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社会交换理论详解
(完整word版)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

评论部分社会互换理论是20世纪60年月盛行于美国从而在全世界范围内宽泛流传的一种社会学理论。
因为它对人类行为中的心理要素的重申,也被称为一种行为主义社会意理学理论。
这一理论主张人类的全部行为都遇到某种能够带来奖赏和酬劳的互换活动的支配,所以,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能够归纳为一种互换,人们在社会互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互换关系,而这一理论的主要开辟者就是霍曼斯。
(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个体主义力法论自然就应运而生,霍曼斯便成了开路前锋。
)而霍曼斯互换理论的产生其实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主要根源于三个方面:第一,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马克思的经济思想。
第二,文化人类学家的互换思想。
第三,斯金纳的个体主义心理学思想。
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成功命题。
就个人的所有行动而言的。
人的行动与动物有着相像的地方,他要遵循酬劳原则。
也就是说,频次的有规律性所获取的酬劳和奖赏要低于没有规律所获取的奖赏和酬劳。
第二个是刺激命题。
某一特定的刺激或许一组刺激的出现会给某人的行动带来某种酬劳或奖赏。
那么此刻的刺激与过去的刺激越相像,个体就越有可能进行近似的行动。
第三个是价值命题。
假如某种行动所产生的结果对一个人来说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采纳相同的行动。
自然.霍曼斯所讲的价值不只是指经济价值也包含了社会价值以致伦理道德价值要素在内.第四个是剥夺——知足命题。
一个人在近来越是常常地获取某种酬劳,那么跟着酬劳的增添这人所获取此酬劳的知足感和价值感就会减少。
第五个是攻击——赞成命题。
这个命题包含两层含义;其一,当某人的行动没有获取他希望的酬劳或许他获取了猜想不及的处罚时,他将被激怒并越有可能采纳攻击性行为,而这种行为能够宣泄他的不满情绪,因此对他来说有价值。
其二。
当某人的行动获取了他所希望的酬劳,特别是酬劳比预期的还要大,或许他的错误行动没有遇到预料中的处罚,他都会非常快乐,持续做获取酬劳的行动或许防止错误行为的再度发生。
社会交换理论

汇报人:XX
• 社会交换理论概述 • 社会交换的基本要素 • 社会交换的类型与特点 • 社会交换的过程与机制 • 社会交换的影响与效应 • 社会交换理论的现实意义与应用
01
社会交换理论概述
定义与背景
社会交换理论定义
研究人际关系中的交换现象,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 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
公平原则
情感因素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交换应该是公平的,即 交换双方所得到的报酬应该与他们的投入 相等。
除了物质利益外,情感因素也是社会交换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往往会因为情感 上的联系而愿意进行某些交换。
02
社会交换的基本要素
交换的主体与客体
交换主体
指参与社会交换的个人或组织, 包括资源的提供者和需求者。
能力和资源等。
决策制定
02
基于收集的信息,人们会制定交换决策,选择合适的交换对象契约,人们会注重契约精神,遵守
交换规则。
交换的执行与监督
执行过程
在交换过程中,双方需按照约定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确保交 换的顺利进行。
监督机制
为确保交换的公平和诚信,社会会形成一定的监督机制,如法律 、道德舆论等。
新古典经济学家如马歇尔、瓦尔拉斯等进一步完善了市场交换理论 ,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和一般均衡理论。
社会学发展阶段
社会学家如霍曼斯、布劳等将交换理论引入社会学领域,提出了社 会交换的概念和理论框架。
社会交换理论的核心观点
理性人假设
互惠原则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是理性的,总是在追 求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人们在社会交换中遵循互惠原则,即当某 人给予他人某种好处时,他人也会以某种 方式回报。
社会交换理论 ppt课件

16
交换冲突的六个命题
• 上下级之间的交换关系越是不平衡,与当权者对立概率则 越大
• 个人越是集体地发生与上级的不平街关系,则他们的剥夺 意识越强,与当权者的对立概率越大
• 当与上司发生交换关系时,部属越是能够集体地经历剥夺, 他们就越有可能在意识形态上统一其剥夺感,并且与当权 者对立就越强烈
• 部属的剥夺感越是得到意识形态的统一,他们的团结意识 就越强,对立的概率就越大
ppt课件
7
六个基本命题
• 成功命题 • 刺激命题 • 价值命题 • 剥夺——满足命题 • 攻击——赞同命题 • 理性命题
ppt课件
8
彼得·M·布劳(Peter M. Blau)
主要著作:
《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 《互动:社会交换》 《社会交换中的公平性》
ppt课件
9
• 人类行为成为社会交换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 该行为的最终目标只有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才能达 到;二是该行为必须采取有助于实现这些目的手 段。”
ppt课件
18
蒂博特与凯利的相互依赖说
• 理论基础: —— 内驱力降低、博弈原理
图1 两人混合动力博弈模型
ppt课件
19
蒂博特与凯利的相互依赖说
• 决策:由于满足需要而造成的强化行为
某人采取某一行为的概率是内部刺激(感 情)与外部刺激(环境力量)的函数,这些刺 激都与该行为以及以前采取该行为而得到 的强化事例有关。因此,采取的行为应该 是能取得最大限度结果的。
• 部属间的团结意识越强,他们就越能够把对立理解为种高 尚和正义的事业,并且与当权者对立的概率就越大
• 意识形态团结的意识越强.部属就越可能把对立视为它自
身的结果,并且与当权者对立的概率就越大
第十一章 社会交换理论

第二节 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
乔治· 霍曼斯是社会交换理论的创始 人。1910年他出生在美国东部的波士顿。早 年在哈佛大学读书,学习英国文学,业余 时间曾搞过诗歌创作。
一、 霍曼斯交换理论的基本概念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借用了行为心理学 , 可以作为描述性的术语在交换论中出现。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交换思想
社会学和经济学一样都研究通过相互 行为而实现欲望满足的问题。
(二)人类学中的交换思想
人类学家对初民社会经济行为的研究 也为当代交换理论提供了主题与范畴。
(三)行为心理学和交换理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研究动物和人类行 为的自然科学,它以刺激—反应作为解释 行为的原则。
(一)共享价值观
宏观交换网络不仅包括人际互动,还 包括群体和组织间的交往,不仅包括直接 的、面对面的互动,还包括间接的、时空 间隔较大的交往过程。
(二)制度化
布劳通过制度化概念阐明了宏观交换 关系的结构化过程。他认为,尽管共享价 值观为宏观交换关系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 但要真正使这一关系结构化,即维持一种 稳定的宏观交换关系模式,还需要制度化 过程。
(一)吸引与竞争
社会交换始于“社会吸引”。当行动 者互相发现对方拥有自己所需的社会资源, 而又确信对方愿意提供这种资源时,他们 之间就产生了相互吸引。相互吸引是刺激 人们进行交换的前提条件。
(二)分化
竞争的每一步结果都推动着群体内部 结构的分化:那些拥有相对丰富的社会资 源,或者拥有为其他成员所需的稀有资源 的人在群体中获得了较高的交换地位,他 们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因此能从多数人 那里获得回报。
5、布劳的结构主义交换理论。布劳从社会结 构的原则出发考察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换 过程。其理论目标是既想克服功能主义忽 视研究人的缺陷,又想弥补霍曼斯理论只 局限于小群体范围的不足。布劳理论试图 从人际关系的最小单位推演到较大的研究 单位——社会结构,探讨权力、规范等社 会生活中的复杂结构问题。
社会交换理论PPT课件

第8页/共38页
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 • 乔治·霍曼斯1910年出生于美国波士顿,193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获文
学学士学位,留校任教。曾参加帕雷托学说小组讨论会,并于1934年与 人合著《帕雷托理论介绍》一书,从此步入社会学界。1939~1941年任 大学讲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海军服役。1946年回到哈佛大学, 正式转入社会学系,1953年任社会学系教授,1967~1970年任社会学 系主任。1964年任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霍曼斯学术研究领域很广,包 括历史学、人类学、心理学及科学哲学。霍曼斯在从事社会学研究初期对 功能主义兴趣较大,著有《人类群体》(1950)。后来,研究方向则转向交 换论,著有《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1961)、《返回到人》(1964)、 《社会交换的性质》(1967)。
第1页/共38页
理论来源:古典经济学中的交换理论
• 理性人的微观的人性假定 • 宏观的秩序形成:看不见的手
“看不见的手”这一短语,在《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当中各出现一次。斯密首 先在《道德情操论》当中写到由于富人贪得无厌的欲望,雇佣千百人来为自己劳动, “但是他们还是同穷人一样分享他们所做一切改良的成果。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们对 生活必需品作出几乎同土地在平均分配给全体居民的情况下所能作出的一样的分配,从 而不知不觉地增进了社会利益,并为不断增多的人口提供生活资料”。《国富论》当中, 斯密又说:“他所考虑的不是社会的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但他对自身利益的研究 自然会或者毋宁说必然会引导他选定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在这场合,象在其他许 多场合一样,它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 的。”
外国社会学史笔记 12社会交换理论

第11章社会交换理论第一节社会交换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11.1.1社会背景(一)、对帕森斯的批判。
二战后,功能主义一度占据主导。
50中后期,国内矛盾普遍激化,暴露不平衡,人们强调个性发展,崇尚个人力量。
霍曼斯认为,功能理论只是描述而非解释。
如“内化”等命题,批判功能论抽象空洞,忽视对人的研究,把人简单看作是占据。
(二)、由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导致新的理论的出现。
社会生活中,人们普遍强调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崇尚个人力量,霍曼斯和布劳倡导的强调个人行为的社会交换理论于50后期登上美国社会学舞台。
11.1.2思想根源:在社会学领域中一直存在着两条线索,即源于迪尔凯姆的集体主义线索和韦伯的个体主义线索。
这两条线索的彼此冲突要远远大于其整合,霍曼斯的交换行为主义,从个体理性出发的社会学理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视为对帕森斯的直接批评,交换行为主义是少数几种可以同时适用于宏微观过程的理论方法之一。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功利主义取向交换是人类历史阶段上一切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呈”是每个人都期望从相互交换中得到报酬,正是人类的本性。
同时,人是有理性的,人在行动时,总是精心计算,对市场信息作出全盘估价,对行动的成本和利润加以权衡,尽量选择只付出较小成本就能获得较大利润的行动方案。
(二)人类学中的交换思想20世纪上半叶,在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中,交换被作为一种社会整合的要素受到关注,其成果为社会学的交换理论提供一些基本思想。
1.如弗雷泽用经济动机来解释澳大利亚土著居民中的姑表联姻模式,即土著居民由于没有娶亲的财力,只好用自己的女性亲属作为交换妻子的物品,因而妇女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拥有较多的姐妹或女儿的男人就富有,并给他带来威望和权力。
相反就贫穷。
2.马林诺夫斯基发现“库拉圈”的交换机制,交换以臂环和颈饰为物品,建立并维持友谊的方式,而不是获得经济动机,强调心理需要,这对摆脱功利主义起了重要作用。
社会交换理论

5、攻击—赞同命题
(四)社会交换中的“公平分配”原则
1、标准
2、权力与强制性不公平交换
(五)对霍曼斯交换理论的评价 1、批评功能理论,而交换理论与功能主义之间 仍存在着相同点; 2、交换理论的最大缺点是把人类行为、社会现 象自然化,忽视社会界、文化与人性的质的特点; 3、从交换理论的观点来分析社会,结果是一幅 非常公式化的、理想化的社会生活图景; 4、人并非总是理性的; 5、将一切社会关系统统归结为交换关系的看法, 是十分片面的。
第八章
一、思想渊源
社会交换理论
1、古典经济学 2、人类学 3、行为心理学
二、霍曼斯的演绎交换理论
(一)对功能主义的批评
(二)交换理论的基本概念 行动、互动、情感、刺激、报酬、成本、 投资、利润、剥夺、满足、价值、惩罚、 期望
(三)交换理论的基本命题
1、成功命题
3、价值命题
2、刺激命题
4、剥夺—满足命题 6、理性命题
第十一章 社会交换理论

布劳列举了三种社会交换的条件:
第一、交换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交换伙伴间关系的特点和性质。 第二,社会报酬的性质和提供报酬时付出的成本。 不能在交易中易手的社会报酬和能在交易中易手的报酬; 内在于个体间交往的报酬和外在报酬; 相互提供的报酬和单方面的报酬。 第三,发生交换的社会背景。 角色丛的影响; 群体整个交换中占压倒优势的交换率; 潜在联盟; 权力差异; 社会情境的微妙而重要的影响。
计量单位Biblioteka 货币交换双方的心理满足
2、报酬
报酬是每个参与交换的人力求得到的利益,按照 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报酬作不同的区分: 第一、报酬可不可以在交换中直接易手。 第二、通过报酬获得的满足是对关系本身的满足 还是对关系以外的利益的满足。 第三、报酬是相互的还是单方面的。
3、期望
期望是指人们对社会交换所能带给他们报酬的预先估计, 人们能否从社会交往中获得满足,取决于他们的期望大小 以及实际得到的利益多少之比较。期望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一般期望,指一个人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总利益的 期望。(受流行的价值观、社会标准、先前经验的支配) 第二、特殊期望,指一个人对确定的交往对象的期望。 第三、比较期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得到的利润。
个体按约活动就是体现了群体的道德规范。 个体间的交 换就是按照群体规范进行的,同时也就巩固了这些规则 与规范。
④列维斯特劳斯-对“交换”的功能主义解释
1949年,列维一斯特劳斯在其经典著作《宗族的基本结构》一 书中分析了交表婚姻模式。认为,“重要的是交换关系本身而不 是用来交换的东西”。必须从其对更大社会整合功能的观点来看 待交换 。 同时,列维一斯特劳斯提出了交换对等原则,即任何交换都必 须是得到的与提供的相等,这种对等可以是两个人之间的直接行 为,也可是通过许多人产生的间接行为,只有对等,交换关系才 能继续存在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霍曼斯交换理论的基本概念活动报酬源自价值情感互动
规范
代价
资源
利润
公正性期待
(二)霍曼斯交换理论的基本命题: 1.成功命题: 一个人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的奖赏,他就会重复这一
行动;某一行动获得奖赏愈多,重复活动的频率也随之 增多;获得的奖赏愈快,重复活动的可能性就愈大。
2. 刺激命题: 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性行为。如某人过去
为,而不是解释行为;只研究能观察到的行为,并试 图建立一种刺激-反应的函数关系。
◆“斯金纳箱”---习得律(p,241)--强化研究; ◆语言也是一种行为,因为它服从强化的概率,而且
是可以控制的;
◆交换理论对行为主义研究成果的吸收和借鉴:(p,241)
社会交换论是对功利主义的经济学、功能主义的文 化人类学和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 理学的全面综合,其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 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主 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G.C.霍曼斯、P.M.布 劳和R.埃默森。
这一奖赏对该人(或团体)的价值就愈小。 经济学上的边际递减规律;男孩追求女孩现象等。
Sociologist, born in Boston, Massachusetts, USA. He studied at Cambridge University, UK, and taught at Harvard (1946–1980). An authority on the social behaviour of small groups,
第十一章 社会交换理论
主 要 内 容:
一、社会交换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 二、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 三、布劳的结构交换论 四、艾默森的社会交换网络分析 五、简短的评价
一、社会交换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源源 (一)美国社会学的发展简史 1、二战前属于引进欧洲社会学为主,形成芝加哥学
he posited group behaviour to be the result of individual behaviour, and wrote such books as The Human Group (1950), Sentiments and Activities (1962), and Certainties and Doubts (1987).
1925年写出《馈赠分析》,又名《礼物—古式社会中 交换的形式与理由》,试图用物品交换来解释人类行 为,认为通过研究礼物和礼物交换可以揭示一个“整 体性的社会”。
莫斯的交换理论受到霍斯曼的高度评价,但他的工作 对交换理论的影响却是通过结构主义而间接达到的。
(4)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人类学
二、霍斯曼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
霍曼斯(George Casper Homans ,1910~1989 ) 193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文学专业,后转入社会学的研究。 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哈佛大学从事社会学研究。曾 经担任社会学系主任,1964年当选为美国社会学学会主 席。主要代表作有:《人类群体》(1950)、《社会行 为:它的基本形式》(1961)、《社会交换的性质》 (1967)。其中,《人类群体》被默顿评价甚高,认为 是继齐美尔之后对小群体研究最有贡献的一本书。
派的独领风骚局面。 2、二战后到50年代中后早期是“黄金时代”,结
构功能主义处于主导地位 3、50年代中后期以后,美国社会学进入了“后结
构功能主义”时代,各种理论流派纷纷把矛头对准 结构功能主义,另立山头,为各理论流派争一席之地。
社会交换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
产生于50年代末期的美国。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 功能主义提出的,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自然主义和心 理还原主义的倾向。它强调对人和人的心理动机的研 究,批判那种只从宏观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或抽象 的社会角色上去研究社会的作法;在方法论上倡导个 人是社会学研究的根本原则;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 社会联合是一种相互的交换过程。
在某种情况下的活动得到奖赏或惩罚,而在出现相同的情 况时,他就会重复或不再重复此种活动。
3.价值命题: 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
有可能去重复同样的行动。当然,社会资源的价值在每 个人的心中的评价是不同的。
4.剥夺与满足命题: 某人(或团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愈多,那么,
认为人的头脑中具有某种深层结构;这种结构确定了 人类所创造的文明形式,并用它可以解释氏族中的图 腾崇拜现象。
交换是一种“对等性原则”,具有互惠性质; 交换可分为限制性交换(二人间)和普遍性交换(三
人或更大团体以上)。
3、行为心理学和交换理论 1、什么是行为主义心理学?(p,241) 2、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 研究具有强烈的实证主义色彩;关心的是描述人的行
◆交换理论对古典经济学理论和概念的借鉴:
以经济学的方式解释非经济领域中的社会现象,把经 济学中的利润看做是社会学中的报酬,把亏本看做是 惩罚。
2、人类学中的交换思想
人类学家对初民社会经济行为的研究
(1)弗雷泽用交换思想研究初民社会的亲属模式和婚 姻关系,认为交换过程是人们追求自己最基本的经济 需求的表现。
交换理论是社会学对人的社会地位这一古老问题的新 争论。
美国战后四大理论流派之一。
(二)社会交换理论产生的思想源源 1、古典经济学中的交换思想 亚当·斯密等人认为: (1)互通有无、相互交换的倾向是人们的“自发倾
向”,是由人的永恒不变的本性驱使的; (2)交换是一种永恒合理的社会现象。
(2)马林诺斯基的交换心理学说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中,认为特罗布里恩群岛的居 民有一种被称为“库拉”的特殊赠礼仪式,这种赠礼 (交换)维系了友谊,建立了相互的义务,而建立和 维持这种交换关系的力量并非仅仅是经济需求,还有 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如荣誉、身份等)的思想。
(3)莫斯交换理论中的结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