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光荣: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着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安全体系。深入推进“森林云南”建设,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及陡坡地生态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城乡绿化、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低效林改造、石漠化治理、农村能源建设“八大工程”,力争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0%。加大以滇西北、滇西南为重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加强云南九大高原湖泊和江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确保达标湖泊水质稳定,确保被污染湖泊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实施大江大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确保重要江河流
切实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发
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但与此同时,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气候变暖等问题敲响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警钟。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同志告诫我们,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我们要深刻领会这“两个清醒认识”的重要论述,把环保优先的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落实到每一个工作环节,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重大决策、区域开发、项目建设等方面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度,使各项决策更加有利于环境保护、更加有利于科学发展。
专访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
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为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指出,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维护群众利益,做实群众工作”的“四群工作”。
开展“四群工作”,是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深入开展“四群”教育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工作已在云岭大地全面展开。
近日,中国日报社记者专访了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
中国日报:我们党一贯重视群众工作,请您谈谈对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理解。
秦光荣:当前,云南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黄金期,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尤为重要、尤为紧迫。
这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根本保证,我们必须采取更有力措施,把群众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更富成效,进一步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群众工作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基础。
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干部“四群”教育,对于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继续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团结带领全省各族群众,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云南已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能不能抓住桥头堡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点的跨越发展新路子,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变为现实,关键在发挥各族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和激发全省4600多万各族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形成万众一心谋发展、齐心协力搞建设的强大合力,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打好坚实的群众基础。
云南地处边疆,是多民族、多宗教省份,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事关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做好群众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既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职责和使命,也是维护全省安定团结大好局面、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必然要求。
只有紧紧依靠各族群众,善于从各族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作出决策、制定政策、谋划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充分考虑和照顾到各族群众的利益,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千方百计使各族群众在发展中享受到更多的实惠,最大限度地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才能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守护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守护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作者:李干杰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下半月》 2019年第6期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始终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蓬勃发展。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着力守护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民群众源自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开创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伟大实践70年来,我们党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大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不断深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战略地位不断提升。
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环境保护被提上国家重要议事日程。
20世纪80年代,保护环境被确立为基本国策;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战略被确定为国家战略。
进入新世纪,我国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美丽中国成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驶入快车道。
治理力度持续加大。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持续加大。
20世纪70年代,官厅水库污染治理拉开了我国水污染治理的序幕;20世纪80年代,结合技术改造对工业污染进行综合防治;20世纪90年代,实施“33211”工程,大规模开展重点城市、流域、区域、海域环境综合整治。
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布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全面展开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生态保护稳步推进。
1956年我国建立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78年决定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1981年开启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之后逐步实施保护天然林、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生态保护重大工程,不断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2024年春季国家开放大学《形势与政策》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pptx
D.共商、绿色、廉洁 答案:A 题目:2.开展。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实践路径。 选项: A.绿色发展 B.科技创新 C.务实合作 D.民间交往 答案:C 题目:3.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基础。 选项: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题目:4.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目标。 选项: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形考任务四 题目:1.加快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选项: A.经济强国 B.军事强国 C文化强国 D.人才强国 答案:D 题目:2.作为最活跃、最能动、最具创造力的生产要素,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驱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启动全国碳市场交易,宣 布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加快构建“双碳”政策体系,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和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展现了负责任 大国的担当。但是,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 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无疑是一场硬仗,必须正 确处理“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以产业链思维、生态圈理念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符合 我国实际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答案:A 题目: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前提是契合。 选项: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题目:4.中华文明的守正创新,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世界文明对中华文 化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选项: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形考任务二 题目:1.作为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选项: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作者:耒昔尔东来源:《党的生活·青海》2015年第01期编者的话: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
正像人们总结的那样: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
诚然,生态环境是中国梦的一部分,衣食住行无不与环境有关,是老百姓最基础最现实的考虑,所有人概莫能外。
须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
青海最宝贵的资源、最明显的优势、最亮丽的名片、后发赶超的最大潜力就是生态。
在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上,省委书记骆惠宁强调,要把坚持生态保护第一作为青海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
这是我们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使命所在,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体现,是深化生态领域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本期“昆仑讲堂·面对面”栏目特邀专家、学者。
读者畅谈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及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敬请关注。
主持人:我省既是自然资源大省,也是人文资源的富矿区。
昆仑文化与中原文化、农耕文化与牧业文化、边塞文化与草原文化以及宗教、商业、军事等各种文化也在这里相生相长、交汇融合。
不同信仰、不同民族、多种文化的交融互动,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更凸显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亲切对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境界。
马洪波: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发挥地域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长期以来,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各族人民形成了农耕文化、草原文化和宗教文化等不同类型,共同拥有敬畏自然、珍惜一切生命的生态伦理价值观。
正是在这种与高原环境相协调的生态伦理观作用下,才使青藏高原自然生态环境几千年来未受大的损害,总体上保持了天蓝、地绿、水净的自然风貌。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及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下,这种推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愈发闪烁着“思想的光辉”,无疑是生态保护的重要精神资源,应积极进行挖掘和弘扬,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全民参与生态保护的机制。
大山精神
树立高原情怀,倡导大山精神在中共云南省委第九次全会上,省委书记秦光荣代表八届省委向大会所作的《工作报告》中,向全省干部和群众提出了“树立高原情怀,倡导大山精神”的号召,仍然在全省人民心中激荡。
秦光荣说:在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伟大征程中,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承载着各族人民的殷切期望。
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弘扬优良传统,树立高原情怀,倡导大山精神,坚韧不拔、勇往直前,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
所以通过初步学习,结合当代社会,我们应该注意两点:一、扎实苦干,脚踏实地,敢于创新所谓扎实,就是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要在实际工作中抓住主要矛盾,探求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方法,一抓到底,取得实效。
所谓苦干,就是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高标准、严要求,尽心尽力地开展工作,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和行为,不计较个人得失。
扎实苦干要务实。
务实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作为学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我们要根据国家的政策和法规,联系具体工作部门的实际,认真分析学校及学生的现实情况,实事求是地制定既符合当前实际,又兼顾长远利益的工作措施,并付诸落实。
在工作过程中,还要注意观察和分析新情况,要针对新问题采取新措施,不断校正工作中的偏差和失误,要坚定信念,不怕困难和挫折,咬定青山不放松,才是扎实苦干。
扎实苦干要创新。
扎实工作要有创新精神,有精神才会有想法,有想法才能有做法。
创新可以使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但创新并不是想当然,不是异想天开,而应当从具体工作着手,做好岗位职责内的每一件事,解决好每一个问题,扎扎实实,坚持不懈。
在工作中,我们要根据学校学生规模快速增长、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少数新生行为习惯较差等情况,从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工作内容、技术手段等方面创新,创造性地开展本职工作,才能使工作在新的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二、勇于担当是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体现温家宝总理说过:“事不避难,勇于担当。
”勇于担当,就是要勇于承担并负起责任,勇于担当,源于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发展环保生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发展环保生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张通2013-01-29 14:31:12 来源:《学习时报》2013年01月28日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这是我们党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对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环保生产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发展环保生产力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环保生产力是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健康、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实际能力。
环保生产力在自身发展进程中,其价值取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高度一致,决定着它必然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
发展环保生产力,对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将产生重大影响。
发展环保生产力有利于增加生产力总量、增强可持续发展力、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提升国家软实力。
环保生产力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始终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着力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环保生产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同时促进了发展方式转变,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催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环保生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一是优化区域发展布局。
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的要求,以生态功能区划为基础,通过规划环评、重点行业专项环评和工业园区区域环评,明确主体功能区的发展定位和方向,合理确定发展方式和发展规模,细化环境分类管理。
积极推进政策环评、战略环评,在城市规划、能源资源开发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开发建设等重大决策过程中,优先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充分评估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科学合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强化节能、环保、土地、安全等指标约束,严控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着力构建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的产业空间布局体系。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论述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论述罗宗学云南昆明650091)1.前言进入21 世纪,环境保护问题逐渐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城更美”成为人们的共同心声。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
环境保护就是采取行政、经济、科技、宣传教育和法律等方面的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适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解决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问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新世纪经济研究的主题,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自始至终就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实践证明,我们是能够正确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的,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达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的。
发展经济要注重保护环境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是当今世界发展总趋势。
目前,环境资源已作为一项经济指标。
现阶段中国已经进入社会发展全面高涨的历史时期,探讨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摆在国人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2.生态环境的含义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2.1 生态环境2. 1.1 生态环境含义生态环境概念提出的背景是全球和中国谋求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时代潮流,侧重的是人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环境的生态质量。
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
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是两个在含义上十分相近的概念,但严格说来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
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
仅有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整体,虽然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
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环境仅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包含关系。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和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平衡和处理好发展
2W+时政试题任你刷,精准、面广、新鲜。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必须坚持和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平衡和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不移走()的文明发展道路。
A.经济发展
B.生产发展
C.生活富裕
D.生态良好
参考答案:BCD
【解析】: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必须坚持和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平衡和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来源:365时事政治网。
365时事政治网,让您时政不再丢分。
加入会员,给我们更好服务您的机会,就是给您增加上岸的保障。
学时政,就上1043时事政治网。
高原情怀、大山精神
读《论高原情怀》《论大山精神》有感云南建设学校党委行政支部舒嘉林首先,我们要树立高原情怀,要热爱高原,就必须深化对高原的认识。
我们云南人居住在高原上,认识了高原,就是认识了云南省情。
只有全面的深刻的认识高原,认识他对云南人的养育之恩,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奉献之情,我们才可能热爱他,保护他,与他相生相吸。
我省位于云贵高原西南部的云南高原,高原上的山地顶部多呈宽广平坦地面,或呈和缓起伏地面,有“高山顶上路宽大”的说法。
云南高原是上天赐予云南人民的一块宝藏,是大地恩赐云南人民的美丽家园,资源丰富,生态优美,区位优越。
云南人民祖祖辈辈世袭生存在云南高原上,高原之精华养育了云南人,也培育了云南人率真豪放的性格。
云南人依仗高原,利用高原资源,发展经济社会,创造了无数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推动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这就是美丽的“七彩云南”,生我们、养我们的云南高原,我们可爱的家乡。
其次,要树立高原情怀,就要立足高原,保护高原,构建天人和谐、物我合一的关系,促高原永葆青春与活力。
云南高原山青水碧、天蓝地绿、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是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一块净土和宝地。
曾几何时,在刀耕火种的荒蛮时代,在大炼钢铁的疯狂岁月,在唯GDP至上的发展观念下,高原生态受到过极大的破坏,树木也曾惨遭涂炭,地面搞得千疮百孔,大地在呻吟流血,人民在叹息流泪。
“人类违背自然的行为,使大自然一次次遭受剧烈的创伤,也一次次向人类实施无情的报复”,导致自然灾害连年不断,水土大量流失,干旱极度严重,无数的人只能背井离乡,异地迁居,另寻生存之地。
正如秦光荣书记所说,事实告诉我们,人类需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不论生产力有多么发达,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有多高,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产物,永远不可能超越大自然而独立存在,更不必说是发展。
即使在高度发达的文明之中,自然仍然对于人的存在和发展起着支撑或制约作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
为了人类的将来,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我们应从历史的灾难中吸取教训,不断深入探索自然规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将治理环境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放在重要位置。
景洪农场环境友好型生态胶园建设思考
景洪农场环境友好型生态胶园建设思考作者:罗江英刘公民来源:《南方农业·下旬》2015年第12期摘要近年来,随着景洪市橡胶种植业的发展,景洪市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然而,橡胶种植业的快速发展也给当地带来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从景洪农场环境友好型生态胶园建设背景、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出发进行阐述,并给出相应的建议以引起人们的思考。
关键词景洪农场;友好型生态胶园;思考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36--021 景洪农场环境友好型生态胶园建设背景2013年8月8日,原云南省委秦光荣书记在西双版纳调研“生态环境保护及生态经济发展”期间,提出了“建设环境友好胶园,发挥橡胶产业正能量”的指示,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在深入实施“生态立州”战略的基础上,制定了《西双版纳州环境友好型胶园建设规划》(2013-2020年)。
景洪市2014年环境友好型生态胶园建设目标是3 419.67 hm2,其中胶园更新271 hm2,分别布局在景洪农场管委会、东风农场管委会、曼沙农场管委会(已由州发展生物产业办组织相关单位验收合格);改造完善和规范提升3 142.67 hm2[1]。
2 景洪农场环境友好型生态胶园建设的优势2.1 区域优势景洪农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介于北纬21°48′~22°00′,东经100°41′~100°48′,属北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有丰富的热量和光照,终年长夏无冬,四季温差小,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静风少寒。
年平均气温>21.3 ℃,最冷月平均气温>15.3 ℃,年日照1 820.1~2 179.1 h,年降水量1 196.9~1 446.1 mm[2]。
土地肥沃,土层深厚,山地丘陵土壤多为红壤。
其独特的自然条件适宜热带经济作物、药用植物及珍贵树种的栽培。
2.2 区位优势景洪农场是以橡胶种植为主的农业企业,拥有橡胶面积0.72万hm2,预计2014-2029年平均每年以266.67 hm2的规模进行老胶园更新,而橡胶种植区就坐落在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景洪坝区西南部,与嘎洒镇相接攘,如今嘎洒镇为旅游开发小镇,本场已有部分植胶区列入了旅游开发内。
云南省国家公园与社区旅游利益分配制度必要性研究
云南省国家公园与社区旅游利益分配制度必要性研究摘要:随着全球国家公园运动的兴起,云南省建设国家公园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但是,在建设的同时面临着与社区旅游利益分配的矛盾,通过分析云南省国家公园与社区旅游利益二者关系,对比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认为在云南省实施国家公园与社区旅游利益分配制度研究,有很强的必要性,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构建适合云南省国家公园社区旅游利益的分配机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构建适合云南省国家公园社区旅游利益的分配机制,从而为云南省自然遗产保护、社区居民脱贫,旅游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云南省;国家公园;社区旅游利益;必要性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4-0163-022007年3月云南省省长秦光荣在云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积极推进普达措国家公园建设,继续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探索建立“国家公园”等新型生态保护和社区发展模式。
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的概念起源于美国,1872年美国政府通过《黄石立法》(yellowstone act),在怀俄明州和蒙大拿州的黄石河源地区建立黄石国家公园,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公园。
此后的一百多年的时间内,国家公园逐渐成为世界各地广泛采用的一种有效的保护体制和发展模式,它让国民在较小的区域内欣赏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以及进行保护的同时,也使得社区居民获得了发展。
一、研究缘起为了探索国家公园这一资源环境保护和社区发展的模式,1998年6月24日,云南省人民政府与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在昆明签署了《滇西北大河流域国家公园项目规划建设合作备忘录》,标志云南省国家公园建设项目正式开始运作;2001—2002年,由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滇西北国家公园和保护区体系管理办法》,作为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发展的总法。
秦光荣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
口杨 劫
点 ,切 实做 到 “ 零 物 种 灭 绝 ” ,让 西 双 版 纳生 物 物 种 资 源 为 云 南 经 济 社 会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为 保 障 国 家 和 世 界 的 生 态 安全 作 出贡 献 ;要 充 分
发 挥 西 双版 纳 发 展 林 业 经 济 的 良好
民的 经济 收 入 ,使 农 民 更加 珍 惜 林 地 ,更 加 精 心 经 营 林 地 , 使 农 民 不 砍 树 也 致 富 , 促 进 生 态 建 设 与 经 济
发展生态经济进行调研 。
杨
峥 /摄
发 展 实 现 双 赢 , 实 现 绿 色 增 长 ;要
8月 7 日至 8 日 , 云 南 省 委 书 记 秦 光 荣 深 入 西 双 版 纳 傣 族 自治 州 进 行 专 题 调 研 时 强 调 , 进 一
按照突出 “ 观 赏 性 、科 普 性 、生 态 性 、可 持 续 性 ” 的 原 则 ,做 到 合 理 开 发 、 统 筹 规 划 、 创 建 品 牌 、 强化 配 套 ,大 力 发 展 森 林 生 态 旅 游 业 ,做 到 在 不 消 耗 森 林 资 源 的 情 况 下 ,获 取 远 高 于 生 产 木 材 的 经 济 效 益 ,实 现 保 护 森 林 资 源 与 帮 助 农 民 致 富 的
创 新 思 维 ,完 善 生 态 补 偿 等 有 关 政 策 ,探 索 森 林
生 态 效益 补 偿 的 长 效 机 制 , 进 一 步 明确 补 偿 主 体 、 受 益 主 体 、 补 偿 程 序 、监 管 措 施 ,确 定 相 关 利 益 主体 间 的 权 利 义 务 ,形 成 奖 优 罚 劣 的 生 态 补 偿 机
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
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筹谋开放大局提倡高原情怀《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李自良8月26日一大早,平日里安静的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大楼一时热闹起来,掌声不时响起。
履职6年省长的秦光荣走出他在16楼的办公室,逐层看望省政府办公厅工作人员,“我要换个地方办公了,谢谢大家多年来对我的关心支持。
”和工作人员握手惜别之际,他动情地说,“多年来你们忠于职守为政府工作尽责,也给了我很大的支持”,“我虽然换了一个地方办公,但我会记住与同志们朝夕相处的岁月,也特别珍惜与大家结下的深厚情谊。
”这是此前一天中央决定宣布后秦光荣的第一个公开活动。
8月25日,中共中央宣布了云南省委主要领导同志职务调整的决定:秦光荣任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不再担任云南省委书记。
受中央委派宣布决定的中组部副部长王秦丰说,“秦光荣同志领导经验丰富,熟悉党务和经济工作,在云南工作十余年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为推进云南又好又快发展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据本刊记者观察和了解,云南省干部群众普遍认为,随着秦光荣由省长转任省委书记和省委副书记李纪恒接任省长,云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已经实现了顺利交接,“可望使云南平稳发展和更好更快发展”。
在履职省委书记一个月来,秦光荣已经主持召开了两次省委常委会。
一次常委会的主题是研究部署近期重点工作,传达学习中央领导同志对秦光荣的任前谈话精神和进一步做好云南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部署了即将召开的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各项筹备工作,包括党代会报告的起草、党代表的选举、省委班子的推荐考察及会务准备;另一次常委会的主题是审议关于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城镇居民的意见,要求积极、稳妥、有保障地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在城镇落户,并同等享受各种福利待遇,今后十年云南新增转户1000万人,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实现城乡一体。
一个月来,秦光荣的两次重要活动引人关注。
一是履职省委书记第三天,他率队深入滇中滇东罕见的重旱地区查看旱情,召开抗旱救灾专题会议,要求按照中央领导指示突出“保民生、夺丰收”两大主题全面部署了抗旱救灾,确保人畜饮水,力争全年粮食继续保持增产,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并提前应对今冬明春可能发生的更大旱灾;二是在滇西中心城市大理调研并主持召开了主题为“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的会议,决定用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引导城市化、工业化用地尽量用荒山荒坡,切实保护住全省宝贵的良田好地。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感想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感想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感想经过改革开放多年持续快速发展,我国逐渐出现了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问题,若不及时加以制止,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必将受到制约。
报告首次提出五位一体总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进行部署,体现了我党的生谋远虑、高瞻远瞩,也为我党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实施的长远大计,我们要重视之,并把这一思想体现于政策制定中,贯彻在实际行动下。
结合我局实际,体会如下:一是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在社会公众层面,在全区大力倡导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在决策管理层面,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在项目审批建设中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
从建设生态文明全局着眼,将保税区打造成适合商建、适合人居的生态文明品质之区。
二是鼓励发展绿色环保产业。
建设生态文明,既要保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又要毫不放松节能减排。
以绿色、环保、低能耗为发展主流,坚定不移走生态型、环保型发展路子。
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投资进一步向社会公共服务事业、新兴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转移。
努力运用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设备,改善过度依赖资源环境的现状,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三是优化生态环境。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我们就没有未来。
首先要改变以往先发展后治理的观念,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逐步推进河道污染,水土流失等相关问题的综合治理工作;同时努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四要健全生态文明制度。
人少靠道德,人多靠制度。
根据党的报告要求,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体现生态文明要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在政府工作中,以考核体系为指引,逐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在民生工作方面,继续实施政府节能补贴工程,大力发挥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的引导作用;在企业管理中,加大监管力度,有效遏制浪费资源现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保护赔偿制度,并严格执行,对于破坏环境的单位或行为人严惩不怠。
在新起点上有新作为——省政协十届四次会议走笔
这次 会议 , 是在 我省 圆满完成 了 “ 十一 五 ” 规划 的 目标任
务 , 学制定 “ 科 十二五 ” 规划 , 实现经济社 会发展 历 史J 越的 陛跨
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在为 期6 的时 间里 ,0 多 名省 政协 委 员 齐聚 一 堂 , 天 60 围
人 民代表 大会 常 务委 员会 监督 条例 》 的决 定 。
省委 书记 、省人 大 常委 会 主任 白恩 培 在 闭幕 大会 上 作
的根本 利益 作 为一 切 丁作 的 Ⅲ发 点 和落 脚点 ,充 分 调动 全 省 各 族 群众 的 积极 性 、 动性 和 创造 性 . 抓 机遇 , 解 难 主 抢 肢
题 。 省政协 提案 委副 主任聂 华介绍 , 次会 议收到 的提 案 据 这
始终充满着团结 民主、 求真务实气氛 , 圆满完成了各项
议 程 的省政协 十届 四次 会议 , 1 2 于 月 4日上午在 昆 明胜利 闭
内容丰 富 , 涉及 面广 。 员们从 事关 云南 发展 大局和人 民群 委
绕“ 十二 五 ” 间云 南经 济社 会 发展 大 计 , 期 为进 一 步 做 好 政 协 各项 工作 , 极建 青 献策 , 分履 行 职能 。 积 充
切 实提 高政协工作水平
政 协 云南 省第 十 届委员 会 主席 王学 仁 代 表政 协 云南 省 第十 届委 员 会常 务委 员会作 l 作报 告 。 丁
的实效 ; 学 习创新 , 坚持 切实 提高 政 1 作水 平
省 政协 十届 j次会 议 以来 , 共 案交 办提 案 7 6'。省 2 {: 1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 判断题 (8 分)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 )判断题 (8 分)题目: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环境不仅仅是为了生态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更重要的是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环境的恶化会直接影响到农业、工业和其他生产活动,从而减缓经济发展的步伐。
空气污染会导致作物减产、工人生病,水污染会影响农田灌溉和工业生产用水。
保护环境是保障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2. 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改善环境不仅仅是为了美化城乡环境,更重要的是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清洁的环境、充足的自然资源是生产良好产品和提高生产效率的必要条件。
清洁的水源可以保证工业生产的稳定、高效进行,优美的自然环境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改善环境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保障。
3.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个人认为,保护环境和发展生产力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只有在保护好环境的同时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也只有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才能持续地改善环境。
需要在政府、企业和个人层面上共同努力,制定出更为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培养社会大众的环保意识,共同为保护环境、发展生产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可以明确地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一重要观念。
只有深刻理解并付诸实践,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环境保护和生产力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撰写本文时,我深刻体会到保护环境与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并希望通过本文的共享,能够引起更多人对这一话题的关注和重视。
希望我们共同努力,为美丽的地球,为可持续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以上即是我对这一主题的文章撰写,请您过目。
保护环境与发展生产力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我深信,只有在保护好环境的同时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也只有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才能持续地改善环境。
在这个问题上,政府、企业和个人都有着重要的责任和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
这些重要论述饱含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和发展理念,为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我们应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这些重要论述,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突出抓好蓝天、碧水、青山、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努力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牢固树立“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的理念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这揭示了一个朴素而又深刻的道理——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
人们对生产力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
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过去我们突出强调人类的“能力”,但实际上生产力也离不开“自然”,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
因此,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概念不仅包括人的劳动和创造力,还包括作为人类生存依托和劳动对象的自然界。
特别是随着人类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生态环境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无不与生产力有关,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生产力。
牢固树立“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的理念,就是要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马克思曾说过:“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
我们只有更加重视生态环境这一生产力的要素,更加尊重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保护和利用好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之间不是主仆关系、对抗关系,而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
我们要克服把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传统思维,下大决心、花大气力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方式、能源结构、生活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进一步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走绿色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
近年来,云南省良好的生态环境有效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和经济社会发展,许多产业就是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起来的,比如生物产业、旅游业的发展都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
目前,云南省与生态环境相关的绿色产业增加值已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5以上。
我们要牢固树立“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的理念,大力改善生态环境,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
切实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
但与此同时,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气候变暖等问题敲响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警钟。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习近平同志告诫我们,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
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我们要深刻领会这“两个清醒认识”的重要论述,把环保优先的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落实到每一个工作环节,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重大决策、区域开发、项目建设等方面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度,使各项决策更加有利于环境保护、更加有利于科学发展。
坚持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既要算经济社会效益账,也要算生态效益账,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使有限的环境、资源得到永续利用。
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使经济社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损害降到最低程度,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多赢。
应坚持“既不欠新账、又要多还旧账”,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建设布局、优化人居环境,实现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一起抓、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起考核、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一起发展
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习近平同志强调,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
这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从我们目前的发展情况看,生态问题不能用停止发展的办法解决,保护优先不是反对发展,其核心是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可持续发展。
事实证明,我们可以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与推动产业发展、群众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起来。
近年来,云南省发挥“山”的优势,做好“林”的文章,着力培育带动力强、影响面广的木本油料产业,不仅绿了荒山,还为广大山区农民增收致富找到了一条新路子。
坚持宁可牺牲一点发展速度也要守护好生态环境。
习近平同志指出,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西方发达国家曾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道路,我国一些地方在发展中也付出了很大的生态环境代价。
习近平同志强调,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增加考核权重,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我们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宁可牺牲一点发展速度,也要保住良好的生态环境,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型发展路子。
努力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云南省最宝贵的资源、最明显的优势、最亮丽的名片,也是云南后发赶超的最大潜力。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
我们应
进一步增强使命意识,以对国家、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彩云之南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人与自然更和谐,为人类保护和建设好一个珍贵的绿色宝库,奋力书写无愧于历史的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着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支撑体系。
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要求,细化主体功能区定位和发展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
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打造现代庄园农业,调快调特第一产业;加速新型工业化,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调快调强第二产业;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加快发展物流、金融、信息咨询、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调快调优第三产业;加快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创建一批循环经济企业和生态园区;制定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和审核技术指南,形成技术支撑体系。
着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安全体系。
深入推进“森林云南”建设,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及陡坡地生态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城乡绿化、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低效林改造、石漠化治理、农村能源建设“八大工程”,力争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0%。
加大以滇西北、滇西南为重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
加强云南九大高原湖泊和江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确保达标湖泊水质稳定,确保被污染湖泊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实施大江大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确保重要江河流域监测断面达到三类以上水质标准。
推进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把生态理念融入城镇建设,加快推进中小城市污水、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
着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道德体系。
建设生态文明,除了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还要依靠文化道德的力量。
应深入开展保护生态、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入手,宣扬亲近自然的生活理念,提倡勤俭节约、保护环境的社会风尚,建立生态文明的道德规范。
推广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模式,实行环境标志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提倡绿色出行。
完善绿色消费激励政策,完善绿色消费体系,以绿色消费带动绿色生产。
着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保障体系。
习近平同志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应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评价体系,把资源能源节约指数、生态环境治理指数等纳入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考核内容,落实责任,严格奖惩。
严格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将规划环评列为项目环评的前置条件,依法对各类专项规划、重大决策和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
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杜绝国土资源恶性开发和破坏环境的事件发生。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加快资源型产品价格改革,形成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体系。
探索建立环
保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健全环境民事责任,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业、公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