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现象学与场所建筑理论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读后感范本(二篇)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读后感范本《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是法国建筑师克里斯托弗·亨菲尔德撰写的一本建筑学经典著作。
通过将建筑与现象学相结合,亨菲尔德尝试了一种全新的建筑探索方法,展示了建筑与空间之间的关系以及建筑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和体验。
本书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场所的建构、场所的感知、场所的动力、场所的历史和场所的命运。
在这些部分中,亨菲尔德解释了建筑如何从物质存在转变为场所,以及人们如何通过感知和体验来赋予场所意义和价值。
在第一部分中,亨菲尔德讨论了建筑物与场所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物理结构,更是一种在人们的意识中建构出来的概念。
通过结合建筑与场所,人们可以感受到建筑中的空间、时间和情感。
在第二部分中,亨菲尔德探讨了人们如何感知和体验场所。
他认为场所的感知与人们的主观感受密不可分,建筑可以通过形式、材料和空间布局来引导人们的感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场所精神。
在第三部分中,亨菲尔德讨论了场所的动力,即建筑如何与人们的活动和情感相互影响。
他认为建筑应该适应人们的需求和行为模式,而不是简单地把人们限制在某种空间中。
通过与场所的互动,人们可以从中获得愉快的体验和意义。
在第四部分中,亨菲尔德回顾了建筑的历史,从古代到现代,展示了建筑是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演变的。
他强调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形式如何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价值观。
在第五部分中,亨菲尔德探讨了场所的命运。
他认为建筑必须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适应变化,才能保持其意义和价值。
建筑的命运取决于人们如何使用和维护它,以及社会对建筑的认同和保护。
通过亨菲尔德的论述,我深刻地认识到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物理结构,更是一种关乎人们的身心体验和情感的艺术形式。
建筑可以塑造我们的行为和情感,创造出独特的场所精神。
在我阅读过程中,我尤其被第三部分的内容所吸引。
亨菲尔德通过描绘人们与场所的互动,展示了建筑如何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并且如何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情感。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读后感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读后感《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是法国建筑学家和哲学家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通过对建筑现象学的思考,探索了建筑与场所之间的关系,深刻阐述了建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意义。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建筑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本书强调建筑的重要性。
亚历山大认为,建筑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结构,而是一个有着情感和精神内涵的场所。
建筑能够与人类的情感共鸣,给人带来安全感和归属感。
他将建筑比作一个“第二的皮肤”,它不仅是一种居住的方式,更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
这种对建筑的重视,使我重新认识到建筑的重要性,它可以直接影响人们的情感和生活质量。
其次,本书强调建筑与场所的关系。
亚历山大认为,建筑要能够真正成为一个场所,就必须与环境相协调,符合人类的需求和情感。
建筑应该被人们接纳和认同,成为人们感情的寄托和情感共鸣的载体。
只有通过与场所的互动,建筑才能赋予人类生活更多的意义。
这种对建筑与场所的关系的思考,使我对建筑的设计和规划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建筑不应该只是一个物理结构,还应该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第三,本书强调建筑的创造性和自由性。
亚历山大认为,建筑创造的过程应该是自由的,建筑师应该有自己的创作灵感和风格。
他批评了现代建筑过度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认为这种机械的设计方法会剥夺建筑的灵魂。
建筑的创造应该是个体化的过程,建筑师应该能够根据场所的特点和人类的需求,自由发挥创造力,打造独特的建筑作品。
这种对建筑创造性和自由性的强调,使我对建筑师的角色有了新的认识,建筑师不仅仅是一个把房子建起来的人,更是一个创造者和艺术家。
最后,本书强调建筑的和谐性。
亚历山大认为,建筑应该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建筑的设计应该尊重自然的规律,同时使人类能够与自然和谐共处。
建筑应该能够创造一个和谐的空间,使人们感受到平静和宁静。
他强调了建筑的生态学意义,认为建筑应该能够节约能源,减少环境的破坏。
这种对建筑和谐性的思考,使我对建筑的可持续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建筑不仅要美观和实用,还要与环境和谐共生。
建筑现象学与场所的塑造
建筑现象学与场所的塑造陈建军;耿敬淦;邹源【摘要】建筑现象学的哲学基础是胡塞尔的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现象学.哲学中的现象学是一种方法和思维态度.建筑现象学,就是要去探求建筑的本质,认识建筑的意义.建筑设计过程是发现与创造相结合,即,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过程.建筑师应该具有强烈的场所意识,深入发掘环境的场所精神,在创作中将这些因素纳入考虑,最终达到建筑与生活环境的完美融合.建筑现象学的意义,在于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观点,一种作为建筑师应该具有的“场所意识”,能够帮助我们对人、建筑、场所之间关系有一种本质把握,在创作中树立基于发现的整体观念.本文作者首先在第一部分,进行了对现象学与建筑现象学的理论阐述: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及其他的现象学及存在主义现象学原理;从现代建筑中的建筑现象学式的探索到诺伯格·舒尔茨和斯蒂文·霍尔等的建筑现象学理论.在第二部分,本文试图从自然场所、人为场所、特性与空间这几个方面,通过探讨分析,阐述如何运用建筑现象学的原理实现在建筑设计中场所的塑造.【期刊名称】《四川建材》【年(卷),期】2012(038)004【总页数】3页(P73-75)【关键词】场所;场所精神;环境;建筑;现象学;人【作者】陈建军;耿敬淦;邹源【作者单位】成都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21;成都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21;成都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0230 前言本文所借鉴的建筑现象学理论,属于建筑哲学领域的研究,被认为是回归建筑本质的探求;而对场所的追求则成为建筑创作的目标。
建筑现象学,就是要去探求建筑的本质,认识建筑的意义。
“场所”与“场所精神”是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兹的建筑现象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和中心议题。
“场所”是具有清晰特性的空间,是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有意义聚集的产物,是人们生活的居地。
建筑现象学对于建筑设计实践的应用和指导意义
Architectural phenomenology
演讲人:程丹
1
建筑现象学应用于建筑实践
从现象学到建筑现象学, 这本身已经是 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一个“ 形而下 ” 的过程。而与理论领域的建筑现象学 研究相比, 试图将现象学研究应用于指导 设计领域的具体操作, 则更加具有“ 形而 下” 的特征。
运用于实际设计的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在于:
1、
现象学缺乏“具体实在”的数据可掌握
2、
•内容充满了“玄学"的色彩。
3、
•作为指导设计的原则纲领,仅停留在心理层次, 很难深刻的贯彻
建筑现象学的根基在于海德格尔的解释学现
98
象学,其对于认识世界的作用甚于对于具体操 作的指导作用。
在于建筑实际中所发挥的作用,建筑评论方
把握。
斯蒂芬·霍尔的建筑设计作品展示
98
伯克维兹住宅 材料选用灰色的木头能更好地与这一地区 相呼应。外廊与丰富的结构变化产生对称、 纵深、丰富的阴影。这些光影的变换、细 部的处理,都将霍尔这种对独特场所的气 氛与特性的追求。
2
台湾学者季铁男提出的 设计方法纲要
季铁男先生在建筑设计方面做出了宝贵的尝试, 他 从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现象学应用于建筑设 计的可能方式, 从现象学出发, 给出了如下设计方 法纲要:
圣伊格内修礼堂
98
常生活,让建筑与城市进行更多的功能性关
联,让人们在连续的自然环境中体验生活, 也让都市生活归回到自然的生命节奏中,从 中人们获取真实的自然感知,从而产生自身 能量的汇聚,那么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哲学也
即将完成它的时代转译。
谢谢大家观看
Thanks For Watching
第七讲 建筑现象学
的概念结合在一起的图像画面。正是在他的书写与 我们的阅读中,西方建筑历史的图景被深化并被升华 了,建筑历史不再是诸种经济的或政治的力量的合乎 逻辑的争斗的产物,并以其争斗的结果,而决定其发展 的进程。建筑历史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它与人们的
---舒尔茨
PPT课件
12
三、建筑现象学的基本内容:
建筑现象学的研究内容几乎涉及到建筑
环境的各个层次以及与之相应的自然环境 和社会文化环境,同时特别关注它们与人 们生活和存在的本质关系。概括起来,这 些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环境的基本质量和属性;
2、人们的环境经历及其意义;
3、衡量建筑环境的社会和文化尺度;
PPT课件
10
2.将事物与意识一同考察
“对对象的理解就是对自我的理解,对 本质的直观就是对自己存在深度的测定”。 因此对现象的把握或者说审美体验就无法 将事物与意识分离开来,而应将二者一同考 察,这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
①人们在环境中的活动强度越大,所获 得体验经历越丰富,环境的意义和价值就有 可能被揭示得越充分、越深刻。
PPT课件
4
建筑现象学的哲学基础
从总体上看,建筑现象学的理论和哲学 基础是胡塞尔于20世纪初创立的现象学和20 世纪20年代海德格尔运用现象学方法所创立 的本体论以及后期从语言和诗学角度对存在 的研究。
现象学回避了是什么的哲学基本问题,而 是将意识放在哲学思考的中心并关注存在,追 问自己“为什么存在,应该如何存在,存在的 意义。”在每一清醒的“我思”中,从纯粹自 我出发,传统价值取向的“为他结构”被“为 我结构”取而代之。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学就 是自己将自己显示出来让人看见。
试析建筑现象学和场所精神
试析建筑现象学和场所精神现象学(Phenomenolog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为研究客观事物的外观、表面迹象或现象的学科。
它的研究历史较短,较早的展开于人文地理学对环境和基地关系的研究,逐渐现象学的方法被引入建筑研究的领域。
其中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Norberg-Schulz)通过一系列著作对建筑现象学进行了深刻、透彻的研究。
他通过“重返于物”讨论建筑中的本质,将场所精神归结为建筑现象学的核心内容,从而揭示人的存在与建筑空间创造的本质关系。
1 场所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建筑的讨论要回到“场所”,从“场所精神”中获得建筑最根本的经验。
人为场所与自然发生联系的方式有三种:形象化、补充和象征。
“形象化”指把人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和整体把握构想成有形和可见的形象,从而成为人工产品。
“补充”就是修正、改造自然环境,对既有的情境加以补充,使它符合自己的构想。
“象征”则是把一个理解了的世界再现在另一个场所。
书中原文是这样说的:“象征化意味着一种经验的意义被“转换”成另一种媒介。
象征的目的在于将意义自目前的情境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文化客体”,可以成为更复杂的情境要素,或被转移到另一个场所。
”“栖居”意味着“人能与其环境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
从字面来看,“居”是存在的根本特性,它不仅仅是一个遮风避雨的庇护所,也是我们成长和生活发生的场所。
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流浪者,总是在途上。
当他选择了一个场所,同时就选择了与他人的关系、与环境的关系。
场所是人、建筑和环境组成的整体,当人体验到场所的意义时(具有归属感、方向感又发现自我),他的“世间存在”就被确定下来,也就定居了。
2 场所的特征——场所精神“场所精神”(spirit of place)也就是场所的特性和意义场所具有吸收不同内容的能力,它能为人的活动提供一个固定空间。
场所不仅仅适合一种特别的用途,其结构也并非固定永恒的,它在一段时期内对特定的群体保持其方向感和认同感,即具有“场所精神”。
场所理论的要点及脉络
场所理论的思想要点及脉络
二、场所理论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凡是不先进入感官的就不能进入理 智。” 胡塞尔: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不存在空洞的 、没有指向的意识。意识总是指向某一对象,因而意识 与意识对象无法分开。
场所理论的思想要点及脉络
二、场所理论的发展
胡塞尔人为要面向 事物本身,必须将我们 一直用来探讨世界的现 有知识悬置起来,已达 到意识自身的固有存在 ,这是著名的“现象学 的悬置”。
场所理论的思想要点及脉络
一、空间与场所
2.场所的概念及产生的条件
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的一首诗 “只要良善、纯真尚与人心同在, 人便会幸福地 用神性度量自身. 神莫测而不可知? 神如苍天彰明较著? 我宁愿相信后者. 神本是人之尺规. 劬劳功烈,然而人诗意地 栖居在大地上.” 诺伯格·舒尔茨引用这首诗的栖居精神, 表达“栖居”就是“存在”的意义。他认 为,人要栖居,就必须能够在环境中辨认方 向,并与环境认同.所以,“栖居”并不只是 “庇护所”,其真正的意义是指生活发生的 空间,是场所。
还原的目的就是为 了建立绝对没有前提的 知识 。这里掺进的是“ 人”的价值,把世界还 原到“人的世界”。
场所理论的思想要点及脉络
二、场所理论的发展
在胡塞尔的基础上, 海德格尔拓展了”回归事物本身” 的现象学理论. 他认为现象学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方法论, 这种方法意味 着依照本源,回归到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中, 注重事物之间的关系, 克服科学研究的抽象性。 现象学对于建筑的启发意义在于它立足于实实在在、 丰富多彩的世界, 热情赞颂并深入考察了人们最基本、 最 本质的日常生活世界,关注人的行为和体验。
场所理论的思想要点及脉络
二、场所理论的发展
发现与创造运用建筑现象学分析建筑设计中场所的塑造
建筑现象学概述
建筑现象学是一种将现象学原理应用于建筑学领域的理论体系。它强调对建筑 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分析,从哲学、心理学和文化等多个角度研究建筑的本 质和意义。建筑现象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人类 对于建筑的需求和期望,从而创造出更加符合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空间。
场所塑造的重要性
二、场所塑造:建筑设计中的关 键
场所的塑造是建筑设计的核心任务,它关乎一个空间如何被感知、使用和体验。 场所的定义不仅包括空间和物质形态,还包括人们的活动、情感和文化内涵。 一个成功的场所不仅需要满足功能需求,还需激发人们的共鸣和创造力。
场所的情感表达是塑造场所的重要方面。通过建筑设计的手法,如空间的组织、 光线的控制和材料的运用等,可以传达出不同的情感氛围。例如,著名建筑师 诺曼·福斯特设计的德国世界杯球场,运用了开放的建筑设计,强调了自然与 建筑的融合,传达出一种庄重、自然和和谐的氛围。
一、发现与创造:建筑现象学的 方法
建筑现象学强调对场所和环境的感知和体验,认为建筑设计应基于对场所的深 入理解和洞察。发现与创造是建筑现象学的核心,通过对场所的历史、文化、 社会背景等因素的发掘和分析,为建筑设计提供灵感和创新。
例如,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在设计中善于发现场地的独特之处,如对光线的精 准把握和对自然的细致描绘,他将这些因素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创造了多个令 人叹为观止的场所,如“光之教堂”等。
然而,对于场所塑造的深入研究 远不止于此。
参考内容
发现与创造:运用建筑现象学分 析建筑设计中场所的塑造
引言
在当今的建筑设计领域,人们对于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越来越重视。建筑现 象学作为一种研究建筑与人类存在之间关系的理论,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新的视 角和方法。本次演示将探讨建筑现象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运用建 筑现象学分析建筑设计中场所的塑造。
从舒尔茨的《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现象学在室内设计教
( 二)意义的象征性转换 二、现象学在室内设计中的翻译 ( 一)对现象学的方法— — “ 描述”的解读 现象学作为一种 “ 描述心理 学”或重返 “ 事物本 身”的方法 , 现 象 学对于 建筑 的意 义远不 止仅 仅停 留在 对场 所现 象的 描
述 。场所在 自身 的发展过程 中,保存 了生活的真 实性 ,实践性 的 艺术 家从这些 “ 真 实性”的特性 中找 到灵感 ,并将其 诠释成属 于
量 的 ” ,遗 漏 了 具 体 环 境 的 特 性 , “ 特 性 ” 这 种 品 质 是 人 对 场 所
产生认同的客体 ,而 且这种 认同也正是影响人能否获得 “ 存 在的
舒 尔茨 选择重返一个 以定 所精神 :迈 向建筑现象学》一 书中 ,诺伯格 一 舒尔茨强调 “ 建筑 立足感”的 关键因素 。由此 ,诺伯 格 一
诺伯格 一 舒尔 茨在 《 场所精神 :迈向建 筑现 象学》 中明确 , “ 存 的 “ 存在 ”中心 。
在的立足点 ”的观念可以分 为两个互补的观点 : “ 空间”和 “ 特 性” ,配合基本的精神上 的功能 : “ 方 向感 ”和 “ 认同感”。… ( P 5 ) 就 空间而 言, 居住发生在具有安全感的场所 中, 包被 ( 或 围合) 1 、结构与特性 任 何客体的意义在 于它与其他客体 之间的关系 ,换而 言之 , 意 义在于客体 “ 集结 ”为何。建筑作 为人类对生活意 义一种具体
D e s i g n E d u c a t i o n I 艺 术 设 计教 育1 0 0 2
图2 、山谷聚落结 构
性的、现 象的认识 方法 。以具体的 、存在的观点来理解建筑理论 ,
体 现场所特性 的元素— —墙 ( 边界 )以及墙与墙 之间的关系 用简
建筑行为学与场所理论
建筑行为学与场所理论一、行为-场所理论(一)场所与空间行为“场所”的有关理论是目前西方建筑理论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
所谓“场所”是指包含了物质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生活环境,是建筑环境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代表了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追求以人为中心的建筑主流。
只有当物质的实体和空间表达了特定的文化、历史、人的活动,并使之充满活力时才能称之为场所。
场所理论可以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
广义的场所理论是以建筑及城市设计的专业人员为主体,借助于旁系学科,分析不同建筑场所中的历史,文化、人的活动等因素,探求新的城市与建筑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狭义的场所论即“行为场所”的概念是以心理学及行为学家为主体,研究具体的微观的场所与行为之间的对应关系,试图为广义的场所论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1.广义场所论的发展及流派广义的场所论起源于50年代的“十次小组”,随后发展成各种理论和流派。
(1)场所结构理论(2)亚力山大的模式语言(3)支撑体的分析法(4)建筑人类学的场所论(5)形态与类型学的城市分析理论2.狭义的场所论--行为场所行为科学在环境设计中取得的重要进展之一,是巴克等人建立的行为场所的概念。
与传统实验心理学的方法不同,巴克等人用现场追踪观察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外显行为,并且将人的行为模式与物质场所联系起来作为整体研究,为进一步突破“环境决定论”作出了贡献。
(1)行为场所的概念建筑环境的物质形态是由一组不同性质的界面构成,这组界面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复合的。
通常由界面围合而成的空间是为了满足一定的活动,用环境设计的术语来定义,就是包含了行为流线的活动系统。
行为场所是活动和环境的稳定结合,它包含下列因素:①重复出现的活动--一组固定的行为模式;②一个特定的环境设施;③上述两者之间适当的联系。
一般地,相同的物质场所在不同的时间发生不同的行为,将成为数个行为场所。
一个固定的行为模式可能包括许多同时发生的行为:①明显的感情行为;②解决实际问题的行为;③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④物体的操作。
场所精神理论课件
“场所”是质量上的整体环境。人们不应将整体场所简化为所谓 的空间关系、功能、结构组织和系统等各种抽象的分析范畴。这 些空间关系、功能分析和组织结构均非事物本质,用这些简化方 法将失去场所可见的、实在、具体的性质。不同的活动需要不同 的环境和场所以利用该种活动在其中发生。
人的存在具有空间性。是故,说人,其中已说到了空间。存在 空间总是体现为场所。
场所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1月第2版):“场所”: 活动的处所。公共~、娱乐~。 有人的活动发生,场所(place)就与人关联起来。发生(take place),其本意即占据场所。
场所作为存在空间的具体化,有空间和特征两方面;空间即场所 元素的三度布局;特征即氛围,是该空间的界面特征、意义和认 同性。
的场所特征起源自人们对场所的实体和功能方面的反应。
场所的这三个基本元素彼此相互依存、密 “Place” and “Space” )
空间
老子:“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牅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芦原义信:“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 的相互关系所形成。这一相互关系主要是根据视觉确定的,但是作 为建筑空间考虑时,则与嗅觉、听觉、触觉也都有关。”
说的事物的表面现象或外表之类含义。它是指显现在人意识中的一 切东西。只有现象,才是一切合乎理性探讨的普遍基础。
现象学的第一原理:“面向事物本身!”这几乎是一种口号。 也就是本质的还原。要面向事物本身,必须将我们一直用来探讨世 界的现有知识悬置起来、存而不论。这就是著名的“现象学的悬 置”。
建筑设计中有关现象学的实践与总结
建筑设计中有关现象学的实践与总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不断进步,建筑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建筑设计中,除了要考虑到建筑的功能和美观性外,还要考虑到人们的感官体验和情感体验。
因此,现象学在建筑设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人们在建筑空间中的感知和体验。
本文将从现象学实践的角度出发,探讨现象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和总结。
一、现象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1. 空间感知空间感知是指人们对建筑环境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感受和认知。
建筑设计师应该注重对空间的形态、比例、色彩、材质等细节的处理,以满足人们的感知需求。
例如,建筑内部的色彩搭配要协调一致,不同区域的色彩要有明显的区分,给人以愉悦的感受;建筑的门窗位置、高度和大小也要经过精细计算,以便在视觉上给人以舒适感。
2. 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是指人们在建筑环境中所感知到的情感和情绪。
建筑设计师需要掌握人们的心理需求,并以此为基础创造出能够产生情感共鸣的建筑体验。
例如,在公共建筑中,设计师应该尽可能创造出温馨、舒适、安全的氛围,让人们感觉到亲切和关怀;在艺术展览馆中,应该创造出神秘、典雅、精致的氛围,让人们产生艺术审美的享受和心流体验。
3. 文化认知文化认知是指人们在建筑环境中所感知到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
建筑设计师应该注重挖掘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通过设计彰显这些文化元素。
例如,在历史古迹的保护和修缮中,应该尽可能保留原有的文化遗产,同时加入现代化的建筑元素,以兼顾历史保护和文化发展的需求。
二、现象学在建筑设计中的总结1. 建筑是人类的情感空间现代建筑设计强调“人本设计”,即要贴近人们的需求和心理需求,注重在空间、材料和结构上创造出极致的人性体验和情感共鸣。
这要求建筑设计师要具有丰富的人文素养和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2. 建筑与环境是相互关联的建筑的设计不仅仅要考虑到空间感知和情感体验,还要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和融合。
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是动态的、相互作用的。
场 所 精 神——迈向建筑现象学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建筑意味着场所精神的形象化,而建筑师的任务是创造有意义的场所,帮助人定居。
理论家不一定有实践,但实践家必须有理论。
对知识的理解有两种:一种是学的不少用的很少;一种是学的不多用的很多。
(·5·)存在向度(真理)明显地表现在历史中,然而其意义则超乎历史情境。
另一方面,历史只有当它对存在的向度表现出新的具现时才有意义。
历史只有当它对现世和将来有所见解与启发时才有意义。
(·6·)建筑使人与大地更加固定地连结,并使散乱的人群聚落在一起而趋亲密。
世界是凡人所居住的房子。
换言之,人所能居住的世界变成了“内部”。
建筑物以居住的地景拉近了大地与人的距离,同时在辽阔的苍穹之下安置邻里住所的亲密性。
因此人为场所的基本特质是集中性和包被性。
(·10·)相同的空间组织,经过空间界定元素(边界)具体的处理手法,可能会有非常不同的特性。
(·11·)任何包被都由边界所界定。
地景也具有特性,这些特性中有一种特殊而自然的本质。
在某种意义上,场所的特性是时间的函数,因季节、一天的周期、气候,尤其是决定不同状况的光线的因素而有所改变。
(·14·)这三种关系意味着人集结经验的意义,创造适合其自身的一个宇宙意象或小宇宙,具体化其所在的世界。
(·17·)桥集结存有成为我们称之为场所的某些地点。
然而这些场所在桥出现之前,无法以一个整体而存在(虽然沿着河岸能有许多“敷地”),必须借着桥使之显现。
任何场所必须有吸收不同“内容”的“能力”。
场所不只适合一个特别的用途而已,否则将很快就失效。
我们也可以说场所的历史应该是其“自我的实现”。
古代人所体认的环境是有明确特性的,尤其是他们认为和生活场所的神灵妥协是生存最主要的重点。
眼睛自孩提便受物所训练是有根据的,所以威尼斯画家在看到任何东西时必须看得更清楚,而且要比别人有更多的乐趣去看任何东西。
现象学和场所精神的解读
广东建材2010年第1期建筑现象学的研究历史较短,较早的展开于人文地理学对环境和基地关系的研究,逐渐现象学的方法被引入建筑研究的领域。
其中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Norberg-Schulz)对建筑现象学进行了深刻、透彻的研究,通过一系列论著《建筑的意向》(IntentionsinAr-chitecture)《存在·空间和建筑》(ExistanceSpaceandArchitecture)、《西方建筑的意义》MeaninginWesternArchitecture)、以及《场所精神———走向建筑的现象学》(GeniusLoci—TowardaPhenomenologyofArchitecture)逐步建立起一种新的建筑理论———建筑现象学的基础和构架。
舒尔茨通过“回到事物自身”(returntothings)讨论建筑中的本质,将场所精神归结为建筑现象学的核心内容,从而揭示人的存在与建筑空间创造的本质关系。
1现象学的基本观点现象学(Phenomenolog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为研究客观事物的外观、表面迹象或现象的学科。
其本意的解释是“让人从显现的东西本身那里,如它从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来看它”。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哲学家胡塞尔说:“现象”既非唯物论的事物表象,也非唯心论的知觉表象,而是包括抽象观念在内的能够呈现在意识中的一切东西。
在这里,意识作为现象,是纯粹的“描述性”的而非理论性的,它可以而且只可以直观地把握。
现象不能被抽象归纳,不能分析推理,不必借助科学和哲学的任何理论建构,“现象就是本质”。
其次,胡塞尔认为:为了描述人“生活的世界”(life-world或spirit-world)以何种方式的意识揭示自身,必须排除一切自然的观点、科学的观点及经验的观点,以达到“意识自身的固有存在”,这就是“现象学的还原”,它包括先验还原、本质还原和现象还原三步。
“先验还原”是排除认识主体的经验思维和原有科学观念,造就一个纯粹精神性的直觉思维主体;“本质还原”是排除思维对象的自然、历史及社会等非意识因素;“现象还原”则使意识现象达到它先验的纯粹本质,使主客体的关系化为二者合一的直观活动。
建筑现象学
案例:汉诺威世博会瑞士馆——卒姆托
卒姆托喜好使用 木材,因为木材具 有的天然清香,会 将使用者引入置身 自然环境的错觉中。 他在2000年的汉诺 威世博会的瑞士馆 的共鸣箱的设计所 采用的木材就具有 天然的气味,穿梭 于其中,产生置身 于森林的错觉
感知建筑
2.6各种体验的相互作用——联觉
每一种物体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询问物体,每一种感官都是综合的因素, 感官的五种感知是不可分割的。 ——海洛庞蒂
建筑现象学初探Biblioteka 1、建筑现象学缘起
建筑现象学的产生背景
20世纪,多种建筑理论流派百花齐放,竞相争鸣,虽各有千秋,但均 未臻完善 现代主义过于追求被简单分化了的功能,忽视人类生存的多种需求, 漠视历史传统,造成建筑形式的雷同和内容的空洞 语言学和符号学试图将抽象化、概念化的历史片段和符号组合、拼贴, 用于建筑,达到文脉的延续,却易使建筑流于表面和浅显 类型学力求按照建筑内在结构的相似性,分类抽象出先验永恒的类型, 据此维护城市的文化和历史传统,在实践中却不顾对象偶然的功能因 素而专注于“原型”形式,容易造成建筑冷漠僵硬的外表,难以把握 存在和生活的真实内涵
感知建筑
黑色花岗岩(埋大地)+细长勾缝 排练成直角的两面墙 墙面光鉴照人 刻着56132名越战阵亡将士的姓名
感知建筑
案例:瓦尔斯温泉浴场——卒姆托
各功能房屋顶之间的缝隙在室内形成了独 用集中的光线来表达物体的形式、肌理, 特的效果,让使用者在室内沐浴过程中也 创造一种闭合空间的迷人特征 能与自然接触
感知建筑
2.5嗅觉与味觉体验
在我对另一个世纪具有的回忆中,只有我自己能够打开那仍然对我 保留着独特气味的深深的橱柜,那种在柳条筐中晒干了葡萄干的气味。 那是一种无法描述的气味,接触它,闻到它,需要的是你的想象力。这 种感觉正好会拉近你对相似味道的陌生空间的关系。 ——盖斯顿巴士拉《空间的诗》
《建筑现象学两大领域理论应用研究》课题文献综述
《建筑现象学两大领域理论应用研究》课题文献综述[摘要]:建筑现象学是建筑学与20世纪初兴起的人本主义哲学相结合产生的建筑哲学理论。
本文通过对近二十年的书籍、期刊文献的收集、整理,对建筑现象学的产生,发展及近年来在建筑设计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介绍和研究,并对其两大主要方向的理论和代表人物、作品进行梳理分析。
[关键词]:建筑现象学;场所精神;知觉现象学;应用1. 前言1.1研究课题的哲学背景在现代西方哲学史上,现象学占有重要的地位。
20世纪的西方哲学,就其较核心的部分而言,是由以下三大思潮组成的:一是以分析哲学和科学哲学为主线的当代知识论哲学,二是以现象学和存在主义为主线的欧洲人本主义哲学,三是以马克思主义与其它哲学流派的结合为主导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
引用西方学者哈贝马斯的观点,西方哲学在二十世纪己经提供了四个最重要的运动:l、现象学运动;2、分析哲学运动:3、结构主义运动;4、西方马克思主义运动。
而其中的现象学运动则代表了欧洲大陆哲学最主要的思潮。
1.2研究目的及意义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主义建筑的日益国际化,人们逐渐认识到这种“纯净的国际式”建筑的缺陷:过度理性化和抽象化,过度追求被简单划分了的功能;忽视了建筑以外的环境,漠视历史传统,造成建筑形式的趋同和内容的空洞;或者是对形式的片面追求而忽视了人的感受……50年代以后,西方建筑理论界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时期,各种流派百花齐放,如:语育学、符号学、类型学、现象学、行为心理学等,各有千秋。
当代建筑创作领域也已经广泛吸收了许多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的最新成果,并融入到建筑创作之中。
众多现代建筑第二代,第三代的大师们,用实际行动提供了多种方法和途径,以创造越来越美好的生活环境。
从首先对现代主义进行人文主义反思的赖特、勒•柯布西耶、阿尔瓦•阿尔托,到重新关注历史语汇的斯特林、路易斯•康,无不在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现象学与建筑学的交织--上海世博会场馆建筑体验探析
phen om en ogy ol .
K eywor P ds hen om en ogy Ar i ol , cht ect r en ual ph om en ogy, Ar i ol cht ur x ect e e per ce, S i en han ghai or E po sadi W l x t um d
图5 英国馆
文章 编号 1 0 — 3 X ( 0 2 0 — 0 2 0 03 79 2 1 ) 4 02— 3
摘 要 建 筑体验 这 一抽 象的词 汇指 由建 筑 空间、材 质 、光影 等一切 物 质和人 文 因素所 营造 的建 筑环境 给人 们真 实感 受 。随着 中 国博览 类建 筑的蓬 勃发展 以及公
a c n e u n eo t r nn ewe n p e o n lg n c i c ue T kn a i n fS a g a r x o a h s ac u jc, o s q e c fnet ig b t e h n me oo ya darh e tr. a ig p vl so h n h i i wi t i o Wol E p s er e rhs e t d t e b
先锋 论坛
C m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n ou o e t F rm s
现象学与建筑学的交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现象学与场所建筑理论浅析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现象学的观念:自然的思维态度和科学——哲学的(反思的)思维态度——自然观点中认识反思的矛盾——真正的认识批判的双重
任务——真正的认识批判作为认识的现象学——哲学的新维度;它相对于科学的独有方法。
现象学是20世纪初由德国哲学家埃德蒙德·胡塞尔创立的哲学与方法,它与西方形而上学哲学传统截然不同。
他反对从概念到概念的思辨哲学方法,主张认识事物要尊重现象本身,认为“现象”是一切知识的根源或起源。
为了彻底地认识事物,就必须将有关这一事物的一切观念、信仰、理论加以“悬搁”,放在括号内存而不论,而从直接直观到的经验出发寻求事物的本质。
在胡塞尔创立现象学之后,众多现象学潮流开始分化,其中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现象学,梅罗·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是比较具有影响力的。
从海德格尔的存有论的观点来看,可以比较建筑物(building)与存有(being)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建筑和人、大地及存在有一个非常本质的关系,这是海德格尔基本的立场。
用海德格尔的观点看来,人,作为一个存在的人,有一种很特殊的功能,即人能够让万物、让现象的本质彰显出来,而且在万物之中只有人有这种功能。
这是海德格尔早期的观点。
海德格尔在晚期更进一步,他说人的特殊性和本性是在于让万物本身回到其应有的本位,人有这种功能。
[]
梅罗·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探寻了人们对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先于科学解释之前的世界经验的基本层次。
他认为知觉具有使人们得以接近和近入这个层次的特殊功能,因此现象学的主要任务是去具体实在地观察和描述世界是如何将自己展现在知觉面前的。
庞帝提示人们要回到“被感知的生活世界的现象”。
在现象学的认识里,身体是个体性或思想的具现,建筑则是时代精神的具现,相类于身体的探讨,建筑的探讨也可以对现象学的发展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在运用现象学方法研究建筑的领域中,挪威建筑理论家舒尔茨的贡献比较突出。
上世纪70年代初期,兴起了明确以现象学思想和方法为指导的建筑研究,舒尔茨的《存在、空间和建筑》一书是这一时期的一部重要著作。
1980年,舒尔茨的著作《场所精神》,可以说是建筑现象学理论的代表作。
舒尔茨认为“场所是关于环境的一个具体的表述。
我们经常说行为和事件发生(take place,直译为占据场所)。
事实上,离开了地点性,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没有意义的。
场所是存在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那么,场所一词到底如何解释呢?很显然,它不仅意味着抽象的地点(location)。
它是由具有材质、形状、质感和色彩的具体的事物组成的一个整体。
这些事物的集合决定了“环境的特性”,而这正是场所的本质。
总之,场所是具有特性和氛围的,因而场所是定性的、“整体”的现象。
约简其中的任何一部分,都将改变它的具体本质。
”[]场所与物理意义上的空间和自然环境在本
质上是不同的,它是由人、建筑和环境组成的整体,是由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
舒尔茨是从场所的结构和场所的精神两方面进行的论述。
场所精神表达了场所具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和特性。
它既具有建筑外部实体的空间形式,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精神上的意义。
场所具有吸收不同内容的能力,能为人的活动提供一个固定空间。
它在一段时期内对相关的人群保持方向感和认同感,即具有场所精神—场所的特性和意义。
场所精神是环境特征集中和概括化的体现,通过人和场所的互动,人们通过在生活空间中的体验,感受到不同类型的场所的内在的特征,从而受到场所的本质的感召——使人们在世界中居住下来,并从中深刻而广泛地经历到自身和世界的意义。
在舒尔茨的建筑现象学理论中,场所的结构和场所的精神两者之间彼此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场所不仅仅适合一种特别的用途,其结构也并非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场所的发展而变化。
场所的精神也随着场所结构积极的变化而以新的形式体现出来。
正如刘先觉先生在对于现象学总结中提到的“建筑现象学的基本目的和任务是帮助人们完整理解人与建筑环境之间的各种复杂联系及其意义,彻底认清当今世界环境中的问题及其根源,进而从根本上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在建筑现象学中,现象学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
凯文·林奇在他的著作《都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 中强有力的论述了对于都市所呈现出来的景观风貌,应当强调城市设
计,认为视觉的感受相对处于比较次要的位置,使人们居住在一个井然有序、色彩调和、自明性强的都市环境中。
将城市解剖为通道、边缘、地域、节点、地标等五大部分。
通过论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更加深入的分析了城市的空间架构和城市空间的意义。
这些场所构成要素的解析对于建立具有场所感的区域是很有帮助的。
1.通道(path)
通道是指街道、人行道、运输道路、运河、铁道而言。
往往具有方向自明性与连续性的特质。
2.区域(districts)
凯文·林奇认为区域是指大块土地,观察者可以随意的出入其间,而且该土地具有若干共同性,因为地域自明性强的区域,让人很容易的去分辨都市中各区域的性质。
3.边缘(edge)
边缘是指线状之连续区域,对于介于区域之间,人们可以在边缘地带,观察其它地域之景观,亦可藉此寻找方向。
4.节点(node)
就凯文·林奇所言,都市的节点可能是广场、交通转换之处,集中在一起,散发出特色,当然,节点应该是容易让人注目、吸引人前往而聚集的一个地方或是交通汇集之处,如圆环等。
5.地标(landmark)
地标物在一个都市之中,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可能是一个都市
的象征物,对于都市的自明性有所助益,它也可以是生活上的一部份,聚集、等候的空间,如巴黎的铁塔、纽约的自由女神像等皆为相当好的实例。
[]
芬兰建筑师尤哈尼·帕拉斯马和美国建筑师斯蒂文·霍尔在现象学实践领域是比较著名的两位。
从他们的言论中也可以感受到他们的观点也受到了现象学哲学的影响。
“在孩提时代曾经非常熟悉的壁炉的细节和屋顶的形状现在已
经看不到了,但我仍然能感觉当我从寒冷的外面进入屋内,听到雨水在屋顶上的拍击声或者在火的旁边温暖我冰冻的四肢时灵魂中
的欢悦。
”
“我己经不能想起一幅清晰的景象—我祖父的起居室里的厚木桌,但我仍然可以想象出我自己在它旁边的座位和体验这个乡村生活的焦点—它是对我们这个大家庭和偶尔到来的客人的一种约束力。
”[]帕拉斯马认为:“任何不属于传统一部分的东西都是剽窃。
”帕拉斯马更关心对实践和历史的总体感,而不是事实上的历史及其产物。
对帕拉斯马而言,如果没有对建筑的体验本能,没有对建筑中的材料、光线、阴影、色彩、尺度和比例的知觉,那就谈不上建筑。
霍尔《寻找锚固点》中指出:“建筑思维是一种在真实现象中进行思考的活动,这种活动开始时是由某种想法引起的,而想法来自于场所。
”[]
综上,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对于人与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取得了
在建筑现象学理论的进步,建筑,人,环境,场所等概念和之间关系内容的拓展,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出发点与立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