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史名词解释1
中国政治制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三公九卿:秦汉时期国家组织的主要官员。
(1分)三公是秦汉最高的行政长官,秦及西汉前期是丞相(百官之长)、太尉(掌军政)和御史大夫(掌监查),西汉晚期为丞相、大司马(掌军事)、大司空(掌监查),东汉为司马、司徒、司空(但此时三公名义上分部九卿,但均丧失原有职权)。
秦汉九卿承担国家主要行政职能,职名前后变化较大,但组织职能相对稳定。
到隋唐三公九卿职能被三省六部取代。
(4分)2、都察院:明朝中央的监查机构。
(1分)明代监查制改革废传统的御史台,将唐宋御史台下属的台院与察院职能合并而建都察院,行使中央监查机构职能。
其长官为左、右都御史,统领都察院负责对六部及地方的监查,并将全国分为十三道监查区随时派员巡查。
监察御史是都察院人数最多、职责最广的官员,主察中央及地方官员。
(4分)3、枢密院:两宋时期国家中枢组织中主掌兵籍、军令、管理军队的重要机构。
(1分)它在五代时成为常设的国家重要军事乃至政务机构,其长官枢密使由晚唐的官官充任至五代由重要大臣担任。
枢密院获得了与中书门下并为“二府”的称号。
宋代沿袭五代旧制设枢密院主军事,而中书门下政事堂主政,并称“二府”,另有三司主财政,均直接对皇帝负责。
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
(4分)4、国民参政会: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新成立的咨询机关。
(1分)它由议长、副议长和参政员(150至290名)组成。
参政员由国民党规定的机关团体推荐,资格为在机关团体工作三年以上并卓有声望者。
被推候选人交付国民党中执会指定的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资格审议会,最后由国民党中执会决定参政员、正副议长。
国民参政会每半年开会一次,会期十天,有听取政府施政报告、向政府提出询问和建议、初步审议国家总预算等权力,但其决议须经国防最高委员会通过方能颁布执行,多少显示出国民政府的开放性。
全体会议闭会期间,设国民参政会驻会委员会。
(4分)5、资政院:清末“预备立宪”中成立的为正式议院的预设机构。
(1分)资政院设总裁2人,副总裁2至4人负责全院工作,由皇帝从卓有勋功的王公大臣及三品以上大员中指派。
中国行政史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1.分封制度1.奴隶社会中天子向诸侯、诸侯向卿大夫“授民授疆土”以建立邦国的制度,以协调统治阶级的利益。
2.九品中正制度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选官制度,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担任原籍地的中正,考察本州士人并按上上到下下九品给出品级以作选官依据。
3.三省六部制3.隋唐时期中央行政体制的基本框架。
三省指尚书、中书、门下,六部指吏、户、礼、兵、刑、工。
三省既制约又合作。
4.批红4.明朝时皇帝处理奏章的方式。
内阁票拟后交皇帝作出最高裁决,皇帝用红笔在奏章上批答。
5.军事管制委员会5.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中央在新收复的大城市中设立的过渡性政权组织形式,在人民解放区总部、军区及前线司令部领导下开展工作。
五、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简述秦汉时期宰相制度的变迁。
1.秦及西汉初年实行丞相制;汉武帝改为中外朝制;汉成帝以三公宰相制取代了丞相制;东汉初年建立尚书台,后又创立领或录尚书事制度。
2.简析明代内阁制度与历朝宰相制度的根本不同。
2.从职务设置看,历朝宰相皆定员定制,明代大学士却无定员定制;从地位看,宰相是法定最高行政长官,内阁首辅不是;从职权看,历朝宰相拥有决策参与和行政执行指挥权,明代大学士含首辅不具备行政执行中指挥权。
3.简析南京临时政府行政执行不畅的原因。
3.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破坏;临时政府内部成份复杂,意见极不统一;“次长内阁”难以有效运作;没有控制地方政权,决策难以贯彻。
4.简述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行政监督的新形式。
4.国防最高委员会的监督;国民党对行政活动的控制;国民参政会的监督;巡回督导团的监督;法律监督和新闻监督。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试析近代中国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
(1)旧的管理体制已崩坏,改革成为时代潮流;(2)新的社会因素逐步壮大,行政管理日趋民主化和科学化(在体制方面,传统行政机构从名称到职能都发生了变化;在施政过程方面,委员会合议制替代了“联即国家”寡头决策体制;监督体系不断完善;在人事行政方面,废科举,兴学堂,创文官制,建考试院,进入全新阶段)(3)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政权,为行政管理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中国行政史

雅典 公民大会
绪论
圣旨
罗马 十二铜表法
绪论
中国古代行政管理是种
A.人治 B.法治
绪论
中国古代行政管理是种【人治】
A.人治 B.法治
绪论
中国古代行政管理是种【人治】
A.人治 B.法治
传统治国之道的核心是
A.以德治国 B.依法治国
绪论
中国古代行政管理是种【人治】
A.人治 B.法治
传统治国之道的核心是【以德治国】
0.1.3三、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趋势
引论 三、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趋势
练习题
1、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 )
A: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B:皇权和民权的矛盾 C:相权和军权的矛盾 D:事权和财权的矛盾
练习题
1、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A)
A:夏、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宋时期 D:元、明、清时期
练习题
2、中国历史上国家制度神权政治色彩最重的时期是( )
A:封建制时期 B:奴隶制时期 C:氏族部落时期 D:大一统时期
练习题
2、中国历史上国家制度神权政治色彩最重的时期是(B)
A:封建制时期 B:奴隶制时期 C:氏族部落时期 D:大一统时期
引论 二、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
战国
中国封建社会
【选择题】
鸦片战争
知识点详解见尚德教材5页
0.1上篇 中国古代行政管理-引论
引论 二、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
知识点详解见尚德教材5页
引论 二、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
0.1上篇 中国古代行政管理-引论
引论 二、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
自考中国行政史各章节知识点

自考中国行政史各章节知识点
1. 中国行政史的概念及意义
- 行政史的定义及研究意义
- 中国行政史的研究内容和特点
- 行政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关系
2. 先秦时期的行政制度
- 先秦时期的政治形态和行政组织
- 郡县制、郡县制的演变和影响
- 先秦时期的行政经验和制度对中国行政史的影响 3. 唐宋时期的行政制度
- 唐宋时期的政治形态和行政组织
- 唐宋时期的州县制、州县制的演变和影响
- 唐宋时期的行政经验和制度对中国行政史的影响 4. 明清时期的行政制度
- 明清时期的政治形态和行政组织
- 明清时期的州县制、州县制的演变和影响
- 明清时期的行政经验和制度对中国行政史的影响 5. 民国时期的行政制度
- 民国时期的政治形态和行政组织
- 民国时期的县制、县制的演变和影响
- 民国时期的行政经验和制度对中国行政史的影响 6. 新中国成立后的行政制度
- 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形态和行政组织
- 新中国成立后的县、市、省制度的演变和影响
- 新中国成立后的行政经验和制度对中国行政史的影响 7. 中国行政制度的发展与改革
- 中国行政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需求
- 中国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 中国行政制度改革的成效和不足
8. 中国行政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
- 全球化和信息化对中国行政制度的挑战
- 中国行政制度思想的创新和现代化
- 中国行政制度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
中国行政史

中国行政史上篇引言中国古代的国家,经历了奴隶主专政和封建主专政两个阶段。
奴隶制国家里,行政活动以王权为中心;封建制国家里,皇帝总揽一切大权,所有的行政管理以皇帝为轴心进行。
国家的国体、政体以及其他一些根本制度对行政管理有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
中国的奴隶社会中,夏是初创时期,遗留有较重的原始社会胎痕。
商为发展时期,神权政治盛行,氏族残留的血缘关系依然是商朝进行行政管理的辅助工具。
周是鼎盛时期,奴隶制国家的行政管理推向制度化和法律化。
中国奴隶制时代国家行政管理的特色:1、是我国历史上国家制度神权政治色彩最重的时期。
君权神授观念的形成,帝王即“天子”,祭祀与战争是君主的首要职责。
2、等级君主制国家结构是这一时期行政体制的又一特色。
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王朝。
4、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
夏、商、周实行等级君主制的国家结构,其王朝实际上是一种国家联盟。
采用这种组织形式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在一个地域性大国内有无数个诸侯与方国,这些小国需要一个超于诸侯小国之上的王权来维持小国寡民的秩序。
由于当时的开发程序、交通状况和管理水平很低,只能在原有的部落联盟的基础上,改变其性质,组成君主国的松散国家联盟。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王朝的表现:一是父家长制为君主专制提供了原型。
二是以父系大家庭为模式组建政府。
三是以“家天下”观念进行统治。
中国奴隶社会的政权系统与宗法系统紧密结合,行政制度带有浓厚的宗族血缘性质。
原始民主遗风残留的表现形式:一是民主议事的遗风在商周会议制度中有所反映。
二是重视民情与舆论,设采风之官,实行纳谏制度。
战国时期通过变法运动,我国中内集权君主专制行政管理体制在各国得以形成,中国进入封建社会。
秦统一后,将这种体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划一的制度。
两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进一步强化,封建行政管理体制得以全面确立,奠定了隋唐时期行政管理制度的发展与兴盛的基础。
中国行政史名词解释精选

第四部分名词解释精选上篇中国古代地行政管理第一章夏商西周地行政管理,内外服制:是上网抄吸取夏朝及早商时期地历史教训,为强化王权,对王朝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后实行地一种体制,内外服制是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分为内服和外服,分别采用不同地通知方法和组织形式.内服是指商王直接统治地区域,外服是诸侯国统治地区域.,世卿世禄制:是指下级贵族到上级国君朝廷世代为官地制度.世卿只是那些具有官僚身份地贵族,父子之间官职世袭.世禄是指这些贵族一方面在朝为官,另一方面仍享有原有爵位和采邑作为其俸禄,并世代享用.第二章春秋战国地行政管理,郡县制:产生于春秋时期,是一种与中央集权体制相适应地地方行政体制.县是由兼并而来地土地和灭亡小国盖设而成,是由君主直接控制地直属地方行政区域.郡主要设置在新得到地边地,地位比县要低.,上计:是战国时期官员考核地主要形式,即下级行政部门向上级禀报仓库存粮、垦田数、赋税数、户口统计及治安情况.其具体做法是:每年初中央重要官员和地方长官将一年地各种预算数字写在木卷上,呈报国君.国君将卷一分为二,国君执右卷,大臣执左卷,年终由国君亲自考核,将两卷相合,并将实际完成数字和预算数字相核,以定政绩高下.第三章秦汉地行政管理,中外朝制:是指汉武帝时中外相所形成地两套处理政务地官员系统.汉武帝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让他们充任自己地高级侍从,担任侍中、给事中、尚书等官职,出入宫廷,组成皇帝地私人秘书班子,形成中朝决策地格局.从此中枢体制发生变化,军国大事由皇帝先交内廷决议,再交外朝官执行.这样,由宫廷侍从官组成地中朝掌握国家政务地地位,国家地行政管理重心由朝廷向宫廷转移,中朝官对外朝官处于压倒优势地地位.,三公宰相制:汉成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太尉为大司马,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以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官,三公共同担任相职,分别直接对皇帝负责.这种制度被称为三公宰相制.,察举制:察为考察,举为举荐,察举即在考察地基础上予以举荐.察举是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员地主要途径,其具体方法是由皇帝下诏制定举荐科目,丞相、列侯、公卿和郡国守相按科目要求考察和举荐人才,然后由皇帝亲自对被举荐者进行策问,根据对策等第高下授予官职.第四章魏晋南北朝地行政管理,宗主督护制:是指北魏初年,面对各地豪强聚众结坞自保,北魏只得承认既成事实,认命坞主为宗主督护,让他们行驶基层政权只能地一种制度.,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为门阀政治服务地选官制度.魏国建立之初,魏文帝接受陈群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定.九品中正制度是从汉代察举制演变而来,只不过将举荐之权从中央和地方各级长官转移到专职举士和中正官.其具体方法是由在中央任职地官员担任原籍地地大中正或中正,负责考察本地士人,综合他们地门第和德才定出品和状.品主要依据家世官位和资历,分为上上至下下九品,状是根据士人德才行为下地一个简短评语,品、状均呈报吏部作为政府选官依据.九品中正制称为巩固门阀政治、阻塞寒素人才人仕地工具.第五章隋唐地行政管理,九寺五监:是唐代设置地独立地中央职能部门,它和尚书六部在职级上基本处于平行地位,与六部没有法定隶属关系,但职权与六部重叠之处甚多.九寺五监分掌具体事务.九寺有太府寺、司农寺、宗正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卫尉寺、太仆寺、大理寺.五监有国子监、军器监、少府监、将作监、都水监.,节度使:最初是边区地军事长官,职权以领军为主,安史之乱后,节度使掌握地方政治、军事和财政大权,称为割据一方地地方高级行政长官.节度使职位或传子世袭,或部下充任,中央政府无权过问.第六章五代、宋地行政管理,二府三司制:二府三司制是宋代地中央行政体制,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分掌文、武,后人称之为“两府”,另设独立执掌全国财政地三司使,又称“计相”.,磨勘制度:是北宋期间确立地定期勘验官员以定升迁地制度,包括勘验官员薄历文状地一系列程序,薄历文状包括解状、举状、家状、考状等.第七章辽金元地行政管理,南面官制:南面官制是辽统治者模仿唐代制度而设立地一套管理汉人地制度.南面官以汉人为主,但也有契丹人.,猛安谋克制:猛安谋克制是军事编制、生产单位和地方行政机构三位一体地封建化基层组织.金朝在女真族聚居区,设猛安谋克制作为相当于州、县地两级地方行政单位,与州县形成互不统属地两个系统.户为一谋克,谋克为一猛安.,勃极烈制:金太祖祖父乌古乃时期形成了一个强大而持久地军事联盟,称为高居部落之上地组织形式,从此开始设官分职.所设官职都称为勃极烈.在都勃极烈下置国相,或称国论勃极烈,处于宰辅地位,在国相之下设诸勃极烈.完颜阿骨打继任都勃极烈后,把原有地部落联盟改造成国家机关,国相、诸勃极烈成为金代中央中枢决策官员,由出身宗室、地位尊贵、职务终身地数名勃极烈组成贵族会议,决定国家大事.第八章明德行政管理,里甲制:以户为一里,每里设里长十人,轮流为首,十年一轮,剩下地户分为十甲,各设首一人.,考满:考满是明代针对每一个任职到一定期限地官员进行地一般性考核,主要是考核官员地从政资历和政绩,办法是三年一考,三考为满,考满之日,由有关部门量其功过,分成上中下三等,以此为据决定其升降去留.,票拟与批红:正统初年,因皇帝幼冲,太皇太后委全权于内阁,由专职阁臣对奏章提出处理意见,称“票拟”.内阁票拟后由皇帝作出最高裁决,即用红笔在奏章上批答,称为批红.第九章清地行政管理,理藩院:理藩院是清朝为管理蒙古、回部和藏族事物而新增设地中央机构,与内三院、六部、都察院合称“三院八衙门”,是重要地中央机构.,宗人府:清朝管咯皇族事务地机构,其长官为宗人令,由亲王或者郡王充当,其下属为左右宗正和左右宗人等,均从满族贵族中遴选.宗人府安排在政府机关地首位,高居内阁、六部之上.其具体职责是长官皇族属籍、纂修“玉牒”、议叙或议处皇族官员、审理皇族内部地诉讼案件.下篇中国近代地行政管理第十章晚清政府地行政管理,总理衙门: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又称“总署”或者“译署”,名义上属礼部节制,但实际上其地位与各部院平行甚至在各部院之上.总理衙门内部地行政体制大体与军机处相仿,主要分为总署大臣和章京两级.,弼德院:弼德院是清政府在成立仿“责任内阁”时,仿照英、日枢密院而设立地机构,作为皇帝地咨询机构,并用以制约内阁.,百日维新:在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地双重威胁下,加之日本改革成功地影响,光绪皇帝决定采纳康有为等维新派地改革建议,推行变法运动.年月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从月日到月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共天,史称“百日维新”.第十一章南京临时政府地行政管理,南京府:南京原是清朝两江总督驻地,设江宁府.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虽废府存县,但由于南京是中央政府所在地,处于首都地地位,故仍存政府,将江宁府改为南京府,直属内务部.南京府设府知事人,直属内务总长指挥和监督.,军政分府:是南京临时政府在省地某些重要地点,如前清地原道站或者特别府所在地,设立地低于省一级地军政机关,下辖数目不等地州县,特点是军政、民政、财政合一.,总裁会议制:军政府设总裁会议,由总裁组成.每次会议轮流推人为主席,未经国会议决或同意,总裁不得擅自决定内外政策和任命政务员,经半数以上议员议决可以弹劾总统.第十二章北洋军阀政府地行政管理,超责任内阁:黎元洪在继任大总统后,下令废除国务卿,重新任命段祺瑞为国务总理,组成新地内阁,从形式上看,新地北京政府采用责任内阁制,但段祺瑞依凭军事实力,有意将总理内阁职权超出《临时约法》地范围,将内阁凌驾于总统和国会之上.因此,人称段内阁为“超责任内阁”.,中华民国军政府:年张作霖为保住北京政权,于月日公布《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令》,组成中华民国军政府,自任陆海大元帅.军政府实行大元帅独裁制.中华民国军政府完全是奉系张作霖直接控制下地军事独裁政府.,北洋政府地甄别制度:是指北洋政府时期对未经文官考试已任用地官员,采用甄别办法,验证现任官资格,决定其去留地制度.第十三章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地行政管理,中政会:中政会于年成立,其职权主要是确立立法原则、施政方针和政务官.年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正式将中政会确立为全国实行训政之最高指导机关.中政会处于国民党和政府之间,隶属于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对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责任.,省政府:省政府是地方最高行政单位,由行政院提请国民政府任命至人组成省政府委员会行使职权.省政府设主席人,由国民政府从省政府委员总指定.省政府主席代表省政府,监督所属行政机关,处理日常及紧急事项,召集并主持省政府委员会议,领导执行会议决议案.第十四章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地行政管理,中央设计局:中央设计局是抗战期间国防最高委员会为有效行使职权,加强对国家事务地管理,根据“行政三联制”地原则,于年冬设立地决策技术系统.它由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兼任总裁,并由总裁遴聘党政高级官员及著名专家组成各委员会.,国防最高委员会:是国民党为适应抗战和巩固统治地需要而设立地国防最高领导机关.它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领导下,统一党政军地指挥,并代行中央政治委员会地职权.,幕僚长制:是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建立地一种办公制度.幕僚长指地是常务次长、秘书长、主任秘书、支部书记等着中负责事务工作地官吏.幕僚长制地核心是要幕僚长负起责任,以保障主管官对重要政务地筹划和管理.,行政三联制:行政三联制是国民政府国防最高委员会于年推行地旨在提高行政效率地一项制度,即按照行政运行地程序,将一切工作过程分为计划、执行、考核三个阶段.国防最高委员会是将三者统一和联系起来地最高指挥机关.第十五章战后南京政府地行政管理,“以党透政”:这是国民党为了加强行政监督地措施之一.国民党六届三中全会决议规定:凡本党决定地政策,由党部提交同级政治委员会决定后,命令从政党员于政府中制定方案,作为施政地依据,并检查其成效.同时,在民意机关和群众团体地党员中遴选若干人,组成党团,指导执行党地决议和各项方针政策.,“三法”:年月日南京政府为了整顿日趋腐败地吏治,公布了《公务员任用法》,《公务员考绩法》,《公务员俸级法》,时称“三法”.第十六章工农民主政权地行政管理,人民委员会:人民委员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在行政组织系统中居于最高领导地位.人民委员会由主席、各人民委员、工农检查委员会主席、国家政治保卫局局长等组成.人民委员会对中央执行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在中央执行委员会指定地范围内颁布各种法令和条例,它有权审查、修改或停止各人民委员部所提出地法令及其决议.第十七章抗日民主政权地行政管理,边区政府委员会:是边区最高行政机关,由边区参议会选举若干人组成.设主席人,副主席至人,由边区参议会从边区政府委员中选任.边区政府主席为边区最高行政长官,对边区参议会及边区政府委员会负责,统一领导边区政务.第十八章人民民主政权地行政管理,军事管制委员会:是中共中央于年月决定在新收复地大城市中成立地过渡性地政权组织形式.它在人民解放军总部、军区及前线司令部地领导下,为该市军事管制期间统一地军政领导机关.,各界代表会: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为了加强人民政权与广大群众地联系,设立了各界代表会.各界代表会地人数不拘,代表必须来自群众,以劳动人民和革命知识分子居多.作为军管会和市政府传达政策联系群众地咨询协商机关,各界代表会只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或意见,对政府无约束权.。
自考中国行政史历年试卷名词解释答案整理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1.国鄙制:从西周至春秋前期,无论是王畿还是诸侯卿大夫的邦畿,都实行国鄙制,都城(国)与鄙野(鄙)分别按乡制或遂制进行组织。
P9032.提点刑狱司:俗称“宪司”,主管一路司法工作,主官称提点某路。
神宗以后职权扩大,对一路治安、矿冶、兵器等事务均可过问,并有举荐官员之责。
P14133.议政王大臣会议:又称“国议”,是清朝前期的中书决策机构。
议政制度的雏形可追溯到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设置议政五大臣,他们同八旗旗主一同议政,参与机务。
这种议政大臣和八旗旗主的联席议政会议构成了建州女真政治、军事的中书决策机构,并对清朝前期整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P18534.咨议局:作为各省民意集议机关,可以议决本省应兴应革事件,可就本省预决算、税法、公债以及治安等问题提出咨询意见,还可公断或调解本省自治会争议事件等。
因此,咨议局的建立对监督地方行政、分散督抚权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它只有议事权,没有决定权,它所决定的事件,须经督抚同意和颁布才能施行。
P234 3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34.中华苏维埃共和国P31831.中央设计局P300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国防最高委员会为有效行使职权,加强对国家事务的管理,根据“行政三联制”的原则,与1940年冬设立的决策技术系统。
该局由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兼任总裁,该局主持设计的机构是审议会。
设计及审议的事项包括政治经济建设计划及预算,党政制度机构及重要法规的调整,重要政策的建议,政府各机关各年度施政计划等。
32.弼德院33.弼德院:清政府在成立“责任内阁”时,仿照英、日枢密院,设立了弼德院,作为皇帝的咨询机构,并用以制约内阁。
弼德院设正、副院长各一人,顾问大臣三十二人,以著有勋劳及富有学识经验者担任。
弼德院定期召集会议,所议事件以皇帝“特旨咨询事件为限”;同时,弼德院奏事,“均由面奏或用奏片,不具正折”;“所奏之事不登官报”。
中国行政史名词解释精选

第四部分名词解释精选上篇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第一章夏商西周的行政管理1,内外服制:是上网抄吸取夏朝及早商时期的历史教训,为强化王权,对王朝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后实行的一种体制,内外服制是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分为内服和外服,分别采用不同的通知方法和组织形式。
内服是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外服是诸侯国统治的区域。
2,世卿世禄制:是指下级贵族到上级国君朝廷世代为官的制度。
世卿只是那些具有官僚身份的贵族,父子之间官职世袭。
世禄是指这些贵族一方面在朝为官,另一方面仍享有原有爵位和采邑作为其俸禄,并世代享用。
第二章春秋战国的行政管理3,郡县制:产生于春秋时期,是一种与中央集权体制相适应的地方行政体制。
县是由兼并而来的土地和灭亡小国盖设而成,是由君主直接控制的直属地方行政区域。
郡主要设置在新得到的边地,地位比县要低。
4,上计:是战国时期官员考核的主要形式,即下级行政部门向上级禀报仓库存粮、垦田数、赋税数、户口统计及治安情况。
其具体做法是:每年初中央重要官员和地方长官将一年的各种预算数字写在木卷上,呈报国君。
国君将卷一分为二,国君执右卷,大臣执左卷,年终由国君亲自考核,将两卷相合,并将实际完成数字和预算数字相核,以定政绩高下。
第三章秦汉的行政管理5,中外朝制:是指汉武帝时中外相所形成的两套处理政务的官员系统。
汉武帝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让他们充任自己的高级侍从,担任侍中、给事中、尚书等官职,出入宫廷,组成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形成中朝决策的格局。
从此中枢体制发生变化,军国大事由皇帝先交内廷决议,再交外朝官执行。
这样,由宫廷侍从官组成的中朝掌握国家政务的地位,国家的行政管理重心由朝廷向宫廷转移,中朝官对外朝官处于压倒优势的地位。
6,三公宰相制:汉成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太尉为大司马,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以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官,三公共同担任相职,分别直接对皇帝负责。
这种制度被称为三公宰相制。
7,察举制:察为考察,举为举荐,察举即在考察的基础上予以举荐。
中国行政史

中国行政史中国行政史是指中国各个朝代以及近现代的行政管理制度和方法的演变和发展。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国的行政史也经历了各种不同的阶段。
古代行政制度中国的古代行政制度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的时代,那时候还没有完全成熟的行政制度,各位王者主要依靠道德及传统来维持国家的稳定和秩序。
相传,最早的行政制度创始人是黄帝,他建立了以官僚制为基础的行政体系,其中以封建制为主要特点。
在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的行政制度和方法因国家不同而有所不同,这也导致了国家间的一系列冲突和动荡。
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并统一中原,他制定了一系列的行政法律,如《建元以来律令》和《河渠水利法》等,这些法律成为了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重要法规。
汉代时期,行政管理机构规模进一步扩大,主要称为五经博士、五官以及十二监察御史等。
唐代时期,这些机构已经逐渐演变成为朝廷的主要权力机构,而地方行政也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以州(县)为基础的地方行政机构。
近代行政制度清朝时期,行政机构的制度也有所改变,而且主要是依据蒙古族和满族的现存社会制度为基础。
在清朝时期,一个重要的行政政策是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均田制,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在全国范围内的行政机构,以监督和协调各地均田。
清朝还制定了许多关于农业、贸易、金融等方面的法律和政策,并且建立了山海关长城和各个边防要塞,以维护国家的边境安全。
随着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开始,中国的行政管理制度逐渐开始变化。
在清朝末期,洋务运动的推动者们以西方列强的行政制度和方法为基础,制定并推行了一系列的现代化的行政制度。
这些行政制度和方法包括:制订新的法律和民法规范、新的行政组织机制等。
中华民国时期,国民政府推行了新的行政制度和方法,建立了一系列的省、市、县行政机构,而且在推进农业、工业和商业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改革。
此后,在毛泽东领导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建立了一整套医疗、教育和计划经济制度等行政机制。
中国行政史名词解释

1、内外服制: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分为内服和外服两部分,分别采取不同的统治方法和组织形式。
“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即王畿所在地。
“外服”诸候国统治的区域,其范围由王畿向四面八方延伸。
2、三公宰相制:具体内容是改丞相为大司徒、太慰为大司马、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以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官,三公共同担任相职,分别直接对皇帝负责。
汉武帝时代以中外朝制架空相权,揭开了汉代宰相制度改革的序幕,到汉成帝时,又从宰相制度本身入手,用三公宰相制代替丞相制。
从宰相制度上讲,三公宰相制起到分散相权的作用。
3、二府三司制:是宋代的中央行政体制。
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分掌文、武,后人称之为“两府”,另设独立执掌全国财政的三使司,又称“计相”。
二府三司制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但过分集权于皇帝影响了国家机关整体职能的发挥。
4、北面官制:是辽代统治者为统治契丹和其它游牧族而建立的一种特殊制度。
担任北面官的一般均是契丹贵族,且其核心一直是宗室和外戚。
因此北面官系统是辽政权的权力重心所在,终辽一代始终是贵族政府。
5、中央设计局: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国防最高委员会为有效行使职权、加强对国家事务的管理,根据“行政三联制”的原则,于1940年冬设立的决策技术系统。
该局由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兼任总裁,该局主持设计的机构是审议会。
设计及审议的事项包括政治经济建设计划及预算、党政制度机构及重要法规的调整、重要政策的建议、政府各机关各年度施政计划等。
6、禅让制:尧舜时代部落联盟领导集团通过民主推选军事首长的制度。
7、战国时期上计制:上计制是战国时期官员考核的主要形式,即下级行政部门向上级禀报仓库存粮、垦国数、赋税数、户口统计以及治安情况。
其具体做法是:每年初中央重要官员和地方长官将一年的各种预算数字写在木卷上,呈报国君;国君将卷一分为二,国君执右卷,大臣执左卷,年终由国君亲自考核,将两卷相合,并将实际完成数字和预算数字相核,以定政绩高下。
2017年10月自考《中国行政史》名词解释真题

2017年10月自考《中国行政史》名词解释真题
1.内外服制
【答案】内外服制—是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分为“内服”和“外服”两大部分,采取不同的统治方式和组织形式。
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即王畿所在地;外服指诸侯国统治的区域,其范围由王畿向四面八方延伸。
【考点】夏商周的行政管理-夏商周的地方行政体制
2.两府三司制
【答案】两府三司制—两宋时期是君主权力不断强化的时代,由于皇权不断发展,相权则进一步遭到削弱。
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分掌文、武,称为“两府”,另设独立执掌全国财政的三司使,又称“计相”。
故一般将宋代中央行政体制称为两府三司制。
【考点】五代、宋的行政管理-宋朝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3.封驳制度
【答案】封驳制度—内阁在行政决策过程中除有票拟权,还有封驳权,即内阁如认为皇帝诏书因不合时宜而不便下达时,可将诏书封还加以驳正。
【考点】明的行政管理-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4.中央设计局
【答案】中央设计局是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决策的技术系统。
国防最高委员会为了有效地行使职权,加强对国家事务的管理,根据“行政三联制”的原则,于1940年冬设立了中央设计局。
中央设计局由最高国防委员会委员长兼任总裁。
央设计局主持设计的机构是审议会。
【考点】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行政管理-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答案】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大会通过了《中
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选举了临时中央政府—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正式宣告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诞生。
【考点】工农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行政体制。
《中国行政史》第一章考点手册

《中国行政史》第一章夏商周的行政管理001中国母系氏族公社、军事民主管理体制(★★简答,选择)1.从原始人群到母系氏族公社的管理特点:(1)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和生活单位。
(2)社会组织形式主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氏族、胞族和部落。
(3)实行原始民主制管理,氏族成员一律平等,氏族全体会议为最高权力机关,重大事务由全体成年男女讨论决定。
2.中国奴隶制国家体系脱始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是在改造部落联盟的军事民主制度基础之上建立起等级君主专制的国家组织形式。
3.军事民主制时期社会公共事务大体由军事首长、部落酋长议事会和人民大会三种权力机关进行管理。
4.传说中的尧、舜、禹实际上就是军事首长。
5.部落酋长议事会是部落联盟的常设权力机关,人民大会是部落联盟的最高权力机关002夏商周的行政体制(★简答,选择,名词解释)1.夏、商、周三代实行的是以君主为核心的王权专制政体,形成以王为核心的王权制度。
夏、商、周分别是王权制度的初创、发展和完善时期。
2.夏王朝就是在部落联盟的基础上,将军事民主管理体制加以改造而建立的国家。
这种改造的关键环节是将部落联盟中通过民主推选军事首长的“禅让制”变为王位继承制,从而把原先民主制基础上的“公共权力”变为强制性的“专制权力”。
3.启杀益,剿绝有扈氏,巩固了王权,正式确立了王位世袭制度,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局面,“公天下”的禅让制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君主制成为基本政体。
4.殷商时期行政体制的发展演变:(一)王子王位继承制的确立(二)中央政府的机构设置5.盘庚迁殷后,吸取前朝经验和教训,始变“兄终弟及”制为【王子王位继承制】。
即将王位继承资格缩小到王的直系子嗣。
6.中央政府的机构设置在祭祀、征伐这些重大事务上,商王拥有最后决策权。
其次,扩大了中央王朝的管理机构,按职能设官定制,其职官大体可划分为宗教、政务、事务三类。
职官大体可划分为宗教、政务、事务三类。
7.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原则通过西周初年逐步完善的宗法制度而最终确定下来。
20140113中国行政史总复习资料—论述名词解释

中国行政史总复习资料一、简答题1、简答:中国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特色。
P69-p70第一,神权政治色彩浓重。
第二,等级君主制的国家结构。
第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的“家天下”王朝。
第四,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
2、简答:与西欧封建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有四个特点:p70-p71 第一,君主专制体制的时间长。
第二,权力集中的程度高。
第三,思想控制方法不同。
第四,相对完善的官僚体系。
3、简答:与中国奴隶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有三个特点:p71-p72第一,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
第二,神权政治色彩有所淡化。
第三,行政法制逐步建立。
4、简答:简述夏商西周时期原始氏族公社痕迹的残留对君主权力的影响。
P841)盛行于部落联盟时代民主制的某些残留使得诸侯国君和宗室贵族对朝政拥有相当的参与权,制约着王权的发展。
2)贵族议事制度的影响。
3)王权受到宗教信仰的限制,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王权的发挥。
5、简答:皇权主要包括:p941)最高立法权;2)最高司法权;3)最高军事权;4)行政决策中的最后决断权;5)最高人事权。
6、简答:简述唐朝统治者针对尚书省权利过大所采取的措施p1201)压抑尚书省地位,使之完全变成奉行机构。
首先是将再向议事之所从尚书省搬出,致使尚书省地位降低。
其次是剥夺尚书仆射的决策参与权,规定尚书仆射如不加“同三品”、“同平章事”,便不能充当宰相,致使尚书省长官丧失当让宰相的资格,尚书省完全变成奉行机构。
第三是尚书省内部进行全力调整,以架空尚书省长官的行政群攻,如规定尚书细务属左、右司,大事应奏着才关白左右仆射,使左右仆射的行政权又为其下级官员左右丞所架空。
2)提高中书、门下两省地位。
首先是将宰相议事之所迁往门下省,宁改称政事堂,后又迁往中书省,此举提高了中书、门选两省的地位。
其次是扩大了中书、门下两省的职权,中书舍人对口处理上述六部来文,并负责提出处理意见,其中兼草诏旨的“知制诰”幼犬封还尚书仆射的进呈文件,并有权参与宰相会议。
中国行政史名词解释(雷整理)

中国行政史名词解释第一章夏商西周禅让制:尧舜禹时代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
相传四岳推举舜为尧的继承人,尧对舜三年考核后让舜作自己的助手。
尧死后舜继位。
后四岳又举治水有功的禹。
嫡长子继承制:西周,就是在诸嫡子之中,确定长子的优先继承地位。
内外服制:是商朝在盘庚迁殷后采取的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分为内服和外服两大部分,诸侯与商王既是君臣关系,又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分别采取不同的统治方法和组织形式。
宗法制:从原始社会后期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西周时形成严密的政治制度。
核心内容是维护父权的基础上,确保嫡长子继承的世袭特权。
嫡长子为“大宗”,庶子分封为“小宗”,小服大,借以维护各级“宗子”为中心的宗法统治。
西周分封制:西周初年,统治者把大规模的土地连同居民分赏给王室子弟和功臣,建立西周的属国。
这些封地叫诸候,诸候在其封国内,又将大部分土地分封给子弟卿大夫,作为“采邑”,以建立邦国的政治制度。
乡遂管理体制:是西周在地方基层行政区划上实行的一种管理体制。
乡是国人居住之地,遂为野人居住之所。
在国都内及其近邻划分若干乡,并设相应的管理者。
在边远的农村地区实行遂制,也设相应管理者。
通过乡遂制度,形成层层控制的网络系统,成为后世基层行政组织的蓝本。
第二章春秋战国家臣制:西周分封制下卿大夫所采用的人事组织管理制度。
分封制中卿大夫是最底层,再往下便是同一血统但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国人“士”。
卿大夫治国,国被称为“室家”,所以其官员被称为家臣,无世袭,职位由卿大夫任命,并可随时免除,呈现雇拥关系和臣仆性质。
郡县制:战国时,各国推行一种中央集权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萌芽于春秋。
秦晋楚等国把兼并来的土地和小国改设为县,由群主直接控制。
春秋晚期,晋国又在新得到的边地设郡。
开始郡不如县,后来经济发展了,郡升于县之上。
官僚制:一种和封建君主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相适应的人事管理制度。
上计制:战国时期考核官员的主要形式。
仓库存粮、垦田数、户口数、赋税数及社会治安。
中国行政史复习重点

《中国行政史》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宗法制度P212、礼乐制度P253、世卿世禄制P324、乡遂制P265、郡县制P446、羁縻府州P957、上计P488、四善二十七最9、元丰改制10、磨勘制度11、北面官制P132 12、行省制度13、大计制度14、科举制度15、九品中正制16、改革归流17、盛京改制P246 18、总理各国事务衙门P232 19、军机处P19020、行政三联制P34921、三三制22、中央政治委员会P281 23、都察院P175、P206二、简答题1、我国奴隶制时代的行政管理特色P22、简述商代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P233、夏、商、西周行政体制对行政运行的影响P26—284、战国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P40—415、简述秦代少数民族地区行政体制P60—616、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地区的行政体制P777、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决策特点P78—808、简述隋唐时期中央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9、简述隋唐时期地方行政体制P92—9610、简述隋唐时期行政监督体制的新发展P10011、简述宋代行政监督体制的改革内容P123--12512、辽代行政管理体制特点P131—13813、元代的行政监察制度特色14、明代行政监察制度完备体现在哪些方面?P175—17815、明代行政决策制度及其方式P16916、清代特殊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17、简述清代的行政监察制度P205—20718、近代中国行政管理的特点P226—23119、工农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经验P229;P37520、抗日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经验P229;行政执行经验P39421、人民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经验P23022、晚清地方行政体制改革措施P247—24823、清末行政执行的混乱与变化P254—25524、清末的行政监督特点P255—25825、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特点及原因P306—30926、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行政管理特点P339—34327、国民政府抗战时期行政执行的改革措施28、简述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的地位作用及其变化29、秦汉时期对行政官员是如何进行管理的?P66—7030、简述人民民主政权的干部管理制度P415—41731、简述明代中央行政管理体制P164—158--164三、论述题1、中国封建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的特点P5—8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赋税改革对行政体制的影响P36—383、试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发展4、简述科举制度的发展并作简短评价5、试述晚清政府机构设置的殖民化倾向与体现P231—2366、评述我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发展7、请你总结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行政管理的共同特点。
中国行政史主观题汇总-15页

中国行政史目录极高频知识点★★★ (1)高频知识点★★ (4)中频知识点★ (12)极高频知识点★★★一、名词解释题知识点汇总★★★1. 两府三司制(1710、1610、1504、0810、0710、0510)两宋时期是君主专制权力不断强化的时代。
由于皇权不断发展,相权则进一步遭到削弱。
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分掌文、武,称为“两府”,另设独立执掌全国财政的三司使,又称“计相”。
故一般将宋朝中央行政体制称为两府三司制。
2. 三公宰相制(1704、1310、1201、1010、0610)汉成帝分别改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三公官,中央政务被一分为三,由三公共同担任相职,分别直接对皇帝负责,以取代丞相制。
3. 超责任内阁(1910、1610、1404、1201、0610)段祺瑞凭军事实力,破坏三权鼎立的体制,有意将总理及内阁职权超出《临时约法》的范围,使得内阁凌驾于总统和国会之上,以实现个人独裁。
因此,人称段内阁为“超责任内阁”。
4.内外服制(1710、1410、1404、0610)内外服制是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分为内服和外服两大部分,分别采取不同的统治方法和组织形式。
5. 门荫(1904、1604、1301、2008)隋唐时为贵族及官员子弟承袭政治特权而设置的制度。
贵族或官员子弟经服役一定年限或出钱代役即可取得吏、兵部考试资格参加选官。
6. 世选(1904、1610、1210、0910)辽朝官员入仕的主要门径,是指在具有世选特权的家族中按某些标准挑选一个合格人选来继承某一官职和爵位。
7.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610、1510、1310、200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指1912 年 3 月 11 日以临时大总统名义正式公布的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法律文献,是南京临时政府在立法建制方面最重要的成果。
它规定了参议院有广泛的权力,国务员有实际的责任,临时大总统的权力受到各方面的限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考 中国行政史 80%名词解释 必考 第一章 夏商西周 1、禅让制:尧舜禹时代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
相传四岳推举舜为尧的继承人,尧对舜三年考核后让舜作自己的助手。
尧死后舜继位。
后四岳又举治水有功的禹。
2、宗法制:从原始社会后期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西周时形成严密的政治制度。
核心内容是维护父权的基础上,确保嫡长子继承的世袭特权。
嫡长子为“大宗”,庶子分封为“小宗”,小服大,借以维护各级“宗子”为中心的宗法统治。
3、分封制:是中国奴隶社会中一种为协调统治阶级利益以便对付种族奴隶而建立的制度,即一种天子向诸侯,诸侯向世卿大夫“授民授疆土”以建立邦国的政治制度。
西周时期分封制度达到成熟和完善,它与宗法制度、礼乐制度相互支持、相互巩固,以达到保证国家统治的稳固长久。
周天子除留下王畿的一部分地区由刑王室直接管理外,将其他部分分封给王族成员、功臣姻亲和传统贵族,这些人也依此做法再分给卿大夫。
经过不同层次的分封,西周王朝形成了等级结构的国家群。
分封诸侯的目的是拱卫中央王朝,天子与诸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权利义务关系。
4、内外服制:是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分为内服和外服两大部分,采取不同的统治方式和组织形式。
“内服”指君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即王畿所在地,由君王直接派官员组织被征服者从事生产。
“外服”是指侯国统治的区域,由各地诸侯管理,但外服诸侯与君主是一种君臣关系。
内外服制最早实行于商朝。
5、乡遂管理体制:是西周在地方基层行政区划上实行的一种管理体制。
乡是国人居住之地,遂为野人居住之所。
在国都内及其近邻划分若干乡,并设相应的管理者。
在边远的农村地区实行遂制,也设相应管理者。
通过乡遂制度,形成层层控制的网络系统,成为后世基层行政组织的蓝本。
四岳议事会:是君主的辅助及咨询顾问 王子王位继承制:盘庚迁殷后,变“兄终弟及”制为王子继承制,即由家族占有王位缩小到直系占有王位 嫡长子继承制:西周,就是在诸嫡子之中,确定长子的优先继承地位。
西周的行政监督:一是天子、诸侯各自对其下属“邦国”的监督;二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各自对其直接管辖区的监督。
世卿世禄制:是指下级贵族到上级国君朝廷世代为官的制度。
世卿是指贵族中到王室充当卿士或到公室充当卿的那一部分具有官僚身份的贵族,他们的官职世袭,故称世卿。
世禄是指这些贵族一方面在朝为官,另一方面仍是其封国的封君,享有原有爵位和采邑作为其俸禄并世代享用。
世卿世禄制是巩固“封邦建国”王朝行政体制的一种手段,对等级君主制所固有的分散性作了一定程度的补救。
下级封君到上级封君处做官,加强了上下级封君政治上的联系和行政上的沟通,但另一方面也易造成诸侯称霸、强卿专权、使天子、诸侯沦为傀儡。
第二章 春秋战国 1、家臣制:西周分封制下卿大夫所采用的人事组织管理制度。
分封制中卿大夫是最底层,再往下便是同一血统但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国人“士”。
卿大夫治国,国被称为“室家”,所以其官员被称为家臣,与卿大夫不同,无世袭,职位由卿大夫任命,并可随时免除,呈现雇拥关系和臣仆性质。
食邑则相当于后世的官员俸禄,两者均不能世袭,家臣制已具备后世官僚制度的雏形。
2、郡县制:战国时,各国推行一种中央集权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萌芽于春秋。
秦晋楚等国把兼并来的土地和小国改设为县,由群主直接控制。
春秋晚期,晋国又在新得到的边地设郡。
开始郡不如县,后来经济发展了,郡升于县之上。
特点:(1)郡县长官由国群直接任免,非分封世袭;(2)郡县以下的行政机构是以乡里为基层行政单位,国君权力可一直延伸到底层。
3、上计制:战国时期考核官员的主要形式。
仓库存粮、垦田数、户口数、赋税数及社会治安。
做法是:年初,中央重要官员和地方长官将一年的各种预算字写在木卷上,呈报国君。
国君将木卷一分为二,君执右,臣执左,年终由国君亲自考核以定政绩高下。
4、强卿专制:春秋战国时期,经过长期的争霸兼并战争,各诸侯国相继衰落,而充任各诸侯国的文臣武将的卿大夫的实力日益得到加强,地盘不断扩大,逐渐掌握了各国的内政外交大权,形成了执政的局面。
第三章 秦汉 1、中外朝制:汉武帝时形成的两套处理政务的官员系统。
提拔一批中下层官员亲信大臣充任高级侍从,担任侍中、给事中、尚书等官职,组成私人秘书班子,帮助决策,此为中朝官。
丞相为首的为外朝官。
中朝议决,外朝执行,起到了削弱相权的作用。
2、三公宰相制:汉武帝时以中外朝制分割了相权,揭开了汉代宰相制度改革的序幕。
汉成帝建立三公宰相制代替丞相制。
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此为三公官,三公分别对皇帝负责,互不统属,分散相权。
3、察举制:察为考察,举为荐举,即在考察的基础上予以荐举。
是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方法:皇帝下诏指定举荐科目,公卿守相按科目要求考察和荐举人才,然后皇帝亲自策问,授官。
和任子、赀选制相比,比较重视才能方面的素质。
但营私舞弊,弄虚作假的现象日益严重,最后导致变相成为官僚子弟世袭制,东汉末年衰落。
4、征辟制: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
前者多为名望高、品学兼优的社会名流,被征召者多为以要职,称为“征君”,最尊的仕途。
辟除制在汉武帝以前就已推行,直到隋朝被废。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1、侨置郡县:东晋时在地方设置的特殊行政机构。
东晋初年,北方大量依附人口南渡。
东晋政权为了维护统治秩序和保护南迁士族的政治经济利益,便在南迁人中集中之地,按他们原籍的名称侨置州郡县。
一方面控制人口变为合法,另一方面稳定了统治秩序。
2、左郡县: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各政权在蛮族地区建立的一种侧重内部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体制。
左郡县长官由中央政府选派或由各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
凡由各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长官的左郡县基本上依据各少数民族传统进行治理。
3、典签:魏晋时期,由于州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地方监察成为监察系统中的薄弱环节,地方势力强大对中央构成威胁,南朝时设置典签一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此职职微权重,凡州镇要事,须典签签署方能实行。
典签每年数次回京述职,具有监察官员的性质,但终未形成制度。
4、军镇:十六国末在北方地区建立的军事管制式的地方行政管理方式。
当时,北方各政权将军事要冲驻军及其家属和所管人口与一般平民分开,称为“镇民”,辖区称“军镇”,长官称“镇将”。
镇将负责军镇内的军事和民政,实行军事化管理。
北魏时期,南北边界均设军镇,同一级行政区,大约与州的行政级别相当。
5、三长制:为地方基础行政组织,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负责核查户口,征收赋役,并办理一般民事诉讼。
6、宗主督护:北魏初年,北方各政权以游牧入主中原,在入主中原的过程中,面对各地豪强聚众以宗族为单位结坞自保,北魏只得承认既成事实,任命坞主为宗主督护,让他们行使基层政权职能。
第五章 隋唐1、九寺五监:唐代的独立中央职能部门,和尚书六部在职级上基本平级,与六部没有法定隶属关系,但职权与六部重叠之多,实际存在分工和制约关系。
六部主管政令,九寺五监分别负责某一方面的具体事务。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分掌人事、财经、文教礼仪、军事、司法监察和建设等事宜,是执掌政令的重要中央职能部门2、九寺:太府(户部—钱)、司农(户部—粮)、宗正(礼部—皇族)、太常(礼部—祭祀)、光禄(礼部—膳食)、鸿胪(礼部—外交)、卫尉(兵部—军器储备)、太仆(兵部—马政)、大理(刑部—司法) 设卿一员,少卿二人,寺丞管理日常事务。
3、五监:国子(设祭酒、司业)、军器(兵部—军器制作,设监)、少府(工部—手工业,设监、少监)、将作(工部—建筑,设大匠、匠)、都水(工部—水利,设使者、丞)4、羁縻府:是唐初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一种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
羁縻府州皆以各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并允许世袭其职。
羁縻府州还有财政上的自主权,但必须受边境都督和各都督护府的统领。
5、节度使:唐高宗武则天时开始在边境地区设置的军事长官,负责统领一个地区若干个州的军事,加强对少数民族的防御。
但后期节度使权力扩大,发动叛乱,形成唐代后期军阀割据。
6、翰林院:唐高宗之时,为分宰相之权,出现了北门学士的设置,皇帝选择一些有文才的人让他们参与政事,武则天时,新的秘书人员移至宫中,直接承命奏复。
到唐玄宗时,设置“翰林待诏”,后正式设置翰林学士院,翰林院学士开始具有草诏权,时称“内相”。
翰林学士享有制诏权,使中书门下成为奉行内制的执行机构。
第六章 五代、宋1、二府三司制:宋代中央行政体制。
二府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
三司指“盐铁度支”和“户部”。
中书门下是宰相机构,掌握人事权、副署权、监督权、谏诤权等。
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关,文官充任。
三司总管国家财政事务。
互不统属,宰相权力制衡。
二府三司制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但过分集权于皇帝影响了国家机关整体职能的发挥。
2、“内制”和“外制”:宋代皇帝最后裁决后诏敕的公布形式。
区别依据是草诏人不同和所涉及的事务轻重缓急。
中书舍人所举之诏为“外制”,多为常例之命,翰林学士草诏为“内制”,多发布十分突然和机密,只要盖上皇帝印玺后才有法律效力。
3、官、职、差遣:宋代官员为此分授。
官员都不担任与其品级官职相符的职务。
官名只是官员级别和享受俸禄的依据;职是加给文官学士、直阁一类的荣誉衔,常常也不实际担任馆阁之职;差遣才是官员实际担当的职务,一般在官职之前加“判、知、权知”字样,利于皇帝根据自己意志任用官员,但又造成官僚机构臃肿,各政府机构名不符实的弊端。
4、磨勘制度:是定期勘验官员以定升迁的制度,包括勘验官员簿历状的一系列的程序,簿历文状包括解状(为选入解放赴阙的证明)举状(举荐人的推荐书)家状(个人履历)、考状(考核记录)等。
考课借磨勘得以维持,而磨勘程序中对官员的循资转官均有明确规定,只要官员任内不出大的过失,一般都可以循年资得以升迁,致使考核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第七章 辽金元1、南北面官制:辽朝统治者针对统治区域内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统治方法建立的两套行政体制。
北面官为统治契丹和其它游牧民族面建立的一咱特殊制度,担任者一般均是契贵族,主要是宗室和外戚,终辽一代,始终是贵族政府。
北面官系统是辽政权重心所在。
设置的北、南宰相府和北、南枢密院都是辽朝中央和权力核心机构,南面官是辽统治者模仿唐代制度而建立的一套管理汉人的机构。
较重要的机构有汉人枢密院和尚书省,由于决策权掌握在北面官机构,所以南面官中书省、门下省都有名无实。
2、投下州县制:是契州贵族为实现对所掠汉人、渤海人进行统治而设置的私人州县,实际上是契州贵族奴役外族人民的据点。
投下军州贵族领地,军事大权归朝廷,行政权归领主,领主有权委任官吏治理军州,刺史的人选要报朝廷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