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速记表格B讲述
方剂学速记表格

方剂学速记表格2017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先秦时期1、《五十二病方》战国记载52病,药物247种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2、《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二、汉代《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三、魏晋南北朝时期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2、《小品方》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四、唐朝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共载方7500余首2、《外台秘要》王焘五、宋代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六、金元时期1、《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 观点 --①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②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儒门事亲》以汗、吐、下三法攻邪③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论》……辨析补益脾胃之法④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
倡导“相火论”《丹溪心法》主张滋阴降火之法…………七、明代1、《普济方》朱棣载方61739首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方剂学速记表格

【速记】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穷。
独活、人参、生姜、羌活、桔梗、[甘草]、茯苓,薄荷、[枳壳]、前胡、柴胡、川芎
参苏饮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君】紫苏叶
【臣】葛根
【佐】人参、半夏、前胡、茯苓、枳壳、桔梗、木香、陈皮、生姜、大枣
【用法】上杵为散.每服六钱(18g),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人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注意】凡外感风寒及湿热病初起者禁用。因方中药物多为芳香轻宣之品,不宜久煎。
【速记】干妈贵姓。
甘草、麻黄、桂枝、杏仁
桂枝汤
《伤寒论》
【君】桂枝
【臣】白芍
【佐】生姜、大枣
【佐使】炙甘草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用法】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注意】若太阳表邪未入里者,不宜用本方,恐其引邪人里;若里热而见阳明腑实证(大便秘结不通)者,亦不宜用。
【速记】钦差抢劫时,只要姜枣草根。
黄芩、柴胡、羌活、桔梗、石膏,白芷、芍药、羌活、生姜、大枣、甘草、葛根
升麻葛根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君】升麻
【臣】葛根
【佐】芍药
【使】炙甘草
【功用】解肌透疹。
【主治】麻疹初起。疹发不出,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
方剂学速记表格(可编辑修改word版)

【速记】大嫂炒姜汁。
【君】羌活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歌诀】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黄芩地草,
九味羌活汤
《此事难知》
【臣】防风、苍术
【佐】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无汗,头
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
【臣】葛根
【佐】人参、半夏、前胡、茯苓、枳壳、桔梗、木香、陈皮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脘满闷,
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苔白脉
陈皮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速记】目前只办富姐申诉陈根打姜草。
【佐使】炙甘草
弱。
麻黄细辛附子汤
【君】麻黄
【臣】附子、细辛
【功用】助阳解表。
【主治】1.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发热,恶寒甚剧,虽
【歌诀】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代表方, 阳虚外感风寒证,寒重热轻脉沉良。
【注意】若少阴阳虚而见下利清谷、四肢厥逆、
《伤寒论》
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
寐,脉沉微。2.暴哑。突发
脉微欲绝等症,则应遵仲景“先温其里,乃攻
其表”的原则,否则误发其汗,必致亡阳危候。
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3.里热实证之热厥、
痉病或发狂等。
【君】大黄、丹皮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歌诀】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芒硝瓜子襄,
【臣】芒硝、桃仁
【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
肠痈初起腹按痛,尚未成脓服之消。
大黄牡丹汤
《金匮要略》
【佐】冬瓜仁
证。右少腹疼痛拒按,按之其痛如淋,甚则局部肿痞,或右
《方剂学》知识点整理(表格完整版)

苍耳:辛苦微温有小毒,归肺经通鼻窍祛风湿止痛辛夷:辛温归肺胃经,散风寒通鼻窍紫菀:苦甘微温归肺经,化痰止咳杏仁:苦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喘而无汗服之宜石膏大枣与生姜解肌透疹此方良中医儿科学一、胎怯:1、肾精薄弱--益精充髓,补肾助阳--补肾地黄汤。
2、脾肾两虚--健脾益肾,温运脾阳--保元汤整理记忆为:元宝晚节不保,被盗窃了。
不--补肾地黄汤,保/元宝--保元汤。
窃--胎怯二、硬肿症1、阳气虚衰--益气温阳,通经活血--参附汤2、寒凝血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当归四逆汤整理记忆为:硬要去种党参。
硬种--硬肿症,参--参附汤。
党--当归四逆三、胎黄1、湿热郁蒸;清热利湿。
茵陈蒿汤2、寒湿阻滞;温中化湿。
茵陈理中汤3、瘀积发黄;化瘀消积。
血府逐瘀汤整理记忆为:得胎黄的茵茵仍坚持学习。
茵、茵--茵陈蒿汤和茵陈理中汤。
学--血府逐瘀汤。
四、感冒:1、风寒;辛温解表。
荆防败毒散2、风热;辛凉解表。
银翘散3、暑邪;清暑解表。
新加香薷饮。
4、时邪感冒:银翘散和普济消毒饮。
整理记忆为:对新加坡发生抢劫普通老百姓金银珠宝一事感到惊讶。
感到--感冒。
新加坡--新加香薷饮。
惊--荆防败毒散,金银珠宝--银翘散,普通老百姓-普济消毒饮。
五、咳嗽:1、风寒;疏风清散寒:金沸草散。
2、风热;疏风清热。
桑菊饮3、痰热;清肺化痰止咳。
清金化痰汤4、痰湿;燥湿化痰止咳。
三拗汤合二陈汤5、阴虚燥咳;养阴润肺,兼清余热。
沙参麦冬汤6、气虚咳;健脾补肺,益气化痰。
六君子汤整理记忆为:老师讲课讲得嗓子都沙哑了,搞到要吃金嗓子清清喉咙,但学生连3剩2=6都不懂。
讲课--咳嗽,金嗓子--金沸草散,嗓子--桑菊饮,清清--清金化痰汤,沙哑--沙参麦冬汤,3剩2--三拗汤合二陈汤,6--六君子汤。
六、肺炎喘嗽:1、风寒闭肺;辛温宣肺,化痰止咳。
华盖散2、风热闭肺;辛凉宣肺,清热化痰。
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3、毒热闭肺;清热解毒,泻肺开闭。
十二五版方剂学速记表格

【功用】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主治】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舌淡苔白,脉沉迟。
【歌诀】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温肾润肠通大便,肾虚便秘此方用。
【注意】凡热邪伤津及阴虚者忌用。
【速记】智者骑马,从容西归。
四、逐水
十枣汤
《伤寒论》
【君】甘遂
【臣】细辛
【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里实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
【歌诀】金匮大黄附子汤,细辛散寒止痛良,温下治法代表方,寒积里实服之康。
【注意】使用时注意大黄用量一般不超过附子。
【速记】细心大夫。
温脾汤
《备急千金要方》
【君】附子、大黄
【臣】芒硝、干姜
【佐】当归、人参
【用法】水一盅半,煎七八分,热服(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速记】柴房陈药生草。
二、辛凉解表
银翘散
《温病条辨》
【君】银花、连翘
【臣】薄荷、牛蒡子、荆芥穗、淡豆豉
【佐】芦根、桔梗、竹叶
【佐使】生甘草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注意】方中药物多为辛温香燥之品,外感风热及阴虚外感者均忌用,若时疫、湿温、湿热蕴结肠中而成之痢疾切不可用。
【速记】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穷。
参苏饮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君】紫苏叶
【臣】葛根
【佐】人参、半夏、前胡、茯苓、枳壳、桔梗、木香、陈皮
【佐使】炙甘草
【功用】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脘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苔白脉弱。
方剂学速记表格

【注意】凡平素虚弱,或病后不任攻伐者,禁用本方.因本方为泻热逐水峻剂,既要防止利下过度,伤及正气;又要及时攻下,以防留邪为患。能否继续攻下,应视药后快利与否而定。
【注意】凡肠痈溃后以及老人、孕妇、产后或体质过于虚弱者均应慎用或忌用。
【速记】大人忙担冬瓜。
大黄、桃仁、芒硝、丹皮、冬瓜仁
大陷胸汤
《伤寒论》
【君】甘遂
【臣】大黄、芒硝
【功用】泻热逐水。
【主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心下疼痛,拒按,按之硬,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手不可近。伴见短气躁烦,大便秘结,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热,舌红苔黄腻或兼水滑,脉沉紧或沉迟有力。
【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注意】因本方辛散温化之力较强,应以确属水寒相搏于肺者,方宜使用,且视病人体质强弱酌定剂量。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不宜使用。(蠲juan)
【速记】麻子将要甘心下跪。
麻黄、五味子、干姜、白芍(药)、炙甘草、细辛、半夏、桂枝
【速记】[大陷胸汤]谁大笑.
甘遂、大黄、芒硝
二、温下
【君】柴胡、葛根
【臣】黄芩、羌活、白芷、石膏
【佐】芍药、桔梗、大枣、生姜
【使】甘草
【功用】解肌清热。
【主治】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
【用法】水二钟,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槌法加石膏未一钱(3g),煎之热服(现代用法:加生姜3片,大枣2枚,石膏12g,水煎温服)。
《方剂学》速记表格

九味羌活汤
《此事难知》
【君】羌活
【臣】防风、苍术
【佐】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
【使】甘草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歌诀】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黄芩地草,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臣】黄芩、羌活、白芷、石膏
【佐】芍药、桔梗、大枣
【使】甘草
【功用】解肌清热。
【主治】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诀】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芷甘草芍桔枣,羌膏解表清热良。
【注意】若太阳表邪未入里者,不宜用本方,恐其引邪人里;若里热而见阳明腑实证(大便秘结不通)者,亦不宜用。
【功用】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
【歌诀】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注意】风寒咳喘、痰热壅盛者,非本方所宜。
【速记】干妈姓石。
柴葛解肌汤
《伤寒六书》
【君】柴胡、葛根
【注意】本方为泻下峻剂,凡气虚阴亏、燥结不甚者,以及年老、体弱等均应慎用;孕妇禁用;注意中病即止,以免损耗正气。
【速记】小黄识谱。
大黄牡丹汤
《金匮要略》
【君】大黄、丹皮
【臣】芒硝、桃仁
【佐】冬瓜仁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右少腹疼痛拒按,按之其痛如淋,甚则局部肿痞,或右足屈而不伸,伸则痛剧,小便自调,或时时发热,自汗恶寒,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
方剂学速记表格

芒硝、大黄、枳实、厚朴
大黄牡丹汤
《金匮要略》
【君】大黄、丹皮
【臣】芒硝、桃仁
【佐】冬瓜仁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右少腹疼痛拒按,按之其痛如淋,甚则局部肿痞,或右足屈而不伸,伸则痛剧,小便自调,或时时发热,自汗恶寒,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
【用法】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现代用法:水煎服)。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9g),用水一盏半,煎取一中盏,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一日二三次。以病气去,身清凉为度(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注意】若麻疹已透,或疹毒内陷而见气急而粗,喘息抬肩,鼻翼煽动者,则当禁用。
【速记】麻哥要草。
升麻、葛根、芍药、炙甘草
三、扶正解表
败毒散
【速记】扶苏劈草。
香附子、紫苏叶、陈皮、炙甘草
小青龙汤
《伤寒论》
【君】麻黄、桂枝
【臣】细辛、干姜
【佐】白芍、五味子、半夏
【佐使】炙甘草
【功用】解表散寒,湿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注意】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黏腻、酒肉、臭恶等物。
【速记】大嫂炒姜汁。
中医执业医师 方剂速记表格版

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P《伤寒论》
辛凉宣泄,宣肺平喘
外感风寒邪热壅肺证
发热,喘急,苔薄黄,脉数
麻黄、石膏、杏仁、甘草、
麻杏石甘,清肺平喘。
麻杏石甘,清肺平喘。
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宣泄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3.桑菊饮Z《温病条辨》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2.九味羌活汤P《此事难知》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
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
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甘草
防芷芩芎草地苍,细飲九味羌活汤。
防止秦琼草地藏,细飲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手足不温,舌苔白腻,脉弦紧
附子、大黄、细辛
大黄细附。
大黄媳妇。
2.3润下
1.麻子仁丸,脾
肠胃燥热,脾津不足,大便秘结,小便频数
麻子仁、芍药、炙枳实、大黄、厚朴、杏仁
麻子杏黄蜜药朴实。
麻子姓黄蜜要朴实。
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胃热津枯便难解润肠通便功效高
1.解表剂
1.1辛温解表
1.麻黄汤★《伤寒论》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麻黄(君)、甘草、桂枝、杏仁
麻黄杏甘桂。
麻黄心肝贵。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桂枝汤★《伤寒论》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外感风寒表虚证
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
方剂学速记表格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方剂: 是中医在辨证审机, 确立治法的基础上, 按照组方原则, 通过选择合适药物, 酌定适当剂量, 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 最后完毕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 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先秦时期1.《五十二病方》战国记载52病, 药物247种意义: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2、《黄帝内经》大部提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意义: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二、汉代《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意义: 发明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 《伤寒论》重要是六经辨证/《金匮要略》讲杂病三、魏晋南北朝时期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 验便廉)2、《小品方》继《伤寒杂病论》外, 尚有论瘟疫四、唐朝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共载方7500余首2.《外台秘要》王焘五、宋代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六、金元时期1.《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意义: 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 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观点--①刘完素: 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提倡“火热论”《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②张从正: 字子和号戴人, 师从刘完素。
“病由邪生, 邪去正安”《儒门事亲》以汗、吐、下三法攻邪③李杲: 字明之号东垣老人, 后尊称李东垣。
“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脾胃论》……辨析补益脾胃之法④朱震亨: 字彦修号丹溪翁, 后人尊称朱丹溪。
提倡“相火论”《丹溪心法》主张滋阴降火之法…………七、明代1.《普济方》朱棣载方61739首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2、《医方考》吴昆如: 知柏地黄丸八、清代1.《医方集解》汪昂以治法为纲创建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2.《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3.温病学派①叶天士(桂)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创建卫、气、营、血辨证②吴鞠通(瑭)著有《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③薛雪(生白)④王七雄(孟英)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方剂与病证▍方剂与治法一、治法: 辨明证候之后, 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 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方剂学速记表格

【注意】本方为辛温燥烈之剂,故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速记】秦皇尝百草,细心防枪刺穿胸。
黄芩、生地、苍术、甘草,细辛、防风、羌活、白芷、川芎
香苏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君】紫苏叶
【臣】香附子
剂名
组成配伍
功用主治
备注
第一章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
麻黄汤
《伤寒论》
【君】麻黄
【臣】桂枝
【佐】杏仁
【佐使】甘草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现代用法:水煎,先煎厚朴、枳实,后下大黄,芒硝溶服)。
【注意】本方为泻下峻剂,凡气虚阴亏、燥结不甚者,以及年老、体弱等均应慎用;孕妇禁用;注意中病即止,以免损耗正气。
【速记】小黄识谱。
【君】银花、连翘
【臣】薄荷、牛蒡子、荆芥穗、淡豆豉
【佐】芦根、桔梗、竹叶
【佐使】生甘草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用法】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人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方剂学速记表格

剂名组成配伍功用主治备注第一章解表剂一、辛温解表麻黄汤《伤寒论》【君】麻黄【臣】桂枝【佐】杏仁【佐使】甘草【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歌诀】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注意】因其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
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
正如柯琴指出:“此乃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人之将,投之恰当,一战成功。
不当则不戢而召祸。
故用之发表,可一而不可再。
”(《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速记】干妈贵姓。
桂枝汤《伤寒论》【君】桂枝【臣】白芍【佐】生姜、大枣【佐使】炙甘草【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歌诀】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注意】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
服药期间禁食生冷、黏腻、酒肉、臭恶等物。
【速记】大嫂炒姜汁。
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君】羌活【臣】防风、苍术【佐】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使】甘草【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歌诀】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黄芩地草,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注意】本方为辛温燥烈之剂,故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速记】秦皇尝百草,细心防枪刺穿胸。
香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君】紫苏叶【臣】香附子【佐】陈皮【佐使】炙甘草【功用】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
恶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
【歌诀】香苏散内陈皮草,疏散风寒又理气,外感风寒兼气滞,寒热无汗胸脘痞【速记】扶苏劈草。
方剂学速记

【歌诀】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证疗。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注意】本方为泻下峻剂,凡气虚阴亏、燥结不甚者,以及年老、体弱等均应慎用;孕妇禁用;注意中病即止,以免损耗正气。
【速记】小黄识谱。
大黄牡丹汤
《金要略》
【君】大黄、丹皮
【臣】芒硝、桃仁
【佐】冬瓜仁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右少腹疼痛拒按,按之其痛如淋,甚则局部肿痞,或右足屈而不伸,伸则痛剧,小便自调,或时时发热,自汗恶寒,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
【歌诀】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注意】凡外感风寒及湿热病初起者禁用。因方中药物多为芳香轻宣之品,不宜久煎。
【速记】金牛和银猪吃草根更俏。
桑菊饮
《温病条辨》
【君】桑叶、菊花
【臣】薄荷、杏仁、桔梗
【佐】连翘、芦根
【佐使】生甘草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臣】芫花、大戟
【佐】大枣
【功用】攻逐水饮。
【主治】1.悬饮。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胀满,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脉沉弦。2.水肿。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下为重,腹胀喘满,二便不利。
【歌诀】十枣非君非汤剂,甘遂芫花合大戟,攻逐水饮力峻猛,悬饮水肿实证宜。
方剂学速记表格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先秦时期1、《五十二病方》战国记载52病,药物247种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2、《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二、汉代《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金匮要略》讲杂病三、魏晋南北朝时期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2、《小品方》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四、唐朝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共载方7500余首2、《外台秘要》王焘五、宋代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六、金元时期1、《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观点--①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②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儒门事亲》以汗、吐、下三法攻邪③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论》……辨析补益脾胃之法④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
倡导“相火论”《丹溪心法》主张滋阴降火之法…………七、明代1、《普济方》朱棣载方61739首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2、《医方考》吴昆如:知柏地黄丸八、清代1、《医方集解》汪昂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2、《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3、温病学派①叶天士(桂)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②吴鞠通(瑭)著有《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③薛雪(生白)④王七雄(孟英)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方剂与病证▍方剂与治法一、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方剂学速记表格B

【注意】凡外感风寒及湿热病初起者禁用。因方中药物多为芳香轻宣之品,不宜久煎。
【速记】金牛和银猪吃草根更俏。
荆芥穗、牛蒡子、薄荷、银花、竹叶、淡豆豉、生甘草、芦根、桔梗、连翘
桑菊饮
《温病条辨》
【君】桑叶(7.5g)菊花(3g)
【臣】薄荷(2.5g)杏仁(6g)苦桔梗(6g)
【功用】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恶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9g),水一盏,煎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日三服;若作细末,只服二钱(6g),入盐点服(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歌诀】香苏散内陈皮草,疏散风寒又理气,外感风寒兼气滞,寒热无汗胸脘痞
【歌诀】参苏饮内用葛根,枳壳前胡半夏齐,陈皮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速记】目前只办四姐申诉陈根[打]姜嫂。
木香、枳壳、半夏、炙甘草、桔梗、人参、紫苏叶、陈皮、葛根、生姜、大枣
麻黄细辛附子汤
《伤寒论》
【君】麻黄去节,(6g)
【臣】附子炮,去皮,一枚,破八片(9g)细辛(3g)
【功用】助阳解表。
【主治】1.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2.暴哑。突发声音嘶哑,甚至失音不语,或咽喉疼痛,恶寒发热,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注意】因本方辛散温化之力较强,应以确属水寒相搏于肺者,方宜使用,且视病人体质强弱酌定剂量。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不宜使用。(蠲jua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如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蔡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注意】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黏腻、酒肉、臭恶等物。
【歌诀】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速记】大嫂炒姜汁。
大枣、白芍、炙甘草、生姜、桂枝
九味羌活汤
《此事难知》
【君】羌活(9g)
【臣】防风(9g)苍术(9g)
【佐】细辛(3g)川芎(6g)香白芷(6g)生地黄(6g)黄芩(6g)
陈皮、桔梗、荆芥、白前、百部、炒甘草、紫菀
正柴胡饮
《景岳全书》
【君】柴胡(9g)
【臣】防风(3g)
【佐】陈皮(4.5g)芍药(6g)生姜三五片
【使】甘草(3g)
【功用】解表散寒。
【主治】外感风寒轻证。微恶风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舌苔薄白,脉浮。
【用法】水一盅半,煎七八分,热服(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速记】麻子将要甘心下跪。
麻黄、五味子、干姜、白芍(药)、炙甘草、细辛、半夏、桂枝
止嗽散
《医学心悟》
【君】紫菀蒸百部(各lkg),
【臣】桔梗炒白前蒸,(各lkg)
【佐】荆芥陈皮水洗,去白,(500g)
【佐使】甘草炒,(375g)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速记】扶苏劈草。
香附子、紫苏叶、陈皮、炙甘草
小青龙汤
《伤寒论》
【君】麻黄去节,(9g)桂枝去皮,(9g)
【臣】细辛(6g)干姜(6g)
【佐】芍药(9g)五味子(6g)半夏洗,(9g)
【佐使】甘草炙,(6g)
【功用】解表散寒,湿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歌诀】正柴胡饮平散方,防风芍药陈姜草,轻疏风邪解热痛,表寒轻证服之康。
【速记】柴房陈药生草。
柴胡、防风、陈皮、芍药、生姜、甘草
二、辛凉解表
银翘散
《温病条辨》
【君】银花(30g)连翘(30g)
【臣】薄荷( 18g)牛蒡子(18g)芥穗(12g)淡豆豉(15g)
【佐】苦桔梗六钱(18g)竹叶(12g)
【注意】因其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力强,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正如柯琴指出:“此乃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人之将,投之恰当,一战成功。不当则不戢而召祸。故用之发表,可一而不可再。”(《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
【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注意】因本方辛散温化之力较强,应以确属水寒相搏于肺者,方宜使用,且视病人体质强弱酌定剂量。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不宜使用。(蠲juan)
【歌诀】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功用】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恶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9g),水一盏,煎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日三服;若作细末,只服二钱(6g),入盐点服(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歌诀】香苏散内陈皮草,疏散风寒又理气,外感风寒兼气滞,寒热无汗胸脘痞
【用法】上为末。每服三钱(9g),食后、临卧开水调下;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现代用法:共为末,每服6~9g,温开水或姜汤送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注意】阴虚劳嗽或肺热咳嗽者,不宜使用。
【歌诀】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梗荆陈草,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速记】陈庚借钱[去]百草园。
【佐使】生甘草(15g)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用法】上杵为散。每服六钱(18g),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人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歌诀】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黄芩地草,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速记】秦皇尝[百]草,细心防枪刺[穿胸]。
黄芩、生地、苍术、甘草,细辛、防风、羌活、白芷、川芎
香苏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君】紫苏叶( 120g)
【臣】香附子炒香,去毛, ( 120g)
【佐】陈皮不去白,(60g)
【佐使】甘草炙,(30g)
【歌诀】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速记】干妈贵姓。
甘草、麻黄、桂枝、杏仁
桂枝汤
《伤寒论》
【君】桂枝去皮,(9g)
【臣】芍药(9g)
【佐】生姜切’(9g)大枣擘,(3g)
【佐使】甘草炙,(6g)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剂名
组成配伍
功用主治
备注
第一章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
麻黄汤
《伤寒论》
【君】麻黄去节,(9g)
【臣】桂枝去皮,(6g)
【佐】杏仁去皮尖,(6g)
【使】甘草炙,(3g)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使】甘草(6g)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用法】上(口父)咀,水煎服。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注意】本方为辛温燥烈之剂,故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