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流行病学对代谢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流行病学对代谢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流行病学对代谢性疾病的研究进展代谢性疾病是指以代谢紊乱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症和高血脂症等。

这类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深入了解代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因机制,许多研究者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将介绍流行病学对代谢性疾病的研究进展,并归纳总结目前的研究成果。

一、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

流行病学的研究发现,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从地域分布上看,糖尿病在发展中国家越来越普遍,而在发达国家肥胖人群中更为常见。

此外,年龄、性别和遗传等因素也对糖尿病的流行有一定影响。

通过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人们了解到肥胖、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因素与糖尿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这些研究结果为预防糖尿病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肥胖症的流行病学研究肥胖症也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与多种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等有密切关联。

流行病学的研究发现,肥胖症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不同地区和人群的肥胖症患病率存在显著差异,发展中国家和城市人群更容易患上肥胖症。

流行病学研究还发现,肥胖症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缺乏体力活动和基因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这些研究成果,人们得以认识到肥胖症的防治需要从生活方式的改变着手。

三、高血脂症的流行病学研究高血脂症是指人体血液中脂质水平异常升高,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流行病学的研究表明,高血脂症在全球范围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

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高血脂患病率存在差异,但普遍来说,城市人群的患病率较高。

高血脂症的发生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因素密切相关,如高能量饮食、缺乏体力活动和抽烟等。

流行病学的研究还发现,高血脂症有较强的遗传倾向。

这些研究成果为高血脂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结论代谢性疾病是当前世界面临的重大健康挑战,其防治任务十分紧迫。

通过流行病学的研究,人们对代谢性疾病的流行特征和病因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趋势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趋势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趋势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着全球人类健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给公共卫生和医疗保健系统带来了巨大负担。

研究,对预防和控制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背景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成为全球性健康难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目前有4.15亿糖尿病患者,其中95%为2型糖尿病。

在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健康问题之一。

因此,对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趋势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引起公众对疾病的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近年来,关于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趋势的研究日益增多,涉及糖尿病的风险因素、患病率、死亡率等多个方面。

已有研究表明,糖尿病的发病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其中,肥胖、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高血压等因素是导致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时,研究者还发现,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系统疾病等并发症密切相关,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国内外研究者通过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糖尿病的患病情况及其变化趋势。

研究显示,糖尿病患病率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存在差异,老年人、肥胖人群、高盐高糖饮食者等高危人群更容易患糖尿病。

在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方面,国际上提倡早期干预、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定期监测血糖及相关指标,有效控制糖尿病的发展。

三、研究方法为了探究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趋势,研究者通常采用横断面调查、队列研究等方法,收集大量数据进行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身体检查、实验室检验等手段,系统地了解研究对象的糖尿病患病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

同时,研究者还利用计算机模型、统计学方法等工具,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揭示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规律和趋势。

四、研究成果通过对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趋势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研究者发现,糖尿病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特别是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增长最为显著。

糖尿病的全球流行病学数据

糖尿病的全球流行病学数据

糖尿病的全球流行病学数据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的患病率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迅速增加。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成人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从1980年的1.64亿增加到2019年的4.62亿。

这个数字在不断增长,并且预计在未来几十年中将继续增加。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或胰岛素作用异常引起的高血糖症。

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的不同,糖尿病被分为两种主要类型: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通常发生在年轻人,是由于胰岛β细胞受损或损失,导致无法产生足够的胰岛素。

2型糖尿病通常发生在成人,主要是由于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和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抵抗造成的。

全球糖尿病患者的分布非常不均匀。

据WHO的数据,尽管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人口密度较高,但此地区定义为糖尿病高流行地区。

在亚洲,中国是糖尿病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约有1.16亿人患有糖尿病。

此外,印度、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亚也是高糖尿病负担的国家。

在欧洲地区,东欧国家,尤其是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糖尿病患病率较高。

北美洲和南美洲地区的糖尿病患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在北美洲,美国是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大约有3,470万人患有糖尿病。

在南美洲,巴西是糖尿病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约有1,590万人患有糖尿病。

非洲是糖尿病负担最低的地区之一,但据估计,该地区的糖尿病患者数量也在不断上升。

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国家虽然糖尿病患病率相对较低,但由于人口众多,糖尿病的总病例数量仍然很高。

例如,尼日利亚是非洲患病率最高的国家,约有650万人患有糖尿病。

糖尿病的全球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糖尿病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根据WHO的数据,65岁以上的人群中大约有一半的人患有糖尿病。

此外,妇女患病率居高不下。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的数据,全球有2.14亿的妇女患有糖尿病。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胆固醇、肥胖、不健康的饮食、缺乏体育锻炼和吸烟等。

这些因素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糖尿病的患病率如此高。

1型糖尿病病因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1型糖尿病病因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一、1型糖尿病病因和流行病学 研究进展
1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复杂,涉及遗传、环境、个体发育等多方面因素。研 究发现,多个易感基因与1型糖尿病的发生有关,如 INS基因、CD25基因、CTLA4基因等。同时,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饮食、生活方式等也可能诱发该病。另 外,个体发育过程中,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反应异常也是导致1型糖尿病 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治疗措施进展
1、手术切除肿瘤治疗
手术切除肿瘤是食管癌治疗的主要手段,早期食管癌患者通过手术切除肿瘤 可获得较好的生存率。
2、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其他 治疗方法的研究和发展
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非手术治疗方法正在研究中,以提高食管癌患者的生 存率和生活质量。例如,放射治疗可缓解晚期食管癌患者的症状,延长生存期; 化学治疗可杀死肿瘤细胞,缓解病情。
一、食管癌流行病学现状
食管癌在全球范围内的高发地区包括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亚洲国家,以 及非洲部分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每年全球约有50万新发病例, 其中中国占55%以上。
二、病因学研究进展
1、生活习惯与食管癌的关系
吸烟、饮酒、饮食习惯等生活习惯是食管癌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 长期吸烟和饮酒可增加食管癌的发病风险,而健康的饮食习惯如摄入富含维生素 和纤维的食物有助于降低食管癌的发病率。
2、诊断方法:目前,1型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血糖水平和胰 岛功能检测。然而,这些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一些新型生物标志 物,如循环胰岛自身抗体、β细胞功能相关指标等,在1型糖尿病的诊断和预测 中展现出良好的前景。
3、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治疗1型糖尿病的一种潜在策略。近年来, 针对特定病原微生物的预防性疫苗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一定效果。此外,疫苗接 种也在治疗方面展现出潜力,通过诱导免疫耐受来防止1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中国糖尿病防治研究的现状和挑战

中国糖尿病防治研究的现状和挑战

基本内容
理,许多患者未能得到科学有效的治疗和管理,导致并发症的发生率居高不 下。
基本内容
为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首先,应加强糖尿病的宣传教 育,提高公众对糖尿病的认识和了解,以便及早发现和治疗。其次,应提高诊疗 水平,包括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能力建设,推广先进的糖尿病诊疗技术,
2、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和地区合 作
2、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和地区合作
政府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医疗资源投入,提高这些地区的脑卒中防治水平。 同时,加强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与辐射,使各地区患 者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3、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3、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通过提高医疗保险 覆盖面、增加对贫困地区的医疗援助以及实施大病统筹等措施,提高脑卒中患者 的治疗水平和康复效果。此外,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发展多元化的医疗保障 体系,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医疗保障。
基本内容
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如何将这些成果转化为临床实践和公共卫生政策, 进而降低糖尿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仍需进一步探讨。最后,医疗团队建设也是关 键。要培养一支既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又热心于糖尿病防治工作的医疗团队, 为患者提供全面的诊疗和关爱。
基本内容
针对以上挑战,本次演示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医疗团队建设:通过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对糖尿病的 认知和治疗水平,培养一支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和热情的医疗团队。同时,要加 强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在糖尿病防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3、高昂的医疗费用
3、高昂的医疗费用
脑卒中防治工作需要大量的医疗资源和经费支持。高昂的医疗费用给患者家 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部分贫困地区和低收入家庭难以承受脑卒中的治疗 费用,导致部分患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糖尿病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糖尿病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糖尿病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糖尿病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糖尿病的流行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有些国家投巨资,并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

世界著名的两大实验:美国DCCT(Diabetes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s Trial)研究历时10年;英国UKPDS (United Kingdom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 )研究历时20年。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发现,初诊入选时糖尿病患者已有下列并发症:心脏病8%,单眼的微血管瘤或者较严重的视网膜病变37%,微量白蛋白尿18%,临床蛋白尿4%,跟腱反射消失13%,高血压或已接受降压治疗39%。

结果证明,以药物干预治疗,严格控制血糖可使糖尿病并发症总危险度下降12%,视网膜病变下降21%,白内障减少24%,尿微量白蛋白的发生率下降33%,微血管病变降低25%。

但并不能减少对大血管并发症病变的危险性。

常规(单纯靠药物)治疗方法无一能够阻止大血管并发症的进程。

仅靠药物干预治疗,不能达到满意控制糖尿病,这一结果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的关注。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进行了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药物干预治疗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控制饮食、中等规律性运动)可使糖耐量低减(IGT)和空腹血糖受损(IFG)者向糖尿病转变率降低58%,而采用药物(二甲双胍)干预治疗可使IGT 、IFG 向糖尿病转变率降低31%。

可见,要想提高治疗糖尿病效果,必须采取饮食、运动、药物综合治疗。

芬兰是糖尿病高发国家之一。

由于受遗传因素和生活方式的共同影响,全国有7%的成年人患有糖尿病。

1998年,公民保健所在芬兰5个城市实施为期3年的糖尿病防治计划,结果发现,接受严格的饮食和运动治疗,其糖尿病发病率比不采取严格的饮食和运动治疗者降低50% 。

根据我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初诊2型糖尿病伴并发症率分别为:高血压(HT)34.2-54.2%;冠心病(CHD)9.32-38%;脑血管病(CDV)5.23-11.04%;糖尿病肾病(DN)19.1-54.70%;视网膜病变(DR)16.6-63.5%。

糖尿病流行病学近50年来的进展

糖尿病流行病学近50年来的进展

糖尿病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总结词
糖尿病危险因素研究不断深入,发现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与糖尿病发病相关。
详细描述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糖尿病危险因素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除了遗传因素外,肥胖、不健康饮食、 缺乏运动、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被证实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此外,心理压力、睡眠质量等 因素也逐渐被纳入研究范围。
国内现状
中国是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最多的国 家,且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需引 起高度重视。
糖尿病的危害与影响
急性并发症
经济负担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包括低血糖、高血 糖、酮症酸中毒等,严重时可危及生 命。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给患者和社 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视网膜病变 等,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和寿命 缩短。
了解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变化趋 势对于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至 关重要。
研究目的
01
评估近50年来糖尿病流行病学的发展和变化,包括发病率、患 病率、死亡率等方面的数据。
02
分析不同地区和国家糖尿病流行病学特征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为制定全球和地区性的糖尿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03
02 糖尿病流行病学概述
糖尿病预防与控制策略的演变
总结词
糖尿病预防与控制策略不断演变,从单纯的 药物治疗向综合性的生活方式干预转变。
详细描述
早期的糖尿病预防与控制策略主要依靠药物 治疗和传统的医学手段。近年来,随着人们 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预防与控制 策略逐渐转向综合性的生活方式干预,包括 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 等。这些非药物治疗手段在预防和控制糖尿 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被广泛推广和应用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及进展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已经有超过4亿的人口患有糖尿病,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糖尿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同时也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因此,对糖尿病的研究成为了科学界的一项紧迫任务。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而引起的高血糖症。

目前,研究人员主要关注于糖尿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等方面,旨在揭示糖尿病发生的机制,并为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糖尿病病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遗传和环境因素都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例如,研究人员发现某些基因突变与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有关,这些基因突变可能导致胰岛素分泌异常或胰岛素作用受损。

此外,生活方式因素,如饮食结构、体育锻炼和肥胖等也对糖尿病的发病率产生重要影响。

诊断糖尿病是糖尿病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传统上,诊断糖尿病主要依靠血糖测定,但这种方法在诊断糖耐量减低(IGT)和隐匿糖尿病方面存在不足之处。

因此,研究人员开展了大量工作,试图发现更加准确、敏感的糖尿病诊断方法。

例如,研究人员发现血中一些特定的代谢产物或标志物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关,这为糖尿病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治疗方面,胰岛素疗法是目前糖尿病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然而,胰岛素疗法存在疗效不稳定、依从性差等问题。

因此,研究人员正在不断努力寻找新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干细胞治疗被广泛关注。

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可以转化为胰岛β细胞,从而恢复胰岛素分泌功能。

虽然干细胞治疗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但其潜力无疑给糖尿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除了传统的治疗方法外,研究人员还探索了一系列的新的治疗策略。

例如,通过基因治疗干预基因突变导致的胰岛素分泌异常,或者通过免疫疗法调节免疫系统,改变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这些新的治疗策略虽然还处于实验阶段,但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

此外,糖尿病的预防也成为了研究关注的焦点。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近年来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

据联合国卫生组织数据,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4亿,仅2019年,就新增了4千万患者。

糖尿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医疗卫生领域的重点问题之一。

因此,深入研究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探究其发病机制,将有利于制定更加精确的干预策略,从而控制病情进展,提升治疗效果。

一、糖尿病的定义与分类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不良导致的血糖代谢紊乱病症,同时也是多种代谢和营养物质紊乱的综合征。

临床上,糖尿病可分为一型和二型两大类,另外还有妊娠期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

二型糖尿病是最为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发病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上,也有少数人在20-30岁初发病。

此外,儿童及青少年患2型糖尿病的比例也有所上升,其中肥胖、高体重、家族史、不良生活方式、心理应激等因素都是重要的危险因素。

二、全球糖尿病流行病学现状1、全球糖尿病患病率与死亡情况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患病率增长更为显著。

患者群体中,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高于1型糖尿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4亿,发病率约占全球人口8.3%。

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也相对较高,据全球糖尿病研究基金会发布的统计数据,在2019年,全球有465万人死于糖尿病,并且,接下来的每40秒,就有一名糖尿病患者死亡。

2、糖尿病的发病与危险因素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与生活方式、基因、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全球各地的糖尿病流行情况也与人群的生活方式、营养水平等因素有关,其中饮食、缺乏体育锻炼、肥胖、抽烟等行为均为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3、糖尿病的预防与治疗预防糖尿病的关键在于采取适当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等。

同时,根据个体情况,选择适宜剂量的降糖药物、调节胰岛素分泌等药物治疗方案,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

3、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现状1、糖尿病的患病率与危险因素近年来,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急剧上升,患病率居具有一定营养过剩和缺乏体育锻炼的人群中高居不下。

中国糖尿病的流行病学

中国糖尿病的流行病学

中国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在中国的流行病学特征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研究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重要的挑战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首先,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的惊人增长引人注目。

根据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的最新数据,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已经超过10%,约有1.1亿中国人患有这一疾病。

这一数字令人震惊,尤其是考虑到中国人口众多的情况下。

这一数字的增长与中国社会结构变化密切相关,尤其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的普遍化,如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等。

其次,中国糖尿病的年龄特点也值得关注。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糖尿病的发病年龄更年轻化。

研究显示,中国糖尿病的发病年龄普遍在40岁以下,而在其他国家通常在55岁以上。

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对青少年是否易患糖尿病的担忧。

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的不良生活习惯和肥胖问题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这也说明了预防和干预措施的重要性,以及教育青少年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紧迫性。

那么,为什么中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如此高呢?还有哪些因素对糖尿病的流行起到关键作用?首先,不良的饮食习惯是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传统饮食以主食为主,高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含量较高。

过量的碳水化合物摄入,尤其是精白米面的大量消费,增加了患糖尿病的风险。

其次,不良生活习惯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导致很多人缺乏足够的运动和休息。

另外,烟草和酗酒也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研究表明,吸烟和过量饮酒会损害胰岛β细胞功能,使得机体更加易患糖尿病。

除此之外,一些人群更容易患糖尿病。

例如,肥胖和遗传因素被普遍认为是糖尿病发病的高危因素。

中国特点是人们普遍喜欢吃高糖、高脂的饮食,如油炸食品等,这导致了肥胖率的显著上升,并增加了糖尿病的风险。

此外,遗传因素也对糖尿病的患病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有家族糖尿病史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较高。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趋势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趋势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趋势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以血糖水平过高为特征,其流行病学特征和趋势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介绍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趋势,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1. 疾病负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全球有4.25亿人患有糖尿病,占人口总数的8.8%。

根据调查,糖尿病是导致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2. 患病率的地区差异:糖尿病在发展中国家的患病率较高,尤其是在东南亚、中东和一些西太平洋岛国。

在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和欧洲一些国家,患病率也相当高。

3. 性别差异: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男性和女性患糖尿病的风险差异较大。

男性患糖尿病的比例相对较高,但女性在特定生理期间(如妊娠期和更年期)容易发生糖尿病。

4. 年龄差异:糖尿病发病年龄有一定的倾向性,40岁以上的中年人和老年人患糖尿病的风险较高。

然而,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青少年和儿童也越来越容易患上糖尿病。

5. 遗传和家族史:遗传倾向是糖尿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的父母或近亲患有糖尿病,那么他患糖尿病的风险也会增加。

6. 生活方式因素:生活方式因素,如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肥胖等,是糖尿病流行的主要因素之一。

高糖、高脂肪和高盐等食物摄入过多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二、糖尿病的流行趋势1. 高发生率: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和肥胖人数的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根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将增至6.43亿人。

2. 儿童糖尿病的增加:由于儿童和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改变,儿童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

缺乏锻炼、高糖饮食和肥胖是导致儿童糖尿病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

3. 糖尿病并发症的增加:糖尿病患者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管理,会面临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视力问题和神经病变等。

这些并发症将导致患者的质量生活下降,并增加医疗负担。

4. 预防和控制的重要性:随着糖尿病的流行趋势愈发明显,预防和控制变得尤为重要。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趋势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趋势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趋势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本文将通过对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趋势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发展态势、危险因素以及预防措施。

通过对大量的流行病学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该疾病的现况与未来发展趋势。

一、全球范围内的流行情况1. 糖尿病患者数量不断攀升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以及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全球范围内患有2型和1型糖尿病的人口数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

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球2型和1型糖尿病患者数量已经达到了4.65亿。

2. 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在不同地区之间,对于2型和1型糖尿病患者数量以及发展态势存在着明显差异。

发达国家的糖尿病患者数量相对较高,而发展中国家的患者数量也在迅速增加。

尤其是在亚洲和非洲地区,糖尿病的发病率增长速度更为迅猛。

3. 糖尿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除了对个体健康产生影响外,糖尿病也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负担。

由于其长期患者需要接受药物治疗和医学检查,医药费用不断增加。

同时,由于患者需要长期接受治疗和康复护理,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二、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1. 生活方式与饮食结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与饮食结构是导致2型糖尿病高发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高盐、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以及低纤维素等不合理饮食习惯会导致肥胖、胰岛素抵抗等问题,从而增加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2.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也是导致糖尿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糖尿病在家族中的遗传性明显,如果家族中有2型糖尿病患者,那么个体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也会明显增加。

3. 缺乏运动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了运动不足,这也是导致2型糖尿病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缺乏运动会导致体重增加、胰岛素抵抗等问题,从而增加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预防措施:为了减少糖尿病发生率以及减轻其对个体和社会造成的负担,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1. 健康饮食饮食结构应合理搭配,减少高盐、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等不健康成分摄入。

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现状

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现状

要点二
生活方式干预
结合药物治疗,对患者的生活方式进行全面干预,提高治 疗效果。
社区和医院合作
社区参与
发挥社区在糖尿病防治中的作用,开展 社区层面的糖尿病管理和控制工作。
VS
医院与社区联动
建立医院与社区之间的联动机制,实现糖 尿病防治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工作。
05
CHAPTER
结论和建议
研究结论
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上升
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现状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中国糖尿病现状 • 糖尿病影响因素分析 • 糖尿病预防和控制策略 • 结论和建议
01
CHAPTER
引言
目的和背景
01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 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糖尿病的 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强化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 与管理
对高危人群进行定期筛查,及 早发现并干预糖尿病前期人群 ,延缓或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促进跨部门合作与国际交 流
加强政府、医疗机构、社区、 企业等多部门合作,共同推进 糖尿病防治工作;同时加强国 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 经验和技术,提高中国糖尿病 防治水平。
THANKS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呈持 续上升趋势。
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偏低
尽管糖尿病患病率不断上升,但公众对糖尿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 制率仍处于较低水平,这给糖尿病防治工作带来挑战。
糖尿病高危人群庞大
中国糖尿病高危人群数量庞大,且多数人对自身是否属于高危人群缺 乏认识,这增加了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02
CHAPTER

糖尿病发生发展流行病学及现代趋势(糖尿病)

糖尿病发生发展流行病学及现代趋势(糖尿病)

糖尿病发生、发展、流行病学及现代趋势一糖尿病的发生发展糖尿病是一种全球流行的疾病,2003年全世界有1.89亿患者,现在已超过2.0亿,预计2025年患者人数将达3亿多。

在发达国家,60岁以上的人群中近10%为2型糖尿病人。

在中国20岁以上的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为9.7%。

中国糖尿病人目前已达9240千万,还有1.48亿糖尿病前期病人,其中90%-95%是2型糖尿病。

二我国糖尿病流行特点(一)以2型糖尿病为主我国2型糖尿病占90%,1型、妊娠糖尿病、其他类型总计只占5%。

(二)男性、低教育水平是糖尿病的易患因素曾经有学者在2007—2008年的调查中发现,在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男性患病风险比女性增加26%,而文化程度在大学以下的人群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57%。

(三)中国人肥胖不如外国人明显中国人的体重平均指数为25,高加索人(欧洲人)的体重平均指数为30。

(四)餐后血糖高的比例较空腹血糖明显新诊断糖尿病患者中单纯餐后血糖升高者占近50%以上。

多数人都是早晨空腹查血糖,若空腹血糖不太高,便觉得自己不是糖尿病,其实他的餐后血糖已经升高,而且餐后血糖升高者占近50%以上。

(五)儿童糖尿病流行病学资料匮乏国内缺乏儿童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资料,而且研究发现,近年来20岁以下的人群中2型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

三我国糖尿病流行的可能原因(一)城市化我国城市人口2000年占34%,2006年占43%,城市化后饮食好,进食的油脂多,活动量减少,易患糖尿病。

(二)老龄化在糖尿病人群中,60岁以上占了20%,20-30岁不到5%。

年龄每增长10岁,患病率可增长68%。

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越来越多,故糖尿病患者也越来越多。

(三)生活方式改变城市化后,人们的体力活动明显减少,但热量的摄入并没有减少,而且脂肪摄入所占比例明显增加。

劳动机械化,即使在农村,劳动强度也大幅减少。

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特别紧张,节奏特别快,在这种应激状态也易患糖尿病。

糖尿病的全球流行病学研究

糖尿病的全球流行病学研究

糖尿病的全球流行病学研究糖尿病是一种由受损胰岛素分泌或细胞对胰岛素抵抗而导致的慢性疾病。

它是一种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其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在全球范围内糖尿病的发病率正在急剧增加。

本文将介绍糖尿病的全球流行病学研究,包括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风险因素、经济负担以及预防和控制措施。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糖尿病的全球流行病学特征。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从1980年的4.7%上升至2014年的8.5%,且预计在未来几十年内还将继续上升。

糖尿病在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更快,而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患有此病。

目前全球患糖尿病的人数已经超过4亿,其中约90%患有2型糖尿病。

其次,让我们来探讨一下糖尿病的风险因素。

研究发现,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

家族病史是发展2型糖尿病的重要风险因素,即使在没有家族史的人群中,也存在其他风险因素,如肥胖、不健康的饮食、缺乏身体活动、吸烟和酗酒等。

此外,特定种族和地区也可能存在更高的糖尿病发病率。

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糖尿病的经济负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的数据,2019年全球每年花费在糖尿病上的金额达到850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用于糖尿病相关的医疗费用和失能产生的经济损失。

尽管如此,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投资还是相对较少,这意味着糖尿病的经济负担将继续增加。

最后,让我们来探讨一下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由于糖尿病的风险因素多样且相互关联,预防和控制糖尿病需要综合的策略。

其中包括促进健康的饮食习惯、增加体力活动、控制体重、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等。

政府、卫生机构和非政府组织也需要采取措施,提供教育和宣传,改善诊断和治疗的可及性,以及加强糖尿病监测和研究。

总结起来,糖尿病的全球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糖尿病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正在不断增加。

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

我国成年人群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共3篇

我国成年人群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共3篇

我国成年人群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共3篇我国成年人群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研究1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

据统计,我国目前患有2型糖尿病的成年人群已占到总人口的10%以上,并且这个数字仍在不断增长。

为什么2型糖尿病在我国成年人群中如此普遍呢?有很多因素都与这个现象有关。

首先,随着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高热量、高脂肪、高纤维的西式快餐以及油炸、烤烟等不健康的烹饪方式使得我们的食物越来越不健康,造成了肥胖、高血糖、高血脂等问题;其次,我们的工作、生活节奏也变得极为快速,缺少运动时间造成了身体肥胖、代谢失调等现象。

以上这些种种原因都是导致2型糖尿病在我国成年人群流行的重要原因。

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其发病和流行规律,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一疾病。

据研究发现,我国西南等地的2型糖尿病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这除了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外部原因外,还与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此外,研究还发现,高龄、肥胖、高血压、心脏病、脂肪代谢障碍等因素均是2型糖尿病的高危因素,这些因素需引起足够的关注。

针对我国成年人群的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1. 建立全国性的糖尿病数据库,整合和共享相关数据,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加完备和准确的数据支持;2. 针对不同地区和族群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探索其产生的原因和相关因素;3. 加强对影响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的因素的研究,如生活方式、饮食结构、身体活动等,为疾病的预防、干预、康复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2型糖尿病已成为我国成年人群面临的一项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生和流行病学与人类健康、环境、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有关。

我们应该加强基础和应用研究,探索和制定能够针对该病症的科学应对策略,力求减少患者的患病风险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对于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及治疗现状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及治疗现状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及治疗现状1、疾病背景及流行病学1型糖尿病(T1DM)特指因胰岛β细胞破坏而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具有酮症倾向的糖尿病,患者需要终身依赖胰岛素维持生命。

T1DM具有以下特点:年龄通常小于30岁;“三多一少”症状明显;常以酮症或酮症酸中毒起病。

T1DM约占糖尿病患者的5%,多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起病。

在儿童及青少年患者中,T1DM所占比例约为80-90%。

目前,中国是全球1型糖尿病发病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中国研究课题组2010至2013年在全国13个地区进行了T1DM流行病学研究,覆盖了全年龄段T1DM和10%的全国总人口,结果显示全年龄段T1DM 发病率为1.01/10万人年[1]。

2型糖尿病多在35~40 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 以上。

病理特点为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或外周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引起以糖代谢紊乱为主,包括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一种全身性疾病。

2型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不如1型糖尿病明显,发生酮症酸中毒的可能性低[2],发生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几率比1型糖尿病更高,更易合并血脂异常、高血压、高尿酸、多囊卵巢综合征、冠心病等等[3]。

糖尿病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2019年全球糖尿病患病率约为9.3%(4.63亿人),预计2045年将增加至10.9%(7亿人)[4]。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仍在上升,2015至2017年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达到11.2%2。

2、疾病治疗现状二甲双胍为T2DM患者的一线用药和药物联合中的基本用药。

磺脲类药物、格列奈类药物、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TZD)、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DPP4i)、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GLP1RA)和胰岛素是主要联合用药。

(1)治疗药物1型糖尿病必须必需使用胰岛素治疗,口服药效果欠佳。

2型糖尿病则往往可以应用口服降糖药降糖,达到很好的效果,主要治疗药物见表1。

糖尿病的流行病研究

糖尿病的流行病研究

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危害巨大,可导致肾衰竭、失明、足部坏疽等多种严重的并发症,并导致高死亡率。

在全球范围内,每10秒就有一个人死于糖尿病并发症,同时在这10秒内又有2个人罹患糖尿病,每30秒就有一个人因糖尿病而截肢,每年患糖尿病的人数增加700万,每年死于糖尿病的人数远远高于死于艾滋病的人数。

且最新的研究发现发达地区的糖尿病患病率仍明显高于不发达地区,城市仍高于农村。

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统计,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达 2.85亿,估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5亿人患糖尿病。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率也在逐年上升。

1980年全国14个省市30万人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患病率为0.67%。

在不到30年后的2008年,全国14个省市进行了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7 000万。

2010年我国成人糖尿病总数达9 240万,相比于1980年增加超过了15倍,我国已超越印度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

在患病率如此高的群体中,患者对糖尿病的知晓率却仅为44.0%,青年人的知晓率更是远远低于中老年人。

在我国患病人群中,以2型糖尿病为主,占90.0%以上,1型糖尿病约占5.0%,其他类型糖尿病仅占0.7%,城市妊娠糖尿病的患第一章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资料病率接近5.0%。

在2007~2008年的调查中,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我国男性患病风险比女性增加26%,而文化程度为大学以下的人群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57%。

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体重指数(BMI)约25 kg/m2,在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中,单纯餐后血糖升高者占近50%。

老年人(65岁以上)患糖尿病的危险性是20~40岁人群的10倍。

2008年对我国18个城市16 286名妊娠女性的筛查结果表明,妊娠糖尿病的患病率为 4.3%。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CDS)慢性并发症调查组报告,在三级甲等医院中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患病率分别为:高血压34.2%,脑血管病12.6%,心血管病17.1%,下肢血管病5.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现状摘要】糖尿病目前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主要的非传染性疾病,严重影响人民的健康,成为致残、致死并导致医疗费用大幅度增加的重要原因。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生活方式、工作压力的变化,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也在发生着变化。

该文对糖尿病国内外的流行病学、诊断方法及危险因素予以综述。

【关键词】糖尿病;流行病学;诊断标准;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1-0319-02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慢性高血糖可导致多种组织,特别是眼、肾脏、神经、心血管等并发症。

目前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主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致死率及致残率已仅次于肿瘤与心血管疾病,位居第三1。

1.糖尿病流行病学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有4.25亿,按现在的增长速度,估计到2045年全球将有近7亿人患糖尿病,其中有80%的患者来自中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

曾经在1980年、1994年、2007年、2010 及2013年分别进行了5次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由最初的成人糖尿病患病率 0.67%,快速上升至2007 年的 9.7%。

2010年通过调查19个省市的糖尿病标准化患病率,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2010年糖尿病诊断标准把糖化血红蛋白纳入诊断标准,我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50.1% 3。

2013年,中国成人糖尿病总诊断和未诊断标准化患病率估计为10.9%,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35.7% 4,估计有糖尿病患者接近1.14亿,占全世界约1/3,已成为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国,此外,尚有约4.93亿属于糖尿病前期,存在发展为糖尿病的危险趋势5-6。

全国各省市也进行了相关调查:2017年天津市在成人体检人群中T2MD的检出率为6.49%,糖尿病前期的检出率为19.63 7;2017年安徽省糖尿病患病率为 11.8% 8;2016年临夏地区糖尿病患病率为8.7% 9;2012-2014年开封市五区四县的调查中糖尿病发病率11.30% 10。

世界范围内调查显示:0.55%的美国成年人诊断出1型糖尿病,约130万成年人;8.6%的人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约2100万成年人11;2014年泰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为9.9%,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男性为51.2%,女性为41.3% 12。

从2007年到2013年,瑞典的糖尿病患病率从5.8上升到6.8% 13。

可以看出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处在快速上升的阶段,进行不同范围内的糖尿病及其前期流行病学调查,对比与发现疾病发展的现状,更好的为糖尿病的预防、治疗以及并发症的控制提供临床支持。

2.糖尿病诊断标准我国目前通用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仍为WHO(1999)标准14:1.糖尿病症状(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加上以下3条中之一可诊断(1)随机血糖(指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 11.1 mmol/L (200mg%);(2)空腹血糖(空腹状态指至少8小时没有进食热量)≥ 7.0 mmol/L (126 mg%);(3)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 11.1 mmol/L (200 mg%)2.无糖尿病症状者,需另日重复测定血糖明确诊断。

2010年美国糖尿病协会在指南中明确提出将糖化血红蛋白(HbAlc)≥ 6.5% 纳入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中,同时HbAlc也是评价糖尿病治疗效果的重要检测指标15。

目前,已有一些国家例如日本及瑞典等已经将HbAlC作为筛查糖尿病高危人群的重要方法,也已将将其纳入诊断标准之一16。

国内的许多研究显示我国成人使用HbAlc诊断糖尿病的最佳切点为6.2%-6.4%,其中以6.3%居多17-21。

但是,我国2017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仍尚未正式把HbAlc纳入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中,这可能与全国各实验室设备条件及人员水平差异较大,暂没有统一的实验室质控标准来评定有关。

但我国一直在推进建立统一的HbAlC实验室检测国家标准,完善质控体系,并且鼓励那些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并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实验室使用HbA1c作为糖尿病诊断及诊断标准的探索研究。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HbAlC也将被纳入我国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中,使患者获益。

3.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2型糖尿病的发病是由多种因素所致,现普遍认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基础,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相关作用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22。

3.1 遗传因素通过大型病例对照研究和收集大量的糖尿病家族病史,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表明,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受到遗传学的影响,糖尿病有0-35%的遗传可能性,在35-60岁期间发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更强的遗传效应23-25。

虽然现已经发现了100多个与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相关的基因变异,如TCF7L2、RASGRP1等,但仍然只能解释2型糖尿病全部遗传风险的一小部分26。

此外在1型糖尿病和其他类型的糖尿病中也有许多相关的基因研究,如KIAA0350证实对人患1型糖尿病有风险影响,北京协和医院研究发现的GCK和HNF4α的新的突变位点帮助诊断两例青少年起病的成人型糖尿病29-30。

随着这些基因靶点的陆续被发现及证实,帮助人们更清楚的了解糖尿病的患病,以及并发症的发生。

也可为糖尿病的诊疗及新药物的研发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路。

3.2 环境因素2型糖尿病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年龄、肥胖等。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高糖、高脂饮食后引起的肥胖,特别是中心性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3,我国非糖尿病人群的平均身体质量指数(BMI)为22.9kg/m2,糖尿病患者的平均BMI则为24.6kg/m2 31。

中心性肥胖患者(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0cm)糖尿病的患者率高达19.1%,而无中心性肥胖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为7.9% 3。

生活方式中吸烟、缺乏锻炼等为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也都在流行病学研究中得到证实32。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糖尿病流行病学的研究,证实了近年来糖尿病的患病率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人民的健康,成为致残、致死并导致医疗费用大幅度增加的重要原因。

了解糖尿病的患病情况,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加强糖尿病宣教,完善三级糖尿病防治网,优化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以控制糖尿病的患病率,减少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做到糖尿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为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及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1. 张敏, 李建香, 马文静,等.我国糖尿病流行病学和疾病经济负担研究现状[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56):176.2 Cho N H , Shaw J E , Karuranga S , et al. IDF Diabetes Atlas: Global estimates of diabetes prevalence for 2017 and projections for 2045[J]. Diabetes Research andClinical Practice, 2018:S0168822718302031.3. Xu Y, Wang L, He J, Bi Y, Li M, Wang T, Wang L, Jiang Y, Dai M, Lu J, et al. Prevalence and control of diabetes in Chinese adults. JAMA 2013 310 948–959.4. Wang L, Gao P, Zhang M, Huang Z, Zhang D, Deng Q, Li Y, Zhao Z, Qin X, Jin D, et al. Prevalence and ethnic pattern of diabetes and prediabetes in China in 2013. JAMA 2017 317 2515–2523.5 Yang W, Lu J, Weng J, Jia W, Ji L, Xiao J, 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 N Engl J Med 2010,362:1090-1101.6. Chan JC, Cho NH, Tajima N, Shaw J. Diabetes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Past, Present and Future.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13,103:244-255.7. 于雷, 刘纳文, 张莉, et al. 天津市成人体检者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流行病学调查[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7(7).8. 安徽省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1).9. 安永东, 王治中, 唐文森, et al. 临夏地区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J]. 西部中医药, 2017(2).10 吴启相, 闫镛, 卢昭, et al. 开封市五区四县糖尿病患者危险因素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J].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16(12):884-887,905共5页.11. Bullard K M , Cowie C C , Lessem S E , et al. Prevalence of Diagnosed Diabetes in Adults by Diabetes Type - United States, 2016[J].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2018, 67(12):359-361.12. Aekplakorn W, Chariyalertsak S, Kessomboon P, 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nd Relationship with Socioeconomic Status in the Thai Population: National Health Examination Survey, 2004–2014[J]. Journal of diabetes research, 2018, 2018.13. Andersson T , Ahlbom A , Carlsson S . Diabetes Prevalence in Sweden at Present and Projections for Year 2050[J]. PLoS ONE, 2015, 10(11):e0143084.14.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8,v.38(04):34-86.15.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10. Diabetes Care 2010 33 S11–S61.16. 高社军, 李宏. 快速推进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进程,促进糖尿病临床诊治一致性[J]. 临床荟萃, 2017, 32(4):291-296.17. Huang H , Peng G , Lin M , et al. The diagnostic threshold of HbA1c and impact of its use on diabetes prevalence-A population-based survey of 6898 Han participants from southern China[J]. Preventive Medicine, 2013, 57(4):345-350.18. Liang K , Sun Y , Li W J , et al. Diagnostic Efficiency of Hemoglobin A1c for Newly Diagnosed Diabetes and Prediabetes in Community-Based Chinese Adults Aged 40 Years or Older[J]. Diabetes Technology & Therapeutics, 2014, 16(12):853-857.19. Wu S, Yi F, Zhou C, et al. HbA1c and the diagnosis of diabetes and prediabetes ina middle-aged and elderly Han population from northwest China[J].Journal of Diabetes, 2013, 5(3):282-290.20. 朱长清, 石凌波, 康红, et al. 糖化血红蛋白筛查和诊断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切点分析[J]. 广东医学, 2014, 35(22):3564-3566.21. 廖波. 西宁地区汉族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切点值的初步探讨[D].22. 潘长玉, 尹士男. 第一讲: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重要因素[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0, 16(1):56-57.23. Almgren P , Lehtovirta M , Isomaa B , et al. Heritability and familiality of type 2diabetes and related quantitative traits in the Botnia Study[J]. Diabetologia, 2011,54(11):2811-2819.24. Willemsen G, Ward K J, Bell C G, et al. The Concordance and Heritability of Type 2 Diabetes in 34,166 Twin Pairs From International Twin Registers: The Discordant Twin (DISCOTWIN) Consortium[J]. Twin Research & Human Genetics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win Studies, 2015, 18(6):762-771.25. Almgren P , Lehtovirta M , Isomaa B , et al. Heritability and familiality of type 2 diabetes and related quantitative traits in the Botnia Study[J]. Diabetologia, 2011,54(11):2811-2819.26. Prasad R B , Groop L . Genetics of Type 2 Diabetes—Pitfalls and Possibilities[J]. Genes, 2015, 6(1):87-123.27. Huang Z Q , Liao Y Q , Huang R Z , et al. Possible role of TCF7L2 in the pathogenesis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 Biotechnology & Biotechnological Equipment, 2018(16):1-5.28. Li J Y, Tao F, Wu X X, et al. Common RASGRP1 Gene Variants that Confer Risk of Type 2 Diabetes[J]. Genetic Testing & Molecular Biomarkers, 2015.29. Hakonarson H, Grant S F A, Bradfield J P, et al. A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identifies KIAA0350 as a type 1 diabetes gene[J]. Nature, 2007, 448(7153):591-594. 30. 李怡心, 李玉秀, 常永生. 青少年起病的成人型糖尿病相关基因新突变位点的发现[J].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18.31.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0, 362(12):1090-1101.32. 麦勇强, 丛守婧, 张家泳, et al. 男性吸烟者吸烟行为与2型糖尿病关系[J]. 中国公共卫生, 201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