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总是北方统一南方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总是北方统一南方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总是北方统一南方2016年06月17日 08:38来源:凤凰网综合作者:李零1人参与1评论中国史学,非常看重地理,过去叫史地之学。
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魏源《海国图志》,都可反映这个传统。
地理在中国是经世之学。
毛泽东是当代革命家,也是著名军事家。
兵家都很重视地理。
他曾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地理,唐晓峰做过介绍。
唐晓峰发明两个词,一个是“救国地理学”,一个是“革命地理学”。
(唐晓峰《人文地理随笔》,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我这篇笔记就是讲这两个学。
∷中国地理太极图《淮南子·天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斜,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毛泽东《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有一句,“不周山下红旗乱”,他说共工是“胜利的英雄”。
这个故事讲什么?讲的是中国的地形。
小时候学地理,我们就知道,从黑龙江爱辉到云南腾冲画一条线,西北高,东南低。
中国是块倾斜的大地,从海边到帕米尔高原,分三个阶梯,500米以下一级,1000-2000米一级,4000米以上一级。
西北、西南是个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东南沿海也是个半月形文化传播带。
中国地形图这是中国地理的太极图。
其实,北京把着第二阶梯的一个角,也是这么一个地势。
中国早期,重心在西北。
西北是个“高压槽”,风是上风,水是上水。
中国有四京,西京(长安)比东京(开封)早,北京(燕亳)比南京(金陵)早。
兵法,西北为阴,东南为阳,讲究“右倍(背)山陵,前左水泽”(见《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引《兵法》)。
兵家一向以西北伐东南为顺势,以东南伐西北为逆势。
∷中国的东西南北中国的东西是以晋陕峡谷间的黄河为分界线。
早先,函谷关以东是一块,函谷关以西是一块。
晚一点儿,潼关以东是一块,潼关以西是一块。
中国的南北是由秦岭、淮河分界。
中国历史的规律

中国历史的规律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复杂多样,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归纳和总结。
以下是一些较为普遍的规律:1. 北方统一南方,西部统一中部: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北方地区往往具有较强的统一力量,而南方地区则较为分散。
同样,西部地区在统一过程中也逐渐成为中部地区的附属。
这种现象在秦、汉、隋、唐等朝代均有体现。
2.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历史经历了多次分裂与统一的循环。
在一个朝代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往往导致农民起义,从而引发全国性的战乱。
经过一段时间的混乱与割据,最终出现一位英明的君主,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然而,随着统一王朝的衰落,分裂局面再次出现。
3. 历史周期性:从公元前476年开始,中国历史呈现出大约700年为一个周期的分裂、统一、强盛的正弦周期特征。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为第一个周期,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为第二个周期,隋唐时期(公元581年-907年)为第三个周期。
4. 盛世之后必有衰世:在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其鼎盛时期,如汉朝的武帝、唐朝的玄宗、明朝的成祖等。
然而,在这些盛世之后,往往伴随着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最终导致王朝的衰落。
5.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中国历史中,统治阶级的更迭往往伴随着激烈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冲突。
尽管有一些王朝能够实现较长时间的稳定统治,但最终仍难逃衰败和更迭的命运。
6. 历史借鉴: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前朝的经验和教训往往为后朝所借鉴。
例如,唐朝灭亡后,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改革,避免了重蹈覆辙。
7. 地理因素:中国地大物博,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北方地区的统一力量和农耕文明优势使得南方的分散势力逐渐纳入北方政权的统治范围。
8. 文化传承: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和传承。
尽管历经战乱和外族入侵,但汉族和中华民族始终坚守文化传统,不断发展和创新。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多方面因素,呈现出多样化和周期性的特点。
五千年历史之怪圈:中国历史上为何总是北方统一南方?

五千年历史之怪圈:中国历史上为何总是北方统一南方?从秦灭楚、魏灭东吴、五胡乱华衣冠南渡、陈在隋的铁骑与“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灭亡、南唐的后主在汴梁哀唱“故国不堪回首”、宋又两度沦丧在在北方的胡骑下、女真的后裔由北向南越过山海关建立清朝。
我们不由得疑惑:难道吃米的南方人就永远打不过吃面的北方大汉吗?为什么历史上总是北方统一南方?纵观五千年中华史,除了项羽北伐破秦,朱元璋驱逐元顺宗逃入大漠,南方几乎从未战胜过北方,永远是被统一,被征服的那一方?这必然有着它的客观原因。
历史进程:这并非是天命在北一类的卜筮之辞,而是确实的历史进程的原因。
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从黄河流域起源,并且发展起来的,中原地区长时间是整个中华开发程度最高的地区,没有之一。
南方,直到东吴的割据开发,晋时的衣冠南渡,南宋的偏安才渐渐发展起来,经济中心也才渐渐转移到了南方。
也仅仅是经济中心,政治中心始终在北方的洛阳,长安,汴梁,蓟京(北京)之间转换。
地理环境:学过地理的都知道那条从黑龙江黑河划到云南腾冲的地形线,线的左边为西北,地势高,右边则为东南,地势低。
是从高到低顺势而下轻松还是从低到高仰攻而上轻松,想必毋庸置疑吧。
举个例子,曹操南征孙吴为何要先占荆州,就是为了占据长江上游位置,战舰顺江而下,携地势之威,而东吴防则难防,战则难当,死中求活,才有了千古留名的赤壁之战。
而且北方多平原,南方多丘陵。
平原多就意味着耕地多,人口多,产量也就大。
古时的五谷指黍、稷、发麻、麦、菽,它们可都主要产在北方,粮草对于军队乃至民生的重要性,不用多说了。
北方大而平坦的地域更方便集结兵员,也就更方便统一,历史上的曹操,北宋无一不是先统一北方,再携煌煌之威一统南方的。
反观南方,则被丘陵与山脉分割成细碎的小块,覆盖的原始丛林与瘴气直到现在依旧存在于深山老林里,耕地面积在历史上并不占优。
地形的皲裂同样对统一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大量的割据势力互相征伐,流血不止,内耗之后,却发现北方已经统一。
中国历史上为什么总是北方统一南方

中国历史上为什么总是北方统一南方作者:李零来源:《领导文萃》2020年第03期“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兴自蜀汉。
”——司马迁武王克商、周公东征是中国的第一次大一统。
周人是从陕西崛起,东土是靠五侯九伯镇抚。
五侯者,齐、鲁、晋、卫、燕。
如果加上孔子周游的宋、曹、郑、陈、蔡,还有西方的秦,南方的吴、楚,就是《史记》的十二诸侯。
秦灭六国和东西周是中国的第二次大一统,还是从陕西征服中国。
历史上的统一,成事者皆以西北伐东南,只有项羽的反秦复楚和朱元璋的反蒙复汉是例外。
项羽麾师北上,一把火把咸阳烧了,定都彭城(徐州),一心想的是衣锦还乡,不足成大事。
刘邦兴于蜀汉,以长安为都城,才是明智之举。
朱元璋取天下,从安徽起事,定都南京,但燕王朱棣发动政变,还是迁都北京。
南京是六朝古都,在南方,位置突前,守着长江天堑,对江浙很重要,对东南沿海很重要,从孙权起就是南方最重要的古都。
朱元璋之后,洪秀全、孙中山、蒋介石都曾把首都定在南京,但没有一位真正统一过北方。
古人说金陵有天子气,被始皇东巡镇住,500年后才能抬头。
500年后,正好是晋室南渡,定都建康。
南京不能统一北方,这不是因为秦始皇把它镇住了,而是因为中国的重心,早期一直在西北,周秦汉唐都是从陕西、山西取天下。
它的北方有个非常广阔的骑射游牧带,时刻威胁着整个中国,离它太近不行,离它太远也不行。
宋以来,中国的经济中心不断朝南方(南京、苏杭)转移,但政治中心反而往北挪,最后竟然挪到长城线上。
此不可不察也。
中国革命是年轻人的革命,小的十几、二十岁,大点儿三四十岁,短短28年间,身经百战,现在很难想象。
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这是写1927年春的武汉。
“茫茫九派流中国”,这是长江。
“沉沉一线穿南北”,这是铁路。
今京广线,过去分两截,北平到汉口叫平汉路,武昌到广州叫粤汉路。
中国统一战争规律及原因

北方与南方语言适用范围的不同北方语言比较单一,基本上不存在沟通的障碍。
而南方则不然,语言多而杂,且腔调差异较大。
这样就导致了各个分据势利在统一上的困难。
中国人向来不注重血缘,而注重文化。
只要你的文化和我的一样,那咱们就可以统一,所以北方地区基本上都可以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而南方地区语言多,且每种语言的使用范围较小,导致了大家均各自为政。
而相对于统一的北方,在实力上,南方就差的太多了。
(3)南方人于北方人在性格上的差异中国向来有一句话说:“南柔北刚”说的是南方人的性格较为柔和,北方人的性格较为刚烈,而且北方人好战。
a,饮食方面南方人的饮食特点是细腻,量少,精致,讲究。
北方人的饮食特点是量多,粗矿,不过于讲究菜的样子及细微的味道差异。
b,犯罪方面南方人犯罪属于智力性的较多。
北方人犯罪属于暴力性的较多。
c,文艺方面南方的诗词歌赋多为柔和的,婉约的,且多抒发个人情感。
北方的诗词多为豪迈的,立志报国的。
南方人喜欢箫之类的乐器,余音绕梁,娓娓道来的感觉,十分悠长。
北方人喜欢唢呐,鼓都乐。
奔放,热情。
(4)南北方地形的差异北方多平原,南方多土地。
这样就导致了北方多可以形成统一势利,南方多可以形成多个分散势利。
例如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的分布特点。
这样就造成了南北双方在实力上的巨大差异,而且这种地形特点是南方人善打山地战,不善打正规战,所以守不成问题,统一北方就不行了。
(5)气候的差异导致南攻北很困难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很有道理。
没有天使和地利,会导致人和的覆灭。
因为北方寒冷干燥,在物质条件不是很好的中国古代,南方士兵到北方作战是不适应气候变化的,而北方士兵则不存在这个问题。
因为北方四季分明,什么样的天气都遇到过,可以是以南方气候特点,大不了当是春天了来了。
气候对战争结果的影响是巨大的,例如拿破仑进攻俄国,最终因冬天到来而兵败。
希特勒进攻俄国,也因为同样的原因而失败。
(6)经济条件不同导致心态不同北方在南宋后,在经济地位上比南方低,经济发展水平也低,生活质量也低,所以他们希望通过打下南方来带动自己的发展,所以有一种好战的心态,人们生活富足。
历史上,为何总是北方政权统一南方政权,很少南方政权统一北方

历史上,为何总是北方政权统一南方政权,很少南方政权统一北方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上,中国古代战争经历东西相争阶段、南北对峙阶段、农牧对峙阶段、农牧大统一阶段。
一、东西相争阶段由于气候原因,北方暖温带季风,四季分明,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关中平原、汉中平原),土质疏松,可耕种农田面积大;相反南方多雨水,多湿地沼泽、多山地丘陵,并且红土壤在铁制农具未普及前,开垦难度大。
这是上三代夏、商、周政权,都位于北方的原因。
春秋至秦汉时期,农业革命铁制农具普及后,秦国凭借关陇+巴蜀地区,对抗中原和楚国,最终以秦一统六国结束;秦亡后,楚汉之争,刘邦自汉中,取得关中之后,与项羽争夺天下,最后也是自西向东统一华夏。
二、南北对峙阶段东汉末期,黄巾起义、军阀割据混战,北方移民南迁,对江汉、江淮加速开发,人口增加、粮食产量提高。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南北对立时期魏晋时期,南方的孙权、刘备能和北方曹操对抗,得益于北方战乱,南方得到开发有关系。
最终,曹魏消灭蜀国,而继承者西晋消灭东吴,北方完成了统一,南败北胜,同时结束了南方从属北方的时代属性。
第二次南北对立时期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北方汉人第二次南迁,衣冠南渡。
南方的东晋与北方的五胡少数民族政权南北对峙。
随后,宋、齐、梁、陈继承东晋衣钵与北方的北魏、周、齐政权对立。
北方五胡入主中原,分裂割据、无力南下。
北魏从建立到分裂,一直在处理内部矛盾。
南北朝后期,北周自西向东消灭北齐政权,占领巴蜀地区,把南北对峙变成了东西对峙。
隋朝杨坚摘了北周果实,南下灭陈,完成大一统,再一次南败北胜。
同时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近400年的战乱。
第三次南北对立时期唐后期,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又一次引发了大量的汉人南渡。
但是,北方中原地区凭借在一个政权梁、唐、晋、汉、周依次传递管理,而南方四分五裂割据称王。
最终,和隋朝类似,后周大将赵匡胤摘了后周的胜利果实,陈桥兵变后,采取自南向北结束唐末割据,完成了中国传统地区的统一。
中国历史政权为何北方统一南方

中国历史政权为何北方统一南方,西部统一东部?1. 翰林院直学士无为认为,燕赵之士杀一人,吴越之士灭一国。
谁说北方人优于南方人了所谓北方统一南方之说,无非是得天下者先得中原。
自然得中原者要由北向南统一中国了。
至于西部统一东部,没有这个说法。
恰恰是东部王朝千年来攻下新疆、西藏,向西扩张。
2.南闽学者认为,我认为有两方面原因:第一:根本原因——即生产力就如秦始皇统一六合,在于秦国通过商鞅变法等体制上的改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耕的进步,和社会的稳定。
战国策也记载了秦国的“以牛耕”。
通过秦国本身生产力的发展,以使自身拥有其他国家难以超越的实力。
第二:地区差异地区差异的扩大,导致地域实力平均不均衡而导致兼并主要原因有区域政策以及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差异。
3.苑江就“恰恰是东部王朝千年来攻下新疆、西藏,向西扩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个不敢苟同,东部对西部的扩张,自古以来(清之后暂不考虑在内)中原王朝对西部的统治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上的统一汉代的西域都护符,很大程度上就像是今天的驻外使馆其影响力是甚微有限的唐时对吐蕃、南邵都是册封的形式连清代对西藏的管辖也是一种册封形式这种册封实际上是一种不得而已的手段,只是让人名义上保持统一,实际上这些国家根本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且在册封的同时还伴随着经济上的赏赐(说好听点就叫赏赐,说白了其实就是金钱外交)、以及史上频繁的和亲政策,不都说明了政治上军事上王朝的有限性么? 纵观历史上的几大盛世,无论是汉唐,还是明清都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维系都是很脆弱的而且史上中原王朝对边疆的征伐中,多数时候是以失败告终的,即使取得了胜利也是伴随着对敌方的大量赏赐(金钱外交)和和亲政策(一个父母将自己的子女远嫁到蛮夷之地这是多么无奈的事情啊)的,而且这种胜利往往也维持不了多长时间的4.和与同-树认为,这些原因都是有的,但是根据历史发展的规律都是逐渐向南向东发展的,楼主说的西部统一东部意思应该是逐渐向东发展,实际上说不上统一,当时都是北方比南方发展的早,实力更加雄厚,但是北方的环境渐渐恶化,耕地的减少,自然灾害等都会导致北方向南方发展,也就出现统一啊。
南北统一知识点总结

南北统一知识点总结一、南北统一的定义及历史背景南北统一,是指原中国国民党政府控制的南方地区和中国共产党政府控制的北方地区在1949年统一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南北统一实现之前,中国历史上经历了长期的分裂和战乱,南北对立的局面长期存在。
辛亥革命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分别控制了北方和南方,形成了南北政治分裂的局面。
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内战中取得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南北统一最终实现。
南北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对中国乃至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南北统一的历史进程1. 辛亥革命和北洋政府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然而,辛亥革命后,中国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国民党控制南方,孙中山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北方则由袁世凯控制,建立了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政治中心从南方转移到了北方。
2. 国共内战国共两党在北洋政府成立后开始了长期的斗争。
在北洋政府的统治下,国民党控制了南方,并开始了对北方的扩张。
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国共内战爆发。
在国共内战中,国民党军队在长江以北地区遭遇了惨重的失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红军根据地,并开始对国民党进行反击。
3.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联合抗日。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为了统一中国,曾经签订了《双十协定》,但很快陷入新一轮内战。
1949年,中国共产党最终在解放战争中取得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南北统一。
三、南北统一的重大意义1. 结束长期战乱南北统一结束了中国长期的分裂和内战状态,为中国的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南北统一的实现,不仅结束了国共内战,也结束了长期以来南北对立的局面。
2. 中国政治格局的重大改变南北统一的实现,使中国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原来南方由国民党政府统治,北方由共产党政府统治,南北对立局面在南北统一后得以消除。
3. 新中国的成立南北统一的实现,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古代中国,为何总是北方征服南方?

古代中国,为何总是北方征服南方?以秦岭淮河为界,中国在地域上分为南北两大文化板块。
南方文化细腻文雅,北方文化大气豪放,成为风格迥异的两道风景。
在地理上,南与北是确定的,但在文化上,南北之分却是相对的:对北方游牧区而言,中原就是南方,而对长江流域来说,华夏文化的诞生地中原却又是北方,而对更南方的闽人、粤人而言,无论是黄河流域的中原、还是长江流域华中、江南,对他们而言都是北方;所谓的江南,在靖康南渡之后,只是又一个中原,在文化上是更正统的中原。
南与北的相对性和暧昧性,是中国这个地域辽阔国家的显著特征。
历史上的中国文化,最核心的问题有两个,一为东西,二为南北。
东西以胡焕庸先生提出的黑河-腾冲线为界,乃是汉民族的农耕文化与边疆民族的游牧文化之分界线。
南北为中原汉文化在永嘉南渡之后,形成的南北两种不同的风格。
于是,历史上的南北关系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中原汉文化内部的南北分野,另一种是胡汉之间的对峙,如中世的南朝与北朝、近世的两宋与辽金,这两种对南北文化的理解,并非毫不相干,而是相互渗透。
自魏晋南北朝之后,东西(胡汉)的对峙深刻地镶嵌到南北关系之中,北方文化之中既有汉化的胡文化,也有胡化的汉文化。
胡汉文化经过魏晋南北朝、两宋辽金和元清三次大融合,在北方中原文化之中已经难分彼此。
观察中国大历史,有两种不同的中心观,一种是中原中心观,以华夏-汉民族的中原文明为尺度,衡量历史与文化的大变迁。
中原中心观预设了文明的汉文化/野蛮的胡文化之二元对立,似乎中国的进步就是中原文明如何同化周边蛮族的历史。
以中原中心观思考南北问题,很容易陷入大汉族主义的陷阱。
另一种是拉铁摩尔提出来的长城中心观,将长城之内的农耕民族与长城之外的游牧民族作为两个平等的文明共同体,考察二者之间的交往与斗争。
长城中心观注重的是北方边疆(塞防)地域两大民族的互动历史,但对南方边疆(海防)是其研究的盲区。
自南宋特别到了明代之后,瓯闽粤的海洋文化开始崛起,成为思考中国不可忽视的因素。
为什么中国历史总是出现北胜南的局面

当然,王朝的更迭和民族的兴衰也有着历史的、政治的,甚至某个个人的原因,气候的变化只是其本质因素,具体的每次入侵还是会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提前或是滞后的。也只有这样,历史学才值得我们如此如痴如醉地讨谈,如此不厌其烦地研究。这也正是历史学不同意其他的学科的魅力所在。
纵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匈奴南侵、五胡乱华、蒙古铁骑、满清八旗都是气候变化导致的游牧南侵,闪米特的长矛、马其顿的短剑、高卢的战斧、日尔曼的链枷也都是伴随着北方草场飘下的皑皑白雪打击在埃及、希腊、罗马等农耕文明的头上。究其根源,应用一句时尚俚语“都是气候惹的祸。
【历史事件讨论】为什么中国历史总是出现北胜南的局面
遍观中国历史,秦(西北)灭六国,三国止于晋(北方),隋(北方)结束南北朝,唐(西北),宋(北方)结束五代十国,元(漠北),清(东北)就算上民国,1931年蒋介石只是形式上统一中国,当时河北有冯玉祥,山西有阎锡山,东北有张学良,两广有李宗仁,云南有龙云,贵州有王家烈等等军阀在统一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往往是北方(或西北,或东北)的政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难道是南人不善战吗??还是政治经济原因??而且中国古代内乱常常发生在关中地区----中国当时的经济中心,但是南方政权却很少受到这种冲击,但是到了最后为什么还是北方兴起的政权取得胜利
大多数情况下,帝王都喜欢把一些犯罪或不得意的臣子发配到边疆,且这些地方大多数都在北方,所以有很多不合帝王意但有才华的人都成为日后的谋士
偶们的历史老师曾经说过:"南方好比渡假山庄,你见过几个来渡假还找人打架的?"
不过我认为,南方也有蛮多喜欢造反的,不过南方始终以女子出名,男子也只有那种羽扇纶巾的气质,不够骁勇拉~
南方的发展在南北朝、南宋两个时代可以勉强和北方相衡,在北方发展比较稳定的时代,南方要落后北方很多。即使到了清代,南方的很多地方还实处于未开发的状态。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交通工具的使用。南方多山地、道路崎岖,少平原,使用马车、驴车、骡车困难。水路运输可以解决大量运输,但小量运输用牛车太慢,人力车成本太高。交通决定了北方在发展时期交流更频繁,发展速度更快
历史-南统一北,北统一南

一、北统一南:这些政权多以关中一带为基地(也有蒙古草原和东北地区的政权)。
它们先是东出潼关,夺取中原,进而对北方完成局部的统一。
接着,攻占巴蜀,兵分两路。
一路自四川沿江东下,一路由淮河平原南下,水路并进,统一全国。
这样的政权有:1 、秦秦国的雏形是居于陇右西戎地的嬴姓部落。
西周时,受封为附庸。
平王东迁时,秦襄公护驾有功,被封为诸侯,始与列国通使聘享。
此后,秦国进入西周故地,西服诸戎,东克三晋,在长期的列国兼并战争中发展壮大。
公元前221 年,秦王政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首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
2 、西晋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魏蜀吴三分天下。
各国彼此势均力敌,谁都无法以一敌二,统一全国。
司马氏代魏后,北方的军事、经济优势日益显现。
新兴的晋朝先蜀后吴,于公元279 年完成统一,使称西晋。
3 、隋在经历了长达三百余年的南北朝对峙后,中国又迎来一个大一统时代。
北方代周而立的隋朝,经过“开皇之治”的发展,具备了统一全国的实力。
而南方的陈朝,统治阶层腐朽,政治混乱,民心尽失,给了隋朝绝好的统一时机。
公元589 年,隋克建康,俘陈后主,陈亡,南北统一。
4 、北宋以公元907 年朱温废唐自立为标志,中国又进入一个分裂动荡的五代十国时期。
经过长期的兼并、整合,北方的后周政权统一中原。
公元960 年,北宋代周。
按照“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原则,经过近20 年的努力,北宋终于在公元979 年攻灭北汉,完成统一。
当然,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兴起,比起前三个统一王朝,北宋的统一并不完美。
但它事实上已经完成对汉民族传统居住地域的整合,推动了历史车轮的进步。
5 、元随着元的兴起,统一中国的历史重任史无前例的落到一个北方游牧民族身上。
随着蒙古铁骑的铁蹄踏过金、夏,迂回云贵、灭了偏居西南的大理,最后于公元1279 年攻占南宋国都临安,并彻底扫平南宋宗室残余,再次开创了华夏大地的统一时代。
6 、清公元1644 年,明朝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
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是如何统一的

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是如何统一的在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960年)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经历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和混战。
然而,最终,中国在北方的后晋和南方的南唐的努力下,成功实现了统一。
本文将探讨五代十国时期的统一过程。
一、内外因素的作用五代十国时期的统一过程既受到内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内在因素方面,五代十国时期的诸多割据政权都没有稳定的统治基础和社会经济发展。
在政治上,这些政权内部存在权臣专权、官僚腐败等问题。
在经济上,由于多年战乱,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遭受了严重破坏,导致社会经济困境。
因此,这些内在问题成为了五代十国政权的软肋,也促使了人们对统一的渴望。
外部因素中,北方的契丹和南方的楚辽对统一中国产生了直接的挑战。
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建立的后晋通过不断征讨、联合其他政权的努力,成功地征服了大部分北方割据政权。
南方的南唐则通过外交手段和对其他割据政权的联合,逐渐壮大自己,最终成为南方的主导力量。
二、后晋的统一过程尽管五代十国时期出现了多个有影响力的政权,但是在北方,后晋最终起到了统一的作用。
后晋是由契丹人建立的政权,他们通过军事手段和外交手段积极争取其他割据政权的支持和降服。
当时,后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设立监察机构、加强军队编制等,以巩固自己的统治。
通过军事胜利和政治手段,后晋逐渐征服了其它北方政权,并成功实现了北方的统一。
然而,后晋并没有完全实现全国统一,南方的割据政权尚未被征服。
三、南唐的统一过程南唐作为南方最有实力的政权之一,成为南方统一的主要力量。
南唐通过巧妙的外交手段和对其他割据政权的联合,使得自己在南方逐渐强大。
此外,南唐还借助文化、艺术和诗词等手段,使其文化在南方占据主导地位,增加了统一的吸引力。
最终,南唐在南方建立了强大的统治,与后晋建立了婚姻联姻关系,使得两者形成了合作共治的关系。
这种共治关系进一步巩固了南北方的统一。
四、五代十国统一的意义五代十国时期的统一,标志着中国重新走上了一个政权统一、领土统一的征程。
我国王朝帝国多兴于北方的原因

北方较南方地区,平原很多,少山岭.适合拥有包括骑兵在内的诸兵种合成的大兵团作战.而南方有多山,且河流密布,因此不立于进行大兵团的作战.这就使得南方多是以单个兵团独自行动.虽然可凭借地理优势取得某些胜利,但在长期的作战中其自身的劣势往往会显现出来.所以,当年熊居长江流域的楚国为何久久不能到中原与诸国决一胜负,而统一天下的原因.
发展的十分缓慢,唐朝是韩愈大诗人到广东任职,叫做流放,说明了什么呢?直至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终于移到了南方,南方才在一定程度上跟北方平起平坐……那么,请问楼主,怎么由南统北啊?谁那么能干啊?
3、两个原因:
一、在中国历史上北方长期都是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的主区域,直到唐中期经济中心才逐渐南移。而南方的湖广、西川、两广、福建早期人口稀少,开发非常缓慢。从总体实力上来说南 北政治经济人口实力不对称,由北向南统一有先天的优势。
可见在除去身体因素的影响,在现代热兵器条件下,南方士兵的战斗意志及战斗能力并不比北方的差
顶啊···无湘不成军··近代的曾氏兄弟 左宗棠··都是湖南人··国民政府中的湘军 桂军 滇军 川军 在北伐和抗战时期,贡献巨大。中国十大元帅和十大大将20个人里,半数是湖南人,其它除了徐向前是山西的,徐海东不是南方人,其它都是南方的。
至于说因为北方人还是南方人就影响军队战斗力的问题,那是扯淡,其实说到底我们南方人几百上千年前都是北方人,基本都是躲避北方战乱南迁的,出现差异是为了适应地理气候的缘故,只能说北方人因为地理气候因素长大相对高大强壮,更适合冷兵器时代的蛮力战斗,南方人相对矮小敏捷,更适合山林和江河湖泊的战斗。
而冷兵器时代北伐战争失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北方多平原,地势平坦有利于骑兵作战,南方军想打他们,后勤都会被拖死,更不要说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就是步兵的噩梦。冷兵器时代的南方政权想要在北方立足除了最基本的兵员粮草问题,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马匹的问题,只有掌握有马匹产地才能在诸侯中立于不败之地。而那些诸侯也不是蠢驴傻傻的给你占了马匹产地,所以说如果不是那个时期的北方诸侯太弱北伐基本没戏,热兵器的出现严重的削弱了马匹对战争的影响,而我国是在晚清才在出现的。就像现代的战争就没有什么从北到南还是从南到北的问题了,谁掌握了重工业、高科技,那就所向无敌,摧枯拉朽,山姆大叔就是很好的例子。说到底还是谁掌握了那个时代的战争资源,谁就能横扫四方,八方来朝!!!
南方人和北方人中国历史上南北对抗的时期不胜枚举如三国东

南方人和北方人中国历史上,南北对抗的时期不胜枚举,如三国、东所有回答(21条)末日狂欢2010-08-2122:331楼中国历史的发展就是一个南方对抗北方,北方统一南方的循环过程,除了孙中山的中华民国北伐成功外,都是北方获胜统一中国。
其原因:1、黄河流域开发远远早于长江流域,古代中国的政治中心一直在北方,经济中心也在大部分时间位于北方,直到宋朝经济中心才开始南移。
北方的政治、经济实力远远强于南方。
2、北方多为平原地区,农业发达,南方多为山地,在古代农业相对南方要落后,“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北方无疑在兵粮上又占据了优势。
3、平原地区利于骑兵的操练,加之北方天寒,民风强悍,兵强马壮,行军速度快;南方山区多以步兵为主,骑兵战斗力弱于北方,山区行军速度也大大低于平原,“兵贵神速”南方又输了一着,而古代战场上骑兵对步兵师具有绝对优势的。
4、中国古代南北风尚不同,北方尚武,南方崇文,在军事战斗上显然南方处于弱势。
鍾噯/aiq億甡2010-08-2419:252楼翻开中国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从还是奴隶制的周朝开始,都是先有西周而后有东周,接着先有西汉而有东汉,先有西晋后有东晋,先有北宋后有南宋。
整个中国历史凡是南方人打北方人的战争基本都是失败,凡是南下的基本都会成功,基本上可以说南方人是打不过北方人的。
这个规律在三国就开始了,虽然都说生子当如孙仲谋,鬼神莫测诸葛亮,可是没用,谁叫曹操占着了北方呢。
到了近代就更多了,太平天国北伐失败了,国民革命北伐失败了,工农红军也有北伐,只不过被“长征”的大名掩盖了,多年后红军可是领着东北和山东的北方大汉才南下的。
《狼图腾》的解释是说西边和北边都是草原,人受到草原狼的培训都变得聪慧而善战。
这个解释和龙脉之类的风水解释区别不大。
我虽深为欣赏,但我觉得用中医的理论也可以很好的解释这个问题。
1、南方的湿热气候使得南方人的单兵作战能力不如北方人南方气候温暖,空气湿度比北方大。
根据中医的理论,“脾”是运“湿”的,也就是说南方人的脾所承担“运湿”的负担要比北方人重,相应的脾所承担的其他功能就削弱了。
中国古代的南北朝统一

中国古代的南北朝统一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裂时期,自420年至589年间,中国分为南朝和北朝两个政权,南北对峙长达169年。
然而,南北朝的统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南北朝统一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一、背景1.政治分裂:南北朝的分裂是由于晋朝的内乱引发的。
东晋自元帝时期就开始经历政治动荡,不同政权相继兴起并称帝。
经过数次政权更迭,最终导致南北两地形成了独立的政权,即南朝和北朝。
2.经济分割:南北朝时期,北方以洛阳为中心,南方则以建康(今南京)为中心。
南北朝的政治分裂同时导致了经济的分割。
南方依靠发达的水路交通和湖泊河流,经济繁荣;而北方的经济则以农业为主,受到政治动荡和与外族的战争影响。
二、统一的过程1.南北朝统一的开端:南朝梁朝的君主萧衍在南朝齐的统治下面临危机,借助北方军阀萧衍策划了北伐的计划。
萧衍以恢复中央集权为宗旨,成功灭掉了北伐中的南齐,标志着南北朝统一的开端。
2.隋文帝的统一:南北朝的统一完成于隋朝。
隋文帝杨坚实施了一系列征战北方的行动,经过多年的战争,统一了南北朝,建立了隋朝。
三、影响1.政治影响:南北朝的统一恢复了中央集权,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统一后的中国开始恢复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奠定了隋朝、唐朝以及后来的中国封建王朝的基础。
2.文化交流:南北朝的统一也促进了南北方的文化交流。
南方的文化艺术和文人墨客对北方的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辅助北方文化的繁荣。
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在南北朝统一后蓬勃发展,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贡献了力量。
3.经济影响:南北朝的统一促进了经济交流和发展。
统一后,北方的农业资源和南方的商业、手工业资源得以有效整合,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
南北朝的统一对中国封建时代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总结:中国古代南北朝统一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却为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南北朝的分裂局面持续了几十年,然而通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南朝最终成功统一整个中国。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往往是北方政权征服统治全...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往往是北方政权征服统治全...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往往是北方政权征服统治全国如果对中国古代历史比较熟悉,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中国历史上的全国性大一统政权绝大部分都是由于扎根于北方的政权所建立。
建立在南方的政权往往习惯于偏居一隅、割据一方,很少表现出一统中国的魄力与决心,建立北方的政权却恰恰想反,在消灭了敌对势力,整合完力量之后,往往都会挥军南下,完成征服与统一,比如秦、汉、西晋、隋、唐、北宋、元、清等。
下面就从地理角度分析,这个现象背后是否隐藏着一个统一规律与原因。
看中国地理分布,中国古代文明的核心区包括关中平原、中原地区、华北平原、江淮地区,在这个核心区的东面、南面是大海,西面、北面是山地、高原和沙漠。
这个地理格局决定了一旦在中央核心区建立了政权并实现了统一,那么优势将非常明显,很容易形成中央独大的实力格局,然后就可以逐一收拾周边力量较弱的地方势力,一统天下。
所以中国这种地理特点非常有利于建立大一统的国家,这也造就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中国历史一大特点。
再看建立在南方的政权,比如建立在气候适宜、物产丰富的四川盆地的政权,建立于此的政权或许有一定实力可以和中原地区对峙和分裂,甚至旷日持久的反复地争夺天下。
但蜀道难的地理特点决定,别人想打进四川不容易,四川政权想出来也不容易。
偏居四川一隅的政权与雄踞广阔中原的政权相对比,实力差距实在太大。
所以蜀地虽然容易产生割据势力,但被消灭统一往往也只是时间问题。
另外就是江南,江南地区的地理特点就是除了长江中下游平原外,地形破碎,丘陵山地众多,经常出现甚至两个相邻的县的口音、风俗都截然不同。
与四川类似,中原地区如果陷入战乱,江南地区也会出现一堆地方小政权,但小政权很难整合成和北方抗衡的集中力量。
等到中原地区恢复统一稳定了,就会南下统一天下。
试析历史上南北对峙中北方多胜南方的原因

试析中国历史上南北对峙过程中北方多战胜南方的原因“天下大势, 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
统一与分裂, 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之一。
总体而言, 中国历史上的分裂表现为东西对峙和南北对峙两种基本形式, 其中后者又占主要地位。
①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南北对峙,为何大多是北方战胜南方完成“收功实”的统一局面?(1)生产力水平黄河一带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在南方生产力完全开发以前,北方的人口数量、农业发展水平和经济规模等均强于南方,依据马太效应,大部分时间北方的产粮量、兵源等都会随着时间的积累越来越强。
这样的客观情况又能带给北方越来越强盛的发展资源。
更重要的,在文明起源地和高生产力水平等因素的多重加持下,北方拥有着更高的政治认可度。
(2)军队正如钱穆先生所说“双方军事胜败的关键和其军队附带之武装常颇有重要之关系。
”②北方民风彪悍,尚武风气浓,士兵的身体素质和体格都强于南方人。
而长于水战的南方军队一旦北上,舍舟楫入平原与北方军队交锋,胜算不大;与日益民族融合的北方相比,南方军队也难有增强实力的潜力。
③且北方多骑兵,拥有无法比拟的机动力、冲击力和行军能力,在兵种上对步兵具有压倒性优势。
虽然1140年岳飞指挥的郾城大捷也证明了步兵的强劲,但这毕竟是少数情况。
一旦上升到大规模的征服性战争,步兵多数难敌机动灵活且战斗力强的骑兵。
④最典型的战例为恒温北伐,恒温以五万人伐前燕,步行七百里,被慕容垂以八千①史念海:《论我国历史上东西对立的局面和南北对立的局面》,《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第 1 辑。
②钱穆《中国史上之南北强弱观》《古史地理论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2004年第 223-224页③谢科峰:《浅析中国古代南北战争中的历史地理因素》上海大学第48页④谢科峰:《浅析中国古代南北战争中的历史地理因素》上海大学第48页骑兵追击大败。
(3)马政北方在经营马政上有天然的气候优势,优质战马能源源不断地输往战线;而南方气候不如北方适宜大规模马匹的喂养。
中国历史中心转移

中国历史中心转移中国历史中心转移,是指中国历史的中心地位逐渐从北方转移到南方的现象。
这个现象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多次出现,不仅有地理、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与国家的统一与分裂、文化的传承与转变等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论述中国历史中心转移的原因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一、地理因素对中国历史中心转移的影响中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地理环境差异显著。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的历史中心在北方与南方之间多次转移。
北方地区以干燥的河套平原和草原为主,适合农牧民居住,政权在北方的北朝时期曾达到鼎盛。
然而,随着南方经济的兴盛以及运河交通的发展,南方地区成为政治和经济的重心。
特别是在南宋时期,以江南地区为核心的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历史中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二、政治因素对中国历史中心转移的影响政权更迭是中国历史中心转移的重要原因。
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更替使得历史中心发生了多次转移。
例如,秦朝的统一使得历史中心转移到了关中地区,而汉朝的兴起将历史中心推向了东汉的洛阳。
而到了南北朝时期,北方政权的削弱导致历史中心逐渐向南方转移,最终形成了北朝南宋的局面。
明清时期,中国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了北京,直到现代。
三、经济因素对中国历史中心转移的影响经济的繁荣往往决定了历史中心的位置。
南方地区由于气候湿润,适宜农业和商业的发展,因此南方的经济相对北方更加繁荣。
特别是在南宋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南方的繁荣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财富,进一步加速了历史中心向南方的转移。
四、文化因素对中国历史中心转移的影响文化在中国历史中心转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南方地区的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方地区的文化氛围一直以来都比较浓厚。
从南方诸朝的兴起到南宋时期的文化繁荣,南方地区一直是文人墨客们的聚集地。
因此,南方地区在中国历史中心转移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中国历史中心的转移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不仅与地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有关,也受到历史时期的影响。
中国历史统一定律:从西向东,从北向南

中国历史统一定律:从西向东,从北向南“夫做事者必于东南,收功者常于西北。
”——司马迁司马迁曾说过:夫做事者必于东南,收功者常于西北。
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也以丰蒿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兴自蜀汉。
事实上历史上的统一,成事者都是自西向东,自北向南的。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中国的历史统一定律,从西向东,从北向南。
刘邦依托关中、击败项羽,定都长安;在刘邦之前,周武王也是依托关中,征伐灭亡位处河南安阳一带的商国;▲楚汉相争形势图:刘邦从西向东击败了项羽。
秦始皇则是依据秦国立足关中平原的地理优势,最终得以耀武东方、消灭六国、统一天下;而在汉朝之后,北周武帝宇文护也是凭借着立都长安、坐拥关中的有利形势,最终以弱小的国力反而消灭了位处东方的强大北齐,从而统一北方,并为后来的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总结这些历史事件,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脉络和共同点:即这些王朝赖以兴盛和发家取胜的路径,都是:从西向东。
而在从西向东的神奇路径之外,中国的军事历史中,还潜藏着另外一个惊天秘密,那就是:从北向南。
公元280年,西晋沿袭曹魏的强大基础,最终渡江南征,消灭东吴、一统天下;公元588年,隋文帝派遣大军渡江消灭南陈,最终统一全国,结束了为时三百多年的魏晋南北朝乱世;而后唐朝统治者以关中和山西为根据地,一举剪灭隋末群雄,统一全国。
公元1127年,女真人南下攻占东京(开封),俘虏徽钦二帝,消灭北宋;公元1644年,满人又南下入关,最终攻灭南明和各地反抗势力,建立清朝;而在当代史中,解放军也是依托北方,最终从东北反攻直下海南,消灭国民党政权,建立了新中国。
▲西晋南下灭吴:开启中国从北向南的历史走向。
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史,王朝的兴衰深藏着一个统一规律,凡是自西向东,自北向南的战略统一路线,基本都取得了成功。
那这是为什么呢?除了孟子所说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外,重要的原因也就是两点,那就是地形因素和地缘政治因素。
01地形因素:我国西北高,东南低我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而且呈三级阶梯分布,这种地势因素决定了,我国西北地区比东南地区有地利优势,当然这个优势的主要作用就是方便作战。
中国一特殊区域,南方得到可保半壁江山,北方得到可一统天下

中国一特殊区域,南方得到可保半壁江山,北方得到可一统天下地缘格局往往影响着局势的走向。
古代封建王朝统一的过程中,有这样一种现象,90%以上统一都是从北向南,比如西晋统一三国,隋朝统一南北,元朝横扫天下。
从南向北统一却显得异常稀少,不过也有,比如朱元璋建立明朝。
从北向南易,由南向北难,除了南北方人员差别和天气等因素外,主要取决于地缘格局。
相对于统一,地缘因素在南北对峙是影响更加明显,大部分南方政权依靠地理优势抵抗北方入侵,而这一优势不是耳熟能详的长江,而是一条河,北方得到可以一统天下,南方控制可保半壁江山,无数的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赤壁之战后,曹魏大败被迫北反,暂时停止了南下统一中国的步伐。
对于枭雄曹操来说,失败不过是暂时的,统一才是大势所趋。
因此,为了实现这一夙愿,赤壁之战后第四年,公元212年,曹操与孙权在濡须口打了一仗。
濡须口,地处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今安徽含山县与无为县之间,为了攻克这个小小的地域,魏国从212至252年,历时四十年、先后四次发动濡须之战,最终却在这里惨败而归。
第一次濡须之战失败后,曹操感慨地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则在两军对峙一个月后告诉曹操「”春水方生,公宜速去。
”顺便提醒一句「”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占不到便宜的曹操,无奈下拿着信件跟各位将领说:「”孙权不欺孤也。
”于是主动撤军。
此后数年间,曹魏对濡须口始终耿耿于怀,即便到了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掌权时代曹魏仍对濡须口用兵,无奈再次失败。
在魏国看来,濡须口地处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江淮流域,而要击败孙吴,就必须彻底控制淮河流域,争夺进入长江流域的主动权。
而对于孙权来说,长江流域是老孙家的经济命脉,如果持续在此发生大战,必将对孙吴政权的经济基础造成重大破坏,因此最好的战争策略,就是拒敌于江北的淮河流域,为吴国提供战略纵深,避免破坏江南之地。
这便是后来人们口中的”守江必守淮「”。
自三国时开始,后世一直在上演类似的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总是北方统一南方中国史学,非常看重地理,过去叫史地之学。
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魏源《海国图志》,都可反映这个传统。
地理在中国是经世之学。
毛泽东是当代革命家,也是著名军事家。
兵家都很重视地理。
他曾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地理,唐晓峰做过介绍。
唐晓峰发明两个词,一个是“救国地理学”,一个是“革命地理学”。
(唐晓峰《人文地理随笔》,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我这篇笔记就是讲这两个学。
∷ 中国地理太极图《淮南子·天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斜,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毛泽东《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有一句,“不周山下红旗乱”,他说共工是“胜利的英雄”。
这个故事讲什么?讲的是中国的地形。
小时候学地理,我们就知道,从黑龙江爱辉到云南腾冲画一条线,西北高,东南低。
中国是块倾斜的大地,从海边到帕米尔高原,分三个阶梯,500米以下一级,1000-2000米一级,4000米以上一级。
西北、西南是个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东南沿海也是个半月形文化传播带。
中国地形图这是中国地理的太极图。
其实,北京把着第二阶梯的一个角,也是这么一个地势。
中国早期,重心在西北。
西北是个“高压槽”,风是上风,水是上水。
中国有四京,西京(长安)比东京(开封)早,北京(燕亳)比南京(金陵)早。
兵法,西北为阴,东南为阳,讲究“右倍(背)山陵,前左水泽”(见《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引《兵法》)。
兵家一向以西北伐东南为顺势,以东南伐西北为逆势。
∷ 中国的东西南北中国的东西是以晋陕峡谷间的黄河为分界线。
早先,函谷关以东是一块,函谷关以西是一块。
晚一点儿,潼关以东是一块,潼关以西是一块。
中国的南北是由秦岭、淮河分界。
人,南方和北方不一样,就连橘子都不一样。
“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六》)。
历史上的交通要道,南北干线是大同到洛阳和洛阳到荆州的古道,东西干线是沿渭水和南河(灵宝到郑州的黄河)去连云港的道。
两者构成一个大十字。
战国纵横家,所谓合纵是晋楚合纵(确切讲,是三晋加燕,与楚合纵),所谓连横是齐秦连横,就是围绕这个大十字。
中国版图上的“大十字”(一)横着看自古胡骑南下,长城沿线有若干突破口。
1.河北方向,幽燕之地,秦有辽西、右北平、渔阳、上谷四郡。
秦长城在沈阳-赤峰一线,明长城偏南,今山海关(榆关)、喜峰口(卢龙塞)、古北口、居庸关是明长城上的四个突破口。
北方民族,凡从东北进北京,多选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入;凡从内蒙进北京,多沿张家口-宣化-怀来一线,从居庸关入。
2.山西方向,秦有雁、代二郡。
凡从内蒙进山西,多选大同。
打下大同打太原,从太原南下,走长治、高平、晋城,可去洛阳,走临汾、运城、永济,可去西安。
3.陕甘宁方向,也有五个秦代边郡:北有云中、九原,南有上郡、北地、陇西。
这五个郡遮着八百里秦川。
云中、九原在内蒙,位于黄河以北,阴山以南。
上郡在陕西北部,北地、陇西在宁夏和甘肃东部。
河西走廊,汉代还有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北方民族南下,翻越阴山山脉(山上有秦长城),有三条道可选:一条走东路,从云中(在托克托县古城乡),沿黄河南下;一条走中路,从九原(在包头市九原区麻池乡西北),穿内蒙的鄂尔多斯市(旧伊克昭盟)和陕西榆林、延安南下,秦直道是古代连接九原、甘泉,直达咸阳的国防高速,就从这里过;一条走西路,逾高阙塞(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从河套地区,沿黄河南下。
(二)竖着看汉地纵深,从北到南,分三道防线:1.长城线:山海关-北京-呼和浩特-包头-嘉峪关,今京沈、京包、包兰、兰新四线大体在这条线上。
这条线大约在北纬40或41度上下。
这条线上的古城多半都是边塞。
秦皇汉武的北巡主要走这条线。
2.黄河线:兰州-宝鸡-咸阳-西安-洛阳-郑州-开封,今宝兰、陇海二线大体是沿这条线走。
这条线大约在北纬35度上下。
中国早期的都邑和大城市主要在这条线上,秦皇汉武的东巡和西巡主要走这条线。
3.长江线:长三角-九江-荆州-重庆。
这条线大约在北纬30度上下。
秦皇汉武的南巡主要走这条线。
∷ 两次大一统武王克商、周公东征是中国的第一次大一统。
周人是从陕西崛起,东土是靠五侯九伯镇抚。
五侯者,齐、鲁、晋、卫、燕。
如果加上孔子周游的宋、曹、郑、陈、蔡,还有西方的秦,南方的吴、楚,就是《史记》的十二诸侯(鲁不在十二诸侯之列,加上鲁,就是十三诸侯)。
洛阳,四方入贡道里均,是本来意义上的中国,虢、郑在它两旁,晋国在它背后,楚国当其正南。
周室东迁,晋郑是依。
一部春秋史,郑虢争政是序幕,晋楚争霸是高潮。
长江流域和南中国,楚最发达,吴越次之,巴蜀又次之。
秦灭六国和东西周是中国的第二次大一统,还是从陕西征服中国。
历史上的统一,成事者皆以西北伐东南,只有项羽的反秦复楚和朱元璋的反蒙复汉是例外。
项羽麾师北上,一把火把咸阳烧了,定都彭城(徐州),一心想的是衣锦还乡,不足成大事。
刘邦兴于蜀汉,以长安为都城,才是明智之举。
朱元璋取天下,从安徽起事,定都南京,但燕王朱棣发动政变,还是迁都北京。
∷ 金陵王气南京是六朝古都,在南方,位置突前,守着长江天堑,对江浙很重要,对东南沿海很重要,从孙权起就是南方最重要的古都。
朱元璋之后,洪秀全、孙中山、蒋介石都曾把首都定在南京,但没有一位真正统一过北方。
古人说金陵有天子气,被始皇东巡镇住,500年后才能抬头(《晋书·元帝纪》)。
500年后,正好是晋室南渡,定都建康。
南京不能统一北方,这不是因为秦始皇把它镇住了,而是因为中国的重心,早期一直在西北,周秦汉唐都是从陕西、山西取天下。
它的北方有个非常广阔的骑射游牧带,时刻威胁着整个中国,离它太近不行,离它太远也不行。
宋以来,中国的经济中心不断朝南方(南京、苏杭)转移,但政治中心反而往北挪,最后竟然挪到长城线上。
此不可不察也。
……∷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中国革命是年轻人的革命,小的十几、二十岁,大点儿三四十岁,短短28年间,身经百战,现在很难想象。
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这是写1927年春的武汉,“四一二”“七一五”之前的武汉,意境苍凉。
作者自注说,当时的他,情绪低落,不知如何是好。
1927年,他才34岁。
他根本想不到,22年后,中国会地覆天翻。
武昌是两湖新政的中心和武昌首义的地方。
当时,毛泽东住在长江东岸离今武汉长江大桥不远的湖北农民运动讲习所,南有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武汉中央政治军事学校,设在张之洞的两湖书院内)。
黄鹤楼就在附近,1884年就毁了,不仅“昔人已乘黄鹤去”,就连“此地空余”的黄鹤楼都没了,光剩遗址,供人凭吊。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给他留下的是这么一个印象。
“茫茫九派流中国”,这是长江。
“沉沉一线穿南北”,这是铁路。
今京广线,过去分两截,北平到汉口叫平汉路,武昌到广州叫粤汉路。
1927年,平汉路早就修好(1905年修黄河大铁桥,第二年通车),但粤汉路还不通,只能从武昌坐到长沙,汉口、武昌间还横着长江天堑,没有铁路桥。
武汉长江大桥建于1957年。
有了这座桥,才有京广线。
武汉长江大桥历史上的大十字,渭水、南河一线是横线,大同、荆州一线是纵线。
现代的大十字,长江是横线,京广线是纵线,重心已经偏离,向东移,向南移。
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干线,除了京广线,还有京沪线。
京沪线早先分两截,平津路(北平到天津)和津浦路是一截(天津到南京浦口),沪宁路(南京到上海)是一截。
蒋介石的地盘主要在华东,政治中心是南京,经济中心是上海。
上海南面有杭州。
淞沪抗战失利,就是被日本人从钱塘湾登陆,抄了后路。
上海到宁波有沪杭甬线,可通蒋介石的老家奉化。
蒋介石最最看重,主要是长三角。
这条大干线,一傍京杭大运河,二靠海岸线,对蒋介石来说,比连接北平、武汉和广州的大干线更重要。
但南京的浦口、下关之间,原先没有铁路桥。
南京长江大桥是1968年才建成。
北伐也好,抗战也好,这两大干线最重要。
上海、南京、南昌、武汉都在长江上,对外国人最重要,对蒋介石最重要。
∷ 国民党栽在接收上1926-1927年,共产党是傍着国民党发展,国民党的核心地区在江浙,共产党的根据地在湘鄂赣,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1927-1936年,国民党围追堵截,把共产党从湘鄂赣撵到云贵川,再撵到陕甘宁,共产党是因祸得福。
1937-1945年,日本从华北南下,把蒋介石赶到云贵川。
日本占中国东半,国民党在中国西南,共产党在中国西北。
1945年,日本投降后,鹿死谁手,关键在战后接收。
中国的接收是以世界的接收为背景,这是冷战的序幕。
张恨水的《五子登科》就是讲接收。
国难之后,很多人发国难财,国民党成了发财党。
战后,两党争天下,美国调停国共,希望在中国搞两党制,但条件是缴枪,加入国民党领导的联合政府。
当时,美苏争霸,制约全局,前途未卜。
作为底线,毛泽东也不是没有考虑过法国共产党的道路,但形势比人强,美国支持国民党,中共的选择只能一边倒,倒向苏联。
共产党在北方接收,有地利之便。
八路军从四川进陕甘宁,从陕甘宁进山西,以山西为中心,向河北、察哈尔、山东、河南、东北扩军,这是古代王者取天下的路线图。
周取天下、秦取天下、汉取天下,莫不如此。
∷ 风水轮流转总结一下,共产党取天下,大体上是从西到东,从北到南。
(一)解放东北、华北1.立足陕甘宁根据地。
2.东进山西,以山西为中心,向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和察哈尔发展。
3.挺进东北,解放晋东南。
4.辽沈战役,解放东北。
同时,以八路军的晋冀鲁豫根据地为基础,解放晋西南、河北南部、河南西部和山东之大部。
5.平津战役,以八路军的晋察冀根据地为基础,解放河北北部。
6.淮海战役,以新四军的淮北根据地为基础,解放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和河南东部。
(二)解放晋绥、西北1.以八路军的晋绥根据地为基础,解放山西北部和内蒙古。
2.以陕甘宁根据地为出发点,解放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
(三)解放华东、中南、西南1.解放江苏南部、安徽南部和浙江、福建。
2.解放湖北、湖南、江西、广东、海南岛。
3.解放贵州、广西、云南、四川、西康、西藏。
1949年1月31日,解放军占领北京;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
占领南京后,毛泽东写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说“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与他的《菩萨蛮·黄鹤楼》形成强烈对比。
这样的结果,当初想不到。
解放战争重复了日本占领中国的路线:东北-华北-华南,蒋介石再次退守西南,希望从西南打回老家,像抗战中一样。
但这回不一样,他被彻底赶出中国大陆。