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区域发展规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战略性
区域发展规划是区域发展的方向性规划, 重点是从宏观着眼,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开 发、环境整治和建设布局等有决定意义的问题做 出决策。区域规划的战略性决定了在规划内容上 的粗线条特征,也就是说区域规划并非越具体越 好,规划目标不一定都要精确量化,关键是找准 方向、把握基本尺度
理论框架
五:地域性
区域发展规划的地域性有两方面含义。 第一,区域规划要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地域分工是社会化大 生产的客观要求,针对地方特点、发挥地区优势是实现生产地域 分工的可靠途径。因此多地区的区域规划要灵活运用发展模式, 防止“千区一面”。第二,区域规划以空间布局为主要研究对象 ,是我国国民经济计划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安徽区域发展的背景
背景介绍
安徽在经济地理位置上,不东不西,不南不北, 在以重点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 安徽从来不在核心地带,前些年,安徽曾经计划过皖江四市(马鞍 山、芜湖、安庆和铜陵),后来计划东进战略,将沿江浙一带的22 个县市一字排开,希望融入上海为龙头的“泛长三角”发展战略。 但是,对于安徽北部的发展始终没有排上位置,以至于滁州、蚌埠 、阜阳、宿州以及淮北都因为地处万倍不在安徽发展战略的重点区 域内,而多少有点落寞。此次,安徽以合芜蚌捆绑,搞自主创新能 力综合试验区,虽然排不上国家计划的行列,但是自拉自唱,先把 声势和动作搞起来,再“逼宫”默认,至少说明,安徽以往思想保 守、僵化的形象要有所改观了,到底有多少实质性的举措和进展, 可以拭目以待。
安徽区域 发展规划
Fra Baidu bibliotek
皖江城市带
六、皖江 城市带
皖江城市带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明确的六大城市群增长极之一。20世纪 90年代以来,安徽省委、省政府着力推进皖江开发, 在开展招商选资、加强与长三角体制机制对接、创新 与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产业承 接规模不断扩大,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在中西部地区处 于前列。当前,东部沿海地区环境容量空间日益趋紧 ,国内产业分工和布局出现了向中西部加速转移的态 势,皖江城市带所拥有的区位优势和经验积累,使得 这一区域具备探索科学承接产业转移之路、为中西部 地区提供示范的客观条件。
发展规划 5、人口与城镇体系规划 的内容 人口规划一是根据现状人口结构和人口增长政策 进行人口增长预测;二是根据人口结构变动趋势确定 就业、就学、养老等对策;三是根据经济发展目标分 析区域人口压力确定人口承载措施。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任务一是确定主 要中心城市的性质,形成合理的职能结构;二是确定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 ,形成合理的带点网络;三是确定各级城市、城镇的数量和规模,形成合 理的序位-规模结构。 6、基础设施规划 基础设施规划的内容包括骨干交通运输网及重要港站的选线定点,电 站及输变电线路选择、跨流域调水工程论证及选线等等。 7、环境治理保护规划 环境整治规划的主要内容有:自然灾害,包括水、旱灾害、山地灾害 、地震灾害等的防治规划;工业三废污染处理规划;防护林带及自然保护 区规划;生态经济系统规划。
由于地理分割,安徽天然形成沿淮、沿江和皖中这三大板块。安徽的区 域经济发展,过去叫“两点一线”,北边合肥,南边黄山,中间是一条 沿江;接着提出皖江经济带;后来又提出沿江、沿淮城镇群;现在需补 上以皖中为主的省会经济圈这么一块。
3、应走有安徽特点的城市化道路。 4、宜采取“梯度发展与跨梯度发展相结合”的 方略参与国际化竞争。 5、注意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与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结合。
1
定义 背景介绍
一、区域发展规划的定义: 区域发展规划的定义: 区域发展规划是关于一定地区的资源 开发利用,环境治理保护与控制,生 产建设布局,城乡发展以及区域经济 、人口、就业政策的综合性规划。
二、区域发展规划的特点 二、
区域发展规划的五大特点: 一:目的性
明确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广东省东西两翼 区域规划的编制目的是解决广东省东西两翼地 区的协调发展
设立示范区,是更好地发挥皖江城市带综合优势,推 动安徽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要求。
四、保持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举措
设立示范区,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保 持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举措。
七、对安徽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见
意见
1、应准确把握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要求。 2、建议实施“丰”字型区域发展战略。
八、启发
提高效率,营造环境 安徽要有一个承接来自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框 架”。这次承接,不应像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 期那样,要明确承接一个什么样的产业转移。在现有基 础上,既要学会鼓励、也要学会选择。总之,要“高屋 建瓴”,把本省的产业调整与下一步的东部产业转移贯 通起来通盘考虑。
再见
安徽省区域发展规划
一、区域发展规划的定义 一、区域发展规划的定义 二、区域发展规划的特点 二、区域发展规划的特点 三、区域发展规划的内容 三、区域发展规划的内容 四、安徽区域发展规划的背景 四、安徽区域发展规划的背景 五、安徽区域发展规划 五、安徽区域发展规划 六、皖江城市带 六、皖江城市带 七、对于安徽区域发展规划的意见 七、对于安徽区域发展规划的意见 八、启发 八、启发
3、工业布局规划 发展规划 工业布局规划的任务,一是要进行重要矿产资源开 的内容 发利用方向、目标和途径的论证,使资源开发具有良好 的效益、合理的年限。二是要对计划布点的骨干工业企 业进行厂址选择,要在全面分析原料与燃料来源、产品 销售方向、基础设施配套条件等的基础上,进行技术论证和多方案比较。三 是要在新开发的工业区、工业点和产业带内搞好工业企业的协调组合,使工 艺技术上密切联系的企业成组布局,既利于分工协作,又利于形成规模。 4、农业布局规划 农业布局规划首先要进行土地利用规划,这一规划可以农业区划为基础 ,因地制宜地安排农、林、牧、渔业用地,对于既宜农、又宜林宜牧的土地 ,应从全局利益出发,把需要与可能、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起来具体论 证。此外还要为城市、工矿、交通等建设留有足够的余地。其次要合理调整 农作物布局,安排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包括粮食基地、林业基地、渔业基地 、牧业基地以及城市郊区的蔬菜、水果、禽蛋奶类基地等。
六、皖江 城市带 四大战略定位:立足安徽,融入长三角,联结中西部,积极承 接产业转移,不断探索科学发展新途径,努力构建区域分工合作、 互动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长三角拓展发展空间的优选区、长江 经济带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具体包括四大战略定位,即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 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 现代服务业基地。 《规划》提出,到2015年,示范区经济总量大幅提高,地区生产 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城镇化率达到55%,科技进步贡献率 达到60%以上;开放合作不断加强,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基 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居环境更加良好,长江、巢湖水质 改善。到2020年,示范区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自主创 新水平居全国前列,生态环境优美,与长三角分工合作、优势互 补、一体化发展,成为安徽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城市带。
五、安徽区域发展规划 五、
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的《皖江城市带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标志着皖江城市 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该规划是安徽历史上第一个进入国家战略层面的区域性发展 规划,也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国内外产 业转移而制定的第一个规划。 规划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范围为安徽省长江 流域,主要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 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共 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对接长三角地区。
皖江城市带
皖江城市带
意义: 意义:
一、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
设立示范区,是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建立承接 产业转移新模式的客观需要。
六、皖江 城市带
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内外产业转移,实现量的扩张,从根本上讲,是深入实 施中部崛起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三、推动安徽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要求
二:前瞻性
突出规划的超前性,加强规划的指导性、科学 性和有效性。
三:综合性
区域发展规 划的特点
区域发展规划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规划内容广泛,对区域内各系统、各组成要素 进行全面的考虑,对社会经济各部门进行统筹安排 ,在综合各部门、各行业专业规划的基础上对区域 的整体发展做出统一决策;规划思维方法,着重全 面权衡利弊,综合评价、综合分析论证,强调各部 门之间、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协调,弥补单一部门、 专项论证的不足;规划方案的决策,是多方向、多 目标、多方案比选的结果。区域空间布局方案都不 会是唯一的,区域规划应特别注重发挥地区优势, 最后规划方案的决策往往是在多方面、多目标、多 方案的综合比较中遴选出来的。
BYE!
三、区域发展规划的内容 三、区域发展规划的内容
发展规划 1、区域发展基础评价 的内容 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评价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自然 资源有土地、水、矿产、生物、海洋及自然风景等,其优劣 丰歉程度表现了一个区域的基础素质;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经济现状分析 的主要内容是总量结构和效益的分析,以明确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问题 ;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分析 区域发展的软环境又被称为人文资源或社 会条件,这类环境因子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至关重要,是经济模式选择的一 个重要依据。 2、区域发展的方向目标与战略布局 明确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也就是择定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模式, 诸如资源开发型、深加工型、技术密集或高技术型、外向型等等;确定 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目标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比 例、经济效益、人均收入、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环境保护标准指标;建设 总体布局,也就是区域发展空间模式的选择。从全国角度来看,可以分为 东、中、西三个地带,各带的产业模式和开发时序有所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