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 课程简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894d8dc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2d.png)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经济与管理学院适用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代码:052018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学分: 3总学时: 48 理论学时: 48 实验(上机)学时:0先修课程:思想品德修养后续课程:毛泽东思想概论二、课程简介(一)课程任务和任务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以政治思潮为主线,以专题形式,阐述了近代百余年中国社会主要的政治思潮以及彼此间的交替、碰撞,及其对中国社会进程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近代大变革时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解除民族忧患、救国救民不断向西方寻求真理,以期国家独立、民族富强所作出的种种尝试与努力。
将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国先进分子选择最终科学社会主义以及这一理论在中国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主题与特征。
2.使学生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政治思潮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3.使学生学会辩证分析、客观评价各阶级、阶层、政治集团的政治主张。
4.使学生充分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及其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领导中国革命最终走向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晚清地主阶级革新派的社会改革思想(总学时:4学时)第一节清王朝的没落与经世致用之学的兴起(学时:2)第二节地主阶级革新派的社会改革思想(学时:2)主要知识点,重点难点:重点:地主阶级革新派的社会改革思想难点:清王朝的没落教学目标和要求:了解清王朝的没落与经世致用之学的兴起掌握地主阶级革新派的社会改革思想教学方法:讲授法作业:地主阶级革新派的社会改革思想有哪些?第二章太平天国的农民革命思想(总学时:4学时)第一节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理论(学时:2)第二节洪仁玕与《资政新篇》(学时:2)主要知识点,重点难点: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理论;洪仁玕与《资政新篇》教学目标和要求:了解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理论;掌握《天朝田亩制度》,掌握洪仁玕与《资政新篇》。
中国近代史纲要简介
![中国近代史纲要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0ffca08c6bec0975f465e2d2.png)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简介
1、课程简介 《中国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代史纲要》 是全国高等学校开设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国家 高等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必修课。本 课程的任务, 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 其内在规律,“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本课程要求学生懂得近现 代中国是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 复兴而英勇奋斗、 艰苦探索的历史; 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 设和改革, 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渐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 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认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 培养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2、教学目的 通过讲授 19 世纪中叶以来的近现代历史,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 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了解近代 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 史任务;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 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 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深刻领会历史和 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 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通过借鉴历 史, 思考和探求中华民族赖以走向近现代化的历史文化的内涵,培植既不骄傲自 大又不妄自菲薄, 既自信又虚心的新民族文化心理特质,使我们减少前进道路上 的曲折,顺利走向富强、民主、文明的明天。
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介绍
![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28685b00bed5b9f3f90f1c77.png)
(二)教学队伍建设
在已经有了高质量的教材和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的情况下,教师就是能否开好课程的决定因素。我校将在初步整合的基础上,继续加强教学队伍的建设,通过组织学习、培训、观摩、考评等提升教师的道德素质、教学水平、研究水平,通过“传、帮、带”培养骨干教师、教学领军人和学术带头人,形成一支年龄、知识、水平等分布合理、结构科学、素质优秀的教研团队。
课程介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按照教育部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方案,于2007年春季学期开始面向全国高校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的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而言,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种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树立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增强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投身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实践中。
二、课程建设的内容
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总体教学质量,使这门课程真正成为对大学生最有帮助、最有吸引力的课程,我们在教学体系规划、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进、考试方式完善、实践教学探索等方面有力地推动了本课程的建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课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8b48f9b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4e.png)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课件一、课程介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一门公共必修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和基本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爱国情怀。
本课程将通过讲述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中国历史和现实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
二、课程大纲1.课程概述2.近代中国的开端: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3.太平天国运动与清朝统治的危机4.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5.甲午战争与中国民族危机6.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7.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8.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9.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10.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革命11.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2.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1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14.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15.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展望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和阐述,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和历史事件。
2.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和认识。
4.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作业与考试:布置适量的作业和组织考试,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果,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四、课程评价本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估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解和认识。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3.小组合作成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和成果,包括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4.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整体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d945fcd6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aa.png)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历史课程,它讲述了中国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进程。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历史背景,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规律和历史意义。
首先,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介绍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情况。
这门课程从鸦片战争开始讲起,介绍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以及中国社会的变化和变革。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和背景。
其次,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讲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这门课程涵盖了从甲午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事件,包括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等。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历史进程。
最后,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强调了中国近代史的历史意义。
这门课程讲述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规律和历史意义,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等。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我们可以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总之,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历史课程,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和历史意义。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近代史,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和历史背景。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f8dd6631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65.png)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摘要:一、前言二、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的意义三、课程内容简介四、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的重要性五、结语正文:【前言】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许多学校都开设了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的意义】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主要介绍从鸦片战争至今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历史人物以及各种社会政治运动。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近现代历史的演变过程,从而提高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课程内容简介】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的内容涵盖了从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的各个方面。
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这一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开始,涉及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重要历史事件。
2.戊戌变法至辛亥革命:这一时期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萌芽阶段,主要历史事件包括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3.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阶段,涉及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
4.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这一时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阶段,主要历史事件包括土地改革、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
【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的重要性】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民族观念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近现代历史的演变过程,从而加深对国家、民族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此外,这门课程还有助于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为现实生活和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
【结语】总之,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是一门具有重要意义的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504bba10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f6.png)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课程简介
2.课程目标
3.课程内容
4.课程教学方式
5.课程评价
正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是一门涉及中国近代史的课程,主要面向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以及希望了解中国近代史的人士。
该课程旨在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理解重要历史事件及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程内容涵盖了从鸦片战争到现代中国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课程将通过讲解重要历史事件,如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以及分析这些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让学生对中国近代史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课程教学方式主要包括课堂讲解、阅读教材和参考书籍、观看历史纪录片等。
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课程评价将通过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期末论文等形式进行。
课程要求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完成作业和论文,以达到课程的学习目标。
第1页共1页。
思政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思政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017141d87c24028915fc3bf.png)
思政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2016--2017学年)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简介《中国近现代史纲》课程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公共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的主干课程,该课程系统介绍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规律和主要经验,解决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即中国的发展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由谁来领导等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知识,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及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为什么和怎么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三、课程目标四、课程重难点五、教学方式与方法六、考核形式及成绩评定七、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八、参考资料1.参考书目(1)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3)李侃等.《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94年第四版.(4)金春明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5)费正清主编.《剑桥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6)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7)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8)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战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2.网络资源(1)人民网,网址:/(2)新华网,网址:/制定者签名:马一审定者签名:王智批准者签名:房慧玲校对者签名:谢潇媛制定日期:2016年9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doc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doc](https://img.taocdn.com/s3/m/6ed7b859650e52ea551898db.png)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全国高等院校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
它通过系统阐述国史和国情,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育,揭示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
本课程在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处于指导地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思考和实践,在思想道德等方面应达到合格或优秀大学生的水平。
三、课程教学目标(精炼概括3-5条目标,本课程教学目标须与授课对象的专业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本课程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掌握近现代中国共产党人和有代表性的志士仁人的进步理念以及人类的普适价值,理解这些基本理念的形成背景以及逻辑推演,了解这些基本理念在当今时代的展现以及缺失。
具有以人类普适价值分析当今社会现象的基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课程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思想理论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合理分析社会发展的基本要件,综合一定的逻辑分析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思维的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
本课程通过对史实、经典和人物的了解、学习的过程,使学生树立崇高优美的情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适应人类最普适的价值观念;通过学习、讨论甚至质疑的过程,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以及深刻敏锐的感悟能力,为未来的事业奠定坚实的科学人文基础和心理基础。
四、课程进度表
六、院(系)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查意见。
中国近代史纲要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纲要 (高等教育出版社)](https://img.taocdn.com/s3/m/8fb90adc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d7.png)
中国近代史纲要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代史纲要是一本介绍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教材,作者为王汝懿。
该教材由五章组成,分别为近代中国的衰落,近代中国的变革,辛亥革命及其后果,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关系,以及中国现代文化的嬗变。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近代中国的衰落。
在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处于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低谷。
清政府腐败,民族分裂,外国侵略,民间起义层出不穷。
此时期的历史是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接触和并入西方体系的开始。
第二章叙述了近代中国的变革。
晚清以来,中国逐渐形成了众多的改革派。
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相继提出各种改革方案,其中以戊戌变法最为卓越。
企图以西方化的方式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但是,由于触及旧有利益,改革不断遭到保守派和帝国主义的反对和干扰,最终以失败告终。
第三章详细介绍了辛亥革命及其后果。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件事,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時期,开启了中华民国时代。
辛亥革命的成功使得中国出现了第一个民主政府,李鸿章、孙中山等人先后担任了中华民国首任总统。
同时,外国列强也参与了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现代化的进程。
第四章主要介绍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关系。
一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中国的主要经济伙伴。
中国政府积极推行经济开放政策,发展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加强治理华商等统战工作,在经济、贸易和科学技术等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
第五章主要介绍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嬗变。
从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中国文化经历了极大的变革。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起点,它使得中国青年发掘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本质,同时新思想、新艺术、新文学、新教育等一系列新理念也逐渐被人们接受和传播。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文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国际交流和文化融合过程中走向了世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简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4a5a961659eef8c75fbfb341.png)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英文名称:《Compendium of Chinese Neoteric & Modern History》
开课单位:人文社科部“纲要”学教研室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学时:36学时
学分:2学分
适用专业:所有四年制或五年制本科
教学目的:理解中国革命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
要历史人物及它们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等的概要的论述。
了解近现
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增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
路的信念;
内容简介: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
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本课主要采取集中理论讲授的教学方法,辅之以讨论式、交互式的教
学形式。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
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部社科司, 1版,2007年。
参考书目:
1、《毛泽东选集》1-4册,人民出版社,1993年。
2、《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胡绳,1991年。
3、《中国近现代史》,中华书局, 2002年。
4、《近现代中国社会》,齐鲁书社, 2002年。
主讲教师:谷松岭副教授付延功助教杨艳助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https://img.taocdn.com/s3/m/c1c491541ed9ad51f11df220.png)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015271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学时:32学分:2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适用对象:本科一年级学生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核形式:考查一、课程简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公共必修课程。
这门课程通过系统讲授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以及致力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增强大学生学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自觉性和政治坚定性。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好地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进程,掌握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增强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其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在教学时,应注意结合近现代史的发展,着力阐明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总结这个时期历史的基本经验,注意加强课程的理论性。
2.在讲述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时,要注意联系社会上流行的有关思潮,联系大学生经常关注或者感到困惑的重大问题,有针对性的说明有关的历史情况,着重从正面讲清道理,起到释疑、解惑、明理的作用。
3.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注意课堂教学与课堂讨论的结合。
五、教学内容知识点一:课程线索和逻辑结构1.教学目的:通过讲述,帮助大学生认识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了解国史、国情,深刻体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怎样选择了改革开放,坚定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73649e7e87101f69f319551.png)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大纲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英文名称: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课程编号:1003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学分:2学时:32一.课程简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开设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
本课程内容要求学生掌握近现代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国正信心百倍地实现中国梦。
本课程采取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两段式考核方式,重在过程性考核,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高历史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二.课程目的通过讲授19世纪中叶以来的近现代历史,了解中国是一部深重苦难史,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四、教学方法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配以多媒体课件,并适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内外教学活动,如观看历史文献影片、课堂案例分析讨论、爱国主义精神演讲等。
五、考核方式与考核标准1.每学期布置两次课外作业,每次作业以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能力为主,一般以两个教学难点的简述题为宜。
2.每学期期末考试。
考试题型分为客观题、主观题两大类。
主观题题型为简述题和论述题,闭卷考试。
3.学生学习成绩评定。
学生成绩构成:平时成绩50分(至善网作业15分;出勤15分;论文10分和课堂互动作业10分);期末考试成绩50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公开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公开课](https://img.taocdn.com/s3/m/d5fbef24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b9.png)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公开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公开课是一门旨在梳理中国历史中近现代时期重要事件和发展趋势的课程。
这门课程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近代中国的封建社会和西方列强的入侵:课程将从晚清时期开始,探讨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西方列强的入侵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涵盖的主题包括鸦片战争、不平等条约、洋务运动等。
2.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课程将介绍辛亥革命的起源、进程和影响,以及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初期的政治动荡。
3. 北洋政府和国共合作:课程将涵盖北洋政府的崛起和发展,以及国共两党在共同抵抗外敌和内战时期的合作。
4. 清朝的灭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课程将介绍辛亥革命后的政治局势和国共内战的过程,最终导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5.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和改革开放:课程将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过程,包括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以及改革开放政策的引入和新时期的经济发展。
这些内容将通过讲座、讨论、案例分析和文献阅读等方式呈现给学生,帮助他们全面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和分析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简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从而使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本课程共有专职教师2人,校内兼职教师3人。
其中教授1人,讲师4人,硕士研究生4人,在读博士1人。
本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打造“德医交融”教学团队。
通过在理论授课中对近现代爱国医学人物事迹的讲述、在自主学习中围绕“德医交融”的主题设置自主学习考核题目、在实践教学中以“德医交融”为主题拍摄微电影等方式,使“德医交融”主题贯穿于教学各环节当中,较好地完成了学校“德医交融”教学改革的要求,形成了本教研室“德医交融”教学的自身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