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社会的断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社会的断裂

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关于断裂的理解,世人不尽相同。在这里,笔者假借字典上关于断裂的一种定义,来浅谈一下二十世纪80年代后笔者眼中的中国社会的断裂。在字典中,断裂的定义式这样解释的:它指岩体的破碎现象。是由于应力作用下的机械破坏,使岩体丧失其连续性和完整性,不涉及其破碎部分是否发生位移。

乍一看,这似乎在大体一致或特殊情形上来说,都不能与中国社会的断裂有任何关联。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运用语文中比拟的手法来思考的话,情况似乎就合理多了。在这里,我们把整个中国社会比作一块大型岩石,这块大岩石在种种推动力的作用下摇摇欲坠,最终,丧失了自己的连续性与完整性。但是我们可以了解,断裂并不意味着发生位移,所以,社会这颗大岩石,最起码在表面上看来,可能依然是完整无缺的。下面,我们按照这个概念出发,从几个角度来讨论一下80年代后中国社会的断裂。

(一)大石碎裂的推动力

在笔者看来,改革开放前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其它状况并不加以讨论)在最根本上来看中国社会处在一种公平状态之下——即使这种公平看上去有些畸形。但是,80年代后,由于中国社会的种种迹象以及发展向我们阐明,中国社会的断裂是不可避免的,并且,程度正在逐步加深。这都导致了中国社会这块大岩石逐步开始断裂。

提到社会断裂,我们不得不在这里探讨一下中国的“入市”问题。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在他的《第三次浪潮》中,将人类社会发展分为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以及新技术革命三个浪潮。乍一看,这三个浪潮似乎都存在于不同时代,但是,以北京为例,似乎能在北京不同地带找到此三次浪潮的缩影:北京的中关村便是新技术革命影响下产生的缩影;同样,我们向外走,90年代伫立在北京的“首钢”是工业文明的缩影;最后,走出城市,那些广袤的农村便是农业文明的现实显现。在一个社会中,几个时代成分并存,它们之间几乎没有任何有机联系,这,就是一个断裂的社会。

再谈中国的入世,孰知,中国入世后到底是哪个群体获益较大,而又对哪个群体几乎没有任何影响,稍微了解世情的人是一眼就能明了的。真正能与世界接轨的几乎都是那些在新技术革命影响下的的产业,换言之,就是中国社会中最先进的那部分。然而,一个社会中,处于最先进部分的产业,他们所占的比例只为整个社会中较小的一部分,同时,他们所需要的工作者均为拥有高端技术的人才和具有大量科技知识的科研人员。这样,就硬生生的将那些从事于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人员与之全额分开,从而使从事一二产业人员无法完全融入社会,不得不成为“被甩出去的失业群体”。

随着科技的更加进步,中国入世状况的加深,整个中国社会就像在进行一场马拉松,不停的有人在奔跑,又不停的有人跌倒在地,成为被甩在后面的失足者,进而,成为被淘汰者。长此以往,最先进部分与整个社会的可联系点越来越少,中国社会的断裂现象也必将越来越明显,且裂痕也将越来越大。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入世后对中国经济增长将使带来极大好处的观点,但从客观的角度,尤其是从断裂的角度来讲,我们也必须看到“接轨”在使一个落后国家中最先进部分变得更加先进的同时,也使它与本社会的其他部分差距越来越大,也就是说,这个先进的部分与外界接轨的程度越高,它与本社会其他部分就越没有联系。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入世”是造成社会这块大岩石断裂的推动力之一。我们在这里并不是反对入世,而是希望在面对入世与社会断层两者之间的问题时,希望国家能够提出一些合理的可行的方案来解决此问题。(当然,笔者在后文也会提到一些自己关于解决社会断层问题的方案,这里就不再详细解说了)

社会断裂的另一个推动力便是资源的重新积聚与底层社会的产生。关于这一问题,在这里就以弱势群体为例,做一个关于断裂的详细解释。

众所周知,中国社会资源配置格局由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由扩散走向了重新积聚。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是最早获益的一批人。他们在改革政策的鼓励下,开展个体经营,从事商贸活动,使这部分本来处于底层社会的人们完成了最原始的资本积累,成为了最早的致富者,也就是我们后来提到的“万元户”或“私营企业主”。当然,在他们的推动下社会的经济也更加繁荣发展起来。整个社会似乎呈现出“一片良好”的阵势。

他们再到后来,随着放权让利改革的推进,基层政府和企业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和可支配的资源,90年代后,市场机制、巨大的收入差距、贪污受贿、大规模瓜分国有资产等等问题,导致收入和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同时,随着政府收入的增多与证券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资金和技术设备集中到了数量越来越少的企业中,越来越多的投资与建设集中到了大中型城市社会当中。

这种资源的重新积聚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群体间的收入和财富差距越拉越大,一些社会边缘地带出现了明显的凋敝,基层政府的资金几近掏空。这,是中国社会断裂的另一方面的体现。

另外,在农村,处于社会弱势群体中的农民,虽然他们的生活状况没有特殊的变化,但是相对来说,他们变得就更加贫困了。从现状来看,目前我国农村仍然遗留着近8亿的农民,然而我们知道,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收成状况与农民的收入几乎是没有太大的关联的,就是说,即使是在丰收之年,农民的收入状况也不会有明显增加,并且我们也不能一味的依靠提高农副产品价格来增加农民收入。然而城镇居民就不同了。她们可以通过工作以及其它各种形式,来获得较为丰厚的收入。总之,在收入上来看,农村农民的收入与城镇居民的收入是存在明显断裂的,这是一种城乡之间的断裂。

对于社会弱势群体中的另一部分人,也就是农民工来说,断裂现象显得更加深刻。与城镇居民来说,农民工工作内容的性质低下,他们户籍身份认证少,常常被称为下等人,另外,他们的基本权利常常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这造成了农民工和城镇居民之间的一种不平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不平等现象呈一种上升趋势,这也必将加大中国社会的断裂,成为中国社会这块大岩石断裂的另一推动力。

由此可见,中国社会弱势群体的存在,从一个事实上证明了断裂存在并将继续加深的状况。(二)岩体丧失其连续性和完整性的分析

若要提中国这块大岩石丧失连续性及完整性,那么,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劳动力的流动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指以社会化大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说到这,就有些类似上文中提到的“三次浪潮”之间的关系,但是他们又是不尽相同的。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城乡二元结构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以及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改革开放后,虽然允许农民进入城市经商或打工,但农村居民仍然没有在城市定居的权利,城市对他们实行的是暂住证制度。这种暂住证制度可以说成是城乡壁垒存在的标志——无论农民工如何努力,似乎一直都有一堵墙紧紧的隔在他们和城镇居民之间。另一方面,城乡两部分居民也被迫分为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城市居民一方面享受着各类社会保障,另一方面也在享受着高等身份认证及劳动保障的待遇。相比较农民工或村镇的农民而言,他们既没有高额优越的社会保障,也没有一个合适的身份认证,甚至还常常被称为“乡巴佬”,在人身以及精神上受到双重摧残。这种状况如果不加以改善,不仅会使城乡间差距进一步拉大,同时,也会激发农民们特别是进城农民工的不满,从而导致社会动乱,中国社会这块大岩石也必会随之丧失其连续性及完整性。城乡间两种不同资源配置制度的存在。以教育投资为例,几乎全部国家的教育投资都用在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