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素材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高中地理——非地带性现象分布及成因
非地带性现象(全国文综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
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
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000~2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下图)。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4)说明从2300米至2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
1.非地带性现象表现实际分布的自然带形成原因按理想状态的地带性分布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影响南美洲大陆西岸3°S ~20°S 分布着狭长的热带荒漠带①安第斯山脉逼近海岸;②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吹离岸风,海洋水汽难以到达;③秘鲁寒流降温减湿热带雨林带(北部)、热带草原带(中部)相对于大陆东岸,欧洲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分布纬度高中高纬度,大陆西岸受盛行西风从海洋上空带来的暖湿气流影响;而大陆东岸,冬季受大陆气团影响,气候寒冷亚寒带针叶林带相对于大陆东岸,欧洲亚寒带针叶林带分布纬度高苔原带地带性自然带分布的改变南美洲大陆南段东岸形成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沙漠)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草原带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带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沿海、巴西高原东南部等为热带雨林带东部地处:①信风带;②高原或山地的迎风坡;③受暖流影响热带草原带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南半球缺少寒带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南半球相应纬度位置是海洋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自然带地理现象的斑块状分布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高山冰雪融水、山地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温带荒漠带尼罗河谷地的绿洲尼罗河提供了水源热带荒漠带2.非地带性与地带性的关系(1)非地带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
高考地理考前微专题探究60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知识梳理: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影响因素
1、地壳物质组成 2、海陆分布 3、地形起伏 4、局部环流或洋流 5、地壳运动 6、局部水分变化 7、矿产资源的分布
知识梳理: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案例
4、温带海洋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知识梳理: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案例
4、温带海洋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知识梳理: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案例
4、温带海洋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知识梳理: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案例
4、温带海洋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知识梳理: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案例
5、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知识梳理: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案例
2、热带草原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知识梳理: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案例
2、热带草原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知识梳理: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案例
2、热带草原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知识梳理: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案例
2、热带草原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知识梳理: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案例
2、热带草原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知识梳理: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案例
5、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知识梳理: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案例
5、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知识梳理:非地带性分异: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案例
6、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知识梳理: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案例
知识梳理: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案例
1、热带雨林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知识梳理: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案例
高考地理常考的地理过程与地理效应总结
高考地理常考的地理过程与地理效应总结1.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与季节变化规律(1)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①春分日与秋分日,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原因: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②夏至日,太阳辐射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原因: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③冬至日,太阳辐射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原因: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①赤道两侧的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强,季节变化小。
原因:正午太阳高度大,且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小。
②中纬度地区,当地夏季太阳辐射强,当地冬季太阳辐射弱。
原因: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大,昼夜长短变化较大。
③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少。
原因:昼夜长短变化最大,正午太阳高度小。
2.地球公转速度变化规律(1)规律:日地连线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因此,距离太阳越近,公转速度越快。
(2)公转速度变化图示:(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受到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即太阳直射点)是变化的。
时间太阳直射点位置节气3月21日前后赤道春分6月22日前后北回归线夏至9月23日前后赤道秋分12月22日前后南回归线冬至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1)正午太阳髙度的纬度变化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同一天,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90°)。
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季节变化。
当太阳直射点在某地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就最大。
当太阳直射点向某地靠近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就增大;反之则减小。
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5.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规律(1)季节变化规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2)纬度分布规律①赤道处始终昼夜平分,春分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自然环境差异性
山地降水
思考1:天山南坡林带缺失的原因?北坡出现山地针叶林带的 原因?
①天山南坡为阳坡蒸发旺盛, 水分条件差,没有森林分布。
阳坡
②天山北坡受盛行西风影响, 随地势抬升形成地形雨, 水热条件较好,形成针叶林带。
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 (2)山体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当然有极限),海拔越低越简单,甚至没有。 (3)山体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2.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海拔的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低。 (2)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迎风坡低,背风坡高。
林线低
林线高
林线影响因素
(2)水分
一般情况下,同一座山体的
林线
林线
高
迎风坡降水丰富,山地林线
低
分布较高;背风坡降水较少,
山地林线分布较低。
(1)当热量与水分冲突时
热量因素 > 降水因素
温度对林线有决定性影响,
温度过低是植物生长不好的
林线
首要原因。
林线
高
低
谷地逆温
林线倒置
森林无法向低海拔延伸,其分布的下限被固定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北回 归线
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 硬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 温带落叶 温带 阔叶林带
荒漠带 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带
热带荒漠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季雨林带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
又称隐域性。
是由非地带性因素引起的无规律分布。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和不很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例如,由于岩石组成、地形起伏、地质构造等所引起的大的山地、高原、平原等都是典型的非地带性自然综合体;又如,在母岩、地形、排水条件等非地带性成土因素影响下形成的隐域土,虽与一定的生物气候条件相联系,但其形成和分布都不受生物气候地带的严格制约。
同样,受局部地形或土壤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隐域植被,可分布在不同的植被地带内,夹杂在显域植被中间,不形成独立的植被地带。
●非地带性因素有哪些?解析:总的来说,非地带性因素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类。
1.海陆分布:如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南半球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故没有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分布。
2.地形起伏: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西侧是多雨的温带森林,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却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
3.局部环流和洋流:如信风带大陆西岸,因受离岸风及沿岸寒流的影响,在海岸带形成沙漠。
又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纬度范围到达60°N以北,是受到了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4.局部水分变化:如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内的绿洲;局部水分矿化度的变化:如在沿海平原的温带落叶阔叶林中,由于盐分变大出现的碱蓬草地。
5.局部岩石性质的变化:如在四川盆地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由紫红色的砂岩、页岩风化而成的紫色土。
6.局部地热异常:如在冰岛,苔原是这里的地带性植被,但在热泉附近却分布着草甸。
7.人为作用:如在沙漠边缘营造防护林、填湖造田、培育水稻等活动都可以造成对地带性规律的改变等等。
●非地带性因素与地带性因素有何关系?解析:两类因素的关系,明显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地带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
2.地带性因素影响是普遍的、基本的;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气候
终年受西风影响
二、非地带性气候 5. 西风带内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典型地区:南美洲南部巴塔哥尼亚高原
一是由于西部高大的安第斯山脉的阻 挡,西风难以入内,形成了干燥的温带 大陆性气候。
二是东岸西风(离岸风)和西风漂流 (寒流)的分支更加重了沿岸的干燥。
山脉阻挡
分析大范围气候成因: 纬度位置和大气环流是气候形成 的决定性因素。
(1) 南美洲西海岸的热带沙漠气候 呈狭长分布延伸到赤道附近。
原因: 1、由于秘鲁寒流延伸到赤道附近, 2、南北狭长的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沙漠 气候向东部内陆延伸。 3、受高大的安第斯山脉阻挡,位于东北 信风的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少降水, 较干燥
秘鲁寒流影响
二、非地带性气候 3. 热带沙漠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2)非洲大陆东岸索马里半岛的沙漠 的形成:
专题:气候
一、各大洲气候类型分布比较
亚洲
欧洲
一、各大洲气候类型分布比较
北美洲
南美洲
一、各大洲气候类型分布比较
非洲
大洋洲
二、非地带性气候 1.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 典型地区:马达加斯加岛东部、
澳大利亚东北部、 巴西东南部、 中美地峡东部、 海地岛北部
成因: 来自海洋的信风+地 形迎风坡+沿岸暖流
(按自上而下顺序)
、
和
。
3)A图、B图所示都是狭长型的临海国
家,导致两国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有哪
些?
国土所处纬度与的影响等
4)当P1地盛行西南风时,P2地的气候特
点是
,流经P2
地附近海域的主要洋流是
。
A、温带海洋性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F、热带季风气候 3)除南极洲外,其它大洲都有的气候类型 是(填代号) 。 4)全年受西风控制,温和多雨的是(填代 号) 。 5)C、D同为30-40°N的大陆,但气候截然不 同,原因是什 大气环流形势不同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对比](一)简析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区别。
地带性分布包括水平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即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的原因是以热量为基础而产生的,主要是受地球形状影响,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例如,赤道穿过非洲的中部,非洲南北半球部分获得太阳的能量,从赤道向高纬依次递减,出现了南北对称分布的自然带。
该规律在低纬度和高纬度表现明显。
2.经度地带性即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布规律主要是水分受离海远近的影响,从大陆沿海往内陆方向递减。
该规律在北半球中纬度表现最为明显。
例如,我国由东北—西北,自然带从森林、森林草原、草原植被类型的变化明显地符合经度地带性规律。
3.垂直地带性即在不同的海拔高度形成不同的自然带,主要是因为高山地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水汽量越少,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
一般来说山体越高,垂直自然带越明显;高山的纬度越低,垂直自然带越复杂。
由于山地的垂直自然带的分布是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地形起伏影响,因而属非地带性现象,这是学习的难点。
我们所说的水平地带性是没有考虑地形起伏的,是基于“理想大陆”的基础上来进行考虑的,因此山地的存在是对水平地带性的干扰和破坏,是一种相对于水平地带性的非地带性因素,又由于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的分布,是一种连续而有规律的分布,因此垂直地带性属于地带性现象即山地的垂直分布自然带是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下的地带性现象。
4.非地带性即处在一定位置的地理环境由于受“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地带性规律表现得不完整、不鲜明。
(二)明确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的关系。
地带性分布主要是受地带性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非地带性分布的形成主要是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形成的,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之间存在着几个方面的关系:1.由于非地带性因素是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的,从而使得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完整、不鲜明。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方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方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必备知识】常见的地方性分异规律及成因:自然带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河流等地方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一些地方性分布。
因素分布地区理想自然带现实自然带成因地形东非高原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对流运动弱,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等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雨林带受暖流影响,且地处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青藏高原地区与当地水平自然地带一致高山植物区海拔高,温度低,降水发生垂直及水平方向的递变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荒漠带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中纬西风带的背风坡,降水少科迪勒拉山系西侧地区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长条状受沿岸山脉的影响,平原面积小,自然带呈狭长的带状,仅沿海岸线向较低纬和较高纬呈南北延伸洋流南北半球副热带的大陆西岸热带荒漠带热带荒漠带南北延伸,直逼海岸副热带大陆西岸沿海强大的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欧洲西部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向北延伸受势力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西两岸地区东西两岸自然带纬度分布相当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延伸、西岸向较高纬延伸大陆东岸受沿岸寒流影响,西岸受暖流影响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地区东西两岸自然带纬度分布相当东岸自然地带向较高纬度延伸、西岸向较低纬度延伸大陆东岸受沿岸暖流影响,西岸受寒流影响水分昆仑山麓温带荒漠带绿洲有丰富的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尼罗河谷地热带荒漠带绿洲尼罗河水的灌溉海陆分布南半球中高纬地区苔原带和针叶林带无陆地的缺失北极地区冰原带无为海洋,无陆地地理位置澳大利亚东南部落叶阔叶林带常绿阔叶林带地处西风带的迎风坡,冬季受西风带的影响,降水多俄罗斯远东地区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西伯利亚山地的阻挡,处于东南季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方法总结】1.地带性分异规律与地方性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依据该地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其应该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分异规律,如果不一致就是地方性分异规律。
非地带性地点
非地带性1.地带性因素影响是普遍的、基本的;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
2.非地带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
3.在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形成了复杂的地理环境。
非洲大致处在35°s~35°N之间,赤道横贯中部,地形起伏不大,海岸线平直,地形、海洋对其气候影响很小,所以气候有明显的带状对称分布特征:赤道周围为热带雨林气候,由此分别向南北,依次出现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
这在各大洲中是绝无仅有的。
但是,非洲的某些局部地区也出现了一些与带状对称分布“不和谐”的气候,这是非地带性因素造成的,现举例分析如下:1.索马里沿印度洋岸的热带沙漠气候索马里半岛主体大致位于 0°~ l0°N之间,尽管频临印度洋和红海,但终年还是干燥少雨,形成热带沙漠气候而不是热带雨林气候或热带草原气候,这主要跟索马里海岸线走向等因素有关。
索马里半岛靠印度洋一侧海岸线是NE一SW走向,靠红海一侧也近似于NE-SW走向,并且海岸线平直,背靠埃塞俄比亚高原。
冬季,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东北信风从西亚吹来,干燥少雨;从南亚吹来的东北信风虽然掠过印度洋洋面,但遇到的走向西南方向前进的季风寒流,本身水汽少,加之风向与海岸线平行,不易产生降水。
一月,这里降水平均仅2.5mm以下。
夏季,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有偏转为西南季风,虽然它来自印度洋饱含水汽,但与索马里半岛东部的海岸线平行,又难以形成降水,西南李风与红海一侧索马里海岸虽斜交,但由于处埃塞俄比亚高原的背风区,降水的雨影区,所以这里七月降水也不足2.5mm。
同时,这里纬度低,西北撒哈拉大沙漠烘烤,终年高温。
地面蒸发强烈,使本该发育热带雨林气候或热带草原气候的地区形成了热带沙漠气候。
2.南部非洲东湿西干的气候南部非洲较北部非洲狭窄,中间又有南非高原盘踞,所以受海洋影响较大。
如何正确地理解自然带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
如何正确地理解自然带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自然带的形成受地带性分异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两方面的影响,但主要受地带性分异因素的影响。
地带性因素通常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方向展开分布而按纬度方向递变的现象,即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而中学地理教材中提到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是指广义上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即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而非地带性通常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因受海陆差异、地势起伏、水分变化、大地构造和岩性组成等特殊因素的影响,形成与地带性规律相异的各种地域分异现象。
在中学地理教材中提到的非地带性分布规律,是指狭义的非地带性分布规律,即指因大地构造、地势地貌分异引起的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的非带状分布或分异的现象。
1、地带性分布规律地带性分布规律包括三种分布规律,即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的原因是以热量..为基础而产生的,主要是受地球形状的影响,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造成的。
其分布规律是南北更替,东西延伸。
该规律在低纬度和高纬度表现明显。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原因是以水分..为基础而产生的,主要是水分受离海远近的影响,从大陆沿海往内陆方向递减造成的。
其分布规律是东西更替,南北延伸。
该规律在北半球中纬度表现最为明显。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原因是在山地不同的海拔高度其水热条件....不同而产生的,主要是因为高山地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水汽量越少,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
一般来说山体越高,垂直自然带越明显;高山的纬度越低,垂直自然带越复杂。
2、非地带性分布规律非地带性分布规律主要是由于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水分变化、洋流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学法指导】专题--地带性分异规律最全总结
【学法指导】专题--地带性分异规律最全总结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域分异规律)是高考频率比较高的知识点之一......正如上图中的知识框架所示,分异规律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
但从近几年高考考查角度来看:综合性很强,尺度越来越小。
考查方向1: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来看,非地带性综合性更强,考查频率高。
考查方向2:垂直地带比水平地带性综合性更强,考查频率高。
垂直地带性主要规律总结一、山地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的成因二、垂直地带性分异主要规律1、相似规律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谱,与从当地向高纬方向的水平自然带谱相似。
应用:以带谱推断某处自然带类型依据带谱与当地从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一致规律,可推断某一自然带名称。
2、基带规律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见下图)应用:以基带判定温度带、气候类型可依据自然带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通过基带自然带确定该地温度带、气候类型,进而判断该山地所属位置,甚至山体名称。
如基带为常绿阔叶林,说明位于亚热带地区。
3、带谱数量规律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纬度、海拔、相对高度4、高度规律(含林线高度)影响因素有三个: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分布海拔高,纬度高,分布海拔低;②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③降水:温带地区南北走向的山,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高,迎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如下图)。
应用: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差异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低。
5、坡向规律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迎风坡低、背风坡高。
应用1:可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1)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阴坡。
由此也可判断南北半球。
如下图甲所示。
(2)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迎风坡,如图乙所示。
非地带性[1]
1非地带性:通常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见地理壳),在地表因受海陆差异、地势起伏、大地构造和岩性组成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与纬度必带性相异的各种地域分异现象。
干湿度地带性、垂直带性以及地势地貌分异等都可看成是非地带性的表现。
狭义的非地带性指因大地构造、地势地貌分异引起的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的非带状分布或分异的现象。
2地带性:通常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方向展布而按纬度方向递变的现象,即纬度地带性。
广义的地带性包括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性和垂直带性。
也有人将纬度地带性叠加了干湿度地带性影响呈与纬度斜交的带状分布特征称为水平地带性。
3梅雨:初夏时期从中国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经朝鲜半岛南端到日本南部雨期较长的连阴雨。
因时值江南梅子黄熟,故名。
由于这段时间多阴雨,物体极易受潮霉烂,因而也称霉雨。
梅雨是中国春夏交替时江淮流域气候的重要特色,主要发生在宜昌以东,北纬26°~34°之间的地区。
特征梅雨天气的主要特征是:雨量多,雨日长,湿度大,云量多,日照时间短,地面风力较弱,降水多属连续性,也有阵雨和雷暴,并且常常是大雨或暴雨。
成因梅雨产生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的锋区,是极地气团和热带气团(见气团)相互作用的产物,其位置和稳定性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脊线一般稳定在北纬20°~25°之间)和强度密切相关,还与西风带有无利于冷空气南下到长江流域的环流形势有关。
每年6月初,青藏高原北缘的西风急流进入并维持在中国东部和日本列岛上空,随着高原上副热带高压的建立,高原南部由盛行西风转成东风,在亚洲南部上空出现一支东风急流,印度上空转为低压流形,低层西南季风开始爆发。
此时因冷、暖空气交绥形成的地面静止锋和雨带,也相应地由中国华南移到江淮流域和日本列岛。
过程梅雨期开始的一天称入梅或立梅,结束的一天称出梅或断梅。
高考地理地域分异规律总结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归纳整合
高考地理地域分异规律总结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归纳整合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可以看出,地形、地貌的形成与演变、植被分布特征与区域环境的关系、整体性原理分析区域环境的演化特点,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仍将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因此复习时应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进行透彻的理解,对地形、地貌与植被等地理要素的关联程度深入挖掘。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构建知识因果链条,理顺不同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逻辑关系。
在复习时可以适当进行微专题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气候→地形,地形→河流等。
★★重难点突破★★1.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考向透析]此考点的考题往往涉及两种问题,一是直接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某区域地理要素的区域特征,或某地理要素发生变化引起其他地理要素或其他区域地理要素的变化;二是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评价某项人类活动是否合理。
试题载体往往涉及到区域图、景观图、人们的地理实践活动等。
[学法指导]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对区域整体性和区域要素进行分析。
(1)分析地理环境特征:结合各种区域图、景观图,根据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特点。
从地理位置出发,结合地形,从气候(包括气温、降水)、土壤、植被等多方面解析分析描述。
(2)分析地理环境变化: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产生明确人类活动的“一发”是指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3)分析区域环境的相互影响: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找出哪一要素是联系这两个区域之间的纽带,分析这一问题在两个不同区域产生的“因”和“果”。
通常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通过地理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分析。
(4)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要用动态的、联系的、立体的、综合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而且应预测受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自然带在地形、洋流和海陆位置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下,呈现出非地带性分布。
在这里主要讨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的非地带性分布及成因。
如图所示:
1、热带雨林带。
主要分布在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澳大利亚东北、巴西东南、中美地狭北部东侧。
主要是因为:沿岸地区均是暖流流经,增温增湿作用明显。
均位于来自海洋的信风带的迎风坡,多地形雨。
沿岸地区地势都较低。
纬度大致在10度到25度之间,热量丰富。
2、热带草原带。
主要分布在非洲东部赤道附近、南亚和东南亚的高原和低山地区、南美纬度低的高原。
主要是因为高原和低山的海拔较高,气温偏低,对流减弱,降水减少。
3、热带荒漠带。
主要分布在非洲西南和秘鲁的南回归线以北地区,秘鲁沿岸最为典型。
主要是因为:沿岸都是寒流流经,降温减湿作用明显。
位于来自陆地的信风带,降水少。
秘鲁沿岸还是位于来自陆地的信风带的背风坡,降水更少。
受高原(非洲)和山地(南美)的限制,只能沿海呈狭长带分布。
4、温带荒漠带。
主要位于安第斯山南部东侧。
主要原因是这里位于南半球西风带安第斯山的背风坡,降水少。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地理知识及图形题读图析图方法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地理知识及图形题读图析图方法地带性地带性有三种:纬度地带性、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地带性又称显域性,指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分布,沿一定方向递变的规律性。
太阳辐射能的分布因纬度而不同,气候主要受纬度因素制约,水文、植物、土壤等的分布也都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它们的分布一般都呈带状分布。
所以气候、水文、植物和土壤等,都称为地带性因素。
地带性规律就是受地带性因素影响而表现出来的,其中气候是地带性因素中的主导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
由气候或水热条件直接形成的现象就是地带性现象。
同纬度或海陆位置上出现相同的现象就是地带性现象。
纬度地带性定义:自然地理现象在分布上具有沿着纬线方向(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条带状规律性,纬度地带性在广阔平坦的平原上表现最为明显。
主导因素:纬度地带性是由于太阳辐射能在地表分布不均匀,在地表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成带状递减,使气温、降水、蒸发、风向、风化作用、成土过程以及土壤和植被等一系列自然地理要素有规律地变化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的产生受海陆分布和山脉的南北走向控制,使大气湿度、降水等水分因素的不同而引起的自然地理特征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东西差异。
定义: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用有规律的更替别称:经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性主导因素:水分(海陆位置)重要因素:热量成因总结: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更替方向: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垂直地带性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温度、湿度和降水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这就形成了山地垂直气候带。
生物、土壤等受气候影响也相应地有垂直分布的规律性。
自然带的这种垂直地带分布,称为山地垂直自然带。
如我国秦岭山地,长白山和西南部横断山等山地垂直自然非常明显。
在世界各大山脉都分布着山地垂直自然带,又称垂直带。
非地带性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垂直分异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异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地带性
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分布,沿一定方向递变的规律性。
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
自然地理现象在地球上的分布具有沿着纬线方向(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条带状规律性,叫做纬度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在广阔平坦的平原上表现最为明显。
纬度地带性是由于地球的形态、自转、及黄赤交角导致太阳辐射能在地表分布不均匀,在地表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成带状递减,使气温、降水、蒸发、风向、风化作用、成土过程以及土壤和植被等一系列自然地理要素有规律地变化。
如大果马蹄荷这一物种在南方种群优势明显下降。
2)经度地带性
在同一纬度带中,自然地理现象显示呈东西方向更替的规律性。
这种自然带的分布大体上与经线平行,并伸展成条带状,称为经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的产生受海陆分布和山脉的南北走向控制,而在大气湿度、降水等水的因素所引起的自然地理特征方面表现的东西差异最为明显。
如欧亚大陆的东亚季风区森林资源、西欧海洋气候区森林资源和欧亚内陆草原、荒漠资源等就是大范围经度地带性的反映。
3)垂直地带性
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温度、湿度和降水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这就形成了垂直地带性。
生物、土壤等受气候影响也相应地有垂直分布的规律性。
自然带的这种垂直地带分布,称为山地垂直自然带。
如我国秦岭山地,长白山和西南部横断山等山地垂直自然非常明显。
在世界各大山脉都分布着山地垂直自然带,又称垂直带。
2.非地带性
非地带性分布规律主要是由于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水分变化、洋流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具体来看:
(1)地形起伏:地势的高低、山脉的走向等都会对自然带的水平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改变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例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西侧是温
带森林带,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却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是因为安弟斯山脉阻隔西风深入,使山脉东侧降水少,从而形成了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
(2)海陆分布:纬度分布和陆地的大小往往会约束自然带的延伸,甚至使某些自然带在某一大陆缺失。
例如,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南半球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因此就没有苔原带和针叶林带的分布。
(3)水分条件的变化:在干旱地区,如新疆天山山麓地带,因为高山冰雪融水,形成了丰富的地表水或地下水,发育了众多的绿洲,它们呈斑块状散布于干旱地区的山麓地带,形成了与周围广大温带荒漠地带性现象截然不同的景观,这是由于受到高山冰雪融水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
局部水分变化会在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内形成绿洲,而局部水分矿化度的变化也会造成自然带的变化,如在沿海平原的温带落叶阔叶林中(黄河三角洲地区),由于盐分变大出现的盐碱草地。
(4)洋流性质的影响: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纬度范围到达60°N以北,是因为受到了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并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如在中低纬大陆西岸或东岸,因受沿岸寒流的影响,在海岸带附近形成沙漠。
(5)局部岩性组成或热量的变化:例如,在四川盆地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形成的紫色土;如,在冰岛的苔原带中的热泉附近分布的草甸。
(6)综合因素的共同影响:非地带性因素中的“洋流、地形、海陆分布”等因素对自然带水平分布的影响往往不是单一因素在起作用,往往是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共同对自然带的水平分布产生综合影响。
例如,大洋洲的热带雨林带分布的纬度位置比南美洲的高,原因就是大洋洲的热带雨林带分布在信风带大陆的东岸,又位于来自海洋暖湿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地带,受地形的抬升作用,形成了大量的地形雨,沿岸又有暖流经过,而发育成热带雨林带。
非地带性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①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
如南纬56°至65°的地区是广阔的海洋,陆地面积很少,因此南半球大陆上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②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
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的西侧处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东侧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因受地形影响,出于西风的背风处,因而成为温带的荒漠。
③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受到约束。
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各自然带紧逼西海岸,其空间分布范围受到极大约束,而且与东部地区的自然带割断,这是由于科迪勒拉山系分布于美洲大陆西部沿海地区的结果。
④自然地理现象的斑块状分布。
如荒漠带中呈板块状分布的绿洲,是由于受高山地形和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所形成的。
我国天山等山麓地带,因为高山冰雪融化形成的较为丰富的地下水和地表水,形成众多的绿洲,成斑块状散布于干旱地区的山麓,形成了与周围广阔的温带荒漠的地带性现象截然不同的景色。
故绿洲属于非地带性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