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病毒重点归纳整理
医学微生物学之病毒篇
板翻译成蛋白质。 +DNA :与-DNA 互补,不能作为模板直接合
成mRNA。 -DNA :mRNA 模板链,可作为模板,直接合
成mRNA 。
复制步骤四:生物合成 (biosynthesis)
复制酶、调节酶
以病毒基因为模板, 藉DNA多聚酶或 RNA多聚酶及其它因素的作用,•先复制出 病毒基因组,经转录、翻译过程,合成病 毒结构蛋白,再经装配,最终释放出子代 病毒,这种以病毒核酸分子为模版进行复 制的方式称为自我复制。
复制周期
进入宿主细胞→基因组复制→释放;分为 五个连续阶段:
吸附
脱壳
生物合成
装配
释放
带有不完整基因 组的病毒体,称为缺 陷病毒。能够辅助缺 陷病毒复制出完整病 毒颗粒的病毒,成为 辅助病毒。
病毒的干扰现象(interference)
两种病毒感 染同一细胞或机 体时,常出现一
有利:终止病毒感染, 使宿主康复
种病毒抑制另一
种病毒增殖的现 不利:疫苗间的干扰,
象, 称干扰现象。 噬菌体—— ★头:六角形,
相当于变了 型的20面体 ★尾:螺旋对称
噬菌体
病毒的包膜(envelope)
1. 类脂质和糖类 (来自宿主细胞); 2. 蛋白质 (由病毒合成), 与脂质和多
糖共价结合形成包膜刺突 (子粒, spike), 如病毒吸附蛋白(virus attachment protein, VAP)。 3. 构成表面抗原,与致病性和免疫性 有关。 4. 对乙醚等脂溶剂敏感。
电镜下的病毒:流感病毒
Question
微生物学重点归纳
绪论(病原)感染:病原生物与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生理病理变化病原生物:泛指能引起其他生物疾病的生物体病原生物控制的主要方法:(1)物理控制方法:①干热灭菌法②湿热灭菌法(2)辐射杀菌法①电离辐射X、β、γ射线②非电离辐射即日光、紫外线(3)超声波灭菌法(4)滤过除菌法(5)干燥与低温抑菌法电离辐射的杀菌机制在于可瞬间产生大量氧自由基,能损伤细胞膜,破坏DNA复制,引起酶系统紊乱而导致病原生物死亡。
感染的影响因素:①病原体的致病性和数量②宿主免疫力③环境郭霍法则:①同一种疾病中应能查到相同致病菌②在宿主体内可分离培养得到纯的病原菌③以分离、培养所得的病原菌接种易感动物可引起相同疾病④从人工感染的动物体内可重新分离培养,获得纯的病原菌机会致病菌: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致病的正常菌群灭菌:指杀灭物体上包括细菌胞芽在内的所有病原生物和非病原生物湿热灭菌比干热灭菌效果好:①菌体蛋白在湿热环境中易于凝固,蛋白质凝固所需温度与其含水量成负相关,湿热中菌体蛋白吸收了水分,因此更易于凝固②湿热穿透力比干热大③湿热的蒸汽有潜热存在微生物:是指大量的、极其多样的、不借助显微镜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类群的总称。
无菌:指物体重无任何活的病原生物存在消毒(与灭菌合称杀灭法):指杀灭物体上的病原生物,但并不一定能杀灭细胞胞芽和非病原生物的方法紫外线的杀菌机制是作用于DNA,是一条链上相邻的两个胸腺嘧啶共价结合形成二聚体,从而干扰DNA的复制与转录,导致病原生物变异或死亡第九章细胞学总论细菌三种基本形态:球菌杆菌螺形菌细菌的结构:(1)基本结构:核质、细胞质、细胞膜、细胞壁(2)特殊结构:鞭毛、菌毛、芽胞、荚膜基本结构1.细胞壁:(1)革兰阳性菌细胞壁,较厚①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三维空间结构)*青霉素的作用靶点: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交联处(破坏细胞壁肽聚糖)*溶菌酶能切断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1,4糖苷键,破坏肽聚糖骨架②磷壁酸:格兰阳性菌细胞壁特有成分,分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2)革兰阴性菌细胞壁,较薄①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二维空间结构)②外膜:脂多糖+脂蛋白+脂质双层,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特有结构,在肽聚糖外层*连接外膜和肽聚糖的结构为脂蛋白*细胞壁缺陷型或L型:在某些情况下,细菌的细胞壁合成受到抑制或遭到破坏,细菌并不一定死亡,只是不能维持固有形状,呈多形性2.细胞膜:又称胞质膜,功能为物质转运+呼吸分泌+生物合成中介体: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或管状结构,多见于格兰阳性菌,又称拟细粒体,功能为扩大细胞膜面积+增加酶的数量和代谢场所+为细菌提供大量能量3.细胞质:又称细胞浆,无色透明溶胶状物质,是细胞合成蛋白质、核酸的场所(1)核糖体:又称核蛋白体,细菌合成蛋白质场所。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的基本知识
(二)细胞免疫损伤 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对靶细胞膜上的病毒抗原特异
性识别后引起杀伤效应,可终止细胞内病毒的复制,对感 染的恢复期关键作用,但也损伤了宿主细胞,造成功能紊 乱。
特异性Th细胞通过释放多种淋巴因子引起组织损伤和 炎症反应。
(三)抑制免疫系统功能 ➢ 某些病毒感染可通过删除高亲和力T细胞,诱导免疫耐受,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病毒的传播方式
一 、水平传播 (horizontal transmission) 是指病毒在人群个体之间的传播。
常见的传播途径: ➢通过黏膜表面的传播 ➢通过皮肤传播 ➢医源性传播
二 、垂直传播( vertical transmission) 从母体经过胎盘或产道传播给胎儿或新生儿的传播 。
(五)整合感染与细胞转化
某些DNA病毒或逆转录病毒在感染过程中,将全部 或部分DNA结合至宿主细胞染色体中。整合后的病毒核 酸不在复制病毒,但可随宿主细胞的分裂传给子代细胞。 整合可使细胞遗传性状改变,细胞增殖加速,失去细胞间 接触抑制,引起细胞转化,可导致细胞癌变。
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损伤 ➢ 体液免疫损伤 ➢ 细胞免疫损伤 ➢ 抑制免疫系统功能
(三)包涵体形成 在有些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胞浆
或胞核内出现嗜酸性或嗜硷性的圆形,椭圆形不规则的班块 结构称为包涵体。如内基小体。
(四)细胞凋亡 是一种由基因控制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有些病毒感染细
胞后,由感染病毒本身或病毒编码蛋白间接地作为诱导因子, 激发信号转导,启动凋亡基因,导致细胞凋亡。
传播方式 水平传播
垂直传播
常见病毒的感染途径与方式
主要传播途径
传播媒介
病毒种类
呼吸道 消化道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重点归纳整理
(HBsAg)、前 S1 抗原、前 S2 抗
实心:有感染性,有抗原性。
原)
空心:无感染性,有抗原性。缺乏核酸 内层·核衣壳:20 面体。
的空心衣壳。
→表面衣壳蛋白为 HBV 核心抗原(HBcAg);
→核心含 dsDNA、DNA 多聚酶
■小球形颗粒:中空。成分为 HBsAg。复制时产生过剩的
HBsAg 装配而成。不含 DNA 及 DNA 多聚酶,无感染性。
② 病毒随血流播散到肝、脾等处的网状内皮 系统细胞中大量增殖,再次入血,引起第 二次病毒血症;绝大多数感染者病情不再 发展,顿挫感染。
③ 病毒突破血脑屏障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在 脑组织神经细胞内增殖,引起脑实质和脑 膜炎症。幸存者 5%~20%留下后遗症,表 现为痴呆、失语、瘫痪
防治 原则
① 防蚊灭蚊:是预防乙型脑炎的重要环节 ② 特异性预防:采用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 ③ 动物宿主的管理:幼猪的免疫接种
多宿主性,主要为啮齿动 物。我国主要是黑线姬鼠
逆转录病毒 P306 含有逆转录酶的 RNA 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刺突 →gp120:病毒的表面糖 蛋白,与病毒吸附有关, 有中和抗原位位点,能刺 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易 发生变异,有利于病毒逃 避免疫清除。 →gp41:为跨膜蛋白,介 导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 的融合。 HIV 感染者和 AIDS 患者
HA 和 NA 的抗原结构很不稳定,易发生变异,
是划分甲型流感病毒亚型的主要依据。
流感
① 麻疹
主要引起腮腺肿 病变特点是形
→Koplik 斑:病 胀、疼痛为主要 成多个细胞融 毒在真皮层内增殖, 症状的流行性腮 合组成的多核
在口腔两颊内侧黏膜 腺炎。
巨细胞。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学整理
呼吸道病毒
附注:
(1)正黏病毒包膜上的两种刺突
(2)麻疹病毒的致病机制:
麻疹病毒经呼吸道进入机体f感染麻疹病毒受体CD46分子的靶细胞,在其中增殖一侵入淋巴结增殖一入血(第一次病毒血症)f同时病毒在全身淋巴组织中大量增殖后再次入血(第二次病毒血症)f出现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发热、病毒感染结膜、鼻咽黏膜和呼吸道黏膜引起)
f病愈后一周,0.1%的患者可以发生迟发型过敏反应疾病,引起脑脊髓炎,伴有永久后遗症,病死率为15%。
f恢复后数年或学龄前,百万分之一的患者可以发生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为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表现为渐进性大脑衰退,一般在1-2年内死亡。
(3)冠状病毒:
1、非分节段的单正链RNA
2、普通感冒和咽喉炎、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
3、无疫苗
4、基因组最大的RNA病毒
肠道病毒
无包膜的小RNA 病毒,衣壳为二十面体立体对称,基因组为单正链RNA 。
能在有相应病毒识别受体的易感细胞中增殖,迅速产生病变 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强,对酸具有一定的抵抗力,能耐受蛋白酶和胆汁的作用,对乙醚、 去垢剂有一定抗性。
免疫力持续时间短
共同特征: 1、
2、
3、
急性胃肠炎病毒
虫媒病毒
指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叮咬易感的脊椎动物而传播疾病的病毒。
①病毒能在节肢动物体内增殖,并可经卵传代。
因此节肢动物既是病毒的传播媒介,又是储存宿主。
②大多数是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人畜共患病。
③明显的地方性和季节性。
其余病毒。
微生物病毒学重点整理终结pk版整理得非常棒!!
第二十三章病毒的形态与结构■病毒的共同特点:【病毒是最微小的、结构最简单的非细胞型微生物,对干扰素敏感】(1〕体积微小(纳米),用电子显微镜观察;(2)结构简单,只有核酸基因和蛋白质外壳;(3)超级寄生,在活细胞内寄生;■病毒的根本结构与功能:(1)基因组,由DNA或RNA组成,故DNA和RNA病毒。
功能:病毒遗传变异的物质根底,具有编码病毒蛋白、控制病毒性状、决定病毒复制及增殖侵害的功能。
(2)蛋白衣壳,包裹或镶嵌在病毒核酸外面、由病毒基因组编码的蛋白质。
病毒的蛋白衣壳是壳粒组成,它是包裹病毒核酸的的形态亚单位。
功能:保护病毒核酸免受外界环境因素(如核酸水解酶)的影响,同时表现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如对宿主细胞的亲嗜性、致病性、毒力和抗原性。
(3)核衣壳,病毒核酸和蛋白衣壳的总称。
■病毒的特殊结构及其功能:(1)包膜(囊膜),包裹在病毒核衣壳外面结构,由脂质和糖蛋白组成。
1)、脂质的来源与作用来源:病毒出芽成熟过程中从宿主细胞的核膜或细胞质膜获得。
作用:包膜中脂质对宿主细胞的亲嗜性,决定病毒特定的侵害部位;有包膜病毒可被脂溶剂灭活。
2)、糖蛋白的来源与作用来源:糖获自宿主细胞,蛋白质由病毒自身基因编码。
包膜突起(刺突)构成了病毒糖蛋白的亚单位;作用:流感病毒的包膜突起有病毒血凝素(HA)和病毒神经氨酸酶(NA)两种。
(2)触须常见于腺病毒〔无囊膜〕。
功能:凝聚和毒害敏感的宿主细胞。
第二十四章病毒的复制与变异■病毒复制1、病毒复制周期:病毒基因为模板,籍DNA多聚酶或RNA多聚酶等,使细胞转为复制病毒的基因组,转录、转译出相应的病毒蛋白,最终释放出子代病毒。
2、病毒复制的过程:(1)吸附:病毒配体与细胞膜特异受体结合。
(2)穿入:吸附后进入细胞内,有两种方式,吞饮或融合。
(3)脱壳:脱去衣壳、核酸裸露。
(4)生物合成:无完整病毒可见,血清学检测不出病毒的抗原,为隐蔽期。
脱壳后的病毒基因组在细胞内先合成非结构蛋白,然后根据病毒基因组指令,复制病毒的核酸、合成结构蛋白与非结构蛋白。
医学微生物学之病毒
包膜
核心
刺突
培养
抵抗力
传染源
传播途径
致病机制
免疫力
防治
呼吸道病毒
正粘病毒
球形
有
分节段单负链RNA,螺旋对称排列
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
鸡胚羊膜腔、尿囊腔中增殖
弱,不耐热,56°C 30min即可灭火;对干燥日光紫外线以及乙醚甲醛等化学试剂敏感
患者、隐性感染者
经飞沫通过呼吸道
病毒局部增殖(不入血)-细胞变性坏死、纤毛脱落,扩散至下呼吸道,引起病毒性肺炎。所致疾病:流行性感冒(畏寒、头痛、发热、浑身酸痛、鼻涕咳嗽)
不持久,可再感染
副流感病毒
球形
有
不分节段的单负链RNA
HN蛋白-具HA和NH作用,F蛋白-融合细胞、溶解红细胞
飞沫,直接接触传播
首先在呼吸道上皮细胞中增殖,不引起病毒血症。但可引起婴幼儿及儿童发生严重的呼吸道疾病:小儿哮喘、细支气管炎和肺炎
不持久,可再感染
冠状病毒SARS
花冠状
有
不分节段的单正链RNA,螺旋状
麻疹愈后获得终身免疫力(细胞、体液免疫)
隔离患者,使用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
腮腺炎病毒
球形
有
不分节段的单负链RNA,螺旋对称
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
病人
飞沫传播,间接接触
病毒首先于鼻或呼吸道上皮细胞中增殖,随后入血引起入毒血症,并扩散传染至唾液腺及其他组织器官,引起部分患者的胰腺、睾丸或卵巢等感染,严重者并发脑炎。所致疾病:腮腺炎
人巨细胞病毒HCMV
对脂溶剂敏感,热、酸、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
患者及隐形感染者
垂直或水平方式传播:母婴传播、接触传播、性传播、医源性传播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总结总结性重点:1.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有哪些2.引起败血症的细菌有哪些3.革兰氏阳性菌及革兰氏阴性菌总结4.重要的细菌,按照革兰氏染色分类,并列明细菌需要记忆的重点。
6.与口腔相关的厌氧菌:【1】脆弱类【2】放线菌1. 生物的概念:微生物是一类存在于自然界中,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难见,而需要借助光学乃至电子显微镜放大成千上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3.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总结: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物、植物有益,少数引起人类和动物植物病害。
微生物对人类的益处:1.营养作用:产生人类必须的一些营养物质,如VitK2.生物拮抗:人体正常菌群占据人类表皮和黏膜,使得致病菌难以粘附3.免疫作用:正常菌群的存在是维持人类免疫力的基础4.抗衰老作用:乳酸杆菌等在胃肠道的大量存在与长寿有明显对应性。
**科赫法则:1. 特殊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查见,而健康人中不存在2. 该特殊致病菌能被分离培养得到纯种3. 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疾病4.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中能重新分离出该致病菌纯培养。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的定义:广义:泛指各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狭义:专指其中数量最大、种类最多,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细菌。
***对细菌的形态观察时机:选择:适宜生长条件下的对数生长期原因:细菌在不利不环境或者衰老时产生形状多形性,亦称衰退型。
1.微生物根据其形态结构组成的差异分为几大类?各有何特点?三类,分别是球菌、杆菌、螺形菌。
补充:【1】肽聚糖组成区别4.L型细菌的特点及医学意义。
【1】由来:当某些因素(如溶菌酶、青霉素等)破坏或抑制了肽聚糖的合成使细菌细胞壁发生部分或完全缺损,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而成为细胞壁缺陷型细菌。
因首先在Lister研究所发现,故称L型细菌。
【2】分类:原生质体:G+菌细胞壁几乎完全缺失,仅剩一层细胞膜原生质球:G-菌因有外膜保护,且胞内渗透压较低,对低渗环境仍有一定抵抗力【2】特性:1.产生因素:青霉素、溶菌酶、胆汁、抗体、补体等2.形态:大小不一,高度多形性,革兰氏染色为阴性3.培养特性:高渗低琼脂培养基,营养要求高,生长缓慢,荷包蛋样菌落4.致病性:引发慢性感染【3】医学意义:1.L型细菌在体内、外均能形成,尤其在使用于细胞壁的药物治疗过程中反复出现,某些L型细菌仍有致病力,可引起尿路感染、骨髓炎、心内膜炎等疾病;2.在进行常规细菌学检查时,L型细菌往往被漏检而造成病原菌感染的漏诊。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总结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病原微生物与人类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它涉及研究微生物的分类、特性、繁殖、致病性机制、传播途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医学微生物学的重点总结。
1. 微生物分类和特性:医学微生物学涉及对各种微生物进行分类和了解其基本特性。
这包括细菌、真菌、寄生虫和病毒等微生物。
对微生物的分类可根据细菌形态、生物化学反应、遗传特性等进行。
了解微生物的特性对于研究其致病性和治疗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
2. 微生物繁殖和传播途径:医学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的繁殖和传播途径,以便了解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机制。
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接触、通过空气(飞沫传播)、通过水、食物等途径传播。
了解微生物的传播途径有助于制定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3.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医学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如何感染宿主并导致疾病。
细菌可通过产生毒素、侵入宿主细胞、破坏宿主组织等方式导致疾病。
真菌和寄生虫可通过吸附、侵袭和应激反应等途径引发疾病。
病毒则通过感染宿主细胞并利用其代谢机制来复制自身并破坏宿主细胞。
4. 微生物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医学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宿主免疫系统会对微生物入侵作出反应,包括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
微生物也会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宿主免疫反应,从而导致感染出现或持续发展。
了解微生物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有助于研究疾病的发展机制和免疫治疗的设计。
5. 微生物的诊断和治疗:医学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常用的微生物诊断方法包括培养、荧光染色、PCR等技术。
治疗方面,常用的方法包括抗菌药物、抗真菌药物、抗寄生虫药物和抗病毒药物等。
了解微生物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于临床治疗和疾病预防有重要意义。
6. 预防与控制策略:医学微生物学研究预防与控制微生物感染的策略。
这包括个人卫生、环境卫生、消毒杀菌措施、预防接种、抗生素合理使用等。
了解微生物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策略对于保护个人和公共卫生至关重要。
医学微生物学[第五章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医学微生物学[第五章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第五章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学习纲要病毒(virus)是一类体积微小,能通过细菌滤器,结构简单,只含有一种类型核酸,在活细胞内能以自我复制方式进行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一)病毒的形态与结构1.病毒的大小与形态完整成熟的并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virion)。
测量病毒大小的单位为纳米(nanometer,nm),不同病毒的大小差别较大,一般介于50~250 nm之间,多数病毒呈球形或近似球形,少数为子弹形、砖形、丝状,噬菌体为蝌蚪状。
2.病毒的结构及化学组成(1)核心:是病毒的中心结构,为核酸,构成病毒的基因组,是决定病毒感染、增殖、复制、遗传和变异的物质。
由DNA或RNA构成,据此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两大类。
核酸具有多样性,可分为线形或环状,构成上有双链、单链和分节段核酸。
病毒核酸的大小差异悬殊。
病毒核酸携带病毒的全部遗传信息,其功能:①决定病毒增殖复制;②决定病毒的特性;③决定病毒感染性。
(2)衣壳:包围在核酸外面的蛋白质外壳,称衣壳(capsid)。
衣壳由一定量的壳粒组成,壳粒是衣壳的亚单位。
每个壳粒是由一个或多个多肽按螺旋、立体或复合对称型(如噬菌体)方式排列组成。
衣壳的功能:①保护病毒核酸;②介导特异性感染过程;③具有抗原性。
病毒核心和衣壳构成核衣壳(nucleocapsid),是病毒的基本结构。
病毒蛋白质由病毒基因组编码产生,可分为非结构蛋白和结构蛋白,非结构蛋白主要为病毒体内部的酶类物质,如蛋白水解酶、DNA或RNA多聚酶、转录酶和反转录酶等,其功能:①参与病毒的生物合成;②抑制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③抑制病毒抗原经MHC递呈;④激活细胞内癌基因导致细胞转化。
结构蛋白包括病毒体的衣壳、基质或包膜蛋白。
(3)包膜(envelope):是包围在病毒核衣壳外面的一层脂质双层膜,是有些病毒在芽生过程中获得的。
有些病毒其包膜表面有突起,称刺突(spike)。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总结一、绪论微生物: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用光学显微镜或者电子显微镜放大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分类:(按照微生物的结构特点、遗传特性及分化组成)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放线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藻类、原生动物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结构最简单的微生物)最常用的基因工程菌:酵母菌、大肠埃希菌德国医生郭霍创立了:细菌染色方法、固体培养试验、动物感染实验第一个被发现的病毒是:烟草花叶病毒现代微生物学常用的诊断方法:免疫荧光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酶联聚合反应(PCR)、核酸杂交技术。
朊粒:比病毒更简单的没有基因结构的致病因子。
二、细菌(一)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由肽聚糖组成呈L型细菌)、细胞膜(中介体)、细胞质(核质、质粒、异染颗粒)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功能:抗吞噬,与致病性有关;抗干燥,渗透屏障;黏附作用)、鞭毛(有助于细菌运动,有的与其致病性有关)、菌毛(黏附作用,与治病性有关;还可以经接合转移遗传物质)、芽孢(有强抵抗力,是灭菌指标;用于鉴别特殊细菌;可是某些外源性感染的传染源)细菌的生长繁殖方式:二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生长曲线: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意义:用于细菌鉴定、研究工作和生产实践)中介体:是细菌细胞膜的特有结构,是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而成的囊状物,多见于革兰氏阳性菌。
位于菌体的侧面或中间部,可有一个或者多个。
细菌的形态和大小:(测量单位:um)细菌的形态特征代表菌球菌双球菌在一个平面上分裂,分裂后有两个菌体成对排列脑膜炎奈瑟菌链球菌球菌在一个平面上分裂,分裂后多个菌体无规则地粘连成链状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在多个不规则的平面上分裂,分裂后无规则的粘连在一起金黄色葡萄球菌杆菌直杆菌大、中、小炭疽芽孢杆菌、大肠埃希菌、布鲁菌分枝杆菌呈分枝状生长结核杆菌棒状杆菌菌体末端膨大呈棒状百喉杆菌梭杆菌菌体两端尖细呈梭状坏死梭杆菌螺形菌弧菌菌体只有一个弯曲,呈逗点状或弧状霍乱弧菌螺菌菌体有数个弯曲鼠咬热螺菌螺杆菌菌体细长呈弯曲型s型或海鸥型幽门螺旋杆菌(二)、细菌的鉴别及基本培养基常用于肠道杆菌的鉴别的生化反应合成为IMViC:I指吲哚实验、M指甲基红实验、Vi指VP实验、C指据元酸钠试验。
医学微生物学 病毒
第二十二章病毒的基本形状1、★病毒(virus):2、★特征:①体积非常微小,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放大几万至几十万倍后方可观察;②非细胞型微生物:结构简单,无完整细胞结构,仅有一种核酸(RNA或DNA);③严格的细胞内寄生性,只能在一定种类的活细胞中增殖;④对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
第一节病毒的大小与形态病毒体:一个完整成熟并有感染力的病毒颗粒。
(完整性+感染性)其测量单位为纳米或毫微米最大约为300nm,如痘病毒,最小约为20nm,如细小DNA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30nm。
测量病毒最可靠的方法是电子显微镜技术。
第二节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一、★病毒的结构——“核衣壳”(一)核衣壳:):主要为核酸(DNA/RNA),为病毒增殖、遗传和变异提供遗传信息还可能有少量非结构蛋白,如转录酶、核酸多聚酶等2、衣壳(capsid):包绕在核酸外面的蛋白质外壳,衣壳由壳粒(capsomeres)组成。
有以下类型:螺旋对称性,20面体对称性(牢固、容积大),复合对称性。
功能:1)衣壳具有抗原性,是病毒的主要抗原成分,可保护病毒核酸免受环境中核酸酶或其他影响因素的破坏,并能吸附宿主细胞、介导病毒进入宿主细胞。
2)壳粒的数目和对称方式可作为比能读鉴别和分类的依据之一(二)包膜(envelope):蛋白质、多糖、脂类结构】1、包绕在核衣壳外面的双层膜,刺突化学成分为糖蛋白2、是某些病毒在成熟过程中穿过宿主细胞,以出芽方式向宿主细胞外释放时获得的,含有宿主细胞膜3、有包膜的病毒体称为包膜病毒,无包膜的称为裸露病毒。
4、包膜子粒(peplomere)或刺突(spike):包膜表面不同形状的突起,由病毒编码的糖蛋白,亦称刺突糖蛋白学习目标1.掌握病毒的概念和基本特征,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病毒的增殖,病毒的异常增殖和干扰现象。
2. 熟悉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3.了解病毒的遗传与变异,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病毒的分类【功能】1、维持病毒体结构的完整性,保护核衣壳。
微生物学[第七章病毒]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七章病毒一、要点提示1.病毒是一类结构极其简单、具有特殊的繁殖方式的绝对细胞内寄生物;是既具有化学大分子属性、又具有生物体基本特征,既具有细胞外的感染性颗粒形式、又具有细胞内的繁殖性基因形式的独特生物类群。
2.病毒的宿主范围是病毒能够感染并在其中复制的生物种类和组织细胞种类。
根据病毒的宿主范围,可将病毒分为原核生物病毒和真核生物病毒。
前者包括噬菌体、噬蓝(绿)藻体和支原体噬菌体等,后者包括植物病毒、真菌病毒、原生动物病毒、无脊椎动物病毒和脊椎动物病毒等。
3.病毒主要依据包括病毒形态、毒粒结构、基因组、复制、化学组成在内的毒粒性质,病毒的抗原性质及生物学性质进行分类;按照ICTV 1998年提出的病毒命名规则命名。
4.病毒的分离与纯化,包括病毒的物理颗粒计数和病毒的感染性测定的定量分析,以及依据病毒感染的宿主范围及表现、病毒的理化性质、病毒的血细胞凝集性质、病毒的免疫学性质以及分子生物学性质进行的病毒鉴定是病毒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其对于病毒学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5.病毒具有确定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
病毒的基本结构是核壳结构,即包围着病毒基因组核酸(DNA或RNA)的蛋白质壳体。
壳体的基本对称形式是螺旋对称和二十面体对称。
有的病毒的核壳外还覆盖由细胞膜衍生而来的脂蛋白膜即包膜。
毒粒的主要化学组成包括核酸、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等。
核酸是病毒的遗传物质,病毒的基因组核酸有dsDNA、ssDNA、dsRNA、ssRNA 4种基本类型,其中根据基因组核酸是线状还是环状,是单一分子还是分段,以及单链核酸的极性分成不同的种类。
构成毒粒的结构蛋白包括壳体蛋白、包膜蛋白和毒粒酶,它们各具有不同的功能。
6.病毒的繁殖是以复制方式进行。
病毒的复制周期大致可以分为连续的5个阶段:即吸附、侵入、脱壳、大分子合成和装配释放。
病毒表面蛋白特异地与细胞受体相互作用,导致病毒与细胞的结合,从而启动病毒的感染。
侵入是病毒感染的第二阶段,病毒能以核酸、或核壳、或毒粒等形式进入细胞,且不同病毒进入细胞的方式不同。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总结微生物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是研究医学微生物学的核心,它们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在现代医学中,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和如何诊断和治疗与之相关的疾病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医学微生物学的一些重点知识进行总结。
一、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可以根据细胞结构、代谢方式、生长环境等不同特征进行分类。
最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根据细胞结构将微生物分为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
1. 细菌:细菌是单细胞生物,其细胞结构简单。
细菌根据形状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等。
细菌可以通过氧气的利用方式分为需氧菌、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
细菌是引发多种感染的常见病原体。
2. 真菌:真菌是一类嗜酸性微生物,其细胞结构较为复杂,包含真核细胞器。
真菌可以根据生活方式分为营养型真菌和病原型真菌。
真菌感染通常发生在免疫力较弱的人群中,例如免疫缺陷病人、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患者等。
3. 病毒:病毒是非细胞型微生物,它们是由DNA或RNA核酸包裹在蛋白质外壳中。
病毒依赖于宿主细胞的代谢和复制机制。
病毒可引起多种感染,包括感冒、流感、艾滋病等。
4. 寄生虫:寄生虫是一类多细胞生物,不同种类的寄生虫引起的感染方式和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
常见的寄生虫感染包括疟疾、血吸虫病等。
二、微生物检测与诊断对于微生物感染的诊断,正确的微生物检测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常用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包括培养检测、抗原检测、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测等。
1. 培养检测:培养检测是通过将临床样品接种于合适的培养基上,利用合适的条件培养微生物,并通过观察和鉴定微生物的生长来进行诊断。
培养检测通常用于细菌和真菌感染的诊断。
2. 抗原检测:抗原检测是通过检测患者体液中细菌或病毒产生的特定抗原来达到诊断目的。
抗原检测的优点是快速、敏感度高。
常见的抗原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荧光抗体细胞法(IFA)等。
3. 核酸检测:核酸检测是通过检测微生物DNA或RNA的存在来进行诊断。
病毒笔记知识点总结
病毒笔记知识点总结一、病毒的基本概念1. 病毒的定义病毒是一种微小的生物粒子,它不能独立进行新陈代谢,也不能进行自我复制,需要寄生在细胞内才能繁殖。
病毒可以感染包括动物、植物、真菌和细菌在内的各种生物。
2. 病毒的结构病毒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组成,核酸包裹在蛋白质的外层中。
有些病毒还含有额外的脂质包膜。
病毒的结构相对简单,但能够表现出极高的遗传变异性。
3. 病毒的分类病毒按照感染宿主的种类可以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等;按照传播途径又可分为空气传播病毒、飞沫传播病毒、血液传播病毒等。
二、病毒的感染过程1. 病毒的感染方式病毒感染宿主的途径多种多样,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血液传播、接触传播等。
病毒感染宿主的方式决定了防病毒策略的制定和实施。
2. 病毒的侵入过程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的过程包括吸附、穿透、解壳、释放遗传物质等步骤。
这一过程是病毒感染的关键环节,也是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研发的重点。
3. 病毒的复制过程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依靠宿主细胞的生物机器进行自我复制。
这一过程中包括基因转录、基因翻译、蛋白合成等步骤。
病毒复制的机理是病毒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三、病毒的致病机制1. 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影响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会对宿主细胞的结构、功能和生物代谢产生影响。
这些影响不仅是病毒病变的直接原因,也是诊断、预防和治疗的依据。
2. 病毒的致病性病毒的致病性是指病毒导致疾病发生或发展的程度和速度。
不同类型的病毒具有不同的致病性,对宿主造成的损害也各不相同。
3. 病毒的致病机制病毒致病的机制主要包括:直接病毒感染导致细胞死亡;诱导宿主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导致宿主细胞基因突变等。
四、病毒的防治策略1. 病毒疫苗的研发病毒疫苗是预防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手段,它可以通过模拟病毒感染的过程来激发宿主免疫系统产生保护性免疫。
2. 抗病毒药物的研发针对不同类型的病毒,研发相应的抗病毒药物是控制病毒感染的重要手段。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
病毒学总论11、病毒感染标本的采集与送检应注意什么?双份血清测定的意义如何?2、病毒感染细胞的现象有哪些?3、能有效预防病毒感染的方法有哪些?4 、目前常用的疫苗包括哪些?病毒学各论21、名词解释:虫媒病毒、内基小体、朊粒2、简述HIV的传播途径及致病机制。
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播:同性恋及性乱者为高危人群血液传播:输入被HIV污染的血制品或血液及使用被HIV污染的注射用具、手术器械。
母婴传播:包括经胎盘,产道或经哺乳等方式传播。
致病机制:HIV对CD4+细胞的破坏HIV对其他细胞的损伤(B细胞、单核细胞亚群)病毒血症对神经细胞的损害3、试述主要的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种类及其引起的疾病。
主要虫媒病毒包括: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登革热病毒、汉坦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出血热病毒种类: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4、疱疹病毒有哪些共同特征?常见的疱疹病毒有哪些?各自引起哪些疾病?共性:病毒呈球形、20面体立体对称的核心为双股线形DNA的包膜病毒。
除EB病毒以外,容易产生明显的CPE(多核巨细胞、核内嗜酸性包涵体)。
感染类型多样----显性、潜伏、整合、先天感染。
免疫性:可产生免疫力,但对已潜伏的病毒无效。
常见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引起疾病:胎儿畸形、智力低下、流产)、单纯疱疹病毒Ⅱ型(子宫颈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水痘)、EB病毒(轻度咽炎、上呼吸道炎)、巨细胞病毒、人疱疹病毒6,7 型、人疱疹病毒8型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名词解释:病毒、病毒体、病毒的灭活、病毒的干扰现象,顿挫感染、缺陷病毒、朊粒问答题:1、病毒的基本特性1、体积微小2、非细胞结构:缺乏细胞结构,无包膜病毒仅由一个核酸核心和一个蛋白质外壳组3、基因组:只含有一种类型的核酸4、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病毒缺乏完整的酶系统,无细胞器,不能独立进行代谢活动,因此不能在无生命的培养基内生长繁殖,而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
5、以复制的方式繁殖:不同于细菌的二分裂繁殖方式,病毒以其基因组为模板,利用宿主细胞的物质条件,在宿主细胞内以复制的方式产生新的病毒颗粒6、抵抗力:一般耐冷不耐热,对抗生素敏感。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理论)病毒总论重点整理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理论)病毒总论重点整理病毒的生物学性状病毒(virus):最微小的、结构最简单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特征体积非常微小,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放大几万至几十万倍后方可观察;结构简单,无完整细胞结构,仅有一种核酸(RNA或DNA);严格的细胞内寄生性,只能在一定种类的活细胞中增殖;对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
第一节病毒的大小与形态病毒体(virion):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
①大小:nm,比细菌小的多,细菌的测量单位是μm。
②形态:球形、杆形(丝形)、弹性、砖形、蝌蚪状,多数呈球形的。
第二节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病毒的基本结构有核心和衣壳,二者构成核衣壳。
有的病毒核衣壳外有包膜和刺突,有的没有。
根据包膜有无可分为:裸病毒(naked virus)、包膜病毒(enveloped virus)1、病毒核心:成分为核酸,病毒基因组,控制病毒的遗传性状。
2、病毒衣壳:包绕在核酸外面的蛋白质外壳。
具有抗原性,可以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具有保护核酸免受外界环境的破坏,比如核酸酶等;介导病毒进入宿主细胞。
根据壳粒排列方式不同,病毒有三种对称型:螺旋对称、二十面体立体对称、复合对称①螺旋对称:有些病毒粒子呈杆状或丝状,其衣壳形似一中空柱,电镜观察可见其表面有精细螺旋结构。
在螺旋对称衣壳中,病毒核酸以多个弱键与蛋白质亚基相结合,能够控制螺旋排列的形式及衣壳长度,核酸与衣壳的结合也增加了衣壳结构的稳定性。
烟草花叶病毒(TMV)是螺旋对称的典型代表。
②20面体立体对称:有些病毒的外形呈“球状”,实际上是一个立体对称的多面体,一般为二十面体。
它由20个等边三角形组成,具有12个顶角,20个面和30条棱。
腺病毒是二十面体对称的典型代表。
二十面体病毒有的也具有包膜。
③复合对称:两种对称方式同时存在:T噬菌体,头部呈立体对称(二十面体),尾部为螺旋对称。
逆转录病毒内部是螺旋形的核心,外部是二十面体的外壳,是复合对称型病毒。
医学微生物学导论 整理 (病毒真菌部分)
病毒(virus):最微小的、结构最简单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特征:体积非常微小,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放大几万至几十万倍后方可观察;结构简单,无完整细胞结构,仅有一种核酸(RNA或DNA);严格的细胞内寄生性,只能在一定种类的活细胞中增殖;对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
病毒和细菌的对比病毒体(virion):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
①大小:nm,比细菌小的多,细菌的测量单位是μm。
②形态:球形、杆形(丝形)、弹性、砖形、蝌蚪状,多数呈球形的。
(一)、病毒的基本结构核心和衣壳,二者构成核衣壳。
有的病毒核衣壳外有包膜和刺突,有的没有,称为裸病毒。
①病毒核心:成分为核酸,病毒基因组,控制病毒的遗传性状。
②病毒衣壳:包绕在核酸外面的蛋白质外壳。
具有抗原性,可以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具有保护核酸免受外界环境的破坏,比如核酸酶等;介导病毒进入宿主细胞。
根据壳粒排列方式不同,病毒有三种对称型:螺旋对称;二十面体立体对称;复合对称。
③病毒包膜:病毒出芽释放时从宿主细胞膜获得,有些包膜表面有刺突。
有包膜的病毒对脂溶剂敏感。
(二)、病毒的化学组成与功能①核酸:仅含一种核酸,DNA或RNA,借此分为DNA和RNA病毒两大类。
形状不同(单一线性、双股环状)。
完整性不同(完整的、分节段的)功能:决定病毒的复制、感染及遗传变异感染性核酸:失去衣壳裸露的仍具有感染性的病毒的核酸②蛋白质病毒的增殖方式——自我复制(self replication),即以病毒核酸为模板进行复制的方式。
复制周期:1.吸附(adsorption):病毒的吸附位点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首先是静电结合,是可逆的,然后是真正的结合,变得不可逆。
病毒具有组织亲嗜性,也就是说,一种病毒并不能对所有的组织进行感染,是有选择的,比如,HIV只选择性的侵犯人淋巴细胞,这是由受体和配体的特异性结合决定的。
2、穿入(penetration):吸附后进入细胞内,有两种方式,一种为吞饮,病毒与细胞表面结合后凹入细胞内,无包膜病毒多以此种方式进入细胞内,另一种为融合,病毒包膜与细胞膜结合,两种膜融合,将病毒的衣壳释放到细胞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吸道病毒
冠状病毒:
①非分节段的单正链RNA
②普通感冒和咽喉炎、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
③无疫苗
肠道病毒
肝炎病毒
肝炎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这些病毒分别属于不同病毒科,性状显著不同,但均以肝细胞为唯一复制
一、基因结构、功能
HBV的DNA为不完全双链环状DNA
短链——正链(S+)
长链——负链(L-):
【负链为模板,编码病毒蛋白,至少含有4个开放读码框架(ORF)】
■S区:S基因、PreS1、PreS2基因
→HBsAg、Pre-S1 Ag、Pre-S2 Ag
■C区:前C、C基因
C基因→核心蛋白HBcAg
Pre-C与C基因→Pre-C蛋白
Pre-C蛋白经切割加工后形成HBeAg ,入血。
HBeAg为非结构蛋白,一般不出现HBV颗粒
■P区:→DNA多聚酶。
最长。
有RNA酶H和逆转录酶活性
■X区:→HBxAg,可反式激活细胞内的原癌基因及HBV基因,
与肝癌的发生有关。
二、HBV的复制P272
虫媒病毒
虫媒病毒出血热病毒逆转录病毒P306
备注指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叮咬易感的脊椎动物而
传播疾病的病毒。
①病毒能在节肢动物体内增殖,并可经卵传
代。
因此节肢动物既是病毒的传播媒介,又
是储存宿主。
②大多数是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人畜共患
病。
③明显的地方性和季节性。
出血热:是一大类疾病的
统称。
具有“3H”症状
①高热(hyperpyrexia)
②出血(hemorrhage)
③低血压(hypotension)
休克及不同脏器的损
害。
含有逆转录酶的RNA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汉坦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生物学性状单正链RNA,20面体,有包膜。
单负链RNA,分L、M、S
三个片段。
分别编码RNA
聚合酶、包膜糖蛋白G1、
G2和核壳蛋白NP
■刺突
→gp120:病毒的表面糖蛋
白,与病毒吸附有关,有
中和抗原位位点,能刺激
机体产生中和抗体,易发
生变异,有利于病毒逃避
免疫清除。
→gp41:为跨膜蛋白,介
导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
的融合。
传染源主要是带毒的家畜和鸟类,如猪、牛、马等。
幼
猪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和中间宿主。
新生的幼猪缺
乏免疫力,具有高感染率和高滴度的病毒血症。
蝙蝠亦可。
病人血中病毒滴度不高,不是主要传
染源。
多宿主性,主要为啮齿动
物。
我国主要是黑线姬鼠
和褐家鼠
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
传播三节吻库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
乳鼠是最易感动物。
我国是乙脑主要流行区。
流行季节与蚊子密度的
高峰期一致。
尚未完全明确①性传播:是HIV的主要
传播方式。
②血液传播:静脉毒品成
瘾者是高危人群。
③母婴传播:胎儿经胎盘
感染最多见。
HSP·Works Limited Version - VIR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