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恶性间质瘤影像诊断 PPT课件
合集下载
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讲义ppt课件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诊 断
精品课件
一、腹膜后间隙的解剖、划分及CT表现
腹膜后间隙是指壁腹膜与腹横筋膜 之间的间隙及其解剖结构的总称,上达膈下, 下至盆腔入口,两侧向外接连腹膜外脂肪。 除疏松结缔组织、脂肪以及淋巴、神经组织 外,还包含很多重要的器官和结构(肾和肾 上腺以及输尿管,胰和12指肠 等)。
或淋巴结转移以及腹膜后原发性肿瘤明确区分。
但腹膜后纤维化一般均不累及大血管后方,因而
不使大血管向前移位。CT平扫时与肌肉组织密度
相当,可以不均匀;增强扫描,可以明显强化或
不强化。
精品课件
腹膜后纤维化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肾周间隙内器官的病变导致肾筋膜增厚, 并侵犯肾周脂肪囊。
精品课件
(3)肾旁后间隙:位于肾后筋膜与腹横筋膜之 间,内仅含脂肪组织,内侧止于肾后筋膜与腰 大肌、腰方肌筋膜融合处,外侧与腹侧壁的腹 膜外脂肪层相连,下方在髂嵴水平是开放的。 上方、肾旁后脂肪层向上伸延至隔下腹膜外脂 肪层。此间隙因为不含重叠的器官,因此,病 变很少来源于此处。
肾旁前间隙内的任何结构的病变 都可能引起肾前筋膜和侧锥筋膜的增厚, 最常见的病因来源于胰腺、结肠、十二指 肠或阑尾。而肾脏很少是肾旁前间隙病变 的原因。
精品课件
(2)肾周间隙:位于肾前筋膜与肾后筋膜之间,内 含肾上腺、肾脏、肾脏血管、肾盂及周围的脂肪囊。 肾筋膜上方与膈筋膜相融合,外侧与侧锥筋膜相融, 下方肾筋膜前后两层与髂筋膜及输尿管周围的结缔 组织疏松融合或相连,因此,此间隙下部与髂窝相 通,内侧肾前筋膜融会于肠系膜根部围绕大血管的 致密结缔组织中,肾后筋膜则与腰大肌和腰方肌筋 膜融合。
⑦儿童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多为神经源性肿瘤,如神经母细胞 瘤,可发生钙化,其次为畸胎瘤。
精品课件
一、腹膜后间隙的解剖、划分及CT表现
腹膜后间隙是指壁腹膜与腹横筋膜 之间的间隙及其解剖结构的总称,上达膈下, 下至盆腔入口,两侧向外接连腹膜外脂肪。 除疏松结缔组织、脂肪以及淋巴、神经组织 外,还包含很多重要的器官和结构(肾和肾 上腺以及输尿管,胰和12指肠 等)。
或淋巴结转移以及腹膜后原发性肿瘤明确区分。
但腹膜后纤维化一般均不累及大血管后方,因而
不使大血管向前移位。CT平扫时与肌肉组织密度
相当,可以不均匀;增强扫描,可以明显强化或
不强化。
精品课件
腹膜后纤维化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肾周间隙内器官的病变导致肾筋膜增厚, 并侵犯肾周脂肪囊。
精品课件
(3)肾旁后间隙:位于肾后筋膜与腹横筋膜之 间,内仅含脂肪组织,内侧止于肾后筋膜与腰 大肌、腰方肌筋膜融合处,外侧与腹侧壁的腹 膜外脂肪层相连,下方在髂嵴水平是开放的。 上方、肾旁后脂肪层向上伸延至隔下腹膜外脂 肪层。此间隙因为不含重叠的器官,因此,病 变很少来源于此处。
肾旁前间隙内的任何结构的病变 都可能引起肾前筋膜和侧锥筋膜的增厚, 最常见的病因来源于胰腺、结肠、十二指 肠或阑尾。而肾脏很少是肾旁前间隙病变 的原因。
精品课件
(2)肾周间隙:位于肾前筋膜与肾后筋膜之间,内 含肾上腺、肾脏、肾脏血管、肾盂及周围的脂肪囊。 肾筋膜上方与膈筋膜相融合,外侧与侧锥筋膜相融, 下方肾筋膜前后两层与髂筋膜及输尿管周围的结缔 组织疏松融合或相连,因此,此间隙下部与髂窝相 通,内侧肾前筋膜融会于肠系膜根部围绕大血管的 致密结缔组织中,肾后筋膜则与腰大肌和腰方肌筋 膜融合。
⑦儿童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多为神经源性肿瘤,如神经母细胞 瘤,可发生钙化,其次为畸胎瘤。
腹膜后肿瘤PPT参考课件

6
肾上腺
.
7
来自胚胎生殖泌尿残留组织 来自间叶组织 来自神经组织 来源不明的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
8
畸胎瘤
绒毛膜上皮瘤 内胚窦瘤 浆液性囊肿和黏液性囊性瘤 子宫内膜瘤及Mullehan管囊肿 脊索瘤
.
9
多见
少见
脂肪肉瘤 平滑肌肉瘤 纤维肉瘤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间皮肉瘤 血管肉瘤 恶性神经鞘瘤
④B超这一非侵入性的诊断方法还可用于腹膜后肿瘤 患者术后的长期随访。
.
30
.
31
.
32
CT:是腹膜后肿瘤术前最有用的影像学检查。它用于 发现腹膜后肿瘤、判定肿瘤特征、分析肿瘤来源, 显示肿瘤侵犯周围器官的程度,周围器官、血管的 移位情况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情况,具有较强可靠 性。
MRI:可提供比CT更多的信息,不用造影剂术前即可 判断腹膜后肿块的血管特征及血管受累程度。
最常误诊的腹膜后器官肿瘤是肾上腺、肾、胰腺的 肿瘤
.
41
CT增强显示一个与胰腺的接触面具有鸟嘴征的巨大的囊性肿块(箭头)。证 实为:胰腺黏液样囊腺癌。
.
33
腹膜后肿瘤:左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
34
肠系膜下静脉向前移位。CT增强显示胰腺后方一个边界清楚的强化肿块,但 未压迫临近器官; CT显示肠系膜下静脉向前移位(箭头),肿块位于腹膜 后间隙。证实为:腹膜后毛细血管瘤
.
35
CT增强显示胰腺后方一个边界清楚的强化肿块,但未压迫临近器官; CT显 示肠系膜下静脉向前移位(箭头),肿块位于腹膜后间隙。证实为:腹膜后 毛细血管瘤
.
36
腹主动脉向前移位,轴位T2WI MRI显示腹主动脉周围一个均匀低信号肿块。 证实为: 腹膜后淋巴瘤。
腹膜后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ppt课件

PPT学习交流
14
脂肪肉瘤
• 肿瘤巨大,边界清晰, • CT和MR表现根据组织学亚型的不同而变化; • 密度不均匀,内含软组织密度影,不规则条纹状影及脂肪密度影,脂
肪密度(-20~-40Hu)较正常脂肪密度(-80~-120Hu)高; • 增强扫描软组织部分可明显强化; • 分化差者影像学表现为质地不均的、非脂肪性的软组织肿块,不容易
PPT学习交流
20
平滑肌肉瘤(leiomysarcoma)
• 原发性后腹膜肿瘤中第二位 • 好见于中年和老年人 • 病理由细长或轻度肥胖细胞组成;有时呈束状生长,排列
类似纤维肉瘤。多形性平滑肌肉瘤,形态与恶性纤维组织 细胞瘤相似。 • 肿瘤巨大,直径≥5CM,圆形或结节状,假包膜,边界清 • 易出血、坏死和囊变。
PPT学习交流
21
平滑肌肉瘤
• 巨大肿块,病变中央多见不规则广泛坏死,厚壁 囊性肿块;
• 富血供肿瘤;增强环形强化; • 较小平滑肌肉瘤均匀肌肉密度。 • 肝脏转移:典型牛眼征象; • 钙化少见;
PPT学习交流
22
平滑肌肉瘤
• 特点: 巨大肿块 广泛坏死 环形强化 肝内转移典型牛眼征象
PPT学习交流
腹膜后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
PPT学习交流
1
主要内容
定义与一般情况 ; 分类; 各种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诊断:
定位; 定性; 小结;
PPT学习交流
2
定义
腹膜后间隙:上至膈,下达骨盆入口处的腹膜后潜在腔 隙;
腹膜后间隙病变:非腹膜后器官的病变:肿瘤性; 非肿瘤性;
不包括来自腹膜后固有器官的病变:胰腺、肾、肾上腺 的肿瘤;
PPT学习交流
13
脂肪肉瘤
腹膜后肿瘤影像PPT课件

T1WI
T1WI
T2WI
T1WI+C
T1WI+C
神经母细胞瘤。女性,2001第-73页-/共2172出5页生。扫描日期2001-7-18(4个月)
神经母细胞瘤。女性,2001第-8页3-/共2172出5页生。扫描日期2003-4-30(2岁)
一、神经母细胞瘤
影像表现
CT平扫 形态:大而不规则的肾外肿块,常呈分叶状,肿 瘤没有包膜,边界不锐利 钙化:90%颗粒、细点、环状、不定形
临床资料平扫ct表现年龄临床表现形态界限钙化细胞瘤80肿块少数伴血尿球形与肾分界清楚突破肾边缘时界限不规则15以下神经母细胞瘤905岁以下vma升高不规则分叶状90颗粒细点环状不定形腺癌大多10岁以下性早熟女性化cushing等圆形椭圆形清楚710细的局部沉积广泛分布线条状细胞瘤不限阵发性高血压心动过速排尿晕厥圆形椭圆形清楚15增强ct扫描表现强化形态跨中线扩展淋巴结扩展肾影变化细胞瘤出血坏死区有囊肿形成膨胀性生长推移大血管肿瘤与脊柱间间隙有软组织多见20区域性以肾门为主肾影缺损伴肾轴线增神经母细胞瘤出血坏死致密度不均沿脊柱前缘生长包绕大血管一般无90区域性肿大淋巴结与瘤体不易区分伴远处淋巴结如颈部常有膈脚侵犯肾侵犯致肾局限性缺损肾轴线不变腺癌不均匀强化中央坏死腔呈星形周边薄层包膜强化偶见区域性一般不侵犯明显强化之厚壁囊状改变内腔不规则少见一般无区域性一般不侵犯肾母细胞瘤
概述
腹膜后肿瘤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 狭义的腹膜后肿瘤是指除胰腺、肾脏、肾上腺和十
二指肠等腹膜后脏器之外非脏器起源的肿瘤。 广义的腹膜后肿瘤包括脏器和非脏器起源的肿瘤这
两部分。
除了神经母细胞瘤、淋巴瘤、畸胎瘤、嗜铬细胞瘤、脂肪 瘤和淋巴管瘤之外,其他非脏器起源的腹膜后肿瘤在儿童 中相当少见;若干肿瘤(神经母细胞瘤、嗜铬细胞瘤)既 可为非脏器起源,又可为脏器起源。非脏器起源的恶性腹 膜后肿瘤侵犯脏器后常需与脏器起源的肿瘤相鉴别。
腹膜后肿瘤的CT的诊断

肾旁后间隙的病变常常与其他腹膜后间 隙的病变有关。
精选ppt课件
7
精选ppt课件
8
精选ppt课件
9
(4)腹膜后间隙之间的交通: 尽管腹膜后三个间隙解剖上是完整的,
但它们之间存在潜在的交通,一个间隙的病 变可波及另外的间隙:
1)同侧的三个腹膜后间隙在髂嵴平面下潜 在相通。
2)两侧的肾旁前间隙在中线潜在相通。 3)两侧的肾周间隙在中线是否相通,存在 争议,多数人认为潜在相通。
c,主动脉、腔静脉组,亦称中间腰淋巴结, 位于主动脉与下腔静脉之间。
淋巴结的正常直径小于1cm
精选ppt课件
17
(2)膈脚后淋巴结:位于膈肌脚后间隙内, 直径小于6mm,有时不易与血管结构如奇 静脉、半奇静脉鉴别。增强扫描可加以鉴别。
(3)其他:这些淋巴结包括:胰腺、腹腔 及肠系膜淋巴结,正常情况下不易看到。
精选ppt课件
2
1。腹膜后间隙的划分
• 肾筋膜或称Gerota筋膜,分为前后两层, 分别称为肾前筋膜和肾后筋膜。肾筋膜的 厚度正常约1—2mm。
• 上述两层筋膜在降结肠后融合,形成侧锥 筋膜。这三层筋膜将腹膜后间隙分为三个 间隙。
精选ppt课件
3
精选ppt课件
4
(1)肾旁前间隙:位于肾前筋膜与后壁腹 膜之间,外侧止于侧锥筋膜、两侧的间隙 潜在相通,其内含胰腺、十二指肠的降部、 水平部及升部,升、降结肠以及供应肝、 脾、胰腺和十二指肠的血管。
精选ppt课件
19
CT图像上,腰大肌为腰椎旁成对的对称软 组织密度影,从上到下其形态由三角形渐变 为圆形,体积也变大,在第3—4腰椎水平直 径最大,周围为脂肪组织。
腰小肌位于腰大肌前方,表现为小圆形 软组织密度影,不要误认为淋巴结。
精选ppt课件
7
精选ppt课件
8
精选ppt课件
9
(4)腹膜后间隙之间的交通: 尽管腹膜后三个间隙解剖上是完整的,
但它们之间存在潜在的交通,一个间隙的病 变可波及另外的间隙:
1)同侧的三个腹膜后间隙在髂嵴平面下潜 在相通。
2)两侧的肾旁前间隙在中线潜在相通。 3)两侧的肾周间隙在中线是否相通,存在 争议,多数人认为潜在相通。
c,主动脉、腔静脉组,亦称中间腰淋巴结, 位于主动脉与下腔静脉之间。
淋巴结的正常直径小于1cm
精选ppt课件
17
(2)膈脚后淋巴结:位于膈肌脚后间隙内, 直径小于6mm,有时不易与血管结构如奇 静脉、半奇静脉鉴别。增强扫描可加以鉴别。
(3)其他:这些淋巴结包括:胰腺、腹腔 及肠系膜淋巴结,正常情况下不易看到。
精选ppt课件
2
1。腹膜后间隙的划分
• 肾筋膜或称Gerota筋膜,分为前后两层, 分别称为肾前筋膜和肾后筋膜。肾筋膜的 厚度正常约1—2mm。
• 上述两层筋膜在降结肠后融合,形成侧锥 筋膜。这三层筋膜将腹膜后间隙分为三个 间隙。
精选ppt课件
3
精选ppt课件
4
(1)肾旁前间隙:位于肾前筋膜与后壁腹 膜之间,外侧止于侧锥筋膜、两侧的间隙 潜在相通,其内含胰腺、十二指肠的降部、 水平部及升部,升、降结肠以及供应肝、 脾、胰腺和十二指肠的血管。
精选ppt课件
19
CT图像上,腰大肌为腰椎旁成对的对称软 组织密度影,从上到下其形态由三角形渐变 为圆形,体积也变大,在第3—4腰椎水平直 径最大,周围为脂肪组织。
腰小肌位于腰大肌前方,表现为小圆形 软组织密度影,不要误认为淋巴结。
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介绍PPT课件

96
Case 10
女 65岁.腹部不适两月余.
97
平扫
98
99
增强
100
101
腹膜后肾前间隙内巨大肿块,明显推压左侧肾及周边组 织,肿瘤血管丰富,但左侧肾上腺隐约可见。
病理--腹膜后平滑肌肉瘤
102
Case 11
女性患者,50岁,发现左腹部包块一个月
103
平 扫
104
105
106
75
Case 8
女性,14岁,腹部逐渐增大一年余,近二个月增大 明显加快,在当地医院多次检查,未能确诊。无发热、 无贫血、血象正常,原食欲及饮食正常,近来食后感饱 胀。月经尚未潮,第二性征不明显
76
平 扫
77
78
79
80
81
82
增 强
以下是增强扫描图像,肿块高密度CT值754.5-964.1Hu;软组 织肿块平扫时平均CT值为43Hu,增强后CT值为68Hu。右侧肿
35
病理--多形性未分化肉瘤
(即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病理特征: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在中老年人常见,四 肢及躯干好发,发生于腹膜后较少见,一般境界较清,可 有假包膜,位于深筋膜或肌层,切面灰白、灰红或灰黄, 可见坏死、出血或囊性变。镜下一般分为四型:车辐状多 形性型(19例,40.4%)、黏液膜型(6例,12.8%)、巨细 胞型(4例,8.5%)和黄色瘤型(炎症型,18例,38.3%)。 按WHO病理组织分级,G 级7例,占14.9% ;G21 1例, 占23.4% ;G,级19例,占40.4% ,G4级10例,占 21.3%。
块内低密度CT值-57Hu,无强化
83
84
85
86
87
Case 10
女 65岁.腹部不适两月余.
97
平扫
98
99
增强
100
101
腹膜后肾前间隙内巨大肿块,明显推压左侧肾及周边组 织,肿瘤血管丰富,但左侧肾上腺隐约可见。
病理--腹膜后平滑肌肉瘤
102
Case 11
女性患者,50岁,发现左腹部包块一个月
103
平 扫
104
105
106
75
Case 8
女性,14岁,腹部逐渐增大一年余,近二个月增大 明显加快,在当地医院多次检查,未能确诊。无发热、 无贫血、血象正常,原食欲及饮食正常,近来食后感饱 胀。月经尚未潮,第二性征不明显
76
平 扫
77
78
79
80
81
82
增 强
以下是增强扫描图像,肿块高密度CT值754.5-964.1Hu;软组 织肿块平扫时平均CT值为43Hu,增强后CT值为68Hu。右侧肿
35
病理--多形性未分化肉瘤
(即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病理特征: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在中老年人常见,四 肢及躯干好发,发生于腹膜后较少见,一般境界较清,可 有假包膜,位于深筋膜或肌层,切面灰白、灰红或灰黄, 可见坏死、出血或囊性变。镜下一般分为四型:车辐状多 形性型(19例,40.4%)、黏液膜型(6例,12.8%)、巨细 胞型(4例,8.5%)和黄色瘤型(炎症型,18例,38.3%)。 按WHO病理组织分级,G 级7例,占14.9% ;G21 1例, 占23.4% ;G,级19例,占40.4% ,G4级10例,占 21.3%。
块内低密度CT值-57Hu,无强化
83
84
85
86
87
腹膜后恶性间质瘤影像诊断

病史:
患者:男 63岁 下腹部疼痛不适4天余,外院彩超示盆腔
肿块。未行特殊诊治。
既往病史无特殊。
体检:腹平软,腹部可见触及多个脂肪瘤, 下腹部可触及一肿物约5*8cm,质地韧,活 动度可,有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 Murphy征(-),肝区叩击痛(-),移动 性浊音(-),肠鸣音4次/分。
入院后胸部、上腹部CT未见异常。 肝胆脾彩超未见异常。
CT
动脉期
静脉期
延迟期
CT
MRI
MRI
手术
术中见腹腔大量血性液体,约1000ml,见肿 瘤破裂,肿瘤位于骶前间隙,约13*8cm大 小,质地韧,活动度不佳,肿瘤与乙状结 肠、膀胱明显粘连,探查小肠、结肠、肝 脏、脾脏未见明显占位。术后剖开见肿瘤 为鱼肉样物质伴坏死出血组织。
CT及MR检查, 良性病变多小于5cm,密度均匀, 边界清楚,极少侵及邻近器官,可见钙化表现。
恶性病变多大于6cm,边界不清,侵及周围器官, 粘连,可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其内易出现坏死、 囊变、出血,钙化少见,增强后,均匀中等强化, 以静脉期强化明显,可出现边缘壁强化,其内囊 变坏死不强化。
鉴别诊断:胃肠道原发肿瘤。
病理检查
临床与病理:是一类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 的肿瘤,占消化道间叶肿瘤大部分。
多见于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肠。肠系膜、腹膜后罕见。
20-30%为恶性,转移多见于肝脏和腹腔。
大小可从1-2cm到20cm不等,呈局限性生 长,大多数没有包膜,偶尔可见到假包 膜,较大者可伴有囊性变,其内可有坏 死及囊变,出血。
多位于胃肠粘膜下层60%,浆膜下层 30%,肌壁层约10%,可向腔内及腔外 生长。
腹膜后肿瘤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 “腹膜后肿瘤切除”:免疫组化结果提示:平滑 肌肉瘤。
2021
21
3、纤维肉瘤
• 由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形成的肿瘤。
• CT表现无明显特异性,主要表现为软组织 密度肿块,较肌肉密度稍低。形态多不规 则,常见大片出血、坏死,少数见钙化, 对诊断有一定的帮助。增强后,肿瘤实质 部分的软组织密度可有中度到高度强化, 密度多不均匀。
长,倾向于血管源性肿瘤。
2021
62
2021
63
• 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良性者包膜 完整,境界清楚,恶性者有包膜外浸润, 较大时易发生坏死、出血及囊变,增强呈 不均匀强化。
2021
38
左侧腹主动脉旁、肾门上方异位嗜铬细胞瘤
2021
39
其他良性肿瘤
• (1)淋巴管瘤呈均匀囊性肿块,无侵袭生长方式, 增强无强化;
• (2)畸胎瘤见混合性成分,有脂肪、钙化或软组 织成分;
2021
31
• 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CT 扫描显示肿块基 沿神经走行分布,肿块呈卵圆形或梭形、边 缘清晰;神经鞘瘤密度多不均匀,瘤内可含有 脂类成分,密度低于肌肉密度,瘤体大者可见 坏死、囊变区,偶见钙化灶。增强扫描病灶 轻度或明显强化,但强化不均匀,发生囊变时 呈环形强化,坏死、囊变区无强化。
学习园地
腹膜后肿瘤影像学诊断
2021
1
定义
• 腹膜后肿瘤包括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腹膜 后淋巴瘤和转移瘤。
•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指来源于腹膜后间隙 间质内的脂肪、肌肉、纤维、淋巴、神经 等组织的肿瘤,不包括腹膜后各器官所产 生的肿瘤。
2021
2
定义
• 腹膜后淋巴瘤:多为全身淋巴瘤的一部分, 但也可单独发生或为首先受累部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膜后恶性间质瘤影像诊断
病史:
患者:男 63岁 下腹部疼痛不适4天余,外院彩超示盆腔
肿块。未行特殊诊治。
既往病史无特殊。
体检:腹平软,腹部可见触及多个脂肪瘤, 下腹部可触及一肿物约5*8cm,质地韧,活 动度可,有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 Murphy征(-),肝区叩击痛(-),移动 性浊音(-),肠鸣音4次/分。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28
多位于胃肠粘膜下层60%,浆膜下层 30%,肌壁层约10%,可向腔内及腔外 生长。
CT及MR检查, 良性病变多小于5cm,密度均匀, 边界清楚,极少侵及邻近器官,可见钙化表现。
恶性病变多大于6cm,边界不清,侵及周围器官, 粘连,可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其内易出现坏死、 囊变、出血,钙化少见,增强后,均匀中等强化, 以静脉期强化明显,可出现边缘壁强化,其内囊 变坏死不强化。
22
病理检查
23
临床与病理:是一类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 的肿瘤,占消化道间叶肿瘤大部分。
多见于胃、小肠。肠系膜、腹膜后罕见。
20-30%为恶性,转移多见于肝脏和腹腔。
大小可从1-2cm到20cm不等,呈局限性生长, 大多数没有包膜,偶尔可见到假包膜, 较大者可伴有囊性变,其内可有坏死及 囊变,出血。
26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27
感谢聆听
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导
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
3
入院后胸部、上腹部CT未见异常。 肝胆脾彩超未见异常。
4
CT
5
动脉期
6
静脉期
7
延迟期
8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9
10
11
CT
12
MRI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MRI
21
手术
术中见腹腔大量血性液体,约1000ml,见肿 瘤破裂,肿瘤位于骶前间隙,约13*8cm大 小,质地韧,活动度不佳,肿瘤与乙状结 肠、膀胱明显粘连,探查小肠、结肠、肝 脏、脾脏未见明显占位。术后剖开见肿瘤 为鱼肉样物质伴坏死出血组织。
病史:
患者:男 63岁 下腹部疼痛不适4天余,外院彩超示盆腔
肿块。未行特殊诊治。
既往病史无特殊。
体检:腹平软,腹部可见触及多个脂肪瘤, 下腹部可触及一肿物约5*8cm,质地韧,活 动度可,有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 Murphy征(-),肝区叩击痛(-),移动 性浊音(-),肠鸣音4次/分。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28
多位于胃肠粘膜下层60%,浆膜下层 30%,肌壁层约10%,可向腔内及腔外 生长。
CT及MR检查, 良性病变多小于5cm,密度均匀, 边界清楚,极少侵及邻近器官,可见钙化表现。
恶性病变多大于6cm,边界不清,侵及周围器官, 粘连,可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其内易出现坏死、 囊变、出血,钙化少见,增强后,均匀中等强化, 以静脉期强化明显,可出现边缘壁强化,其内囊 变坏死不强化。
22
病理检查
23
临床与病理:是一类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 的肿瘤,占消化道间叶肿瘤大部分。
多见于胃、小肠。肠系膜、腹膜后罕见。
20-30%为恶性,转移多见于肝脏和腹腔。
大小可从1-2cm到20cm不等,呈局限性生长, 大多数没有包膜,偶尔可见到假包膜, 较大者可伴有囊性变,其内可有坏死及 囊变,出血。
26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27
感谢聆听
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导
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
3
入院后胸部、上腹部CT未见异常。 肝胆脾彩超未见异常。
4
CT
5
动脉期
6
静脉期
7
延迟期
8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9
10
11
CT
12
MRI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MRI
21
手术
术中见腹腔大量血性液体,约1000ml,见肿 瘤破裂,肿瘤位于骶前间隙,约13*8cm大 小,质地韧,活动度不佳,肿瘤与乙状结 肠、膀胱明显粘连,探查小肠、结肠、肝 脏、脾脏未见明显占位。术后剖开见肿瘤 为鱼肉样物质伴坏死出血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