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_非诚勿扰_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媒介批评_梁力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INWEN AIHAOZHE2012·10(上半月)传媒观察
媒介与女性
媒介、性别研究起源于西方国家,伴随着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而产生。“女性主义媒介研究的兴起,是从妇女运动发展到女性主义学科运动、到女性主义通俗文化研究,再到大众媒介研究领域的历史发展过程。”[1]
女权主义的简要回顾
对女性主义(即女权主义)的研究,《社会学词典》的解释为:“既用来描述争取选举权的政治运动,也涉及妇女对同工同酬和社会权利的争取。”[2]
我国的篆书、隶书中,女字被描绘为一个卑躬屈膝的形象。中国正式的妇女解放是从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正式完成的,从放开小脚到推广“男女平等”的思想,宪法中以国家的力量来保护妇女,有学者认为这是“妇女解放历史上的奇迹”[3]。也有人认为,“妇女解放”变成了“男女都一样”地为国家做贡献,女性个性美则认为是腐朽落后的表现。[4]
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
改革开放后,女性的形象呈现出多种样态,很多传媒人还在用以往的固化思维、男权主义思维来传播信息,这种现象充分体现了社会中对女性的不够了解、不够尊重的情况,复制“传统女性形象”、把女性当成是推销商品符号的手段:“……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为‘女人的圣经’,并且把她那句名言‘女人不是天生的,是被塑造的’放在了主页标题下的显著位置上。但我们却看到她仍然在大谈香水、化妆品、服饰、减肥、宠物、购物、消费这些话题,也看到女人的身体成了推销商品的符号。”[5]
有学者对女性传统社会性别的强化、对女性外在价值的偏重以及对女性人格的贬低等三个误区进行深入剖析,将其根本成因归结为社会传统因素的潜在作用、现代社会的“集体无意识”、女性自身的消极因素三个方面。[6]
娱乐节目中缺乏积极的性别意识,比如黄菡说:“……所谓‘强档推出’的女性节目,大致内容是让几位经报名、挑选而入围的女性,在观众面前进行一些比赛,决出优胜者,并在比赛的过程中展示所谓‘百分百’的女性风采。在我所看到的那一档里,参赛女性们被要求解决以下问题:如何面对自己着装上的尴尬;怎样乞求丈夫的原谅;做水果拼盘,学唱评弹。可谓‘百分百’地复制传统的女性形象。”[5]
有些媒体人对女性信宿的研究和探索还浮于表面,以男权主义思想在主导相关业态形式,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来向女性推广对自己有利的价值观念,女性被塑造成肉体的、非理性的、温柔的、母性的、依赖的、感情型的、主观的、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形象;男性特征被归纳为精神的、理性的、勇猛的、富于攻击性的、独立的、理智型的、客观的、擅长抽象分析思维的形象。[7]
《非诚勿扰》中的女性形象
一、《非诚勿扰》的形成背景及其嘉宾定位。江苏广电所有的频道、节目都围绕着“情感世界,幸福中国”展开,正如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党委书记周莉所说:“……经过多轮内外部门研讨,最终将‘幸福’确立为总台(集团)的核心品牌理念。”[8]江苏卫视频道总监景志刚认为:“江苏卫视亮出‘幸福中国’的大旗体现了主流媒体鲜明的价值取向,传递出积极的精神力量。”[9]这就为《非诚勿扰》确立了价值取向和传达的精神力量。在对《非诚勿扰》的背景上,江苏卫视副总监、总编室主任侍浩军认为:“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剩男剩女特别多,80后、90后敢于表达、表现的行为方式,为交友节目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10]
由此可见栏目是以80后、90后为主要邀请对象的电视节目,同时也展现了各种不同年龄层面的内心世界。
二、《非诚勿扰》的社会影响。在俞虹看来,《非诚勿扰》的特点是“电视被平民了”[11],观众配对的同时,也在想象自己的生活,很多学者把《非诚勿扰》看作是了解当下青年人的窗口,青年人把《非诚勿扰》当做恋爱教材,国外媒体用《非诚勿扰》评价当今中国的社会运行状况,这是研究探讨《非诚勿扰》女嘉宾形象的意义所在。
三、相关个案分析。女性是节目不能缺少的角色,在200多期的节目中,女嘉宾出现了类型化、位置稳定化的特征。制片人李政在接受采访时说:“1号现在固定是谢佳,马伊咪站13号。”[12]另外,5号一般都是留给高学历女生,10号、20号曾给过有短暂婚恋经历的蔡薇、和妈妈一起来参加节目的刘欢、单身妈妈许馨月等。
1号位置。谢佳有句名言“到了20岁才发现自己是个女生”,谢佳在节目中的言谈带有大气和知性,观点经过了自己缜密的逻辑思考。谢佳常有妙语,在问到是否愿意和公婆同住时她的回答是:不介意,可以向老人学习经验。都是有着冷幽默精神的妙语。
有学者认为,“对妇女的改造,实质上也是男权主义对女性主体意识的改造,并因此使女性加入男性行列,男女都一样,而女人成为身份陈旧的符号而被自我抛弃”[4]。我们以前强调的很多都是女性把自己不该承担的责任承担到了自己身上,有很多工作让女性异化了自己的身体,“阴阳合而万物生”[13]强调了男女分工不同,女性上班要干和男人一样的活,回到家中还要承担起母亲、妻子的责任,在这种繁忙的工作中女性有了中性化倾向。
论《非诚勿扰》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媒介批评
□梁力中
【摘要】本文从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社会性别视角出发,通过对电视节目《非诚勿扰》女嘉宾的女性形象的阐述,窥视数字媒体时代下女性的话语权及其流变,并初步揭示当今大众传媒对女性、女权的影响。
【关键词】媒介性别研究;媒介批评;女性形象;女权
65
XINWEN AIHAOZHE2012·10(上半月)
传媒观察
中性化的现代女性和以前有着本质的不同,大众传媒以自己的想法塑造着女性,一方面是利益,一方面是从业者对女性性别的无知,朱大可认为中性潮流是“一种崭新的女性主义正呼之欲出。中性女孩不仅要颠覆校园美学底线,也挑战着中国男权的主流趣味”[14]。从她们无视男女要恪守的细节上来看,是对大众传媒中的惹火身材、窈窕身材或男权或商业观念的彻底颠覆。她们不同于“不爱红装爱武装”沦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终端,而是“身体与文化不可避免的相互纠缠,昭示了时代观念的冲突与改革”[4]。
5号位置。5号位置一般留给高学历女性,比如沈思、许贺,总的来说这个位置年龄偏大,学历一般都是硕士、双硕士打底,海外留学硕士、博士正常。高知群体对大众传媒的电视一般不做过多接触,高知识高智商的内容也不适合大众传播,“中国电视的主要收视人群是大妈”已经成为行业内部的共识。《非诚勿扰》面对这个问题另辟蹊径,展现了这一群体个性、独立、自主、积极、向上的一面,同时伴随着不服输、对事情要求完美。
如许贺是“有博士学位的名牌大学讲师”,专门从事寡肽合成等机理的研究,初期因对自己的专业信心满满所以曾因纠正男嘉宾英语发音而被人调侃,由于是第一个出现在《非诚勿扰》舞台上的高知女性,所以她被贴上了“装范”、“炫耀”、“灭绝师太”的标签,慢慢地大家发现许博士有不同于其他女生的率真和直爽,使得她越来越为大家所接受。过去的电视节目中已经固定了一种认为女性只有美丽、窈窕身材才符合在大众传媒上传播的逻辑,“爱情不是美女的特权”[15],博士、硕士也不应该有性别歧视,在固有的男权思想下,认为女性学历过高就会对男性发起挑战。这也是文化堕距的体现,有的媒体对于女性的认知还处在把女性作为装饰物、符号的层面。
女性入职门槛普遍高于男性,男女在收入上存在着差距,女性想得到高收入及高职位,就需要付出比男性更多的努力[16]。这造成了“国家权力有紧密联系的社会核心组织,因而也是性别制度中最具性别特征的组织”[5]。
10号、20号位置。这两个位置一般给有过一段短暂婚恋经历的女生、母女同台等。这个位置体现了女性直面自己的内心,面对过去她们表现出的释然,但这种经历对女性还是有伤害的,就有过短暂婚恋经历的蔡薇而言,她的俏皮幽默让很多男生为之倾心,但她却多次追问对方是否介意自己有过短暂的婚恋经历,并且表达了自己对男方家庭的不满。这种来自社会的对门当户对、禁止自由恋爱思想的文化保守(亦称文化惰性),阻碍了女权的伸张。
极端女权主义者认为,“男人并非必需品”,“我们可以自由飞翔”[4],表现为抵制恋爱、家庭,不要说是女人,就是男人都无法对家庭和婚姻进行抵制,这种“女性主义运动”已经走火入魔,是把妇女的幸福做了运动祭坛上的祭品。“女性要重新发现自己,只有从内部人士自我及身体问题,而不是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上向男性认同”[4]。
又如首对来到节目的刘欢、刘新英母女,妈妈为女儿选择了近20年没有结婚,在女儿的鼓励下母亲和自己同台寻找幸福,刘欢成功牵手的时候曾说:“我真的很希望妈妈能幸福,在经历了很多之后我才发现,我能给妈妈的爱,和一个妈妈爱的男人能给她的爱是不一样的,我真心地希望妈妈能给我找一个能带给她幸福的人。”从超越性别方面看,“人”和“爱”的丧失,已经使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男人与女人,在历史与当下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没有任何理论与主义比寻回人类爱与被爱这两种人类特有的能力更重要。
结语
在大众传播方面。首先,电视栏目《非诚勿扰》在播出200多期节目之后,集结了五光十色的女性形象,综合了社会中的各种思潮,展现了世界和中国多元的婚恋价值观念,促进了受众在更广泛的传播范围内认识女性。其次,在大众传播的这种最具性别特征的组织中,《非诚勿扰》为女性发声,并向全社会展现了新时期的多种女性风貌,在各种流媒体中得到了良好的传播效应。再次,《非诚勿扰》是避免女性符号化的传播先锋,它的存在昭示着在生活节奏日益紧张的今天,让广大受众能够对女性本体及其女性形象有了再度思考。
在妇女权益方面。首先,《非诚勿扰》提供了一个让全社会进一步认识女性、了解女性的方式。其次,《非诚勿扰》也让女性进一步了解自身,提供了女权进一步解放自身的路径。再次,如黄菡所说:“我们都得认识到,妇女问题的产生与社会性别制度有着深刻的联系,要从根本上解决妇女问题,就必须彻底改变不合理的社会性别制度,建立维护妇女权益的立法及相关机制。”[4]
《非诚勿扰》提供了重新审视性别歧视的方法,有利于改变女性被大众传媒和男权意识形态塑造的刻板印象。在社会性别制度、维护妇女权益、全社会对妇女认识的文明程度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
总之,我们在欣赏《非诚勿扰》时更应该关注节目所展示表象背后的原因,更应该思考社会中为什么会存在着这一系列现象和这些现象中的大众传播规律以及对学术和社会的价值,唯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妇女权益和大众传播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卜卫.媒介与性别[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2]邓伟志.社会学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3]赵稀方.中国女性主义的困境[J].文艺争鸣,2001(4).
[4]林宋瑜.文学妇女:角色与声音[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黄菡.试析大众传播中性别歧视的成因[J].妇女研究论丛,2002(2).
[6]王再承.中国新闻传媒女性报道的误区及矫正[J].新闻与写作,2003(3).
[7]李银河.女权主义围绕性别气质问题的论争[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8]周莉.江苏广电总台(集团)及江苏卫视品牌定位升级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传播,2010(3).
[9]景志刚.从“情感”到“幸福”:江苏卫视的品牌战略[J].现代传播,2010(3).
[10]侍浩军.以娱乐关怀民生:《非诚勿扰》的核心理念[J].现代传播,2010(5).
[11]俞虹.电视平民化与平民电视化的辨析[J].现代传播,2010(5).
[12]http:///2010/0415/27630.html.
[13]顾迁,译注.淮南子·天文训[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4]朱大可.乖女孩的哭泣性狂欢[J].中国新闻周刊,2005(32).
[15]http:///v/m/2010-04-23/10122937742.shtml.
[16]卢美芬.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与纠治对策[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0(5).
(作者为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卫视频道编辑,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数字媒体系MFA)
编校:赵亮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