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改革开放经验
改革开放前后的温州
![改革开放前后的温州](https://img.taocdn.com/s3/m/e08e0d3c5a8102d276a22ffd.png)
改革开放前后生活变迁
——温州
温州记忆
温州简介 改革之初 改革之后 未来展望
温州简介
温州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全市辖3 区2市6县,陆地面积11784平方公里,海 域面积约11000平方公里,三面环山,东 临大海,山地占陆地面积的78.2%,素有 “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
家在何方?
地图上的温州
改革之初
改革开放前,温州曾被形象地描述为: “50年代的海防前线,60年代的武斗火线, 70年代的投资短线。”人口稠密,资源匮 乏,交通闭塞,工业落后,城市破旧,农 村人均耕地不足半亩,就业和生存压力巨 大,经济社会发展缓慢,2/3的温州人处 在贫困线以下,是当时中国最为贫穷落后 的地区之一。
那时生活
那时歌
那时票子
改革之后
工业化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 增强。 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城乡面貌发 生巨大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间资金丰 盈。
这时生活
这时歌
这时票子
这时繁华
未来展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温州经济高速发 展,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危机,解决 这些危机(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空心 化”严重等),温州便会再次向前飞跃!
温州模式的发展历程
![温州模式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4abdfce1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e3.png)
温州模式的发展历程温州模式是指温州市在改革开放初期以及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导,以家族企业为核心,以民营经济为特色并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经济模式。
下面将对温州模式的发展历程进行介绍。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85年)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温州的家族企业开始迅速兴起。
当时的家族企业多以传统手工业为主,如鞋业、服装业、眼镜业等,并以家族经营和手工业程度低的特点为主要特征。
由于经济系统的改革和市场的逐步放开,家族企业遇到了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许多家族企业开始转型升级,引入新的技术和管理模式。
第二阶段:市场经济时期(1985年-2000年)在这一时期,由于政府大力推动市场化改革,温州家族企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温州家族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外贸出口等方式,逐渐与国内外企业建立起了合作关系和贸易往来。
同时,国家的宏观政策也支持和鼓励温州家族企业发展,例如允许个体私营经济合理发展、减税优惠等,这进一步推动了温州家族企业的发展与壮大。
第三阶段:以富商企业为主体(2000年至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温州的家族企业开始加快企业的转型与升级,由传统手工业向现代产业转型。
家族企业开始探索与国家相关政策的配合,如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走品牌和市场化经营道路。
其中,互联网和电商的发展为温州家族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平台。
此外,温州模式的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私营经济体制管理不完善,缺乏法制环境影响了企业发展的规范性;金融体系不健全,企业融资难成为制约温州企业发展的瓶颈等。
为应对这些问题,温州的家族企业积极主动地进行了转型升级,加强品牌建设、探索多元化经营、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等。
总之,温州模式的发展历程呈现出由初期的家族手工业到现代产业发展的过程。
通过探索、转型和升级,温州的家族企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对温州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全国乃至全球的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对温州进行考察后报告温州vts报告线示意图
![对温州进行考察后报告温州vts报告线示意图](https://img.taocdn.com/s3/m/f8f7ef25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9a.png)
对温州进行考察后报告温州vts报告线示意图4月下旬,我们市委党校经干班几名同学对浙江省温州、台州、宁波三市的民营经济发展状部分进行了考察,考察期间分别与三市有关方面的专家进行了座谈,还参观了浙江康奈集团等著名民营企业。
总的感觉,三市民营经济十分发达,各具特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发展民营经济的经验,对于拓宽我市经济发展的视野,推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市民营经济的发展情况一、温州温州地处浙江省沿海南部,总人口730万。
改革开放前的温州由于地处战略前沿,国家投入很少。
从49年到78年,累计投入不到7亿元,加上资源贫乏,人均耕地不到0.4亩,交通闭塞,经济比较落后,1978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13.5亿元,财政收入1.3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13.5元,改革开放后,温州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形成了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家庭工业和联户工业为支柱,以专业市场为依托的经济发展模式--温州模式,实现了经济上的腾飞。
到2001年,全市GDP总量为933亿元,财政收入95.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684元。
二、台州台州市地处浙江沿海中部,总人口546万。
历史上台州是一个传统农业地区,工业基础薄弱。
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0.1亿元,财政收入不足1.2亿元。
改革开放后,该市大力开拓市场,发展民营经济,工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特别是"八五"期间,全市GDP年均递增25%。
1999年市区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41位。
2000年全市GDP总量675亿元,实现财政收入53.2亿元?2001年为74亿元?。
到2000年底,全市产值5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有1820家,其中上亿元企业54家,基本上形成了以面大量广的个体私营企业为基础,以机制灵活的股份合作企业为中坚力量,以规范化的股份制企业为龙头骨干的企业组织结构,民营经济占了台州工业经济总量的90%以上,成为台州的经济主体。
温州模式发展历程
![温州模式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b3d41f62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fe.png)
温州模式发展历程温州模式,是指中国温州市较早出现并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民营经济发展模式。
温州模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模式的初期形成阶段。
20世纪70年代,中国实行经济改革开放政策,民营经济开始兴起。
温州作为我国较早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民间资本,尤其是当时许多海外侨胞回国投资。
同时,温州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简化办事流程、减少税费负担等,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这样的背景下,温州模式开始初步形成。
接下来是模式的迅速发展阶段。
80年代初期,温州模式逐渐显现出一些特点。
首先,温州人民热衷于创业,大量的个体户和民营企业迅速兴起。
其次,温州模式强调风险投资,温州人民习惯于通过借贷、互助等方式进行资金的筹集,使得民营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而与此同时,温州人民勤劳踏实,善于实干,为温州模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90年代,温州模式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温州模式的一大特点是“两头打”,既在国内市场开展经营,又积极向国外市场发展,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产业链。
典型的例子就是温州鞋业,逐渐形成了规模庞大的产业集群。
这一切都使得温州模式获得了更大的影响力。
进入21世纪,温州模式进入了新的阶段。
面临新的挑战,温州模式开始进行转型升级。
首先,温州模式注重技术创新。
温州科技企业集群相继成立,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其次,温州模式积极拓展新的产业领域。
除了传统的制造业,温州开始涉足金融、投资、地产等领域,形成了更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再次,温州模式注重品牌建设。
温州企业开始不断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这些转型举措使得温州模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中仍然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总的来说,温州模式的发展历程表明了温州人民敢为人先、敢闯敢拼的进取精神,表明了温州人民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的精神风貌。
温州模式的成功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一种成功的经验,适应我国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推动了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
创新治理 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创新治理 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2a9a86fa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fb.png)
创新治理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枫桥经验是指中国浙江省温州市枫桥村在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创新治理和发展实现了村庄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枫桥村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地方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在新时代,创新治理和创新发展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枫桥经验对于新时代创新治理和创新发展的启示。
首先,枫桥经验告诉我们,创新治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枫桥村在村庄建设、农业发展、教育医疗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举措,通过建立村级合作社、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推动了村庄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枫桥村还注重提高村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通过改善教育、医疗条件,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这些创新举措为枫桥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其他地方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其次,枫桥经验告诉我们,创新发展是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枫桥村通过引进外来资金和技术,发展了村级产业,促进了就业和经济增长。
同时,枫桥村还注重保护环境和传承文化,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良性循环。
这种创新发展的理念和实践对于其他地方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枫桥经验为新时代的创新治理和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推动创新治理和创新发展,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希望更多的地方能够借鉴枫桥经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温州城镇化道路的成功经验
![温州城镇化道路的成功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59ba321210a6f524ccbf855f.png)
市 建 制镇 从 17 9 8年 的 1 发展 到 目前 8个
的重要讲 话 ,告诫我们要 深刻 把握当前 工业 化 、 城镇 化 、 市场 化 、 国际化深入 发
展 形 势 下 , 临 的 新 课 题 、 矛 盾 , 力 面 新 奋 开 拓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更 为 广 阔 的 发 展
温 州 特 色 的城 镇 化 道 路 。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温 州 农 村 最 为 重要
设是 由政府 负担的 , 城市居 民的高福利 、
高保 障( 相对农 民而言 ) 也是 由政府负担
的 。农 民 进 城 意 味 着 政 府 财 政 支 出 的扩
大。为 了缓解这个矛盾 , 政府 所作 出的反
维普资讯
温 州 镇 化 道 路 的成 功经 验 城
温 州城镇化道 路 的宝贵经验 , 于深刻地揭 示 了: 在 只有全 面繁 荣农村经 济 , 能加 快 始 城镇化进程 ; 如果农村 经济繁 荣不起 来, 镇化进 程就寸步难行 温 州城 镇化道路 的鲜明 城 特征是 : 以市场化带动农村 工业化城镇化 ; 以专业化 市场为基础的 专业镇模 式 ; 坚持 大 中
居 民人 均 纯 收 入 以及 城 乡居 民 收 入 差 别
城 镇 建 设 之 所 以 取 得 令 人 瞩 目的 成 就 , 关 键 在 于创 造 了有 利 于城 镇 发 展 的新 机
温 州 市 的 城 镇 化 之 所 以 能 够 以 较 快 的 速度 发 展 , 中 的 一 个 重 要 原 因 , 是 其 就
小城 市和 小城 镇 的 协 调 发展 与 主要 依 靠 外 源性 经 济 的 广 东省 不 同 , 为浙 江 省 缩 影 的 温 作
州, 其城 镇化 建立在 内源性经济发展 的基础上 , 具有可持 续发展 的空间
八八战略温州实践案例
![八八战略温州实践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f3aba233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cb.png)
八八战略温州实践案例温州市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之一,充分发挥了八八战略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成果。
以下列举了温州市在八八战略实践中的10个案例:1. 建立“八八”产业集群:温州市通过整合产业资源,成立了八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2.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温州市设立了多个科技创新平台,如八八创新园和八八创客空间,吸引了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和创新团队,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经济发展。
3. 推动城市更新改造:温州市通过八八战略,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改造,改善了城市环境和市民生活质量,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吸引力。
4. 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温州市以八八战略为指导,积极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设立了多个金融创新平台和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多金融服务和支持,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5. 推动农业现代化:温州市通过八八战略,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和农民收入。
6. 建设智慧城市:温州市以八八战略为引领,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了城市的智能化程度。
7. 加强对外合作交流:温州市以八八战略为指导,积极拓展对外合作交流,加强与国内外城市的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促进了温州市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
8. 培育创新人才:温州市通过八八战略,加大了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创新人才。
9. 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温州市以八八战略为引导,积极发展旅游业,建设了一批旅游景区和旅游品牌,提升了温州市的旅游形象和吸引力。
10. 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温州市以八八战略为指导,加大了环境保护工作力度,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改善了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提升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温州市在八八战略的实践中,充分发挥了改革开放的优势,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温州的变化调研报告
![温州的变化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9f16e3a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53.png)
温州的变化调研报告温州是一个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城市,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它的发展优势在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创新的精神。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温州也在不断的变化中。
本文将以“温州的变化”为主题进行调研报告。
一、城市环境的变化在过去,温州的城市环境相对比较糟糕,拥堵的交通、污染的空气和缺乏绿化带给市民的压力非常大。
但是如今,温州正在进行城市环境的改造,规划出许多公共绿化等的工程,这些公共绿化的建设,使得城市空气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也让市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宜居。
此外,温州市也制定了一系列规范化的城市管理条例,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让温州这个城市不断焕发着新的光彩。
二、经济水平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温州正在逐步的转型升级,不断提高其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在疫情影响下,温州市增强了抗风险能力,通过推出平台等支持企业发展,促进温州经济快速恢复。
在经济领域代表上的成长遍地开花,如温州机床,温州梅雁电器等知名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可以看出温州市的经济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正朝着高端技术和制造业等方面进行着积极布局。
三、生活方式的变化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变化,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在过去,温州市的生活方式比较单一,人们的生活方式主要是以工作为主,娱乐和休息时间相对比较少。
但是如今,随着工作场所和生活环境的升级,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市民们也开始注重健康和休闲,逐渐形成了一种以健康生活为主的生活方式。
四、创新与发展温州市的文化氛围和创新精神也体现在其发展方式上,市政府注重打造全球创新创业中心,越来越多的创业精英开始涌现。
当地的创新企业已获得了大量职业顶尖人才的青睐和投资,这也预示着在未来时代,更多的优秀人才会聚集在这个城市中。
总之随着全球化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温州的这个城市也在经历着快速的变化。
未来,这个城市也将继续致力于发展和改革,海纳百川、洋溢活力的社会氛围,让人们越来越多地青睐这个城市。
赴浙江省温州市学习考察心得体会
![赴浙江省温州市学习考察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bfa9303eccbff121dd36832f.png)
赴浙江省温州市学习考察心得体会X月xx日至xx日赴浙江省温州市学习考察,通过这短短的xx天紧张学习和考察,使我受益匪浅,感触很深。
特别是温州解放思想程度之深,开放力度之强,发展速度之快,给了我深深的震撼,值得我们学习、思考和借鉴。
一、几点感受和体会通过这次学习考察,有以下感受和体会:1、思想解放早,观念更新快听xxx介绍,温州土地极其缺少,改革开放前极端贫困,到处要饭,改革开放以后,温州人不再以田为生,不再守住一亩三分地,他们就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当作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由过去户户办工厂、家家无闲人,发展到现在大集团、大产业、大上市公司,同时其区域文化对人的思想和动力的影响表现非常明显,使得温州人有很强致富欲和创业精神,他们不安于现状,不墨守成规,不满足于贫苦生活,如追求财富、追求富裕的生活。
他们十分勤劳,善于学习,甘于吃苦,敢于冒险,勇于进取,无论到哪里都能扎根、生存发展。
一开始温州人在全国各地开发廊、办服装店、摆修鞋摊,发展现并创造赚钱机会,而内地人都对眼前的机不见,看到了不愿意干或不会干又不去学。
奥康集团的董事长是做木匠学徒过程中发现了商机,掘到第一桶金;报喜鸟集团的董事长是从推销发夹、电子表等小商品开始;红蜻蜓集团的董事长做过了工匠、漆匠、推销员。
这样的例子,在温州比比皆是。
这就是被人所称颂的“四干”精神,现走遍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说了千言万语,想出千方百计,以千家万户的生产经营,适应着千变万化的社会需求。
2、民营经济占主导地位,对财政的贡献也最大温州的区域经济是以民营企业作为主要增长点的经济。
改革开放之后,温州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千家万户搞家庭工业,千军万马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据介绍现在全市有个体工商户20 多万户,民营企业13 万多家,民营企业的数量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的9 8.8%,工业产值占全部产值的95%,创造的外贸出口额占全市的95% 以上,从业人员占全市企业职工总数的80%以上,走出了一条具有温州特色的发展路子。
20世纪90年代以来温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20世纪90年代以来温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8f1fca8751e79b8968022682.png)
20世纪90年代以来温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作者:任冬梅李春来来源:《决策与信息》2016年第11期[摘要] 党的代表大会报告是一个时期党组织的施政纲领,也是其政治话语的集中体现。
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温州历次党代会报告中的共有高频词和变迁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温州经济社会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二次创业”“第三次跨越”。
这两个阶段,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一直是经济建设,其中也呈现出一些变化状态和阶段性特征。
阶段性特征一方面由上一阶段遗留的经济社会条件决定,另一方面也与当时阶段的政策有关。
[关键词] 温州发展;党代会报告;字词分析;改革开放;发展战略[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6)11-0146-10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经济和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温州通过“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专业市场为导向,以小城镇为依托,以农村能人为骨干”[1]的发展模式完成了市场经济初期阶段的基本积累,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的历史性跨越。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先导,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基本取向,以实施质量立市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战略重点,温州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第二次创业”,不断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温州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这个阶段,既是工业化升级、城市化加快、国际化提升的关键期,又是经济结构调整加速、资源环境约束加重、社会管理难度加大的转型期。
温州的战略目标已经从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实现第二次创业”转向“加快转型发展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这一新的战略目标。
那么,怎样才能准确把握温州自20世纪90年代“第二次创业”以来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呢?通过观察行动者的言语或者行为来归纳其特征、推测其动机,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马克斯·韦伯认为:“一个具体行动的正确因果诠释意味着:行动的外在过程及动机可以被如实地把握,并同时达到对其一切关联的有意义的理解。
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1fb7f09a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45.png)
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现状温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之一,也是中国最早兴起的民营经济发展地区之一。
温州的民营经济发展经历了从小作坊到规模企业的转变,成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典范。
温州的民营经济发展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由于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民营企业逐渐取代了国有企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
温州的民营企业主要以小作坊形式存在,以小商品生产为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温州的民营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开始涉足更多的产业领域,如轻工业、纺织、制造业等。
温州的民营企业家们以他们勤劳务实的精神,迅速积累财富并不断扩大企业规模。
进入90年代以来,温州的民营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完善,温州的民营企业开始走向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贸易。
同时,温州的民营企业也逐渐实现了从私人企业到集体企业再到大规模企业的转变,民营企业成为了温州经济的重要支柱。
目前,温州的民营经济已经涉及多个领域。
温州在轻纺、服装、鞋业、眼镜、电器、汽摩配件、化学纤维等产业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其中一些企业已经成为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企业。
温州的民营企业在市场开拓、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除了传统产业,温州的民营经济还在不断发展新兴产业。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兴起,温州的民营企业逐渐涉足互联网和电子商务领域。
许多温州的企业家通过创办互联网平台、电子商务企业等方式,将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结合,实现了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温州的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温州的民营企业大多数还是以中小微企业为主,规模较小,面临着资金紧张、市场竞争激烈等问题。
另一方面,温州的民营企业在管理、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此外,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也还不够充分,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总的来说,温州的民营经济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温州的民营企业家以其创业精神和勤劳务实的态度,积极推动着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的民营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温州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生活变化作文
![温州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生活变化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2352bd44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de.png)
温州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生活变化作文嘿,朋友们!你们知道我的家乡温州吗?今天我想和你们讲讲温州改革开放前后的那些事儿,那变化可真是大得让人不敢相信!以前啊,温州的街道可不像现在这么宽敞又干净。
那时候的路窄窄的,坑坑洼洼,要是下雨天,一不小心就能踩进一个大水坑,溅得一身泥。
“这路啥时候能修好呀?”大人们总是这样抱怨着。
再看看那时候的房子,矮矮小小的,一家几口人挤在一间小屋子里,转身都困难。
哪像现在,高楼大厦到处都是,小区里还有漂亮的花园和健身器材。
我忍不住想问:“以前的人们能想到如今的生活这么舒适吗?”以前的交通也不方便,出门基本靠走。
要是有辆自行车,那都算很不错啦!哪像现在,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小汽车,还有方便快捷的公交车和地铁。
我爷爷常说:“现在的孩子可真幸福,出门都不用愁。
”还有吃的东西。
改革开放前,能吃饱就不错啦,哪有那么多好吃的零食和水果。
过年能吃上一顿肉,那都能高兴好几天。
现在呢?超市里各种各样的美食让人眼花缭乱,什么进口的、国产的,应有尽有。
“这日子过得,简直像在天堂!”我妈总是这样感叹。
记得有一次,我和奶奶聊天。
奶奶说:“我们那时候,衣服都是补丁打补丁,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我瞪大了眼睛问:“奶奶,那多难看呀!”奶奶笑着说:“那时候有衣服穿就不错啦,哪像你们现在,天天都能穿新衣服。
”以前的娱乐活动也很少。
晚上大家只能围坐在一起,听老人讲故事。
而现在,我们可以看电视、玩电脑、去游乐场,好玩的太多啦!温州改革开放后的变化,就像一只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
以前的温州是贫穷落后的,现在的温州是繁华富裕的。
这一切的变化,不正是因为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吗?我觉得呀,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将来让温州变得更加美好!。
温州市共同富裕最佳实践案例
![温州市共同富裕最佳实践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39d24b76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3a.png)
温州市共同富裕最佳实践案例引言共同富裕是一个重要的发展目标,旨在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和幸福生活。
温州市作为中国的经济强市,一直以来致力于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和探索。
本文将介绍温州市在共同富裕方面的最佳实践案例,深入探讨其成功经验和可借鉴之处。
温州市的背景温州市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是浙江省的一个重要城市。
由于其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的优势,温州市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温州市也面临着一些社会问题,如收入分配不平衡、城乡差距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温州市积极探索共同富裕的路径,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温州市共同富裕的实践案例1. 发展产业,促进就业温州市通过发展产业,创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温州市以打造创业创新示范城市为目标,积极引导企业创新发展,促进就业增长。
同时,温州市还注重培养技能人才,提供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机会,提高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
2. 改善基础设施,提升生活品质温州市注重改善基础设施,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
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温州市改善了交通、水电、通信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温州市加强了农村公路、供水和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
3. 推进教育事业,提高人力资本温州市注重推进教育事业,提高人力资本,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温州市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了教育设施的建设水平,提升了教育质量。
同时,温州市还加强了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支持,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帮助贫困地区居民实现教育公平。
4. 加强社会保障,保障最低生活保障温州市注重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温州市实施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经济困难的人群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同时,温州市还加强了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提供了全面的社会保障服务,保障人民的权益。
温州市共同富裕的启示1.发展产业是共同富裕的基础。
温州市通过发展产业,创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实现了共同富裕的目标。
周申生与温州改革开放之初的恳谈会“致敬新时代·奋斗温商路”专题
![周申生与温州改革开放之初的恳谈会“致敬新时代·奋斗温商路”专题](https://img.taocdn.com/s3/m/320a8431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c9.png)
18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初,温州曾经举办过一次经济振兴恳谈会,邀请到的人员均为温州籍在国内享有盛誉,并有学术成果的领导和专家。
恳谈会,是一次引智的会议,是重大决策咨询会,是改革开放初期温州重大事件和建设项目的策划会。
这个会议的具体操办者就是温州市原科协主席、市政协四届常委周申生。
笔者曾经三次采访过周申生,前两次采访是在他的家里,他家住温州市区下吕浦“清风”住宅区,第三次采访时,这位老同志刚从上海做完手术回来,在医院的病房里。
我与他是政协、科协两单位的同周申生与温州改革开放之初的恳谈会文/张声和 图由黄瑞庚提供周申生同志笔者出示有关史料条线的关系,每次采访他,他都很热情。
病床上的他,回首往事,感慨万千。
周申生,1927年出生,同济大学毕业,1947年入党,在上海参加学生运动和地下工作,任中共浙南上海支部书记,后赴浙南游击区。
解放后系温州地区青年团首届领导人之一,1953年调省科普协会和科联任专职常委、副秘书长、党组成员,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
1979年平反,任温州地区科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温州市科协主席、党组书记,兼市政协常委、省科协常委、中国未来研究会理事。
曾两次晋京受中央领导人接见。
1988年离休。
他在乐清湾的开发、瓯江流域水资源的综合开发,乌岩岭的保护、温州地市合并等事关温州发展的重大课题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温州改革开放之初的首次恳谈会就是周申生最满意的事件之一。
笔者根据周申生同志的回忆,并参照有关资料,将这次历史性事件作如下记录。
把握机遇周申生郑重地说,那是特定的历史时期给温州的一个机遇,温州的领导层把握住了这个时机。
那是1984年4月,当时的温州发展恰逢了一个重大机遇,这就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温州等沿海港口城市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文件。
时任温州科协主席的周申生建议温州市委、市府领导召开一次大型座谈会,邀请外地温籍专家学者为温州经济振兴献计出力。
用周申生的话来说,这是一项智力引进的战略决策。
温州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温州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ccd3d0a833687e21ae45a98e.png)
篇一:《温州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温州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作为全国民营经济发祥地之一,温州民营经济也一直因为其标志性符号意义而吸引着国内外关注。
进入新世纪,温州民营经济发生了什么深刻变化?哪些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已经出现?来自温州市工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温州市共有民营企业60892家,个体工商户259197户,合计注册资金(本)1254亿元。
在这些数字背后,“民营经济已成为温州发展最大的品牌,并已成为推动温州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民营经济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这已经是多方共识。
而据温州银监分局专家测算,2006年温州市民间资金已超2200亿元。
这笔总额庞大的民间资本在全国各地进行各种实业投资、民间借贷,以及投机炒作等活动。
“大量民间资本适时向外投资,形成行业性的温州市场和跨区域的温州经济。
”专家分析。
这也是资本流动正呈现的区域化特点。
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至2005年,温州工业企业在外创办各类项目1030个,累计在外投资额亿元,相当于同期温州本地限额以上制造业投资的%。
就国内而言,已有正泰、德力西、报喜鸟、美特斯邦威等很多知名企业在上海等地直接投资办厂。
国内市场的扩张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温州民企已经以各种形式进军国际市场,越来越国际化。
有关部门人士对记者分析道,“近年来,温州市一些优质民营企业逐步跨入国际市场,销售网络遍及世界各地,个别轻工产品如打火机、皮鞋甚至占据了国际市场的主要份额。
温州人开始在海外建立鞋革、服装、低压电器等专业市场、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
俄罗斯远东地区有康奈集团;在北美、中东、南美等地区,也活跃着许多温州民营企业家的身影。
与此同时,温州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国际化的兼并和收购,已有6家温州民营企业成功尝试在海外上市融资。
”这些扩张与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变化密不可分。
从“地下工厂”、“前店后厂”起步的温州模式下传统的民营企业,基本上都是家族式管理,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家族式管理的弊病越来越多地显露出来,大批民企纷纷转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发展成现代化的股份制企业或上市公司。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民间金融发展历程分析——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民间金融发展历程分析——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bc984978f46527d3240ce087.png)
体从 自身的利益 出发 在 自身策略组 合 的限制下 相互博弈 的结 排更有效 ,就有可能诱发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 变迁 由政府 主
在新制度经济学研究中 , 道格拉斯?诺思提出了著名的制度 变迁的“ 路径依赖” 理论 。 该理论认 为 , 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 的“ 惯性 ” , 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制度 变迁路径依赖的原因是 ,制度变迁过程具 有报酬递增和 自我强 化 的机制 , 使制度变迁一 旦走 上某一路径 , 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 后 的发展中得 到 自我强化 。 沿着既定的路径 , 制度 的变迁可能进 入 良陛循环 的轨道 .迅速优化 :也可能顺 着原来错误路 径往下
度 供给 与黼 求 )
金融改革 , 为全 国金融改革提供经验 。而这些改革都在一定程度
上与民间金融有直接 的关 系。可 以说温州金融改革一直走在全 国金融改革 的前列 , 是全 国金融改革的领军者 , 而温州 民间金融 制度变迁 的历程也就是 中国民间金融制 度变迁 的缩影 。
制 度 变 迁机 理 图
提 出 相应 的借 鉴 与 建议 。
二、 理 论 基础
林 毅夫 提 出的诱 致性 制度变 迁和 强制性 制度 变迁 理论认 为: 诱致性 制度变迁是现行制度安排 的变更或替代 . 或者是新 制 度安排的创造 。 它是 由一个人 或一群人 . 在响应制度不均衡引致 的获利机会 时 白发倡导 、 组织和实行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指的是
( 二) 强制 性 制 度 变迁 和诱. 我们认 为制 度变迁源于制 度的不均衡 , 而制度 的 不均衡 源于制度供 给与 制度需求 的相互作用 ,进而认为制度变 迁是 制度 供给主体 与需求 主体在一定 的环境条件下相互博弈 的
新时代枫桥经验意见
![新时代枫桥经验意见](https://img.taocdn.com/s3/m/f6022715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4f.png)
新时代枫桥经验意见
新时代枫桥经验是指中国浙江省温州市枫桥村在改革开放以来
积累的一系列乡村治理和发展经验。
枫桥经验的核心是“村民自治、村民自治、村民自治”,强调村民自治和村民自治。
这一经验在中
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首先,新时代枫桥经验强调了村民自治。
枫桥经验倡导村民自
主决策,重视村民的意见和参与,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制度,让村民
参与村庄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增强了村民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
其次,枫桥经验注重村民自治。
村民自治是指村民在自治过程
中积极参与、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
枫桥村通过建立村民理事会、
村民监督会等机构,强化了村民自治意识,使村民能够更好地参与
村庄事务的管理和监督,提高了村庄治理的效率和公正性。
此外,新时代枫桥经验还强调了村民自治。
村民自治是指村民
在自治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通过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来促
进村庄的发展。
枫桥村通过实行土地流转、发展乡村旅游等方式,
激发了村民的发展活力,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总的来说,新时代枫桥经验在乡村治理和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强调了村民自治、村民自治、村民自治的重要性,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希望更多的地方能够借鉴枫桥经验,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乡村治理和发展模式,推动乡村振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州市改革开放经验
论文关键词:温州精神民营化解放思想人民首创温州模式
论文摘要:改革是温州巨变之源,创新是温州发展之魂,全民创业使温州充满活力。
30年来,温州坚持实践检验真理标准,大胆冲破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框框束缚,走出了一条“生活逼出来,市场放出来,群众闯出来”的独特经济社会发展之路。
世界都看到了温州的变化和发展。
提起温州,一般人都会想到有钱一词,温州人聪明会做生意。
这点我深有体会,我小时候跟父母去上海,那时我父母在上海办厂。
去过上海的人都知道上海人内心比较高傲,对各地外来人员都有一种鄙视感,北京人在他们眼中都是“乡下人”。
我记得我和父母那时住在一个上海人出租的房子里,房东是个比较有钱的纯上海人,对其他租在他哪里的人他都比较冷漠唯独对我们很热情。
用他的话说就是“温州人吃苦耐劳,富有创业精神又有聪明的头脑,他一向敬佩温州人”。
以前高中,初中说自己是温州人没什么感觉因为大家都一样,现在上了大学,像别人说自己是温州人感觉特骄傲,为自己是温州人感到自豪。
大家现在看到的温州市改革开放30年后的温州,然而在改革开放以前的温州却是另一个样子。
温州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
全市辖3区2市6县,陆地面积1178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11000平方公里,三面环山,东临大海,山地占陆地面积的78.2%,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
改革开放前,温州曾被形象地描述为:“50年代的海防前线,60年代的武斗火线,70年代的投资短线。
”人口稠密,资源匮乏,交通闭塞,工业落后,城市破旧,农村人均耕地不足半亩,就业和生存压力巨大,经济社会发展缓慢,2/3的温州人处在贫困线以下,是当时中国最为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
然而改革开放短短30多年来,温州连世界都为之震惊,温州人遍布全世界,哪里有温州人哪里就有温州商贸城。
温州人也获得了一个美称——东方的犹太人。
温州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变化
(一)工业化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30年来,温州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1993年以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稳定在50%左右,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0%以上。
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757家,全市拥有工业产值超亿元企业532家,超5亿元企业59家,超10亿元企业31家。
拥有58个中国驰名商标,获得33个国家级生产基地称号,特色产业集群优势明显。
16家企业集团跻身首届中国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
1978—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从13.2亿元增长到2145亿元,增长161倍,年均增长15.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38元提高到28362元,年均增长13.8%;财政收入从1.35亿元提高到293.3亿元,增长216倍,年均增长20.4%。
(二)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国家对温州累计投资仅5.95亿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
那时温州没有机场,没有铁路,只有一条水路和一条路况极差的国道与外界相连,全境被江河所隔,有“走遍天下路,难过温州渡”之说。
改革开放后,温州的投资力度明显增大,1978—2007年,投资总量达5065亿元,建成一大批水、电、路、港、通信设施,基本形成公路、铁路、航空相互协调配套的立体交通网络,全国性交通枢纽初显端倪。
瓯江上建造了5座大桥,实现了全市一小时交通圈。
现代通讯能力位居全国各大中城市前茅。
市区面积从20平方公里扩展到170多平方公里。
各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农村一半人口过上了城镇生活。
(三)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间资金丰盈。
30年来,温州人民摆脱贫困,实现了总体小康。
1978—2007年,居民人均储蓄从8元提高到24000元;全市各项人民币存款从1.79亿元增加到3376亿元,增长1885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77元(1981年)提高到24002元,年均增长16.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13元提高到8591元,年均增长16.1%。
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汽车达21辆。
大多数城镇居民拥有投资性资产。
据估算,民间资金4000亿元左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温州人的富裕程度。
温州改革开放的历程
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1991年。
这一阶段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起点,以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为主要路径,以市场化改革为重要动力,以成功探索股份合作制为最大创举,温州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第一次创业。
第二阶段,从1992年到2002年。
这一阶段以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为开篇,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基本取向,以实施质量立市和基础设施建立为战略重点,温州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第二次创业。
第三阶段,从2003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来,温州进入切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探索又好又快发展道路的新阶段。
温州改革开放的经验
第一、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客观事物在不断发展变化,解放思想作为根据实际情况探求事物规律的认识活动也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不同的发展阶段,实践会对解放思想提出不同的内容和要求。
温州改革开放30年,领导和群众的思想总是处于一种解放的状态,认识事物、考虑问题、指导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怎么符合客观实际就怎么干,怎么又利于发展就怎么干。
翻阅历史,温州曾被作为全国资本主义复辟的典范,在全国许多地方出现民企偃旗息鼓,思想倒退之际,但温州的党政领导者仍然主张改革、鼓励民企发展的脚步却从未停止。
以致温州当地有句话说:“温州领导姓什么在变,解放思想的共性不变。
”温州人始终认为,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其本身就充满了探索和实践,没有什么现成的模式可循,只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踏踏实实搞改革,一心一意谋发展,积极解放生产力,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对于具体的思路和方法,就没有争论的必要,这也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态度。
第二,始终坚持民营化、市场化的改革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最富有特色、与众不同的成功经验,可以概括为始终坚持“民营化、市场化”的改革道路。
民营化关系到社会所有制结构、企业产权制度、利益分配关系、经济决策和动力结构等;市场化,设计到市场主体培育、经济决策信息结构改变、经济运行调节机制乃至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等。
从温州改革开放的30年的实践看,正是通过不断深化民营化改革,大力发展了以个体私营为主的各种民营经济,有
效地调整了社会所有制结构、企业产权结构和利益分配结构,从而为温州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和活力;正式通过不断深化市场化改革,促进了经济运行方式和调节机制的转变,从而提高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第三,始终弘扬“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精神。
温州人传统上就具有恋乡不守土、敢冒知进退、自信不自满、重利不守财、吃苦不叫苦的禀性。
正是基于这些优良的传统,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温州人“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精神得到了更好的培育和弘扬。
首先,温州人创新意识特别强。
具有第一个“吃螃蟹”的冒险精神,具有“争喝头口水”的超前意识,敢闯敢冒,敢为天下先,曾经涌现了“胆大包天”、“胆大包地”、“胆大包海”、“胆大包江”等一批典型。
其次,温州人创业欲望特别强。
“人人想当老板、个个争当老板”的愿望,使他们能够义无反顾地打拼天下。
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哪里有温州人,哪里就有市场。
再次,温州人吃苦精神特别强。
在很穷时能吃苦,富裕起来还能吃苦;当小老板时能吃苦,当大老板时还能吃苦。
“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宁当鸡头,不做凤尾”,是温州人艰苦创业的真实写照。
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中所培育和铸就的“敢为人心、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精神,不仅为温州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也为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鲜经验,成为全国人民倍感珍惜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温州改革开放们的启示
以前听老师说过温州有一段造假的历史,那时各种造假的东西严重影响了温州品牌的形象,其中影响最深的是皮鞋造假事件。
20世纪80年代,温州皮鞋被打上“劣质”的印记,遭到全国商界的抵制,甚至在杭州被当众焚烧,此后,温州人卧薪尝胆,狠抓质量,争创名牌,重新赢得声誉。
如今的温州已经实现了从最初的资本原始累计到“质量温州”、“品牌温州”、“信用温州”的跨越式发展,成为“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
可见一个品牌的建立必须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如果当时的温州人没有意思到诚信的重要的话就不会有如今的辉煌成绩。
我们还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
温州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担当主力军,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建成的“第一座农民城”——苍南县龙港镇、私人跨国农业公司、集资建造的飞机场、民间集资建设的东海长堤和股份合资建设的铁路等。
可以说,温州的每一步改革、每一次创新,都与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分不开。
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人民群众的创业创新激情,是推动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动力。
温州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温州抓住历史机遇,发扬敢为天下先、特别能创业的精神,以市场取向改革激活发展动力,以商贸兴盛带动工业繁荣,以产业集聚支撑城镇崛起,以构建营销网络创新经济业态,以差异化经营打造品牌经济,以文化创新推动实践创新,使当地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使经济社会发展走上了又好又快的轨道。
温州模式,令人感佩,也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