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十大交响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十大交响曲及其作者介绍
一、海顿
G大调第九十四号交响曲《惊愕》——海顿素有“交响曲之父”之美名,不仅因为他一生作有一百零四首交响曲,更因为他是真正将古典主义美学中对结构美的追求内化到交响曲形式的第一人。古典主义美学讲究对称,重视比例的合理性,强调音乐素材在功能上的“语言化”(人人皆可经接触而理解);而“海顿老爹”(贝多芬称呼海顿为Papa Haydn)硬是将这些音乐知性的一面以洗炼而意趣横生的方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惊愕》交响曲便是一个很棒的例子。
二、莫扎特
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诚然,莫扎特最为人熟知的当属他的歌剧,他也曾多次表白,自己的最爱是歌剧。可是不要忘了,他也写了四十一首的交响曲呢!人们总爱提莫扎特如何如何天才。我这里却想提醒您注意他音乐中深刻的人性描写。在这首交响曲当中,我们会发现,原来天才也可以是善感的。大师偶尔也具备了悲天悯人的胸怀
三、贝多芬
c小调第五号交响曲《命运》——“磴、磴、磴、磴···”四声一出,天地为之色变。音乐史上大概再也找不到比贝多芬第五号交响曲第一乐章“命运主题”更具震撼力和权威性的单一素材了。贝多芬在这首作品中,向世人展现严谨而有机的(organic)“动机创作”,惊人的可能性和令人叹为观止的知性美。而由第三乐章末了接入第四乐章的过程更是希腊哲人塞内加称之为“穿过黑暗,奔向光明”的奋斗精神的最佳脚注。
四、贝多芬
d小调第九号交响曲《欢乐颂》——历来为音乐美学家争论的中心主题之一便是:音乐该不该有意义?它是否必须具备意义?听过贝多芬第九的人,相信都会同意,这个问题已然得到解答。事实摆在眼前:就是有这样的音乐,她能够提升个人乃至群体,使他们谦卑、宽恕。不再孜孜于己利。柏拉图认为音乐应具备伦理上的功能,贝多芬做到了。而且别忘了,此时的贝多芬已是全聋的“残疾人”,却献给全人类如此无私无我、乐观奋进的理想国之音!请向贝多芬脱帽致敬!
五、勃拉姆斯
c小调第一号交响曲——细心的您,或许已经注意到,走笔至此,我是循着传承在走的。一八二四年,贝多芬完成了第九号交响曲,古典主义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颠峰。然而,同样由贝多芬所催生的音乐上的浪漫思潮,亦早已如星火燎原般地席卷欧陆。一八三零年,伯辽兹的《幻想交响曲》首演,正式将“标题音乐”推上台面,时隔“贝九”不过六年时光。接下来的三十年,浪漫美学弥漫欧洲,“贝九”则被视为人类精神文明的极致,是无法被超越的;它取得了一种神圣的地位,成了图腾。
年轻的勃拉姆斯,具备非凡的才华,扎实的对位训练,从小就被古典精神的捍卫者视为贝多芬的接班人,怂恿他写作交响曲的声音令年轻的勃拉姆斯耳根未
曾有过一刻清静。勃拉姆斯的钢琴室中,墙上悬挂着贝多芬的半身像。勃拉姆斯如此承受着压力:你能想象,背后总是传来巨人的足音的压力吗?终于,在他四十三岁那年,他做到了。勃拉姆斯的第一号交响曲诞生。写作这首曲子,都是怀着朝圣般的心情的,过程中更是数度落泪。您能想象倚天剑、屠龙刀是如何成型的吗?粹炼、粹炼、再粹炼,最后再加上铸者自己的鲜血,直至斧凿痕迹尽失,取而代之的,是生命的纯粹光辉。
六、柴可夫斯基
b小调第六号交响曲《悲怆》——如果说,勃拉姆斯第一号交响曲散发的是生命最纯粹的光辉,柴科夫斯基的《悲怆》所揭露的便是死亡最纯粹的质地。此曲完成后仅仅一周,老柴便即撒手人世。其实,对于生命即将结束的惶恐并非此曲主旨。中国人称:“哀莫大于心死”。内心的绝望、孤寂,和落寞才是“悲怆”令听者莫不为之掬泪。如此深沉的恸,却又美得如此凄迷!看样子对于得不到的东西憧憬、渴慕,确然是人类挥之不去的咒诅呢!
七、德沃夏克
e小调第九号交响曲《自新大陆》——许多大艺术家似乎或多或少都有一种自虐倾向。看看贝多芬、布拉姆斯、舒曼、柴科夫斯基、梵高、尼采。或许,经过情感的压抑,工作上的自律,艺术本身的最美质地才会被挤压出来?德沃夏克却不是这么回事。身为屠夫之子,长得又像拳师犬,德沃夏克开朗、乐观、温文、随缘;他喜欢鸽子咕咕叫的声音、喜欢“看火车头移动”,偶尔还会喝个烂醉。
一八九二年,德沃夏克接受了美国纽约国家音乐院的邀请,到新大陆做起了旅行学者。三年下来,乡愁小小,谱成了这首质朴、诚恳、优美兼粗犷的《自新大陆》交响曲。不过不要被标题误导了!原文是"From the New World",而非"The New World"——它并不是描写美国的写景音乐,而是一封来自异乡的浓郁家书!
八、马勒
第二号交响曲《复活》——马勒,唉!该怎么说这个人呢?一个拥有无与伦比的意志力的指挥家,一个卯起劲来写作时六亲不认的痴狂作曲家,一个饱览十九世纪末维也纳的堕落、糜烂和虚矫的旁观者,一个经历许多至亲的人死亡的悲伤的人,一个兼矛盾复杂的难以复加的忧心灵魂。马勒“第二”的威力我可以作证。一九九九年八月的一天,我的一位师兄在萨尔兹堡听了拉图(Simon Rattle)指挥维也纳爱乐演奏这首曲子。据说这一天也是他的艺术良知重生的日子。音乐进行到中乐章时,他被音乐重重地击打、质询;他知道自己努力得不够,投入得不够,丢掉的东西太少,渴望的力道太弱。他说当时深切的感受到平日里老师一再强调的艺术是没得妥协的,而平庸(mediocricy)正是艺术的头号杀手!当时他无法控制地嚎淘大哭了起来,带着痛苦、自责、羞愧。更多的却是被“敲醒”的喜乐和重生的兴奋。末了,隔座的德国老先生紧握着他的手,同样眼眶红肿的说:“我知道!我知道!”事后我的那位师兄对我说:“瞧!音乐无国界,是你、我、他共同的语言。”
九、西贝柳斯
D大调第二号交响曲——北欧人几乎都有一种罕见的优美特质:安静、内在沉稳、理性而开朗。是否和他们所处的严酷自然环境有关系我不知道,但从社会主义可以在北欧诸国行得通甚且繁荣安定,我们多少可以看出,北欧民族个体的私心是比较少的。西贝柳斯做为芬兰音乐的代表,作品永远忠实地呈现他心爱的土地的风貌和他心爱的同胞的内在质地。第二号交响曲是西贝柳斯的作品中除了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之外,比较容易切入的。空旷、冷冽、严峻固然是基本的氛围,偶尔渗透进来的温暖、赤诚、热情,以及终乐章的磅礴,保证令您招架不住!
十、肖斯塔科维奇
d小调第五号交响曲《革命》与其说这首交响曲是一首极权政治底下的抗暴史诗,不如说是一位诚实的艺术家在铺天盖地的谣言中,消耗内在的自由生气所写出来的一部狂人日记。当中,我们尝到了血、喝足了泪听到震耳欲聋的控告和超现实的嘲讽,更感受到锥心的疼痛和几近无助的呐喊,即使如此,稍纵即逝的乐观和希望,却不吝为我们开启一扇可以窥见那奶与蜜质地的窗户。反观我们今日所处的状况,“自由”早已成了天赋人权,许多的事情垂手可得
世界十大交响曲及排名
所谓西方古典音乐史上的十大交响曲,专家们往往各执一说。这也正常,人的趣味不同,各好一口。这里推荐的十大交响曲,标准是:第一,好听;第二,作者在音乐史上地位突出;第三,该曲在音乐史上有重要影响;最后,还得平衡一下各音乐家作品,不能过度集中。
具体入选曲目与排名如下:
第十位: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五交响曲“革命”》
肖斯塔科维奇(1906年9月25日-1975年8月9日),是原苏联和20世纪世界最著名作曲家之一。他的d小调第五交响曲,又名革命交响曲,创作于1937年,同年11月在列宁格勒首演。肖斯塔科维奇本人称这部作品是“一个苏联艺术家对于公正批评的实际的,创造性的回答。”这是由于1932年以来,随着苏联加强整顿国内的体制,艺术受到“社会主义写实”教条路线的指导,结果连早已扬名世界的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亦受到苏联当局的批判。这部作品就是作者在这种情况下所完成的。d小调第五交响曲规模宏大,风格鲜明,具有“贝多芬的精神”,因此此曲也常被比拟为《命运交响曲》,或被评为“新贝多芬风格”的交响曲。虽然此曲的直接理念被认为是“人性的设定”,但是乐曲并不设标题,而以纯音乐构成。
这首乐曲的入选恐怕会有些争议,但考虑到当时的创作背景是在红色恐怖的前苏联斯大林时期,而正是这首交响曲让肖氏从饱受官方舆论抨击的人物变成了苏联音乐界的顶级人物,由此可见这首曲子的重大影响。
第九位:马勒的《第二交响曲“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