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 副本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_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五篇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_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五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教育的目的读后感范文篇1最近在全国流行了一本有关教育的书籍,是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怀特海编著的《教育的目的》一书,他在书中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发展的一个过程,要极力培养学生把思考和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把学习成为一种需求。
还指出在生活和劳动中,不能利用和使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
而教育的核心是不能让知识僵化,要它充满活力,活泼起来。
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核心问题。
同时教育是让学生更大程度地变得不同和具有差异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按照他们自身的发展而发展。
教育只有一个主题,就是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拥有五彩缤纷的生活。
反思我们现在,由于教育的目的和课堂的模式决定了中国的学生会出现大量的厌学情绪,从而产生了所谓的“差生”和“坏生”。
我们没有向学生展示生活的多姿多彩,而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完全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
在有限的时间里,将各种各样的知识挤压教给他们。
北大教授郑也夫把中国12年中等教育的现状比作压缩饼干。
他说,“学生的天赋和能力参差不齐,传统教育的做法往往是上压下提。
即成绩好的学生会被限制,而成绩较差的学生会被逼迫去学习,出现了伺候分数的现象”,而分数变成为了划分“优秀学生”同“差学生”之间的唯一衡量尺。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单纯地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和问题的答案,并没有传授其思想。
只是单纯得为了解题而解题,为了考试而考试。
郑也夫教授精辟的论述,已经把我们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全部揭露出来。
我们认真去想想,这些用于考试的内容真能让学生们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多少问题吗?在美国,小学教育便设置了这样一类课程,例如如何解决冲突,如何解决压力,还有如何同知心朋友交流、学会制定计划并行动、学会享受自然之美、如何相信自己的判断、如何将想法明确地告诉对方等等,除了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还开设关于品格教育的课程。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深刻的问题。
《教育的目的》这本书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讨了这个问题,引发了我对教育的深刻思考。
在这本书中,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教育的目的。
他首先讨论了教育的本质,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道德、体育等方面。
其次,作者还探讨了教育的社会功能,认为教育不仅是培养个人能力,还要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作者还提出了教育的价值观,认为教育应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育的目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认为,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只注重学习知识,而忽视了道德、体育等方面的培养。
因此,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健康的人。
其次,教育的目的还包括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现代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而教育就是培养这些人才的重要途径。
因此,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让他们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教育的目的还包括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只注重物质的追求,而忽视了精神的追求。
因此,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总之,通过阅读《教育的目的》,我对教育的目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够更加注重这些方面,让我们的学生能够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健康的人,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阅读《教育的目的》这本书,让我对教育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作者怀特海作为一位优秀的教育家,通过深入探讨教育目标、知识、技能与态度、学科教育与通识教育、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情感、社交与道德教育、教育方法与手段、教育评价与改革等方面,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我认为,这本书的优点在于作者对教育理论的深入分析和探讨,使得读者可以对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有更深刻的理解。
作者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这一观点不仅适用于过去的教育,也适用于当今社会。
此外,作者还强调了学科教育和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两者应该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排斥。
作者还提出了多种教育方法和手段,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个体探究等,这些方法和手段都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进行选择和运用。
我认为,这些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具有创新精神、思维能力和判断力的人才。
而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多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阅读《教育的目的》这本书,让我对教育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作者所提出的观点和思想,不仅适用于过去的教育,也适用于当今社会。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和探讨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_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五篇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_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五篇目的是人类对活动结果的一种指向和规定 .教育目确实实立不仅是一个国|家人才利益的意志表达 ,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标准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使教育活动更加符合教育的规律性和社会的需要性 .因而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读后感 ,供大家参阅教育的目的读后感范文篇1最||近在全国流行了一本有关教育的书籍 ,是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怀特海编著的?教育的目的?一书 ,他在书中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开展的一个过程 ,要竭力培养学生把思考和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把学习成为一种需求 .还指出在生活和劳动中 ,不能利用和使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 .而教育的核心是不能让知识僵化 ,要它充满活力 ,活泼起来 .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核心问题 .同时教育是让学生更大程度地变得不同和具有差异性 ,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按照他们自身的开展而开展 .教育只有一个主题 ,就是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拥有五彩缤纷的生活 .反思我们现在 ,由于教育的目的和课堂的模式决定了中|国的学生会出现大量的厌学情绪 ,从而产生了所谓的 "差生〞和 "坏生〞 .我们没有向学生展示生活的多姿多彩 ,而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 ,完全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课堂上 ,老师讲 ,学生听;老师布置作业 ,学生完成作业 .在有限的时间里 ,将各种各样的知识挤压教给他们 .北大教授郑也夫把中|国12年中等教育的现状比作压缩饼干 .他说 , "学生的天赋和能力参差不齐 ,传统教育的做法往往是上压下提 .即成绩好的学生会被限制 ,而成绩较差的学生会被逼迫去学习 ,出现了伺候分数的现象〞 ,而分数变成为了划分 "优秀学生〞同 "差学生〞之间的唯一衡量尺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 ,只是单纯地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和问题的答案 ,并没有传授其思想 .只是单纯得为了解题而解题 ,为了考试而考试 .郑也夫教授精辟的论述 ,已经把我们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全部揭露出来 .我们认真去想想 ,这些用于考试的内容真能让学生们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多少问题吗?在美|国 ,小学教育便设置了这样一类课程 ,例如如何解决冲突 ,如何解决压力 ,还有如何同知心朋友交流、学会制定方案并行动、学会享受自然之美、如何相信自己的判断、如何将想法明确地告诉对方等等 ,除了这些根本的生活技能 ,还开设关于品格教育的课程 .如同理心、尊重、勇气、幽默、责任感、毅力、忠诚、老实、合作、宽容、公民意识和原谅等等 ,以上这些课程在我们的教材中是看不到的 ,甚至||连我们的大学生和研究生都还需修炼 .在生活中 ,种种行为标准其实就是从很小就开始潜移默化了 ,并不是像我们只是喊喊口号 ,或者只是关注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多用的 "琴棋书画〞 .事实上 ,中|国|家长很多年前已经意识到不要 "输在起跑线上〞 ,但是怎么样才算不输在起跑线上 ,只有培养孩子好的习惯、自信和健康的体魄 ,以及兴趣、独立思维和健全的人格 ,才算真正的不输在起跑线上 .而当今中|国却是歪曲其本意 ,拔苗助长 .做了很多完全是违背孩子兴趣与意愿的东西 ,他们从小就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 ,也不管孩子是否喜欢 .只要他们认为是对的 ,就会不惜一切人力物力财力去努力实现他们自身的愿望 ,而不是孩子的愿望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为了思想、精神和文化的传递 ,即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思想的条理 .在一个课堂纪律良好的班级|| ,学生们聚精会神得在学习二次方程的解法 ,也顺利掌握了方法 .但是教师教会他们解法的意义是什么?这是否就是教育的结果?掌握解二次方程式的方法 ,只是磨练大脑的过程 ,不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标 .所以我们不能把学生变成为了学习知识而学习知识 ,为了考试而考试 .这个观点 ,北大教授郑也夫已强烈地呼吁过 ,不要把孩子变成 "考试的机器〞 .当然中|国的教育在这几年里也正悄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 (高|考 )制度也在不断改革中 .从以前由全国统一命题开展到现在由各省市自主命题 ,很多重点大学还开始了自主招生的工程 .就像今年浙江省 (高|考 )命题还向全省人民开放征求意见 .这所有的一切都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教育的 "进步〞 .但是相比国外教育 ,我们还是相差得较远 .几年前 ,美|国一支研究小组特意派队来中|国 ,调查中|国的教育现状 .回去之后 ,交出了一篇3万字的论文 - -中|国还缺乏为惧 ,因为中|国式的教育都是填鸭式的 .所有的教育都是围绕 (高|考 )指挥棒在转 ,彻头彻尾违背了教育的本质 ,完全偏离了育人的目标 .那种超前教育和额外教育把天真烂漫 ,充满活力的孩子培养成呆假设木鸡的考试机器 .而最||终被认为判断 "教育〞成功与否的 (高|考 ) ,考得却是他们一辈子都用不到的知识 ,而这些一辈子都不用的知识却可能决定了他们一辈子 .但最||根本的与人沟通能力 ,演讲能力 ,根底兴趣爱好 ,这些影响人一生的东西却在教育过程中严重缺失 .最||后美|国研究小组得出结论: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严重抑制了其开展 ,所以现阶段无需畏惧中|国 .前段时间 ,央视一台节目提出了 ,对 "中|国式过马路说不〞 .为什么义务教育普及了那么多年 ,大学教育开放了那么多年 ,却连最||根本的行为规那么都没有掌握好 .而越来越多的国人踏出国门之后 ,发现国外的人们是那么谦让、有礼、包容 .再比照国内 ,反而只有几百年历史的西方国|家看上去比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更像是有文化底蕴 .就像在英国 ,可以微笑地接受陌生人和你拥抱、和你击掌;在那里 ,坐公车不要排队 ,因为大家都谦让地让彼此先上;在那里 ,你可以对英国人说:你们的食物是垃圾(English food is rubbish) ,英国人却很有风度地笑笑回复到:我喜欢中|国食物(I love Chinese food) .国外教育从幼儿到中学的培养重点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本能自由开展和创新能力 .反而把知识的传授放在次要 .同时在知识的传授上 ,他们更注重对学生的激发和引导 ,引导学生去自己寻找答案 ,发现答案 .在这个过程中 ,培训学生的一种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开展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看国内的教育 ,却是一味地灌输知识 ,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掌握知识 ,但是这种单纯靠记的方式只能用来应付考试 ,对学生来说 ,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靠记忆能够掌握的 ,没有用于实践的知识 ,是很容易被遗忘的 .而高中和大学更是对学生培养的关键时刻 .初中阶段 ,大局部学生还是处于对自我比较懵懂的一个阶段 ,自我认识还不是很清 ,到了高中阶段 ,自我个性和意识的快速萌发 ,使得学生的自主性越来越强 .这个时候老师的作用更是要从激发引导中下手 ,而不是去强压给学生 .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 ,要让他们愿学、想学、要学 .而在这个过程中 ,家长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 ,不可获缺的 .呼吁家长们在百忙之中 ,抽出点时间陪孩子聊聊天 ,打打球 ,玩玩耍或当孩子忠实的倾听者 ,这都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正能量 .在这里 ,我呼吁各位家长 ,在觉得孩子是全家人的希望和未来时 ,能够调转过来 ,思考一下自己其实是孩子的未来 ,家长的行为举止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现在的 "你们〞可能就是 "孩子〞未来成长后的样子 .现在整个教育界都已经意识到学生的自由开展和个性开展的重要性 .特别是英美等西方兴旺国|家 ,他们在人受教育的曲线上 ,就传授专业知识这一点上是由疏到密 .而在能力思维和人格培养上 ,是由密到成功 .俗话说 ,成功者总是奋力去找方法 ,失败者总是奋力去找借口;成功者将想法立即付诸于行动 ,失败者总是在犹豫不决 .所有的成功来自于勤奋 .在哈佛的夜晚 ,最||耀眼的不是舞会的欢声笑语 ,也不是LV的名包和豪华的跑车 ,而是100座图书馆的温暖灯光 .座无虚席的图书馆 ,四处可以看到奋笔疾书的学生 ,半夜2点的哈佛校园 ,才是夜晚的开始;哈佛早晨的草坪上、走廊里、长椅上躺着疲惫的学生 ,可以看出昨晚整夜奋战的痕迹 ,路人们都轻轻而过 ,从不会有人去打搅他们的休息 .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 ,我们更加觉得自己的责任重大 .要努力去回归教育的根源 ,还需我们不断地向各行各业宣传、呼吁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但我坚信 ,在不久的将来 ,中|国的教育一定会赶上和超越西方各国 ,传承我们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范文篇2当我们埋头去课程 ,教学 ,乃至||于许许多多的细枝末节的教育教学工作时 ,很少有人抬着望一望教育的星空 ,认真想一想我们究竟要往何处去 ,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为什么 .这些教育最||本原的问题 ,人类那些最||伟大的哲学家(同时也是教育家)始终在思考 ,卓越的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的思考 ,尤其应该给予敬意 .怀特海是机械死板的考试制度的坚决的反对者 ,他认为 ,支离破碎的知识、信息与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毫不相干 ,教育不是传授僵死的知识 ,而是教人们如何掌握知识的艺术 ,让知识充满活力 ,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 .我们是在与人的大脑而不是与僵死的物质打交道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判断力 ,以及控制复杂情况的能力 ,使他们在特殊情况下应用理论知识对前景作出展望 - -所有这些能力不是靠一条表达在各科目考试中的固定规那么所能传授的 .因此他主张 ,要铲除各科目之间那种致命的别离状况 ,教育只有一个主题 ,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这是一个宏大而又难解的问题 .身为一个一线教育工作者 ,读完怀特海的作品后 ,不禁被深深地触动了 .之前并没有深思过的这个问题 ,也时常在脑海中盘旋 .韩愈的?师说?一文将教师的功能定位为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几乎成为了我国关于教师的传统认识 .教师教育的目的就是传授圣人的学说 ,解答疑难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学者 ,教书往往是无组织的行为 ,他们对世|界对知识的认识很可能是独一无二的 ,在传授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也带着个性的烙印 .然而随着时代的开展 ,教育由为少数人效劳的、高水准的职业演变成了为公众效劳的机构 .教师的职责不再是想教什么就教什么 ,因材施教也因为条件的原因几乎得不到实现 .教育的目的是否就因此发生改变呢?怀特海认为教育不仅仅是来促进发育 ,他更赞扬理智的卓越 .把教育看做生长 ,就是希望通过教育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地开展 ,而不是把知识等外在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 .苏格拉底早就提出 ,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 ,并用盲人作比来嘲笑当时宣称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进去的所谓智者们 .这就是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去衡量教育 .然而 ,人们总是要给生长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 ,例如将来适应社会 ,谋求职业 ,出人头地等等 ,压着孩子朝这类目的努力 ,否那么仿佛生长、教育就失去了根本的意义 .这位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教育家 ,在看待教育上的两条戒律(一 , "不可教太多的科目〞;二 , "所教科目务须透彻〞)时 ,是抱有置疑的态度的 .他认为在众多的科目中选择一小局部进行教授 ,会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不连贯的思想概念 ,会没有任何生命的火花闪烁(转载于 : :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_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五篇) .由此可见 ,教育的功利性是应该被淡化的 ,应更多地着眼于个体的开展 ,从人本化角度来考虑 ,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 ,反对让 "校外考试〞扼杀了文化的精华 .事实上 ,以往的应试教育正被这只 "校外考试〞的无形的手操纵着 ,师生们为了丝毫的分数之争全心全意地死记硬背着那些 "无活力的概念〞 ,真是可悲至||极 .教育全力做的事 ,竟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来塑造学生 .蒙田说过 ,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 ,而是为了丰富自己 .学习是为了开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 ,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 .同时 ,也正是独立的人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才能对改变现实起到伟大的作用 .如果只是为了适应现在 ,社会的开展又靠什么去完成呢?怀特海反对教育中无活力的概念 ,其实就是反对为应试而去学习的做法 .带着这样的目的去学习是不可能真正学 "好〞的 .记得有次在课上和孩子们提到那个岛问题 ,对这个当前的热点 ,孩子们也知道一二 .但大多数只知道 ,为了领土主权 ,所以我们必须收复那个岛 ,而且到时可能会干预我们的 ,无非就是美|国这个世|界好事者 .这让我想起了曾看过的一篇文章 ,在采访的日本中学生中 ,大多数学生认为中日战争还会再次爆发 ,而时间 ,很可能是在大陆收回那个岛以后 .因为海峡是日本的运输生命线 ,一旦失去 ,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且不从中来谈什么日本的侵略性 ,就看日本学生在考虑问题的时候 ,真正地把地理、历史及当前的国|家经济等问题都联系在了一起 .不禁感慨 ,我们的中学生还是单纯地把知识当成一门课程 ,当作一个分数来学习 ,完全忽略了各个科学领域之间的相关性 ,更别提用它们来认识所处的世|界 ,并竭力地去改变它了 .所以 ,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地被推行开来的今天 ,我们更要去考虑教育的目的 .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方法从思维上更新观念 ,不能从根本上革新教育 ,那会如怀特海所说 "从一种形式主义陷入另一种形式主义 ,从一团陈腐呆滞的思想陷入另一团同样没有生命的思想中 .〞新课改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 ,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 .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递者的角色 ,而是通过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判断学生的需要 ,越来越多地鼓励思考 ,推动和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探索 .教育的目的也许无法简单地明示 ,但作为教师 ,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学生对于生活的灵感、感悟和创造 , "使学生通过树木而见到森林〞 ."教育是一个一分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小时、一天一天地耐心地掌握细节的过程 .不存在一条由灿烂的概括铺成的空中过道通往学问的捷径 .〞教育的目的到底为何 ,需要我们在每次的教学过程中去思考;激活学生对一切的感悟和创造 ,需要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去培养和引导 .这样 ,教学才不会陷入程序化、机械化的僵局 ,才能始终充满着鲜活的生命力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范文篇3最||近阅读了?教师人文读本?中怀特海所著的?教育的目的? ,几乎每个段落都有精辟、深刻的论述 ,联系和启迪着今天的教育实践 ,让我深有感触 ,以至||我必须写一篇学习读后感的文章 .艾尔弗雷德·诺恩·怀特海(1861 -1947) ,英国数学家、教育家 .怀特海大声提出 "两条教育的戒律〞:其一 , "不可教太多的科目〞 ,其二 , "所教科目务虚透彻〞 .这一重要思想至||今被人们广泛关注而产生着重大影响 .它的实质是反对学校里传授死的知识和 "无活力的概念〞 ,反对学习中刻板地接受而不予运用、检验或重新组合知识概念 ,认为一切教育的中|心应该使知识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识僵化 .说得何等好啊!这些20世纪前期的论述 ,仍是今天的学校实践中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大量复现式的枯燥教学 ,知识同实际脱节 ,是今天的学校突出而严重的问题 .同杜威 "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 ,不是科学 ,不是文学 ,不是历史 ,不是地理 ,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几乎一样 ,怀特海 "竭力主张的解决方法 ,是要消除扼杀我们现代课程活力的各学科之间相互不联系的严重现象 .教育只有一种教材 ,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 .消除学科同生活的隔离 ,消除学科之间的互不联系 ,一直是20世纪教育革新家竭力解决的问题 ,也是今天课程改革的方向和任务 .怀特海反对灌输式教学 ,他向有实际经验的教师呼吁:不要认为 "只要学生纪律好 ,总能把一定分量的无活力的知识灌进他们的脑子里去〞 .他举例说 ,教儿童解一元二次方程可以掌握 ,但目的何在呢?传统答复是:锻炼心智 .怀特海指出: "这个答复虽有局部真理 ,但有一个根本的错误 ,就是很可能窒息现代世|界的才华 .〞把儿童的心智比做死的工具 ,不管其创始人的权威和影响有多大 ,怀特海谴责这是 "教育理论中的最||致命、最||错误、最||危险的概念之一〞 ,并且极富意义地指出: "心智决不是被动的;它是一种永不休止的活动 ,灵敏、富于接受性、对刺激反响快 .〞这或许是后现代课程家们最||感兴趣的思想之一 .只有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动地位 ,才能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浪费和厌倦现象 .怀特海反对教学中指向不明的大量考试: "每一所学校 ,要是训练男孩子们准备小小的一套考试 ,一定要受到消灭的痛苦 .〞他尤其反对脱离学校具体需要的校外统一考试: "一个以考察学生个人为主要目的的校外考试制度 ,除了造成教育上的浪费以外 ,不可能有任何结果〞 ,只能是 "扼杀文化的精华〞 .那些沉迷于考试和分数排队(学生排队、教师排队、学校排队) ,反复组织统考、不断印制试题的人们 ,是否求实地细想一下 ,这种工作的实际意义到底有多大呢?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除了广泛接触和评析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外 ,还深刻揭示了儿童成长的阶段和学习道路 .他认为儿童的心灵是成长着的有机体 ,而成长和智慧发生在自由所给予的创造时机与学生学习知识之间达成平衡之际 .他提出 "教育韵律〞 - -渲染(游戏)、精确(掌握)和概括化(抽象) ,认为这三者不断统合而非序列地排列 .他提倡在小学和初中以观点的渲染和游戏为主 ,精确和掌握的开展始于高中 ,而抽象和概括那么为大学时期的焦点 ,学校假设脱离这一大致的方案 ,将违背学习的自然韵律 .显然 ,这是夸美纽斯提出的自然适应性原那么的延伸 ,它有益于教师认识不同时期的学生学习特点 ,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 ,值得我们深深体悟 .我们在谈论教育的目的时 ,很多是指向着未来结果的 .然而 ,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教育的结果和教育的目的绝||对是两回事 .这点我们通过阅读怀特海地?教育的目的?即可获知 .怀特海告诉我们 ,教育改革 ,应该改掉那些束缚人的心灵而无活力的教育制度为目的 .教育部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开展和规划纲要(2021-2021)? ,期中所表露的许多思路皆旨在对教育制度除旧布新 ,这才是教育改革方向所在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范文篇4翻开?教育的目的?一书 ,我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 ,看到一个充满睿智的鲜活的人正向我昂首||走来 - -英国的怀特海 ,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 .他留下了许多供我们对教育、对学习永久反思并值得借鉴的文字 .尽管他的思想言论不全部与我们所处的时代相吻合 ,但很多时候足可以成为一面镜子 ,供后来的我们照出自己的面貌 .细读?教育的目的? ,揣摩文思 ,感悟颇多 ,但在此只谈他关于教育 "差异化〞的一些想法 .怀特海先生认为 "在教育中如果排除差异化 ,那就是在消灭生活〞 .这句话告诉我们 ,首||先必须要成认学生是有差异的 ,每个或每类学生都有自身独特的个性特点 ,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 ,作为教师 ,我们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育中排除差异化 ,所有的学生都用同一种标准 "一刀切〞 , 用同一把尺子要求孩子 ,这样做外表看 ,确实能够减轻教师备课上课的负担 ,但是对学生来说 ,便是百害而无一利了 .排除差异化 ,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的欲望和能力均可能遭到扼杀 ,从而会形成思维的惰性和定性;排除差异化 ,学生的个性很难展示或很难被注意到 ,从而无法使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学习 ,那么 ,好的学生可能得不到开展 ,差的学生可能很难跟上教师的步伐;排除差异化 ,就无法或极少能使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和人类的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 ,如此 ,就是在消灭学生那 "多姿多彩的生活〞;排除差异化 ,教育唯分数是从的现象更难以撼动 ,中|国北大教授郑也夫说 , "学生的天赋和能力参差不齐 ,传统教育的做法往往是上压下提 .即成绩好的学生会被限制 ,而成绩较差的学生会被逼迫去学习 ,出现了伺候分数的现象〞 .由此观之 ,教育者的眼中如果没有学生的差异性 ,不尊重学生的特点 ,不看到学生的 "与众不同〞 ,那么教育无疑是一场灾难!教育假设排除差异化 ,其弊端显而易见 ,但是在教学中 ,在课堂上 ,有几人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差异?现实很严峻 ,然而 ,值得庆幸的是 ,改变正在发生 ,很多教育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已然走在思考、探索及实施差异化教学的路上 .如华国栋教授的?差异教学论?、教育家吕型伟先生的?实施有差异的教学?、扬州一中对学困生学习需要的研究和实践等 ,这些都是可喜的变化 .作为教师的我 ,也在努力思考在教育中如何尊重学生的与众不同 .我认为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与众不同 ,前提是要了解学生的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 ,教师在与之接触过程中 ,有意识的发现这种个性 ,可能有些学生的个性并非教师喜欢的类型 ,那么这个时候也不能带有任何主观排斥厌恶情绪 ,而应尊重这些个性 .特别是班级||中成绩不入流、行规有偏差的学生 ,他们长期不受老师待见 ,被老师打压、漠视 ,此时 ,假设是能够对他 "另眼相看〞 ,多加关心 ,这类学生一般会对老师的付出有成倍的回|报 ,这也是笔者本人的切身体会 .作为教师 ,一个人管理几十个学生 ,不可能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制定相应的政策 ,那么除个别特别的学生实施个别辅导教育外 ,其他学生可以按照成绩等分为几个层次类别 ,这样教师在布置作业、安排任务时更有针对性 .同时课堂教学及生活教育的方式方法应灵活多样 .假设是每次对每位学生都用同一种上课方法或教育方式 ,学生难免会产生 "免疫力〞 ,失掉学习的兴趣 ,假设想使学生不断按照老师设定的目标一步步前进 ,就需要尊重差异 ,把差异当作一种资源开发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 ,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 ,不断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比方对于知识水平较低的学。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教育的目的》读后感1怀特海先生的《教育的目的》是怎样的一本书?王立忠先生给了我们读者很好的解释,这是一本奇书!错过一一遗憾一辈子!迟读一一遗憾一辈子!知而不读一一后悔一非子!知而细读一一幸运一辈子!所以,这是一本值得所有人研读的奇书!给你一缕前所未有的有神清新!给你一个千载难逢的拍案叫绝!给你一个今生难得的相见恨晚!究竟是怎样的一本好书,能这么绝、这么奇?带着这样的好奇,寒假期间我认真的阅读了这本书。
这本书我觉得很与众不同,首先从内容组成上来说,它涵盖了"技术教育""古典文学"、"数学"、"大学"等各个学科中教育的目的,为我们不同领域的教学起到引领,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去引导学生。
其次,它让我不由自主的想把一些书内的名言警句或是很认同的观点,用记号笔标记下来,细细品味,不断地激发我的感悟和灵感。
在我英语教学的十年生涯中,我用一个个chant、一首首歌曲来增添学习趣味,用一个个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来吸引学生记忆,生日送歌、英语情景剧表演,在补充讲解水果沙拉时,不是只利用PPT的图片让孩子们看,而是带孩子们展开奇思妙想,亲手制作各种水果沙拉……尽量将英语教学生活化,如此才会使"你的才能富有活力、你的思想栩栩如生"。
纵然有了一些方法,但是也有彷徨,我们的教育就是把所有的学生都看待为精英来教,故造成不少学生跟不上,没有学习的兴趣,所以被动学习为多。
有时以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得到好的成绩分数为目的,何谈兴趣?教育的'模式是不断创新的,新的模式必将带给我们新的思考。
现在流行用绘本进行教学,在我们学校里虽然还没有开始试行,但是我经常鼓励孩子们可以在学校图书室里或者书店尽量多借阅一些英语绘本,简单有趣,又富有哲理,通过一些基础的英语阅读,想让每一个孩子通过书籍,慢慢的在心中都能开出一朵朵美丽的小花。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五篇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
以下是小编整理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五篇,欢迎阅读参考!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一)有幸拜读怀特海先生的《教育的目的》,我的心却不能随书页的合拢而平静,我的脑海中仿佛是一片宽阔的海洋,仿佛作者在平静的心湖上投入一块石头,击起了层层涟漪,向外扩展久久不能平息。
记得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说过:教育本身,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在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在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引导者,不但传授知识给受教育者,也是学生思想和行为上的标榜者。
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学生的方方面面。
那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指明灯,教师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发挥艺术般的作用呢?从本书中,我得到了大量的启示。
正如本书中所体现的思想核心:教育要根据学生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不同的科目,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设计不同的课程。
我们都知道,学生的大脑是一个活跃的组织,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一种想法并不适合儿童,所以教育者要尊重和鼓励学生的各种不同想法和意见。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
教育本来就具有生活意义,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应该是教育的本质。
所以,书中提出:理解抽象的思维,分析具体的事例。
就是说用具体的生活例子来理解抽象的思维,又用理论知识来分析具体的事例。
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充满活力;才能培养学生思维,思考并对知识加以利用。
同时,怀特海先生还反对教学中指向不明的大量考试:“每一所学校,要是训练男孩子们准备小小的一套考试,一定要受到毁灭的痛苦。
”他尤其反对脱离学校具体需要的校外统一考试:“一个以考察学生个人为主要目的的校外考试制度,除了造成教育上的浪费以外,不可能有任何结果”,只能是“扼杀文化的精华”。
那些沉迷于考试和分数排队(学生排队、教师排队、学校排队),反复组织统考、不断印制试题的人们,是否求实地细想一下,这种工作的实际意义到底有多大呢?是的,也许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地被推行开来的今天,我们更要去考虑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通用15篇)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教育的目的读后感(通用15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育的目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篇1当我们埋头去课程,教学,乃至于许许多多的细枝末节的教育教学工作时,很少有人抬着望一望教育的星空,认真想一想我们究竟要往何处去,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为什么。
这些教育最本原的问题,人类那些最伟大的哲学家(同时也是教育家)始终在思考,卓越的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的思考,尤其应该给予敬意。
怀特海是机械死板的考试制度的坚决的反对者,他认为,支离破碎的知识、信息与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毫不相干,教育不是传授僵死的知识,而是教人们如何掌握知识的艺术,让知识充满活力,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
我们是在与人的大脑而不是与僵死的物质打交道。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判断力,以及控制复杂情况的能力,使他们在特殊情况下应用理论知识对前景作出展望——所有这些能力不是靠一条体现在各科目考试中的固定规则所能传授的。
因此他主张,要根除各科目之间那种致命的分离状况,教育只有一个主题,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宏大而又难解的问题。
身为一个一线教育工作者,读完怀特海的作品后,不禁被深深地触动了。
之前并没有深思过的这个问题,也时常在脑海中盘旋。
韩愈的《师说》一文将教师的功能定位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几乎成为了我国关于教师的传统认识。
教师教育的目的就是传授圣人的学说,解答疑难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学者,教书往往是无组织的行为,他们对世界对知识的认识很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在传授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也带着个性的烙印。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由为少数人服务的、高水准的职业演变成了为公众服务的机构。
教师的职责不再是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因材施教也因为条件的原因几乎得不到实现。
教育的目的是否就因此发生改变呢?怀特海认为教育不仅仅是来促进发育,他更赞扬理智的卓越。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怀特海《教育的目的》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怀特海《教育的目的》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1每天的忙碌让我很少有时间抬头望一望教育的星空,认真思索忙碌究竟是为什么。
作为教师,我要带领孩子们去往何处?对于这些教育最本原的问题,我在《教育的目的》中找到了答案。
怀特。
海在书中指出:“人的大脑从来不是消极被动:它处于一种永恒的活动中,精细而敏锐,接受外界的刺激,对刺激作出反应。
你不能延迟大脑的生命,像工具一样先把它磨好然后再使用它。
不管学生对你的主题有什么兴趣,必须此刻就唤起它;不管你要加强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必须即刻就进行;不管你的教学给予精神生活什么潜在价值,你必须现在就展现它。
这是教育的金科玉律,也是一条很难遵守的规律。
”也许真的只有那些最笨拙的教师才会不停的对学生说:“这些内容很重要,以后你们就知道了。
”由此我想到了朱永新教授在报告中提到的:“现在不幸福,将来怎么能真正的幸福。
”是啊,如果现在我们所讲授的知识都是一个个枯燥无味的符号和定理,那么学生怎么可能把这些内容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从而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呢?让学生在当下的课堂上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和崇高,应该是教师要努力做到的。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自己所讲授的学科有深刻的理解和精准的把握。
怀特。
海主张教育应该充满生气和活力,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引导他们自我发展。
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以学生为本,塑造他们美好的人生,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这一切都只能通过教师来完成。
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
正是因为这样才对新教育那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深有感触。
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决定了教育的质量,更决定了一间教室中几十个孩子每天的思想和生活,所以我想真的要关心教师们的教育生活好不好,心情好不好,是否还怀有那种教育理想,是否会全身心的为每个孩子的发展负责。
《教育的目的》感悟心得
《教育的目的》感悟心得《教育的目的》第一章结尾处有这样一段话:“宗教性的教育是这样一种教育:它教导受教育者要担责任、知敬畏。
责任来自于我们具有潜在控制力,能潜在地控制事物发展过程。
当可习得的知识能够改变结局时,无知即罪恶。
而敬畏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现在本身就包含着全部的存在,向后也向前无限延展。
现在是那漫长而完整的时间,它属于永恒。
”我想,作者意指教育应唤醒人的潜在力量,把“小我”变成“大我”,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有价值的自我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的目的,就是树人。
教育者必须明确这一点,才能有目标有方向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知识的增长其实是开阔了视野,进而发掘自己的潜力,获得思想的成长。
我不由想到《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作者塔拉。
她的童年没有学校,没有医院,有的只是起重机的轰鸣、父亲的暴怒、母亲的懦弱。
塔拉曾自卑、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像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
直到塔拉自学考入杨百翰大学,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
她凭借毅力和信念从不及格生成为全优生,获得去剑桥大学交换的机会,继而在那里攻读硕士,又成为哈佛大学访学者,最后获得了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塔拉通过读书,一步一步悄然改变了自己的人生,瞥见了她渴望的新世界。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秉持着树人的理念,一直引导学生树立正向的价值体系。
青少年阶段,是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
我希望学生能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成长为一个身体完整、灵魂丰沛、拥有生命价值的“大写”的人。
所以我认为同学们要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出现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如何解决。
我向孩子们说明“责任”,有学生犯错误,我引导他不做一个懦弱的人,为自己的言行举止负责。
班会课上,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个“人”字,又在“人”字的前方加了一道横线。
“同学们,如果让你们横线上填一个字或词,为人加一个前缀,你们会加什么?”答案五花八门,有学生这时会想到我平时一直强调的,回答“有责任感的人”。
读《教育的目的》有感
读《教育的目的》有感我从事教育已有七个年头。
最初,跟许多老师一样,非常重视知识的传授,关于课上无法配合学习,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成绩后进的同学苦恼不已,甚至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陪同同学补作业,生怕这些同学考试的时候成绩不理想。
自己辛劳,同学也不快乐。
孔夫子老先生早就告诉我们:“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虽说道理如此,难道我们就放弃某些孩子,等他自己想学了吗?万一有些人就是一辈子对语言、对文学不感兴趣了呢?于是没有快乐的学习成了我们的临时安慰剂,继续在要求每个孩子读好文化课的道路上越行越远。
现在想来,我们只站在自己所教的学科上合计问题,或许这个立足点就太狭隘了。
学校有那么多的学科,设置这些学科的意义何在?全面培养同学综合素养,当然有这方面的作用,但今天看来,更应该是给同学提供尽量广阔的平台和机会,让他们认知自己吧!教育的意义就是生命的意义、生活的意义,教育不单是书本知识的研读,而是从中开启心智,通过学识涵养,能够跟社会生活真正接轨,即洞察社会熟悉现实,了解生活塑造生活,进而升华将来。
1、教育的定义:教育,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让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的对一种事物由感官触摸而到以认知理解的状态,并形成一种相对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识思维。
教育也是一种教书育人的过程,可将一种最客观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后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得以自己所认为的价值观。
教育,是一种提升人的综合素养的施行活动。
2、教育的简介:教育过程开始于一个人的出生并继续终身,对人产生持久而深入的变化。
有些人甚至认为教育可以开始得更早,一些父母通过外部的言语和音乐来影响子宫里成长着的胎儿,进行胎教,希望给孩子以积极的健康的发展。
3、教育一词的来源:“教育〞一词来源于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教育的目的》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之一,本书深刻地探讨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育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了反思和调整。
在《教育的目的》中,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灌输知识,而是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强调教育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这与传统的教育观念有很大的不同,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
在我看来,教育的目的确实不应该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在的教育往往过分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
这样的教育往往会扼杀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变得没有主见和创造力。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目的,让教育回归本质,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另外,杜威还强调了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与社会相结合的。
这也是我深有体会的一点。
现在的教育往往脱离了社会的需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和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让教育更好地服务社会,培养出更合格的人才。
通过阅读《教育的目的》,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也对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了反思和调整。
我认识到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
同时,教育也应该与社会相结合,为社会培养出更合格的人才。
希望我们能够以更开放的心态去面对教育,不断探索和创新,让教育真正为学生和社会服务。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教育的目的》读后感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育的目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1打开《教育的目的》一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看到一个充满睿智的鲜活的人正向我昂首走来——英国的怀特海,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
他留下了许多供我们对教育、对学习永久反思并值得借鉴的文字。
尽管他的思想言论不全部与我们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很多时候足可以成为一面镜子,供后来的我们照出自己的面貌。
细读《教育的目的》,揣摩文思,感悟颇多,但在此只谈他关于教育“差异化”的一些想法。
怀特海先生认为“在教育中如果排除差异化,那就是在毁灭生活”。
这句话告诉我们,首先必须要承认学生是有差异的,每个或每类学生都有自身独特的个性特点,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育中排除差异化,所有的学生都用同一种标准“一刀切”,用同一把尺子要求孩子,这样做表面看,确实能够减轻教师备课上课的负担,但是对学生来说,便是百害而无一利了。
排除差异化,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的欲望和能力均可能遭到扼杀,从而会形成思维的惰性和定性;排除差异化,学生的个性很难展示或很难被注意到,从而无法使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学习,那么,好的学生可能得不到发展,差的学生可能很难跟上教师的步伐;排除差异化,就无法或极少能使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和人类的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如此,就是在毁灭学生那“多姿多彩的生活”;排除差异化,教育唯分数是从的现象更难以撼动,中国北大教授郑也夫说,“学生的天赋和能力参差不齐,传统教育的做法往往是上压下提。
即成绩好的学生会被限制,而成绩较差的学生会被逼迫去学习,出现了伺候分数的现象”。
由此观之,教育者的眼中如果没有学生的差异性,不尊重学生的特点,不看到学生的“与众不同”,那么教育无疑是一场灾难!教育若排除差异化,其弊端显而易见,但是在教学中,在课堂上,有几人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差异?现实很严峻,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改变正在发生,很多教育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已然走在思考、探索及实施差异化教学的路上。
《教育的目的》读书有感(含五篇)
《教育的目的》读书有感(含五篇)第一篇:《教育的目的》读书有感杨森——《教育的目的》读书有感怀特海的《教育目的》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
这位英国剑桥、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曾经作为罗素的老师、同事与朋友合著过《数学原理》一书,在学术思想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一位知识渊博、思想深邃的大思想家。
他的《教育目的》虽然只是他的一些关于教育的讲座、报告与论文组成,但是,自成体系,逻辑严密,读了令人受益匪浅。
英国人怀特海写了这本书,讨论教育的目的,虽然谈及的教育体系来自于英国,读了之后,感到它简直就是专门为当前中国人写的。
书中讨论的问题对中国非常有针对性。
我国的教育法解释教育的目的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普遍的问题是把人当成工具来培养,要把人塑造成建设社会主义的人才。
人是为建设服务的,只不过是一种工具而已。
怀特海则在书中写道“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深邃,又如艺术般高雅”。
较之教育法的解释要明确而富有内涵,特别是它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虽然我们有时也这样说,但我们做到了吗?回到家里,还在上小学的妹妹每天都有写不完的作业,为了考得高分,不得不去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家长的教育观念和学校教育普遍的功力化,教育似乎全为了考试。
我们要培养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
专业知识是基础,文化则引领他们进入更高远的境界。
但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缺乏足够的重视。
这导致我们的学生成为了学习的机器,他们失去了对美的感受,他们变得冷漠、自私、缺乏责任感......这一切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慢慢渗透美育和道德情感教育,使学生能够成为既有文化又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怀特海提出教育体制中要特别注意的“两条戒律”:其一,“不要同时教授太多的科目”,其二,“如果要教,就一定要教得透彻”。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7篇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7篇The purpose of Education编订:JinTai College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7篇小泰温馨提示: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
本文档根据心得体会内容要求和针对主题是教育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2、篇章2: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3、篇章3: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4、篇章4:爱的教育读书心得5、篇章5:爱的教育读书心得6、篇章6:爱的教育读书心得7、篇章7:爱的教育读书心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大师怀特海《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指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篇章1: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最近在全国流行了一本有关教育的书籍,是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怀特海编著的《教育的目的》一书,他在书中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发展的一个过程,要极力培养学生把思考和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把学习成为一种需求。
还指出在生活和劳动中,不能利用和使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
而教育的核心是不能让知识僵化,要它充满活力,活泼起来。
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核心问题。
同时教育是让学生更大程度地变得不同和具有差异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按照他们自身的发展而发展。
教育只有一个主题,就是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拥有五彩缤纷的生活。
反思我们现在,由于教育的目的和课堂的模式决定了中国的学生会出现大量的厌学情绪,从而产生了所谓的“差生”和“坏生”。
我们没有向学生展示生活的多姿多彩,而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完全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1篇)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1篇)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
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篇1怀特海是英国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教育的目的》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他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强调古典文学艺术的重要性,倡导使受教育者在科学和人文方面全面发展等。
他的教育思想为我们的素质教育提供了许多启示。
“教育,意味着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文化修养,又精通某领域专业知识的人。
同时,教育是让人们掌握知识的一门艺术,所以教科书必然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十分容易的话,教师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来完成。
而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努力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再通过巩固练习,提高学生的能力。
“现代社会的游戏规则已十分明确,不重视智力训练的民族注定在劫难逃。
”落后就要挨打,位于世界各国之中,我们只有不断进步,变成强国才可能不被欺负。
任何一个国家如果不注重智力训练的话,可能就会消亡,而我们的教育对个人或者国家都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这本书还提到了宗教性的教育,虽然我不信仰任何宗教,但是有些教育理念值得学习。
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促使学生求知。
“学生在智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接触不同的课程和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但是教无定法,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成长,没必要拘泥于一种教学方法,用一种方法来教千万种学生。
我们可以根据作者划分的几个不同的阶段,采取适合的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书中有一个观点:越是符合自然环境的,最适合人的发展,学习的效率越高。
同时拿婴儿举了例子,认为婴儿学习语言概念这些内容特别难,但是他们能掌握,而我们之后的教育,却没有婴儿学习语言、概念那么成功。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8篇)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8篇)教育的目的读书范文篇1作为一名一线教学工作者,教学内容基础,教学工作具体,有时候在繁琐的工作当中,很容易忘了属于这一份职业的星辰与大海,更多是沉浸在日常的单一重复当中。
然而,越是基础的工作,越需要有一个远大的高屋建瓴的向导,不忘初心,才能更好地前行。
这本书的主题虽然有些宏大甚至沉重,但全篇读完,能让读者对于教育工作者的真正任务产生进一步的思考。
特别是第一章到第三章,令我非常有收获。
这本书当中,怀特海针对当时英国存在的教育问题进行了反思,以此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观点,但对于今天的中国教育现状,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怀特海认为,教育是为了生活和生命而存在的,并围绕生活而展开运行。
凝练成为一句话就是: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多姿多彩的生活。
也就是说他主张将教育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并把学生视为有血有肉的个体,而不再是工具。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将知识运用到鲜活的生活之中,再通过生活实践来验证知识的科学性,而不是当一个知识的搬运工,机械地将知识填装到学生的大脑中。
毕竟教师就是教育目的最直接的实施者之一,也就是说一名教师在立足于教育现实的同时,也要时刻保有一份坚定的教育信念和追求。
书中提到:“不能让知识僵化,而要让它生动活泼起来——这是所有教育的核心问题。
”对于这一点,我也感触颇深。
单纯的概念必须要结合生活当中能接触的实际事物来举例,学生们才会又快又好地掌握。
在解答一些具体问题时,带入到生活场景,学生们也会更印象深刻。
在今后的教学中,这个做法也值得我继续发扬光大,在备课时考虑如何结合当下学生们喜爱的话题上多花心思。
关于教育的节奏,怀特海结合受教育者的心智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及综合运用阶段。
在他看来,教育的节奏,是指不同的科目,不同的学习方式应该在学生的智力发育达到适当阶段时采用。
不同的情况下,这三个阶段开始的时间和持续的时长都不尽相同,而我们的教育应该是这样一种不断重复的周期。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优秀示例三篇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优秀示例三篇《教育的目的》读后感篇1 《教育的目的》这本书已经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也正因为如此,即使时间流逝,这本书依然焕发着动人的馨香,不但没让人感觉到过时,反而日久弥新。
以下是我在读书的时候的一些感受批注,与君分享:当你丢掉你的课本,烧掉你的听课笔记,忘掉你为了应付考试而背诵的细节,你的学习对你来说才是有用的。
在这个阶段,教师责任重大。
老实说,除了少数一些具有天赋的教师以外,我认为,带领整个班级的学生沿着精确学习的道路一直走下去,同时又没有某种程度的兴趣的`减少或损伤,这是不可能的。
这是一个不幸的两难选择,首创精神和训练都是需要的,但是训练往往又会扼杀首创精神。
我只是想提出这样一个忠告: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没有一个简单的公式可以完全解决。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应该在研究中开始,在研究中结束。
毕竟,教育从整体上来说,是为了使受教育者做好准备,去迎接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经历,用相关的思想和适当的行动去应付每时每刻发生的情况。
教育如果不以激发首创精神开始,不以促进这种精神而结束,那么它一定是错误的。
因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
这种力量的最深刻的表现就是美感,对于所实现的完美境地的审美感。
这一想法不禁让我想问,在现代教育中,我们是否对艺术的重要性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我一直担忧,如果我们不能用新方法来迎接新时代,维持和提升我国人民精神生活的水准,那么迟早,那些落空的愿望会转化为狂野的爆发,我们将重蹈俄国的覆辙。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篇2 《教育的目的》这本书是英国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以及教育理论家怀特海所著。
在寒假读了这本书后我有以下一些感触分享给大家:怀特海说“在衡量技术教育的重要性的同时,我们绝不能把书本知识当做唯一的学习方式。
第一手的知识才是理智生活的根基。
书本学习很大程度上只是传递第二手的知识。
因此,永远没有直接实践来得重要。
”我们都知道,从书本中获取的知识都是他人总结的经验,是抽象的难以消化理解的。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深刻的问题。
在阅读了《教育的目的》一书后,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量。
在这本书中,作者指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下面我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这个观点。
第一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这包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批评性思维等。
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他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
1.1 学生需要学会逻辑思维,通过分析和推理来解决问题。
1.2 学生需要培养创造性思维,通过创新和想象来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1.3 学生需要发展批评性思维,通过评估和分析来判断信息的可信度和价值。
第二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因此,教育应该匡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能力。
2.1 学生需要学会有效地沟通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2.2 学生需要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
2.3 学生需要学会合作和团队合作,以达到共同的目标。
第三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知识的应用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以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
3.1 学生需要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3.2 学生需要学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3 学生需要学会创造和创新,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第四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
情感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生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以及培养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能力。
4.1 学生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以保持积极的心态。
4.2 学生需要学会培养同理心,关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4.3 学生需要学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以促进人际交往和合作。
第五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价值观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关于教育的目的读后感参考范文3篇
关于教育的目的读后感参考范文3篇教育的目的读后感1最近阅读了《教师人文读本》中怀特海所著的《教育的目的》,几乎每个段落都有精辟、深刻的论述,联系和启迪着今日的教育实践,让我深有感受,以至我必需写一篇学习读后感的文章。
艾尔弗雷德·诺恩·怀特海(1861—1947),英国数学家、教育家。
怀特海大声提出“两条教育的戒律”:其一,“不行教太多的科目”,其二,“所教科目务虚透彻”。
这一重要思想至今被人们广泛关注而产生着重大影响。
它的实质是反对学校里传授死的学问和“无活力的概念”,反对学习中刻板地承受而不予运用、检验或重新组合学问概念,认为一切教育的中心应当使学问保持活力和防止学问僵化。
说得何等好啊!这些20世纪前期的论述,仍是今日的学校实践中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大量复现式的枯燥教学,学问同实际脱节,是今日的学校突出而严峻的问题。
同杜威“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几乎一样,怀特海“竭力主见的解决方法,是要消退扼杀我们现代课程活力的各学科之间相互不联系的严峻现象。
教育只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
消退学科同生活的隔离,消退学科之间的互不联系,始终是20世纪教育革新家竭力解决的问题,也是今日课程改革的方向和任务。
怀特海反对灌输式教学,他向有实际阅历的教师呼吁:不要认为“只要学生纪律好,总能把肯定重量的无活力的学问灌进他们的脑子里去”。
他举例说,教儿童解一元二次方程可以把握,但目的何在呢?传统答复是:熬炼心智。
怀特海指出:“这个答复虽有局部真理,但有一个根本的错误,就是很可能窒息现代世界的才华。
”把儿童的心智比做死的工具,不管其创始人的权威和影响有多大,怀特海责备这是“教育理论中的最致命、最错误、最危急的概念之一”,并且极富意义地指出:“心智决不是被动的;它是一种永不休止的活动,灵敏、富于承受性、对刺激反响快。
”这或许是后现代课程家们最感兴趣的思想之一。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精选热门优秀模板三篇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精选热门优秀模板三篇《教育的目的》读后感篇1 人们普遍认为知识是智慧的源泉,具有改变命运的伟力。
掌握了知识,似乎就掌握了人生。
然而,事实上并未如此。
早在1929年,教育家怀特海先生在其著作《教育的目的》中就深刻地阐明,知识应是生命腾飞的基础,但不合宜的知识学习对儿童是相当有害的。
哪些不合宜的知识学习,对儿童有害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学习的知识是僵化的所谓僵化的知识,是指非原理性的知识。
这种知识不具有普世性、不能帮助儿童理解生活、解决问题。
学习过多的僵化知识,会使儿童背上沉重的知识包袱,使其思想呆滞。
然而,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如今儿童学习的很多知识其实都是僵化的知识。
例如,儿童学习音乐学科时,被要求记忆大量的有关音乐家的信息;学习美术时,被要求记忆各类门派的作画风格以及代表性人物;学习语文学科时,被要求掌握大量的并无实用意义的文学常识……这些僵化的知识,不能激起任何思想活力的火花,对于儿童学科素养的形成几无益处。
怀特海认为,童年是智力发展的浪漫期。
在这一时期,儿童懵懂地面对若隐若现的内容,不知所措却又兴奋异常。
此时的知识学习,应努力追求让儿童的心灵中编织出一幅和谐的、缤纷的图案。
若在此时让儿童记忆过多僵化的知识,那将会扑灭儿童学习的欲望,折断儿童想象的翅膀,挫伤儿童学习的热情。
“少即是多”,在智力发展的浪漫阶段,让儿童学习少量的原理性知识,便为儿童提供了更多自主思考和自由想象的空间,利于儿童独立构建五彩缤纷的心灵世界,也有利于儿童保持对学习的浪漫情感,为后期的精确学习、综合学习奠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过程是灌输式的怀特海认为:“人的大脑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它是永恒活动着的。
”知识,是客观性的存在,其本身并无意义,只有在被挖掘、被运用时,才焕发出令人瞩目的光辉。
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应是伴随着发现、猜想、推理、验证的探究过程,而不是被迫地强制性的灌输过程。
保罗﹒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指出:“学生对灌输的知识存储得越多,就越不能培养其作为世界改造者对世界进行干预而产生的批判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心体悟教育的真谛
——读《教育的目的》有感最近阅读了怀特海所著的《教育的目的》,几乎每个段落都有精辟、深刻的论述,初读时,就被怀特海的一些观点深深地震撼了。
再次阅读时,我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对这本书中提出的很多观点和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在思考中,我不断地追问着教育的真谛。
怀特海先生是英国数学家、教育家。
他提出“两条教育的戒律”:其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其二,“所教科目务虚透彻”。
这一重要思想至今被人们广泛关注而产生着重大影响。
它的实质是反对学校里传授死的知识和“无活力的概念”,反对学习中刻板地接受而不予运用、检验或重新组合知识概念,认为一切教育的中心应该使知识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识僵化。
这些论述,仍是今天的学校实践中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怀特海先生反对灌输式教学,他呼吁教师不要认为“只要学生纪律好,总能把一定分量的无活力的知识灌进他们的脑子里去”。
他举例说,教儿童解一元二次方程可以掌握,但目的何在呢?传统回答是:锻炼心智。
他指出:“这个回答虽有部分真理,但有一个根本的错误,就是很可能窒息现代世界的才华。
”把儿童的心智比做死的工具,不管其创始人的权威和影响有多大,怀特海谴责这是“教育理论中的最致命、最错误、最危险的概念之一”,并且极富意义地指出:“心智决不是被动的;它是一种永不休止的活动,灵敏、富于接受性、对刺激反应快。
”这或许是后现代课程家们最感兴趣的思想之一。
只有把
学生置于学习的主动地位,才能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浪费和厌倦现象。
怀特海先生除了广泛接触和评析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外,还深刻揭示了儿童成长的阶段和学习道路。
他提出“教育韵律”——渲染、精确和概括化,认为这三者不断统合而非序列地排列。
他提倡在小学和初中以观点的渲染和游戏为主,精确和掌握的发展始于高中,而抽象和概括则为大学时期的焦点,学校若脱离这一大致的计划,将违背学习的自然韵律。
它有益于教师认识不同时期的学生学习特点,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值得我们深深体悟。
通过阅读我收获了太多太多。
我想,在我们的教育生涯中,确实应该多一些思考,多一些追问,多一些展望。
在思考中,在追问中,在展望中,我们定能看到属于我们的教育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