细勘察阶段的文字报告(197)第三章室内实验(199)第一节室内岩石试验一、试件制备与量测二、岩石空隙性质试验(一)含水率试验(二)颗粒相对密度试验(三)块体密度实验(201)三、岩石水理性质试验(203)(一)吸水性试验(二)渗透试验(203)(三)膨胀性试验(205)1、自由膨胀率试验2、侧向约束膨胀性试验3、体积不变条件下膨胀压力试验(四)耐崩解性试验(五)冻融试验四、岩石声波测试(207)五、岩石强度和变形试验(209)(一)单轴抗压强度和压缩变形试验1、单轴抗压强度试验2、单轴压缩变形试验(二)三轴压缩强度试验(211)1、常规试验方法2、多级破坏状态的三轴试验(213)3、连续破坏状态的三轴试验(三)拉伸强度和变形试验(215)1、直接拉伸试验2、劈裂试验六、岩石结构面抗剪强度试验(217)(一)软弱结构面的剪切试验(二)硬结构面的剪切试验(219)(三)混凝土与岩石胶结面的剪切试验七、岩体软弱夹层剪切蠕变试验(一)试验目的与要求(二)试验原理(三)试验仪器(221)(四)试验要求(五)资料整理(223)1、长期强度指标的确定2、剪变模量的时间效应3、黏滞系数的确定八、岩石点荷载强度试验(225)(一)仪器结构(二)试验要点1、试件的形状和尺寸2、试件描述(226)3、试验程序4、计算(226)(三)成果应用(228)1、估算岩石的抗拉强度2、估算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3、确定岩石的强度各向异性4、在岩石分类和风化带研究中的应用(230)5、其他方面的应用第二节室内土工试验(231)一、土的物理性质试验(一)试样的制备和饱和(231)1、目的和适用条件2、试样制备3、试样的饱和(二)含水率试验(233)(三)密度试验(234)(四)相对密度试验(236)(五)土的基本物理性质指标的换算及应用(六)颗粒分析试验(238)(七)界限含水率试验(245)(八)无粘性土休止角试验(248)(九)毛细管水上升高度试验(十)渗透试验(251)二、土的密实度试验(254)(一)相对密实度试验(二)击实试验(255)(三)承载比试验(259)三、土的变形试验(261)(一)土的变形及其指标(二)固结试验和压缩试验(261)(三)静止侧压力系数试验(273)(四)黄土湿陷性试验(275)(五)膨胀土的膨胀及收缩试验(六)盐渍土融陷性试验(278)(七)回弹模量试验(279)四、土的强度试验(一)直接剪切试验(279)(二)残余强度试验(282)(三)三轴压缩试验(283)(四)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288)(五)微型十字板试验(290)五、土的流变试验(292)(一)土的流变试验(292)(二)流变试验方法要点(296)(三)影响土流变性质的因素(300)第四章原位试验(303)第一节载荷试验一、平板载荷试验1、适用条件2、基本原理3、主要技术标准要点(304)4、仪器设备(306)5、试验方法6、资料整理(307)7、成果应用(309)8、特殊土载荷试验(310)9、复合地基载荷试验(312)二、螺旋板载荷试验(314)(一)适用条件(二)仪器设备(三)试验方法(315)(四)资料整理(五)成果应用三、桩基载荷试验(317)(一)单桩竖向抗压载荷试验(317)(二)单桩竖向抗拔载荷试验(320)(三)自平衡试桩法(322)(四)单桩水平载荷试验(323)载荷试验公式一览表(326)第二节静力触探试验(328)一、静力触探设备(329)(一)加压装置(三种类型)(二)反力装置(三种形式)二、静力触探探头(一)探头的结构(二)温度对传感器的影响及补偿方法(331)(三)探头的标定三、我国常用的静力触探量测记录仪器(三种类型)(一)电阻应变测量仪(二)静探微机(三)自动记录仪四、静力触探现场试验要点(一)试验准备工作(二)现场试验工作(三)注意事项(333)(四)孔压消散试验五、静力触探资料整理(一)单孔资料整理(二)划分土层(335)(三)土层贯入阻力的计算(四)贯入阻力的换算六、静力触探成果应用(一)划分土类(二)确定地基土的承载力(337)(三)确定砂土的内摩擦角(339)(四)确定黏性土的状态(五)估算单桩承载力(340)(七)孔压静力触探成果的应用(342)第三节圆锥动力触探试验(344)一、试验设备及试验要求(345)(一)国内动力触探的分类及设备(二)中国动力触探的分类及设备(347)(三)特种类型动力触探(四)试验技术要求二、资料整理三、轻型动力触探(N10)(一)试验设备(二)试验要点(三)地基土承载力与变形模量的确定(四)砂土密实度的确定(349)四、重型动力触探(N63.5)(一)试验设备(二)试验要点(三)资料整理(350)(四)确定地基土的承载力和变形模量(352)(五)确定砂土的密实度和孔隙比(六)确定桩的持力层和承载力(354)五、超重型动力触探(N120)(一)实验设备及技术规格(二)适用范围(三)试验要点(四)N120和N63.5的关系(五)勘探工作量的布置和资料整理(356)(六)N120指标的应用(357)六、其他类型的动力触探(359)(一)试验原理和适用范围(二)试验方法(三)资料整理和应用七、动贯入阻力的计算和应用(361)(一)动贯入阻力的计算公式(二)动贯入阻力的应用第四节标准贯入试验(363)一、简述二、试验方法(一)试验步骤(二)钻孔及试验应注意的问题(363)三、资料整理(366)(一)指标统计取值方法(二)触探杆长度校正(三)上覆有效压力影响的校正(四)地下水影响的校正(368)四、成果应用(一)地基承载力的确定(二)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的确定(371)(三)地基土变形模量、压缩模量的确定(373)(四)黏性土和粉土天然状态判定(五)砂土密实度的确定(375)(六)桩基承载力的确定(377)第五节十字板剪切试验一、基本原理二、试验仪器设备(三种类型)(一)开口钢环式十字板剪切仪(二)轻便式十字板剪切仪(379)(三)电测式十字板剪切仪三、现场试验技术要求(381)(一)开口钢环式十字板剪切试验(二)电测式十字板剪切试验四、适用条件(一)适用条件(二)影响因素五、资料整理和应用(383)(一)资料整理(二)资料应用第六节旁压试验(385)一、试验仪器(一)预钻式旁压仪(二)自钻式旁压仪二、操作要点(一)仪器检定和校准(二)成孔要求(387)(三)常规试验(四)回弹试验(五)固结试验(六)试验成果影响因素三、资料整理(一)试验读数校正(二)旁压曲线绘制(三)试验压力特征值(389)(四)强度参数(五)变形参数(391)四、工程应用(一)黏性土稠度状态和砂土密实度划分(二)地基承载力计算(393)(三)桩基础承载力计算(四)地基变形计算(394)第七节扁铲侧胀试验(396)一、试验原理二、试验设备三、试验要点四、资料整理五、成果应用(398)(一)土类划分(二)静止土压力系数K0的计算(三)应力历史的确定(四)不排水抗剪强度CU的计算(五)变形参数计算(400)(六)水平固结系数C H估算(七)液化判别(八)确定水平受荷桩p-y曲线第八节现场剪切试验(402)一、岩体现场直剪试验(一)试验原理和目的(二)仪器设备(三)试体制备(四)试体(包括试验地段)描述(404)(五)试验程序(405)(六)试验成果整理(409)(七)影响试验成果因素的说明(412)第九节波速测试一、单孔法(一)方法原理(二)仪器设备(三)现场测试技术要求(414)(四)数据处理二、跨孔法(一)方法原理(二)仪器设备(三)现场测试技术要求(416)(四)数据处理三、波速在工程中的应用(一)岩土弹性参数的计算(二)地基刚度和阻尼比计算(三)划分土的类型和建筑场地类别(四)计算建筑场地地基卓越周期(五)判别砂土地基液化(六)地震工程(七)检验地基加固处理的效果第十节岩体原位应力测试(418)一、岩体表面应力测量(419)(一)应力恢复法(二)应力解除法(421)二、钻孔孔径变形法(一)测试原理(二)应用范围(423)(三)主要仪器设备(四)测试要点(五)资料整理(425)三、钻孔孔壁应变法(426)(一)测试原理(二)应用范围(428)(三)主要仪器设备(四)测试要点(五)资料整理四、钻孔孔底应变法(一)测试原理(二)应用范围(三)主要仪器设备(430)(四)测试要点(五)资料整理(432)五、水压致裂法(一)测试原理(二)应用范围(三)主要仪器设备(四)测试要点(五)资料整理第五章水文地质(434)第一节地下水的类型及工程性质一、自然界的水(一)水在地球上的分布(二)自然界的水循环(三)地下水的来源(四)岩石中的空隙(五)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436)(六)岩石的水理性质(七)透水性(八)含水层与含水岩隙(438)二、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一)地下水的物理性质(二)地下水的化学性质三、地下水的类型及特征(440)(一)潜水(441)(三)承压水(443)四、泉的类型与特征(446)(一)泉及其意义(二)泉的类型第二节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448)一、重力水运动的基本规律(一)达西定律及其适用范围(二)非线性渗透定律(450)(三)潜水含水层中的二维流(均质含水层)(四)承压水的非均匀流(452)(五)地下水向完整井的稳定运动(453)(六)地下水向非完整井的稳定运动(457)(七)干扰井出水量的计算(459)二、包气带中地下水的运动(460)三、结合水运动规律(462)四、二维渗流及网流(一)二维渗流方程(二)流网特征与绘制(三)流网的应用(464)五、渗流力与渗流稳定性分析(466)(一)渗流力(二)临界水头梯度(468)六、渗透破坏与控制(一)流砂或流土现象(二)管涌现象和替蚀作用(470)(三)渗透破坏(变形)的防治措施第三节注水试验一、试坑注水试验(一)单环注水法(二)双环注水法(472)(三)试坑注水试验注意事项二、钻孔注水试验(一)钻孔常水头注水试验(473)(二)饱和带钻孔降水头注水试验(475)(三)包气带内钻孔降水头注水试验(477)第四节抽水试验一、试验类型及适用条件二、一般要求(479)(一)对抽水试验孔的要求(二)对观测孔的要求(480)(三)水抽水试验降深的要求三、过滤器与常用设备(一)过滤器(480)(二)抽水设备(483)(三)测量水位用具(486)(四)测量流量用具(487)(五)测量气温、水温用具(489)四、现场工作(一)准备工作(二)抽水试验要点(三)现场资料初步整理(491)五、资料整理(493)(一)试验成果综合整理(二)影响半径R的计算公式(三)稳定流完整孔(井)渗透系数计算(495)(四)稳定流非完整孔(井)渗透系数计算(499)(五)非稳定流抽水试验渗透系数计算(504)(六)岩土渗透系数经验值第五节压水试验一、试验设备(506)(一)止水栓塞(二)供水设备(三)测试设备二、一般规定(一)试段隔离方法(二)试段长度(三)压力阶段及试验压力(508)三、现场工作要点(510)(一)钻孔(二)洗孔(三)试段隔离(四)水位观测(512)(五)设备安装(六)压力流量观测四、资料整理(一)P-Q曲线的绘制(二)P-Q曲线类型的确定(三)试段透水率计算(514)(四)渗透系数计算五、工程应用(一)试段透水率与单位吸水量的关系(二)试段透水率与灌浆量的关系(三)帷幕灌浆效果和帷幕运行情况检查(四)岩体渗透性分级及灌浆标准第二篇岩土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第一节岩土工程设计的基本技术要求和特点(517)一、基本技术要求1.设计时应考虑的因素2.注意场地条件,防治灾害3.合理选用岩土参数4.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二、设计基础资料1.地形、水文、气象资料2.岩土工程勘察资料3.建筑结构资料4.其他资料三、岩土工程设计的特点(519)1.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2.岩土性质的不确定性3.注重经验特别是地方经验4.原位测试、实体测试、原型观测的特殊地位第二节概念设计一、概念设计的必要性二、安全和功能要求三、设计条件的概化(521)四、注意事项第三节设计荷载与设计状态(523)一、结构荷载计算(一)荷载分类与荷载代表值1.永久荷载(恒载)2.可变荷载3.偶然荷载(二)荷载计算二、结构极限状态(524)(一)建筑结构极限状态1.结构功能要求2.结构可靠性3.结构极限状态(二)地基基础的极限状态(525)1.正常使用极限状态2.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三、建筑结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及荷载组合(一)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四、公路桥梁工程设计的荷载组合(527)五、建筑地基基础设计方法及荷载规定六、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基本要求(一)设计等级(529)(二)不同类型上部结构、地质条件以及特殊性岩土对地基基础设计要求第四节设计安全度和可靠性一、基本概念二、容许应力法和极限状态法(531)1.承载能力极限状态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三、作用和岩土特性参数1.永久作用2.可变作用3.偶然作用四、定值法和可靠度1.可靠度分析的基本概念2.岩土工程可靠度问题的特点(533)五、安全系数和分项系数第五节实体试验、检测和监测、动态设计一、实体试验1.建立经验公式或用经验系数修正理论公式2.在现场进行实体试验,作为岩土工程设计的依据二、检验和监测(535)1.检验方面2.检测方面三、动态设计四、反分析1.目的和意义2.分析步骤3.注意事项第三篇浅基础(537)第一章土的工程性质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土的三相组成及土的结构一、土的固体颗粒(固相)(一)土的矿物成分(538)(二)土料粒组(540)(三)土的颗粒级配(四)颗粒分析试验(542)二、土中水和气(544)(一)土中水的存在形态(二)黏土颗粒与谁的相互作用(三)毛细水(546)(四)土的冻胀(548)(五)土中气三、土的结构和构造(550)第三节土的物理性质指标(552)一、指标的定义(一)三个基本试验指标(二)反映土单位体积质量(或重力)的指标(三)反映土的孔隙特征、含水程度的指标(554)二、指标的换算(555)第四节无黏性土的密实度(557)碎石土密实度野外鉴别方法表第五节黏性土的物理特性一、黏性土的界限含水量二、黏性土的塑形指数和液性指数(559)三、黏性土的灵敏度和触变性第六节土的动力特性(561)一、土的压实原理二、击实试验及其影响因素(一)击实试验和击实曲线(二)影响击实效果的因素(563)(三)压实特性在现场填土中的应用(565)三、土的振动液化(一)砂土液化造成灾害的宏观表现(二)砂土液化的机理(三)影响土液化的主要因素(567)(四)土体液化判别及防治措施简介四、土的动力特征参数简介(569)第二章土中应力计算(572)第一节土的自重应力一、均质土的自重应力二、成层土的自重应力第二章基底压力一、基底压力分布(574)二、基底压力的简化计算(一)中心荷载作用时(二)偏心荷载作用时三、基底附加压力(576)第三节地基附加应力(577)一、竖向集中力下的地基附加应力(一)单个竖向集中力作用(二)多个集中力及不规则分布荷载作用(579)二、分布荷载下地基附加应力(一)空间问题的附加应力计算(580)(二)平面问题的附加应力(586)三、非均质和各向异性地集中的附加应力(591)(一)双层地基(二)变形模量随深度增大的地基(三)各向异性地基第四节有效应力原理(593)一、毛细水上升时土中有效自重应力的计算二、土中水渗流时(一维渗流)有效应力计算(595)第三章土的变形性质及地基沉降计算(597)第一节土的压缩性一、基本概念二、压缩试验及压缩性指标(一)压缩试验(二)压缩性指标(599)(三)土的回弹曲线及弹性模量(600)三、土的载荷试验及变形模量(602)(一)载荷试验(二)变形模量(三)变形模量与压缩模量的关系(604)四、旁压试验与旁压模量第二节地基最终沉降量计算(606)一、分层总和法(一)计算原理(二)计算步骤(607)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方法(611)(一)计算原理(二)沉降计算经验系数和沉降计算(三)地基沉降计算深度Z n(612)三、弹性力学法(616)。

01第一章_地质学基础

01第一章_地质学基础

第二节 地球圈层构造
(二)地幔:
1 、 上 地 幔 : 33km—984km , 平 均 厚 951km。成分以超基性橄榄岩类为主。因 此这一层又叫橄榄岩层。 2 、 下 地 幔 : 984km—2898km , 平 均 厚 1914km。成分: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因 此,这一层又叫金属矿层圈。
10万光年,银河系中有1400亿颗恒星,银河系也不是恒
定的,它也在不断运动。 近年来,天文工作者已在银河 系之外拍摄到许多个旋涡状星系,其中有许多星系的质量 和体积比银河系还大。随着科学的进展,现已证明宇宙在 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
第一节 地球概述
(三)天体的运动和年龄
据天文学提供的数据,任何天体都有新生、演化 和衰亡。太阳从出现 50亿年 到现在,属于壮年 期,在过50亿年 “红巨星”属中年期,再经过10 亿年,它将变成“白矮星”,属于末期,再过10 亿年“黑矮星”、死亡。
第二节 地球圈层构造
地球的圈层构造
大气圈 外圈层 地球 内圈层 水 圈 生物圈 地 地 地 壳 幔 核
第二节 地球圈层构造
一、地球的外圈层 根据组成外圈层物质的性质状态不同,可 分为三个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第二节 地球圈层构造
(一)大气圈
——是地球的最外圈,由空气、水气和尘埃组成,对地表 气候分带和生命活动起着很大的作用。其底界为海、陆表 面,没有明显的上界,为自然过渡到星际空间。 1.对流层——大气圈的下部,底界为海、陆表面~18KM 高空。由于温度、湿度分布不均匀,大气产生对流。是地 球上风云,雨雪、冰川等气候现象以及各种外力地质作用 的发源地,对改变地表形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平流层 空气稀薄,在宇宙射线和太阳辐射的作用下气体分子被 3.中间层 电离,故统称为电离层,是无线电波的传播层。 4.热成层 5.扩散层——大气圈的最外层,地球引力极小,一部分大 气分地球上一切生物生存和活动的范围,在 大气圈10km的高空,地壳3km深处和深海 底部,都发现有生物存在。大量生物则集 中在地表和水圈上层,包围地球形成一个 封闭圈。

第一章 地质学绪论精品名师资料

第一章 地质学绪论精品名师资料
12
3.地质学形成时期(公元1750~公元1840年)
在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和启蒙思想的推动和影响 下,科学考察和探险旅行在欧洲兴起。 水成论和火成论的争论——18世纪末变得尖锐起来。 德国的维尔纳是水成论的代表:
他提出花岗岩和玄武岩都是沉积而成,对岩层作了系统的划分。
灾变论和均变论的争论——19世纪上半叶激烈。 居维叶是灾变论的主要代表:
11
2.地质学奠基时期(公元1450~公元1750年)
以文艺复兴为转机,人们对地球历史开始有了 科学的解释。
意大利的达· 芬奇、丹麦的斯泰诺、英国的伍德沃德、 胡克等等,都对化石的成因作了论证。
胡克还提出用化石来记述地球历史; 斯泰诺提出地层层序律; 在岩石学、矿物学方面,李时珍在《本草纲目》 中记载了200多种矿物、岩石和化石; 德国的阿格里科拉对矿物、矿脉生成过程和水 在成矿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开创了矿物学、 矿床学的先河 等等 。
6
地质学的分支分科(4)
古地理学 研究地球历史上的海陆分布及自然地理特征与发展过 程的学科。 地质年代学 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顺序及其延续年代。 水文地质学 研究地下水的形成、分布和运动的规律,以合理开发。 工程地质学 以调查研究和解决各类工程建设中的地质问题为任务, 包括评价地基的地质条件,预测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 的影响,选择最佳场所、路线,为工程设计提供可靠 的地质依据。 环境地质学 是研究地质环境质量和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 系的学科。
• 认为地壳的变化和生物的发展,不是自然界逐渐演化而成 的,而是由于发生多次超越现在人类认识范围和经验的短 暂而猛烈的激变事件造成的。例如《圣经》上所说的大洪 水,使一切生物遭到毁灭,上帝又来重新“创造”世界。
10

普通地质学复习重点课件.doc

普通地质学复习重点课件.doc

第一章绪论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地球,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地球形成与演化历史以及地球表层各种作用、各种现象及其成因的学问。

内容:1.地球的物质组成 2.地球的结构和构造 3.地球的动力地质作用 4.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历史 5.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工程技术方法;研究特点:时间漫长,空间广阔,现象复杂,无法再现。

研究方法:搜集资料,调查研究,归纳分析,实验模拟验证,总结推导提出假说,反复验证和修正假说,最终形成规律性和理论性的认识第二章地球1、球粒陨石:由1-2mm 直径的玻璃质小球粒所组成。

放射性同位素方法获得其形成时代为45 亿年。

重力异常:把地球作为一个均匀球体,以海平面为基准计算出来的各地重力值,称理论值,当实测重力值与理论计算的重力值不一致时,称重力异常。

地温梯度:单位深度里温度的变化量。

每深度增100m,增加的地温值,一般地区为3℃/100m 。

磁偏角:地磁北极与地理北极之间的夹角。

磁倾角:磁针的空间位置与水平面之间夹角叫磁倾角。

磁场强度:使磁针偏和倾的磁力大小的绝对值叫磁异常:当实测磁场与正常磁场不一致时岩石圈:软流圈以上的部分,均为固态物质,具有较强的刚性2、陨石的概念及其分类:天外星体的残骸称陨石,即流星超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后未被烧尽,到达地表的残骸。

可分石陨石、铁陨石、石-铁陨石等。

3、地磁场三要素:磁偏角、磁倾角、磁砀强度4、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5、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及其分界面:莫霍面以上的部分称为地壳,以下为地幔。

古登堡面是具有高密度的固体地幔与具有液体性质的外核之间的界面(核幔界面)。

康拉德面(此界面将地壳划分为上、下两个不同密度的层圈,上部为花岗质上地壳,下部为玄武质下地壳。

上下地幔界面此界面将地幔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称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壳——康拉德面——下地壳——莫霍面——地幔——岩石圈与软流圈界面——软流圈上地幔——上下地幔分界面——下地幔——古登堡面——地核外核——内外核过渡带——内核——6371km(地心)6、地球表面形态特征:陆地地形(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洼地)、海底地形(大陆边缘,大洋盆地,洋中脊)第三章地壳的物质组成1、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相对平均重量的百分含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地球的基本特征
1 •地质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

2. 自由空气校正、布格校正。

器t层地壳(硅铝层,和花岗岩成分相似)
r地壳彳康拉德面
3. 地球的外部圈层J地幔」下层地壳(硅镁层,和玄武岩成分相似)
I地核
4. 地壳类型分为大陆型地壳邙击壳)和大洋型地壳(洋壳),其中洋壳为单层结构(仅含有硅镁层)。

洋壳与陆壳交汇处还可分出过渡型地壳。

5•岩石圈为地壳与软流层上部(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为岩浆发源地。

6•地壳:指地球莫霍界面以上的固体硬壳,属于岩石圈的上部。

地幔:指莫霍界面以下到古登堡界面以上的圈层。

地核: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直到地心部分称为地核。

7•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的变化作用。

8. 引起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成为地质营力。

9. 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导致内力作用的能有:地内热能(地球本身具有的巨大热能,这是导致地球变化的重要能源)、重力能(地心引力给予物体的位能)、地球旋转能(地球自转对地球表层物质产生的离心力和离极力)、化学能、结晶能。

导致外力作用的能有:太阳辐射能、潮汐能(在日月引力作用下,地球上的海水产生潮汐现象而产生的能量,是导致海洋地质作用的重要营力)、生物能。

第三章.矿物与岩石
1 •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其含义包括三个方面:①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或各种自然条件下形成的自然产物;②矿物由地壳中的各种化学元素组成,具有相对固定和均一的化学成分及物理性质,在一定程度上讲,矿物是一种自然产生的均质物体;
③矿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结合起来形成各种岩石。

2•矿物的内部结构分为晶质体(绝大部分矿物都是晶质体,所谓晶质体,就是化学元素的离子、离子团或原子按一定规则重复排列而成的固体)和非晶质体。

厂单形:由同形等大的晶面组成的晶体。

3.晶形彳
「聚形:由两种以上单形组成的晶体。

4•在自然界中,常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晶体有规律地连生在一起,称为双晶。

双晶分为:①接触双晶,由两个相同的晶体,以一个简单平面相接触而成。

②穿插双晶,由两个相同的晶体,按一定角度互相穿插而成。

③聚片双晶,由两个以上晶体,按一定规律,彼此平行重复连生一起而
成。

5•晶体习性分为一向延伸型(石棉、石膏,呈柱状、针状、纤维状),二向延伸型(云母、石墨、辉鋁[mu]石,板状、片状、鳞片状),三向延伸型(黄铁矿、石榴子石,粒状、近似球状)。

6. 矿物的化学组成类型
(1)单质矿物:基本上是由一种自然元素组成的矿物。

(2)化合物:
①成分相对固定的化合物其化学组成是固定的,但往往含有或多或少的杂质或混入物,因此又带有一定的相对性。

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简单化合物——由一种阳离子和一种阴离子化合而成。

络合物——由一种阳离子和一种络阴离子组合而成。

复化物一一大多数复化物是由两种以上的阳离子和一种阴离子或络阴离子构成。

②成分可变化的化合物成分不是固定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或以任一比例发生变化。

而这种化合物主要是由类质同像引起的。

类质同像:指在结晶格架中,性质相近的离子可以互相顶替的现象。

类质同像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互相置换的离子电价相等。

二是几种离
子同时置换,置换的离子电价各异,但置换前后的总电价必须相等。

不完全类质同像:有的组分是在一定限度内进行离子置换,称为不完全
类质同像。

(3)含水化合物:一般指含有花0和OHI出0+离子的化合物。

又可分为吸附水和结构水两类。

结构水是参加矿物晶格构造的水,其中一类叫结晶水,另一类就是介于结
晶水和吸附水之间过渡性质的水,这种水就是层间水。

7. 矿物的物理性质
(1)颜色
分为自色、他色和假色。

因矿物本身固有的化学组成中含有某些色素离子而呈现的颜色,称为自色。

与本身的化学成分无关,而是因矿物中所含的杂质成分引起的,称为他色。

有些矿物的颜色是由某些化学的和物理的原因引起的,称为假色。

(2)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称为条痕。

(3)光泽:指矿物表面反射光线时表现的特点。

光泽分为以下几种:
①金属光泽:矿物表面反光极强,如同平滑金属表面所呈现的光泽。

②半金属光泽:较金属光泽稍弱,暗淡而不刺目。

③非金属光泽:是一种不具金属感的光泽。

又可分为:
金刚光泽——光泽闪亮耀眼。

如金刚石、闪锌矿等的光泽。

玻璃光泽——像普通玻璃一样的光泽。

(4)透明度:指矿物允许光线透过的程度。

(5)硬度:指矿物抵抗外力刻画、压入、研磨的程度。

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1 2 3 4 5 6 7 8 9 10
(6)解理: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叫做解理。

沿着一定方向分裂的面叫做解理面。

解理分为最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不完全解理、极不完全解理。

(7)断口:矿物受力破裂后所出现的没有一定方向的不规则断开面叫做断口。

(8)脆性:矿物受力极易破碎,不能弯曲的性质称为脆性。

延展性:矿物受力发生塑性变形,这种性质称为延展性。

(9)弹性:矿物受力变形,作用力失去后又恢复原状的性质,称为弹性。

挠性:矿物受力变形,作用力失去后不能恢复原状的性质,称为挠性。

8. 岩石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9. 岩浆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以硅酸盐熔浆为主体,一部分是挥发组分,主要是水蒸气和其他气态物质。

根据岩浆中SiO2的多少,可以把岩浆分为酸性岩浆(大于65%)、中性岩浆(52%-68%)、基性岩浆(45%-52%)和超基性岩浆(小于45%)。

酸性大的岩浆,黏性大、温度大,不易流动;基性岩浆,黏性小、温度高,容易流动。

10. 岩浆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由于上覆岩层的外压力大于岩浆的内压力,迫使岩浆停留在地壳之中冷凝而结晶。

这种岩浆作用称侵入作用。

岩浆在地下深处冷凝而成的岩石,称为深成岩;在浅出冷凝而成的岩石,称浅成岩。

二者统称侵入岩。

另一种是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这种活动称喷出作用或火山活动。

喷出地表的岩浆在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称喷出岩(又称火山岩)。

11. 根据火山活动情况一般分为:
活火山——现在尚在活动或周期性活动的火山;
休眠火山——有史以来曾经活动,但长期以来处于静止状态的火山;
死火山——史前曾经喷发,但有史以来未活动的火山。

12. 火山结构由火山通道(火山通道是岩浆由地下上升的通道)、火山锥(火山喷出物大部分在火山口周围堆积,一般呈圆锥形,称为火山锥)和火山口(位于火山锥顶部或其旁侧的漏斗型喷口,称为火山口)组成。

「裂隙式喷发:岩浆通过地壳中狭长线状深断裂隙溢出地表, 一般没有爆炸现象,流出的主要为基性玄武岩熔浆,冷凝13•火山喷发类型彳后形成厚度相当稳定、
覆盖面积很大的熔岩被,火山碎屑物较少。

「宁静式喷发型
L中心式喷发彳斯特龙博利式喷发型
I暴烈式喷发型
宁静式喷发型:以基性熔浆(玄武岩)喷发为主,熔浆温度较高,气体较少,不爆炸,因此少有固体喷发物,常常形成底座很大、坡度平缓的盾形火山锥。

斯特龙博利式喷发型:以中、基性岩浆喷发为主,并有一定的爆炸力。

暴烈式喷发型:大都以中、酸性熔浆喷发为主,含气体多,爆炸力强,经常形成大量的火山碎屑,特别是火山灰。

侵入作用
一.深成侵入作用及其岩体产状
1•深成侵入作用:在地下相当深处的岩浆侵入活动,称深成侵入作用。

这种侵入是通过岩浆对围岩的熔化、排挤、俘虏碎块以及变质等方式而逐渐占据空间的。

其结果是形成深成岩体。

深成岩体处于压力大、温度高的条件下,冷凝过程可以上百万年计,故往往形成结晶良好、颗粒粗大的岩体。

岩体一般规模很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