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_非诚勿扰_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媒介批评_梁力中
电视相亲节目女性元素解析――以《非诚勿扰》节目为例
电视相亲节目女性元素解析――以《非诚勿扰》节目为例【摘要】《非诚勿扰》是一档著名的电视相亲节目,对于女性选手而言,形象塑造是至关重要的。
她们要展现自信、真诚和魅力,吸引观众和嘉宾的注意。
交流技巧也是成功的关键,包括表达能力、情商和幽默感。
在心理分析方面,女性选手需要克服紧张和焦虑,保持镇定和自信。
在成功案例中,女性选手通常展现出真挚的情感和智慧,吸引到心仪的对象。
也有失败案例,女性选手可能过于功利或情绪化,导致交流失败。
在节目中,女性的角色定位是可以塑造梦想中的形象,同时也受到社会观念的影响。
节目对女性形象的影响是双刃剑,一方面可以提升知名度和机会,另一方面也可能受到负面评价和压力。
建议女性在参与节目时保持真实和坚强,展现自己的魅力和智慧。
展望未来,希望能够有更多机会展现女性的多样性和价值。
【关键词】电视相亲节目、女性选手、《非诚勿扰》、形象塑造、交流技巧、心理分析、成功案例、失败案例、角色定位、影响、建议、展望。
1. 引言1.1 介绍节目背景《非诚勿扰》是中国江苏卫视播出的一档大型相亲节目,该节目以独特的形式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
节目中通过一位男嘉宾和多位女嘉宾进行相亲,借助各种游戏和互动环节来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
女性选手们在这个节目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们的形象和表现直接影响着整个节目的氛围和观众的观感。
在这样的情境下,女性选手如何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魅力,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通过对女性选手在节目中的表现进行深入解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她们在这一特殊环境下的行为和心态,同时也可以探讨节目对女性形象的影响以及如何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
2. 正文2.1 女性选手形象塑造女性选手形象塑造在《非诚勿扰》节目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节目制作方在挑选女性选手时,会注重外表条件,如身材、颜值等,因为这些因素往往影响着选手的第一印象。
选手的个性特点也是塑造形象的重要因素。
节目会安排选手们进行一系列的个人介绍,展示自己的职业、爱好等,从而让观众对选手有更全面的了解。
《非诚勿扰》“女博士”对自身媒介形象的重构
媒介 平 台提 升群体话语权 、重构 自身媒介形 象的动 态过程 。
目前 , “ 女 博 士” 在受众 潜 意识 认 的 自主发 言就 是在 积极 主动 自我塑 造媒 的社会 和文 化 因素。刻板 印象 指人 们对 知层 面 已成为 带有 明显贬 义倾于该群 某 一类 事物所 产生 的 比较 固定 的概括 而 标签 ,女博 士群 体负 面 的媒介 形象 归根 体 的传统刻板印象 。 到底 是 因媒体 长期 过分夸 大 的报道 塑造
笼 统 的看法 ,女博 士 的刻 板 印象是 通 过
从 节 目规则设置分析 , 《 非诚勿扰 》 大 众媒介 和参 与人 际交 往互 动交织 而 成 而起 源 ,并 由女 博 士群体 在参 与人 际交 女 嘉宾 参加 多期 连续 的节 目录制 ,并 在 的。女博 士正 是 比照 自身与其 既 有媒 介 往 与他者 的信 息互 动 中得 到进 一步 建构 固定 的站位 直 到 “ 牵 手成 功” ,这 种类 形 象 的不认 同 ,女 博士试 图通 过 自我 表
从节 目议 程设 置 分析 ,作 为 婚恋 节 历 的背景 补充 ,逐 渐 消解着 社会 对女 博 在 文献 查 找过 程 中,笔者 发现 以往 关 于对 于女 博 士媒 介形象 的研究 多 以定 目, 《 非诚 勿 扰 》着重关 注 女博 士 的婚 士传 统 的刻板 印象 。例 如 :外 貌 上 ,呈 恋观 、价值 观。通 过参 与节 目的女博 士 现 出青春 、靓 丽 、容貌 姣好 的状态 ;性 量分析为主 ,话题均集 中于相貌 、性格 、 婚 恋 、心 理 问题等 几个 方 面 ,而对 女博 的个人 话语 陈述 分析 ,更加 真实 的还 原 格方 面 ,给受众 以单 纯 、优雅 、积极 向 士 的媒体 报道 中也 存在 着刻 意抹 杀个体 了女博 士 自身 的婚恋诉 求 以及 自身对 群 上 的精神 面貌 ;在恋 爱经 历方 面 ,大 部 与 群体 之 间的差 异 ,着 重 凸显女博 士 身 体刻板印象的认 知与重构。 分女 博 士均有 情感 经历 ;在生 活经历 方
对_非诚勿扰_的女性主义解读
男性权力的平等,而更大程度上是女性寻求政治、经 济上的独立。虽然女嘉宾在台上高调要求性别平等, 但是在当下社会观念的影响下,她们的经济观依然落 入男权主义的“窠臼”。全场拥有最高权威的主持人对 此观念加以肯定。该节目的主持人经常会对经济条件 好的男性未配对成功而表示遗憾,而现场的嘉宾主持 也经常对经济条件好的男嘉宾感叹“我觉得这个男嘉 宾很好啊”。在男性介绍自己的基本资料时,主要介绍 的是自己的工作、收入和远期的职业规划及对女性的 要求等。这间接体现了社会环境和女性对男性的要 求,是整个社会根深蒂固的观念:男性掌控着经济权 力。男性在社会各个领域占主导,征服这个社会,进而 征服女性。在男性进入到最后环节,面临二选一的时 候,可根据自身情况挑选一项自己最关心的女生资料 进行了解,在所列的基本资料里,大部分都是社会对 女性角色的期待,例如: “是否愿意生孩子”、 “是否介意 和公婆同住”等。接下来,男性可就自己最关心的问题 向女生提问,而男嘉宾通常所问的无外乎做家务的能 力诸如此类的问题,用男性的标准评价女性。可见,在 当下社会中,女性若想在观念和对生产资料的掌控力 上与男性实现真正平等,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话剧《在》中渗透的“寻找”意识其实是对每个人内 心深处存在的认同性焦虑进行的自我确证,他们根本 性的焦虑也便是那种无家可归的疏离感、抛弃爱人的 负罪感。这里的追寻也就是他们每个人在帮助别人找 回自己、弥补内心缺失的过程中被确认从而获得心灵 的慰籍。
剧中怪妈和怪怪要找的是被外星人带走的怪爸。 怪妈因为怪爸大伟 20 年前的不告而别而变得恍惚疯 狂,她神经分裂、举止异常,忽视女儿的教育,沉溺于自 己的幻想世界中,她真正寻找的却是丈夫大伟的爱 情。
二、“新女性形象” 按照前阿尔图赛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观点来 看,电视体制显而易见是资本主义的机构,它决定应 该表现什么样的女性形象。这些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 义研究者强调,女性观众是作为消费者而产生的,这 个过程源于电视自身的需要— ——电视作为商业和赢 利机构— ——在电视上推销物品的需要。但电视依赖于 把观众建构为商品数量的方式,它重复生产着女性形 象,目的是为了让女性形象符合有关“女性”的主导理 念,尤其是让这些理念能够迎合经济的需要。 于是,如果社会需要妇女成为就业力量,那么电 视叙述就会构建工作妇女的形象。当下我国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社会观念倡导通过创造劳动价值来实现自 身价值,这一时代大潮需要职业女性而不是家庭主 妇。对《非诚勿扰》的女嘉宾稍作考察不难看出,她们 都是职业女性,而且宣扬一种为事业奋斗的人生观。 和实际生活中的女性形象相比,她们看上去形象更光 鲜,而且比例远比现实社会职业女性的数量多。在现 实社会中,女性较多的从事打字员、服务员等服务性 工作,而《非诚勿扰》的女嘉宾多数从事着较高层次的 工作,学历同样也都较高。 这形成了一种假象,似乎女权社会就要到来。然 而仔细研究女嘉宾的择偶标准就会发现,父权制依然 主导当下社会。《非诚勿扰》 节目的大多数女嘉宾,都 对男性经济能力有一定要求。甚至有女嘉宾抛出这样 的宣言:“宁肯坐在宝马上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 这些女嘉宾一方面宣扬女权主义,要求男女权力平 等,在精神和气势上压倒男性,而另一方面又要求经 济上依靠男性。女权主义的实质,不仅YiShu
浅论《非诚勿扰》的文化批判(一)
浅论《非诚勿扰》的文化批判(一)论文关键词:《非诚勿扰》诚价值取向语义等同文化批判论文摘要:《非诚勿扰》以婚恋为线索,展示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精神与主题语词“诚”的价值取向的关系。
影片选择在语义上与“诚”等同的语词,丰富了观众对“诚”的内涵的理解,隐含着它对当前中国社会的丈化批判,在多层面上召唤着人们反思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的局限性。
“诚”是传统中国思想文化中固有的范畴。
晚清时期,鲁迅认为中国国民性最缺乏诚。
2006年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任务,“诚”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
《非诚勿扰》以婚恋为线索,展示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精神与主题语词“诚”的价值取向的关系。
影片选择在语义上与“诚”等同的语词,丰富了观众对“诚”的内涵的理解,隐含着它对当前中国社会的文化批判,在多层面上召唤着人们反思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的局限性。
影片以“海归”征婚为叙事线索,展示了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精神与“诚”这一主题语词隐含的价值取向的背离。
仅就伴随征婚事件出现的对待婚恋的态度而言,通过展示每一位应征者,如同性恋者、推销员、少数民族相亲者、空姐、健忘者、要别人慈悲仁爱之台湾女、熊市物色老公者、坚持理想爱情的基础者等等的观念,影片描绘着当前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精神状态以及他们的婚恋状况的百态,展示了包括同性恋、如何处理性与婚姻爱情的关系、民族差异中的婚恋、爱情婚姻的基础,甚至产生剩男剩女的原因等等诸多问题。
就婚恋而言,影片以较长篇幅叙述了作为应征者的空姐与公司老板的婚外恋,也引出了后者和其妻有名无实的婚姻关系。
影片沿着婚恋线索进行的聚焦,隐含着以“诚”作为前提的理想价值取向,在无情地撕破这些无价值的东西的批判倾向面前,影片召唤着观众反思自身生活的社会文化的局限性。
围绕婚恋,如果可以把以上内容作为影片否定和批判的对象进行思考的话,那么,影片中对“诚”的正面展示也给了当今中国社会以希望。
作为影片叙事的主要部分,虽然空姐在与公司老板的婚外恋中倾尽了真情,但这种“诚”换回的却是绝望。
电视相亲类节目中的女性刻板形象研究
电视相亲类节目中的女性刻板形象研究[摘要] 2010年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相亲类节目掀起新一轮的收视热潮。
其以私人因素作为节目看点的做法,引发了诸多争议。
在节目中呈现出的男女双方互选,看似男女平等,实质却是呈现出观众、媒介甚至社会对女性形成的刻板印象。
[关键词] 刻板形象女性形象男权文化所谓刻板形象(Stereotypes),又被称作刻板印象。
李普曼认为:“所有影响中最微妙和最有普遍意义的是创造和保持固定的成见的储存物,在我们观察世界之前已有人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了。
”①性别刻板形象是刻板形象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电视相亲类节目中的女性刻板形象是电视媒体对女性价值的定位,而这种定位又是传统社会所期望和追求的,并以电视为载体来集中和放大这种认知。
在《非诚勿扰》播出的节目中,女性出现在镜头当中的比例占有绝对优势。
新上场女嘉宾个人介绍、女嘉宾对男嘉宾提问镜头的特写、节目现场24位女嘉宾的全景式展现等在节目中频频出现。
因此,容易给观众造成女性只是男性的辅助,是被观看与被消费的对象。
本文以2010年1月至5月《非诚勿扰》颇受争议的二十余期节目为例,结合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式,分析电视相亲类中呈现的女性形象。
一、节目内容构建:集体无意识状态下的女性形象消费鲍德里亚认为,“消费社会突出了社会形态从以生产为中心向以消费为中心的模式的转变。
消费社会的理论范式强调欲望的文化、享乐主义的意识形态和都市的生活方式。
”②电视相亲类节目以展现隐私为主的情感类信息,把女性作为被消费者,通过满足观众的窥私欲来提高节目受关注度和收视率。
通过对女嘉宾着装、择偶标准、年龄等一系列属于私人性质的话题进行“外显性”展示,引导观众进行女性形象消费。
(一)嘉宾选择:注重“眼球效应”,凸显消费意识年龄甄别:栏目的售卖收视的消费意识电视相亲类中女性刻板形象的形成与社会性别观念紧密相连。
因为强调男权制的社会文化促使节目对女性形象进行调整,使电视媒介呈现出来的女性角色就是符合其要求,即男权制文化将电视媒介作为一种工具,实现其对女性形象期望的塑造。
浅论《非诚勿扰》节目的女性形象和窘境
浅论《非诚勿扰》节目的女性形象和窘境作者:黄丽丽陶建华来源:《电影评介》2012年第03期[摘要]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以其独特的节目形式赢得了受众的青睐,在同类相亲类节目中也独占鳌头,尤其是在女嘉宾形象包装上更胜一筹,但是失真的女性形象产生了很多问题,给嘉宾、电视台和社会都带来了负面影响,所以要努力还原真实的女性形象。
电视媒介要提高媒介素质,不能让节目变成走秀似的舞台。
也不能单纯把女嘉宾看成节目收视率的卖点,而要还原相亲节目中真实的女嘉宾,创造积极的媒介环境。
[关键词]女性形象话语权收视率当今相亲交友类节目充斥着电视荧屏,各电视台纷纷推出不同形式的婚恋节目,最受关注的当属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
自开播以来,观众对节目褒贬不一,但节目仍然凭借新颖独特的构思设计使收视率一路高升。
节目呈献给观众的是独特的节目流程、亮丽的女性嘉宾、恰当的背景音乐、众多的谈话主题、默契的主持搭档、多样的媒介合作等,给人印象比较深、评价比较多的是节目的女嘉宾,女嘉宾形象包装对节目取得高收视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节目对女性形象的包装在物欲横流的消费时代,人类也慢慢地变成了官能性的人。
作为一种传播工具和控制手段,电视媒介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所以媒介塑造的形象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在大众媒介中的各种选美活动,女性出现的机率远远大于男性,作为一种观赏符号,女性常常成为媒介诉求的对象。
1、女嘉宾外观形象看点《非诚勿扰》节目组在女嘉宾选择和包装上极其讲究,尽量挑选有代表性的都市女性,每一期节目24位佳丽来自不同城市、从事各行各业,个个吸引眼球。
独立聪慧、事业有成的女强人,理性自信、知性大气的金融从业者,思想开放、思考缜密的海归,耐心亲切、阳光善良的教师,性感妩媚、美丽漂亮的女模,节目塑造的女性形象是吸引男嘉宾的交换价值,成为节目的一种装饰、一个卖点。
2、女嘉宾话语权赋予除了注重女嘉宾的外观形象,节目让女嘉宾大胆发表言论,赋予她们发言权,女性话语权是以女性的角度关注她们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话语。
媒介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问题_以相亲类节目_非诚勿扰_为例
华中人文论丛第2卷第1期Huazho ng H umanit y Fo rum2011年6月媒介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问题)))以相亲类节目5非诚勿扰6为例倪斯怡(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电视相亲类节目5非诚勿扰6火爆荧屏不仅反映的是80、90后男女思想、交友方面的碰撞,更是当代媒介对女性形象定位后的一种反射。
本文以5非诚勿扰6为例,浅析其是如何塑造女性形象的,并挖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5非诚勿扰6;电视相亲类节目;女性形象;/被看0;娱乐至上5非诚勿扰6塑造的女性形象5半边天6的主持人张越曾经说过:/很多年以来,女人一直没有自己的标志,一直没有自己看世界的眼睛,一直没有自己的语言。
我们长期以来受到各种各样的教育和暗示,已经使我们变成了一个适应男性社会规范的人。
你在思考所有问题时,都带着这个痕迹和烙印。
0作为一名女性,我感到悲哀。
既选秀类节目日益淡出电视荧屏后,电视相亲类节目又悄然红火了起来。
作为相亲的其中一方,女性形象如何被构建,且看其中的典型)))5非诚勿扰6。
2010年,江苏卫视的5非诚勿扰6在电视荧屏掀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相亲革命,其女选男新颖的形式和独特的内容也迅速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
根据央视索福瑞最新数据显示,5非诚勿扰6在多个城市的平均收视率达到了11963%。
5非诚勿扰6的节目形式简单又紧凑:每轮24位女性,通过/爱之初体验0、/爱之再判断0、/爱之终决选0三关来了解同一位男生。
在整个过程中,女生亮灯表示仍对男生持欣赏态度,灭灯表示对这位男生失去了好感。
若三关之后只有一位女生亮灯,则经男生同意则速配成功;若全场灭灯,则此男生宣告败北;若多位女生亮灯,则男生有机会在其中选择一位知己心仪的女生。
以往的电视相亲类节目往往会选取人数相等的男女嘉宾以求得/完整和协调性0。
而24B1的悬殊人数已让我们产生了足够的好奇心,误以为在女性开始要求权利和自由的今天,女性在大众媒介的传播过程中也得到了公平待遇甚至优待,实则不然。
非诚勿扰外国男嘉宾形象分析项(精品文档)
《非诚勿扰》外国男嘉宾形象分析项-新闻学《非诚勿扰》外国男嘉宾形象分析项项娇易欣【摘要】随着国际交流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外国青年出现在中国相亲节目的舞台上,由于文化、语言、信仰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外国嘉宾在节目中的表现各有千秋。
本文分析了《非诚勿扰》自开播以来42 位外国男嘉宾在节目中的表现,发现他们大都被刻画为中国女孩心中的“男神”,既是外白内黄的“鸡蛋人”,也是心怀阳光的“向日葵”。
不过调查显示,这种形象也容易给观众带来刻板印象,节目的真实性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关键词《非诚勿扰》外国男嘉宾媒介形象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自2010 年1 月开播以来,不仅吸引了大量中国俊男靓女,也吸引了不少外国青年的目光。
这些富有异国情调的男嘉宾不仅丰富了荧屏的人物形象,也成为这档节目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笔者从该节目第1 期到第468 期中随机选取了42 位来自外国的男嘉宾加以分析。
一、外国男嘉宾基本情况1、外在形象这42 位外国男嘉宾的年龄大都集中在25 岁到30 岁之间,正值适婚年龄。
他们外形良好,身高普遍较高,有29 位男嘉宾在1.8 米以上。
多位男嘉宾在节目中提及喜爱运动。
36 位男嘉宾选择了身穿西服参加《非诚勿扰》,着装帅气得体,时尚感十足。
2、学历与职业统计发现,外国男嘉宾学历普遍较高,正在中国留学的4位男嘉宾中有一位法国人是清华大学的在读研究生。
除了两名学生以及一位歌手外,其余39位男嘉宾都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其中,有6位从事语言工作,9位属于管理者,3位在中国创业,另外有6 位在跨国公司工作。
他们中不乏社会精英,爱尔兰人毕瀚生是著名主持人,美国人曾震是某跨国公司的亚太地区副总裁。
他们社会地位较高,自然交友广泛,“华语脱口秀第一人”黄西就为毕瀚生在《非诚勿扰》露脸鼓劲,而新西兰人三木更得到了中国网坛名将彭帅的支持。
3、地域与性格特征外国男嘉宾中来自北美洲9 位、亚洲9 位、欧洲20 位,来自大洋洲和非洲的男嘉宾各有2 位。
《非诚勿扰》论文:“非诚勿扰”电视节目主持人插话现象分析
《非诚勿扰》论文:“非诚勿扰”电视节目主持人插话现象分析内容摘要:本文根据严格的标准对《非诚勿扰》主持人插话进行了判定,采用定量统计的方法分析了插话的原因、方式以及结果,认为《非诚勿扰》主持人插话具有鲜明的权势和性别差异,并从文化、社会、传播等角度对特点成因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非诚勿扰》插话主持人定量统计性别1.插话定义插话是言语交流中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已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
但由于插话这种言语行为本身涉及语音、词汇等多个方面,为我们判定《非诚勿扰》中的插话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笔者认为,在插话判定上,我们应该坚持严格的标准,而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模糊的定义。
笔者结合各家看法,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以下几条判定标准:(1)发话的目的必须是为了争夺发言权。
“争夺”意味着发话者有强烈的表达自我意见的意愿,这种意愿一方面要强烈,另一方面要突出自我。
也就是说,单纯的重复和积极的反馈等行为都不在此范畴。
(2)如果当前讲话者在话轮结束前已经预设了下一位讲话者,那么其他人在话轮结束时插入讲话,就被视为插话。
(3)关于相关过渡点,不能简单地认为是话语片段的终结,而必须是说话者表达的完成。
2.《非诚勿扰》中主持人插话现象分析笔者搜集了《非诚勿扰》共五期会话语料,主持人插话共110次,其中包括对乐嘉22次,黄菡23次,男嘉宾48次,女嘉宾17次。
本文重点讨论主持人插话原因、方式以及结果,若无特别说明,之后所说的“插话”均指主持人插话。
2.1.插话原因在电视谈话节目中,主持人具有多元角色身份,因而其插话的原因有很多,笔者归纳分析的主要有以下几种:(1)主持人想要立即对当前说话者的话语作出反应。
一方面主持人对当前话语有强烈反应的需要和欲望,另一方面,主持人不想也不能错过这个做出反应的最佳时机。
如:女嘉宾:没有不过我非常喜欢乐嘉老主持人:你不喜欢光头是因为不想当尼姑(注:划线部分话轮重叠)这里,主持人想要对女嘉宾的逻辑和观点做出强烈反应,于是赶快抢过话轮。
女性主义的后现代化在中国——以《非诚勿扰》为例浅析女性主义在我国电视传媒中的体现
代化 在 中 国传媒 中的体 现 , 简要 的阐释 :
l 后现代女性 主义“ 中国化 ” 必然 ” 必难 ” 的“ 与“
不管 是从 女权 主 义 , 再 到今 天 的 后现 代女 性 主 义 , 还是 其在 西 方经 历 了一 个较 为漫 长 的历 程 。但 中 国的 女性 主 义 引进 与 使用 后 现 代 话 语却 是 一个 较 为短 暂 而 又迅 速 的过 程 。后 现 代女 性 主义 在 中 国作 为 一种 新 思潮 , 女研 究 在 市场 经 济 的大 背景 下 。 要 保 妇 不但 持其 本 身 的特 点 , 批 判性 、 践性 、 学 科性 等 特 点 。 要 在 市 比如 实 跨 还 场经 济体 制 中生 存下 去 。 已成 为 一种 “ 然” 必 的趋 势 。但 是 由于女 性 主义 和 后现 代女 性 主 义不 仅 是一 种新 的思 潮 .还 具 有社 会 实践 性 较 强 的特 征 ,加 大 了 其要 对 全社 会 的 目前性 别 关 系格 局 进行 根 本 上改 变 的 难 度 , 种想 法 的 实现 也 已成 为一 种 “ 这 必难 ” 的趋 势 。 目 前 , 国 “ 性主 义” 本 不 可 能脱 离 中 国女 性最 基本 的生 活 状 态 中 女 根 与生 活 背景 , 因此 , 然 只是 … 个浮 在 文化 表层 的概 念气 泡 。 其仍
到后 现 代女 性 主 义的 境界 ,要对 后 现 代女 性 主义 思 想进 行 认真 研 读并 有 选择 的吸 收 。 对 目前 这种 现状 , 必要 对女 性 主义 的后 现 针 有
不难发现 ,女嘉宾将面临 自身所处位置与实质权力之间矛盾的尴
尬境 地 。 2 位 女嘉 宾 对 一位 男嘉 宾 评 头论 足 , 4 问题 的 苛刻 、 锐 、 及 尖 以 现实 一 度 引起人 们 的争 议 。 有甚 者像 马诺 一 样公 开索 要 宝马 车 。 更 在《 非诚 勿扰 > 个 特 定 的舞 台 中 , 定 的规 则 下 。 这 特 表面 上看 作 为 女 嘉宾 , 乎 掌握 了 话 语权 , 男女 关 系 中处 于主 动 地位 。有 无数 男 似 在 嘉宾 被 骂 的狗 血喷 头 后空 手 离 开舞 台 。留 下落 寞 的 背影 。作 为 女 性 , 应该 为之 骄傲 , 之 鼓舞 吗 ? 以这 样 的方 式来 打 击 男性 就 我们 为 是女 性 主义 的崇 高境 界 吗?是后 现 代女 性主 义 的体现 吗 ?别 忘 了 .
浅谈婚恋交友类节目中女性形象塑造——以《非诚勿扰》为例
浅谈婚恋交友类节目中女性形象塑造——以《非诚勿扰》为
例
武珍毅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2014(0)19
【摘要】《非诚勿扰》自2010年1月15日开播以来,迅速成为我国极具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的新型婚恋交友类节目,创造了高收视率以及良好的经济效应。
节目突破传统“相亲”模式,成功将爱情和婚恋“移植”到舞台上,通过媒介,向全社会展现现代都市男性女性的婚恋观,价值观等等。
节目传递一种现代诉求,迎合“剩男剩女”的热点大众舆论话题。
节目中“美女策略”的把握和运用使得节目充满了当下社会性别关系的想象和新女性形象的想象。
【总页数】2页(P78-79)
【作者】武珍毅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婚恋交友节目中“女性气质”的话语构建——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为例 [J], 赵婧
2.从《玫瑰之约》到《非诚勿扰》——试析婚恋交友类节目的成功之道 [J], 张羽洁;王勇
3.婚恋交友节目的转型分析——以江苏卫视新派交友节目《非诚勿扰》为例 [J],
阮超
4.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中的女性形象构建 [J], 汪伶俐
5.浅析我国婚恋交友类节目面临的新挑战现状及未来r——以《非诚勿扰》为例[J], 彭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内婚恋节目的女性形象研究以《非诚勿扰》为例
表现特征
在《非诚勿扰》节目中,女性选手的表现形式多样。她们首先通过自我介绍让 观众了解自己的基本情况,接着参与讨论环节,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场 上,她们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和智慧,还充分表达了自己的个性和情感。正 是这种真实、直接的表现方式,使得女性选手在节目中更加引人注目。
价值特征
《非诚勿扰》节目对当代社会婚恋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它强调了女 性在婚恋中的主导地位和选择权。女性选手们在节目中勇敢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和期望,这无疑对传统的“男强女弱”的婚恋模式提出了挑战。其次,节目传 递了一种多元化的婚恋价值观,即年龄、职业、性格等方面的差异不应成为择 偶的障碍。
二、研究背景
《非诚勿扰》是江苏卫视制作的一档生活服务类节目,其亲民的名字和真实直 接的相亲模式深受观众喜爱。自2010年首播以来,该节目已成功配对许多男女 嘉宾,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对于婚恋观念、价值观和女性形象的广泛讨论。
三、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通过观看和分析《非诚勿扰》的大量实例,对 女性形象进行深入研究。此外,还结合了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等方法,以获取 更全面的数据和信息。
然而,婚恋节目的女性形象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有些女性嘉宾可能过 于强调物质条件和外表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内在品质和个人成长。此外,有些 女性嘉宾可能过于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而忽视了对于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和付 出。
因此,婚恋节目在塑造女性形象时,应该更加注重平衡和多元化的表现。不仅 要展现女性的独立自主和个性化,也要强调女性的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同 时,节目制作方也应该注意避免过于商业化和娱乐化的倾向,以保持节目的真 实性和教育意义。
三、多元化营销手段
除了传统的电视广告和宣传片外,《非诚勿扰》还采用了多种营销手段,如社 交媒体推广、线下活动、合作品牌跨界营销等。这些多元化的营销手段不仅扩 大了节目的影响力,还为节目带来了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合作伙伴。
浅谈婚恋交友类节目中女性形象塑造
浅谈婚恋交友类节目中女性形象塑造作者:武珍毅来源:《电影评介》2014年第19期《非诚勿扰》自2010年1月15日开播以来,迅速成为我国极具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的新型婚恋交友类节目,创造了高收视率以及良好的经济效应。
节目突破传统“相亲”模式,成功将爱情和婚恋“移植”到舞台上,通过媒介,向全社会展现现代都市男性女性的婚恋观,价值观等等。
节目传递一种现代诉求,迎合“剩男剩女”的热点大众舆论话题。
节目中“美女策略”的把握和运用使得节目充满了当下社会性别关系的想象和新女性形象的想象。
一、《非诚勿扰》女嘉宾基本特征纵观节目中的女性,她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涉及领域比较宽泛,基本代表了当今社会都市女性的各个阶层。
作为一个被广泛关注的、基本代表当今社会都市女性各个领域的群体,她们在节目中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一)外形靓丽节目中24位女嘉宾大多都是容貌包装靓丽,节目开场时嘉宾从类似于T台的舞台后走出,就如同参加选美的模特们,足以吸引大多数眼球。
(二)性格多元从性格特点来看,24位女嘉宾有的温柔可爱的,有的成熟端庄,有的犀利尖刻等,多元化的性格使得每位女嘉宾以较鲜明的形象出现在大众视野前,尤其是那些性格特点极其突显的女嘉宾,更是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
参与者不是一对一,而是采用一对多的方式选择交往对象。
对于数量众多的参与者来说,使自己从人群中脱颖而出的唯一秘诀是彰显个性。
(三)言语特色节目2010年开播之初“个性十足”的男女嘉宾们毫无忌讳的大谈拜金、享乐,语言暴力充斥节目,如“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我的手只和我男朋友握,别人的话一次20万”等,《非诚勿扰》“语言暴力充斥节目,嘉宾言语极尽嘲讽、挖苦之能事,‘毒舌’飞舞,缺乏平等交流。
”[1]改版后的《非诚勿扰》的嘉宾言论几乎不见社会精神层面领域难以消化的言语暴力,但多数女嘉宾仍以极具特点,大胆泼辣,充满强烈的自我意识的言论“出场站台”,在节目中或标榜自己的“爱情理想”、或抒发对现实社会的“义愤填膺”,其自身特点在节目中得到无限放大。
从_非诚勿扰_看失真的媒介女性形象
观察与批评5青年记者·2010年9月中● 毛慧敏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登陆江苏卫视数月之后,收视率从1%到4%一路飚升。
与之同类的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和浙江卫视的《为爱向前冲》同样异军突起,占据了荧屏的半壁江山。
制作方在赚尽观众注意力的同时,将大笔广告收益纳入囊中。
活跃于节目中的几位女性迅速蹿红,一时成了舆论焦点和话题人物。
“议程设置”理论被再次证实,个别 “居高临下”的女性,或被贴上“拜金”、“炫富”的标签,或被冠以“毒舌”的名号。
受众在选择性接受的同时对照周边社会,不断对现实中当代女性的价值观、婚恋观产生非议。
作为一档婚恋交友节目,其中体现了性别文化的浸入和作用。
尽管该节目旗帜鲜明地提出“不是蓄意炒作”,但我们所要关注并防范的是媒介中失真的女性形象对社会产生的不良影响,并力求寻找到提升女性形象之道。
表象:站在精英女性的角度“俯视”男性从节目的表现形式上看,《非诚勿扰》置女性于权力中心。
女性最先拥有选择权,男人被“围观”和“挑选”,场上24位单身女人对男嘉宾品头论足,通过亮灯、灭灯表达态度。
留下还是离开,决定权在女性手上;“相亲”成功与否,男性更多地处于被动地位。
从表面上看,这是女性婚恋权利的彰显。
当代女性所体现出的价值观日益多元化,在《非诚勿扰》的女性身上也有所体现。
《非诚勿扰》节目中的24位女嘉宾来自各行各业,大多具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受教育状况良好,且不少女性年轻漂亮,符合一般受众的审美观。
出众的个人条件为她们的“挑剔”和“高姿态”打下了基础。
在《非诚勿扰》的舞台上,女性在表达个人意愿(包括为男性设置经济方面的高标准)、个人权利(包括性权利)、个人选择(包括生活方式如拒绝生养子女)的时候,在显露个性化的独立人格的时候,毫无避忌。
但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对男嘉宾外貌、经济条件的嘲讽频频出现在节目中,让女性的霸气、戾气、俗气同样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凸显。
对女性的审美和对男性的审丑相碰撞,产生了强烈的节目效果。
《非诚勿扰》“女博士”对自身媒介形象的重构
作者: 曾静
作者机构: 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
出版物刊名: 西部广播电视
页码: 74-74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0期
主题词: 女博士 非诚勿扰 媒介形象 异化 重构
摘要:人们对“女博士”的传统的刻板印象多是媒体长期过分夸大塑造的结果,并在女博士参与人际交往的互动中得到进一步的建构与强化.笔者以国内较有影响力大型婚恋节目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作为研究样本,分析参与节目的女博士群体凭借媒介平台提升群体话语权、重构自身媒介形象的动态过程.。
一场女性视野的狂欢盛宴:评《非诚勿扰》
一场女性视野的狂欢盛宴:评《非诚勿扰》
赵红玲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2010()23
【摘要】婚恋节目作为一档具有永恒魅力的节目形态,以其独特的社会属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彰显出持久的生命力。
从《相约星期六》开始,相亲类电视节目就一直以各种各样的姿态活跃在内地电视的荧屏上。
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以女性为构成主体的婚恋节目新形态,再次把相亲类电视节目推向了收视高潮。
这场女性视野的节目盛宴体现了新世纪东方女性文化的衍变,同时,它也是这个时代氛围中大众情感心理狂欢宣泄的文明途径。
【总页数】3页(P81-83)
【关键词】东方女性;视野;狂欢
【作者】赵红玲
【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大众的娱乐狂欢--以《非诚勿扰》为例对征婚节目的审视 [J], 王欢欢
2."非诚勿扰"还是"非钱勿扰"——当电视沦为一场"秀" [J], 徐巍
3.基于消费文化背景下的《非诚勿扰》娱乐狂欢与话题冲突 [J], 赵曦
4.女性修辞视域下都市女性形象的构建——评电视节目《非诚勿扰》 [J], 周巧玲;陈承雄
5.女性修辞视域下都市女性形象的构建——评电视节目《非诚勿扰》 [J], 周巧玲;陈承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INWEN AIHAOZHE2012·10(上半月)传媒观察媒介与女性媒介、性别研究起源于西方国家,伴随着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而产生。
“女性主义媒介研究的兴起,是从妇女运动发展到女性主义学科运动、到女性主义通俗文化研究,再到大众媒介研究领域的历史发展过程。
”[1]女权主义的简要回顾对女性主义(即女权主义)的研究,《社会学词典》的解释为:“既用来描述争取选举权的政治运动,也涉及妇女对同工同酬和社会权利的争取。
”[2]我国的篆书、隶书中,女字被描绘为一个卑躬屈膝的形象。
中国正式的妇女解放是从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正式完成的,从放开小脚到推广“男女平等”的思想,宪法中以国家的力量来保护妇女,有学者认为这是“妇女解放历史上的奇迹”[3]。
也有人认为,“妇女解放”变成了“男女都一样”地为国家做贡献,女性个性美则认为是腐朽落后的表现。
[4]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改革开放后,女性的形象呈现出多种样态,很多传媒人还在用以往的固化思维、男权主义思维来传播信息,这种现象充分体现了社会中对女性的不够了解、不够尊重的情况,复制“传统女性形象”、把女性当成是推销商品符号的手段:“……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为‘女人的圣经’,并且把她那句名言‘女人不是天生的,是被塑造的’放在了主页标题下的显著位置上。
但我们却看到她仍然在大谈香水、化妆品、服饰、减肥、宠物、购物、消费这些话题,也看到女人的身体成了推销商品的符号。
”[5]有学者对女性传统社会性别的强化、对女性外在价值的偏重以及对女性人格的贬低等三个误区进行深入剖析,将其根本成因归结为社会传统因素的潜在作用、现代社会的“集体无意识”、女性自身的消极因素三个方面。
[6]娱乐节目中缺乏积极的性别意识,比如黄菡说:“……所谓‘强档推出’的女性节目,大致内容是让几位经报名、挑选而入围的女性,在观众面前进行一些比赛,决出优胜者,并在比赛的过程中展示所谓‘百分百’的女性风采。
在我所看到的那一档里,参赛女性们被要求解决以下问题:如何面对自己着装上的尴尬;怎样乞求丈夫的原谅;做水果拼盘,学唱评弹。
可谓‘百分百’地复制传统的女性形象。
”[5]有些媒体人对女性信宿的研究和探索还浮于表面,以男权主义思想在主导相关业态形式,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来向女性推广对自己有利的价值观念,女性被塑造成肉体的、非理性的、温柔的、母性的、依赖的、感情型的、主观的、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形象;男性特征被归纳为精神的、理性的、勇猛的、富于攻击性的、独立的、理智型的、客观的、擅长抽象分析思维的形象。
[7]《非诚勿扰》中的女性形象一、《非诚勿扰》的形成背景及其嘉宾定位。
江苏广电所有的频道、节目都围绕着“情感世界,幸福中国”展开,正如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党委书记周莉所说:“……经过多轮内外部门研讨,最终将‘幸福’确立为总台(集团)的核心品牌理念。
”[8]江苏卫视频道总监景志刚认为:“江苏卫视亮出‘幸福中国’的大旗体现了主流媒体鲜明的价值取向,传递出积极的精神力量。
”[9]这就为《非诚勿扰》确立了价值取向和传达的精神力量。
在对《非诚勿扰》的背景上,江苏卫视副总监、总编室主任侍浩军认为:“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剩男剩女特别多,80后、90后敢于表达、表现的行为方式,为交友节目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
”[10]由此可见栏目是以80后、90后为主要邀请对象的电视节目,同时也展现了各种不同年龄层面的内心世界。
二、《非诚勿扰》的社会影响。
在俞虹看来,《非诚勿扰》的特点是“电视被平民了”[11],观众配对的同时,也在想象自己的生活,很多学者把《非诚勿扰》看作是了解当下青年人的窗口,青年人把《非诚勿扰》当做恋爱教材,国外媒体用《非诚勿扰》评价当今中国的社会运行状况,这是研究探讨《非诚勿扰》女嘉宾形象的意义所在。
三、相关个案分析。
女性是节目不能缺少的角色,在200多期的节目中,女嘉宾出现了类型化、位置稳定化的特征。
制片人李政在接受采访时说:“1号现在固定是谢佳,马伊咪站13号。
”[12]另外,5号一般都是留给高学历女生,10号、20号曾给过有短暂婚恋经历的蔡薇、和妈妈一起来参加节目的刘欢、单身妈妈许馨月等。
1号位置。
谢佳有句名言“到了20岁才发现自己是个女生”,谢佳在节目中的言谈带有大气和知性,观点经过了自己缜密的逻辑思考。
谢佳常有妙语,在问到是否愿意和公婆同住时她的回答是:不介意,可以向老人学习经验。
都是有着冷幽默精神的妙语。
有学者认为,“对妇女的改造,实质上也是男权主义对女性主体意识的改造,并因此使女性加入男性行列,男女都一样,而女人成为身份陈旧的符号而被自我抛弃”[4]。
我们以前强调的很多都是女性把自己不该承担的责任承担到了自己身上,有很多工作让女性异化了自己的身体,“阴阳合而万物生”[13]强调了男女分工不同,女性上班要干和男人一样的活,回到家中还要承担起母亲、妻子的责任,在这种繁忙的工作中女性有了中性化倾向。
论《非诚勿扰》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媒介批评□梁力中【摘要】本文从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社会性别视角出发,通过对电视节目《非诚勿扰》女嘉宾的女性形象的阐述,窥视数字媒体时代下女性的话语权及其流变,并初步揭示当今大众传媒对女性、女权的影响。
【关键词】媒介性别研究;媒介批评;女性形象;女权65XINWEN AIHAOZHE2012·10(上半月)传媒观察中性化的现代女性和以前有着本质的不同,大众传媒以自己的想法塑造着女性,一方面是利益,一方面是从业者对女性性别的无知,朱大可认为中性潮流是“一种崭新的女性主义正呼之欲出。
中性女孩不仅要颠覆校园美学底线,也挑战着中国男权的主流趣味”[14]。
从她们无视男女要恪守的细节上来看,是对大众传媒中的惹火身材、窈窕身材或男权或商业观念的彻底颠覆。
她们不同于“不爱红装爱武装”沦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终端,而是“身体与文化不可避免的相互纠缠,昭示了时代观念的冲突与改革”[4]。
5号位置。
5号位置一般留给高学历女性,比如沈思、许贺,总的来说这个位置年龄偏大,学历一般都是硕士、双硕士打底,海外留学硕士、博士正常。
高知群体对大众传媒的电视一般不做过多接触,高知识高智商的内容也不适合大众传播,“中国电视的主要收视人群是大妈”已经成为行业内部的共识。
《非诚勿扰》面对这个问题另辟蹊径,展现了这一群体个性、独立、自主、积极、向上的一面,同时伴随着不服输、对事情要求完美。
如许贺是“有博士学位的名牌大学讲师”,专门从事寡肽合成等机理的研究,初期因对自己的专业信心满满所以曾因纠正男嘉宾英语发音而被人调侃,由于是第一个出现在《非诚勿扰》舞台上的高知女性,所以她被贴上了“装范”、“炫耀”、“灭绝师太”的标签,慢慢地大家发现许博士有不同于其他女生的率真和直爽,使得她越来越为大家所接受。
过去的电视节目中已经固定了一种认为女性只有美丽、窈窕身材才符合在大众传媒上传播的逻辑,“爱情不是美女的特权”[15],博士、硕士也不应该有性别歧视,在固有的男权思想下,认为女性学历过高就会对男性发起挑战。
这也是文化堕距的体现,有的媒体对于女性的认知还处在把女性作为装饰物、符号的层面。
女性入职门槛普遍高于男性,男女在收入上存在着差距,女性想得到高收入及高职位,就需要付出比男性更多的努力[16]。
这造成了“国家权力有紧密联系的社会核心组织,因而也是性别制度中最具性别特征的组织”[5]。
10号、20号位置。
这两个位置一般给有过一段短暂婚恋经历的女生、母女同台等。
这个位置体现了女性直面自己的内心,面对过去她们表现出的释然,但这种经历对女性还是有伤害的,就有过短暂婚恋经历的蔡薇而言,她的俏皮幽默让很多男生为之倾心,但她却多次追问对方是否介意自己有过短暂的婚恋经历,并且表达了自己对男方家庭的不满。
这种来自社会的对门当户对、禁止自由恋爱思想的文化保守(亦称文化惰性),阻碍了女权的伸张。
极端女权主义者认为,“男人并非必需品”,“我们可以自由飞翔”[4],表现为抵制恋爱、家庭,不要说是女人,就是男人都无法对家庭和婚姻进行抵制,这种“女性主义运动”已经走火入魔,是把妇女的幸福做了运动祭坛上的祭品。
“女性要重新发现自己,只有从内部人士自我及身体问题,而不是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上向男性认同”[4]。
又如首对来到节目的刘欢、刘新英母女,妈妈为女儿选择了近20年没有结婚,在女儿的鼓励下母亲和自己同台寻找幸福,刘欢成功牵手的时候曾说:“我真的很希望妈妈能幸福,在经历了很多之后我才发现,我能给妈妈的爱,和一个妈妈爱的男人能给她的爱是不一样的,我真心地希望妈妈能给我找一个能带给她幸福的人。
”从超越性别方面看,“人”和“爱”的丧失,已经使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男人与女人,在历史与当下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没有任何理论与主义比寻回人类爱与被爱这两种人类特有的能力更重要。
结语在大众传播方面。
首先,电视栏目《非诚勿扰》在播出200多期节目之后,集结了五光十色的女性形象,综合了社会中的各种思潮,展现了世界和中国多元的婚恋价值观念,促进了受众在更广泛的传播范围内认识女性。
其次,在大众传播的这种最具性别特征的组织中,《非诚勿扰》为女性发声,并向全社会展现了新时期的多种女性风貌,在各种流媒体中得到了良好的传播效应。
再次,《非诚勿扰》是避免女性符号化的传播先锋,它的存在昭示着在生活节奏日益紧张的今天,让广大受众能够对女性本体及其女性形象有了再度思考。
在妇女权益方面。
首先,《非诚勿扰》提供了一个让全社会进一步认识女性、了解女性的方式。
其次,《非诚勿扰》也让女性进一步了解自身,提供了女权进一步解放自身的路径。
再次,如黄菡所说:“我们都得认识到,妇女问题的产生与社会性别制度有着深刻的联系,要从根本上解决妇女问题,就必须彻底改变不合理的社会性别制度,建立维护妇女权益的立法及相关机制。
”[4]《非诚勿扰》提供了重新审视性别歧视的方法,有利于改变女性被大众传媒和男权意识形态塑造的刻板印象。
在社会性别制度、维护妇女权益、全社会对妇女认识的文明程度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
总之,我们在欣赏《非诚勿扰》时更应该关注节目所展示表象背后的原因,更应该思考社会中为什么会存在着这一系列现象和这些现象中的大众传播规律以及对学术和社会的价值,唯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妇女权益和大众传播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1]卜卫.媒介与性别[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2]邓伟志.社会学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3]赵稀方.中国女性主义的困境[J].文艺争鸣,2001(4).[4]林宋瑜.文学妇女:角色与声音[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黄菡.试析大众传播中性别歧视的成因[J].妇女研究论丛,2002(2).[6]王再承.中国新闻传媒女性报道的误区及矫正[J].新闻与写作,2003(3).[7]李银河.女权主义围绕性别气质问题的论争[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8]周莉.江苏广电总台(集团)及江苏卫视品牌定位升级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传播,2010(3).[9]景志刚.从“情感”到“幸福”:江苏卫视的品牌战略[J].现代传播,2010(3).[10]侍浩军.以娱乐关怀民生:《非诚勿扰》的核心理念[J].现代传播,2010(5).[11]俞虹.电视平民化与平民电视化的辨析[J].现代传播,2010(5).[12]http:///2010/0415/27630.html.[13]顾迁,译注.淮南子·天文训[M].北京:中华书局,2009.[14]朱大可.乖女孩的哭泣性狂欢[J].中国新闻周刊,2005(32).[15]http:///v/m/2010-04-23/10122937742.shtml.[16]卢美芬.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与纠治对策[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0(5).(作者为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卫视频道编辑,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数字媒体系MFA)编校:赵亮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